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內線交易罪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判斷標準 -以企業併購案例為中心
The standard of determining the timing of material information in insider trading - with a focus 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ases作者 李珮禎
Lee, Pei Chen貢獻者 許恒達
Hsu, Heng Da
李珮禎
Lee, Pei Chen關鍵詞 內線交易
重大消息明確時點
併購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5-Feb-2018 11:37:33 (UTC+8) 摘要 我國證券交易法第157-1條第1項明定禁止內線交易,該條規範除在行為主體與主觀要件有些許不同見解外,最大的爭議是落在客觀要件即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而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在併購案件中顯得格外複雜,除因併購案件充滿不確定性、隨時可能破局外,更因每個併購案件之形成過程皆有不同之處。 每個併購案件之流程皆有所異同,且談派代表在磋商時,並不會宣告現在是再進行某一階段流程,各階段間往往不會有明顯之區隔,而各階段有時亦會同時進行,例如在多次初步磋商與正式談判之過程中,同時進行盡職調查,而未簽訂意向書,此時要如何認定是初步磋商還是正式談判,即會有模糊空間,故各階段之區分實際上有一定之難度。 我國實務判決在併購案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上並未有穩定之見解,判決中常常是以「在某特定時間內(勢)必成為事實」、「重大消息所指內涵於一定期間必然發生之情形已經確定」作為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標準,然而,這樣的標準固然十分有理,在併購案必成為事實時,重大消息自屬明確,可是在實際個案中,確實常成為法官、檢察官能自由運用、毫不受限之理由。 雖然各併購案之形成過程皆有相異之處,但本文希望透過瞭解內線交易之立法背景、併購案之形成過程,作為探討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依據,並針對較為常見之併購案流程,希望能提出可以用以檢視併購案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架構,以讓心存僥倖者不為內線交易,讓用心經營企業者不因誤闖灰色地帶而影響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1. 王志誠、李書孝、彭惠筠、黃文昭、李宗哲、許苑,企業併購法實戰守則,新學林,一版,2016年。2. 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法制,元照,初版,2005年。3. 方嘉麟、樓永堅,企業併購個案研究,元照,二版,2008年。4. 伍忠賢,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三民,四版,2013年。5.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元照,二版,2011年。6. 洪啟仁,企業併購交易指南,安侯企業管理,初版,2008年11月。7. 黃偉峯,M&A企業併購法,新學林,二版,2016年。8.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六版,2012年。9. 劉連煜,內線交易構成要件,元照,修訂二版,2015年。10.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增訂十三版,頁470-508,2015年。11.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三民,再版,2009年。12. 賴源河,實用企業併購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初版,2016年。13. 謝哲勝、許兆慶、邱若曄、蔡鐘慶、洪令家、周振鋒,企業併購法律與政策,元照,初版,2017年。14. 林麗香,內線交易規制之加強,收錄於「當前證券市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協會,1990年4月。(二)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1. 王文宇,認真地對待資訊—論內線交易之判斷標準與預防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211-215。2. 王志誠,企業併購佈局與特殊目的個體之運用,台灣法學雜誌,254期,2014年8月,頁155-166。3. 王志誠、王絃如,臺灣企業併購法之立法模式與實踐經驗,財稅研究,42卷1期,2010年1月,頁6-29。4. 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1198年5月,頁1-32。5. 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16卷6期,1998年6月,頁12-32。6. 吳淑莉、周天,內線交易要件與涉及財務或業務重大消息之具體認定,月旦法學雜誌,161期,2008年10月,頁195-207。7. 吳淑莉,企業併購法律效果之探討-比較分析我國與美國法制上的資產收購,月旦法學雜誌,158期,2008年7月,頁50-65。8. 林國全,日本證券交易法第一九○條之二──內部人交易之禁止(上),證券管理,7卷8期,1989年8月,頁28-39。9. 林國全,日本證券交易法第一九○條之二──內部人交易之禁止(下),證券管理,7卷9期,1989年9月,頁30-43。10. 林國全,證交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45期,1992年6月,頁259-303。11. 林孟皇,內線交易的重大消息成立與舉證責任-評高等法院95年上訴字第2706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4期,2008年7月,頁138-160。12. 林孟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的明確性與實際知悉-2010年新修正內線交易構成要件的解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頁141-156。13. 林志潔,內線交易「實際知悉」要件之舉證與心證門檻-從綠點案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2013年11月,頁109-132。14.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消息重大性之認定-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二),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1期,頁1-52。15. 胡碧霞,從日本立保公司不公平交易事件等談內部人交易禁止之立法(上),證券管理,7卷9期,1989年9月,頁23-29。16. 胡碧霞,從日本立保公司不公平交易事件等談內部人交易禁止之立法(下),證券管理,7卷10期,1989年10月,頁19-26。17. 洪秀芬,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的判斷─板橋地方法院九五年金訴字第二號刑事判決之簡評,台灣法學雜誌,110期,2008年8月,頁182-190。18. 