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
題名 食品攙偽行為之刑法評價與防制
A Criminal Study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Its Prevention作者 鄭欣怡
Jehng, Hsin-I貢獻者 李聖傑
Lee, Sheng-Chieh
鄭欣怡
Jehng, Hsin-I關鍵詞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攙偽
保護法益
例外狀態
食品安全預防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Adulteration
State of exception
Food safety prevention日期 2018 上傳時間 29-Aug-2018 15:55:48 (UTC+8) 摘要 由於我國關於食安事件的頻傳,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日益增加,政府為了顯示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及掌控,而不斷修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然而,雖然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經過多次修正,且對於攙偽行為的處罰不斷加重,卻並未對攙偽行為加以定義,也導致攙偽行為在適用上,出現歧異的解釋,顯示立法者在立法時,都是倉促為之,未經過全盤的思考。因此,本文除了比較我國文獻、判決對於攙偽行為的解釋外,同時參考美國法制,並藉由法社會學中「例外狀態」的角度,試圖說明攙偽行為的保護法益,並且透過保護法益,具體化攙偽行為在我國法的適用,以及限縮過度擴張的攙偽行為處罰範圍。另外,對於食品安全的管理,現在國際趨勢已經逐漸重視事前預防,而不是只重視事後的處罰,因此,本文也會介紹外國法制對於食品安全的預防,如此才能呈現對食品安全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並且提供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建議。
Due to the multiple occurrence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consumer concern regarding food safety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its effort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repeatedly revised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The revisions increased the penalties for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acts, yet the very act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itself has never been properly defined, showing the rush and thoughtlessness behind enactment of the ac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comparing the definition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to literature and judgments, this paper references United States law in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using the “state of exception” in socio-legal perspective, define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through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and confine the overly expanded penalty range. Furthermore, the global trend for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s in prevention rather than post-incident punishment; thu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foreign policies on food safety prevention in order to portray a holistic management method and offer recommendations on food safety management.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專書論文、期刊論文、網路資料(一)書籍1.李學愚、沈玉振譯,JOAN K. LOKEN著,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手冊,品度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2.余振華,刑法總論,三民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3.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自版,2005年9版。4.邱錦添、李根永合著,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社,2014年11月初版。5.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元照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6.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自版,1992年4月初版。7.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元照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8.張麗卿,食品安全的最後防線:刑事制裁,元照出版社,2016年5月初版。9.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出版社,2006年六版。10.蘇俊雄,刑法總論I,元照出版社,1998年3月再版。11.薛熙平譯,阿岡本著,例外狀態,麥田出版社,2013年2月初版三刷。(二)專書論文1.吳榮杰,強化農產品與加工食品安全管理機制,臺灣食品安全問題總診斷【食安論壇】論文集,民報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2.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3.周慶東譯,川口浩一著,食品偽装に対する刑事規制──特にメニュー表示の偽装について,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4.陳淑惠,食品工廠之管理與食安及法規檢討,臺灣食品安全問題總診斷【食安論壇】論文集,民報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5.張偉,兩岸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比較研究,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6.張麗卿,風險社會中食品安全之刑事責任,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7.謝昌衛,食品加工技術之發展與食安及法規檢討,臺灣食品安全總診斷【食安論壇】論文集,民報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三)期刊文獻1.