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政策‧思想‧地域空間:7-11世紀中國貨幣經濟的變遷
Policy, Thought, Region: Transition of Monetary Economy in China, 600-1100作者 吳承翰
Wu, Chen-Han貢獻者 許倬雲<br>王德權
吳承翰
Wu, Chen-Han關鍵詞 貨幣經濟
中國史
唐宋史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7-八月-2019 16:29:24 (UTC+8) 摘要 本文以政策、思想、地域空間的視角,分析唐宋之間貨幣經濟的歷史變遷。以往有關唐宋貨幣經濟史的認識,可分為兩種不同的理論傾向。第一種傾向著眼於貨幣與市場的關係,將貨幣材質視為對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唐宋貨幣經濟的變遷,恰是當日市場經濟發展的表徵。第二種傾向強調貨幣與國家的關係,他們認為中國銅錢的本質是國家整合社會的工具,而唐宋之間的變遷實為因應軍事財政需求所生之結果。這兩種理論傾向在實質論點上尖銳對立,可是在起源背景上卻又同樣深受當代時空環境的影響。兩者長期欠缺對話,遺留下一個重新詮釋唐宋貨幣經濟變遷時特殊的理論難題。本文以此難題作為問題意識,植入各章主題之中。各章主題包含:唐宋貨幣政策之比較,唐宋士人的貨幣論,唐宋貨幣經濟的空間結構,唐宋嶺南的貨幣流通,北宋四川的茶與貨幣,以及唐宋實物貨幣的運用。本文結論指出:南北朝後期到宋代有一條緩慢但穩定的主軸,即官鑄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不斷抬升。通常視之為生產力提高、市場流通擴大衍生的「貨幣經濟的發展」。但本文以為,官錢供給的數量有限始終是正規貨幣系統難以克服的缺陷。在此有缺陷的結構下,理應出現一種多元分化的貨幣系統,以對應異質地域社會的經濟狀態,或彌補正規貨幣系統的缺陷。從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為止貨幣經濟的空間分化,不妨說是市場邏輯的現實投射。與此相對,唐中期到北宋金屬貨幣流通的急速增長,就明顯帶有國家權力的影子。在這段期間,包括官僚組織、軍事部門的重新編組,在在加強一種建構跨地域式的財政管理的需求。因此,國家一面鑄造、投放更多金屬鑄幣,另一面又大量從社會收回這些鑄幣,從而在國家與社會之間製造大規模的錢幣循環。長期下來,它導致原先多元分化的貨幣系統在表面上逐漸收束為單一的、以官鑄貨幣為基礎的貨幣系統。不過,由於該錢幣循環是以維持國家和軍事組織的運作為主要目的,至於確保滿足市場流通需求的貨幣供給僅止於次要目的,因此才會在歷代鑄幣數量最多的時代反覆出現錢荒的現象,並隨中國內、外互動的加深,形成複雜分化的地域貨幣圈。就此而論,銅錢作為帝國的血液在唐宋之間大幅增長,與其說是它的實體在交易現場橫流四溢,不如說是作為價值尺度的銅錢得到了空前的擴張。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一、史料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孔文仲等撰,王遽編,《清江三孔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5冊。孔平仲撰,池潔整理,《珩璜新論》,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二編第五輯。孔克齊,《至正直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文彥博,《潞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方回,《古今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王圻校刊本影印。王安石撰,聶安福等整理,《臨川先生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王定保,《唐摭言》,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重印。王得臣撰,黃純艷整理,《麈史》,《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一編第十輯。王欽若等编纂,周勛初等校定,《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王溥撰,《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王稱,《東都事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包拯,《孝肅包公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據粵雅堂叢書本排印。司馬光著,李文澤、霞紹暉校點整理,《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允晨文化,2000。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佐伯富編,《宋代茶法研究資料》,東京:大空社,1997。何薳撰,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0重印。呂陶,《淨德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8冊。宋祁,《景文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李攸,《宋朝事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8冊。李昉等奉敕編,彭叔夏辨證,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重印。李流謙,《澹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3冊。李綱,《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明邵武縣知縣泰和蕭泮刊本,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李覯著、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杜佑著,長澤規矩也、尾崎康校訂,韓昇譯訂,《北宋版通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沈括撰,金良年點校,《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16重印。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重印。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林駉,《古今源流至論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2冊。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洪遵撰,汪聖鐸點校,《泉志》,北京:中華書局,2013。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范成大撰,方健整理,《吳船錄》,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第七輯。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王德毅校訂,《宋會要輯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2008,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袁燮,《絜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馬令撰,李建國校點,《馬氏南唐書》,收入傅璇琮、徐海棠、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丙編。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七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五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崔致遠撰,党銀平校注,《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張九齡撰,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曲江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張方平,《樂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4冊。張耒撰,查清華、潘超群整理,《明道雜誌》,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二編第七輯。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梁廷枏撰,吳在慶、李菁校點,《南漢書》,收入傅璇琮、徐海棠、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丙編。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清高宗敕撰,《續通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章如愚,《群書考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7冊。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船越泰次,《宋白續通典 輯本附解題》,東京:汲古書院,1985。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許名奎,《勸忍百箴考註》,《四明叢書》第六集,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許國霖,《敦煌雜錄》,收入黃永武編,《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陳子昂著,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陳鴻瑜,《民國以前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料編註》,台北:新文豐出版,2018。陸游撰,李昌憲整理,《老學庵筆記》,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第八輯。陸贄撰、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曾慥撰,俞鋼、王燕華整理,《高齋漫錄》,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第四編第五輯。渡邊信一郎,《《舊唐書》食貨志譯注》,東京:汲古書院,2018。無名氏撰,金心點校,《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費袞撰,金圓整理,《梁溪漫志》,《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第二輯。黃休復撰,趙維國整理,《茅亭客話》,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二編第一輯。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3。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榮新江,李肖,孟憲實主編,《新獲吐鲁番出土文獻》,北京:中華書局,2008。趙汝适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重印。趙汝愚,《宋名臣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2冊。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趙彥衛著;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劉恂,《嶺表錄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劉復輯,《敦煌掇瑣》,收入黃永武編,《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劉摯撰,裴汝誠、陳曉平點校,《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樓鑰,《攻媿集附拾遺》,台北:新文豐出版,1984。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鄭玄注,孔穎達疏, 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2001,第四冊。鄭玄注,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重印。龍袞撰,張劍光校點,《江南野史》,收入傅璇琮、徐海棠、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丙編。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重印。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5重印。蘇軾撰,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二、專書Helen Wang, Money on the Silk Road : the evidence from Eastern Central Asia to c. AD 800, London :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4.Niv Horesh, Chinese money in global context : historic junctures between 600 BCE and 2012, Stanford,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Paul J. Smith, Taxing heaven`s storehouse : horses, bureaucra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ichuan tea industry, 1074-1224,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Yang, Lien-sheng, 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 : a short history,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三宅俊彦,《中国の埋められた銭貨》,東京:同成社,2005。丸橋充拓著、張樺譯,《唐代軍事財政與禮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大塚久雄著,于嘉雲譯,《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大衛‧哈維著,毛翊宇譯,《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台北:聯經出版,2018。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小山正明,《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8。中村哲,《奴隷制・農奴制の理論: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の歴史理論の再構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国史像の再構成:国家と農民》,京都:文理閣,1983。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国専制国家と社会統合:中国史像の再構成II》,京都:文理閣,1990)。中嶋敏,《東洋史學論集:宋代史研究とその周邊》,東京:汲古書院,1988。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著,麻勇愛譯,《資本全球化:一部國際貨幣體系史(原書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第二十卷 東洋史學研究》,東京:三一書房,1995。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3:唐代兩稅法の研究‧前篇》,東京:三一書房,1986。日野開三郎,《宋代の貨幣と金融》(全二冊),東京:三一書房,1983。日野開三郎,《唐‧五代の貨幣と金融》,東京:三一書房,1982。王云裳,《宋代軍隊經營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王文成,《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王怡辰,《魏晉南北朝貨幣交易和發行》,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王紹光,《王紹光讀波蘭尼:〈大轉型〉與中國的大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加藤弘之,《「曖昧な制度」としての中国型資本主義》,東京:NTT出版,2013。加藤繁,《中国貨幣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91。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6。加藤繁著,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著,黃樹民譯,《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重印。古賀登,《兩稅法成立史の研究》,東京:雄山閣,2012。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著,蔣先玲等譯,《貨幣金融學(第四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永原慶二著,王新生等譯,《20世紀日本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羅榮渠等譯,《現代世界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重印版),第一冊。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鄉出版,2003。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二)》,台北:稻鄉出版,2003。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寺地遵著,劉靜貞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1995。伯希和等撰,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參考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全文線上影像版。