陳松興,規範內部人交易的理論基礎與最新立法方向(上),證券管理,8卷5期,1990年5月,頁11-18。19. 陳彥良,由明基案看內線交易中重大消息相關爭議問題-兼評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61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9期,2013年8月,頁193-210。20. 陳彥良,未明文法律制度之法典化-德國民法上的締約過失,臺北大學法學論叢,56期,2005年6月,頁143-175。21. 陳彥良,涉及企業併購之內線消息認定──由嘉泥、台泥內線交易案觀察,月旦法學雜誌,236期,2015年1月,頁48-66。22. 陳彥良,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明確性判斷,月旦法學教室,第124期,2013年2月,頁18-20。23. 陳彥良,開發金併金鼎案中內線交易相關問題探討──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七二○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43期,2016年1月,頁22-30。24. 陳彥良,董事迴避表決及說明義務之探討─以企業併購中先購後併為例,月旦法學教室,131期,2013年9月,頁27-29。25. 黃朝琮,內線消息傳遞責任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7卷第6期,2016年6月,頁97-121。26. 黃帥升,投資及併購交易中法律盡職調查之介紹,萬國法律,197期,2014年10月,頁79-91。27. 張心悌,企業併購時內線消息「明確」之判斷-最高法102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5期,2014年2月,頁80-93。28. 曾宛如,內線交易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綠點案之啟示,月旦法學教室,第165期,2016年7月,頁57-62。29. 曾宛如,新修正證券交易法—資訊揭露、公司治理與內線交易之改革,台灣法學雜誌,155期,2010年7月1日,頁22-29。30. 曾沂、吳志光,企業併購新法制,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2002年3月號,2002年3月,頁1-9。31. 曾更瑩、蔡嘉昇、陳珈谷、田仁杰,併購,LEE AND LI BULLETIN,2014年2月號,2014年2月,頁5-6。32. 劉連煜,推測的消息是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Basic案的再審思,台灣法學雜誌,130期,2009年6月,頁25-33。33. 劉連煜,公司合併態樣與不同意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頁26-36。34. 劉成墉,內線交易消息受領人之探討:以遠距消息受領人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7卷,2012年,頁165-203。35. 劉成墉,內線交易免責抗辯事由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5期,2011年6月,153-202。36. 廖大穎,彰銀案、國巨案與企業併購法修正,月旦法學教室,161期,頁51-59,2016年3月,頁51-59。37. 廖大穎,證交法系列講座:第四講 證券市場與企業併購的秩序,月旦法學教室,113期,2012年3月,頁55-66。38. 賴英照,內線消息何時明確?會計研究月刊,367期,2016年6月,頁71-73。39. 賴源河、郭土木,企業併購訊息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明確點認定之探討,中正財經法學,第4期,2012年1月,頁1-45。40. 賴源河、郭土木,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七八號刑事判決評釋──論企業併購案涉及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何時明確,月旦法學雜誌,244期,2015年9月,頁186-193。(三)學位論文陳盈良,控制權溢價之研究-從凱雷收購東森媒體科技一案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四)法規文件(依時間排序)1. 立法院第5屆第4會期第1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會議日期:2004年4月2日。2. 立法院公報,97卷58期,2008年11月。3. 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會議日期:2013年12月6日。(五)函釋與法院判決1.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3190號刑事判決。2.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153號刑事判決。3.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057號刑事判決4.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093號刑事判決5.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868號刑事判決。6.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800號、101年度台上字第4351號刑事判決。7.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3037號刑事判決。8. 台北地院94年度訴字第1152號、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9. 新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訴字第2號、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47號刑事判決。10. 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8年度金上訴字第1358號刑事判決。11. 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3105號判例。12. 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3105號判例。13.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974號刑事判決。14. 高等法院92年度金上易字第1號刑事判決。15. 高雄地院93年度金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6年度金上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16. 高雄地院90年度訴字第2171號刑事判決。17. 台北地院92年度易字第395號刑事判決。18. 高等法院刑事判決94年度上重更(一)字第18號刑事判決。19.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6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36號刑事判決。20. 台灣高等法院92年度上易字第560號刑事判決。21. 