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Kitchen God`s myths and beliefs
作者 劉晉妏
Liu, Chin-Wen
貢獻者 高莉芬
劉晉妏
Liu, Chin-Wen
關鍵詞 灶神
神話
祭灶
張恩主
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
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18-七月-2018 11:06:13 (UTC+8)
摘要 灶作為一文明器物,其發明歷經漫長的發展,並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物,具有維繫飲食與生養的重要功能,又在先民器物崇拜的基礎上,形成豐富且多樣的灶神神話傳說及祭儀。本文以中國漢族灶神信仰為研究對象,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法,並輔以四重證據法進行考察,首先梳理灶的起源,其次從灶神神話傳說與祭灶儀式二方面,考察歷代的流變,最後關注灶神信仰於當代發展的情形及意義,並透過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以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為例,觀察當代的灶神神話傳說與祭儀之異同。本文透過歷時性的梳理,試圖考察灶神信仰的承衍與轉變及其文化意涵。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按朝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蔡邕:《獨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揚雄著,【晉】郭璞注:《方言》,收於《叢書集成初編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出館,1981年。
【晉】阮咸注:《三墳》,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1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晉】張華:《博物志》,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王嘉:《拾遺記》,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宗懍著,【隋】杜公瞻注,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陸德明撰,孫毓修校:《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唐】佚名:《輦下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瞿曇悉達撰:《唐開元占經》(第7冊),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羅泌:《路史》,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1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宋】洪邁撰:《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周密著,錢之江注:《武林舊事》,杭州:浙江古籍,2011年。
【宋】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出版,1983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第3冊),臺北:臺灣商務,1969年。
【明】陳堦:《日涉編》,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第4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馬驌撰,王利器整理:《繹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義》,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世界,1963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虞兆隆:《天香樓偶得》,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5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顧祿著,王邁校點:《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1999年。
【清】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上冊),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胡承珙撰,石雲孫校點:《小爾雅義證》,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
【清】柯培元撰:《噶瑪蘭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司命真君靈寶真經》,收於財團法人臺北行天宮編:《列聖寶經合冊》,臺北:財團法人臺北行天宮,2003年。
《玉歷寶鈔》,臺南:和裕,2003年。
《敬灶全書》,收於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卷4),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天降明燈》,雲林:雲林懿德堂,1948年。
《節義寶鑑》,新北:三芝智成堂,1983年。
《聖佛救度真經》,臺北:贊修宮,1937年。
《蟠桃宴記》,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現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2冊),臺北:新文豐,2015年。
呂士朋、孟繁超監修,林宗男、白萬國主修:《草屯鎮志》,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年。
阮昌銳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焜熿:《金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洪燕梅點校:《嘉義館內采訪冊》,臺南:臺灣史博館,2011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臺中聖德雜誌社:《司命之光》,臺中:聖德雜誌社,2010年9月再版。
臺中聖賢堂:《鸞堂聖典》,臺中:聖賢雜誌社,1978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繆文遠著:《戰國策新校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87年。

二、中文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民俗資料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民間文學工作部編:《雲南民族文學資料》(第7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
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鄂倫春族調查材料之四-黑龍江省呼瑪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情況》,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195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巴胡母木‧勒俄特依:《大凉山彝族民間長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1977年。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1997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2000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1996年。
王家祐:《道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江蘇地方志編輯部:《江蘇省地方志》,江蘇:江蘇地方志編輯部,1996年。
