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論良心衝突之刑法適用 作者 周書甫 貢獻者 陳志輝
周書甫關鍵詞 良心衝突
公民不服從
確信犯
良心犯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9-Apr-2018 15:53:50 (UTC+8) 摘要 本文以台灣近期發生之宗教、文化、公民抗爭刑事犯罪討論出發,繼而以德國刑法學理「確信犯」、基本法第4條「良心自由」規定為比較法討論核心,作為論文的兩個端點,而本文編排共分為六章,係針對「良心衝突」案件是否可在台灣刑法體系合理評價之議題。首先對於台灣本地之宗教信仰、文化認同、公民抗爭等特殊案例,所涉及之實體主張(實務、學說)進行分析,並擬整理出現有「良心衝突」之評價體系以至法律效果,再比較分析德國刑法學理下確信犯概念之理論與實務操作現況,最後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在台灣,已然發生之實務案例大致可分為三類:宗教信仰、文化認同以及公民抗爭運動,三者皆有多處觸犯刑法規範,實務判決長期以來之穩定見解,均以現行成文法規作為入罪/出罪之唯一判準。不過,隨著近年來類似案件數量不斷上升,其中亦不乏深刻影響台灣社會之重大矚目案件(例如2014年發生之太陽花學運),是在法院亦有開始出現接受類似確信犯概念之判決,引發各方討論。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 專書(1) 王皇玉(2016),刑法總則(二版),新學林。(2) 甘添貴、謝庭晃(2006),捷徑刑法總論(二版),瑞興。(3) 余振華(2013),刑法總論(二版),三民。(4) 余振華(2010),刑法違法性理論(二版),元照。(5)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六版),元照。(6) 李文健(1998),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春風煦日論壇。(7) 林鈺雄(2016),新刑法總則(五版),元照。(8) 林東茂(2016),刑法綜覽(八版),一品。(9)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十版),自版。(10)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五版),自版。(11) 柯耀程(2014),刑法總則(初版),三民。(12) 張麗卿(2016),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六版),五南。(13) 許澤天(2009),刑總要論(二版),元照。(14) 許玉秀(2000),犯罪階層體系及其方法論,春風煦日論壇。(15) 陳子平(2015),刑法總論(三版),元照。(16) 陳子平(2015),刑法各論(二版),元照。(17) 陳新民(2000),社會役制度,揚智文化。(18) 陳志龍(1997),法益與刑事立法(三版),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9)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四版),元照。(20) 黃源盛(200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初版),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21) 廖福特主編(2014),聯合國人權兩公約,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22) 蔡墩銘(2013),刑法總論(三版),三民。(23) 鍾宏彬(2012),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春風煦日論壇。2. 專論(1) 王乃彥(2017),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矚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的時代意義,台灣法學雜誌,323期,頁1-8。(2) 王玉全(2017),不法意識的要素與不法認識的判斷,收錄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頁359-374。(3) 王效文(2015),刑罰目的與刑法體系—論Günther Jakobs功能主義刑法體系中的罪責,成大法學,30期,頁153-214。(4) 王效文(2008),刑法中阻卻違法緊急避難的哲學基礎,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6期,頁155-214。(5) 王皇玉(2009),原住民犯罪與不法意識之研究—兼評新竹縣尖石鄉風倒木竊取案件,收錄於: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元照,頁251-279。(6) 王皇玉(2007),文化衝突與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台大法學論叢,36卷3期,頁255-304。(7) 王和雄(1998),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之意義與界限,收錄於:司法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大法官書記處,頁149-223。(8) 古承宗(2013),不法意識之於犯罪結構的功能意義,台灣法學雜誌,236期,頁31-44。(9) 甘添貴(1996),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收錄於: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頁101-123。