伯希和撰;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交廣印度兩道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佐竹靖彥,《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吳介民,《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坂詰秀一編,《出土渡来銭:中世》,東京:ニュー・サイエンス社,1986。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地主制經濟論:封建土地關係發展與變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李宇平,《近代中國的貨幣改革思潮》,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7。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李埏,《不自小齋文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李埏、林文勛編,《李埏文集第三卷:宋金楮幣史繫年》,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8。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李華瑞,《宋夏關係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李曉,《宋代工商業經濟與政府干預研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李曉,《宋代茶業經濟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李錦綉,《唐代財政史稿(第五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杜希德著、丁俊譯,《唐代財政》,上海:中西書局,2016。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汪聖鐸,《兩宋貨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汪聖鐸,《兩宋貨幣史料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沈中華、黃台心,《經濟學原理》,台北:新陸書局,2007。足立啟二,《明清中國の經濟構造》,東京:汲古書院,2012。足立啟二,《專制囯家史論:中囯から世界史へ》,東京:柏書房,1998。周振鶴主編,李昌憲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周運中,《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岡本隆司編,《中国経済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3。岸本美緒,《風俗と時代観──明清史論集1》,東京:研文出版,2012。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圖書,2015。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正中書局,1992。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河原由郎,《宋代社会経済史研究》,東京:勁草書房,1980。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姚朔民主編,《中國貨幣通史 第一卷》,湖南:長沙人民出版社,2018。姜錫東,《宋代商人與商業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柄谷行人著,墨科譯,《邁向世界共和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2003。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著;劉文明譯,《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的第一堂課》,台北:廣場出版,2012。柿沼陽平,《中国古代貨幣經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1。珍‧波本克(Jane Burbank)、弗雷德里克‧庫伯(Frederick Cooper)著,馮奕達譯,《世界帝國兩千年:一部關於權力政治的全球史》,新北:八旗文化,2015。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埃文斯(Peter B. Evans)、魯施邁耶(dietrich rueschemeyer)、斯考克波((Theda Skocpol))編著、方力維等譯,《找回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09。孫洪升,《唐宋茶業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9:五代宋初の通貨問題》,東京:岩波書店,2000。宮崎市定著,張學鋒、馬云超譯,《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宮澤知之,《中国銅銭の世界:銭貨から経済史へ》,京都:思文閣,2007。宮澤知之,《宋代中国の国家と経済:財政‧市場‧貨幣》,東京:創文社,1998。家島彥一,《イスラーム世界の成立と国際商業》,東京:岩波書店,1991。時和興,《關係、限度、制度: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桑原隲藏著,陳裕菁譯訂,《蒲壽庚考》,北京:中華書局,2009。納忠,《阿拉伯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高橋弘臣著、林松濤譯,《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密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著,謝宗林譯,《資本主義與自由》,臺北:五南出版,2014。崔瑞德(D. C. Twitchett),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Cambridge : University Press, 1970.張友直,《中國實物貨幣通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梁志明、李謀、楊保筠主編,《東南亞古代史:上古至16世紀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梁庚堯編著,《中國社會史》,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梁瑞,《唐代流貶官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清木場東,《唐代財政史研究‧運輸編》,福岡:九州大學出版社,1996。荷尼夫著,李守旗譯,《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18。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台北:聯經,2017。許倬雲,《世界、華夏、臺灣:平行、交纏和分合的過程》,台北:三民書局,2018。許倬雲,《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台北:聯經出版,2019。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台北:英文漢聲,2006。許倬雲著,王勇譯,《漢代農業:中國農業經濟的起源及特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郭正忠,《兩宋城鄉商品貨幣經濟考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滙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重印。陳欣,《南漢國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陳保銀,《宋代商業信用憑證研究》,高雄:復文圖書,2005。陳彥良,《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新竹:清大出版社,2013。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陳鴻瑜,《柬埔寨史》,台北:獨立作家,2015。陳鴻瑜,《緬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陳璽,《唐代錢法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陶希聖,《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長沙:岳麓書社,2010。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台北:食貨出版社,1971。陶晉生,《中國近古史》,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79。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1984。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台北:巨流出版,2004。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1997。曾我部靜雄,《日宋金貨幣交流史》,東京:寶文館,1949。曾我部靜雄,《宋代財政史》,東京:大安社,1966。森明彥,《日本古代貨幣制度史の研究》,東京:塙書房,2016。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1986。湯浅赳男,《文明の「血液」:貨幣から見た世界史 增補新版》,東京:新評論,1998。菲利克斯‧馬汀(Felix Martin)著,鄧峰譯,《貨幣野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費琅著;馮承鈞譯,《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蘇門答刺古國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新北:廣場出版,2012。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黃南津、周潔編著,《東南亞古國資料校勘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黑田明伸,《中華帝国の構造と世界経済》,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4。黑田明伸,《貨幣システムの世界史:「非対称性」をよむ》,東京:岩波書店,2014增補新版。黑田明伸著,何平譯,《貨幣制度的世界史:解讀「非對稱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楊心珉,《錢貨可議:唐代貨幣史鈎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楊照,《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台北:本事文化,2013。溝口雄三著,孫軍悅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11。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萬毓澤,《《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台北:聯經出版,2018。葉世昌,《中國經濟史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葉世昌、李寶金、鐘祥財,《中國貨幣理論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葛金芳,《宋代經濟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賈大泉,《宋代四川經濟述論》,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鈴木公雄,《出土銭貨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寧可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隋唐五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廖幼華,《深入南荒:唐宋時期嶺南西部史地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漆俠,《宋代經濟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趙豐,《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2。趙豐主編,《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北京:中華書局,2009。劉玉峰,《唐代工商業形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2。劉森,《宋金紙幣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劉淼、胡舒揚,《沈船、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重印。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編,崔勇、張永強、肖順達,《海上敦煌:南海I號及其他海上文物》,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鄭學稼,《社會史論戰簡史》,台北:黎明文化,197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2010。盧向前,《敦煌吐魯番文書論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82。謝登隆、徐繼達,《總體經濟學:理論、政策與個案》,臺北:智勝文化,2011。鞠清遠,《劉晏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韓國銀行著,李思萌、馬達譯,《韓國貨幣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韓森(Valerie Hansen)著,李志鴻、吳國聖、黃庭碩譯,《絲路新史: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三、論文(一)期刊論文(含論文集)Kent Deng and Lucy Zhe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mographic growth: demystify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Song China, 960–1127,”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8(4), 2015, p.1107-1131.Niv Horesh, “From Chengdu to Stockhol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of Paper Money,” Provincial China, Vol.4, No.1, 2012, p.68-99.Richard von Glahn, “Origins of Paper Money in Song China.” In K. Geert Rouwenhorst and William N. Goetzmann, eds. The Origins of Valu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that Created Modern Capital Marke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65-89.Valerie Hansen and Xinjiang Rong, “How the Residents of Turfan used Textiles as Money, 273-796 C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3:2, April 2013, pp.281-305.William Guanglin Liu(劉光臨), “The making of a fiscal state in Song China, 960–1279,”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8(1), 2015, p.48-78.アンゲラ・ショッテンハンマー(Angela Schottenhammer)著,吉田真弓譯,〈中国経済史の研究における貨幣と貨幣政策──二つの事例とそれに関する見解〉,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219-250。リチャード・フォン・グラン(Richard von Glahn),〈南宋中国における、複合通貨(multiple currenciees)と地域通貨圏の形成〉,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275-294。三宅俊彥,〈宋代窖藏錢的初步研究──兼論窖藏錢的中日比較〉,《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3期,頁59-72。大田由紀夫,〈一二─一五世紀初頭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銅銭の流布:日本・中国を中心として〉,《社會經濟史學》61-2,1995,頁156-184。大澤正昭,〈唐宋時代的小生產方式及其發展階段〉,收入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頁443-464。大澤正昭,〈唐宋時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展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2008年12月,頁279-298。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の歷史的意義─日·獨(DDR)歷史學學術交流のために〉,《歷史評論》357,1981,頁66-79。川勝義雄,〈侯景之亂與南朝的貨幣經濟〉,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47-293。中村久四郎著、朱耀廷譯,〈唐代的廣東(上)〉,《嶺南文史》1983年第1期,頁35-44。中村久四郎著、朱耀廷譯,〈唐代的廣東(下)〉,《嶺南文史》1983年第2期,頁33-49。中村哲,〈中國前近代史理論の再構成‧序說〉,收入中村哲編,《東アジア専制国家と社会・経済》,東京:青木書店,1993,頁15-50。井上正夫,〈国際通貨としての宋銭〉,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29-45。