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硏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新華發行,1988年。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龍首原漢墓》,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2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1977年。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1983年。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李英儒:《春節文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豐楙、謝宗榮、李秀娥:《文英館館藏臺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臺中:臺中市政府,1990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1年。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林金田、蕭富隆:《聖與美的饗宴:臺灣民間信仰文物特展輯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年。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密縣打虎亭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
凌志四:《臺灣人民俗》(第4冊),臺北:橋宏,2000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收於《中國古代神話甲編三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之恒、吳建民:《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之恒:《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88年。
張家麟:《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張家麟:《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臺北:蘭臺出版社,2010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1995年。
張開基:《臺灣首席靈媒與牽亡魂》,臺北:學英,1995年。
章乃煒:《清宮述聞》,北京:紫禁城,2009年。
郭淑云:《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慶浩、王秋桂編輯:《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1989年。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陶思炎:《中國紙馬》,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6年。
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喬衛平總監篆:《中華文明史》(第1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賀麟:《文化與人生》,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雲南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阿細的先基》,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雲南民間文學集成編輯辦公室:《雲南彝族歌謠集成》,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黃文博:《李漢卿及其傳統彩繪》,臺南:臺南縣政府,2007年。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7年。
楊堃:《社會學與民俗學》,成都:四川民族,1997年。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2000年。
楊福泉、鄭曉雲:《火塘文化錄》,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84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2003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劉錫誠編選:《灶王爺傳說》,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黎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鄭志明:《臺灣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灣學生,1984年。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2009年。
蕭兵:《楚辭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生活時間》,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蕭放:《話說春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蕭登福:《后土地母信仰研究》,臺北:新文豐,2015年。
蕭滌非編撰:《唐詩鑑賞集成(上)》,臺北:五南,1995年。
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臺北:渤海堂文化,1993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釋依觀譯:《印度哲學宗教史》,新北:臺灣商務,2017年。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94年。
[日]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1997年。
[英]K.W.博勒(Carsten K.W. De Dreu)著,劉光耀譯:《神話和神話學》,收於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研究部編:《民間文學理論譯叢》(第1集),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英]愛德華‧泰勒著(Edward Burnett Tylor),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詹姆士‧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英]詹姆士‧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撰,夏希原譯:《火起源的神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勞動在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北京:人民,1971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四、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詩瑤、顧平:〈灶具發生的民俗動因及圖像化表徵〉,《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年03期(2014年6月),頁116-1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唐城隊:〈西安北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1年第2期(1991年4月),頁239-264。
申永峰:〈史前陶灶的發展與演變〉,《收藏家》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頁59-63。
任軍:〈灶神考源〉,《中國史研究》1999年01期(1999年2月),頁156-165。
曲冰:〈試論上博四〈內禮〉中的「五祀」與簡文的釋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第2期(2009年3月),頁70-73。
江燦騰:〈臺灣灶神信仰瑣談〉,《歷史月刊》第85期(1995年2月),頁55-58。
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82級實習隊:〈寶雞石嘴頭東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7年第2期(1987年4月),頁209-226。