台中地院92年度金重訴字第1136號刑事判決、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3年度金上重訴第22號、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6014號、高等法院台中分9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64號、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5733號刑事判決。22. 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重訴字第8號刑事判決。23.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7年度矚訴字第2號、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33號、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72號、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4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78號刑事判決24. 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重訴字第132號、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877號刑事判決。25. 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59號、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220號、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14號刑事判決。26. 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矚重訴字第2號、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23號、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250號、高等法院102年金上重更(一)字16號、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06號。27. 經濟部91年6月7日經商字第09100135960號函釋。28. 經濟部91年7月2日經商字第09102122340號函釋。(六)網路資料1. 柯文昌涉內線判9年 產業4大老聲援,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22日。擷取自:http://tube.chinatimes.com/20151222002852-261402,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22日。2. 創投教父被判刑 企業大老罕見出面力挺 官民四方大論戰,天下雜誌,2015年12月22日。擷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349,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20日。3. 釐清債務 鴻海直搗夏普實地查核 日媒報導雙方3月7日簽約 鴻海否認:仍在協商中,頻果日報,2016年2月28日。擷取自:https://tw.finance.appledaily.com/daily/20160228/37084780/,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5日。4. Tobin Q理論,MoneyDJ理財網,資料來源:https://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1b529708-d9f5-4701-9e83-696d1d69fd15,最後閱覽日:2017年10月4日。二、外文部份(依字母順序排列)(一)專書(依字母順序排列)1. Boris I. Bittker & James S. Eustice (1994),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of Corporations and Shareholders, 6th ed, Warren Gorham & Lamont.2. Dale A. Oesterle (2005),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3. Andreas Fuchs (2009), Wertpapierhandelsgesetz, Beck C. H.4. Joshua Dressler (2006), Understanding Criminal Law, LexisNexis.5. Jon C. Bodnar (2015), The Importance and Process of Due Diligence, in Business Due Diligence Strategies: Leading Lawyers on Conducting Due Diligence in Today`s M&A Deals, Thomson Reuters Westlaw.6. Louis Loss (1988),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7. Donald C. Langevoort (1990),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Clark Boardman Callaghan.8. Niamh Moloney (2004), EC Securities Reg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9. Olson, Sturc, and Lins (1990), The Law of Insider Trading under the 1934 Act: Section(b) and 14(e) , Gibson, Dunn & Crutcher.10. Patrick A, Gaughan (2005), Mergers: What Can Go Wrong and How to Prevent It, Wiley.11. Thomas Lee Hazen (2009),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12. Thomas Lee Hazen & Jerry W. Markham (2003),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Combinatio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二)期刊文章(依字母順序排列)1. Mark A. Clayton (1989),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in Light of Carpenter and the Insider Trading and Securities Fraud Enforcement Act of 1988, 17 Pepperdine L. Rev. 185.2. Neil V. Shah (2009), Section 20A and the Struggle for Coherence, Meaning, and Fundamental Fairness the Express Right of Action for Contemporaneous Insider Trading Liability, 61 Rutgers L. Rev. 791.3. Phillips & Lavoie (1988), The SEC`s Proposed Insider Trading Legislation: Insider Trading Controls, Corporate