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題名 | 酒駕肇事與執法強度暨社經因素關聯性研究 : 以臺北市為例 |
作者 | 李國鋒 |
貢獻者 | 陳鎮洲 李國鋒 |
關鍵詞 | 酒駕肇事 酒後駕車舉發件數 教育程度 |
日期 | 2018 |
上傳時間 | 10-八月-2018 10:54:08 (UTC+8) |
摘要 | 有鑒於酒駕肇事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我國對於酒駕肇事的裁罰標準日漸下修更為嚴格。在國際間,酒駕問題仍是各國致力的交通安全課題,相較各國,我國飲酒與敬酒文化已久,因此致使酒駕問題更為嚴重。本研究望能藉由分析探討酒駕執法強度與其他社經因素改變下與酒駕肇事發生率之關聯性,以研究結果供酒駕防制相關單位做為擬訂政策參考方向。 本研究以臺北地區102-106年間酒駕肇事舉發單上登錄資料加以分析統計彙整,分析酒駕肇事相關的解釋變數(自變數),以探討酒後駕車肇事事件(率)。選定解釋變數(因變數)為酒後駕車舉發件數、酒後駕車移送法辦件數、臺北市各行政區合法與非法八大行業數、拒絕酒測人數、各行政區教育程度(高中程度以上)、各行政區汽車持有率、各行政區機車持有率等變數與酒駕肇事間之關聯性。在迴歸分析後,在Hausman Test檢定後,在固定效果模型下「酒後駕車舉發件數」、「酒後駕車移送法辦件數」、「臺北市各行政區合法與非法八大行業數」、「各行政區教育程度」顯示為高度相關。 歸納研究分析結果,在目前酒駕防制的三大政策方向「提高罰責與責任」、「加強執法強度」以及「落實宣導教育」下,以研究結論研擬建議與改善方向,供相關單位做為政策策訂之參考。 |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王瑞霞(1992)。酒精對人體代謝途徑之影響。食品工業刊,1(24),31-39。 吳金白(2011)。酒後駕車肇事再犯危險因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姿瑩(2015)。酒駕重罰對成年累犯之嚇阻效果。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台北市。 何曉飛(2011)。成年觀護個案酒駕風險知覺、拒酒自我效能與酒後駕車行為之關聯性。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國禎(1995)。酒後駕駛問題現況分析與執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桃園市。 南方朔(2002)。作夥乎乾啦—臺灣酒文化。台灣光華雜誌,27(6),66-71。 陳玉書(2013)。再犯特性與風險因子之研究:以成年假釋人為例。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集,1-26。 陳高村(2001)。論酒後駕車對交通安全影響與其衍生的法律責任。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1(5),117-134。 陳漢湘(1998)。喝酒有好處嗎。常春月刊,(181),60-61。 張文菘(2012)。酒駕犯罪化對刑事司法影響之研究。犯罪學期刊,15,1-41。 張新岳(2000)。從正當法律程序論酒後駕車之取締程序,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瓊方(2002),作夥乎乾啦--台灣酒文化。台灣光華雜誌Taiwan Panorama,6,66-71。 莊建娟(2005)。酒精飲用與地區健康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費劍平、孫春霞(譯)(2009)。計量經濟學(下)(Damodar N.Gujarati)(四版)。偉碩,台北市。 詹文清(2015)。台中市道路交通事故特性、肇事責任與改善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趙家皓(2000)。台灣酒後駕車行為的探討與分析,輔仁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蔡中志(2000)。酒後駕駛對交通安全之影響。警光雜誌,(522),21-23。 蔡中志(2008),酒駕及機車事故原因分析與防治策略探討,97年度交通工程人員訓,台北市。 蔡中志(2014)。駕駛人酒精濃度與肇事嚴重度關聯性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103年道路交通安與執法研討會,桃園市。 蔡中志、洪嘉臨(2013)。高速公路酒駕肇事與酒駕執法強度,社經因素關聯性之研究。都市交通, 27,54-64。 英文文獻 Tay,R. (2005). “The effectiveness of enforcement and publicity campaigns on serious crashes involving young male drivers: Are drink driving and speeding similar?”,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7, 922-929. Wagenaar, A. C., Maldonado-Molina, M. M., Erickson, D. J., Ma, L., Tobler, A. L., & Komro, K. A. (2007). “General deterrence effects of US statutory DUI fine and jail penalties: long-term follow-up in 32 states”,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39(5), 982-994. Wilkinson,J.T. (1987). “Reducing Drunken Driving: Which Policies Are Most Effectiv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54, 322-334. |
描述 |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5921088 |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88 |
資料類型 | thesis |
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鎮洲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李國鋒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李國鋒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18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0-八月-2018 10:54:08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0-八月-2018 10:54:08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0-八月-2018 10:54:08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592108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31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592108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有鑒於酒駕肇事社會事件層出不窮,我國對於酒駕肇事的裁罰標準日漸下修更為嚴格。