(10) 吳志強(2015),尋求原住民族基本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間規範衝突的緩衝地帶-以「違法性意識之可能性」的視角淺析,東吳法律學報,27卷2期,頁173-222。(11) 吳豪人、黃居正(2006),對市民財產制度的再檢視:由司馬庫斯部落公約到自然資源的歸屬,台灣國際法季刊,3卷3期,頁207-263。(12) 呂秉翰(2014),「文化刑法」概念初探—以刑罰處罰原住民持有自製獵槍為例,收錄於:呂秉翰,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翰盧,頁226-244。(13) 江玉林(1999),社群主義在德國法哲學上的探討及其影響—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十字架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197-201。(14) 李佳玟(2016),去政治的公民不服從—評薛智仁教授之〈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159-165。(15) 李建良(2014),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八),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175-275。(16) 李惠宗(2013),臥軌抗議,該當何罪?——兼論公務員之「守經事而知其宜」原則,月旦法學教室,128期,頁63-70。(17) 李惠宗(1999),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期,頁39-59。(18) 林東茂(2017),禁止錯誤之刑法評價,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5期,頁49-81。(19) 林鈺雄(2014),強制罪之整體不法判斷—從彰化台電施工抗爭案的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232期,頁28-57。(20) 林鈺雄(2014),基於憲法及公約之類似緊急避難-初探公民抗爭運動的刑法評價平臺,台灣法學雜誌,247期,頁99-122。(21) 范聖孟(2015),論聯邦德國軍事憲法體系的建構與落實,高大法學論叢,10卷2期,頁45-92。(22) 張嘉尹(2016),法律系統中的常態與異例—展開318學運的法律意涵,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183-202。(23) 張嘉尹(2014),公民不服從或抵抗權?--318學運的憲法學詮釋(二),台灣法學雜誌,250期,頁74-89。(24) 張嘉尹(2014),保衛共和國!--318學運的憲法學詮釋,台灣法學雜誌,245期,頁51-61。(25) 張麗卿(2008),期待可能性在刑法的運用,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9期,頁57-85。(26) 許恒達(2015),刑法秩序與多元文化:以東亞刑事法院為中心的考察,收錄於:葉俊榮編,變遷中的東亞法院--從指標性判決看東亞法院的角色與功能,台大出版中心,頁107-146。(27) 許恒達(2014),服貿爭議的刑法議題,台灣法學雜誌,245期,頁62-67。(28) 許恒達(2013),國家規範、部落傳統與文化衝突—從刑法理論反思原住民犯罪的刑責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卷2期,頁 33-82。(29) 許澤天(2010),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收錄於:黃舒芃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七),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259-323。(30) 許育典、周敬凡(2009),宗教自由做為宗教詐欺的犯罪檢驗,東吳法律學報,21卷第1期,頁1-31。(31) 許玉秀(1999),犯罪階層理論(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頁52-69。(32) 許育典(1999),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下)--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162-173。(33) 許宗力(1988),試論民主法治國家的「市民不服從」,台大法學論叢,18卷1期,頁193以下。(34) 陳運財(2016),脫下高貴的公民不服從的外衣—簡評〈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167-181。(35) 陳志輝(2014),以言論自由作為阻卻違法事由/台南地院103易373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173-178。(36) 陳志輝(2014),抵抗權、公民不服從與刑事不法—論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的刑法評價,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66-86。(37) 陳新民(2001),宗教良心自由與服役之正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卷第1期增刊,頁3-28。(38) 黃榮堅(2014),國家統治技術演進下的抵抗權概念-兼論其刑法評價上的作用,台灣法學雜誌,249期,頁105-118。