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裴度律賦研究
作者 林景梅
Lin, Ching-Mei
貢獻者 陳成文
林景梅
Lin, Ching-Mei
關鍵詞 唐代律賦
裴度
律賦用韻
律賦句式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7-Aug-2019 16:30:24 (UTC+8)
摘要 內容語言流麗,巧見新意的唐律賦是科考試賦,更是唐賦之正宗。在文學上雖褒貶不一,但它的存在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是以律賦終唐一世,均為賦中大宗。然而,律賦在唐代以後的相關研究,除了少數幾本通史、專書著作外,個別賦家的研究甚至不到百分之五,是以唐律賦的研究值得深入討論。

本論文分六章敘述,緒論部分介紹了選題的動機目的,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最後以裴度十二篇律賦為對象,分析裴度律賦各篇韻部與句式並製成表格,作為三、四章探討韻部與句式的基本資料。

第二章爬梳史傳文獻、筆記資料、文集與詩集文本,從裴度的「仕宦」、「交往」與「文學」三個面向來知人論世。第三章以裴度十二篇律賦分為「治道」、「人道」、「天道」類,分篇探析其題義、賦文旨趣與思想內涵。

第四章從裴度律賦的「押韻形式」包括韻數、平仄位置與韻腳措置;「符合、逾越《廣韻》的同用、獨用、通押」來補充或檢視韻書脫離實際的地方;「特殊用韻」的限韻字兩字同韻、首句入韻、解鐙韻的特殊用法等,三大面向說明裴度律賦的用韻。

第五章以第一章分析裴度律賦的資料為依據,舉例說明《賦譜》各類賦句:「二句相對」的壯、緊、長句;「隔句對」的輕、重、疏、密、平、雜的隔對句;「散句」如:發語、漫句、送語。其次探討裴度律賦的段型句式,分「首段」、「項、腹段」、「尾、腹段」的段型句式,是否趨近或偏離《賦譜》的建議形式。最後歸納裴度十二篇律賦的「段落與篇章字數」,分析與《賦譜》建議的篇章句數、結構是否與《賦譜》趨近。

《賦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經過上述對裴度律賦的分析、歸納、比較,以及在最終綜合融匯後,從裴度的用韻與句式運用大致趨近《賦譜》,唯特例或注意事項體現的是裴度個人創作特色外,可看出《賦譜》與中晚唐律賦的創作風習具有一定的關聯。以裴度出將入相的官方身份地位,相對於文人身分更能遵守當時律賦的規則,如此是否可以說明流傳下來的《賦譜》雖未成為定式,卻已漸趨近一樣態,而此樣態必須有更多的資料與研究支持。未來如有更多的中唐律賦家研究的加入,其支持、佐證的部分將更顯珍貴,也能有更深的詮解。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武英殿二十四史版本)。
〔漢〕劉安:《淮南子》收錄於《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2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北京 : 中國書店,2018年。
〔唐〕趙璘:《因話錄》,《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據稗海本排印),冊 2831 。
〔唐〕姚思廉:《陳書》,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唐〕李延壽:《南史》,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唐〕李善注:《文選》,同治重刊胡克家嘉慶原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宋〕歐陽脩、宋祁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 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 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1982年。
〔宋〕蘇軾:《易傳》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經部卷42,臺北:世界書局,1986-1988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81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史部,臺北:世界書局,1986-1988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汪廷訥:《汪廷訥戲曲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 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清)方玉潤撰:《詩經原始》,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年。
〔清〕王闓運《尚書大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編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市: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 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何書置:《柳宗元研究》,湖南:嶽麓書社,1994年。
呂友仁:《周禮譯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
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1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2001 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瀋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年。
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葉光大:《貞觀政要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 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 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詹安泰:《離騷箋疏》,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葛洪著,楊明照譯:《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4 年。
趙超編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 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錢宗武、灝譯注:《尚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台灣書店,1998 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 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年。

