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共50年代外交政策之硏究韓戰因素之分析
作者 王陸桓
貢獻者 朱新民
王陸桓
日期 2003
上傳時間 27-九月-2018 12:10:28 (UTC+8)
參考文獻 一、政府出版品與文件
(一)中華民國
外交部。《中外條約輯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58年。
───。《中共與各國建立聯合公報彙編》。台北:外交部新聞司,1994年6月。
───。《雅爾達會議秘密文件-有關中國及遠東部分》。台北:外交報情報司,1955年3月。

(二)中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編輯室。《新中國風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三)英文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States, 1949.
Truman, Harry S. “Public Papers,” In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s. Washington D.C.;1963.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Soul : Chonyewon, 1982.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8.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071.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70.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A Decade of Foreign Policy, 1941-1949.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Printing Office, 1950.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 Paper of the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195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Vol. 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S., Diplomatic Papers. 1950. vol. 6.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Japan 1952-1954, Vol.14.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United States at Large, 84ᵗʰ Cong., 1ˢᵗ Session, Vol. 6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5.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大公報社人民手冊編輯委員會。《人民手冊》。上海:大公報社,1955年。
三軍大學。《韓戰研究研究》。台北:三軍大學,1972年3月。
───。《中外重要戰史彙編》。台北:三軍大學,1998年8月。
方君歸。《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0年。
中國近代史教學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台北:幼獅書局,1966年。
中國時報。《黑魯雪夫回憶錄》。台南:中國時報國外新聞室,1970年2月。
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80年:偉大的歷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6 版。
───。《陳雲文選 1949-195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劉少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1日。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
───。《周恩來年譜 1949-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組。《毛澤東、鄧小平論中國國情》。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中央調查統計局。《三十四年度的中共》。重慶:調查局資料室,1946年1月。
中共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81)》。香港:經濟報導社,1982年。
中央通訊社。《二次大戰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陰謀》。台北:中央通訊社編譯,1946年2月。
中共國防大學。《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1953-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卷》。 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築業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商體制卷》。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綜合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
中華軍史學會。《中華軍史學會會刊》。台北:中華軍史學會,1998年12月。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年。
───。《中共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1984年。
───。《中共外交研究》。台北:自印,2001年。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山東:新華書局,1949年6月。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毛澤東思想萬歲》。出版地不詳,1969年。
王奇。《二戰後中蘇關係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王功安、毛磊。《國共兩黨關係通史(1921-1991)》。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王焰。《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3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 1949-195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台北:五南,1995年。
石治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6月。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李晴暉、丁連財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9年。
朴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年。
林利民。《遏制中國—朝鮮戰爭與中美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林正義。《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外國文書籍出版局譯編。《列寧文選》。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47年。
向杲。《中共經濟》。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2月。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1980年。
宋宏煦。《外交自存與霸權干涉》。台北:幼獅文化,1988年。
沈志華。《朝鮮戰爭揭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
───。《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9-195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平松茂雄。《中國人民解放軍》,黃璧川、楊鴻儒譯。台北:英瑞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李薈。《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球,1969年1月。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1997年。
李登科等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李元平等。《臺海大戰下編:臺灣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李富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
金沖及。《毛澤東傳(184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余堅。《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高希軍、李誠。《臺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6月。
周鯨文。《風暴十年:中國紅色政權的真面貌》。香港:時代批評社,1962年。
周天固。《五年來的自由中國》。台北:幼獅出版社,1955年。
延邊人民出版社。《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7月。
唐珠昌主編。《尋求蘇美力量均衡的努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彭敏。《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4月。
潘良時、泰然。《精兵之路—人民軍隊建設五十年紀實》。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鐘雄。《臺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美關系史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新的視野—中美關係史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199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郭立民。《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郭清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簡編》。瀋陽:遼寧省新華書店,1985年12月。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狄縱橫。《透視臺海戰史》。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年。
肖紅專等編。《尋求蘇美力量均衡的努力:論赫魯雪夫的對美政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邵玉銘。《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1980年11月。
馮克。《近百年來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南:自印,1957年。
宮力。《毛澤東在重大歷史關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1975年。
俞大維。《韓戰圖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0年10月。
徐焰。《金門之戰》。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徐焰。《台海大戰:海峽風暴金門對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徐學增。《蔚藍色的戰場—大陳列島之戰紀實》。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許明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秦嬰。《前蘇聯政府檔案朝鮮戰爭文電摘要》。台北:中共研究雜誌,1999年7月。
鈕先鍾、劉宏謀譯編。《羅‧邱‧史秘函彙編-上集》。台北:黎明文化服務中心,出版年不詳。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
張瓊。《麥克阿瑟回憶錄》。台南:文國書局,2000年4月。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張山克。《台灣問題大事記》。北京:華文出版社,1988年。
張其昀。《中華民國創立史》。台北:華岡出版,1973年。
張玉法。《中國近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12 版。
張維亞。《中共總體戰略四個現代化之現況剖析與研判》。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82年3月。
張勝發。《史達林與冷戰 1945-1953年》。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8月。
張樹軍、齊生。《中國共產黨八十年重大會議實錄》。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漢宗。《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張馭濤。《新中國軍事大事紀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199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陳家驥。《認識東北》。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陳添壽。《臺灣政經發展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九十大事年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91年。
國防部。《七十年代的蘇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74年12月。
───。《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75年4月。
───。《八二三砲戰勝利 30 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8月日。
───。《戡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11月30日。
───。《八二三臺海戰役》。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6月30日。
春明出版社。《新名詞辭典》。上海:春明出版社,1953年。
畢英賢。《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12月。
梁敬錞。《開羅會議與中國》。台北:亞洲出版社,1973年6月。
───。《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楊碧川。《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一橋出版社,1999年9月。
楊君實。《現代與中國共產主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
華松年。《臺灣糧政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董顯光。《董顯光自傳》。台北:胎灣新生報出版,1981年。
蔣中正。《蘇聯在中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蔣總統言論彙編編輯委員會。《蔣總統言論彙編》。台北:中華日報,1980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山、薛君度。《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劉彥。《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62年。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劉興國。《評估美國杜魯門總統之中國政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蔡東熹。《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9月。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河北。中共中央黨校,1991年。
華慶昭。《從雅爾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裴堅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1949-195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7月。
───。《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9月。
───。《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葉自成等著。《地緣政治與大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趙德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49-1966》。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2 印刷。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公司,1993年11月。
薛謀洪、裴堅章。《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薛化元。《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1990年。
聯合報社。《雅爾達會議記錄全文》。台北:聯合報社,民44年5月15日。
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共中央馬恩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謝顯益。《中國當代外交史 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 1979-1988》。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月。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8月。
謝慶奎。《中國當代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聯合國中國同志會編。《麥帥證詞》。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年10月。
鄧辛未。《三十五年來中共經濟的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7月。
鄧立群等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57。
鄧禮峰。《新中國軍事活動紀實 1949-1959》。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7月。
鄭永平等著。《「臺灣海峽危機期間的美台關係」,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台北。海峽評論社,1992年。
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2月。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中心,1991年6月3 版。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8月。
聶鳳志。《三軍揮戈戰東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58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編輯部。《軍史資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克來恩(Ray Cline)。《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2月。
柯貝克(Anthony Kubek)。《遠東是怎樣失去的》,陳國俊譯。台北:新中國出版社,1970年。
A. M.列多夫斯基。《斯達林與中國》,陳春華、劉存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
Bevin Alexander。《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郭維敬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鮑里索夫。《蘇中關係》,國安局譯。台北:國安局,1972年。
Cabell Phillips。《杜魯門總統任內錄》,李宜培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年9月。
迪特(Dieter Heinzig)。《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張文武、李丹琳譯。北京:新華版社,2001年12月。
韋艾德(Edwin A . Winckler)、葛蘇珊(Susan Greenhalgh)。《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張苾蕪譯。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John W. Mason。《冷戰》,何宏儒譯。台北:麥田,2001年3月。
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49-1965》,王建郎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中國新史》,薛絢譯。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大外交(下)》。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約瑟(Joseph L . Nogee)、羅伯(Robert H. Donaldson)。《蘇聯二次大戰後的外交政策》,黃宗浩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3月。
K.J.Holsti。《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龔文周、何建台譯。台北:龍田出版社,1983年8月。
莫里斯‧邁斯納(M. Meisner)。《毛澤東的中國與後毛澤東的中國》,杜浦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0年10月。
Martha Finnemore。《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費正清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考摩禮斯(Richard B. Morris)。《美國歷史文獻》,楊宗翰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年11月再版。
Robort Rose,姜長斌。《從對峙走向緩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1月。
O. B. Borisov , B. T. Koloskov。《蘇中關係,1945-1970》。彭士諤譯。台北:國家安全局,1971年。
史班尼爾(John W. Spanier)。《當代美國外交史》,方海鶯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
孔華潤(Warren I. Cohen)。《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張靜爾譯。上海:復旦大學,1997年12月。
文厚(Wilhelm Alfred D. Jr.)著。《談判桌上的中國人》,林添貴譯。台北:新新文化公司,1995年12月15日。
Zbigniew Brze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4月。

(二)英文
Allison, G. T.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
Liebertahal, Kenn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ucturt, and Procdsses. Pre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8.