(39) 黃榮堅(1991),刑法解題—關於不法意識及犯罪結構,台大法學論叢,21卷1期,頁176-206。(40) 黃忠正(2013),論Radbruch公式,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15-162。(41) 黃宗旻(2010),再探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軍法專刊,56卷第2期,頁72-85。(42) 黃宗旻(2008), 我國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簡介,軍法專刊,54卷6期,頁70-82。(43) 黃昭元(2000),信上帝者下監獄?─從司法院釋字第四九0號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的衝突,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期,頁30-45。(44) 黃俊杰(1997),抗命罪與兵役制度—評83年世判字第019號軍事判決,全國律師,1卷8期,頁51-58。(45) 彭美英(2014),驅魔失敗應坐牢?--信仰自由是否得為阻卻違法或阻卻/寬恕罪責事由?,台灣法學雜誌,258期,頁115-125。(46) 楊秀儀(2004),寬容文化與病患自主—從告知後同意到告知後選擇,收錄於:劉幸義主編,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五南,頁102-130。(47) 廖元豪(2017),今天佔立院,明天衝法院?--修辭多於論證的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矚訴字第一號案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23期,頁9-15。(48) 廖元豪(2016),以憲法之表現自由處理「公民不服從」爭議—評薛智仁教授〈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一文,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203-228。(49) 廖元豪(2014),太陽花學運與公民不服從—值得「不服從」或「抵抗」嗎?,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109-114。(50) 劉幸義(2008),刑法理論與實踐—以內亂罪與人民不服從為例,刑事法雜誌,52卷第4期,頁1-18。(51) 劉定基(1999),宗教自由、良心自由與替代役-從釋字第四百九十號解釋談起,律師雜誌,242期,頁86-90。(52) 蔡聖偉(2013),德國犯罪理論演進簡史,收錄於:蔡聖偉,刑法問題研究(二),元照,頁3-26頁。(53) 鄭川如(2016),從兩公約檢視原住民狩獵權,輔仁法學,52期,頁189-248。(54) 鄭皓文(2013),原住民族基本法之司法實踐-以刑法規範與文化衝突為中心,司法新聲,106期,頁9-20。(55) 謝煜偉(2014),社會抗爭運動與實質違法性判斷,全國律師,18卷11期,頁4-16。(56) 謝煜偉(2014),刑法解釋與原住民狩獵文化/最高法院102台上5093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41期,頁176-181。(57) 謝如媛(2005),修復式司法的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18期,頁41-51。(58) 薛智仁(2015),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7期,頁131-204。(59) 薛智仁(2015),禁止錯誤之法律效果—為故意理論辯護,政大法學評論,142期,頁149-226。(60) 薛智仁(2016),刑法、基本權與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229-251。(61) 顏榕(2014),論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以實質違法性為中心,全國律師,18卷11期,頁17-27。(62) 顏厥安(2008),由規範縫隙到規範存有--初探法律論證中的實踐描述,收錄於: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13-44。(63) 顏厥安(2004),我們有服從法律的義務嗎?,法令月刊,55卷6期,頁76-80。3. 學位論文(1) 尤伯祥(1998),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 江文宗(2009),論市民不服從的正當化理論與實踐,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3) 呂秉翰(2003),論宗教信仰自由與刑事不法行為之界線,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4) 何書雅(2015),文化抗辯及其理論實踐於我國刑事判決之適用-以原住民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 李耿誠(2012),由文化觀點論台灣原住民相關犯罪-兼評相關司法實務判決,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所碩士論文。