dc.contributor | 歷史研究所 | |
dc.contributor.advisor | 林明德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盧育俊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盧育俊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83 | |
dc.date.accessioned | 26-十月-2017 17:03:3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6-十月-2017 17:03:3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6-十月-2017 17:03:30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417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歷史研究所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71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十九世紀中葉,列強帝國主義挾其千鈞萬馬之力闖進了亞洲,首當其衝的是古老的中國、日本。前者先遭遇到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而後有所興革;日本則於培里海艦扣關之後,舉國上下有一致的認同 --- 進行全面性的改革運動。前者為自強運動,後者為明治維新。 這兩種運動,一者有全面性的危機意識為後盾,是以舉國上下衍生為積極的興利除弊的憂患意識,因而造成各項現代化的成功與成就;一者當政者及主事者欠缺對西方帝國主義深刻的認識,部份士大夫又飽受傳統理學觀念之限制,對西方之現代科技文明不能接受,因此上層社會之改革意見及步調不能一致;加之,多數民眾在清廷閉關政策的影響下,對這種「一藝之末」(當時大學士倭仁反對語)的「夷狄技倆」當然難以接受。因此,正當西洋及東方扶桑正進行科技現代化的時候,清廷依舊無法進行政制、科技的革新,因此發自民間的革命運動自然就如火如荼了。 辛亥年的革命,造成了一個嶄新的國度;然而,清廷遺留下的腐舊包袱仍存在;清廷那種弱幹強枝的軍閥勢力仍存在。而且其勢力壓過了革命勢力,導致了袁世凱的竊位及擅權;之後,衍生了民國初年軍閥之間的明爭暗鬥及革命勢力的此起彼落。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其科技固然師法西洋而得改良.但政治上、軍事編制上仍未改善;民國初年日本之對華政策屢經修正,屢為其國民所詬病,由此可見一斑。寺內正毅(一八五二 ─ 一九一九)繼大隈內閣組閣,其對華政策亦屢有損益,而其忽視當時之中國民情及反對黨之意見、專事培植段祺瑞之北京政權,更是一種只見近利、未能謀遠的不成熟表徵。 在當時那樣動盪之時代,又有那樣不成熟的中日對待政策,則中日關係不能邁向良好之途,自不待言。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第一章 民初中日二國對待政策之形成背景1第二章 歐戰後期中日二國對待政策之形成5第一節 「西原借款」理念之孵現5第二節 北京政壇之對日政策13第三節 對德參戰理念之孵現14第三章 西原借款39第一節 其內涵及其用途39第二節 其挫折及其原因66第四章 餘波盪漾之西原借款75第一節 中日軍事協定之探討75第二節 其影響及其歷史意義81第五章 結論8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37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B2002007927 | |
dc.title (題名) | 歐戰後期中日關係之演變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