何星亮:〈火崇拜略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2年第1期(1992年3月),頁73-80。
余欣:〈敦煌灶神信仰稽考〉,《敦煌學輯刊》2005年03期(2005年9月),頁155-160。
吳明勳:〈安平廟宇歲末送神與年初接神儀式初探〉,收於《臺南文獻》(第9輯),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頁72-80。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史語所集刊》第65本3分(1994年9月),頁673-722。
李元、傅亞庶:〈五祀之井行考──兼論陳立《白虎通疏証》「井行一也」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17年12月),頁184-188。
李立:〈文化價值含量與漢代灶神話傳說的演變〉,《孝感師專學報》1997年03期(1997年8月),頁67-72。
李成:〈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遺址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2011年4月),頁40-48。
李成:〈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灶址的初步研究〉,《西部考古》2011年00期(2011年6月),頁157-166。
李現紅:〈從祭灶時間的確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變遷〉,《民俗研究》2012年03期(2012年7月),頁50-60。
李豐楙:〈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收於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1999年,頁129-156。
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收於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1999年,頁40-72。
汪桂梅:〈出土簡牘所見漢代的臘節〉,《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3期(2007年5月),頁81-88。
沈利華:〈「祭灶」民俗文化心理論析〉,《學海》2005年05期(2005年7月),頁141-146。
辛世俊:〈論宗教的信仰功能〉,《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Z1期(1995年6月),頁52-58。
周俊玲:〈「器」與「道」——漢代陶灶造型、裝飾及其意蘊〉,《文物世界》2009年第6期(2009年11月),頁24-29。
林天順、林敏:〈灶頭、灶神、灶畫〉,《浙江工藝美術》2007年03期(2007年9月),頁74-90。
林茂賢:〈臺灣的牽亡魂歌陣〉,收於曾永義、沈冬主編:《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頁116-129。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頁1-44。
林繼富:〈灶神形象演化的歷史軌跡及文化內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1996年1月),頁99-105。
林繼富:〈珞巴族灶神論析〉,《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02期(1996年6月),頁53-58。
林繼富:〈漢族、少數民族灶神信仰比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01期(1997年2月),頁66-70。
咸陽市文物考古所:〈陝西咸陽杜家堡東漢墓清理簡報〉,《文物》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43-50。
苟雙曉、徐人平:〈年畫分類及功用探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2012年7月),頁6-9。
唐博豪:〈河套地區史前時代靠崖式窯洞初步研究〉《文物春秋》2016年Z1期(2016年5月),頁3-9、24。
索南多杰:〈藏族的灶與灶神〉,《西藏民俗》1998年02期(1998年5月),頁36-37。
耿紀朋、鄭小紅:〈道教儀式中的「轎輿車輦」考略〉,《參花(上)》2015年02期(2015年2月),頁148-149。
袁珂:〈漫話灶神與祭灶〉,收於袁珂:《神話論文集》,新北:漢京,1987年,頁154-158。
袁振新等:〈雲南元謀人化石產地的綜合研究〉,收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頁100-106。
高蒙河:〈先秦陶灶的初步研究〉,《考古》1991年第11期(1991年11月),頁1919-1022、994。
崔華:〈試析漢代陶灶上的「灶神」畫像〉,《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2006年10月,頁56-60。
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民俗曲藝》第83期(1993年5月),頁245-259。
張家麟:〈論當代臺灣灶神信仰型態〉,收於氏著:《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臺灣民間宗教》,臺北:蘭臺,2016年,頁76-120。
張振犁:〈華夏族系「盜火神話」試探──東方普羅米修斯神話的發掘報告〉,《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5期(1990年10月),頁28-33。
張福:〈論我國西南民族火神崇拜的起源〉,《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2001年11月),頁24-27。
張耀引:〈原始社會至秦漢灶具形態演變及設計分析〉,《機械設計》第30卷第4期(2013年4月),頁112-115。
梁莉莉:〈「家西番」地區祭灶神習俗的象征符號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2003年9月),頁66-69。
章太炎:〈大夫五祀三祀辨〉,收於章太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29-31。
郭燦江:〈河南出土的漢代陶灶〉,《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1998年7月),頁62-66。
陳陸:〈灶〉,《中和月刊》第1卷第2期(1940年2月)。
陳陸:〈釋柴〉,《中和月刊》第3卷第2期(1943年2月)。
傅斯年:〈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跋〉,《安陽發掘報告》第2期(1930年),頁349-386。
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管:〈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2000年10月),頁537-563。
楊堃:〈灶神考〉,收於楊堃:《楊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頁162-209。
楊華:〈「五祀」祭禱與楚漢文化的繼承〉,《江漢論壇》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95-101。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第4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55-598。
楊鴻勳:〈仰韶文化居住建築發展問題的探討〉,《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1975年4月),頁39-72。
葉林生:〈炎帝考〉,《河北學刊》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頁81-84。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為學報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頁33-53。
董曉萍:〈民間信仰與巫術論綱〉,《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1995年5月),頁79-85。
詹石窗、張秀芳:〈火與灶神形象嬗變論〉,《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01期(1994年3月),頁81-92。
賈蘭坡、王建:〈人類用火的歷史和火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歷史教學》1956年第12期(1956年12月),頁7-9。