Secrecy, and Full Disclosure, 39 Ala. L. Rev.439.4. Rebecca S. Smith (2006), O`Hagan Revisited: Should a Fiduciary Duty be Required under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22 Ga. St. U. L. Rev.1005.5. Thomas M. Madden (2008), O`Hagan, 10b5-2, Relationships and Duties, 4 Hastings Bus. L. J. 55.6. Tad Ravazzini (1996), Comment : The Amalgamating Reorganization provisions: The Asymmetry in Treatment of Forward And Reverse Triangular Mergers and Other Problems, 26 Golden Gate U.L. Rev. 541.7. William J. Rands (2004), Corporate Tax: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83 NEB. L. REV. 39. (三)處分或判決1. In Re Cady Roberts & Co.,40 S.E.C. 907 (SEC 1961)2. 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 401 F.2d 833(2d Cir. 1968)3. 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1980).4. United States v. Newman, 464 U.S.863(1983).5. SEC v. Musella, 578 F.Supp. 425(1984).6. Materia v. SEC, 471 U.S. 1053(1985).7. Carpenter v. U.S., 484 U.S. 19(1987)8. United States v. O`Hagan, 521 U.S. 642, (1997)9. Dirks v. SEC,463, U.S. 664 (1983).10.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426 U.S. 438 (1976)11. 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1988); Levinson v. Basic Inc., 786 F.2d 741, (6th Cir. 1986); Levinson v. Basic, Inc, Fed. Sec. L. Rep. P 91,801,127-28 (1984).12. SEC v. Geon Industries, Inc., 531 F.2d 39, 47–48 (1976).13. Isquith for & on Behalf of Isquith v. Middle S. Utilities, Inc., 847 F.2d 186(5th Cir. 1988)14. Garcia v. Cordova, 930 F.2d 826 (10th Cir. 1991)15. Berman v. Gerber Prod. Co., 454 F. Supp. 1310 (1978)(四)網路資料1.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8 January 2003 on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market abus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EN 24.12.2003.2.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3/124/EC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s regards the definition and public disclosure of inside inform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market manipulat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4.12.20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1651052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恒達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Heng Da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李珮禎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ee, Pei Che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珮禎 zh_TW dc.creator (作者) Lee, Pei Chen en_US dc.date (日期) 2017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Feb-2018 11:37:33 (UTC+8) - dc.date.available 5-Feb-2018 11:37:33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Feb-2018 11:37:33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1651052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580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1651052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證券交易法第157-1條第1項明定禁止內線交易,該條規範除在行為主體與主觀要件有些許不同見解外,最大的爭議是落在客觀要件即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而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在併購案件中顯得格外複雜,除因併購案件充滿不確定性、隨時可能破局外,更因每個併購案件之形成過程皆有不同之處。 每個併購案件之流程皆有所異同,且談派代表在磋商時,並不會宣告現在是再進行某一階段流程,各階段間往往不會有明顯之區隔,而各階段有時亦會同時進行,例如在多次初步磋商與正式談判之過程中,同時進行盡職調查,而未簽訂意向書,此時要如何認定是初步磋商還是正式談判,即會有模糊空間,故各階段之區分實際上有一定之難度。 我國實務判決在併購案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上並未有穩定之見解,判決中常常是以「在某特定時間內(勢)必成為事實」、「重大消息所指內涵於一定期間必然發生之情形已經確定」作為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標準,然而,這樣的標準固然十分有理,在併購案必成為事實時,重大消息自屬明確,可是在實際個案中,確實常成為法官、檢察官能自由運用、毫不受限之理由。 