Gaddis, John Lew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Michael, Franz H. and George E. Taylor. The Far East in the Modern World. N.Y.: Holt, Rineharu and Winston, Inc., 1964.
Spanier, John W. American Policy since World WarⅡ, 4ᵗʰ reved. New York: Praeger, 1971.
Melellan, David S. and Dean Achesson. The State Department Years.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76.
Acheson, Dean 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1970.
Truman, Harry S. Memoirs: Years of Ttrial and Hope. New Y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6.
Tsou, 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The White House Year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3.
Lowe, Peter.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Hong Kong: Congman Grong Linnited. 1986.
John, 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4th ed. Guilford, Connecticut: Ushkin Puplishing Group, Inc., 1993.
Chang, Jaw-ling Joanne. U.S. China Nornalization: An Evaluation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Law School 1986.
Carter, Jimmy. Keeping Faivh. New York: Bantam, 1982.
Reagan, Ronaid.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Walker, Richard L. China Under Communism, the First Five Year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ress, 1956.
Spence, Jonathan. To Change China-Western Adviser in China 1920-1960. Boston: Little,Brown Company, 1969.
Gold, Thomas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N.Y.: M.E. Sharpe, 1986.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三、期刊
丁樹範。〈國際變局中的中共外交〉,《中國大陸研究》,34卷7期。1991年7月,頁42-52。
力平。〈評「劍橋中國史」第14卷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共黨史研究》,6期。1994年,頁68-72。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1999年3月,頁45-61。
于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52號文件的形成〉,《歷史研究》,1 期。1996年2月,頁83-91。
王永祥。〈斯大林與外蒙古獨立的幾個問題〉,《國史館館刊》,21期。1996年12月,頁187-194。
石之瑜。〈從中共對美、英談判論中共外交的原則性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7卷10期。1994年10月,頁39-59。
石仲泉。〈新中國五十年的歷史發展〉,《中共黨史研究》,4期。1999年,頁9-26。
布海德(Russell D. Buhite)。〈蘇聯及美國的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1 期。1992年9月,頁43-62。
宇野重昭著,張會才譯。〈探索新的研究中國的方法論〉,《中共黨史研究》,5 期1998年5月,頁84-87。
朱松柏。〈韓國與中共蘇聯關係之探討〉,《韓國研究》,4期。1985年6月,頁4-16。
吉基祥。〈中共參加韓戰之探討〉,《韓國研究》,8 期。1986年11月,頁105-113。
宋筱元。〈中共外交政策基本概念與研究途徑〉,《警政學報》,25期,1994年,頁421-438。
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的戰略、理論與利益背景〉,《外交學院學報》,1期。2000年,頁15-24。
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期,3期。1988年,頁44。
周恩來年譜編寫組。〈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4年2月- 7月〉年,《黨的文獻》,1期。1997年,頁49-50。
李本京。〈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工不到韓戰爆發(上)〉,《中華戰略學刊》,民85年冬季刊。1996年12月31日,頁37-65。
───。〈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工不到韓戰爆發(下)〉,《中華戰略學刊》,民 86年春季刊。1997年3月31日,頁41-72。
李百齊。〈解放戰爭中東北首先解放原因探析〉,《山東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 期。1998年,頁44。李榮秋。〈韓戰與美國政策〉,《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3集。1979年3月,頁總367-391。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45-67。
李奎泰。〈韓戰對於韓中關係的影響〉,《韓國學報》,12期。1993年,頁81-121。
李齊芳。〈十九世紀俄國侵華之政潮與戰略),《國史館館刊》,15期。1993年12月,頁45-76。
李俊廷、雷英夫。〈抗美援朝戰爭幾個重大決策回憶〉,《黨的文獻》,6 期。1993年,頁24-30。
李捷。〈從同盟到破裂:中蘇論戰的起因〉,《黨的文獻》,2期。1998年,頁83-92。
青石。〈1950年解放台灣計畫擱淺幕後〉,《江淮文史》,3期。1997年,頁166。
沈志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願望和結果(續)〉,《中共黨史研究》,3期。1998年,頁46-51。
───。〈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連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 期。1997年,頁14-22。
───。〈對在華蘇聯專家問題的歷史考察:基本狀況及政策變化〉,《當代中國史研究》,9卷1期。2002年1月,頁25-27。
高新濤。〈中蘇關係中的台灣問題(1949-1959)〉,《廣西社會科學》,1期。2002年,頁45。
明居正。〈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政治科學論叢》,6 期。1995年 5月,頁259-278。
林利民。〈試析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華全面經濟戰〉,《世界歷史》,5期。1998年。
林登泉。〈論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政治工作歷史經驗〉,《中共黨史研究》,4期。1994年,頁54-62。
林正義。〈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9卷4期。1989年12月,頁81-112。
───。〈杜魯門、麥克阿瑟與韓戰〉,《歷史月刊》,28 期。1988年11月,頁31-38。
林曉光。〈建國初期我國國防戰略的轉換—朝鮮戰爭與東南沿海防衛戰略〉,《當代中國史研究》,7卷4期。2000年7月,頁33-43。
A.M.列多夫斯基(俄)、陳春華譯。〈1952年8 至 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經過〉,《中共黨史研究》,5期。1997年,頁78-87。
邵玉銘。〈1945-1949年美國、蘇聯與國共四角關係之研究〉,《美國研究》,10卷21期。1980年6月,頁1-53。
邵宗海。〈評估韓戰前後杜魯門對華政策〉,《問題與研究》,30卷5期。1991年5月,頁88-100。
洪淳鎬。〈韓戰前後中韓關係的緒論性研究〉,《韓國學報》,10期。1991年5月,頁145-209。
侯水源。〈研究中共外交政策的兩個模型〉,《東亞季刊》,13卷1期。1981年7月,頁34-47。
胡鞍鋼。〈中國政策周期與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季刊》,8期。1994年,頁85-100。
徐焰。〈五十年代中共中央在東南沿海鬥爭的戰略方針〉,《中共黨史研究》,2期。1992年。
徐大肅。〈金日成的韓戰批判〉,《韓國學報》,9期。1990年6月,頁243-239。
禹鍾淏。〈美、中共參加韓戰之研究〉,《東亞季刊》,17卷2期。1985年10月,頁123-134。
馬仲可。〈關於中共參加韓戰預謀的若干問題〉,《問題與研究》,34卷7期。1995年7月,頁64-73。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要素研究:一邊倒政策時期的論證與評估〉,《東亞季刊》,27卷3期。1995年,頁14-28。
章百家。〈從危機處理的角度看抗每援朝出兵決策〉,《中共黨史研究》,6期。2000年6月,頁22-27。
章其真。〈試論朝鮮戰爭中蘇聯援華態度的轉變〉,《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7卷2期。2000年6月,頁65-69。
陳國權。〈關於遵義會議研究兩個問題之我見〉,《中共黨史研究》,1 期。1999年,頁63-68。
陳春華譯。〈1952年8至9月史達林與周恩來會談經過〉,《中共黨史研究》,5期 1997年,頁78-87。
陳威。〈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堅實基礎〉,《中共黨史研究》,6期。2000年,頁9-21。陳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涉〉,《美歐月刊》,10卷1期。1995年1月,頁10。