廖彩吉:〈廣西壯族灶神信仰研究〉,《青年文學家》2014年26期(2014年9月),頁175。
趙建龍:〈秦安大地灣405號新石器時代房屋遺址〉,《文物》1983年11期(1983年11月),頁18-19、30。
趙偉:〈江淮分水嶺中部地區民間灶臺研究〉,《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年06期(2015年6月),頁81-83。
劉少牛:〈試論灶王圖像的內涵——以濰縣年畫中的灶王圖像為例〉,《裝飾》2008年04期(2008年6月),頁139-141。
劉守華:〈道教和神仙〉,收於《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出版,1992年。
劉瑞明:〈灶神神話研究補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2003年1月),頁77-82。
儲曉軍:〈唐前司命信仰的演變——兼談人為宗教對民間神祇的吸收與改造〉,《宗教學研究》2010年03期(2010年9月),頁153-156。
鍾敬文:〈給《西方人類學史》編著者的信〉,《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1986年6月),頁1-5。

五、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雙生:《漢代畫像石中的庖廚圖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2年。
白楊:《神聖與世俗──荊楚年俗新解》,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朱津:《漢墓出土陶灶研究》,河南:鄭州大學考古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0年。
周謝宏:《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徐立平:《唐宋時期腊日節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張耀引:《史前至秦漢炊具設計的發展與演變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臺東: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鄒濬智:《西漢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關信仰研究──以楚地簡帛文獻資料為討論焦點》,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廖海波:《世俗與神聖的對話──民間灶神信仰與傳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3年。
廖碧珠:《尪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臺灣女性的民族誌調查》,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暴子雁:《戰國秦漢「五祀」信仰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蔡伊達:《灶神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倩倩:《齊魯楊家埠年畫灶王形象研究》,江蘇:江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5年。
賴文英:《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研究》,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網路資料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
http://www.kaogu.cn/cn/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
http://www.bsm.org.cn/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之「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4151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莉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劉晉妏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u, Chin-W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劉晉妏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u, Chin-W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8-七月-2018 11:06:13 (UTC+8)-
dc.date.available 18-七月-2018 11:06:1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8-七月-2018 11:06:1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415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873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151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灶作為一文明器物,其發明歷經漫長的發展,並逐漸成為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器物,具有維繫飲食與生養的重要功能,又在先民器物崇拜的基礎上,形成豐富且多樣的灶神神話傳說及祭儀。本文以中國漢族灶神信仰為研究對象,主要透過文獻分析法,並輔以四重證據法進行考察,首先梳理灶的起源,其次從灶神神話傳說與祭灶儀式二方面,考察歷代的流變,最後關注灶神信仰於當代發展的情形及意義,並透過田野考察與資料蒐集,以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為例,觀察當代的灶神神話傳說與祭儀之異同。本文透過歷時性的梳理,試圖考察灶神信仰的承衍與轉變及其文化意涵。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 3
   一、「灶」的發生與演變研究 4
   二、灶神來源研究 4
   三、灶神形象與職司研究 6
   四、灶神圖像研究 7
   五、地方區域之灶神研究 8
   六、祭灶儀式研究 11
   七、前人研究成果的綜合觀察 1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14
   一、研究範圍界定 14
    (一)「神話、傳說」義界 14
    (二)「信仰」定義 16
    (三)時空範圍界定 18
   二、研究取材與類型 19
    (一)傳世文獻 19
    (二)出土文獻與考古材料 21
 第四節 研究方法 22

第二章 灶的起源與神話傳說之演變 24
 第一節 篝火到臺灶:灶的起源與演進 24
   一、火的起源 25
    (一)天然之火 25
    (二)人造之火 27
   二、先秦以前灶的起源 31
    (一)篝火 31
    (二)火塘 32
    (三)壁灶 36
   三、秦漢以後灶的演進 39
    (一)陶灶 39
    (二)臺灶 40
 第二節 神聖與世俗:灶神神話傳說之流變 45
   一、灶神與灶神崇拜 45
    (一)炎帝、祝融 45
    (二)黃帝 48
    (三)先炊老婦 50
   二、灶神神話之承衍  53
    (一)民間信仰中的灶神 53
    (二)道教信仰中的灶神 55
   三、灶神傳說之類型及轉變 60
    (一)鑽灶型 61
    (二)打灶王型 63
    (三)其他 63

第三章 祭灶儀式的流變及其文化意涵 74
 第一節 官方祭祀:五祀之一  74
   一、五祀之祭禱與內容 75
   二、五祀之歷代流變 82
   三、五祀之文化意涵 85
 第二節 民間祭祀:臘月祭灶 90
   一、時間的確立 90
   二、儀式內涵:送灶與接灶 94
    (一)送灶 95
    (二)接灶 101
   三、監察善惡:民間祭灶之文化意涵 102

第四章 臺灣當代灶神信仰──以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為例 110
 第一節 臺灣灶神信仰之發展 111
   一、灶神與家宅 111
   二、司命真君與鸞堂 116
 第二節 救劫度化:末世之恩主 121
   一、末世:鸞堂信仰之背景 121
   二、救世:張恩主進入鸞堂 125
    (一)傳承:掌飲食與監察善惡 125
    (二)轉化:驅邪癘與教化 127