雖然各併購案之形成過程皆有相異之處,但本文希望透過瞭解內線交易之立法背景、併購案之形成過程,作為探討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依據,並針對較為常見之併購案流程,希望能提出可以用以檢視併購案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架構,以讓心存僥倖者不為內線交易,讓用心經營企業者不因誤闖灰色地帶而影響企業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論文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研究方法 4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第四節 研究架構 5第二章 內線交易概說與重大消息明確時點 6第一節 內線交易之規範與理論 6第一項 法令規範 6第二項 禁止內線交易之理論 8第一款 資訊平等理論(又稱「戒絕交易,否則公開」理論) 9第二款 受任人義務理論 11第三款 私取理論 12第四款 消息傳遞責任理論 14第三項 內線交易之構成要件 15第一款 行為主體:內部人範圍 15第二款 主觀要件:實際知悉 19第一目 美國法相關討論 19第二目 「知悉說」與「利用說」之爭 20第三目 99年修法將「獲悉」修正為「實際知悉」之影響 25第三款 客觀要件:重大消息明確 27第一目 重大消息之意義 27第二目 美國重大消息案例 34第三目 99年間修法新增「具體內容」、「明確」要件之影響 40第二節 學說對於併購案件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討論 42第一項 選定標的公司並評估 42第二項 探詢交易意願 43第三項 初步磋商 44第四項 簽訂意向書或類似文件 45第五項 依據標的公司提供之資料進行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 DD) 47第六項 進行併購談判並就價格、架構及重要交易條件達成共識 47第七項 董事會通過 48第八項 應於個案判斷 49第九項 小結 50第三章 併購類型與流程 52第一節 企業併購之類型 52第一項 企業併購法之規範 52第二項 各種併購類型 57第一款 合併 60第二款 收購 66第三款 分割 71第二節 企業併購之動機與理論 74第一項 效率理論(又稱「價值極大化動機理論」) 74第一款 壟斷力假說 74第二款 營運綜效 74第三款 財務綜效(Financial Synergy) 75第二項 傲慢假說 76第三項 代理理論 76第四項 國際併購理論 77第三節 企業併購之流程 78第一項 選定標的公司並評估 78第二項 探詢交易意願 79第三項 初步磋商及簽訂意向書 80第四項 盡職調查 81第五項 進行正式談判,草擬併購契約與簽約 84第四節 小結 85第四章 本文見解及其應用 87第一節 併購案件內線交易重大消息明確時點理論建構 87第一項 實務見解之反思 87第一款 對於我國實務見解之反思 87第二款 對於美國實務見解之反思 89第一目 對於TSC案之反思 89第二目 對於Basic案之反思 89第二項 正面因子 97第一款 完成盡職調查 97第二款 併購價格、交易架構、重要交易條件達成共識 98第三項 負面因子 101第一款 併購案對於雙方公司並非有高度必要性: 102第二款 併購案雙方公司對於彼此瞭解有限 103第三款 併購案之標的本身並非上市櫃公司之股份,僅係上市公司關係企業之股份 103第四款 公司高層對於併購案尚未有全面性瞭解 104第五款 需經過主管機關許可 105第六款 董事會或股東會可能否決該議案 105第二節 力晶案 106第一項 犯罪事實 106第二項 歷審法院見解 110第一款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7年度矚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110第二款 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33號刑事判決 111第三款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72號刑事判決 112第四款 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4號刑事判決 113第五款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78號刑事判決 114第三項 判決評釋 115第三節 綠點案 118第一項 犯罪事實 118第二項 歷審法院見解 123第一款 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重訴字第132號刑事判決 123第二款 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 124第三款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刑事判決 125第四款 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刑事判決 126第五款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877號刑事判決 127第三項 判決評釋 129第四節 新竹商銀案 133第一項 犯罪事實 133第二項 歷審法院見解 136第一款 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刑事判決 136第二款 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59號刑事判決 138第三款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220號刑事判決 139第四款 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14號刑事判決 141第三項 判決評釋 142第五節 東森媒體案 146第一項 犯罪事實 146第二項 歷審法院見解 151第一款 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矚重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 151第二款 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23號刑事判決 153第三款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250號刑事判決 154第四款 高等法院102年金上重更(一)字16號刑事判決 156第五款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06號刑事判決 157第三項 判決評釋 159第五章 結論 165參考文獻 171一、中文部份 171(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71(二)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171(三)學位論文 174(四)法規文件(依時間排序) 174(五)函釋與法院判決 174(六)網路資料 176二、外文部份(依字母順序排列) 176(一)專書(依字母順序排列) 176(二)期刊文章(依字母順序排列) 177(三)處分或判決 178(四)網路資料 178 zh_TW dc.format.extent 2636977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1651052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內線交易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重大消息明確時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併購 zh_TW dc.title (題名) 內線交易罪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判斷標準 -以企業併購案例為中心 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andard of determining the timing of material information in insider trading - with a focus on merger and acquisition case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一)專書(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1. 