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1-18。日野開三郎,〈五代北宋の歲幣•歳賜の推移──五代•北宋歲幣•歳賜考(1)〉,《東洋史学》第5期,1952.6,頁19-41。日野開三郎,〈五代北宋の歲幣•歳賜の推移──五代•北宋歲幣•歳賜考(2)〉,《東洋史学》第6期,1952.12,頁1-26。日野開三郎,〈北宋時代における銅鉄銭の鋳造額について〉,收入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6:宋代の貨幣と金融 上》,東京:三一書房,1983,頁239-280。日野開三郎,〈唐代商稅考〉,《社會經濟史學》30-6,1965,頁489-516。日野開三郎,〈唐代嶺南における金銀の流通〉,收入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5:唐‧五代の貨幣と金融》,東京:三一書房,1982,,頁285-364。日野開三郎,〈銀絹の需給上より見た五代・北宋の歳幣・歳賜(上)〉,《東洋學報》第35卷第1號,1952,頁1-25。日野開三郎,〈銀絹の需給上より見た五代・北宋の歳幣・歳賜(下)〉,《東洋學報》第35卷第2期,頁138-177。日野開三郎,〈銅鉄錢行使地域画定策について〉,《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6:宋代の貨幣と金融 上》,東京:三一書房,1983,頁401-463。水野正明,〈宋代における茶の生産について〉,《待兼山論叢‧史學篇》17,1983,頁25-51。王文成,〈金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思想戰線》2016年第6期,第42卷,頁69-77。王文成,〈從「錢楮並用」到「銀鈔相權」:宋金元時期傳統中國的市場結構與貨幣流通〉,《思想戰線》2014年第6期,第40卷,頁8-15。王文成、代琴,〈元朝平宋之際的貨幣替代、紙幣貶值與銀錢比價:至元十七年江淮行鈔廢錢考〉,《雲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頁110-115。王文成、高慶華,〈「中統行鈔」與蒙元銀、絲、錢、鈔關係的演變〉,《雲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頁157-163。王申,〈南宋紙幣流通研究述評〉,《唐宋歷史評論》第五輯,2018,頁203-221。王仲犖,〈唐和南海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唐史論叢》第二輯,1987,頁278-298。王怡辰,〈由武宗會昌錢看經濟領域的割據〉,《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7,2005,頁1-31。王怡辰,〈唐代貨幣政策難題的探討〉,《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418-426王怡辰,〈論唐代的除陌錢〉,《史學彙刊》,第22期,頁26。王怡辰,〈論唐代的惡錢〉,《華岡文科學報》27,2005.5,頁1-43。王承文,〈唐代嶺南地區的奴婢問題與社會變遷〉,收入王承文,《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頁221-258。王承文,〈晉唐時代嶺南地區金銀的生產和流通〉,《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505-548。王承文,〈論唐代嶺南地區的金銀生產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3期,頁45-66。王長啟、高曼,〈西安西郊發現唐銀鋌〉,《中國錢幣》,2001年,頁56。王菱菱,〈宋代「山澤之入」礦課時間考〉,《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00-108。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頁161-274。王瑞東,〈南漢乾亨重寶鉛錢的類型和鑄造工藝〉,《中國錢幣》,2018年第2期,頁15-20。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年5月,頁147-176。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新史學》17卷1期,2006,頁143-202。王慧明,〈陽朔銀鋌發現記〉,《廣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頁33。仝魯閩,〈北宋熙豐變法時期貨幣政策探微〉,《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56-64。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21-29。伊藤正彥,〈「傳統社會」形成論:「近世化」論與「唐宋變革」〉,《宋史研究論叢》,2013,頁201-225。全洪、李穎明,〈印坦沉船出水銀鋌為南漢桂陽監制造〉,《湖南省博物館館勘》,2015年00期,頁421-430。全漢昇,〈回首來時路〉,廖伯源主編,《邦計貨殖──中國經濟的結構與變遷:全漢昇先生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12,頁447-452。吉田寅,〈北宋における河北榷塩論について──特に慶暦・煕寧年間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教育大学文学部東洋史学研究室編,《東洋史学論集 第三》,東京:不昧堂書店,1954,頁409-422(末頁數標示不清,可能有誤,待覆查)。朱文慧、王元林,〈宋代廣南西路的三大博易場和海南島的對外貿易〉,《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14-17。江天健,〈北宋蜀茶博馬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頁33-57。佐竹靖彥,〈中国における国家と社会──地域性の観点〉,收入森正夫主持,《旧中国における地域社会の特質》研究成果報告書,1994,頁40-50。佐伯富,〈唐宋時代貨幣研究論文類目〉,《東洋史研究》第3卷第1號,1937,頁58-63。佐原康夫,〈漢代貨幣經濟論の再檢討〉,《中國史學》第四卷,1994,頁187-205。佐藤圭四郎,〈アッバース朝中期における金銀通貨について〉,收入佐藤圭四郎,《イスラーム商業史の研究─坿東西交涉史》,京都:同朋舍,1981,頁96-119。佐藤圭四郎,〈元朝の交鈔とイルハーン朝の鈔cav──十三、四世紀における東‧西アジアの紙幣制度〉,收入佐藤圭四郎,《東西アジア交流史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98,頁189-232。何平、林琳,〈中國古代銅鑄幣流通領域「短陌」現象的起源及其性質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1期,頁10-22。何茲全,〈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收入何茲全,《中國社會史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465-512。吳承翰,〈唐代貨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1-2017)〉,《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23期,2017年12月,頁129-189。吳承翰,〈唐宋貨幣經濟中的「短陌」問題──學說史的考察〉,《早期中國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17,頁169-216。吳樹國,〈北宋蔡京茶法改革新論〉,《史學集刊》,2010年第6期,頁54-60。宋晞,〈宋代的商稅網〉,收入宋晞,《宋史研究論集》第一集,台北:華岡出版,1979,頁30-64。李根蟠,〈唯物史觀與中國經濟史學的形成〉,《河北學刊》,第22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21-126。李問渠,〈彌足珍貴的天寶遺物──西安市郊發現楊國忠進貢銀鋌〉,《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4期,頁11。李曉,〈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與商人的關係〉,《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40-53。李曉,〈論宋代的茶商和茶商資本〉,《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66-78。李錦綉,〈從波斯胡伊娑郝銀鋌看唐代海外貿易管理〉,《暨南史學》第八輯,2013年,頁88-106。李錦綉,〈新出唐代陽朔縣銀鋌考釋──兼論唐開元天寶年間的戶稅制度〉,《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17-32。杜文玉、王克西,〈四川交子的界分與數額〉,《中國錢幣》,1990年第4期,頁43-47。杜希德、思鑒,〈沈船遺寶:一艘十世紀沈船上的中國銀錠〉,《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383-431。杜建录,〈黑城出土西夏榷場文書考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頁114-120。汪海嵐,〈紡織品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貨幣〉,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暨絲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頁75-82。谷川道雄,〈中国史の時代区分論をめぐって:現時点からの省察〉,《史林》68卷1號,1985,頁152-165。谷川道雄,《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總論〉,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13-329。足立啟二,〈中國封建制論の批判的檢討〉,《明清中國の經濟構造》,東京:汲古書院,2012,頁39-62。足立啟二,〈專制國家と財政‧貨幣〉,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国専制国家と社会統合:中国史像の再構成II》,京都:文理閣,1990,頁119-148。周偉洲,〈7—9世紀的南海諸國及其與隋唐王朝的關係〉,《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年第3期,頁5-16。周偉洲,〈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系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59-73。周慶忠、陳功印,〈桂林地區發現唐代陽朔縣限稅銀鋌〉,《中國錢幣》,2002年第3期,頁55-56。岸本美緒,〈時代區分論〉,《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第一卷,東京:岩波書店,1998,頁15-36。岸本美緒,〈發展還是波動?中國「近世」社會的宏觀形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36期,2006,頁31-51。松本裕之,〈北宋銭の特徴と周辺諸国の銭〉,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101-128。林文勛,〈「貝幣之路」及其在雲南邊疆史研究中的意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3卷第1期,2013,頁1-9。林文勛,〈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革〉,《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43-51。林文勛,〈錢幣之路:溝通中外關係的橋梁和紐帶〉,《思想戰線》1999年第5期,頁92-98。河上光一,〈宋代四川に於ける榷茶法の開始〉,《東方學》,23,1962,頁65-79。河上光一,〈宋代四川の榷茶法〉,《史學雜誌》,第71編11號,1962,頁1-26。牧野巽,〈中國古代の家族は經濟的自給自足體に非ず──中國古代貨幣經濟の發展〉,。收入《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國社會史の諸問題》,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頁3-41。原刊於:《社會科學評論》第5集,1950。牧野巽,〈中國古代貨幣經濟の衰退過程〉,收入《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國社會史の諸問題》,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頁43-77。原刊於:《一橋大學社會學部論文集「社會文化諸向」》,東京:如水書房,1953。邱炫煜,〈中國中古時期與南海諸國之關係與認識:以正史記載為中心之考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金子泰晴,〈宋代流通史におけるネットワーク論の效用──市場‧商人‧情報〉,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社会のネットワーク》,東京:汲古書院,1998,頁151-194。金勇強,〈兩宋紙幣流通的地域變遷與區域差異〉,《開封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4-7+12。金相範,〈唐代後期揚州的發展和外國人社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月,頁37-66。金澤悅男,〈書評:森明彥,《日本古代貨幣制度史の研究》〉,《日本史研究》658,2017,頁71-78。侯德潛,〈主要國家貨幣目標機制之變革與啟示〉,《中央銀行季刊》32:3,2010,頁3-27。俞菁慧,〈《周禮》「比閭什伍」與王安石保甲經制研究〉,《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111-131。俞菁慧,〈《周禮·泉府》與熙寧市易法──《泉府》職細讀與王安石的經世理路〉,《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23-33。俞菁慧、雷博,〈北宋熙寧青苗借貸及其經義論辯──以王安石《周禮》學為線索〉,《歷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20-39。俞暉,〈論宋徽宗時期茶法的變更〉,《農業考古》,2001年第4期,頁299-302+325。南海Ⅰ號考古隊(王元林、肖達順執筆),〈「南海Ⅰ號」宋代沉船2014年的發掘〉,《考古》,2016年第12期,頁56-83。施堅雅,〈中國歷史的結構〉,收入施堅雅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模式》,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頁1-24。施堅雅,〈導言:中華帝國的城市發展〉,收入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頁1-36。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收入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3-42。柿沼陽平,〈中國古代貨幣經濟史的意義和分析視角(二)〉,《中國錢幣》,2010年第4期,頁22-29。柿沼陽平,〈中國古代貨幣經濟史研究的意義和分析視角(一)〉,《中國錢幣》,2010年第2期,頁41-52。唐金榮、趙靖,〈透過法律看唐代惡錢之流通與作用〉,《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10,頁44-46。唐長孺,〈跋西安出土唐代銀鋌〉,《學術月刊》,1957年第7期,頁29-30。孫洪升,〈北宋貼射茶法析論〉,《農業考古》,1999年第2期,頁239-244。孫隆基,〈「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3期,2013年8月,頁1-7。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宮澤知之,〈中国史上の財政貨幣〉,《佛教大學歷史學部論集》第五號,頁53-63。宮澤知之,〈中国前近代貨幣史研究の観点と総括〉,中国史研究会合宿報告,2018年8月26日,頁1-9。宮澤知之,〈中国専制国家財政の展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頁287-304。宮澤知之,〈五代十国時代の通貨状況〉,《鷹陵史學》,34,2008,頁1-36。宮澤知之,〈日本における宋代貨幣史研究の展開〉,《中國史學》第十七卷,2007,頁99-116。宮澤知之,〈北宋交子論〉,收入三木聰主編,《宋─清代の政治と社会》,東京:汲古書院,2017,頁3-41。宮澤知之,〈北宋的財政與貨幣經濟〉,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75-135。宮澤知之,〈宋代地主與農民的諸問題〉,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頁424-452。宮澤知之,〈唐より明にいたる貨幣經濟の展開〉,收入中村哲編,《東アジア専制国家と社会・経済》,東京:青木書店,1993,頁185-220。宮澤知之,〈唐宋変革期における財政貨幣の転換〉,《唐宋変革研究通訊》第六輯,2015,頁59-87。宮澤知之著,吳承翰譯,〈宋代先進地帶的階層構成〉,《早期中國史研究》,第10卷第1期,2018,頁91-161。宮澤知之著,趙雨樂譯,〈日本宋代貨幣史研究的展開〉,《日本中國史年刊》刊行會編,《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7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105-127。徐暢,〈唐代多元貨幣體制的運營──基於中央的視角〉,收入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編著,《古代錢幣與絲綢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76-89。桂光華,〈試論扶南王國的興起、發展及其原因〉,《南洋問題》1986年第1期,頁8-16。袁一堂,〈北宋的市糴與民間貨幣流通〉,《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頁21-39。袁一堂,〈宋代市糴制度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3期,頁139-146。郝若貝著,易素梅、林小異等譯,〈750-1550年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及社會轉型〉,收入伊沛霞、姚平、單國鉞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175-246。張亮采,〈宋遼間的榷場貿易〉,《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1957年第3期,頁146-155。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57-133。原刊於:《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5-71。