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財政系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何怡澄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郭振雄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5-0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2-十二月-2017 11:37:4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2-十二月-2017 11:37:4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2-十二月-2017 11:37:47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292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一、主計制度之發軔: 「會計」一詞人人皆知,它是監督和管理財務工作的代稱,而今也用會計稱謂做此類工作的人。「會計」一詞首見於史記,意涵為核實與考核,作者司馬遷寫道,夏朝開國元君大禹,在杭州附近的一座山上,召集各地諸侯開了一次「國是會議」,並考核各部落族長的政績,大禹因此而過勞死,而那座山因為這次會議,被更名為「會稽山」。在周朝時另有兩段歷史與會計有關。春秋時齊國孟嘗君養三千食客,其中一位食客馮諼很敢要求待遇,他要求出門要有座車代步,吃飯要有魚,飯後還要帶一碗肉羮回家孝順母親。後來孟嘗君徵求「誰習計會?」,可以到薛地去收當地人民欠孟嘗君的債。馮諼自告奮勇說他行,出門前還問孟嘗君,出差回來時,「以何市而反」(購買什麼東西)?孟嘗君回以,隨便,看家裡缺什麼就帶什麼。馮先生到薛地把債務人集合起來,收齊所有債權憑證一把火燒了,然後回家,並回報孟嘗君,已經免除了薛人所有債務,並帶回了情義、道義,後來孟嘗君政治失意,在薛城人民的支持與馮諼計謀下,重振聲勢,成為「狡兔三窟」此成語的由來。另段歷史與孔子有關,孔子曾經當過「委吏」(倉庫管理員),他評論這項職務沒什麼了不起,「會計當而以已」就是把賬目弄清楚罷了,從周代就有了專設的會計官職,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等財務工作,進行月計、歲會。亦即,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兩者合在一起即成會計。在漢朝則設置主計,主管天下政府的書記與計吏,執掌頗似今日之政府會計。且在當時就有「管錢者不管帳,管帳者不管錢」之概念,並規定「每三年郡國詣京上計,吏與計偕,皇帝親臨受計」。各地政府每三年制冊由皇帝本人總審查。隋唐宋元明清時,雖名稱不同,但主計之政府會計功能類似。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90511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relation (關聯) | 第十二點屆海峽兩岸財稅學術研討會, 中華財政學會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臺灣政府預算制度之特色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confer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