傅常青。〈朝鮮戰爭對我黨解決台灣問題的影響〉,《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9卷1期。2001年3月,頁112。
崔丕。〈美國的遏制戰略與巴黎統籌委員會、中國委員會論綱〉,《東北師大學報(則學社會科學報)》,2期。2000年,頁49-50。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東北師大學報(則學社會科學報)》,2期。1999年,頁30-41。
崔丕、侯文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81 / 1號文件形成問題研究〉,《歷史研究》,6期。1996年,頁145-156。
郭展義。〈蘇聯在東北亞的軍事擴張和我國安全防衛對策〉,《韓國研究》,9期。1989年6月,頁89-100。
曾銳生主講、陳淑銖整理記錄。〈一九五〇年代蔣中正先生反攻大陸政策〉,《國史館館刊》,18期。1995年12月,頁19-32。
曾景忠。〈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領導地位確定和鞏固的過程考察〉,《中共黨史研究》,4 期。1998年,頁59-65。
喬憲金。〈蘇聯出兵東北及東北解放戰爭的貢獻〉,《世紀橘》,11期。1995年,頁17-19。
潘正祥、胡羨敏。〈中蘇友好的幾個是非問題—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幾個觀點〉,《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00年,頁117-118。
張虎。〈一九五四-五年臺海情勢之分析-中共武力刺探的初試〉,《匪情月報》,27卷12期。
張暉。〈關於朝鮮戰爭中中國出兵問題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3期。1995年,頁60-63。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當代中國史研究》,2期。1996年。
張元勛。〈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爭取解放台灣的嘗試〉,《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2 期。1997年4月,頁61-63。
張忠棟。〈冷戰起源的各種解釋〉,《美國研究》,6卷2期。1976年6月,頁73-96。
張菁華。〈臺灣地區研究現藏韓戰資料評介〉,《國史館館刊》,21 期。1996年12月,頁305-324。
張飛虹。〈劉少奇1949年秘密訪蘇雨中蘇結盟〉,《蘇州大學學報》1 期。1999年,頁20-26。
張勝發。〈雅爾達體制的形成與蘇聯勢力範圍的確定〉,《歷史研究》,1期。2000年,頁119-133。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集刊》,23期。1994年6月,頁293-330。
───。〈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期。1990年6月,頁469-486。
───。〈美國對中共介入韓戰的對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 期。1992年,頁678-728。
───。〈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36期。2001年12月,頁238。
───。〈藍欽大使與一九五〇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卷1期。1998年3月頁201-203。
張廣華。〈中國援越抗法重大決策秘錄〉,《炎黃春秋》,10期。1995年頁6-11。
張鎮邦。〈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及其當前國際處境〉,《中共研究》,25卷4期。1996年4月,頁24-32。
揚子江。〈再談韓戰真相〉,《歷史月刊》,55期。1992年8月1日,頁67-70。
楊立憲。〈臺灣「法統」問題研究〉,《臺灣研究》,1 期。1993年,頁6。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29-43。
楊奎松。〈美蘇冷戰的起源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歷史研究》,7期。1999年10月,頁5-22。
───。〈蘇聯、中共因應韓戰之背景利弊剖析〉,《近代中國》,137期。頁82-89。
───。〈中共出兵朝鮮始末 1950〜1951〉,《國史館館刊》,29期。1990年12月,頁125-158。
楊浪。〈戰爭邊緣-對「8•23」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5期。1995年,頁24-35。

程秀龍。〈羅貴波在援越抗法鬥爭中〉,《黨史文匯》,10期。2001年,頁17 。
陽曦。〈爭取外援與東北解放戰爭〉,《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卷2期。2001年6月,頁40-42。
葉江。〈斯達林的戰後世界體系觀與冷戰起源的關係〉,《歷史研究》,4 期。1998年,頁52-65。
盛慕真。〈論意識型態與國際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6期。1999年,頁105-118。
薛鈺。〈論「一邊倒」政策與獨立自主原則之統一 〉,《中共黨史研究》,5期。1994年,頁8-16。
霜木。〈冷戰起源當議—兼論意識型態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歷史研究》,4期。1999年,頁27-37。
蔡以典。〈韓戰與中日和約-上〉,《中外雜誌》,28卷6期。1980年12月,頁110-115。
───。〈韓戰與中日和約-下〉,《中外雜誌》,28卷7期。1981年1月,頁106-110。
萬仞。〈第一次臺海危機的回顧—真相與教訓〉,《國防雜誌》,12卷12期。1997年6月,頁30。
葉飛。〈毛澤東坐鎮北戴河親自指揮,葉飛筆下的八二三砲戰〉,《傳記文學》,56卷3期,頁22-23。
羅志剛。〈1937-1945年蘇聯遠東政策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1期。1997年,頁102-107。
趙綺娜。〈一九四〇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臺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12卷1期。1982年5月,頁29-56。
熊華源。〈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黨的文獻》,3期。1994年,頁83-88。
齊茂吉。〈韓戰及臺海二次危機對臺灣安全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民85年夏季刊。1996年6月31日,頁118-157。
齊德學。〈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幾個問題〉,《中共黨史研究》,1期。1998年,頁75-88。
編輯部。〈韓戰的經過〉,《歷史月刊》,28期。1988年11月,頁19。
───。〈韓戰四十週年專輯—韓戰的經過〉,《歷史月刊》,28期。1988年11月。
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黨的文獻》,4期。2000年,頁76-81。
劉強敏、于濱力。〈論述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根據地的軍工生產〉,《世紀橘》,2期。1996年,頁16-17。
劉傳增。〈從打開中美關係看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中共黨史研究》,1 期。1994年,頁13-18。
蔣建農。〈關於新中國外交方針的幾個問題〉,《當代中國史研究》,2 期。1996年,頁21-28。
四、論文
丁永康。〈中共對美國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質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文馨瑩。〈美援與臺灣的依賴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王秀琦。〈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及廢止〉。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朱紀中。〈從「中國白皮書」的公佈論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李守正。〈中共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研究,1949-1952:關於農村與工商業所有制的政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李光億。〈杜魯門時代之美國對華政策 1945-1952〉。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1950-1975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李慧君。〈美國參與韓戰的政治過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李朝明。〈美國對韓、越戰戰略指導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7月。
車城滿。〈中蘇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係之研究 1949-1982〉。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朴德熙。〈中共對北韓早期軍事援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朝興。〈第恩 艾契遜與中美關係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五三〉。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禹鍾淏。〈中共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之研究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黃文智。〈中共在韓戰停戰談判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黃倩雲。〈1954-55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之危機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莊榮輝。〈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1949-1958)的看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陳福道。〈中共與蘇聯所訂條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12月。