王志誠、李書孝、彭惠筠、黃文昭、李宗哲、許苑,企業併購法實戰守則,新學林,一版,2016年。2. 王志誠,企業組織再造法制,元照,初版,2005年。3. 方嘉麟、樓永堅,企業併購個案研究,元照,二版,2008年。4. 伍忠賢,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三民,四版,2013年。5. 林孟皇,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元照,二版,2011年。6. 洪啟仁,企業併購交易指南,安侯企業管理,初版,2008年11月。7. 黃偉峯,M&A企業併購法,新學林,二版,2016年。8.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六版,2012年。9. 劉連煜,內線交易構成要件,元照,修訂二版,2015年。10.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增訂十三版,頁470-508,2015年。11.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三民,再版,2009年。12. 賴源河,實用企業併購法-理論與實務,五南,初版,2016年。13. 謝哲勝、許兆慶、邱若曄、蔡鐘慶、洪令家、周振鋒,企業併購法律與政策,元照,初版,2017年。14. 林麗香,內線交易規制之加強,收錄於「當前證券市場問題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民國證券分析協會,1990年4月。(二)期刊文章(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1. 王文宇,認真地對待資訊—論內線交易之判斷標準與預防措施,月旦法學雜誌,第155期,,2008年4月,頁211-215。2. 王志誠,企業併購佈局與特殊目的個體之運用,台灣法學雜誌,254期,2014年8月,頁155-166。3. 王志誠、王絃如,臺灣企業併購法之立法模式與實踐經驗,財稅研究,42卷1期,2010年1月,頁6-29。4. 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上),證券暨期貨管理,1198年5月,頁1-32。5. 余雪明,內部人交易管理的比較研究(下),證券暨期貨管理,16卷6期,1998年6月,頁12-32。6. 吳淑莉、周天,內線交易要件與涉及財務或業務重大消息之具體認定,月旦法學雜誌,161期,2008年10月,頁195-207。7. 吳淑莉,企業併購法律效果之探討-比較分析我國與美國法制上的資產收購,月旦法學雜誌,158期,2008年7月,頁50-65。8. 林國全,日本證券交易法第一九○條之二──內部人交易之禁止(上),證券管理,7卷8期,1989年8月,頁28-39。9. 林國全,日本證券交易法第一九○條之二──內部人交易之禁止(下),證券管理,7卷9期,1989年9月,頁30-43。10. 林國全,證交法第一五七條之一內部人交易禁止規定之探討,政大法學評論,45期,1992年6月,頁259-303。11. 林孟皇,內線交易的重大消息成立與舉證責任-評高等法院95年上訴字第2706號刑事判決,檢察新論,4期,2008年7月,頁138-160。12. 林孟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的明確性與實際知悉-2010年新修正內線交易構成要件的解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頁141-156。13. 林志潔,內線交易「實際知悉」要件之舉證與心證門檻-從綠點案談起,月旦法學雜誌,第222期,2013年11月,頁109-132。14. 武永生,內線交易案件消息重大性之認定-股市之極限遊戲規則(二),銘傳大學法學論叢,第11期,頁1-52。15. 胡碧霞,從日本立保公司不公平交易事件等談內部人交易禁止之立法(上),證券管理,7卷9期,1989年9月,頁23-29。16. 胡碧霞,從日本立保公司不公平交易事件等談內部人交易禁止之立法(下),證券管理,7卷10期,1989年10月,頁19-26。17. 洪秀芬,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的判斷─板橋地方法院九五年金訴字第二號刑事判決之簡評,台灣法學雜誌,110期,2008年8月,頁182-190。18. 陳松興,規範內部人交易的理論基礎與最新立法方向(上),證券管理,8卷5期,1990年5月,頁11-18。19. 陳彥良,由明基案看內線交易中重大消息相關爭議問題-兼評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61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9期,2013年8月,頁193-210。20. 陳彥良,未明文法律制度之法典化-德國民法上的締約過失,臺北大學法學論叢,56期,2005年6月,頁143-175。21. 陳彥良,涉及企業併購之內線消息認定──由嘉泥、台泥內線交易案觀察,月旦法學雜誌,236期,2015年1月,頁48-66。22. 陳彥良,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明確性判斷,月旦法學教室,第124期,2013年2月,頁18-20。23. 陳彥良,開發金併金鼎案中內線交易相關問題探討──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七二○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43期,2016年1月,頁22-30。24. 陳彥良,董事迴避表決及說明義務之探討─以企業併購中先購後併為例,月旦法學教室,131期,2013年9月,頁27-29。25. 黃朝琮,內線消息傳遞責任之探討,法令月刊,第67卷第6期,2016年6月,頁97-121。26. 黃帥升,投資及併購交易中法律盡職調查之介紹,萬國法律,197期,2014年10月,頁79-91。27. 張心悌,企業併購時內線消息「明確」之判斷-最高法102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25期,2014年2月,頁80-93。28. 曾宛如,內線交易重大消息明確時點之認定:綠點案之啟示,月旦法學教室,第165期,2016年7月,頁57-62。29. 曾宛如,新修正證券交易法—資訊揭露、公司治理與內線交易之改革,台灣法學雜誌,155期,2010年7月1日,頁22-29。30. 曾沂、吳志光,企業併購新法制,理律法律雜誌雙月刊,2002年3月號,2002年3月,頁1-9。31. 曾更瑩、蔡嘉昇、陳珈谷、田仁杰,併購,LEE AND LI BULLETIN,2014年2月號,2014年2月,頁5-6。32. 劉連煜,推測的消息是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Basic案的再審思,台灣法學雜誌,130期,2009年6月,頁25-33。33. 劉連煜,公司合併態樣與不同意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月旦法學雜誌,128期,2006年1月,頁26-36。34. 劉成墉,內線交易消息受領人之探討:以遠距消息受領人為中心,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7卷,2012年,頁165-203。35. 劉成墉,內線交易免責抗辯事由之探討,銘傳大學法學論叢,15期,2011年6月,153-202。