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法學新論,第6 期,2009年1月。2.王正嘉,食品安全管理與運用刑事制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5期,2017年4月。3.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在刑法的象徵,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3年6月。4.甘添貴,食品攙偽假冒與標示不實之入罪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2016年6月。5.李聖傑,黑心食品所涉及的刑法思考—評析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法院(二ΟΟ四)金東刑再初第一號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3期,2006年9月。6.李聖傑,從例外狀態考量財經刑法的新課題,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7.李聖傑,食安贏了嗎-評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攙偽、假冒行為管制,月旦裁判日報,第46期,2016年4月。8.李茂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上的省思,法令月刊,第67卷第10期,2016年10月。9.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2期,1994年6月。10.林石猛、陳孟嬋,食安偵審實務及修法方向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26期,2014年3月。11.林鈺雄,食安防線與食品犯罪¬-從正義、頂新黑油事件說起,台灣法學雜誌,第259期,2014年11月。12.林昱梅,失落的道德線¬--食用油事件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13.林昱梅,論食品安全管理法治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特刊,2015年11月。14.吳行浩,由比較法觀點論食品安全管理規範之檢討,高大法學論叢,第9卷第2期,頁130,2014年3月。15.邱文聰,畫餅充飢的食品安全風險管控策略¬-¬-簡評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16.邱文聰,從迷失的身分重新找尋食品攙偽假冒管制的可能途徑--以食品身分標準為分析焦點,政大法學評論,第141期,2015年6月。17.洪德欽,預防原則歐盟化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18.胡博硯、黃文政,我國新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解析與反省:回應食安危機,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19.姜至剛,臺灣食品安全法治之檢討—以風險分析模式為核心,月旦財經法雜誌,第40期,2017年5月。20.徐育安,傳統刑法理論與現代風險社會-以我國食安法爭議為核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4 期,2017年12月。21.倪貴榮,食品安全與風險治理¬-評析含「萊克多巴胺」美畜產品之管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22.陳子平,從日本食品衛生法思考頂新案地院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46期,2016年4月。23.陳元科,從重大食安事件談我國食品添加物管理新制,食品工業,第48卷第1期,2016年1月。24.陳俊偉,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以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及近期相關判決對「攙偽或假冒」抽象危險行為之解釋爭議為出發點,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25.許恒達譯,Lothar Kuhlen著,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2期,2015年3月。26.曾淑瑜,從食品攙偽之類型論入罪化之必要性,台灣法學雜誌,第241期,2014年2月。27.葉安恭,美國食品安全現代法¬-進口食品與HARPC,食品工業,第48卷第1期,2016年1月。28.鄔嫣珊、陳麗婷,食品詐欺的因應與防範:借鏡歐洲馬肉摻假事件經驗,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4年6月。29.程明修,建構食品安全行政法體系的徬徨歧路,臺灣法學雜誌,第241期,2014年2月。30.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2009年4月。31.張永明,臺灣食品衛生管理的新挑戰,月旦法學雜誌,224期, 2014年1月。32.張麗卿,妨害食品安全刑事責任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42期,2014年4月。33.張麗卿,維護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刑事法制的評估與建議,輔仁法學,第49期,2015年6月。34.張麗卿,食品犯罪中的攙偽或假冒—以富味鄉混油事件判決為中心(附談頂新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49期,2016年6月。35.張麗卿,食品攙偽或假冒的抽象危險犯辯證,月旦法學雜誌,第261期,2017年2月。36.黃俊杰、蔡松均、黃智謙,食品安全管制法律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226期,2014年3月。37.黃錦城,國際間食品之攙偽與管理,食品工業,第48卷第1期,2016年1月。38.蕭宏宜,攙偽假冒的刑事爭議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42期,2014年2月。39.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40.謝青宏,食不下咽?-英美對食品詐騙的防制策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2015年9月。41.顧立雄、李惠宗、林昱梅、徐育安、許恒達、陳聰富、廖大穎、范瑞華,「毒澱粉不是澱粉!」座談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3期,2013年12月。(四)碩士論文1.呂嘉慧,論黑心油的刑事責任—以食品攙偽假冒罪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2月。2.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五)網路資料1.法緹姆,你要花5000萬元僱用千名食品稽核員,還是要承受食安風暴的慘痛代價?,發表於台北美國商會2015年2月號,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99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2.林宜慧,GMP轉型TQF 食品認證新微笑,發表於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24000536-260102,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3.林鈺雄,司法若不法,食安豈能安?,發表於自由時報,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40440。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 4.邱文聰,頂新案後,台灣的食品管制該何去何從?,發表於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93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 5.