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Title | <<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 A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the Tale of Lychee Mirror |
Creator | 林哲緯 Lin, Jhe Wei |
Contributor | 竺家寧 Zhu, Jia Ning 林哲緯 Lin, Jhe Wei |
Key Words | <<荔鏡記>> 詞彙風格 熟語 詈罵語 典故語 |
Date | 2017 |
Date Issued | 2-Feb-2018 11:08:32 (UTC+8) |
Summary | 《荔鏡記》的熟語(成語、諺語)、詈罵語、典故語數量豐富,形成特殊的風格。本文以這三類詞彙為分析對象,首先於第一章確立《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價值,並指出詞彙風格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 《荔鏡記》的文本與特點;第三至五章分別指出《荔鏡記》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使用情形及特色。 在熟語方面,共有121條成語與135則諺語。《荔鏡記》能夠符合人物的性格選用成語,並透過成語的抽換與擴寫,靈活運用成語;部分成語融入戲文的唱辭中,亦能配合韻律使用。諺語的運用能夠塑造人物、加強論述、反映風俗。此外,《荔鏡記》中多處使用同一條諺語,但形式皆不同,語不重出,顯示出詞彙的靈活運用。在詈罵語方面,《荔鏡記》使用的311條詈罵語變化豐富,且能夠用詈罵語塑造人物性格,同時亦顯示出《荔鏡記》俚俗而不粗俗的風格。在典故語方面,《荔鏡記》以123條典故語塑造人物性格,並且配合戲文的情節鬆緊使用典故,而典故語的運用亦富於變化。 整體而言,《荔鏡記》的詞彙雅俗並陳,兼併文雅的成語及典故語,亦包括俚俗的諺語及詈罵語。詞彙的佈局一方面能夠配合戲文的情節,以詞彙增加戲劇張力,另一方面能夠突顯人物的特色,使角色性格鮮明。在運用詞彙時,形式富於變化,同時,亦能搭配唱辭,使詞彙表現出韻律,符合《荔鏡記》戲文的文體特色。 《荔鏡記》的研究多著重於語言層面的分析,本文以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手法分析《荔鏡記》的詞彙風格,能夠觀注到目前《荔鏡記》未涉及的研究面向,亦能擴展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視角。 |
參考文獻 | 一、古典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漢〕劉安編,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唐〕李復言著,程毅中點校:《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宋〕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宋〕邵博著,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普濟輯,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趙師秀著:《清苑齋集》,引自〔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元〕王實甫等著:《孤本元明雜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金〕劉祁著,崔文印點校:《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于謙著,魏得良點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張瑞圖校:《日記故事》,收入〔日〕長澤規矩也編:《合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雉衡山人著:《韓湘子全傳》,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9年。 〔明〕臧懋循輯,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元曲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瞿中溶校:《校正今文孝經二十四孝考》,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二、現代專著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四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王力編著:《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勤:《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樹山等輯:《古今俗語集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 朱祖延編著:《引用語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吳守禮:《明萬曆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分類詞彙》,臺北:從宜工作室,2007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清光緒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清順治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儀鳳:《王魁故事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邢福義:《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周荐:《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書局,2015年。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 林倫倫:《中國言語禁忌和避諱》,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林倫倫:《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林倫倫編:《新編潮州音字典:潮汕、普通話對照(二版,修訂本)》,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荔鏡記匯釋》,臺南 : 施炳華,2013年。