36. 廖大穎,彰銀案、國巨案與企業併購法修正,月旦法學教室,161期,頁51-59,2016年3月,頁51-59。37. 廖大穎,證交法系列講座:第四講 證券市場與企業併購的秩序,月旦法學教室,113期,2012年3月,頁55-66。38. 賴英照,內線消息何時明確?會計研究月刊,367期,2016年6月,頁71-73。39. 賴源河、郭土木,企業併購訊息與內線交易重大消息明確點認定之探討,中正財經法學,第4期,2012年1月,頁1-45。40. 賴源河、郭土木,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七八號刑事判決評釋──論企業併購案涉及內線交易之重大消息何時明確,月旦法學雜誌,244期,2015年9月,頁186-193。(三)學位論文陳盈良,控制權溢價之研究-從凱雷收購東森媒體科技一案出發,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技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四)法規文件(依時間排序)1. 立法院第5屆第4會期第19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會議日期:2004年4月2日。2. 立法院公報,97卷58期,2008年11月。3. 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會議日期:2013年12月6日。(五)函釋與法院判決1. 最高法院95年度台上字第3190號刑事判決。2. 最高法院99年度台上字第1153號刑事判決。3.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057號刑事判決4. 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2093號刑事判決5.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4868號刑事判決。6.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800號、101年度台上字第4351號刑事判決。7. 最高法院91年度台上字第3037號刑事判決。8. 台北地院94年度訴字第1152號、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9. 新北地方法院98年度金訴字第2號、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47號刑事判決。10. 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8年度金上訴字第1358號刑事判決。11. 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3105號判例。12. 最高法院29年上字第3105號判例。13.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974號刑事判決。14. 高等法院92年度金上易字第1號刑事判決。15. 高雄地院93年度金訴字第2號刑事判決,高等法院高雄分院96年度金上訴字第3號刑事判決。16. 高雄地院90年度訴字第2171號刑事判決。17. 台北地院92年度易字第395號刑事判決。18. 高等法院刑事判決94年度上重更(一)字第18號刑事判決。19.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6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36號刑事判決。20. 台灣高等法院92年度上易字第560號刑事判決。21. 台中地院92年度金重訴字第1136號刑事判決、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3年度金上重訴第22號、最高法院93年度台上字第6014號、高等法院台中分9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64號、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字第5733號刑事判決。22. 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重訴字第8號刑事判決。23.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7年度矚訴字第2號、高等法院99年度金上訴字第33號、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672號、高等法院102年度重金上更(一)字第4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78號刑事判決24. 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重訴字第132號、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1號、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420號、高等法院102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7號、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3877號刑事判決。25. 臺北地方法院97年度金重訴字第6號、高等法院100年度金上重訴字第59號、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3220號、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重更(一)字第14號刑事判決。26. 臺北地方法院96年度矚重訴字第2號、高等法院98年度矚上重訴字第23號、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3250號、高等法院102年金上重更(一)字16號、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06號。27. 經濟部91年6月7日經商字第09100135960號函釋。28. 經濟部91年7月2日經商字第09102122340號函釋。(六)網路資料1. 柯文昌涉內線判9年 產業4大老聲援,中時電子報,2015年12月22日。擷取自:http://tube.chinatimes.com/20151222002852-261402,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22日。2. 創投教父被判刑 企業大老罕見出面力挺 官民四方大論戰,天下雜誌,2015年12月22日。擷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3349,最後瀏覽日:2017年11月20日。3. 釐清債務 鴻海直搗夏普實地查核 日媒報導雙方3月7日簽約 鴻海否認:仍在協商中,頻果日報,2016年2月28日。擷取自:https://tw.finance.appledaily.com/daily/20160228/37084780/,最後瀏覽日期:2017年11月15日。4. Tobin Q理論,MoneyDJ理財網,資料來源:https://www.moneydj.com/KMDJ/Wiki/wikiViewer.aspx?keyid=1b529708-d9f5-4701-9e83-696d1d69fd15,最後閱覽日:2017年10月4日。