(6) 林詠御(2017),原住民狩獵文化與法制之衝突 —兼論布農獵人王光祿案,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7) 林柔孜(2015),論強制罪 ─以抗爭行為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 林禹宏(2014),原住民被告於刑事程序之困境與解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 張嘉婷(2013),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 陳渝晶(2015),論公民不服從及其相關刑法問題,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 黃仁志(2000),我國替代役制度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社會役制度為比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 黃武彰(1999),從軍法實務論良心犯兵役拒絕問題,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3) 秦孝成(2007),論宗教犯罪與利用宗教犯罪之分界:以法律及心理學觀點,世新大學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4) 賴俊宏(2006),論違法性認識及其錯誤,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所碩士論文。(15) 蕭宇軒(2011),論文化辯護於我國刑事審判上實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6) 魏培軒(2008),全球化時代下抵抗權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4. 研究報告(1) 李聖傑(2015),文化衝突的刑法省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4-047,執行日期2014-2015年。(2) 陳勁甫、黃一峯(2014),全募兵後替代役變革方向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二) 德文部分1. Arthur Kaufmann, Rechtsphilosphie, 2 Auflage(1997), Verlag C.H. Beck.2. Clarissa-Jessica Berenskötter, Die Gewissenstat im strafrechtlichen Diskurs:Theoretische Grundlagen und praxisorientierte Fallbeispiele(2016), GRIN.3. Claus Roxin, Strafrecht AT I, 4. Auflage(2006), Verlag C.H. Beck.4. Günther Jakobs, Die strafrechtliche Zurechnung von Tun und Unterlassen, Westdeutscher, 1995.5. Hans Joachim Hirsch, Strafrecht und Überzeugungstäter : Vortrag gehalten vor der Juristischen Gesellschaft zu Berlin am 13. März 1996, Berlin ; New York : Walter de Gruyter, 1996.6. Jescheck/Weigend, Strafrecht AT, 1996.7. Karl Peters, Überzeugenstäter und Gewissenstäter, in Hellmuth Mazer-FS, 1965.8. Laufhütte/Saan/Tiedemann(Hrsg.), Leipziger Kommentar StGB: Grosskommentar, 12. Auflage, Band 1, §§ 32-55, Walter de Gruyter 2007.9. Martin Böse, Die Glaubens- und Gewissensfreiheit im Rahmen der Strafgesetze (insbesondere § 34 StGB), ZStW 113 (2001)10.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GB, Band 1, §§ 1-51 . Auflage, C. H. Beck,München 2003.11. Rudolphi, Bedeutung eines Gewissenentscheides für das Strafrecht, inHansWelzel-FS, 1974.12. Wessels/Beulke, Strafrecht AT, 39. Aufl. 200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98651043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65104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志輝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周書甫 zh_TW dc.creator (作者) 周書甫 zh_TW dc.date (日期) 2018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9-Apr-2018 15:53:50 (UTC+8) - dc.date.available 9-Apr-2018 15:53:50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9-Apr-2018 15:53:50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098651043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6780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651043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台灣近期發生之宗教、文化、公民抗爭刑事犯罪討論出發,繼而以德國刑法學理「確信犯」、基本法第4條「良心自由」規定為比較法討論核心,作為論文的兩個端點,而本文編排共分為六章,係針對「良心衝突」案件是否可在台灣刑法體系合理評價之議題。