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唐子恆:《漢語典故詞語散論》,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唐圭璋編:《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 孫維張:《漢語熟語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徐國慶:《現代漢語詞彙系統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04年。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許炎墩發行:《增廣昔時賢文》,臺中:瑞成書局,1973年。 陳香:《陳三五娘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陳新雄等:《語言學辭典(增訂版)》,臺北:三民書局股分有限公司,2005年。 陳蘭香:《漢語詞語修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馮志純:《現代漢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三版,臺北:三民書局股分有限公司,1979年。 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趙山林、趙婷婷校注:《荔鏡記》,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辭海》,臺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漢語罵詈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振鐸主編:《古本戲曲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鄭遠漢:《修辭風格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鄭頤壽:《辭章學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黎運漢、張維秋:《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1991年。 黎運漢、盛永生:《漢語語體修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南揚著:《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頁45-57。 王光漢:〈典故詞語的構詞與立目問題〉,《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1-46。 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徵〉,《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頁52-55。 王光漢:〈關於典故溯源的再思考〉,《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頁90-93。 王吉輝:〈典故與成語〉,《漢語學習》,1997年4月第2期,頁22-25。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中國方言學報》第4期,2014 年 11月,頁187-192。 王曦:〈明嘉靖本《荔鏡記》方言詞綴研究〉,《東南學術》,2014 年第 2 期,頁229-234。 司徒秀英:〈「樂昌分鏡」母題在宋明「戲曲」文學演繹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72-76。 江結寶:〈詈罵的構成與分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0年,頁101-104。 吳直雄:〈界定典故多歧義,《辭典》定義應遵守——論典故的定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44-152。 吳直雄:〈語海之中「家族」多,區別「融通」應探索——論典故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的區別與「融通」〉,《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24-163。 宋振華:〈語體的性質和構成〉,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四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178。 宋劍華、賈琳芳:〈論「媒婆」形象的現代演繹〉,《河北學刊》,2013年第5期,頁87-92。 李波:〈「紅葉題詩」故事演變及其文化意蘊淺析〉,《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8-23。 竺家寧:〈《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1993年1月,頁98-102。 紀永貴:〈重審杜牧〈清明〉詩案〉,《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42-50。 涂秀虹:〈嘉靖本《荔鏡記》與萬曆本《荔枝記》——陳三五娘故事經典文本的對比與分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55-60。 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頁172-210。 崔艷霞:〈從小說《金瑣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芒種》,2014年第33期,頁14-15。 張靜:〈車尾標語的語用學探析〉,《宿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頁55-58。 張靜斐:〈藍橋佳會傳千古——裴航遇仙故事的流傳演變及其文化蘊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卷,2006年09月,頁88-91。 曹小云:〈《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例釋〉,《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4-7。 曹煒:〈現代漢語典故詞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頁116-118。 許國璋:〈關於索緒爾的兩本書〉,《國外語言學》,1983年第1期,頁1-18。 連金發:〈《荔鏡記》中稱謂語的稱代用法探索——從語體角度入手〉,《當代修辭學》,2013年第1期,頁72-79。 連金發:〈《荔鏡記》動詞分類和動相、格式〉,《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7-61。 連金發:〈《荔鏡記》趨向式探索〉,《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755-798。 連金發:〈明清閩南戲文代指構式初探〉,《臺灣語文研究》第8卷第1期,2013年3月,頁1-15。 陳兆南:〈陳三五娘唱本的演化〉,《民俗曲藝》第54期,1988年7月,頁9-23。 