廖鴻仁,美國食品安全現代法執行法規推動現況,發表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coa.gov.tw/ws.php?id=2503048&print=Y,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6.廖壬楷,檢舉5次沒下文 老農蒐證踢爆餿油,發表於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9140154-1.aspx,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7.食安人力素質 考試委員關切,發表於中央社,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16003902-26040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8.食安問題出在哪?台大食安中心整理五缺失,發表於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05901,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9.食安風暴中市增加人力成立檢驗室,發表於中廣新聞網,https://tw.news.yahoo.com/食安風暴中市增加人力成立檢驗室-082600946.html,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0.棉籽油標準出爐! 衛福部:含量低於1ppm可食用,發表於ETtoday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28/287814.htm ,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1.國家標準(CNS)網路服務系統,http://www.cnsonline.com.tw/?node=result&typeof=common&generalno=&classifiedno=N5&icsno=&title=&q=&specified=-1&page=1&locale=zh_TW,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2.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105年第1次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https://www.fda.gov.tw/tc/siteList.aspx?sid=456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30日。13.滅頂行動,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85%E9%A0%82%E8%A1%8C%E5%8B%95,最後瀏覽:2018年7月25日。14.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4%BA%8B%E4%BB%B6%E5%88%97%E8%A1%A8。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5.台灣宜蘭假酒事件 又有兩人死亡,發表於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2/11/21/n247878.htm。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6.2013年臺灣毒澱粉事件,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8%87%BA%E7%81%A3%E6%AF%92%E6%BE%B1%E7%B2%89%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7.米糠油中毒事件,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7%B3%A0%E6%B2%B9%E4%B8%AD%E6%AF%92%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六)其他資料1.立法院公報第64卷,第2、3、4期委員會紀錄。2.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38期院會紀錄。3.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45期委員會紀錄。二、英文書籍、期刊論文(一)書籍1.Peter Barton Hott, Richard A. Merrill, Lewis A. Grossman, FOOD AND DRUG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二)期刊論文1.Ewa Wielogorska, Olivier Chevallier, Connor Black, Pamela Galvin-King, Marc Delétre, Colin T. Kelleher, Simon A. Haughey, Christopher T. Elliott,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Platform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Food Fraud Using a Biomarker Approach. The Oregano Adulteration Ase Study, Food Chemistry, Volume 239, 15 January 2018.2.Hasan Murat Velioglu, Banu Sezer, Gonca Bilge, Süleyman Efe Baytur, Ismail Halli Boyaci, Identification of Offal Adulteration in beef by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Meat Science, Volume 138, April 2018.3.John Spink, Douglas C. Moyer, Introducing Food Fraud Includ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Russian Kore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 Food Chemistry,Volume 189, 15 December 2015.4.Jeffrey C. Moore, John Spink, and Markus Lipp,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Database of Food Ingredient Fraud and 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from 1980 to 2010,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ume 77, Issue 4, 2012.5.John Spink, Douglas C. Moyer, Hyeonho Park and Justin A Heinonen,Development of a product-counterfeiting incident cluster tool,Crime Scie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14, 3:36.Liangxiao Zhang, Xiaorong Huang, Peiwu Li, Wei Na, Jun Jiang, Jin Mao, Xiaoxia Ding, Qi Zhang, Multivariate Adulteration Detection for Sesame Oil,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Volume 161, 15 February 2017.7.Spink J, Moyer DC, Defining the Public Health Threat of Food Fraud,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 76, Issue 9, November 2011.(三)網路資源1.U.S. FOOD & DRUG ADMINISTREATION,http://www.fda.gov/。