二、外文部份(依字母順序排列)(一)專書(依字母順序排列)1. Boris I. Bittker & James S. Eustice (1994), Federal Income Taxation of Corporations and Shareholders, 6th ed, Warren Gorham & Lamont.2. Dale A. Oesterle (2005),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3. Andreas Fuchs (2009), Wertpapierhandelsgesetz, Beck C. H.4. Joshua Dressler (2006), Understanding Criminal Law, LexisNexis.5. Jon C. Bodnar (2015), The Importance and Process of Due Diligence, in Business Due Diligence Strategies: Leading Lawyers on Conducting Due Diligence in Today`s M&A Deals, Thomson Reuters Westlaw.6. Louis Loss (1988),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Wolters Kluwer Law & Business.7. Donald C. Langevoort (1990), Insider Trading Regulation, Clark Boardman Callaghan.8. Niamh Moloney (2004), EC Securities Reg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9. Olson, Sturc, and Lins (1990), The Law of Insider Trading under the 1934 Act: Section(b) and 14(e) , Gibson, Dunn & Crutcher.10. Patrick A, Gaughan (2005), Mergers: What Can Go Wrong and How to Prevent It, Wiley.11. Thomas Lee Hazen (2009),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12. Thomas Lee Hazen & Jerry W. Markham (2003), Mergers, Acquisitions and Other Business Combination, West Academic Publishing.(二)期刊文章(依字母順序排列)1. Mark A. Clayton (1989),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in Light of Carpenter and the Insider Trading and Securities Fraud Enforcement Act of 1988, 17 Pepperdine L. Rev. 185.2. Neil V. Shah (2009), Section 20A and the Struggle for Coherence, Meaning, and Fundamental Fairness the Express Right of Action for Contemporaneous Insider Trading Liability, 61 Rutgers L. Rev. 791.3. Phillips & Lavoie (1988), The SEC`s Proposed Insider Trading Legislation: Insider Trading Controls, Corporate Secrecy, and Full Disclosure, 39 Ala. L. Rev.439.4. Rebecca S. Smith (2006), O`Hagan Revisited: Should a Fiduciary Duty be Required under the Misappropriation Theory? 22 Ga. St. U. L. Rev.1005.5. Thomas M. Madden (2008), O`Hagan, 10b5-2, Relationships and Duties, 4 Hastings Bus. L. J. 55.6. Tad Ravazzini (1996), Comment : The Amalgamating Reorganization provisions: The Asymmetry in Treatment of Forward And Reverse Triangular Mergers and Other Problems, 26 Golden Gate U.L. Rev. 541.7. William J. Rands (2004), Corporate Tax: The Agony and the Ecstasy, 83 NEB. L. REV. 39. (三)處分或判決1. In Re Cady Roberts & Co.,40 S.E.C. 907 (SEC 1961)2. SEC v. Texas Gulf Sulphur Co., 401 F.2d 833(2d Cir. 1968)3. Chiarella v. United States, 445 U.S. 222 (1980).4. United States v. Newman, 464 U.S.863(1983).5. SEC v. Musella, 578 F.Supp. 425(1984).6. Materia v. SEC, 471 U.S. 1053(1985).7. Carpenter v. U.S., 484 U.S. 19(1987)8. United States v. O`Hagan, 521 U.S. 642, (1997)9. Dirks v. SEC,463, U.S. 664 (1983).10.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426 U.S. 438 (1976)11. Basic Inc. v. Levinson, 485 U.S. 224(1988); Levinson v. Basic Inc., 786 F.2d 741, (6th Cir. 1986); Levinson v. Basic, Inc, Fed. Sec. L. Rep. P 91,801,127-28 (1984).12. SEC v. Geon Industries, Inc., 531 F.2d 39, 47–48 (1976).13. Isquith for & on Behalf of Isquith v. Middle S. Utilities, Inc., 847 F.2d 186(5th Cir. 1988)14. Garcia v. Cordova, 930 F.2d 826 (10th Cir. 1991)15. Berman v. Gerber Prod. Co., 454 F. Supp. 1310 (1978)(四)網路資料1.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8 January 2003 on insider dealing and market manipulation (market abus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EN 24.12.2003.2. COMMISSION DIRECTIVE 2003/124/EC of 22 December 2003 implementing Directive 2003/6/EC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as regards the definition and public disclosure of inside information and the definition of market manipulat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4.12.200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