陳桂炳:〈明嘉靖版本《荔鏡記》戲文中的茶——讀泉州傳統戲曲文本札記之一〉,《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6年6月,頁43-47。 陳益源:〈《荔鏡傳》考〉,《文學遺產》,1993年第6期,頁83-95。 陳雅謙:〈《荔鏡記》的思想內涵及「陳三五娘」故事的演變〉,《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7-13。 陳雅謙:〈論《荔鏡記》與我國明嘉靖前文學傳統之聯系〉,《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3年6月,頁49-57。 陳練軍、許亦如:〈《荔鏡記》中的罵詈語〉,《閩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1期,頁114-123。 陳麗雪:〈《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特點〉,《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2月,頁191-202。 陳麗雪:〈十六世紀閩南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現象〉,《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79-195。 曾憲通:〈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第1期,1991年2月,頁10-29。 楊薇:〈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語文研究》,2003年第4期,頁40-42。 詹雙暉:〈從明本《荔鏡記》《金花女》看白字戲的形成——兼談外來劇種在鄉社祭祀小戲衍變成地方劇種過程中的作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11年,頁33-42。 趙山林、趙婷婷:〈論嘉靖本《荔鏡記》〉,《文化遺產》,2014年第4期,頁68-80。 趙靜雅、連金發:〈《明嘉靖刊荔鏡記》的方位成分探索〉,《臺灣語文研究》第3期,20009年3月,頁93-208。 歐俊勇、溫建欽:〈明本潮州戲文《荔鏡記》《荔枝記》插圖及其敘事功能的探討〉,《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1期,2016年2月,頁81-85。 蔡鐵民:〈明傳奇《荔枝記》演變初探——兼論南戲在福建的遺響〉,《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頁31-48。 鄭小雅:〈「互文」視角下的明嘉靖本《荔鏡記》〉,《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頁28-32。 鄭更妙:〈《荔鏡記》上欄「新增北曲正音」研究〉,《肇慶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頁。 鄭國權:〈一脈相承五百年——《荔鏡記荔枝記四種》明清刊本匯編出版概述〉,《福建藝術》,2010年第4期,頁8-10。 鄭國權:〈從《荔鏡記》等明刊本探尋泉腔南戲〉,《福建藝術》,2012年第4期,頁20-25。 蘇建唐:〈論《荔鏡記》中完成體否定詞「未」—兼論「未曾/不曾」的競爭〉,《臺灣語文研究》第11卷第1期,2016年,頁69-114。 四、學位論文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朱芳:《《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考釋》,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呂曉玲:《《荔鏡記》《滿天春》戲文語法專題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芩帆:《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9年。 孫佳佳:《明嘉靖本《荔鏡記》戲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席宏達:《關漢卿旦本雜劇的詞彙風格——以代詞、成語典故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許春緣:《兩漢樂府詞彙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陳怡蘋:《「陳三五娘」歌仔冊語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 黃沚青:《明清閩南方言文獻語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劉婷婷:《《荔鏡記》考論》,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蔡玉仙:《閩南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鍾美蓮:《《荔鏡記》中的多義詞「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五、網路資料 《荔鏡記》戲文全文,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cls.hs.yzu.edu.tw/LM/origin1/all_Text.ASP。 臺語文語詞檢索,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ip194097.ntcu.edu.tw/tg/concordance/form.asp。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qXzR2/webmge?webmgemode=general&mode=basic。 閩南南戲戲文《荔鏡記》校釋念白,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taiwanopera.moc.gov.tw/taiwanopera/taiwanese/taiwanese-south/mirror/mirror-index.html。 |
Description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3151010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0 |