梁庚堯,〈市易法述〉,收入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頁104-260。梁庚堯,〈自中古入近世:唐宋鄉村商業活動的擴大〉,《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441-507。梁庚堯,〈從《讀書雜誌》到《食貨》半月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結網二編》,台北:東大,2003,頁285-340。梁庚堯,〈從南北到東西──宋代真州轉運地位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第52期,2013年12月,頁53-143。梁庚堯,〈歷史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頁1-53。梅原郁,〈北宋時代の布帛と財政問題〉,《史林》,第47卷第2號,1964,頁46-82。梅原郁,〈靑唐の馬と四川の茶:北宋時代四川茶法の展開〉,《東方學報》,45,1973,頁195-244。梅原郁,〈南宋折帛錢をめぐる一考察〉,《史林》,第48卷第3號,1965,頁35-59。陳少豐,〈舍市舶取博易:宋朝與交州邊境貿易體系形成原因再析〉,《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6年第2期,頁79-89。陳明光,〈20世紀唐代兩稅法研究述評〉,收入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頁245-263。陳彥良,〈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卷2期,2008,頁205-241。陳國保,〈王朝經略與隋唐南疆商業貿易的發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4期,頁25-36。陳璽,〈唐代惡錢治理規則的建構與運作〉,《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1期,頁128-136。陶德臣,〈宋代茶商集團勢力的發展〉,《農業考古》,2004年第4期,頁193-195。麥英豪,〈廣州發現南漢鉛錢〉,《考古》,1958年第4期,頁59-60喬幼梅,〈宋金貿易中爭奪銅幣的鬥爭〉,收入喬幼梅,《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增訂版)》,頁201-219。喬幼梅,〈遼代的貨幣制度及其演變〉,收入喬幼梅,《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增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220-247。彭波、陳爭平、熊金武,〈論宋代香料的貨幣性質〉,《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4年第2期,頁22-33。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碩士論文,1973,頁55-74。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東部における通貨──絹・西方銀銭・官布から銀錠へ〉,收入森安孝夫編集,《中央アジア出土文物論叢》,京都:朋友書店,2004,頁1-40。渡邊信一郎,〈伝統中国の国家体制〉,收入渡邊信一郎、西村成雄編,《中国の国家体制をどうみるか:伝統と近代》,東京:汲古書院,2017,頁5-28。渡邊信一郎,〈定額制の成立──唐代後半期における財務運営の転換〉,《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79,2013,頁455-480。渡邊信一郎,〈時代區分論の可能性──唐宋變革期をめぐって〉,《古代文化》48:2,1996,頁46-54。渡邊信一郎著,牟發松譯,〈關於意識形態階級──中國專制國家的統治階級〉,收入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頁218-239。渡邊信一郎著,徐世虹譯,〈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73-405。程劍波,〈六十餘年來大陸學者關於唐代虛、實錢與虛、實估問題的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2期,2014,頁76-78。黃永年,〈唐天寶宣城郡丁課銀鋌考釋〉,《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4期,頁59-67。黃純艷,〈北宋「三說法」辨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26-33+25。黃純艷,〈宋代專賣制度變革與地方政府管理職能演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144-148。黃純艷,〈近十年來的國內唐宋專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7期,頁11-19。黃純艷,〈略論宋朝銅錢在海外諸國的行用〉,《中州學刊》1997年第6期,頁141-145。黃純艷,〈論北宋中期的茶法變動〉,《思想戰線》,2000年第2期,頁86-90。黃純艷,〈論北宋初期的茶葉貿易法令〉,《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101-106。黃純艷,〈論北宋林特茶法改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8-24。黃純艷,〈論北宋的現錢法與貼射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1-6。黃純艷,〈論北宋嘉祐茶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1-8。黃純艷,〈論宋代的私茶法與私茶〉,《雲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78-83。黃純艷,〈論宋代南海貿易體系的形成〉,《國家航海》第三輯,2012,頁44-54。黃純艷,〈論宋代茶法的地區差異〉,《雲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67-71。黃純艷,〈論蔡京茶法改革──兼論宋代茶法演變的基本規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106-115。黃純艷、劉玲,〈論10至13世紀的東南亞市場、貿易和貨幣〉,《東南亞》,1997年第2期,頁54-60。萬志英著、周星輝譯,〈宋代貨幣史研究的創新:評宮澤知之《宋代中國の國家と經濟》及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宋史研究論叢》,2012,頁646-670。萬斯年,〈關於西安市出土唐天寶間銀鋌〉,《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5期,頁32-36。葉煒,〈元和七年議與唐德宗至武宗時期的貨幣政策──從韓愈、元稹兩篇文章的繫年問題談起〉,《中華文史論叢》,2016年第3期,總第123期,頁113-142。葛兆光,〈「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2011,頁41-65。葛金芳、常征江,〈近十年來宋代貨幣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2期,頁7-14。葛金芳、曾育榮,〈20世紀以來唐宋之際經濟政策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2期,頁7-17。虞文霞,〈丁謂與真宗時期的茶法改革〉,《農業考古》,2001年第2期,頁261-265。雷博、俞菁慧,〈饒之以財 裁之以法──北宋熙豐時期養育與約束并重的吏治體系改革〉,《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頁144-154。廖大珂,〈「日落國」考證──兼論明代中國與羅馬教廷的交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108-114。廖寅,〈宋代博易場研究──以廣西博易場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2期,頁7-16。榮新江,〈絲路錢幣與粟特商人〉,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暨絲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頁1-7。管漢暉,〈宋元紙幣流通及其在世界貨幣史上的地位:兼論中西方貨幣史演變路徑的差異〉,《經濟資料譯叢》,2016年第3期,頁32-48。趙和平,〈中晚唐錢重物輕問題和估法〉,《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4月,頁83-89+108。趙豐,〈唐代西域的練價與貨幣兌換比率〉,《歷史研究》,1993年第6期,頁177-180。劉世旭,〈略論「西南絲綢之路」出土海貝與貝幣〉,《四川文物》,1993年第5期,頁34-39。劉光臨,〈回歸傳統:歷史學視野中的資本主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14-26。劉后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劉昌明、涂桂香,〈巴蜀茶在交子產生過程中的作用〉,《農業考古》,2010年第5期,頁259-261+274。劉森,〈北宋銅錢監述略〉,《中國錢幣》,1988年第2期,頁6-14。劉森,〈宋代錢監研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頁117-123。劉森,〈唐代的錢監〉,《中國錢幣論文集》4,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269-279。鄭學檬,〈從敦煌文書看唐代河西地區的商品貨幣經濟〉,《點濤齋史論集:以唐五代經濟史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頁146-161。黎世英,〈宋代的茶葉政策史實綜述〉,《農業考古》,1992年第2期,頁207-211。黎世英,〈宋代茶葉在財政上的作用〉,《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110-115。黎道綱,〈陀洹、曇陵二國考:唐代泰境古國考〉,《東南亞》1998年第3期,頁57-62。橋本雄,〈中世日本の銅銭──永楽銭から「宋銭の世界」を考える〉,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129-153。賴瑞和,〈唐人在多元貨幣下如何估價和結賬〉,《中華文史論叢》123,2016,頁61-112。韓振華,〈公元六、七世紀中印關係史料考釋三則──婆利國考、赤土國考、丹丹國考〉,《廈門大學學報(文史版)》,1954年第1期,頁93-114。韓振華,〈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間中國與印度東南亞的海上交通──漢書地理志粵地條末段考釋〉,《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7年第2期,頁195-227。韓森,〈錢幣及其他形式的貨幣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位置〉,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暨絲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頁114-135。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著,郭俊杰、楊春學譯,〈最優貨幣區理論〉,收入美國經濟學會主編,楊春學等譯,《美國經濟評論百年經典論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頁329-339。羅彤華,〈唐代和糴問題試論〉,《新史學》第15卷1期,2004,頁45-92。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地區的商品貨幣形態〉,《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頁92-100。鐘興龍,〈略論北宋錢監的興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2015,頁71-74。(二)學位論文方錢,〈唐代錢荒問題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4。石光韜,〈十國貨幣制度考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吳承翰,〈五到八世紀的財政物流:以軍糧調度為線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李博學,〈唐代金銀貨幣化問題研究〉,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1。沙一,〈論唐憲宗時期的錢荒〉,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姜月,〈唐代惡錢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8。段萌,〈唐代士人對錢荒的議論〉,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徐恒泰,〈唐代錢荒芻論〉,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曹祥風,〈唐代貨幣問題研究〉,河北經貿大學碩士論文,2014。陳保銀,〈宋代四川榷茶買馬政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碩士論文,1973。黃艷,〈五代貨幣制度考〉,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聞瓊,〈宋代錢荒問題再研究──立足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考察〉,雲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蔡坤倫,〈唐代關防研究──以關中四面關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魏瀟,〈魏晉至隋唐貨幣經濟的發展──以絹帛錢幣貨幣地位變化為線索〉,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竇躍文,〈唐代鑄幣流通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99153505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35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倬雲<br>王德權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吳承翰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Wu, Chen-Ha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承翰 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Chen-Han en_US dc.date (日期) 2019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八月-2019 16:29:24 (UTC+8) - dc.date.available 7-八月-2019 16:29:24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八月-2019 16:29:24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9153505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39 -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9153505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政策、思想、地域空間的視角,分析唐宋之間貨幣經濟的歷史變遷。以往有關唐宋貨幣經濟史的認識,可分為兩種不同的理論傾向。第一種傾向著眼於貨幣與市場的關係,將貨幣材質視為對應市場經濟發展的結果,因此,唐宋貨幣經濟的變遷,恰是當日市場經濟發展的表徵。第二種傾向強調貨幣與國家的關係,他們認為中國銅錢的本質是國家整合社會的工具,而唐宋之間的變遷實為因應軍事財政需求所生之結果。這兩種理論傾向在實質論點上尖銳對立,可是在起源背景上卻又同樣深受當代時空環境的影響。兩者長期欠缺對話,遺留下一個重新詮釋唐宋貨幣經濟變遷時特殊的理論難題。本文以此難題作為問題意識,植入各章主題之中。各章主題包含:唐宋貨幣政策之比較,唐宋士人的貨幣論,唐宋貨幣經濟的空間結構,唐宋嶺南的貨幣流通,北宋四川的茶與貨幣,以及唐宋實物貨幣的運用。本文結論指出:南北朝後期到宋代有一條緩慢但穩定的主軸,即官鑄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性不斷抬升。通常視之為生產力提高、市場流通擴大衍生的「貨幣經濟的發展」。但本文以為,官錢供給的數量有限始終是正規貨幣系統難以克服的缺陷。在此有缺陷的結構下,理應出現一種多元分化的貨幣系統,以對應異質地域社會的經濟狀態,或彌補正規貨幣系統的缺陷。從南北朝到唐代中期為止貨幣經濟的空間分化,不妨說是市場邏輯的現實投射。與此相對,唐中期到北宋金屬貨幣流通的急速增長,就明顯帶有國家權力的影子。在這段期間,包括官僚組織、軍事部門的重新編組,在在加強一種建構跨地域式的財政管理的需求。因此,國家一面鑄造、投放更多金屬鑄幣,另一面又大量從社會收回這些鑄幣,從而在國家與社會之間製造大規模的錢幣循環。長期下來,它導致原先多元分化的貨幣系統在表面上逐漸收束為單一的、以官鑄貨幣為基礎的貨幣系統。不過,由於該錢幣循環是以維持國家和軍事組織的運作為主要目的,至於確保滿足市場流通需求的貨幣供給僅止於次要目的,因此才會在歷代鑄幣數量最多的時代反覆出現錢荒的現象,並隨中國內、外互動的加深,形成複雜分化的地域貨幣圈。就此而論,銅錢作為帝國的血液在唐宋之間大幅增長,與其說是它的實體在交易現場橫流四溢,不如說是作為價值尺度的銅錢得到了空前的擴張。