陳曉真。〈戰後臺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張登及。〈中共的世界觀與其對外政策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張雅君。〈從「三個世界」論七〇年代中共外交政策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張國政。〈中共一邊倒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楊大全。〈危機決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梁秀榆。〈杜勒斯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五三~一九五九年〉。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12月。
詹竣傑。〈韓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劉祖光。〈1949-1957年毛澤東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劉湘安。〈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演變之剖析〉。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5月。
鄭欽模。〈蘇聯在韓戰中的角色〉。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月。
蕭秋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蕭澤振。〈中共外交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五、報紙
(一)中文
人民日報(北京)
人民日報暨海外版
大公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中國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明報(香港)
聯合報(台北)
解放軍報(北京)
(二)英文
China Post
New York Time
The Washington Post

六、其他
中央通訊社
新華社

七、網際網路專文
聯合國網站:
http ://www.un.org/documents/sc/res/1950/s50r82e.pdf.
http://www.un.org/documents/sc/res/1950/s50r83e.pdf.
中共紀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網站:
http ://www.pladaily.com.cn/item/kmyc50/dashi/1950.htm.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
9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54420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朱新民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王陸桓
dc.creator (作者) 王陸桓
dc.date (日期) 2003
dc.date.accessioned 27-九月-2018 12:10:28 (UTC+8)-
dc.date.available 27-九月-2018 12:10:2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7-九月-2018 12:10:28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014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dc.description (描述) 外交學系
dc.description (描述) 91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5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5
第二節 研究方法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7
第四節 文獻探討與資料來源8
第二章 韓戰緣起與發展12
第一節 美國遠東之政策12
第二節 蘇聯東北亞政策18
第三節 中共與朝鮮半島關係22
第四節 韓戰爆發與中共介入25
第五節 小結28
第三章 中共介入韓戰因素分析29
第一節 建政初期對外政策29
第二節 中共領導人對參與韓戰的決策分析32
第三節 國際因素之分析38
第四節 國內因素之分析41
第五節 小結44
第四章 韓戰期間中共外交政策46
第一節 對美國關係46
第二節 對蘇聯關係50
第三節 對台灣關係55
第四節 小結58
第五章 韓戰後中共外交政策之轉折60
第一節 對蘇聯與社會主義國家60
第二節 對美國與西方世界63
第三節 對台灣政策65
第四節 小結70
第六章 韓戰對兩岸關係影響71
第一節 政治方面71
第二節 經濟方面75
第三節 軍事方面80
第四節 小結83
第七章 結論85
附表88
附錄105
參考書目114
附表目錄
表-1 50年代中共與蘇聯貿易額一覽表95
表-2 1951-1956年美國對國民政府軍事、經濟援助一覽表96
表-3 1951 -1956美國對日本軍事、經濟援助一覽表97
表-4 1951 -1954美國對南韓軍事、經濟援助一覽表98
表-5 1951 -1954美國對東南亞各國軍事、經濟援助一覽表99
表-6 1949 -1958年聯合國會員國中中共與國民政府邦交國比較表100
表-7 1951 -1959年聯合國大會對「中國代表權」緩議投票結果一覽表101
表-8 中共經濟恢復時期農業、工商業生產數據102
表-9 1949年臺灣職業人口分配表103
表-10 1951-1960年美國對國民政府軍、經援助概要表104
表-11 國民政府在台灣實施土地改革概要表105
表-12 臺灣農業土地改革前後經濟對照表106
表-13 1953 -1956年國民政府第一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107
表-14 1951 -1960年工業成長與結構變動表108
表-15 1957 -1960年國民政府第二期經濟建設四年計畫109
表-16 1953-1960年美國移轉國民政府海軍艦艇一覽表110
表-17 1953-1960年美國移轉國民政府空軍飛機一覽表111
附錄目錄
附錄一 史達林關於建議中共派遣部隊援助朝鮮致羅申電149
附錄二 關於中共決定派軍隊入朝作戰給史達林的電報150
附錄三 羅申轉呈毛澤東關於中國暫不出兵的意見至史達林電152
附錄四 史達林關於中國出兵問題給今日成的信154
附錄五 羅申關於毛澤東決定出兵等問題致史達林電156
dc.format.extent 11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91NCCU5442012
dc.title (題名) 中共50年代外交政策之硏究韓戰因素之分析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政府出版品與文件
(一)中華民國
外交部。《中外條約輯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58年。
───。《中共與各國建立聯合公報彙編》。台北:外交部新聞司,1994年6月。
───。《雅爾達會議秘密文件-有關中國及遠東部分》。台北:外交報情報司,1955年3月。

(二)中共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編輯室。《新中國風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三)英文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D. C.: Department of States, 1949.
Truman, Harry S. “Public Papers,” In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s. Washington D.C.;1963.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Soul : Chonyewon, 1982.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8.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071.
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70.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A Decade of Foreign Policy, 1941-1949. Washington: United States Printing Office, 1950.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 Paper of the President Harry S. Truman 195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Vol. 7.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3.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Vol.1.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9.
U. 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 S., Diplomatic Papers. 1950. vol. 6.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Japan 1952-1954, Vol.14.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85.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 United States at Large, 84ᵗʰ Cong., 1ˢᵗ Session, Vol. 69.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55.