Type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竺家寧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Zhu, Jia Ni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林哲緯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n, Jhe Wei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哲緯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 Jhe Wei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Feb-2018 11:08:3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Feb-2018 11:08:3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Feb-2018 11:08:32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315101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73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15101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荔鏡記》的熟語(成語、諺語)、詈罵語、典故語數量豐富,形成特殊的風格。本文以這三類詞彙為分析對象,首先於第一章確立《荔鏡記》詞彙風格的研究價值,並指出詞彙風格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分析 《荔鏡記》的文本與特點;第三至五章分別指出《荔鏡記》熟語、詈罵語、典故語的使用情形及特色。 在熟語方面,共有121條成語與135則諺語。《荔鏡記》能夠符合人物的性格選用成語,並透過成語的抽換與擴寫,靈活運用成語;部分成語融入戲文的唱辭中,亦能配合韻律使用。諺語的運用能夠塑造人物、加強論述、反映風俗。此外,《荔鏡記》中多處使用同一條諺語,但形式皆不同,語不重出,顯示出詞彙的靈活運用。在詈罵語方面,《荔鏡記》使用的311條詈罵語變化豐富,且能夠用詈罵語塑造人物性格,同時亦顯示出《荔鏡記》俚俗而不粗俗的風格。在典故語方面,《荔鏡記》以123條典故語塑造人物性格,並且配合戲文的情節鬆緊使用典故,而典故語的運用亦富於變化。 整體而言,《荔鏡記》的詞彙雅俗並陳,兼併文雅的成語及典故語,亦包括俚俗的諺語及詈罵語。詞彙的佈局一方面能夠配合戲文的情節,以詞彙增加戲劇張力,另一方面能夠突顯人物的特色,使角色性格鮮明。在運用詞彙時,形式富於變化,同時,亦能搭配唱辭,使詞彙表現出韻律,符合《荔鏡記》戲文的文體特色。 《荔鏡記》的研究多著重於語言層面的分析,本文以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手法分析《荔鏡記》的詞彙風格,能夠觀注到目前《荔鏡記》未涉及的研究面向,亦能擴展語言風格學的研究視角。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摘 要 I 表 次 V 圖 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遠因 1 二、《荔鏡記》特殊的詞彙現象 1 三、《荔鏡記》詞彙研究的價值 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6 一、《荔鏡記》的研究 6 二、詞彙風格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語言風格學的研究 12 一、語言風格學的內涵 12 二、詞彙風格的特點 20 三、語言風格學的研究現況 2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4 一、研究範圍 24 二、研究方法與步驟 25 第二章 《荔鏡記》的版本與內容 28 第一節 《荔鏡記》的版本與流傳 28 一、《荔鏡記》的版本 28 二、《荔鏡記》的流傳 29 第二節 《荔鏡記》的故事與人物 30 一、《荔鏡記》的故事情節 30 二、《荔鏡記》的角色人物 32 第三節 《荔鏡記》的語言 37 一、夾雜泉、潮方言 38 二、使用大量俗字 39 第三章 《荔鏡記》的熟語 40 第一節 熟語的界定 40 第二節 《荔鏡記》的成語 45 一、《荔鏡記》成語的數量與分布 45 二、《荔鏡記》成語的活用 48 三、《荔鏡記》成語的特色 63 第三節 《荔鏡記》的諺語 71 一、《荔鏡記》諺語的數量與分布 71 二、《荔鏡記》諺語的運用 73 三、《荔鏡記》諺語的特色 86 第四章 《荔鏡記》的詈罵語 93 第一節 詈罵語的定義與形態 93 一、詈罵語的定義——詈罵、罵詈與詈詞 93 二、詈罵語的形態——罵語、罵意與罵態 95 第二節 《荔鏡記》詈罵語的的數量與分布 97 第三節 《荔鏡記》詈罵語的類別 98 一、話語類的詈罵語 99 二、咒誓類的詈罵語 102 三、身份類的詈罵語 104 四、禽獸類的詈罵語 107 五、鬼怪類的詈罵語 108 六、身體類的詈罵語 109 七、行為類的詈罵語 110 第四節 《荔鏡記》詈罵語的特色 112 一、靈活運用詈罵語 112 二、表現人物的性格 116 三、俚俗而不粗俗 123 第五章 《荔鏡記》的典故語 127 第一節 典故語的定義 127 一、典故語的界定 127 二、典故語的詞彙風格 129 第二節 《荔鏡記》典故語的數量與分布 130 第三節 《荔鏡記》典故語的活用 133 一、截取典故 133 二、節縮典故 142 三、改動典故 155 第四節 《荔鏡記》典故語的特色 172 一、突顯人物性格,豐富談話內容 172 二、配合故事內容,引導劇情發展 177 三、形式變化豐富,結合各種典故 182 第六章 結論 186 第一節 研究成果 186 一、雅俗並陳,色彩多樣 186 二、增加張力,配合情節 188 三、突顯性格,彰顯角色 189 四、形式多變,變化豐富 189 五、富於韻律,搭配唱辭 190 第二節 研究展望 191 一、詞彙同義的分析 191 二、文本間風格的比較 192 三、詞語判定的再研究 192 四、結合音韻風格探索 193 參考文獻 194 附錄一:《荔鏡記》書影(節錄) 203 附錄二:語言風格統計表(依年代分類) 204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3687691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01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荔鏡記>>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詞彙風格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熟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詈罵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典故語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荔鏡記>>詞彙風格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n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the Tale of Lychee Mirror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典文獻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95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漢〕劉安編,張雙棣校釋:《淮南子校釋(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漢〕劉熙:《釋名》,臺北:育民出版社,1970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清〕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唐〕李復言著,程毅中點校:《續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後晉〕劉昫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宋〕王安石著:《臨川先生文集》,香港:中華書局,1971年。 