首先對於台灣本地之宗教信仰、文化認同、公民抗爭等特殊案例,所涉及之實體主張(實務、學說)進行分析,並擬整理出現有「良心衝突」之評價體系以至法律效果,再比較分析德國刑法學理下確信犯概念之理論與實務操作現況,最後找出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在台灣,已然發生之實務案例大致可分為三類:宗教信仰、文化認同以及公民抗爭運動,三者皆有多處觸犯刑法規範,實務判決長期以來之穩定見解,均以現行成文法規作為入罪/出罪之唯一判準。不過,隨著近年來類似案件數量不斷上升,其中亦不乏深刻影響台灣社會之重大矚目案件(例如2014年發生之太陽花學運),是在法院亦有開始出現接受類似確信犯概念之判決,引發各方討論。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1第一項 研究動機 1第二項 問題意識與研究目的 3第二節 研究範圍 7第一項 研究的基礎:遵循現行刑事法架構 7第二項 研究的出路:遵循現行憲法架構 8第三節 研究方法 10第四節 章節架構 11第二章 良心與法律 14第一節 用語的釐清 14第二節 良心和宗教自由的內涵 18第三節 良心和宗教自由的地位和意義 22第四節 在台灣,宗教以及良心自由 29第三章 分析我國實務和學說對於良心衝突案例之處理 32第一節 原住民族案例 32第一項 鄒族頭目蜂蜜搶奪案 32第二項 司馬庫斯風倒櫸木案 41第二節 宗教信仰案例 50第一項 耶和華見證人役男妨害兵役案:最高法院88年台上字第2902號判決 50第二項 耶和華見證人役男拒服兵役案:大法官釋字490號 52第三項 本文見解 62第三節 公民不服從 64第一項 白米炸彈客 64第二項 318太陽花學運 74第三項 本文見解 85第四節 我國法制面之「良心保障」 88第一項 替代役制度 88第二項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之適用 92第五節 文獻回顧 98第一項 對於確信犯概念之理解 98第二項 以案件類型為核心:宗教信仰 99第三項 以案件類型為核心:原住民文化 100第四項 以案件類型為核心:公民不服從 107第六節 本文見解:良心衝突 112第四章 德國確信犯概念之建構及刑事處遇 113第一節 概述 113第二節 確信犯在法制史中的發展 116第一項 從古代到近代 116第二項 現代的「確信犯」概念 119第三節 概念的解析,以及法律效果的爭論 126第一項 良心犯 126第二項 狹義的確信犯 137第三項 公民不服從 139第四項 本文見解 142第四節 概念的實踐--社會役制度 144第一項 源起以及基本法規定 144第二項 聯邦憲法法院相關判決 145第三項 基本法以及配套法規 148第四項 制度運作實況 150第五章 良心衝突之刑法適用 151第一節 確信犯概念與刑事不法之關聯 151第一項 不法脈絡下之確信犯概念 151第二項 「良心衝突」在刑法體系之合理安排 155第二節 實質違法性 157第一項 概說 157第二項 從形式到實質 157第三項 阻卻違法事由之一般原理 159第四項 可罰的違法性概念 162第五項 小結 163第三節 基本權衡量 164第一項 臺灣高等法院102年度上易字第484號判決 164第二項 臺灣臺南地方法院103年度易字第373號判決 167第三項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矚訴字第1號判決、104年度原矚訴字第1號判決 172第四節 刑法上可能的適用出路 174第六章 結論 178*附錄:參考文獻(按姓氏筆畫排列) 180 zh_TW dc.format.extent 1693801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8651043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良心衝突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民不服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確信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良心犯 zh_TW dc.title (題名) 論良心衝突之刑法適用 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1. 專書(1) 王皇玉(2016),刑法總則(二版),新學林。(2) 甘添貴、謝庭晃(2006),捷徑刑法總論(二版),瑞興。(3) 余振華(2013),刑法總論(二版),三民。(4) 余振華(2010),刑法違法性理論(二版),元照。(5) 李惠宗(2012),憲法要義(六版),元照。(6) 李文健(1998),罪責概念之研究—非難的實質基礎,春風煦日論壇。(7) 林鈺雄(2016),新刑法總則(五版),元照。(8) 林東茂(2016),刑法綜覽(八版),一品。(9)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十版),自版。(10) 林山田(2005),刑法各罪論(五版),自版。(11) 柯耀程(2014),刑法總則(初版),三民。(12) 張麗卿(2016),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六版),五南。(13) 許澤天(2009),刑總要論(二版),元照。(14) 許玉秀(2000),犯罪階層體系及其方法論,春風煦日論壇。(15) 陳子平(2015),刑法總論(三版),元照。(16) 陳子平(2015),刑法各論(二版),元照。