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7日。2.Renée Johnson, Food Fraud and "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of Food and Food Ingredient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0 January,2014, https://fas.org/sgp/crs/misc/R43358.pdf,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6日。3.21 U.S. Code § 342 - Adulterated food,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21/342。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7日。4.21 U.S. Code §342, Amendments http://www.gpo.gov/fdsys/pkg/USCODE-2010-title21/html/USCODE-2010-title21-chap9-subchapIV-sec342.htm。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7日。5.21 USC §343 – Misbranded food,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21/343,最後瀏覽日: 2018年7月30日。6.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105年第1次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https://www.fda.gov.tw/tc/siteList.aspx?sid=456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30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0651014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6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李聖傑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ee, Sheng-Chieh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鄭欣怡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Jehng, Hsin-I en_US dc.creator (作者) 鄭欣怡 zh_TW dc.creator (作者) Jehng, Hsin-I en_US dc.date (日期) 2018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9-Aug-2018 15:55:48 (UTC+8) - dc.date.available 29-Aug-2018 15:55:48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9-Aug-2018 15:55:48 (UTC+8)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651014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19757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651014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由於我國關於食安事件的頻傳,民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日益增加,政府為了顯示對於食品安全的重視及掌控,而不斷修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然而,雖然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經過多次修正,且對於攙偽行為的處罰不斷加重,卻並未對攙偽行為加以定義,也導致攙偽行為在適用上,出現歧異的解釋,顯示立法者在立法時,都是倉促為之,未經過全盤的思考。因此,本文除了比較我國文獻、判決對於攙偽行為的解釋外,同時參考美國法制,並藉由法社會學中「例外狀態」的角度,試圖說明攙偽行為的保護法益,並且透過保護法益,具體化攙偽行為在我國法的適用,以及限縮過度擴張的攙偽行為處罰範圍。另外,對於食品安全的管理,現在國際趨勢已經逐漸重視事前預防,而不是只重視事後的處罰,因此,本文也會介紹外國法制對於食品安全的預防,如此才能呈現對食品安全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並且提供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上的建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Due to the multiple occurrences of food safety incidents, consumer concern regarding food safety has been on the rise. In its effort to control the situation, the government has repeatedly revised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The revisions increased the penalties for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acts, yet the very act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itself has never been properly defined, showing the rush and thoughtlessness behind enactment of the act.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comparing the definition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to literature and judgments, this paper references United States law in an attempt to explain the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using the “state of exception” in socio-legal perspective, define food adulteration and counterfeit through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and confine the overly expanded penalty range. Furthermore, the global trend for food safety management is in prevention rather than post-incident punishment; thus, 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foreign policies on food safety prevention in order to portray a holistic management method and offer recommendations on food safety managemen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序言 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第二節、研究方法 2第三節、研究範圍、架構 3第一項、「攙偽」與「假冒」的關係 4第二項、「攙偽」與「標示不實」的關係 