〔宋〕朱敦儒著,鄧子勉校注:《樵歌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宋〕邵博著,劉德權、李劍雄點校:《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宋〕普濟輯,蘇淵雷點校:《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趙師秀著:《清苑齋集》,引自〔清〕永瑢等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蘇軾著,〔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元〕王實甫等著:《孤本元明雜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金〕劉祁著,崔文印點校:《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于謙著,魏得良點校:《于謙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張瑞圖校:《日記故事》,收入〔日〕長澤規矩也編:《合刻本類書集成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明〕雉衡山人著:《韓湘子全傳》,收於國立政治大學古典小說研究中心主編:《明清善本小說叢刊》,臺北:天一出版社,1989年。 〔明〕臧懋循輯,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元曲選》,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 〔清〕瞿中溶校:《校正今文孝經二十四孝考》,臺北:廣文書局,1981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唐圭璋編:《全金元詞》,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孫通海、王海燕責任編輯,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二、現代專著 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四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文孟君:《罵詈語》,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王力編著:《古漢語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勤:《漢語熟語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王煥運:《漢語風格學簡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 王樹山等輯:《古今俗語集成》,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朱介凡:《中國諺語論》,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 朱祖延編著:《引用語大辭典》,武漢,武漢出版社,2000年。 吳守禮:《明萬曆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分類詞彙》,臺北:從宜工作室,2007年。 吳守禮:《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清光緒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守禮:《清順治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2001年。 吳儀鳳:《王魁故事硏究》,新北:花木蘭文化,2011年。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邢福義:《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周荐:《詞彙學詞典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周碧香:《《東籬樂府》語言風格研究》,臺北:五南書局,2015年。 周碧香:《書寫風的線條——語言風格學》,臺北:洪葉出版社,2013年。 林倫倫:《中國言語禁忌和避諱》,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林倫倫:《潮汕方言與文化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林倫倫編:《新編潮州音字典:潮汕、普通話對照(二版,修訂本)》,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年。 竺家寧:《漢語詞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9年。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臺北:五南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荔鏡記》音樂與語言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施炳華:《荔鏡記匯釋》,臺南 : 施炳華,2013年。 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 唐子恆:《漢語典故詞語散論》,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唐圭璋編:《唐宋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 孫維張:《漢語熟語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徐國慶:《現代漢語詞彙系統論》,北京:北京大學,1999年。 崔希亮:《漢語熟語與中國人文世界》,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德明:《語言風格學》,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張慧美:《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6年。 