(17) 陳新民(2000),社會役制度,揚智文化。(18) 陳志龍(1997),法益與刑事立法(三版),國立台灣大學法學叢書。(19) 黃榮堅(2012),基礎刑法學(四版),元照。(20) 黃源盛(2007),法律繼受與近代中國法(初版),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叢書。(21) 廖福特主編(2014),聯合國人權兩公約,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台灣聯合國研究中心。(22) 蔡墩銘(2013),刑法總論(三版),三民。(23) 鍾宏彬(2012),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春風煦日論壇。2. 專論(1) 王乃彥(2017),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矚訴字第1號刑事判決的時代意義,台灣法學雜誌,323期,頁1-8。(2) 王玉全(2017),不法意識的要素與不法認識的判斷,收錄於:春風煦日論壇編輯小組,刑事法與憲法的對話—許前大法官玉秀教授六秩祝壽論文集,元照,頁359-374。(3) 王效文(2015),刑罰目的與刑法體系—論Günther Jakobs功能主義刑法體系中的罪責,成大法學,30期,頁153-214。(4) 王效文(2008),刑法中阻卻違法緊急避難的哲學基礎,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6期,頁155-214。(5) 王皇玉(2009),原住民犯罪與不法意識之研究—兼評新竹縣尖石鄉風倒木竊取案件,收錄於:王皇玉,刑罰與社會規訓,元照,頁251-279。(6) 王皇玉(2007),文化衝突與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台大法學論叢,36卷3期,頁255-304。(7) 王和雄(1998),憲法保障宗教信仰自由之意義與界限,收錄於:司法大法官書記處編,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五十週年紀念論文集,司法大法官書記處,頁149-223。(8) 古承宗(2013),不法意識之於犯罪結構的功能意義,台灣法學雜誌,236期,頁31-44。(9) 甘添貴(1996),可罰的違法性之理論,收錄於:甘添貴,刑法之重要理念,瑞興,頁101-123。(10) 吳志強(2015),尋求原住民族基本法與野生動物保育法間規範衝突的緩衝地帶-以「違法性意識之可能性」的視角淺析,東吳法律學報,27卷2期,頁173-222。(11) 吳豪人、黃居正(2006),對市民財產制度的再檢視:由司馬庫斯部落公約到自然資源的歸屬,台灣國際法季刊,3卷3期,頁207-263。(12) 呂秉翰(2014),「文化刑法」概念初探—以刑罰處罰原住民持有自製獵槍為例,收錄於:呂秉翰,刑法構成要件問題研析,翰盧,頁226-244。(13) 江玉林(1999),社群主義在德國法哲學上的探討及其影響—從德國聯邦憲法法院的十字架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197-201。(14) 李佳玟(2016),去政治的公民不服從—評薛智仁教授之〈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159-165。(15) 李建良(2014),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收錄於:廖福特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八),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頁175-275。(16) 李惠宗(2013),臥軌抗議,該當何罪?——兼論公務員之「守經事而知其宜」原則,月旦法學教室,128期,頁63-70。(17) 李惠宗(1999),論宗教信仰自由及國家保護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0號解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5期,頁39-59。(18) 林東茂(2017),禁止錯誤之刑法評價,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5期,頁49-81。(19) 林鈺雄(2014),強制罪之整體不法判斷—從彰化台電施工抗爭案的判決談起,月旦法學雜誌,232期,頁28-57。(20) 林鈺雄(2014),基於憲法及公約之類似緊急避難-初探公民抗爭運動的刑法評價平臺,台灣法學雜誌,247期,頁99-122。(21) 范聖孟(2015),論聯邦德國軍事憲法體系的建構與落實,高大法學論叢,10卷2期,頁45-92。(22) 張嘉尹(2016),法律系統中的常態與異例—展開318學運的法律意涵,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183-202。(23) 張嘉尹(2014),公民不服從或抵抗權?--318學運的憲法學詮釋(二),台灣法學雜誌,250期,頁74-89。(24) 張嘉尹(2014),保衛共和國!--318學運的憲法學詮釋,台灣法學雜誌,245期,頁51-61。(25) 張麗卿(2008),期待可能性在刑法的運用,東海大學法學研究,29期,頁57-85。(26) 許恒達(2015),刑法秩序與多元文化:以東亞刑事法院為中心的考察,收錄於:葉俊榮編,變遷中的東亞法院--從指標性判決看東亞法院的角色與功能,台大出版中心,頁107-146。(27) 許恒達(2014),服貿爭議的刑法議題,台灣法學雜誌,245期,頁62-67。(28) 許恒達(2013),國家規範、部落傳統與文化衝突—從刑法理論反思原住民犯罪的刑責問題,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6卷2期,頁 33-82。