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導論 1一、研究動機 1二、理論的檢討 7(一)市場性的貨幣論 8(二)國家性的貨幣論 12(三)在國家與市場之後 18(四)問題所在 23三、研究取徑、定義與資料 27(一)研究取徑 27(二)定義與資料說明 29四、章節架構 31第一章 唐宋貨幣政策的變遷軌跡 33一、前言 33二、狀況與對策的類型 35(一)狀況類型 35(二)對策類型 38(三)結果類型 47(四)狀況與對策的考察 48(五)考察的小結 58二、惡錢問題的對策 60(一)惡錢問題的由來 60(二)惡錢問題的對策 63三、地域傾向的特徵 72(一)北宋貨幣政策的地域傾向 72(二)唐五代貨幣政策的轉折 78四、小結 88第二章 唐宋士人的貨幣論 95一、前言 95二、唐代士人的貨幣論 96(一)陳子昂與蜀地鑄錢 96(二)劉秩的五不可論 97(三)陸贄的兩稅法修正論 110(四)元稹的錢貨議 115三、北宋士人的貨幣論 119(一)李覯的輕重論 119(二)王安石的理財觀 125(三)新法的反對者群像 129(四)沈括的理論與實踐 134四、小結 149第三章 唐宋貨幣經濟的空間結構 151一、前言 151二、南北朝至唐代貨幣經濟的空間性 152(一)北魏至隋的貨幣空間 152(二)唐代貨幣經濟的空間性 162三、五代十國的貨幣網絡 171(一)五代 173(二)十國 177(三)五代十國小結 189四、從錢荒看宋代貨幣經濟的空間性 191(一)廣域的錢荒事例 193(二)東南的事例 195(三)四川的事例 201(四)嶺南的事例 202(五)陝西的事例 204(六)宋代小結 206五、小結 208第四章 唐宋嶺南貨幣經濟的變遷 210一、前言 210二、唐代嶺南的貨幣流通 212三、宋代嶺南的貨幣流通 224(一)政策所見的流通 224(二)民間流通的動向 233四、南海貿易網絡的中心 242五、帝國政治空間的邊陲 265(一)北宋嶺南的軍事費用 268(二)唐代與北宋的比較 275六、小結 282第五章 北宋四川的茶與貨幣 284一、前言 284二、鐵錢與紙幣 286(一)私交子與官交子 286(二)銅、鐵錢的比價與物價 292(三)交子與鐵錢的非對稱性 298三、通商或征榷 306(一)征榷時代 308(二)神宗茶政 317四、侷促的空間 335(一)說法的分歧 336(二)政策的企圖 338五、小結 345第六章 銅錢與唐宋實物貨幣的運用 347一、前言 347二、唐代的穀物作為貨幣 349三、宋代的穀物作為貨幣 354四、唐宋布帛貨幣機能的變化 360五、布帛貨幣機能衰退的結構性原因 367六、小結 373結論 376附表 390附表一:唐代貨幣政策類型分析表 390附表二:五代貨幣政策類型分析表 416附表三:宋代貨幣政策類型分析表 424附表四:《太平廣記》貨幣行用分析表 455附表五:《夷堅志》貨幣行用分析表 484附表六:文獻所見南海貿易圈諸國 524參考書目 543一、史料 543二、專書 547三、論文 554(一)期刊論文(含論文集) 554(二)學位論文 565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9153505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貨幣經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史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宋史 zh_TW dc.title (題名) 政策‧思想‧地域空間:7-11世紀中國貨幣經濟的變遷 zh_TW dc.title (題名) Policy, Thought, Region: Transition of Monetary Economy in China, 600-1100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一、史料丁傳靖,《宋人軼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1。元稹著,周相錄校注,《元稹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孔文仲等撰,王遽編,《清江三孔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45冊。孔平仲撰,池潔整理,《珩璜新論》,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二編第五輯。孔克齊,《至正直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文彥博,《潞公文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0冊。文瑩撰,鄭世剛、楊立揚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方回,《古今考》,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二年王圻校刊本影印。王安石撰,聶安福等整理,《臨川先生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王定保,《唐摭言》,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重印。王得臣撰,黃純艷整理,《麈史》,《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第一編第十輯。王欽若等编纂,周勛初等校定,《冊府元龜:校訂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王溥撰,《五代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王溥撰,《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王稱,《東都事略》,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2冊。王讜撰,周勛初校證,《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包拯,《孝肅包公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據粵雅堂叢書本排印。司馬光著,李文澤、霞紹暉校點整理,《司馬光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司馬光撰,鄧廣銘、張希清點校,《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5。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白居易撰,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朱熹,《朱子文集》,台北:允晨文化,2000。江少虞撰,《宋朝事實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佐伯富編,《宋代茶法研究資料》,東京:大空社,1997。何薳撰,張明華點校,《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0重印。呂陶,《淨德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8冊。宋祁,《景文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北京:中華書局,2013。李攸,《宋朝事實》,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8冊。李昉等奉敕編,彭叔夏辨證,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重印。李流謙,《澹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3冊。李綱,《宋丞相李忠定公奏議》,明邵武縣知縣泰和蕭泮刊本,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李覯著、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李燾撰,上海師大古籍所、華東師大古籍所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杜佑著,長澤規矩也、尾崎康校訂,韓昇譯訂,《北宋版通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杜佑撰,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沈括撰,金良年點校,《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16重印。沈約撰,《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7。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重印。周密撰,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林駉,《古今源流至論續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2冊。姚思廉撰,《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洪遵撰,汪聖鐸點校,《泉志》,北京:中華書局,2013。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范仲淹著,李勇先、王蓉貴校點,《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范成大撰,方健整理,《吳船錄》,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第七輯。徐松輯,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標點校勘,王德毅校訂,《宋會要輯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哈佛大學東亞文明系,2008,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袁燮,《絜齋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馬令撰,李建國校點,《馬氏南唐書》,收入傅璇琮、徐海棠、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丙編。馬端臨著,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1。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七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五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國家文物局古文獻研究室,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博物館,武漢大學歷史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第六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崔致遠撰,党銀平校注,《桂苑筆耕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張九齡撰,中華書局編輯部編,《曲江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1。張方平,《樂全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04冊。張耒撰,查清華、潘超群整理,《明道雜誌》,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二編第七輯。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梁廷枏撰,吳在慶、李菁校點,《南漢書》,收入傅璇琮、徐海棠、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丙編。清高宗敕撰,《續文獻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清高宗敕撰,《續通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章如愚,《群書考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37冊。脫脫等撰,《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船越泰次,《宋白續通典 輯本附解題》,東京:汲古書院,1985。莊綽撰,蕭魯陽點校,《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莫休符,《桂林風土記》,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許名奎,《勸忍百箴考註》,《四明叢書》第六集,中研院漢籍電子文獻。許國霖,《敦煌雜錄》,收入黃永武編,《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陳子昂著,彭慶生校注,《陳子昂集校注》,合肥:黃山書社,2015。陳鴻瑜,《民國以前中國與東南亞關係史料編註》,台北:新文豐出版,2018。陸游撰,李昌憲整理,《老學庵筆記》,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第八輯。陸贄撰、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曾慥撰,俞鋼、王燕華整理,《高齋漫錄》,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8,第四編第五輯。渡邊信一郎,《《舊唐書》食貨志譯注》,東京:汲古書院,2018。無名氏撰,金心點校,《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費袞撰,金圓整理,《梁溪漫志》,《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第五編第二輯。黃休復撰,趙維國整理,《茅亭客話》,收入《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第二編第一輯。楊仲良,《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2003。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1997。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榮新江,李肖,孟憲實主編,《新獲吐鲁番出土文獻》,北京:中華書局,2008。趙汝适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重印。趙汝愚,《宋名臣奏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2冊。趙汝愚編,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校點整理,《宋朝諸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趙彥衛著;傅根清點校,《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1996。劉俊文,《敦煌吐魯番唐代法制文書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劉恂,《嶺表錄異》,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89冊。劉昫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劉復輯,《敦煌掇瑣》,收入黃永武編,《敦煌叢刊‧初集》,台北:新文豐出版,1985。劉摯撰,裴汝誠、陳曉平點校,《忠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樓鑰,《攻媿集附拾遺》,台北:新文豐出版,1984。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歐陽修撰,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歐陽修撰,徐無黨注,《新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鄭玄注,孔穎達疏, 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臺灣古籍,2001,第四冊。鄭玄注,賈公彥疏,彭林整理,《周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蕭子顯撰,《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11重印。錢易撰,黃壽成點校,《南部新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重印。龍袞撰,張劍光校點,《江南野史》,收入傅璇琮、徐海棠、徐吉軍主編,《五代史書彙編》,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丙編。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重印。韓愈著、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重印。魏收撰,《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重印。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魏徵等撰,《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2005重印。蘇軾撰,茅維編,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蘇轍著,陳宏天、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重印。蘇轍撰,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二、專書Helen Wang, Money on the Silk Road : the evidence from Eastern Central Asia to c. AD 800, London :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4.Niv Horesh, Chinese money in global context : historic junctures between 600 BCE and 2012, Stanford, Californi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Paul J. Smith, Taxing heaven`s storehouse : horses, bureaucrat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Sichuan tea industry, 1074-1224, Cambridge, Mass. :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Yang, Lien-sheng, 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 : a short history,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三宅俊彦,《中国の埋められた銭貨》,東京:同成社,2005。丸橋充拓著、張樺譯,《唐代軍事財政與禮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8。大塚久雄著,于嘉雲譯,《共同體的基礎理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9。大衛‧哈維著,毛翊宇譯,《資本思維的瘋狂矛盾:大衛哈維新解馬克思與《資本論》》,台北:聯經出版,2018。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農業社會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小山正明,《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2。小岩井弘光,《宋代兵制史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8。中村哲,《奴隷制・農奴制の理論:マルクス⋅エンゲルスの歴史理論の再構成》,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7。