張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臺北:駱駝出版社,2002年。 曹逢甫:《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臺北:中研院語言所,2004年。 符淮青:《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許炎墩發行:《增廣昔時賢文》,臺中:瑞成書局,1973年。 陳香:《陳三五娘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陳新雄等:《語言學辭典(增訂版)》,臺北:三民書局股分有限公司,2005年。 陳蘭香:《漢語詞語修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1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 馮志純:《現代漢語》,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黃慶萱:《修辭學》三版,臺北:三民書局股分有限公司,1979年。 楊秀芳:《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董季棠:《修辭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趙山林、趙婷婷校注:《荔鏡記》,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劉萬國、侯文富主編:《中華成語辭海》,臺北:建宏出版社,1999年。 劉福根:《漢語詈詞研究——漢語罵詈小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鄭振鐸主編:《古本戲曲叢刊》,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鄭遠漢:《修辭風格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鄭頤壽:《辭章學新論》,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黎運漢、張維秋:《現代漢語修辭學》,臺北:書林出版,1991年。 黎運漢、盛永生:《漢語語體修辭》,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 黎運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錢南揚著:《宋元戲文輯佚》,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日〕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三、期刊論文 丁金國:〈關於語言風格學的幾個問題〉,《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3期,頁45-57。 王光漢:〈典故詞語的構詞與立目問題〉,《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1-46。 王光漢:〈論典故詞的詞義特徵〉,《古漢語研究》,1997年第4期,頁52-55。 王光漢:〈關於典故溯源的再思考〉,《古漢語研究》,2000年第4期,頁90-93。 王吉輝:〈典故與成語〉,《漢語學習》,1997年4月第2期,頁22-25。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俗字研究〉,《中國方言學報》第4期,2014 年 11月,頁187-192。 王曦:〈明嘉靖本《荔鏡記》方言詞綴研究〉,《東南學術》,2014 年第 2 期,頁229-234。 司徒秀英:〈「樂昌分鏡」母題在宋明「戲曲」文學演繹初探〉,《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3期,頁72-76。 江結寶:〈詈罵的構成與分類〉,《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2000年,頁101-104。 吳直雄:〈界定典故多歧義,《辭典》定義應遵守——論典故的定義〉,《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3期,2003年5月,頁144-152。 吳直雄:〈語海之中「家族」多,區別「融通」應探索——論典故與成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的區別與「融通」〉,《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124-163。 宋振華:〈語體的性質和構成〉,中國修辭學會編:《修辭學論文集》(第四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178。 宋劍華、賈琳芳:〈論「媒婆」形象的現代演繹〉,《河北學刊》,2013年第5期,頁87-92。 李波:〈「紅葉題詩」故事演變及其文化意蘊淺析〉,《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1卷第2期,2009年6月,頁18-23。 竺家寧:〈《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國文天地》第8卷第8期,1993年1月,頁98-102。 紀永貴:〈重審杜牧〈清明〉詩案〉,《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頁42-50。 涂秀虹:〈嘉靖本《荔鏡記》與萬曆本《荔枝記》——陳三五娘故事經典文本的對比與分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頁55-60。 高名凱:〈論語言風格學的內容和任務〉,《語言學論叢》第四輯(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年),頁172-210。 崔艷霞:〈從小說《金瑣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芒種》,2014年第33期,頁14-15。 張靜:〈車尾標語的語用學探析〉,《宿州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頁55-58。 張靜斐:〈藍橋佳會傳千古——裴航遇仙故事的流傳演變及其文化蘊涵〉,《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卷,2006年09月,頁88-91。 曹小云:〈《荔鏡記》中所見明代閩南方言詞例釋〉,《皖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4-7。 曹煒:〈現代漢語典故詞初探〉,《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頁116-118。 許國璋:〈關於索緒爾的兩本書〉,《國外語言學》,1983年第1期,頁1-18。 連金發:〈《荔鏡記》中稱謂語的稱代用法探索——從語體角度入手〉,《當代修辭學》,2013年第1期,頁72-79。 