(29) 許澤天(2010),刑法規範的基本權審查—作為刑事立法界限的比例原則,收錄於:黃舒芃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七),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259-323。(30) 許育典、周敬凡(2009),宗教自由做為宗教詐欺的犯罪檢驗,東吳法律學報,21卷第1期,頁1-31。(31) 許玉秀(1999),犯罪階層理論(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3期,頁52-69。(32) 許育典(1999),從「人的自我實現」作為基本權的本質(下)--建構多元文化國的教育基本權核心以及教育行政中立與寬容原則,月旦法學雜誌,51期,頁162-173。(33) 許宗力(1988),試論民主法治國家的「市民不服從」,台大法學論叢,18卷1期,頁193以下。(34) 陳運財(2016),脫下高貴的公民不服從的外衣—簡評〈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167-181。(35) 陳志輝(2014),以言論自由作為阻卻違法事由/台南地院103易373號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173-178。(36) 陳志輝(2014),抵抗權、公民不服從與刑事不法—論318進駐國會議場事件的刑法評價,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66-86。(37) 陳新民(2001),宗教良心自由與服役之正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3卷第1期增刊,頁3-28。(38) 黃榮堅(2014),國家統治技術演進下的抵抗權概念-兼論其刑法評價上的作用,台灣法學雜誌,249期,頁105-118。(39) 黃榮堅(1991),刑法解題—關於不法意識及犯罪結構,台大法學論叢,21卷1期,頁176-206。(40) 黃忠正(2013),論Radbruch公式,政大法學評論,132期,頁115-162。(41) 黃宗旻(2010),再探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軍法專刊,56卷第2期,頁72-85。(42) 黃宗旻(2008), 我國勞工抗爭行為阻卻刑事違法問題簡介,軍法專刊,54卷6期,頁70-82。(43) 黃昭元(2000),信上帝者下監獄?─從司法院釋字第四九0號解釋論宗教自由與兵役義務的衝突,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期,頁30-45。(44) 黃俊杰(1997),抗命罪與兵役制度—評83年世判字第019號軍事判決,全國律師,1卷8期,頁51-58。(45) 彭美英(2014),驅魔失敗應坐牢?--信仰自由是否得為阻卻違法或阻卻/寬恕罪責事由?,台灣法學雜誌,258期,頁115-125。(46) 楊秀儀(2004),寬容文化與病患自主—從告知後同意到告知後選擇,收錄於:劉幸義主編,多元價值、寬容與法律—亞圖·考夫曼教授紀念集,五南,頁102-130。(47) 廖元豪(2017),今天佔立院,明天衝法院?--修辭多於論證的台北地方法院104年度矚訴字第一號案判決,台灣法學雜誌,323期,頁9-15。(48) 廖元豪(2016),以憲法之表現自由處理「公民不服從」爭議—評薛智仁教授〈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一文,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203-228。(49) 廖元豪(2014),太陽花學運與公民不服從—值得「不服從」或「抵抗」嗎?,台灣法學雜誌,255期,頁109-114。(50) 劉幸義(2008),刑法理論與實踐—以內亂罪與人民不服從為例,刑事法雜誌,52卷第4期,頁1-18。(51) 劉定基(1999),宗教自由、良心自由與替代役-從釋字第四百九十號解釋談起,律師雜誌,242期,頁86-90。(52) 蔡聖偉(2013),德國犯罪理論演進簡史,收錄於:蔡聖偉,刑法問題研究(二),元照,頁3-26頁。(53) 鄭川如(2016),從兩公約檢視原住民狩獵權,輔仁法學,52期,頁189-248。(54) 鄭皓文(2013),原住民族基本法之司法實踐-以刑法規範與文化衝突為中心,司法新聲,106期,頁9-20。(55) 謝煜偉(2014),社會抗爭運動與實質違法性判斷,全國律師,18卷11期,頁4-16。(56) 謝煜偉(2014),刑法解釋與原住民狩獵文化/最高法院102台上5093判決,台灣法學雜誌,241期,頁176-181。(57) 謝如媛(2005),修復式司法的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雜誌,118期,頁41-51。(58) 薛智仁(2015),刑法觀點下的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7期,頁131-204。(59) 薛智仁(2015),禁止錯誤之法律效果—為故意理論辯護,政大法學評論,142期,頁149-226。(60) 薛智仁(2016),刑法、基本權與公民不服從,中研院法學期刊,19期,頁229-251。(61) 顏榕(2014),論超法規阻卻違法事由—以實質違法性為中心,全國律師,18卷11期,頁17-27。(62) 顏厥安(2008),由規範縫隙到規範存有--初探法律論證中的實踐描述,收錄於:王鵬翔主編,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頁13-44。(63) 顏厥安(2004),我們有服從法律的義務嗎?,法令月刊,55卷6期,頁76-80。3. 