 第三節 燮理陰陽:宜蘭灶君廟之儀式 131
   一、陰事:牽亡 131
   二、陽事:問代誌與關輦轎 135
    (一)由鸞轉乩:問代誌 135
    (二)連絡人神:關輦轎 136

第五章 結論 159

參考文獻 164
zh_TW
dc.format.extent 794650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15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灶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神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祭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張恩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宜蘭開基灶君廟省民堂zh_TW
dc.title (題名) 灶神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the Kitchen God`s myths and belief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文獻(按朝代先後排序)
【周】左丘明撰,【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周】左丘明撰,【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注:《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應劭著,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義》,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漢】蔡邕:《獨斷》,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揚雄著,【晉】郭璞注:《方言》,收於《叢書集成初編本》,臺北:商務印書館,1936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出館,1981年。
【晉】阮咸注:《三墳》,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1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晉】張華:《博物志》,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王嘉:《拾遺記》,收於《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楊家駱主編:《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晉】葛洪撰,王明校:《抱朴子內篇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梁】宗懍著,【隋】杜公瞻注,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隋】杜臺卿:《玉燭寶典》,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杜佑著,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唐】陸德明撰,孫毓修校:《經典釋文》,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唐】佚名:《輦下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唐】瞿曇悉達撰:《唐開元占經》(第7冊),臺北:臺灣商務,1973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14年。
【宋】李昉等奉敕編:《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羅泌:《路史》,收於《中國野史集成‧續編》(第1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宋】洪邁撰:《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宋】吳自牧:《夢梁錄》,收於《東京夢華錄(外四種。》,臺北:古亭書屋,1975年。
【宋】周密:《乾淳歲時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7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周密著,錢之江注:《武林舊事》,杭州:浙江古籍,2011年。
【宋】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出版,1983年。
【元】脫脫等撰,楊家駱主編:《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方回:《桐江續集》(第3冊),臺北:臺灣商務,1969年。
【明】陳堦:《日涉編》,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1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沈榜:《宛署雜記》,收於《稀見中國地方志匯刊》,北京:中國書店出版,1992年。
【明】田汝成:《熙朝樂事》,收於《歲時習俗資料彙編》(第30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明】劉侗,于奕正著:《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明】馮應京:《月令廣義》,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164冊),臺南:莊嚴文化,1996年。
【明】張宇初,邵以正,張國祥編纂:《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1985年。
【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清】于敏中:《日下舊聞考》(第4冊),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7年。
【清】馬驌撰,王利器整理:《繹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清】孫詒讓著,孫以楷點校:《墨子》,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清】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王先謙撰:《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王念孫撰:《廣雅疏義》,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臺北:世界,1963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虞兆隆:《天香樓偶得》,收於《叢書集成續編》(第215冊),臺北:新文豐,1989年。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潘榮陛:《帝京歲時記勝》,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
【清】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顧祿著,王邁校點:《清嘉錄》,南京:江蘇古籍,1999年。
【清】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陳文達:《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上冊),臺北:文建會,2007年。
【清】胡承珙撰,石雲孫校點:《小爾雅義證》,合肥:黃山書社,2011年。
【清】柯培元撰:《噶瑪蘭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清】趙爾巽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司命真君靈寶真經》,收於財團法人臺北行天宮編:《列聖寶經合冊》,臺北:財團法人臺北行天宮,2003年。
《玉歷寶鈔》,臺南:和裕,2003年。
《敬灶全書》,收於胡道靜等編:《藏外道書》(卷4),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天降明燈》,雲林:雲林懿德堂,1948年。
《節義寶鑑》,新北:三芝智成堂,1983年。
《聖佛救度真經》,臺北:贊修宮,1937年。
《蟠桃宴記》,收於王見川、范純武編:《近現代中國民間宗教經卷文獻》(第2冊),臺北:新文豐,2015年。