連金發:〈《荔鏡記》動詞分類和動相、格式〉,《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1期,2006年1月,頁27-61。 連金發:〈《荔鏡記》趨向式探索〉,《語言暨語言學》第7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755-798。 連金發:〈明清閩南戲文代指構式初探〉,《臺灣語文研究》第8卷第1期,2013年3月,頁1-15。 陳兆南:〈陳三五娘唱本的演化〉,《民俗曲藝》第54期,1988年7月,頁9-23。 陳桂炳:〈明嘉靖版本《荔鏡記》戲文中的茶——讀泉州傳統戲曲文本札記之一〉,《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3期,2016年6月,頁43-47。 陳益源:〈《荔鏡傳》考〉,《文學遺產》,1993年第6期,頁83-95。 陳雅謙:〈《荔鏡記》的思想內涵及「陳三五娘」故事的演變〉,《泉州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頁7-13。 陳雅謙:〈論《荔鏡記》與我國明嘉靖前文學傳統之聯系〉,《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3期,2013年6月,頁49-57。 陳練軍、許亦如:〈《荔鏡記》中的罵詈語〉,《閩台文化交流》,2012年第1期,頁114-123。 陳麗雪:〈《荔鏡記》指示詞的語法、語義特點〉,《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5期,2009年2月,頁191-202。 陳麗雪:〈十六世紀閩南語指示詞的語法化現象〉,《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79-195。 曾憲通:〈明本潮州戲文所見潮州方言述略〉,《方言》第1期,1991年2月,頁10-29。 楊薇:〈論成語與典故的異同〉,《語文研究》,2003年第4期,頁40-42。 詹雙暉:〈從明本《荔鏡記》《金花女》看白字戲的形成——兼談外來劇種在鄉社祭祀小戲衍變成地方劇種過程中的作用〉,《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11年,頁33-42。 趙山林、趙婷婷:〈論嘉靖本《荔鏡記》〉,《文化遺產》,2014年第4期,頁68-80。 趙靜雅、連金發:〈《明嘉靖刊荔鏡記》的方位成分探索〉,《臺灣語文研究》第3期,20009年3月,頁93-208。 歐俊勇、溫建欽:〈明本潮州戲文《荔鏡記》《荔枝記》插圖及其敘事功能的探討〉,《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第36卷第1期,2016年2月,頁81-85。 蔡鐵民:〈明傳奇《荔枝記》演變初探——兼論南戲在福建的遺響〉,《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3期,頁31-48。 鄭小雅:〈「互文」視角下的明嘉靖本《荔鏡記》〉,《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5期,頁28-32。 鄭更妙:〈《荔鏡記》上欄「新增北曲正音」研究〉,《肇慶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頁。 鄭國權:〈一脈相承五百年——《荔鏡記荔枝記四種》明清刊本匯編出版概述〉,《福建藝術》,2010年第4期,頁8-10。 鄭國權:〈從《荔鏡記》等明刊本探尋泉腔南戲〉,《福建藝術》,2012年第4期,頁20-25。 蘇建唐:〈論《荔鏡記》中完成體否定詞「未」—兼論「未曾/不曾」的競爭〉,《臺灣語文研究》第11卷第1期,2016年,頁69-114。 四、學位論文 王建設:《明刊閩南方言戲文中的語言研究》,廣州: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 朱芳:《《明刊閩南戲曲弦管選本三種》考釋》,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呂曉玲:《《荔鏡記》《滿天春》戲文語法專題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林芩帆:《魯迅小說詞彙風格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林艷枝:《嘉靖本《荔鏡記》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9年。 孫佳佳:《明嘉靖本《荔鏡記》戲文研究》,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席宏達:《關漢卿旦本雜劇的詞彙風格——以代詞、成語典故為例》,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許春緣:《兩漢樂府詞彙風格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陳怡蘋:《「陳三五娘」歌仔冊語言研究——以音韻和詞彙為範圍》,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益源:《元明中篇傳奇小說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1994年。 黃沚青:《明清閩南方言文獻語言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楊晉綺:《《清真集》文體風格暨詞彙風格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6年。 劉美芳:《陳三五娘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3年。 劉婷婷:《《荔鏡記》考論》,泉州:華僑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蔡玉仙:《閩南語詞彙演變之探究——以陳三五娘故事文本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鍾美蓮:《《荔鏡記》中的多義詞「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五、網路資料 《荔鏡記》戲文全文,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cls.hs.yzu.edu.tw/LM/origin1/all_Text.ASP。 臺語文語詞檢索,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ip194097.ntcu.edu.tw/tg/concordance/form.asp。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qXzR2/webmge?webmgemode=general&mode=basic。 閩南南戲戲文《荔鏡記》校釋念白,上網日期:2016年9月21日,檢自:http://taiwanopera.moc.gov.tw/taiwanopera/taiwanese/taiwanese-south/mirror/mirror-index.html。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