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国史像の再構成:国家と農民》,京都:文理閣,1983。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国専制国家と社会統合:中国史像の再構成II》,京都:文理閣,1990)。中嶋敏,《東洋史學論集:宋代史研究とその周邊》,東京:汲古書院,1988。巴里‧埃森格林(Barry Eichengreen)著,麻勇愛譯,《資本全球化:一部國際貨幣體系史(原書第2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第二十卷 東洋史學研究》,東京:三一書房,1995。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3:唐代兩稅法の研究‧前篇》,東京:三一書房,1986。日野開三郎,《宋代の貨幣と金融》(全二冊),東京:三一書房,1983。日野開三郎,《唐‧五代の貨幣と金融》,東京:三一書房,1982。王云裳,《宋代軍隊經營問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王文成,《宋代白銀貨幣化研究》,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1。王怡辰,《魏晉南北朝貨幣交易和發行》,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王國斌,《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王紹光,《王紹光讀波蘭尼:〈大轉型〉與中國的大轉型》,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王曾瑜,《宋朝軍制初探: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王賡武著、姚楠編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8。加藤弘之,《「曖昧な制度」としての中国型資本主義》,東京:NTT出版,2013。加藤繁,《中国貨幣史研究》,東京:東洋文庫,1991。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以金銀之貨幣機能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6。加藤繁著,吳杰譯,《中國經濟史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2。卡爾‧波蘭尼(Karl Polanyi)著,黃樹民譯,《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重印。古賀登,《兩稅法成立史の研究》,東京:雄山閣,2012。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 S. Mishkin)著,蔣先玲等譯,《貨幣金融學(第四版)》,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永原慶二著,王新生等譯,《20世紀日本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羅榮渠等譯,《現代世界體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重印版),第一冊。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一)》,台北:稻鄉出版,2003。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二)》,台北:稻鄉出版,2003。全漢昇,《中國經濟史論叢》,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寺地遵著,劉靜貞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1995。伯希和等撰,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參考國家圖書館「臺灣華文電子書庫」全文線上影像版。伯希和撰;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交廣印度兩道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佐竹靖彥,《唐宋變革の地域的研究》,京都:同朋舍,1990。吳介民,《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9。坂詰秀一編,《出土渡来銭:中世》,東京:ニュー・サイエンス社,1986。李文治、江太新,《中國地主制經濟論:封建土地關係發展與變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李宇平,《近代中國的貨幣改革思潮》,台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7。李伯重,《唐代江南農業的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李埏,《不自小齋文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李埏、林文勛編,《李埏文集第三卷:宋金楮幣史繫年》,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8。李華瑞,《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李華瑞,《宋夏關係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李華瑞,《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李曉,《宋代工商業經濟與政府干預研究》,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李曉,《宋代茶業經濟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李錦綉,《唐代財政史稿(第五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杜希德著、丁俊譯,《唐代財政》,上海:中西書局,2016。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汪聖鐸,《兩宋貨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修訂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汪聖鐸,《兩宋貨幣史料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沈中華、黃台心,《經濟學原理》,台北:新陸書局,2007。足立啟二,《明清中國の經濟構造》,東京:汲古書院,2012。足立啟二,《專制囯家史論:中囯から世界史へ》,東京:柏書房,1998。周振鶴主編,李昌憲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周運中,《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岡本隆司編,《中国経済史》,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13。岸本美緒,《風俗と時代観──明清史論集1》,東京:研文出版,2012。岸本美緒著、劉迪瑞譯,《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林美容、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台北:五南圖書,2015。林瑞翰,《宋代政治史》,台北:正中書局,1992。林滿紅,《銀線:十九世紀的世界與中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河原由郎,《宋代社会経済史研究》,東京:勁草書房,1980。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著,翁賀凱譯,《革命與歷史: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的起源,1919-1937》,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姚朔民主編,《中國貨幣通史 第一卷》,湖南:長沙人民出版社,2018。姜錫東,《宋代商人與商業資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柄谷行人著,墨科譯,《邁向世界共和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2003。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著;劉文明譯,《書寫大歷史:閱讀全球的第一堂課》,台北:廣場出版,2012。柿沼陽平,《中国古代貨幣經濟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11。珍‧波本克(Jane Burbank)、弗雷德里克‧庫伯(Frederick Cooper)著,馮奕達譯,《世界帝國兩千年:一部關於權力政治的全球史》,新北:八旗文化,2015。胡如雷,《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胡寄窗,《中國經濟思想史: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唐慶增,《中國經濟思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埃文斯(Peter B. Evans)、魯施邁耶(dietrich rueschemeyer)、斯考克波((Theda Skocpol))編著、方力維等譯,《找回國家》,北京:三聯書店,2009。孫洪升,《唐宋茶業經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9:五代宋初の通貨問題》,東京:岩波書店,2000。宮崎市定著,張學鋒、馬云超譯,《日出之國與日沒之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宮澤知之,《中国銅銭の世界:銭貨から経済史へ》,京都:思文閣,2007。宮澤知之,《宋代中国の国家と経済:財政‧市場‧貨幣》,東京:創文社,1998。家島彥一,《イスラーム世界の成立と国際商業》,東京:岩波書店,1991。時和興,《關係、限度、制度:政治發展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桑原隲藏著,陳裕菁譯訂,《蒲壽庚考》,北京:中華書局,2009。納忠,《阿拉伯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馬克思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高明士,《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台北:明文書局,1986。高橋弘臣著、林松濤譯,《宋金元貨幣史研究:元朝貨幣政策之形成過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密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著,謝宗林譯,《資本主義與自由》,臺北:五南出版,2014。崔瑞德(D. C. Twitchett),Financial administration under the T`ang dynasty,Cambridge : University Press, 1970.張友直,《中國實物貨幣通論》,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1986。梁志明、李謀、楊保筠主編,《東南亞古代史:上古至16世紀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梁庚堯,《南宋的農村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5。梁庚堯編著,《中國社會史》,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梁瑞,《唐代流貶官研究》,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清木場東,《唐代財政史研究‧運輸編》,福岡:九州大學出版社,1996。荷尼夫著,李守旗譯,《走向世界的人民幣: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貨幣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18。許倬雲,《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台北:聯經,2017。許倬雲,《世界、華夏、臺灣:平行、交纏和分合的過程》,台北:三民書局,2018。許倬雲,《美國六十年滄桑:一個華人的見聞》,台北:聯經出版,2019。許倬雲,《華夏論述:一個複雜共同體的變化》,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5。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台北:英文漢聲,2006。許倬雲著,王勇譯,《漢代農業:中國農業經濟的起源及特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郭正忠,《宋代鹽業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郭正忠,《兩宋城鄉商品貨幣經濟考略》,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滙釋》,北京:中華書局,1986。陳明光,《唐代財政史新編》,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重印。陳欣,《南漢國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陳保銀,《宋代商業信用憑證研究》,高雄:復文圖書,2005。陳彥良,《通貨緊縮與膨脹的雙重肆虐──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論》,新竹:清大出版社,2013。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台北:國立編譯館,2008。陳鴻瑜,《柬埔寨史》,台北:獨立作家,2015。陳鴻瑜,《緬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陳璽,《唐代錢法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陶希聖,《中國社會之史的分析》,長沙:岳麓書社,2010。陶希聖,《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台北:食貨出版社,1971。陶晉生,《中國近古史》,台北:臺灣東華書局,1979。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1984。傅宗文,《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著,邱澎生等譯,《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台北:巨流出版,2004。斯波義信著,方健、何忠禮譯,《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斯波義信著,莊景輝譯,《宋代商業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1997。曾我部靜雄,《日宋金貨幣交流史》,東京:寶文館,1949。曾我部靜雄,《宋代財政史》,東京:大安社,1966。森明彥,《日本古代貨幣制度史の研究》,東京:塙書房,2016。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社會論》,東京:青木書店,1986。湯浅赳男,《文明の「血液」:貨幣から見た世界史 增補新版》,東京:新評論,1998。菲利克斯‧馬汀(Felix Martin)著,鄧峰譯,《貨幣野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費琅著;馮承鈞譯,《昆侖及南海古代航行考;蘇門答刺古國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費爾南‧布勞岱爾著,施康強、顧良譯,《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 卷一 日常生活的結構:可能與不可能》,新北:廣場出版,2012。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黃南津、周潔編著,《東南亞古國資料校勘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黑田明伸,《中華帝国の構造と世界経済》,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4。黑田明伸,《貨幣システムの世界史:「非対称性」をよむ》,東京:岩波書店,2014增補新版。黑田明伸著,何平譯,《貨幣制度的世界史:解讀「非對稱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楊心珉,《錢貨可議:唐代貨幣史鈎沉》,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楊照,《在資本主義帶來浩劫時,聆聽馬克思》,台北:本事文化,2013。溝口雄三著,孫軍悅譯,《作為方法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11。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古代到19世紀》,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萬毓澤,《《資本論》完全使用手冊:版本、系譜、爭議與當代價值》,台北:聯經出版,2018。葉世昌,《中國經濟史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葉世昌、李寶金、鐘祥財,《中國貨幣理論史》,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葛金芳,《宋代經濟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賈大泉,《宋代四川經濟述論》,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鈴木公雄,《出土銭貨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9。寧可主編,《中國經濟通史‧隋唐五代經濟卷》,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8。廖幼華,《深入南荒:唐宋時期嶺南西部史地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13。廖幼華,《歷史地理學的應用:嶺南地區早期發展之探討》,台北:文津出版社,2004。漆俠,《宋代經濟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趙靖,《中國經濟思想史述要: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趙豐,《錦程:中國絲綢與絲綢之路》,香港:香港城市大學,2012。趙豐主編,《敦煌絲綢與絲綢之路》,北京:中華書局,2009。