呂士朋、孟繁超監修,林宗男、白萬國主修:《草屯鎮志》,南投:草屯鎮志編纂委員會,1986年。
阮昌銳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焜熿:《金門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洪燕梅點校:《嘉義館內采訪冊》,臺南:臺灣史博館,2011年。
高明註譯:《大戴禮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臺中聖德雜誌社:《司命之光》,臺中:聖德雜誌社,2010年9月再版。
臺中聖賢堂:《鸞堂聖典》,臺中:聖賢雜誌社,1978年。
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繆文遠著:《戰國策新校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87年。

二、中文專著(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
丁世良、趙放主編:《中國地方民俗資料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民間文學工作部編:《雲南民族文學資料》(第7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
中國科學院、內蒙古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鄂倫春族調查材料之四-黑龍江省呼瑪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情況》,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1959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硏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四)》,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年。
巴胡母木‧勒俄特依:《大凉山彝族民間長詩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1977年。
王志宇:《臺灣的恩主公信仰-儒宗神教與飛鸞勸化》,臺北:文津,1997年。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文化,2000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1996年。
王家祐:《道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江蘇地方志編輯部:《江蘇省地方志》,江蘇:江蘇地方志編輯部,1996年。
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硏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新華發行,1988年。
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西安龍首原漢墓》,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出版,新華書店發行,1992年。
吳瀛濤:《臺灣民俗》,臺北:眾文,1977年。
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北京:文物,1983年。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李英儒:《春節文化》,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年。。
李豐楙、謝宗榮、李秀娥:《文英館館藏臺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臺中:臺中市政府,1990年。
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阮昌銳:《歲時與神誕》,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91年。
周迅:《中國的地方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林金田、蕭富隆:《聖與美的饗宴:臺灣民間信仰文物特展輯錄》,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7年。
林茂賢:《臺灣民俗記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密縣打虎亭漢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姚偉鈞:《中國傳統飲食禮俗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1年。
凌志四:《臺灣人民俗》(第4冊),臺北:橋宏,2000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收於《中國古代神話甲編三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常建華:《歲時節日裡的中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之恒、吳建民:《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張之恒:《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新華發行,1988年。
張家麟:《社會、政治結構與宗教現象》,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張家麟:《臺灣宗教融合與在地化》,臺北:蘭臺出版社,2010年。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1995年。
張開基:《臺灣首席靈媒與牽亡魂》,臺北:學英,1995年。
章乃煒:《清宮述聞》,北京:紫禁城,2009年。
郭淑云:《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久金、盧蓮蓉:《中國節慶及其起源》,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89年。
陳慶浩、王秋桂編輯:《中國民間故事全集》,臺北:遠流,1989年。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陶思炎:《中國紙馬》,臺北:東大發行:三民總經銷,1996年。
陶陽、牟鍾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喬衛平總監篆:《中華文明史》(第1卷),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2003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賀麟:《文化與人生》,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雲南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阿細的先基》,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雲南民間文學集成編輯辦公室:《雲南彝族歌謠集成》,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6年。
黃文博:《李漢卿及其傳統彩繪》,臺南:臺南縣政府,2007年。
黃文博:《臺灣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7年。
楊堃:《社會學與民俗學》,成都:四川民族,1997年。
楊琳:《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北京:宗教文化,2000年。
楊福泉、鄭曉雲:《火塘文化錄》,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楊福泉:《華夏諸神‧灶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2000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董芳苑:《臺灣民間宗教信仰》,臺北:長青文化,1984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臺北:東大,2003年。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臺北:明文書局,1983年。
劉錫誠編選:《灶王爺傳說》,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廣東民族學院中文系:《黎族民間故事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1988年。