5第三項、上位「食品資訊」概念與下位「食品安全資訊」、「食品消費資訊」概念的關係 6第二章、處罰「攙偽」行為之保護法益 7第一節、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立法過程概述 7第二節、修法後的灰色地帶 9第三節、刑法法益概念 10第四節、學說見解 14第五節、實務見解 18第六節、本文見解-以法社會學上例外狀態證立現代新型態法益 20第一項、行政管制目的並不能成為法益建構的唯一理由 20第二項、援用現行刑法已存法益類型作為處罰攙偽行為之法益的可能 24第三項、以社會學上例外狀態成立新型態法益的可能 29第四項、以「食品安全資訊」作為食安法的法益 36第七節、小結 39第三章、攙偽行為之法律性質與意涵 41第一節、攙偽行為之立法模式 41第一項、抽象危險犯 41第二項、具體危險犯 47第三項、小結 48第二節、攙偽的歷史 56第三節、「攙偽」之定義 59第一項、「攙偽」意涵之學說見解 59第二項、「攙偽」意涵之實務見解 62第三項、美國聯邦食品、藥品與化妝品法 67第四節、本文見解—以「食品安全資訊」限縮「攙偽」之解釋方法 71第一項、從不同面向解讀攙偽行為的解釋 71第二項、攙偽行為是典型違反「食品安全資訊」法益的行為 76第三項、以上位「食品資訊」中,下位的「食品安全資訊」決定應以刑罰處罰的攙偽行為 78第五節、小結 83第四章、食品詐騙的防制策略 85第一節、前言 85第二節、我國食安法規定 85第一項、強制召回制度 85第二項、監測與資訊揭露 88第三項、自行召回制度 88第四項、食品成分追溯 90第五項、食品查核及風險食品之處分 92第六項、沒入銷燬及其他處分 93第三節、學說見解-暨外國法簡介 94第一項、前言 94第二項、食品身分標準 95第三項、情境犯罪預防 97第四項、美國食品安全現代化法簡介 101第五項、預防原則 103第四節、本文見解 106第一項、防止食品安全風險之基本想法 106第二項、原料提供無虞確保 109第三項、製造過程之確保 116第四項、積極確實的食安檢查 120第五節、小結 123第五章、結論 125第一節、食品安全的展望 125第二節、從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4年度矚上訴字第1718號判決證立攙偽之釋義 127第一項、食品製程規範及食品身分標準之採用 128第二項、保護法益的選擇 129第三項、攙偽或假冒行為的認定 130參考文獻 133 zh_TW dc.format.extent 11876567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651014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攙偽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保護法益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例外狀態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食品安全預防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he Act Governing Food Safety and Sanitat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dulterat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e of exception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od safety prevention en_US dc.title (題名) 食品攙偽行為之刑法評價與防制 zh_TW dc.title (題名) A Criminal Study of Food Adulteration and Its Prevention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籍、專書論文、期刊論文、網路資料(一)書籍1.李學愚、沈玉振譯,JOAN K. LOKEN著,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食品安全管制系統手冊,品度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2.余振華,刑法總論,三民出版社,2011年8月初版。3.林山田,刑法通論(上),自版,2005年9版。4.邱錦添、李根永合著,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理論與實務,元照出版社,2014年11月初版。5.陳子平,刑法總論(上),元照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6.陳志龍,人性尊嚴與刑法體系入門,自版,1992年4月初版。7.陳志龍,財經發展與財經刑法,元照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8.張麗卿,食品安全的最後防線:刑事制裁,元照出版社,2016年5月初版。9.蔡墩銘,刑法總論,三民出版社,2006年六版。10.蘇俊雄,刑法總論I,元照出版社,1998年3月再版。11.薛熙平譯,阿岡本著,例外狀態,麥田出版社,2013年2月初版三刷。(二)專書論文1.吳榮杰,強化農產品與加工食品安全管理機制,臺灣食品安全問題總診斷【食安論壇】論文集,民報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2.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出版社,2011年5月初版。3.周慶東譯,川口浩一著,食品偽装に対する刑事規制──特にメニュー表示の偽装について,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4.陳淑惠,食品工廠之管理與食安及法規檢討,臺灣食品安全問題總診斷【食安論壇】論文集,民報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5.張偉,兩岸食品安全犯罪刑事立法比較研究,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6.張麗卿,風險社會中食品安全之刑事責任,全球風險社會刑法新議題--以食品及醫療為中心,元照出版社,2015年11月初版。7.謝昌衛,食品加工技術之發展與食安及法規檢討,臺灣食品安全總診斷【食安論壇】論文集,民報文化出版社,2015年9月初版。(三)期刊文獻1.王正嘉,風險社會下的刑法保護機能,法學新論,第6 期,2009年1月。2.王正嘉,食品安全管理與運用刑事制裁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55期,2017年4月。3.古承宗,風險社會與現在刑法的象徵,科技法學評論,第10卷第1期,2013年6月。4.甘添貴,食品攙偽假冒與標示不實之入罪化,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2016年6月。5.李聖傑,黑心食品所涉及的刑法思考—評析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法院(二ΟΟ四)金東刑再初第一號判決,月旦民商法雜誌,第13期,2006年9月。6.李聖傑,從例外狀態考量財經刑法的新課題,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7.李聖傑,食安贏了嗎-評析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之攙偽、假冒行為管制,月旦裁判日報,第46期,2016年4月。8.李茂生,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下的攙偽、假冒¬-一個比較法上的省思,法令月刊,第67卷第10期,2016年10月。9.林東茂,危險犯的法律性質,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23卷2期,1994年6月。10.林石猛、陳孟嬋,食安偵審實務及修法方向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226期,2014年3月。11.林鈺雄,食安防線與食品犯罪¬-從正義、頂新黑油事件說起,台灣法學雜誌,第259期,2014年11月。12.林昱梅,失落的道德線¬--食用油事件之省思,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13.林昱梅,論食品安全管理法治中之預防原則:以歐盟與臺灣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4卷特刊,2015年11月。