二、專書
(一)中文專書
大公報社人民手冊編輯委員會。《人民手冊》。上海:大公報社,1955年。
三軍大學。《韓戰研究研究》。台北:三軍大學,1972年3月。
───。《中外重要戰史彙編》。台北:三軍大學,1998年8月。
方君歸。《劉少奇問題資料專輯》。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70年。
中國近代史教學研討會。《中國近代史》。台北:幼獅書局,1966年。
中國時報。《黑魯雪夫回憶錄》。台南:中國時報國外新聞室,1970年2月。
中共黨史。《中國共產黨80年:偉大的歷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6 版。
───。《陳雲文選 1949-195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
───。《劉少奇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12月1日。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
───。《周恩來年譜 1949-1976》。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黨建組。《毛澤東、鄧小平論中國國情》。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10月。
中共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8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2年。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列寧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中央調查統計局。《三十四年度的中共》。重慶:調查局資料室,1946年1月。
中共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鑑(1981)》。香港:經濟報導社,1982年。
中央通訊社。《二次大戰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陰謀》。台北:中央通訊社編譯,1946年2月。
中共國防大學。《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史簡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8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1953-195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固定資產投資和建築業卷》。 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1998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基本建設投資和建築業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對外貿易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89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商體制卷》。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工業卷》。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1996年。
───。《1949-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綜合卷》。北京: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1990年。
中華軍史學會。《中華軍史學會會刊》。台北:中華軍史學會,1998年12月。
尹慶耀。《中共外交與對外關係》。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1973年。
───。《中共統戰外交》。台北:幼獅文化,1984年。
───。《中共外交研究》。台北:自印,2001年。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山東:新華書局,1949年6月。
───。《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毛澤東思想萬歲》。出版地不詳,1969年。
王奇。《二戰後中蘇關係演變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王良能。《中共崛起的國際戰略環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0年2月。
王功安、毛磊。《國共兩黨關係通史(1921-1991)》。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王焰。《彭德懷傳》。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3年4月。
孔令晟。《大戰略通論》。台北:好聯出版社,19953年。
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 1949-1950》。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
石之瑜。《中共外交的理論與實踐》。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2月。
───。《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台北:五南,1995年。
石治夫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1996年6月。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李晴暉、丁連財譯。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9年。
朴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75年。
林利民。《遏制中國—朝鮮戰爭與中美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林正義。《1958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6月。
外國文書籍出版局譯編。《列寧文選》。莫斯科:外國文書籍出版局,1947年。
向杲。《中共經濟》。台北:正中書局,1977年2月。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台北:自由時代,1980年。
宋宏煦。《外交自存與霸權干涉》。台北:幼獅文化,1988年。
沈志華。《朝鮮戰爭揭密》。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5年。
───。《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9-1953》。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年。
───。《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平松茂雄。《中國人民解放軍》,黃璧川、楊鴻儒譯。台北:英瑞企業有限公司,1994年10月。
李薈。《中美外交關係與美國對華政策》。台北:環球,1969年1月。
李本京,《七十年中美關係評估》。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1997年。
李登科等編。《國際政治》。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年8月。
李元平等。《臺海大戰下編:臺灣觀點》。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李富春。《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邢廣程。《蘇聯高層決策70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6月。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1999年。
金沖及。《毛澤東傳(1843-1949)》。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
余堅。《中美外交關係之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高希軍、李誠。《臺灣經驗四十年》。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
周煦。《聯合國與國際政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6月。
周鯨文。《風暴十年:中國紅色政權的真面貌》。香港:時代批評社,1962年。
周天固。《五年來的自由中國》。台北:幼獅出版社,1955年。
延邊人民出版社。《在中國廣闊的大地上》。延邊:延邊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
段承璞。《臺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7月。
唐珠昌主編。《尋求蘇美力量均衡的努力》。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彭敏。《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89年。
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的分析》。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4月。
潘良時、泰然。《精兵之路—人民軍隊建設五十年紀實》。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鐘雄。《臺灣經濟發展40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10月。
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美關系史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新的視野—中美關係史論文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1997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郭立民。《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郭清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簡編》。瀋陽:遼寧省新華書店,1985年12月。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
狄縱橫。《透視臺海戰史》。台北:風雲論壇社,1985年。
肖紅專等編。《尋求蘇美力量均衡的努力:論赫魯雪夫的對美政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
邵玉銘。《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1980年11月。
馮克。《近百年來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南:自印,1957年。
宮力。《毛澤東在重大歷史關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嘉樹。《國民黨在台灣》。台北:大秦出版社,1975年。
俞大維。《韓戰圖輯》。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0年10月。
徐焰。《金門之戰》。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
徐焰。《台海大戰:海峽風暴金門對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徐學增。《蔚藍色的戰場—大陳列島之戰紀實》。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5年。
許明雄。《美國對華外交政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秦嬰。《前蘇聯政府檔案朝鮮戰爭文電摘要》。台北:中共研究雜誌,1999年7月。
鈕先鍾、劉宏謀譯編。《羅‧邱‧史秘函彙編-上集》。台北:黎明文化服務中心,出版年不詳。
張虎。《剖析中共對外戰爭》。台北:幼獅文化,1996年。
張瓊。《麥克阿瑟回憶錄》。台南:文國書局,2000年4月。
張小明。《冷戰及其遺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張山克。《台灣問題大事記》。北京:華文出版社,1988年。
張其昀。《中華民國創立史》。台北:華岡出版,1973年。
張玉法。《中國近現代史》。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12 版。
張維亞。《中共總體戰略四個現代化之現況剖析與研判》。台北:中華戰略學會,1982年3月。
張勝發。《史達林與冷戰 1945-1953年》。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8月。
張樹軍、齊生。《中國共產黨八十年重大會議實錄》。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張漢宗。《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張馭濤。《新中國軍事大事紀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2月。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1991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陳家驥。《認識東北》。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陳添壽。《臺灣政經發展策略》。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中國國民黨九十大事年表》。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91年。
國防部。《七十年代的蘇俄戰略》。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印,1974年12月。