劉玉峰,《唐代工商業形態論稿》,濟南:齊魯書社,2002。劉森,《宋金紙幣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劉淼、胡舒揚,《沈船、瓷器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重印。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編,崔勇、張永強、肖順達,《海上敦煌:南海I號及其他海上文物》,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15。鄭學稼,《社會史論戰簡史》,台北:黎明文化,1978。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2010。盧向前,《敦煌吐魯番文書論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蕭清,《中國古代貨幣思想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蘭臺出版社,2001。錢穆,《國史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82。謝登隆、徐繼達,《總體經濟學:理論、政策與個案》,臺北:智勝文化,2011。鞠清遠,《劉晏評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韓國銀行著,李思萌、馬達譯,《韓國貨幣史》,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8。韓森(Valerie Hansen)著,李志鴻、吳國聖、黃庭碩譯,《絲路新史:一個已經逝去但曾經兼容並蓄的世界》,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羅彤華,《唐代民間借貸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三、論文(一)期刊論文(含論文集)Kent Deng and Lucy Zheng,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demographic growth: demystify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Song China, 960–1127,”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8(4), 2015, p.1107-1131.Niv Horesh, “From Chengdu to Stockhol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mergence of Paper Money,” Provincial China, Vol.4, No.1, 2012, p.68-99.Richard von Glahn, “Origins of Paper Money in Song China.” In K. Geert Rouwenhorst and William N. Goetzmann, eds. The Origins of Value: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s that Created Modern Capital Market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p.65-89.Valerie Hansen and Xinjiang Rong, “How the Residents of Turfan used Textiles as Money, 273-796 C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23:2, April 2013, pp.281-305.William Guanglin Liu(劉光臨), “The making of a fiscal state in Song China, 960–1279,”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68(1), 2015, p.48-78.アンゲラ・ショッテンハンマー(Angela Schottenhammer)著,吉田真弓譯,〈中国経済史の研究における貨幣と貨幣政策──二つの事例とそれに関する見解〉,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219-250。リチャード・フォン・グラン(Richard von Glahn),〈南宋中国における、複合通貨(multiple currenciees)と地域通貨圏の形成〉,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275-294。三宅俊彥,〈宋代窖藏錢的初步研究──兼論窖藏錢的中日比較〉,《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3期,頁59-72。大田由紀夫,〈一二─一五世紀初頭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銅銭の流布:日本・中国を中心として〉,《社會經濟史學》61-2,1995,頁156-184。大澤正昭,〈唐宋時代的小生產方式及其發展階段〉,收入武漢大學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頁443-464。大澤正昭,〈唐宋時代社會經濟史研究的展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期,2008年12月,頁279-298。大澤正昭,〈唐宋變革期の歷史的意義─日·獨(DDR)歷史學學術交流のために〉,《歷史評論》357,1981,頁66-79。川勝義雄,〈侯景之亂與南朝的貨幣經濟〉,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247-293。中村久四郎著、朱耀廷譯,〈唐代的廣東(上)〉,《嶺南文史》1983年第1期,頁35-44。中村久四郎著、朱耀廷譯,〈唐代的廣東(下)〉,《嶺南文史》1983年第2期,頁33-49。中村哲,〈中國前近代史理論の再構成‧序說〉,收入中村哲編,《東アジア専制国家と社会・経済》,東京:青木書店,1993,頁15-50。井上正夫,〈国際通貨としての宋銭〉,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29-45。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11-18。日野開三郎,〈五代北宋の歲幣•歳賜の推移──五代•北宋歲幣•歳賜考(1)〉,《東洋史学》第5期,1952.6,頁19-41。日野開三郎,〈五代北宋の歲幣•歳賜の推移──五代•北宋歲幣•歳賜考(2)〉,《東洋史学》第6期,1952.12,頁1-26。日野開三郎,〈北宋時代における銅鉄銭の鋳造額について〉,收入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6:宋代の貨幣と金融 上》,東京:三一書房,1983,頁239-280。日野開三郎,〈唐代商稅考〉,《社會經濟史學》30-6,1965,頁489-516。日野開三郎,〈唐代嶺南における金銀の流通〉,收入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5:唐‧五代の貨幣と金融》,東京:三一書房,1982,,頁285-364。日野開三郎,〈銀絹の需給上より見た五代・北宋の歳幣・歳賜(上)〉,《東洋學報》第35卷第1號,1952,頁1-25。日野開三郎,〈銀絹の需給上より見た五代・北宋の歳幣・歳賜(下)〉,《東洋學報》第35卷第2期,頁138-177。日野開三郎,〈銅鉄錢行使地域画定策について〉,《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6:宋代の貨幣と金融 上》,東京:三一書房,1983,頁401-463。水野正明,〈宋代における茶の生産について〉,《待兼山論叢‧史學篇》17,1983,頁25-51。王文成,〈金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思想戰線》2016年第6期,第42卷,頁69-77。王文成,〈從「錢楮並用」到「銀鈔相權」:宋金元時期傳統中國的市場結構與貨幣流通〉,《思想戰線》2014年第6期,第40卷,頁8-15。王文成、代琴,〈元朝平宋之際的貨幣替代、紙幣貶值與銀錢比價:至元十七年江淮行鈔廢錢考〉,《雲南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頁110-115。王文成、高慶華,〈「中統行鈔」與蒙元銀、絲、錢、鈔關係的演變〉,《雲南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頁157-163。王申,〈南宋紙幣流通研究述評〉,《唐宋歷史評論》第五輯,2018,頁203-221。王仲犖,〈唐和南海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唐史論叢》第二輯,1987,頁278-298。王怡辰,〈由武宗會昌錢看經濟領域的割據〉,《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7,2005,頁1-31。王怡辰,〈唐代貨幣政策難題的探討〉,《第五屆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文集》,高雄:麗文文化,2001,頁418-426王怡辰,〈論唐代的除陌錢〉,《史學彙刊》,第22期,頁26。王怡辰,〈論唐代的惡錢〉,《華岡文科學報》27,2005.5,頁1-43。王承文,〈唐代嶺南地區的奴婢問題與社會變遷〉,收入王承文,《唐代環南海開發與地域社會變遷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頁221-258。王承文,〈晉唐時代嶺南地區金銀的生產和流通〉,《唐研究》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頁505-548。王承文,〈論唐代嶺南地區的金銀生產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2008年第3期,頁45-66。王長啟、高曼,〈西安西郊發現唐銀鋌〉,《中國錢幣》,2001年,頁56。王菱菱,〈宋代「山澤之入」礦課時間考〉,《中國史研究》,1989年第2期,頁100-108。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收入王業鍵,《清代經濟史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3,頁161-274。王瑞東,〈南漢乾亨重寶鉛錢的類型和鑄造工藝〉,《中國錢幣》,2018年第2期,頁15-20。王德權,〈「核心集團與核心區」理論的檢討──關於古代中國國家權力形成的一點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年5月,頁147-176。王德權,〈東京與京都之外──渡邊信一郎的中國古代史〉,《新史學》17卷1期,2006,頁143-202。王慧明,〈陽朔銀鋌發現記〉,《廣西金融研究》,2002年第1期,頁33。仝魯閩,〈北宋熙豐變法時期貨幣政策探微〉,《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頁56-64。包偉民,〈試論宋代紙幣的性質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頁21-29。伊藤正彥,〈「傳統社會」形成論:「近世化」論與「唐宋變革」〉,《宋史研究論叢》,2013,頁201-225。全洪、李穎明,〈印坦沉船出水銀鋌為南漢桂陽監制造〉,《湖南省博物館館勘》,2015年00期,頁421-430。全漢昇,〈回首來時路〉,廖伯源主編,《邦計貨殖──中國經濟的結構與變遷:全漢昇先生百歲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萬卷樓,2012,頁447-452。吉田寅,〈北宋における河北榷塩論について──特に慶暦・煕寧年間を中心として〉,東京教育大学文学部東洋史学研究室編,《東洋史学論集 第三》,東京:不昧堂書店,1954,頁409-422(末頁數標示不清,可能有誤,待覆查)。朱文慧、王元林,〈宋代廣南西路的三大博易場和海南島的對外貿易〉,《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頁14-17。江天健,〈北宋蜀茶博馬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學報》創刊號,1991,頁33-57。佐竹靖彥,〈中国における国家と社会──地域性の観点〉,收入森正夫主持,《旧中国における地域社会の特質》研究成果報告書,1994,頁40-50。佐伯富,〈唐宋時代貨幣研究論文類目〉,《東洋史研究》第3卷第1號,1937,頁58-63。佐原康夫,〈漢代貨幣經濟論の再檢討〉,《中國史學》第四卷,1994,頁187-205。佐藤圭四郎,〈アッバース朝中期における金銀通貨について〉,收入佐藤圭四郎,《イスラーム商業史の研究─坿東西交涉史》,京都:同朋舍,1981,頁96-119。佐藤圭四郎,〈元朝の交鈔とイルハーン朝の鈔cav──十三、四世紀における東‧西アジアの紙幣制度〉,收入佐藤圭四郎,《東西アジア交流史の研究》,京都:同朋舍,1998,頁189-232。何平、林琳,〈中國古代銅鑄幣流通領域「短陌」現象的起源及其性質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1期,頁10-22。何茲全,〈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收入何茲全,《中國社會史研究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頁465-512。吳承翰,〈唐代貨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1-2017)〉,《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23期,2017年12月,頁129-189。吳承翰,〈唐宋貨幣經濟中的「短陌」問題──學說史的考察〉,《早期中國史研究》第9卷第1期,2017,頁169-216。吳樹國,〈北宋蔡京茶法改革新論〉,《史學集刊》,2010年第6期,頁54-60。宋晞,〈宋代的商稅網〉,收入宋晞,《宋史研究論集》第一集,台北:華岡出版,1979,頁30-64。李根蟠,〈唯物史觀與中國經濟史學的形成〉,《河北學刊》,第22卷第3期,2002年5月,頁121-126。李問渠,〈彌足珍貴的天寶遺物──西安市郊發現楊國忠進貢銀鋌〉,《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4期,頁11。李曉,〈北宋榷茶制度下官府與商人的關係〉,《歷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40-53。李曉,〈論宋代的茶商和茶商資本〉,《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頁66-78。李錦綉,〈從波斯胡伊娑郝銀鋌看唐代海外貿易管理〉,《暨南史學》第八輯,2013年,頁88-106。李錦綉,〈新出唐代陽朔縣銀鋌考釋──兼論唐開元天寶年間的戶稅制度〉,《中國史研究》,2011年第1期,頁17-32。杜文玉、王克西,〈四川交子的界分與數額〉,《中國錢幣》,1990年第4期,頁43-47。杜希德、思鑒,〈沈船遺寶:一艘十世紀沈船上的中國銀錠〉,《唐研究》第十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383-431。杜建录,〈黑城出土西夏榷場文書考釋〉,《中國經濟史研究》2010年第1期,頁114-120。汪海嵐,〈紡織品作為絲綢之路上的貨幣〉,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暨絲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頁75-82。谷川道雄,〈中国史の時代区分論をめぐって:現時点からの省察〉,《史林》68卷1號,1985,頁152-165。谷川道雄,《戰後日本的中國史論爭》〈總論〉,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313-329。足立啟二,〈中國封建制論の批判的檢討〉,《明清中國の經濟構造》,東京:汲古書院,2012,頁39-62。足立啟二,〈專制國家と財政‧貨幣〉,中國史研究會編,《中国専制国家と社会統合:中国史像の再構成II》,京都:文理閣,1990,頁119-148。周偉洲,〈7—9世紀的南海諸國及其與隋唐王朝的關係〉,《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6年第3期,頁5-16。周偉洲,〈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系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3期,頁59-73。周慶忠、陳功印,〈桂林地區發現唐代陽朔縣限稅銀鋌〉,《中國錢幣》,2002年第3期,頁55-56。岸本美緒,〈時代區分論〉,《岩波講座世界歷史》第一卷,東京:岩波書店,1998,頁15-36。岸本美緒,〈發展還是波動?中國「近世」社會的宏觀形象〉,《臺灣師大歷史學報 》第36期,2006,頁31-51。松本裕之,〈北宋銭の特徴と周辺諸国の銭〉,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101-128。林文勛,〈「貝幣之路」及其在雲南邊疆史研究中的意義〉,《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3卷第1期,2013,頁1-9。林文勛,〈商品經濟與唐宋社會變革〉,《中國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1期,頁43-51。林文勛,〈錢幣之路:溝通中外關係的橋梁和紐帶〉,《思想戰線》1999年第5期,頁92-98。河上光一,〈宋代四川に於ける榷茶法の開始〉,《東方學》,23,1962,頁65-79。河上光一,〈宋代四川の榷茶法〉,《史學雜誌》,第71編11號,1962,頁1-26。牧野巽,〈中國古代の家族は經濟的自給自足體に非ず──中國古代貨幣經濟の發展〉,。收入《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國社會史の諸問題》,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頁3-41。原刊於:《社會科學評論》第5集,1950。牧野巽,〈中國古代貨幣經濟の衰退過程〉,收入《牧野巽著作集第六卷:中國社會史の諸問題》,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5,頁43-77。原刊於:《一橋大學社會學部論文集「社會文化諸向」》,東京:如水書房,1953。邱炫煜,〈中國中古時期與南海諸國之關係與認識:以正史記載為中心之考察〉,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5。金子泰晴,〈宋代流通史におけるネットワーク論の效用──市場‧商人‧情報〉,宋代史研究會編,《宋代社会のネットワーク》,東京:汲古書院,1998,頁151-194。金勇強,〈兩宋紙幣流通的地域變遷與區域差異〉,《開封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頁4-7+12。金相範,〈唐代後期揚州的發展和外國人社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4期,2010年12月,頁37-66。金澤悅男,〈書評:森明彥,《日本古代貨幣制度史の研究》〉,《日本史研究》658,2017,頁71-78。侯德潛,〈主要國家貨幣目標機制之變革與啟示〉,《中央銀行季刊》32:3,2010,頁3-27。俞菁慧,〈《周禮》「比閭什伍」與王安石保甲經制研究〉,《中國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111-131。