在國際間,酒駕問題仍是各國致力的交通安全課題,相較各國,我國飲酒與敬酒文化已久,因此致使酒駕問題更為嚴重。本研究望能藉由分析探討酒駕執法強度與其他社經因素改變下與酒駕肇事發生率之關聯性,以研究結果供酒駕防制相關單位做為擬訂政策參考方向。 本研究以臺北地區102-106年間酒駕肇事舉發單上登錄資料加以分析統計彙整,分析酒駕肇事相關的解釋變數(自變數),以探討酒後駕車肇事事件(率)。選定解釋變數(因變數)為酒後駕車舉發件數、酒後駕車移送法辦件數、臺北市各行政區合法與非法八大行業數、拒絕酒測人數、各行政區教育程度(高中程度以上)、各行政區汽車持有率、各行政區機車持有率等變數與酒駕肇事間之關聯性。在迴歸分析後,在Hausman Test檢定後,在固定效果模型下「酒後駕車舉發件數」、「酒後駕車移送法辦件數」、「臺北市各行政區合法與非法八大行業數」、「各行政區教育程度」顯示為高度相關。 歸納研究分析結果,在目前酒駕防制的三大政策方向「提高罰責與責任」、「加強執法強度」以及「落實宣導教育」下,以研究結論研擬建議與改善方向,供相關單位做為政策策訂之參考。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回顧 9 第一節 經濟因素與飲酒文化關聯 9 第二節 酒後駕駛行為與交通安全的關聯 10 第一項 酒精對人體的影響 10 第二項 酒精對駕駛行為的影響 11 第三節 執法與酒後駕車關聯 12 第四節 社經因素改變與酒後駕車關聯 14 第五節 各國防制酒駕肇事相關策略 16 第三章 研究設計 2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0 第一項 資料探勘與敘述統計 20 第二項 迴歸分析 20 第三項 由Hausman test判斷隨機效果模型與固定效果模型的抉擇 21 第二節 變數選取與研究假設 2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0 第四章 實證結果分析與模型檢定 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8 第六章 參考文獻 50 中文文獻 50 英文文獻 51 | zh_TW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92108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酒駕肇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酒後駕車舉發件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教育程度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酒駕肇事與執法強度暨社經因素關聯性研究 : 以臺北市為例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文獻 王瑞霞(1992)。酒精對人體代謝途徑之影響。食品工業刊,1(24),31-39。 吳金白(2011)。酒後駕車肇事再犯危險因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吳姿瑩(2015)。酒駕重罰對成年累犯之嚇阻效果。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台北市。 何曉飛(2011)。成年觀護個案酒駕風險知覺、拒酒自我效能與酒後駕車行為之關聯性。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 林國禎(1995)。酒後駕駛問題現況分析與執法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碩士論文,桃園市。 南方朔(2002)。作夥乎乾啦—臺灣酒文化。台灣光華雜誌,27(6),66-71。 陳玉書(2013)。再犯特性與風險因子之研究:以成年假釋人為例。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集,1-26。 陳高村(2001)。論酒後駕車對交通安全影響與其衍生的法律責任。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1(5),117-134。 陳漢湘(1998)。喝酒有好處嗎。常春月刊,(181),60-61。 張文菘(2012)。酒駕犯罪化對刑事司法影響之研究。犯罪學期刊,15,1-41。 張新岳(2000)。從正當法律程序論酒後駕車之取締程序,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市。 張瓊方(2002),作夥乎乾啦--台灣酒文化。台灣光華雜誌Taiwan Panorama,6,66-71。 莊建娟(2005)。酒精飲用與地區健康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費劍平、孫春霞(譯)(2009)。計量經濟學(下)(Damodar N.Gujarati)(四版)。偉碩,台北市。 詹文清(2015)。台中市道路交通事故特性、肇事責任與改善策略之研究,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趙家皓(2000)。台灣酒後駕車行為的探討與分析,輔仁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市。 蔡中志(2000)。酒後駕駛對交通安全之影響。警光雜誌,(522),21-23。 蔡中志(2008),酒駕及機車事故原因分析與防治策略探討,97年度交通工程人員訓,台北市。 蔡中志(2014)。駕駛人酒精濃度與肇事嚴重度關聯性之探討-以桃園縣為例。103年道路交通安與執法研討會,桃園市。 蔡中志、洪嘉臨(2013)。高速公路酒駕肇事與酒駕執法強度,社經因素關聯性之研究。都市交通, 27,54-64。 英文文獻 Tay,R. (2005). “The effectiveness of enforcement and publicity campaigns on serious crashes involving young male drivers: Are drink driving and speeding similar?”,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7, 922-929. Wagenaar, A. C., Maldonado-Molina, M. M., Erickson, D. J., Ma, L., Tobler, A. L., & Komro, K. A. (2007). “General deterrence effects of US statutory DUI fine and jail penalties: long-term follow-up in 32 states”,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39(5), 982-994. Wilkinson,J.T. (1987). “Reducing Drunken Driving: Which Policies Are Most Effective?”,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54, 322-334.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THE.NCCU.MEPA.030.2018.F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