───。《中共文化大革命重要文件彙編》。台北:國防部情報局,1975年4月。
───。《八二三砲戰勝利 30 週年紀念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8月日。
───。《戡亂》。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11月30日。
───。《八二三臺海戰役》。台北:國防部軍務局,1998年6月30日。
春明出版社。《新名詞辭典》。上海:春明出版社,1953年。
畢英賢。《蘇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9年12月。
梁敬錞。《開羅會議與中國》。台北:亞洲出版社,1973年6月。
───。《中美關係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
楊碧川。《中國人民解放軍》。台北:一橋出版社,1999年9月。
楊君實。《現代與中國共產主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7年。
華松年。《臺灣糧政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董顯光。《董顯光自傳》。台北:胎灣新生報出版,1981年。
蔣中正。《蘇聯在中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1982年。
蔣總統言論彙編編輯委員會。《蔣總統言論彙編》。台北:中華日報,1980年)。
簡江作。《韓國歷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年11月。
劉山、薛君度。《中國外交新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劉彥。《中國外交史》。台北:三民書局,1962年。
劉建飛。《美國與反共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劉興國。《評估美國杜魯門總統之中國政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4年。
蔡東熹。《中國外交史》。台北:風雲論壇,1999年9月。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河北。中共中央黨校,1991年。
華慶昭。《從雅爾達到板門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裴堅章。《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 1949-1956》。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7月。
───。《研究周恩來—外交思想與實踐》。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9月。
───。《毛澤東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葉自成等著。《地緣政治與大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1月。
趙德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1949-1966》。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2 印刷。
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康綠島。《李國鼎口述歷史—話說臺灣經驗》。台北:卓越文化公司,1993年11月。
薛謀洪、裴堅章。《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薛化元。《臺灣歷史年表:終戰篇(1945-1965)》。台北:國家政策資料研究中心,1990年。
聯合報社。《雅爾達會議記錄全文》。台北:聯合報社,民44年5月15日。
聯共(布)中央特設委員會。《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共中央馬恩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謝顯益。《中國當代外交史 1949-1995》。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12月。
蘇起。《論中蘇共關係正常化 1979-1988》。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1月。
顧關福。《戰後國際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8月。
謝慶奎。《中國當代政府》。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
聯合國中國同志會編。《麥帥證詞》。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1年10月。
鄧辛未。《三十五年來中共經濟的演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7月。
鄧立群等編。《當代中國的基本建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57。
鄧禮峰。《新中國軍事活動紀實 1949-1959》。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9年7月。
鄭永平等著。《「臺灣海峽危機期間的美台關係」,美國對台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台北。海峽評論社,1992年。
鄭竹園。《中共經濟的診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12月。
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家政策中心,1991年6月3 版。
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8月。
聶鳳志。《三軍揮戈戰東海》。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58年。
蕭勁光。《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編輯部。《軍史資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5年。
克來恩(Ray Cline)。《我所知道的蔣經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2月。
柯貝克(Anthony Kubek)。《遠東是怎樣失去的》,陳國俊譯。台北:新中國出版社,1970年。
A. M.列多夫斯基。《斯達林與中國》,陳春華、劉存寬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年1月。
Bevin Alexander。《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郭維敬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
鮑里索夫。《蘇中關係》,國安局譯。台北:國安局,1972年。
Cabell Phillips。《杜魯門總統任內錄》,李宜培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年9月。
迪特(Dieter Heinzig)。《中蘇走向聯盟的艱難歷程》,張文武、李丹琳譯。北京:新華版社,2001年12月。
韋艾德(Edwin A . Winckler)、葛蘇珊(Susan Greenhalgh)。《台灣政治經濟學諸論辯析》,張苾蕪譯。台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John W. Mason。《冷戰》,何宏儒譯。台北:麥田,2001年3月。
費正清等編。《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1949-1965》,王建郎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2月。
───。《中國新史》,薛絢譯。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大外交(下)》。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
約瑟(Joseph L . Nogee)、羅伯(Robert H. Donaldson)。《蘇聯二次大戰後的外交政策》,黃宗浩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3月。
K.J.Holsti。《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龔文周、何建台譯。台北:龍田出版社,1983年8月。
莫里斯‧邁斯納(M. Meisner)。《毛澤東的中國與後毛澤東的中國》,杜浦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1990年10月。
Martha Finnemore。《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費正清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
考摩禮斯(Richard B. Morris)。《美國歷史文獻》,楊宗翰譯。香港:今日世界,1970年11月再版。
Robort Rose,姜長斌。《從對峙走向緩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11月。
O. B. Borisov , B. T. Koloskov。《蘇中關係,1945-1970》。彭士諤譯。台北:國家安全局,1971年。
史班尼爾(John W. Spanier)。《當代美國外交史》,方海鶯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86年。
孔華潤(Warren I. Cohen)。《美國對中國的反應-中美關係的歷史剖析》。張靜爾譯。上海:復旦大學,1997年12月。
文厚(Wilhelm Alfred D. Jr.)著。《談判桌上的中國人》,林添貴譯。台北:新新文化公司,1995年12月15日。
Zbigniew Brzeinski。《大棋盤》。林添貴譯。台北:立緒文化事業,1998年4月。

(二)英文
Allison, G. T.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Boston :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1971.
Liebertahal, Kenneth and Michel Oksenberg.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ucturt, and Procdsses. Prenceton: Princeton Univ. Press, 1988.
Gaddis, John Lewi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ld War, 1941-194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2.
Michael, Franz H. and George E. Taylor. The Far East in the Modern World. N.Y.: Holt, Rineharu and Winston, Inc., 1964.
Spanier, John W. American Policy since World WarⅡ, 4ᵗʰ reved. New York: Praeger, 1971.
Melellan, David S. and Dean Achesson. The State Department Years. New York: Dodd, Mead & Company, 1976.
Acheson, Dean 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My Year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New York: Norton & Company, 1970.
Truman, Harry S. Memoirs: Years of Ttrial and Hope. New York : New American Library, 1956.
Tsou, Tang. America’s Failure in China 1941-5.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3.
Eisenhower, Dwight D.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The White House Years. Garden City, N.Y.: Doubleday, 1963.
Lowe, Peter. 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Hong Kong: Congman Grong Linnited. 1986.
John, Rourk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4th ed. Guilford, Connecticut: Ushkin Puplishing Group, Inc., 1993.
Chang, Jaw-ling Joanne. U.S. China Nornalization: An Evaluation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Making. 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Law School 1986.
Carter, Jimmy. Keeping Faivh. New York: Bantam, 1982.
Reagan, Ronaid. An American Life.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0.
Walker, Richard L. China Under Communism, the First Five Years.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Press, 1956.
Spence, Jonathan. To Change China-Western Adviser in China 1920-1960. Boston: Little,Brown Company, 1969.
Gold, Thomas B.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 Armonk, N.Y.: M.E. Sharpe, 1986.