14.吳行浩,由比較法觀點論食品安全管理規範之檢討,高大法學論叢,第9卷第2期,頁130,2014年3月。15.邱文聰,畫餅充飢的食品安全風險管控策略¬-¬-簡評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16.邱文聰,從迷失的身分重新找尋食品攙偽假冒管制的可能途徑--以食品身分標準為分析焦點,政大法學評論,第141期,2015年6月。17.洪德欽,預防原則歐盟化之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29卷第2期,2011年6月。18.胡博硯、黃文政,我國新修正食品衛生管理法之解析與反省:回應食安危機,台灣法學雜誌,第238期,2013年12月。19.姜至剛,臺灣食品安全法治之檢討—以風險分析模式為核心,月旦財經法雜誌,第40期,2017年5月。20.徐育安,傳統刑法理論與現代風險社會-以我國食安法爭議為核心,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04 期,2017年12月。21.倪貴榮,食品安全與風險治理¬-評析含「萊克多巴胺」美畜產品之管制,月旦法學雜誌,第217期,2013年6月。22.陳子平,從日本食品衛生法思考頂新案地院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46期,2016年4月。23.陳元科,從重大食安事件談我國食品添加物管理新制,食品工業,第48卷第1期,2016年1月。24.陳俊偉,論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9條重新入罪化之必要性¬-以最高法院105年度第18次刑事庭會議決議及近期相關判決對「攙偽或假冒」抽象危險行為之解釋爭議為出發點,月旦刑事法評論,第5期,2017年6月。25.許恒達譯,Lothar Kuhlen著,全球風險社會中的食品安全刑法,高大法學論叢,第10卷第2期,2015年3月。26.曾淑瑜,從食品攙偽之類型論入罪化之必要性,台灣法學雜誌,第241期,2014年2月。27.葉安恭,美國食品安全現代法¬-進口食品與HARPC,食品工業,第48卷第1期,2016年1月。28.鄔嫣珊、陳麗婷,食品詐欺的因應與防範:借鏡歐洲馬肉摻假事件經驗,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2014年6月。29.程明修,建構食品安全行政法體系的徬徨歧路,臺灣法學雜誌,第241期,2014年2月。30.程明修,行政法上之預防原則—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手段之擴張,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2009年4月。31.張永明,臺灣食品衛生管理的新挑戰,月旦法學雜誌,224期, 2014年1月。32.張麗卿,妨害食品安全刑事責任之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42期,2014年4月。33.張麗卿,維護基因改造食品安全刑事法制的評估與建議,輔仁法學,第49期,2015年6月。34.張麗卿,食品犯罪中的攙偽或假冒—以富味鄉混油事件判決為中心(附談頂新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49期,2016年6月。35.張麗卿,食品攙偽或假冒的抽象危險犯辯證,月旦法學雜誌,第261期,2017年2月。36.黃俊杰、蔡松均、黃智謙,食品安全管制法律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226期,2014年3月。37.黃錦城,國際間食品之攙偽與管理,食品工業,第48卷第1期,2016年1月。38.蕭宏宜,攙偽假冒的刑事爭議問題,台灣法學雜誌,第242期,2014年2月。39.謝煜偉,風險社會中的抽象危險犯與食安管制--「攙偽假冒罪」的限定解釋,月旦刑事法評論,第1期,2016年6月。40.謝青宏,食不下咽?-英美對食品詐騙的防制策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第9卷,第3期,2015年9月。41.顧立雄、李惠宗、林昱梅、徐育安、許恒達、陳聰富、廖大穎、范瑞華,「毒澱粉不是澱粉!」座談會會議綜述,月旦法學雜誌,第223期,2013年12月。(四)碩士論文1.呂嘉慧,論黑心油的刑事責任—以食品攙偽假冒罪為中心,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2月。2.鍾宏彬,法益理論的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五)網路資料1.法緹姆,你要花5000萬元僱用千名食品稽核員,還是要承受食安風暴的慘痛代價?,發表於台北美國商會2015年2月號,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99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2.林宜慧,GMP轉型TQF 食品認證新微笑,發表於中國時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624000536-260102,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3.林鈺雄,司法若不法,食安豈能安?,發表於自由時報,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940440。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 4.邱文聰,頂新案後,台灣的食品管制該何去何從?,發表於想想論壇,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93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 5.廖鴻仁,美國食品安全現代法執行法規推動現況,發表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http://www.coa.gov.tw/ws.php?id=2503048&print=Y,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6.廖壬楷,檢舉5次沒下文 老農蒐證踢爆餿油,發表於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409140154-1.aspx,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7.食安人力素質 考試委員關切,發表於中央社,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1016003902-26040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8.食安問題出在哪?台大食安中心整理五缺失,發表於自由時報,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605901,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9.食安風暴中市增加人力成立檢驗室,發表於中廣新聞網,https://tw.news.yahoo.com/食安風暴中市增加人力成立檢驗室-082600946.html,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0.棉籽油標準出爐! 衛福部:含量低於1ppm可食用,發表於ETtoday新聞雲,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1028/287814.htm ,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1.國家標準(CNS)網路服務系統,http://www.cnsonline.com.tw/?node=result&typeof=common&generalno=&classifiedno=N5&icsno=&title=&q=&specified=-1&page=1&locale=zh_TW,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2.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105年第1次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https://www.fda.gov.tw/tc/siteList.aspx?sid=456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30日。