俞菁慧,〈《周禮·泉府》與熙寧市易法──《泉府》職細讀與王安石的經世理路〉,《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頁23-33。俞菁慧、雷博,〈北宋熙寧青苗借貸及其經義論辯──以王安石《周禮》學為線索〉,《歷史研究》,2016年第2期,頁20-39。俞暉,〈論宋徽宗時期茶法的變更〉,《農業考古》,2001年第4期,頁299-302+325。南海Ⅰ號考古隊(王元林、肖達順執筆),〈「南海Ⅰ號」宋代沉船2014年的發掘〉,《考古》,2016年第12期,頁56-83。施堅雅,〈中國歷史的結構〉,收入施堅雅著、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施堅雅模式》,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頁1-24。施堅雅,〈導言:中華帝國的城市發展〉,收入施堅雅主編、葉光庭等譯,《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2重印,頁1-36。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收入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頁3-42。柿沼陽平,〈中國古代貨幣經濟史的意義和分析視角(二)〉,《中國錢幣》,2010年第4期,頁22-29。柿沼陽平,〈中國古代貨幣經濟史研究的意義和分析視角(一)〉,《中國錢幣》,2010年第2期,頁41-52。唐金榮、趙靖,〈透過法律看唐代惡錢之流通與作用〉,《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6期,2010,頁44-46。唐長孺,〈跋西安出土唐代銀鋌〉,《學術月刊》,1957年第7期,頁29-30。孫洪升,〈北宋貼射茶法析論〉,《農業考古》,1999年第2期,頁239-244。孫隆基,〈「唐宋變革論」在新興的全球史中如何定位?〉,《漢學研究通訊》,第32卷第3期,2013年8月,頁1-7。宮崎市定著,邱添生譯,《中國史》,台北:華世出版社,1980。宮澤知之,〈中国史上の財政貨幣〉,《佛教大學歷史學部論集》第五號,頁53-63。宮澤知之,〈中国前近代貨幣史研究の観点と総括〉,中国史研究会合宿報告,2018年8月26日,頁1-9。宮澤知之,〈中国専制国家財政の展開〉,《岩波講座世界歷史9:中華の分裂と再生》,東京:岩波書店,1999,頁287-304。宮澤知之,〈五代十国時代の通貨状況〉,《鷹陵史學》,34,2008,頁1-36。宮澤知之,〈日本における宋代貨幣史研究の展開〉,《中國史學》第十七卷,2007,頁99-116。宮澤知之,〈北宋交子論〉,收入三木聰主編,《宋─清代の政治と社会》,東京:汲古書院,2017,頁3-41。宮澤知之,〈北宋的財政與貨幣經濟〉,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宋元明清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75-135。宮澤知之,〈宋代地主與農民的諸問題〉,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二卷,頁424-452。宮澤知之,〈唐より明にいたる貨幣經濟の展開〉,收入中村哲編,《東アジア専制国家と社会・経済》,東京:青木書店,1993,頁185-220。宮澤知之,〈唐宋変革期における財政貨幣の転換〉,《唐宋変革研究通訊》第六輯,2015,頁59-87。宮澤知之著,吳承翰譯,〈宋代先進地帶的階層構成〉,《早期中國史研究》,第10卷第1期,2018,頁91-161。宮澤知之著,趙雨樂譯,〈日本宋代貨幣史研究的展開〉,《日本中國史年刊》刊行會編,《日本中國史研究年刊2007年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頁105-127。徐暢,〈唐代多元貨幣體制的運營──基於中央的視角〉,收入新疆吐魯番學研究院編著,《古代錢幣與絲綢高峰論壇暨第四屆吐魯番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76-89。桂光華,〈試論扶南王國的興起、發展及其原因〉,《南洋問題》1986年第1期,頁8-16。袁一堂,〈北宋的市糴與民間貨幣流通〉,《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頁21-39。袁一堂,〈宋代市糴制度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年第3期,頁139-146。郝若貝著,易素梅、林小異等譯,〈750-1550年間中國的人口、政治及社會轉型〉,收入伊沛霞、姚平、單國鉞主編,《當代西方漢學研究集萃‧中古史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頁175-246。張亮采,〈宋遼間的榷場貿易〉,《東北師範大學科學集刊》,1957年第3期,頁146-155。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頁57-133。原刊於:《唐研究》第十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5-71。梁庚堯,〈市易法述〉,收入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台北:允晨文化,1997,頁104-260。梁庚堯,〈自中古入近世:唐宋鄉村商業活動的擴大〉,《近世中國之變與不變》,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13,頁441-507。梁庚堯,〈從《讀書雜誌》到《食貨》半月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結網二編》,台北:東大,2003,頁285-340。梁庚堯,〈從南北到東西──宋代真州轉運地位的轉變〉,《臺大歷史學報》,第52期,2013年12月,頁53-143。梁庚堯,〈歷史未停滯:從中國社會史分期論爭看全漢昇的唐宋經濟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5年6月,頁1-53。梅原郁,〈北宋時代の布帛と財政問題〉,《史林》,第47卷第2號,1964,頁46-82。梅原郁,〈靑唐の馬と四川の茶:北宋時代四川茶法の展開〉,《東方學報》,45,1973,頁195-244。梅原郁,〈南宋折帛錢をめぐる一考察〉,《史林》,第48卷第3號,1965,頁35-59。陳少豐,〈舍市舶取博易:宋朝與交州邊境貿易體系形成原因再析〉,《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16年第2期,頁79-89。陳明光,〈20世紀唐代兩稅法研究述評〉,收入陳明光,《漢唐財政史論》,長沙:岳麓書社,2003,頁245-263。陳彥良,〈江陵鳳凰山稱錢衡與格雷欣法則──論何以漢文帝放任私人鑄幣竟能成功〉,《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0卷2期,2008,頁205-241。陳國保,〈王朝經略與隋唐南疆商業貿易的發展〉,《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6年第4期,頁25-36。陳璽,〈唐代惡錢治理規則的建構與運作〉,《社會科學輯刊》2017年第1期,頁128-136。陶德臣,〈宋代茶商集團勢力的發展〉,《農業考古》,2004年第4期,頁193-195。麥英豪,〈廣州發現南漢鉛錢〉,《考古》,1958年第4期,頁59-60喬幼梅,〈宋金貿易中爭奪銅幣的鬥爭〉,收入喬幼梅,《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增訂版)》,頁201-219。喬幼梅,〈遼代的貨幣制度及其演變〉,收入喬幼梅,《宋遼夏金經濟史研究(增訂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頁220-247。彭波、陳爭平、熊金武,〈論宋代香料的貨幣性質〉,《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4年第2期,頁22-33。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碩士論文,1973,頁55-74。森安孝夫,〈シルクロード東部における通貨──絹・西方銀銭・官布から銀錠へ〉,收入森安孝夫編集,《中央アジア出土文物論叢》,京都:朋友書店,2004,頁1-40。渡邊信一郎,〈伝統中国の国家体制〉,收入渡邊信一郎、西村成雄編,《中国の国家体制をどうみるか:伝統と近代》,東京:汲古書院,2017,頁5-28。渡邊信一郎,〈定額制の成立──唐代後半期における財務運営の転換〉,《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179,2013,頁455-480。渡邊信一郎,〈時代區分論の可能性──唐宋變革期をめぐって〉,《古代文化》48:2,1996,頁46-54。渡邊信一郎著,牟發松譯,〈關於意識形態階級──中國專制國家的統治階級〉,收入武漢大學中國三至九世紀研究所編,《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頁218-239。渡邊信一郎著,徐世虹譯,〈漢代的財政運作和國家物流〉,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頁373-405。程劍波,〈六十餘年來大陸學者關於唐代虛、實錢與虛、實估問題的研究〉,《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6卷2期,2014,頁76-78。黃永年,〈唐天寶宣城郡丁課銀鋌考釋〉,《陝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4期,頁59-67。黃純艷,〈北宋「三說法」辨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4期,頁26-33+25。黃純艷,〈宋代專賣制度變革與地方政府管理職能演變〉,《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144-148。黃純艷,〈近十年來的國內唐宋專賣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1997年第7期,頁11-19。黃純艷,〈略論宋朝銅錢在海外諸國的行用〉,《中州學刊》1997年第6期,頁141-145。黃純艷,〈論北宋中期的茶法變動〉,《思想戰線》,2000年第2期,頁86-90。黃純艷,〈論北宋初期的茶葉貿易法令〉,《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頁101-106。黃純艷,〈論北宋林特茶法改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頁18-24。黃純艷,〈論北宋的現錢法與貼射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3期,頁1-6。黃純艷,〈論北宋嘉祐茶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3期,頁1-8。黃純艷,〈論宋代的私茶法與私茶〉,《雲南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頁78-83。黃純艷,〈論宋代南海貿易體系的形成〉,《國家航海》第三輯,2012,頁44-54。黃純艷,〈論宋代茶法的地區差異〉,《雲南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頁67-71。黃純艷,〈論蔡京茶法改革──兼論宋代茶法演變的基本規律〉,《中國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106-115。黃純艷、劉玲,〈論10至13世紀的東南亞市場、貿易和貨幣〉,《東南亞》,1997年第2期,頁54-60。萬志英著、周星輝譯,〈宋代貨幣史研究的創新:評宮澤知之《宋代中國の國家と經濟》及高聰明《宋代貨幣與貨幣流通》〉,《宋史研究論叢》,2012,頁646-670。萬斯年,〈關於西安市出土唐天寶間銀鋌〉,《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5期,頁32-36。葉煒,〈元和七年議與唐德宗至武宗時期的貨幣政策──從韓愈、元稹兩篇文章的繫年問題談起〉,《中華文史論叢》,2016年第3期,總第123期,頁113-142。葛兆光,〈「中國」意識在宋代的凸顯──關於近世民族主義思想的一個遠源〉,《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出版,2011,頁41-65。葛金芳、常征江,〈近十年來宋代貨幣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2期,頁7-14。葛金芳、曾育榮,〈20世紀以來唐宋之際經濟政策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4年第2期,頁7-17。虞文霞,〈丁謂與真宗時期的茶法改革〉,《農業考古》,2001年第2期,頁261-265。雷博、俞菁慧,〈饒之以財 裁之以法──北宋熙豐時期養育與約束并重的吏治體系改革〉,《天津社會科學》,2015年第4期,頁144-154。廖大珂,〈「日落國」考證──兼論明代中國與羅馬教廷的交往〉,《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108-114。廖寅,〈宋代博易場研究──以廣西博易場為中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3年第2期,頁7-16。榮新江,〈絲路錢幣與粟特商人〉,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暨絲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頁1-7。管漢暉,〈宋元紙幣流通及其在世界貨幣史上的地位:兼論中西方貨幣史演變路徑的差異〉,《經濟資料譯叢》,2016年第3期,頁32-48。趙和平,〈中晚唐錢重物輕問題和估法〉,《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4月,頁83-89+108。趙豐,〈唐代西域的練價與貨幣兌換比率〉,《歷史研究》,1993年第6期,頁177-180。劉世旭,〈略論「西南絲綢之路」出土海貝與貝幣〉,《四川文物》,1993年第5期,頁34-39。劉光臨,〈回歸傳統:歷史學視野中的資本主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頁14-26。劉后濱,〈從三省體制到中書門下體制──隋唐五代〉,收入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頁133-221。劉昌明、涂桂香,〈巴蜀茶在交子產生過程中的作用〉,《農業考古》,2010年第5期,頁259-261+274。劉森,〈北宋銅錢監述略〉,《中國錢幣》,1988年第2期,頁6-14。劉森,〈宋代錢監研究〉,《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3期,頁117-123。劉森,〈唐代的錢監〉,《中國錢幣論文集》4,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頁269-279。鄭學檬,〈從敦煌文書看唐代河西地區的商品貨幣經濟〉,《點濤齋史論集:以唐五代經濟史為中心》,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頁146-161。黎世英,〈宋代的茶葉政策史實綜述〉,《農業考古》,1992年第2期,頁207-211。黎世英,〈宋代茶葉在財政上的作用〉,《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110-115。黎道綱,〈陀洹、曇陵二國考:唐代泰境古國考〉,《東南亞》1998年第3期,頁57-62。橋本雄,〈中世日本の銅銭──永楽銭から「宋銭の世界」を考える〉,收入伊原弘編,《宋銭の世界:東アジアの國際通貨》,東京:勉誠出版,2009,頁129-153。賴瑞和,〈唐人在多元貨幣下如何估價和結賬〉,《中華文史論叢》123,2016,頁61-112。韓振華,〈公元六、七世紀中印關係史料考釋三則──婆利國考、赤土國考、丹丹國考〉,《廈門大學學報(文史版)》,1954年第1期,頁93-114。韓振華,〈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一世紀間中國與印度東南亞的海上交通──漢書地理志粵地條末段考釋〉,《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7年第2期,頁195-227。韓森,〈錢幣及其他形式的貨幣在絲綢之路貿易中的位置〉,收入上海博物館編,《絲綢之路古國錢幣暨絲路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1,頁114-135。羅伯特‧蒙代爾(Robert A. Mundell)著,郭俊杰、楊春學譯,〈最優貨幣區理論〉,收入美國經濟學會主編,楊春學等譯,《美國經濟評論百年經典論文》,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頁329-339。羅彤華,〈唐代和糴問題試論〉,《新史學》第15卷1期,2004,頁45-92。蘇金花,〈唐、五代敦煌地區的商品貨幣形態〉,《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頁92-100。鐘興龍,〈略論北宋錢監的興廢〉《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5,2015,頁71-74。(二)學位論文方錢,〈唐代錢荒問題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4。石光韜,〈十國貨幣制度考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吳承翰,〈五到八世紀的財政物流:以軍糧調度為線索〉,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李博學,〈唐代金銀貨幣化問題研究〉,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1。沙一,〈論唐憲宗時期的錢荒〉,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1。姜月,〈唐代惡錢研究〉,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8。段萌,〈唐代士人對錢荒的議論〉,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徐恒泰,〈唐代錢荒芻論〉,雲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曹祥風,〈唐代貨幣問題研究〉,河北經貿大學碩士論文,2014。陳保銀,〈宋代四川榷茶買馬政策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部碩士論文,1973。黃艷,〈五代貨幣制度考〉,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聞瓊,〈宋代錢荒問題再研究──立足于城鄉二元結構的考察〉,雲南大學中國古代史碩士論文,2010。蔡坤倫,〈唐代關防研究──以關中四面關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7。魏瀟,〈魏晉至隋唐貨幣經濟的發展──以絹帛錢幣貨幣地位變化為線索〉,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竇躍文,〈唐代鑄幣流通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9。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600 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