Riskin, Carl. China`s political economy: the quest for development since 1949.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Schurmann, Franz.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三、期刊
丁樹範。〈國際變局中的中共外交〉,《中國大陸研究》,34卷7期。1991年7月,頁42-52。
力平。〈評「劍橋中國史」第14卷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析〉,《中共黨史研究》,6期。1994年,頁68-72。
于有慧。〈中共的大國外交〉,《中國大陸研究》,42卷3期。1999年3月,頁45-61。
于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52號文件的形成〉,《歷史研究》,1 期。1996年2月,頁83-91。
王永祥。〈斯大林與外蒙古獨立的幾個問題〉,《國史館館刊》,21期。1996年12月,頁187-194。
石之瑜。〈從中共對美、英談判論中共外交的原則性問題〉,《中國大陸研究》,37卷10期。1994年10月,頁39-59。
石仲泉。〈新中國五十年的歷史發展〉,《中共黨史研究》,4期。1999年,頁9-26。
布海德(Russell D. Buhite)。〈蘇聯及美國的對華政策〉,《美國研究》,21 期。1992年9月,頁43-62。
宇野重昭著,張會才譯。〈探索新的研究中國的方法論〉,《中共黨史研究》,5 期1998年5月,頁84-87。
朱松柏。〈韓國與中共蘇聯關係之探討〉,《韓國研究》,4期。1985年6月,頁4-16。
吉基祥。〈中共參加韓戰之探討〉,《韓國研究》,8 期。1986年11月,頁105-113。
宋筱元。〈中共外交政策基本概念與研究途徑〉,《警政學報》,25期,1994年,頁421-438。
曲星。〈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的戰略、理論與利益背景〉,《外交學院學報》,1期。2000年,頁15-24。
何迪。〈台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期,3期。1988年,頁44。
周恩來年譜編寫組。〈出席日內瓦會議 1954年2月- 7月〉年,《黨的文獻》,1期。1997年,頁49-50。
李本京。〈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工不到韓戰爆發(上)〉,《中華戰略學刊》,民85年冬季刊。1996年12月31日,頁37-65。
───。〈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工不到韓戰爆發(下)〉,《中華戰略學刊》,民 86年春季刊。1997年3月31日,頁41-72。
李百齊。〈解放戰爭中東北首先解放原因探析〉,《山東師範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 期。1998年,頁44。李榮秋。〈韓戰與美國政策〉,《中山學術文化集刊》,23集。1979年3月,頁總367-391。
李登科。〈五十年的「中」、美、蘇(俄)關係〉,《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45-67。
李奎泰。〈韓戰對於韓中關係的影響〉,《韓國學報》,12期。1993年,頁81-121。
李齊芳。〈十九世紀俄國侵華之政潮與戰略),《國史館館刊》,15期。1993年12月,頁45-76。
李俊廷、雷英夫。〈抗美援朝戰爭幾個重大決策回憶〉,《黨的文獻》,6 期。1993年,頁24-30。
李捷。〈從同盟到破裂:中蘇論戰的起因〉,《黨的文獻》,2期。1998年,頁83-92。
青石。〈1950年解放台灣計畫擱淺幕後〉,《江淮文史》,3期。1997年,頁166。
沈志華。〈「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願望和結果(續)〉,《中共黨史研究》,3期。1998年,頁46-51。
───。〈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連載)〉,《當代中國史研究》,1 期。1997年,頁14-22。
───。〈對在華蘇聯專家問題的歷史考察:基本狀況及政策變化〉,《當代中國史研究》,9卷1期。2002年1月,頁25-27。
高新濤。〈中蘇關係中的台灣問題(1949-1959)〉,《廣西社會科學》,1期。2002年,頁45。
明居正。〈中國外交史分析架構之再思考〉,《政治科學論叢》,6 期。1995年 5月,頁259-278。
林利民。〈試析朝鮮戰爭期間美國對華全面經濟戰〉,《世界歷史》,5期。1998年。
林登泉。〈論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政治工作歷史經驗〉,《中共黨史研究》,4期。1994年,頁54-62。
林正義。〈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9卷4期。1989年12月,頁81-112。
───。〈杜魯門、麥克阿瑟與韓戰〉,《歷史月刊》,28 期。1988年11月,頁31-38。
林曉光。〈建國初期我國國防戰略的轉換—朝鮮戰爭與東南沿海防衛戰略〉,《當代中國史研究》,7卷4期。2000年7月,頁33-43。
A.M.列多夫斯基(俄)、陳春華譯。〈1952年8 至 9月斯大林與周恩來會談經過〉,《中共黨史研究》,5期。1997年,頁78-87。
邵玉銘。〈1945-1949年美國、蘇聯與國共四角關係之研究〉,《美國研究》,10卷21期。1980年6月,頁1-53。
邵宗海。〈評估韓戰前後杜魯門對華政策〉,《問題與研究》,30卷5期。1991年5月,頁88-100。
洪淳鎬。〈韓戰前後中韓關係的緒論性研究〉,《韓國學報》,10期。1991年5月,頁145-209。
侯水源。〈研究中共外交政策的兩個模型〉,《東亞季刊》,13卷1期。1981年7月,頁34-47。
胡鞍鋼。〈中國政策周期與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季刊》,8期。1994年,頁85-100。
徐焰。〈五十年代中共中央在東南沿海鬥爭的戰略方針〉,《中共黨史研究》,2期。1992年。
徐大肅。〈金日成的韓戰批判〉,《韓國學報》,9期。1990年6月,頁243-239。
禹鍾淏。〈美、中共參加韓戰之研究〉,《東亞季刊》,17卷2期。1985年10月,頁123-134。
馬仲可。〈關於中共參加韓戰預謀的若干問題〉,《問題與研究》,34卷7期。1995年7月,頁64-73。
許志嘉。〈中共.外交決策要素研究:一邊倒政策時期的論證與評估〉,《東亞季刊》,27卷3期。1995年,頁14-28。
章百家。〈從危機處理的角度看抗每援朝出兵決策〉,《中共黨史研究》,6期。2000年6月,頁22-27。
章其真。〈試論朝鮮戰爭中蘇聯援華態度的轉變〉,《浙江海洋學院學報》,17卷2期。2000年6月,頁65-69。
陳國權。〈關於遵義會議研究兩個問題之我見〉,《中共黨史研究》,1 期。1999年,頁63-68。
陳春華譯。〈1952年8至9月史達林與周恩來會談經過〉,《中共黨史研究》,5期 1997年,頁78-87。
陳威。〈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堅實基礎〉,《中共黨史研究》,6期。2000年,頁9-21。陳陳毓鈞。〈台海危機與美國干涉〉,《美歐月刊》,10卷1期。1995年1月,頁10。
傅常青。〈朝鮮戰爭對我黨解決台灣問題的影響〉,《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9卷1期。2001年3月,頁112。
崔丕。〈美國的遏制戰略與巴黎統籌委員會、中國委員會論綱〉,《東北師大學報(則學社會科學報)》,2期。2000年,頁49-50。
───。〈艾森豪威爾政府的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東北師大學報(則學社會科學報)》,2期。1999年,頁30-41。
崔丕、侯文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第81 / 1號文件形成問題研究〉,《歷史研究》,6期。1996年,頁145-156。
郭展義。〈蘇聯在東北亞的軍事擴張和我國安全防衛對策〉,《韓國研究》,9期。1989年6月,頁89-100。
曾銳生主講、陳淑銖整理記錄。〈一九五〇年代蔣中正先生反攻大陸政策〉,《國史館館刊》,18期。1995年12月,頁19-32。
曾景忠。〈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內領導地位確定和鞏固的過程考察〉,《中共黨史研究》,4 期。1998年,頁59-65。
喬憲金。〈蘇聯出兵東北及東北解放戰爭的貢獻〉,《世紀橘》,11期。1995年,頁17-19。
潘正祥、胡羨敏。〈中蘇友好的幾個是非問題—評「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幾個觀點〉,《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期。2000年,頁117-118。
張虎。〈一九五四-五年臺海情勢之分析-中共武力刺探的初試〉,《匪情月報》,27卷12期。
張暉。〈關於朝鮮戰爭中中國出兵問題的探討〉,《中共黨史研究》,3期。1995年,頁60-63。
張小明。〈冷戰時期新中國的四次對外戰略抉擇〉,《當代中國史研究》,2期。1996年。
張元勛。〈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爭取解放台灣的嘗試〉,《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7卷2 期。1997年4月,頁61-63。
張忠棟。〈冷戰起源的各種解釋〉,《美國研究》,6卷2期。1976年6月,頁73-96。
張菁華。〈臺灣地區研究現藏韓戰資料評介〉,《國史館館刊》,21 期。1996年12月,頁305-324。
張飛虹。〈劉少奇1949年秘密訪蘇雨中蘇結盟〉,《蘇州大學學報》1 期。1999年,頁20-26。
張勝發。〈雅爾達體制的形成與蘇聯勢力範圍的確定〉,《歷史研究》,1期。2000年,頁119-133。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集刊》,23期。1994年6月,頁293-330。
───。〈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期。1990年6月,頁469-486。
───。〈美國對中共介入韓戰的對策〉,《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1 期。1992年,頁678-728。
───。〈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36期。2001年12月,頁238。