學位論文(1) 尤伯祥(1998),宗教自由之權利內涵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 江文宗(2009),論市民不服從的正當化理論與實踐,台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3) 呂秉翰(2003),論宗教信仰自由與刑事不法行為之界線,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4) 何書雅(2015),文化抗辯及其理論實踐於我國刑事判決之適用-以原住民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5) 李耿誠(2012),由文化觀點論台灣原住民相關犯罪-兼評相關司法實務判決,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所碩士論文。(6) 林詠御(2017),原住民狩獵文化與法制之衝突 —兼論布農獵人王光祿案,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7) 林柔孜(2015),論強制罪 ─以抗爭行為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 林禹宏(2014),原住民被告於刑事程序之困境與解決,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 張嘉婷(2013),論公民不服從之刑事責任-以可罰違法性之相對輕微型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0) 陳渝晶(2015),論公民不服從及其相關刑法問題,東吳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1) 黃仁志(2000),我國替代役制度法制化之研究-以德國社會役制度為比較對象,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2) 黃武彰(1999),從軍法實務論良心犯兵役拒絕問題,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3) 秦孝成(2007),論宗教犯罪與利用宗教犯罪之分界:以法律及心理學觀點,世新大學法律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14) 賴俊宏(2006),論違法性認識及其錯誤,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所碩士論文。(15) 蕭宇軒(2011),論文化辯護於我國刑事審判上實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6) 魏培軒(2008),全球化時代下抵抗權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4. 研究報告(1) 李聖傑(2015),文化衝突的刑法省思,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004-047,執行日期2014-2015年。(2) 陳勁甫、黃一峯(2014),全募兵後替代役變革方向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二) 德文部分1. Arthur Kaufmann, Rechtsphilosphie, 2 Auflage(1997), Verlag C.H. Beck.2. Clarissa-Jessica Berenskötter, Die Gewissenstat im strafrechtlichen Diskurs:Theoretische Grundlagen und praxisorientierte Fallbeispiele(2016), GRIN.3. Claus Roxin, Strafrecht AT I, 4. Auflage(2006), Verlag C.H. Beck.4. Günther Jakobs, Die strafrechtliche Zurechnung von Tun und Unterlassen, Westdeutscher, 1995.5. Hans Joachim Hirsch, Strafrecht und Überzeugungstäter : Vortrag gehalten vor der Juristischen Gesellschaft zu Berlin am 13. März 1996, Berlin ; New York : Walter de Gruyter, 1996.6. Jescheck/Weigend, Strafrecht AT, 1996.7. Karl Peters, Überzeugenstäter und Gewissenstäter, in Hellmuth Mazer-FS, 1965.8. Laufhütte/Saan/Tiedemann(Hrsg.), Leipziger Kommentar StGB: Grosskommentar, 12. Auflage, Band 1, §§ 32-55, Walter de Gruyter 2007.9. Martin Böse, Die Glaubens- und Gewissensfreiheit im Rahmen der Strafgesetze (insbesondere § 34 StGB), ZStW 113 (2001)10.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StGB, Band 1, §§ 1-51 . Auflage, C. H. Beck,München 2003.11. Rudolphi, Bedeutung eines Gewissenentscheides für das Strafrecht, inHansWelzel-FS, 1974.12. Wessels/Beulke, Strafrecht AT, 39. Aufl. 2004.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