鄭志明:《臺灣民間宗教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鄭志明:《臺灣宗教與秘密教派》,臺北:臺灣學生,1984年。
鄭志明:《臺灣新興宗教現象:扶乩鸞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2009年。
蕭兵:《楚辭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蕭放:《歲時:傳統中國民眾的生活時間》,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蕭放:《話說春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蕭登福:《后土地母信仰研究》,臺北:新文豐,2015年。
蕭滌非編撰:《唐詩鑑賞集成(上)》,臺北:五南,1995年。
薄松年:《中國灶君神禡》,臺北:渤海堂文化,1993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
鍾敬文主編:《民俗學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譚達先:《中國神話研究》,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書店,1997年。

三、外文譯著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永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
[日]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釋依觀譯:《印度哲學宗教史》,新北:臺灣商務,2017年。
[日]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94年。
[日]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等譯:《道教》(第1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北京:商務,1997年。
[英]K.W.博勒(Carsten K.W. De Dreu)著,劉光耀譯:《神話和神話學》,收於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研究部編:《民間文學理論譯叢》(第1集),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英]愛德華‧泰勒著(Edward Burnett Tylor),連樹聲譯:《原始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詹姆士‧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等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英]詹姆士‧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撰,夏希原譯:《火起源的神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中共中央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勞動在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北京:人民,1971年。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四、期刊論文、專書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丁詩瑤、顧平:〈灶具發生的民俗動因及圖像化表徵〉,《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年03期(2014年6月),頁116-11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唐城隊:〈西安北郊漢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91年第2期(1991年4月),頁239-264。
申永峰:〈史前陶灶的發展與演變〉,《收藏家》2012年第5期(2012年5月),頁59-63。
任軍:〈灶神考源〉,《中國史研究》1999年01期(1999年2月),頁156-165。
曲冰:〈試論上博四〈內禮〉中的「五祀」與簡文的釋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9年第2期(2009年3月),頁70-73。
江燦騰:〈臺灣灶神信仰瑣談〉,《歷史月刊》第85期(1995年2月),頁55-58。
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82級實習隊:〈寶雞石嘴頭東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7年第2期(1987年4月),頁209-226。
何星亮:〈火崇拜略論〉,《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2年第1期(1992年3月),頁73-80。
余欣:〈敦煌灶神信仰稽考〉,《敦煌學輯刊》2005年03期(2005年9月),頁155-160。
吳明勳:〈安平廟宇歲末送神與年初接神儀式初探〉,收於《臺南文獻》(第9輯),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6年,頁72-80。
宋光宇:〈解讀清末在臺灣撰作的善書《覺悟選新》〉,《史語所集刊》第65本3分(1994年9月),頁673-722。
李元、傅亞庶:〈五祀之井行考──兼論陳立《白虎通疏証》「井行一也」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6期(2017年12月),頁184-188。
李立:〈文化價值含量與漢代灶神話傳說的演變〉,《孝感師專學報》1997年03期(1997年8月),頁67-72。
李成:〈渭水流域仰韶文化遺址的初步研究〉,《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2011年4月),頁40-48。
李成:〈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灶址的初步研究〉,《西部考古》2011年00期(2011年6月),頁157-166。
李現紅:〈從祭灶時間的確立看灶神信仰文化的變遷〉,《民俗研究》2012年03期(2012年7月),頁50-60。
李豐楙:〈六朝道教的末世救劫觀〉,收於沈清松主編《末世與希望》,臺北:五南,1999年,頁129-156。
李豐楙:〈救劫與度劫:道教與明末民間宗教的末世性格〉,收於黎志添主編:《道教與民間宗教研究論集》,香港:學峰文化出版社,1999年,頁40-72。
汪桂梅:〈出土簡牘所見漢代的臘節〉,《中國歷史文物》,2007年第3期(2007年5月),頁81-88。
沈利華:〈「祭灶」民俗文化心理論析〉,《學海》2005年05期(2005年7月),頁141-146。
辛世俊:〈論宗教的信仰功能〉,《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Z1期(1995年6月),頁52-58。
周俊玲:〈「器」與「道」——漢代陶灶造型、裝飾及其意蘊〉,《文物世界》2009年第6期(2009年11月),頁24-29。
林天順、林敏:〈灶頭、灶神、灶畫〉,《浙江工藝美術》2007年03期(2007年9月),頁74-90。
林茂賢:〈臺灣的牽亡魂歌陣〉,收於曾永義、沈冬主編:《兩岸小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1年,頁116-129。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頁1-44。
林繼富:〈灶神形象演化的歷史軌跡及文化內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1996年1月),頁99-105。
林繼富:〈珞巴族灶神論析〉,《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02期(1996年6月),頁53-58。
林繼富:〈漢族、少數民族灶神信仰比較研究〉,《民俗研究》1997年01期(1997年2月),頁66-70。
咸陽市文物考古所:〈陝西咸陽杜家堡東漢墓清理簡報〉,《文物》2005年第4期(2005年4月),頁43-50。
苟雙曉、徐人平:〈年畫分類及功用探析〉,《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2012年7月),頁6-9。
唐博豪:〈河套地區史前時代靠崖式窯洞初步研究〉《文物春秋》2016年Z1期(2016年5月),頁3-9、24。
索南多杰:〈藏族的灶與灶神〉,《西藏民俗》1998年02期(1998年5月),頁36-37。
耿紀朋、鄭小紅:〈道教儀式中的「轎輿車輦」考略〉,《參花(上)》2015年02期(2015年2月),頁148-149。