───。〈藍欽大使與一九五〇年代的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28卷1期。1998年3月頁201-203。
張廣華。〈中國援越抗法重大決策秘錄〉,《炎黃春秋》,10期。1995年頁6-11。
張鎮邦。〈中共外交政策的演變及其當前國際處境〉,《中共研究》,25卷4期。1996年4月,頁24-32。
揚子江。〈再談韓戰真相〉,《歷史月刊》,55期。1992年8月1日,頁67-70。
楊立憲。〈臺灣「法統」問題研究〉,《臺灣研究》,1 期。1993年,頁6。
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42卷10期。1999年10月,頁29-43。
楊奎松。〈美蘇冷戰的起源及對中國革命的影響〉,《歷史研究》,7期。1999年10月,頁5-22。
───。〈蘇聯、中共因應韓戰之背景利弊剖析〉,《近代中國》,137期。頁82-89。
───。〈中共出兵朝鮮始末 1950〜1951〉,《國史館館刊》,29期。1990年12月,頁125-158。
楊浪。〈戰爭邊緣-對「8•23」金門砲戰的回顧〉,《戰略與管理》,5期。1995年,頁24-35。

程秀龍。〈羅貴波在援越抗法鬥爭中〉,《黨史文匯》,10期。2001年,頁17 。
陽曦。〈爭取外援與東北解放戰爭〉,《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卷2期。2001年6月,頁40-42。
葉江。〈斯達林的戰後世界體系觀與冷戰起源的關係〉,《歷史研究》,4 期。1998年,頁52-65。
盛慕真。〈論意識型態與國際政治〉,《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6期。1999年,頁105-118。
薛鈺。〈論「一邊倒」政策與獨立自主原則之統一 〉,《中共黨史研究》,5期。1994年,頁8-16。
霜木。〈冷戰起源當議—兼論意識型態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歷史研究》,4期。1999年,頁27-37。
蔡以典。〈韓戰與中日和約-上〉,《中外雜誌》,28卷6期。1980年12月,頁110-115。
───。〈韓戰與中日和約-下〉,《中外雜誌》,28卷7期。1981年1月,頁106-110。
萬仞。〈第一次臺海危機的回顧—真相與教訓〉,《國防雜誌》,12卷12期。1997年6月,頁30。
葉飛。〈毛澤東坐鎮北戴河親自指揮,葉飛筆下的八二三砲戰〉,《傳記文學》,56卷3期,頁22-23。
羅志剛。〈1937-1945年蘇聯遠東政策的演變〉,《武漢大學學報》,1期。1997年,頁102-107。
趙綺娜。〈一九四〇年代美國外交政策中的臺灣戰略地位〉,《美國研究》,12卷1期。1982年5月,頁29-56。
熊華源。〈抗美援朝戰爭前夕周恩來秘密訪蘇〉,《黨的文獻》,3期。1994年,頁83-88。
齊茂吉。〈韓戰及臺海二次危機對臺灣安全之影響〉,《中華戰略學刊》,民85年夏季刊。1996年6月31日,頁118-157。
齊德學。〈關於抗美援朝戰爭的幾個問題〉,《中共黨史研究》,1期。1998年,頁75-88。
編輯部。〈韓戰的經過〉,《歷史月刊》,28期。1988年11月,頁19。
───。〈韓戰四十週年專輯—韓戰的經過〉,《歷史月刊》,28期。1988年11月。
劉統。〈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黨的文獻》,4期。2000年,頁76-81。
劉強敏、于濱力。〈論述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根據地的軍工生產〉,《世紀橘》,2期。1996年,頁16-17。
劉傳增。〈從打開中美關係看毛澤東的外交戰略思想〉,《中共黨史研究》,1 期。1994年,頁13-18。
蔣建農。〈關於新中國外交方針的幾個問題〉,《當代中國史研究》,2 期。1996年,頁21-28。
四、論文
丁永康。〈中共對美國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質關係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6月。
文馨瑩。〈美援與臺灣的依賴發展〉。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1月。
王秀琦。〈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及廢止〉。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6月。
朱紀中。〈從「中國白皮書」的公佈論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
李守正。〈中共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研究,1949-1952:關於農村與工商業所有制的政策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李光億。〈杜魯門時代之美國對華政策 1945-1952〉。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59年。
李功勤。〈蔣介石臺灣時代的政治菁英(1950-1975年)-以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及內閣成員為例〉。中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7月。
李慧君。〈美國參與韓戰的政治過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李朝明。〈美國對韓、越戰戰略指導之比較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李嵩明。〈毛澤東的政治思想-權力與策略〉。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5年7月。
車城滿。〈中蘇在中國東北地區的關係之研究 1949-1982〉。國立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6月。
朴德熙。〈中共對北韓早期軍事援助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林朝興。〈第恩 艾契遜與中美關係之研究一九四九~一九五三〉。輔仁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禹鍾淏。〈中共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之研究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黃文智。〈中共在韓戰停戰談判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黃倩雲。〈1954-55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之危機決策過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1月。
莊榮輝。〈美國學者對中美關係發展(1949-1958)的看法〉。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陳福道。〈中共與蘇聯所訂條約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12月。
陳曉真。〈戰後臺灣經貿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1950-1993 )〉。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張登及。〈中共的世界觀與其對外政策的演變〉。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6月。張雅君。〈從「三個世界」論七〇年代中共外交政策的轉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6月。
張國政。〈中共一邊倒外交政策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俞行健。〈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工會組織〉。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楊大全。〈危機決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6月。
梁秀榆。〈杜勒斯對華政策之研究一九五三~一九五九年〉。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12月。
詹竣傑。〈韓戰時期美國對華政策〉。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6月。
劉祖光。〈1949-1957年毛澤東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劉湘安。〈美國與台海兩岸關係演變之剖析〉。私立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5月。
鄭欽模。〈蘇聯在韓戰中的角色〉。淡江大學俄羅斯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1月。
蕭秋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研究〉。東海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1月。
蕭澤振。〈中共外交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6月。

五、報紙
(一)中文
人民日報(北京)
人民日報暨海外版
大公報(香港)
文匯報(香港)
中國時報(台北)
中央日報(台北)
明報(香港)
聯合報(台北)
解放軍報(北京)
(二)英文
China Post
New York Time
The Washington Post

六、其他
中央通訊社
新華社

七、網際網路專文
聯合國網站:
http ://www.un.org/documents/sc/res/1950/s50r82e.pdf.
http://www.un.org/documents/sc/res/1950/s50r83e.pdf.
中共紀念抗美援朝五十周年網站:
http ://www.pladaily.com.cn/item/kmyc50/dashi/1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