13.滅頂行動,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B%85%E9%A0%82%E8%A1%8C%E5%8B%95,最後瀏覽:2018年7月25日。14.台灣食品安全事件列表,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9%A3%9F%E5%93%81%E5%AE%89%E5%85%A8%E4%BA%8B%E4%BB%B6%E5%88%97%E8%A1%A8。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5.台灣宜蘭假酒事件 又有兩人死亡,發表於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2/11/21/n247878.htm。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6.2013年臺灣毒澱粉事件,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2013%E5%B9%B4%E8%87%BA%E7%81%A3%E6%AF%92%E6%BE%B1%E7%B2%89%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17.米糠油中毒事件,發表於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1%B3%E7%B3%A0%E6%B2%B9%E4%B8%AD%E6%AF%92%E4%BA%8B%E4%BB%B6。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5日。(六)其他資料1.立法院公報第64卷,第2、3、4期委員會紀錄。2.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38期院會紀錄。3.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45期委員會紀錄。二、英文書籍、期刊論文(一)書籍1.Peter Barton Hott, Richard A. Merrill, Lewis A. Grossman, FOOD AND DRUG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Third Edition(二)期刊論文1.Ewa Wielogorska, Olivier Chevallier, Connor Black, Pamela Galvin-King, Marc Delétre, Colin T. Kelleher, Simon A. Haughey, Christopher T. Elliott,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tical Platform for the Detection and Quantitation of Food Fraud Using a Biomarker Approach. The Oregano Adulteration Ase Study, Food Chemistry, Volume 239, 15 January 2018.2.Hasan Murat Velioglu, Banu Sezer, Gonca Bilge, Süleyman Efe Baytur, Ismail Halli Boyaci, Identification of Offal Adulteration in beef by 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 Meat Science, Volume 138, April 2018.3.John Spink, Douglas C. Moyer, Introducing Food Fraud Includ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Russian Korean and Chinese Languages , Food Chemistry,Volume 189, 15 December 2015.4.Jeffrey C. Moore, John Spink, and Markus Lipp,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a Database of Food Ingredient Fraud and 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from 1980 to 2010,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ume 77, Issue 4, 2012.5.John Spink, Douglas C. Moyer, Hyeonho Park and Justin A Heinonen,Development of a product-counterfeiting incident cluster tool,Crime Scie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14, 3:36.Liangxiao Zhang, Xiaorong Huang, Peiwu Li, Wei Na, Jun Jiang, Jin Mao, Xiaoxia Ding, Qi Zhang, Multivariate Adulteration Detection for Sesame Oil,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Volume 161, 15 February 2017.7.Spink J, Moyer DC, Defining the Public Health Threat of Food Fraud,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Vol. 76, Issue 9, November 2011.(三)網路資源1.U.S. FOOD & DRUG ADMINISTREATION,http://www.fda.gov/。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7日。2.Renée Johnson, Food Fraud and "Economically Motivated Adulteration" of Food and Food Ingredients,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10 January,2014, https://fas.org/sgp/crs/misc/R43358.pdf,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6日。3.21 U.S. Code § 342 - Adulterated food,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21/342。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7日。4.21 U.S. Code §342, Amendments http://www.gpo.gov/fdsys/pkg/USCODE-2010-title21/html/USCODE-2010-title21-chap9-subchapIV-sec342.htm。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27日。5.21 USC §343 – Misbranded food,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21/343,最後瀏覽日: 2018年7月30日。6.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網站,105年第1次行政院食品安全會報,https://www.fda.gov.tw/tc/siteList.aspx?sid=4567,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30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THE.NCCU.LAW.018.2018.F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