袁珂:〈漫話灶神與祭灶〉,收於袁珂:《神話論文集》,新北:漢京,1987年,頁154-158。
袁振新等:〈雲南元謀人化石產地的綜合研究〉,收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人類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年,頁100-106。
高蒙河:〈先秦陶灶的初步研究〉,《考古》1991年第11期(1991年11月),頁1919-1022、994。
崔華:〈試析漢代陶灶上的「灶神」畫像〉,《中國漢畫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2006年10月,頁56-60。
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民俗曲藝》第83期(1993年5月),頁245-259。
張家麟:〈論當代臺灣灶神信仰型態〉,收於氏著:《多元.詮釋與解釋:多采多姿的臺灣民間宗教》,臺北:蘭臺,2016年,頁76-120。
張振犁:〈華夏族系「盜火神話」試探──東方普羅米修斯神話的發掘報告〉,《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5期(1990年10月),頁28-33。
張福:〈論我國西南民族火神崇拜的起源〉,《雲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2001年11月),頁24-27。
張耀引:〈原始社會至秦漢灶具形態演變及設計分析〉,《機械設計》第30卷第4期(2013年4月),頁112-115。
梁莉莉:〈「家西番」地區祭灶神習俗的象征符號思考〉,《青海民族研究》2003年03期(2003年9月),頁66-69。
章太炎:〈大夫五祀三祀辨〉,收於章太炎撰,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第4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29-31。
郭燦江:〈河南出土的漢代陶灶〉,《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1998年7月),頁62-66。
陳陸:〈灶〉,《中和月刊》第1卷第2期(1940年2月)。
陳陸:〈釋柴〉,《中和月刊》第3卷第2期(1943年2月)。
傅斯年:〈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跋〉,《安陽發掘報告》第2期(1930年),頁349-386。
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管:〈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2000年10月),頁537-563。
楊堃:〈灶神考〉,收於楊堃:《楊堃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頁162-209。
楊華:〈「五祀」祭禱與楚漢文化的繼承〉,《江漢論壇》2004年第9期(2004年9月),頁95-101。
楊儒賓:〈時間形式、禮與恥感──火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第43卷第4期(2013年12月),頁555-598。
楊鴻勳:〈仰韶文化居住建築發展問題的探討〉,《考古學報》1975年第1期(1975年4月),頁39-72。
葉林生:〈炎帝考〉,《河北學刊》1995年第1期(1995年1月),頁81-84。
葉舒憲:〈鯀禹啟化熊神話通解──四重證據的立體釋古方法〉,《興大中為學報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第23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8年,頁33-53。
董曉萍:〈民間信仰與巫術論綱〉,《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1995年5月),頁79-85。
詹石窗、張秀芳:〈火與灶神形象嬗變論〉,《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01期(1994年3月),頁81-92。
賈蘭坡、王建:〈人類用火的歷史和火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歷史教學》1956年第12期(1956年12月),頁7-9。
廖彩吉:〈廣西壯族灶神信仰研究〉,《青年文學家》2014年26期(2014年9月),頁175。
趙建龍:〈秦安大地灣405號新石器時代房屋遺址〉,《文物》1983年11期(1983年11月),頁18-19、30。
趙偉:〈江淮分水嶺中部地區民間灶臺研究〉,《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年06期(2015年6月),頁81-83。
劉少牛:〈試論灶王圖像的內涵——以濰縣年畫中的灶王圖像為例〉,《裝飾》2008年04期(2008年6月),頁139-141。
劉守華:〈道教和神仙〉,收於《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出版,1992年。
劉瑞明:〈灶神神話研究補說〉,《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2003年1月),頁77-82。
儲曉軍:〈唐前司命信仰的演變——兼談人為宗教對民間神祇的吸收與改造〉,《宗教學研究》2010年03期(2010年9月),頁153-156。
鍾敬文:〈給《西方人類學史》編著者的信〉,《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6年第3期(1986年6月),頁1-5。

五、學位論文(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雙生:《漢代畫像石中的庖廚圖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2年。
白楊:《神聖與世俗──荊楚年俗新解》,武漢:華中師範大學民間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朱津:《漢墓出土陶灶研究》,河南:鄭州大學考古及博物館學碩士論文,2010年。
周謝宏:《中國「過年」儀式敘事研究──以掃除為中心的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徐立平:《唐宋時期腊日節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年。
張耀引:《史前至秦漢炊具設計的發展與演變研究》,南京:南京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05年。
彭榮邦:《牽亡:惦念世界的安置與撫慰》,臺東: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鄒濬智:《西漢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關信仰研究──以楚地簡帛文獻資料為討論焦點》,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年。
廖海波:《世俗與神聖的對話──民間灶神信仰與傳說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3年。
廖碧珠:《尪姨與其儀式表演:當代臺灣女性的民族誌調查》,新竹: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暴子雁:《戰國秦漢「五祀」信仰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13年。
蔡伊達:《灶神民間故事類型與灶神形象研究》,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鄭倩倩:《齊魯楊家埠年畫灶王形象研究》,江蘇:江南大學美術學碩士論文,2015年。
賴文英:《臺灣「觀音媽聯」圖像研究》,新北: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六、網路資料
「小學堂文字學資料庫」
http://xiaoxue.iis.sinica.edu.tw/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
http://www.kaogu.cn/cn/
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簡帛」
http://www.bsm.org.cn/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之「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http://crgis.rchss.sinica.edu.tw/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CHI.005.2018.A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