三、學位論文
江美英:《裴度與中晚唐政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年 。
陳玉雪:《裴度交往詩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年。
鄭色幸:《柳宗元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瀋陽: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單凌寒:《裴度與中唐文學》,瀋陽: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話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學報》第36卷第 1 期,1999 年1月。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 年 12 月,頁889-906。
呂武志:〈裴度的文學觀和散文〉,《中國學術年刊》第 13 期,1992 年 4 月,頁165-188 。
貟大強、王曉如:〈裴度與淮西之亂的平定〉,《唐都學刊》第 13 卷第 1 期,1997年,頁 9-12。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第 2 期,1991 年。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 年。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 年。
何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 年。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載於《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 年,頁51-63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 年 2 月,頁46-49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4期,2003 年。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 年 4 月。
杜學霞:〈裴度、元稹矛盾對中唐文學的影響〉,《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14年,1月),頁99-104。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 年 2 月。
祈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 年 4 月,頁23-39。
洪銘吉:〈唐代試賦律引經研究〉,《科學期刊》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 1 期,1990 年。
徐子方:〈道德和命運的博弈——關漢卿《裴度還帶》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4 期,2008 年 11 月,頁 60-63。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年 7 月。
郭建勛、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張少華:〈論裴度與淮西戰役〉,《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1 卷第6 期,2005 年 11 月,頁 83-85。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 期,1987 年 1 月。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 2000—2014)〉,《成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2016 年,頁127-160。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 第 3 期,1990 年,頁247-25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 4 期,1994 年,頁115-119。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 1 期,1993 年。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 第 6 期,1994 年,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 年 12 月,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1996 年。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第 6 期,1998 年。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 218 期,1998 年 5 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559-57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14,2008年7月,頁115-148。
陳冠明:〈裴度集團平叛日歷簡編之一〉,《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頁 18-25。
陳冠明:〈裴度集團平叛日歷簡編之二〉,《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3 期,2012 年 5 月,頁 12-20。
程千帆:〈辭賦略說〉,《古典文學知識》第 4 期,1991 年。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 3 期,1992 年。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 年 12 月。
黃麗月:〈律賦的形成、發展與特徵——以唐宋為斷代〉,《思辯集》第6期,2003年3月,頁117~146。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第 5 期,1990 年,頁92-95。
葉幼明:〈歷代賦論述要〉,《中國文學研究》第 2 期,1990 年。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第 3 期,1990 年。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大學報》增刊 1993 年第 7 輯 。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讀賦巵言》敘論〉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 年 12 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 ,2001 年 11 月。
詹杭倫:〈《雨村賦話》對《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收錄於《中山大學辭賦學術研討會》2004 年。
莫山洪:〈裴度《寄李翱書》系年考〉,《 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期,2009年,頁50-52。
董克昌:〈淺談裴度的忠誠與擇人〉,《求是學刊》第 5 期,1994 年,頁 95-100。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2015 年 5 月,頁239-27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 2004 年 3 月,頁146-149。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 年 2 月。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2 卷第 2 期,2010 年 4 月,頁 79-84。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趙建梅:〈裴度在洛陽的文酒生活及其詩歌創作〉,《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 24 卷第 2 期,2005 年,頁 29-33。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 1999 年 4 月,頁53-74。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 年 12 月,頁533-547。
劉豔萍:〈裴度分司東都與大和末年洛陽的詩歌唱和〉,《作家雜誌》第 5期,2009 年,頁 112-113。
劉豔萍:〈唐宋洛陽分司長官對文人群體的影響——以裴度、錢惟演、文彥博、
韓絳為中心〉,《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第 4 期,2013 年8 月,頁 11-15。
萬德敬:〈柳宗元與裴度交遊考論〉,《中州學刊》第 5 期,2011 年,頁 184-186。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 年 3 月。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市: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1-35。
簡宗梧:《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唐律賦典律之研究》逢甲大學研究群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 年 7 月 31 日計畫編號:FCU-RD-90-02-0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錄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 年 6 月,頁 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 年,頁7-11。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99 年,頁59-78。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 年,頁769-790。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2000 年 11 月,頁 1-16 。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漳州:師範學院, 2001 年 11 月。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 年。
魏波:〈裴度還帶故事發展演變探析〉,《青年文學家》第 7 期,2010 年,頁 38-39。
鐘再琴:〈裴度與中唐詩人〉,《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 期,1994 年,頁 47-52。
鐘華:〈裴度與中唐文壇〉,《安徽文學》第 12 期,2007 年,頁 91-92。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第 5 期,1991 年,頁68-73 。
鄺健行主編:〈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第 13 期,1994 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 1 期,1993 年,頁 24-34 。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 年 1 月。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出版社)1994 —2018年。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 17 期,1985 年 5 月,頁 9-20。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391200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成文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景梅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Ching-M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景梅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Ching-Mei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Aug-2019 16:30:24 (UTC+8)-
dc.date.available 7-Aug-2019 16:30:2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Aug-2019 16:30:24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391200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84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391200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內容語言流麗,巧見新意的唐律賦是科考試賦,更是唐賦之正宗。在文學上雖褒貶不一,但它的存在當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是以律賦終唐一世,均為賦中大宗。然而,律賦在唐代以後的相關研究,除了少數幾本通史、專書著作外,個別賦家的研究甚至不到百分之五,是以唐律賦的研究值得深入討論。

本論文分六章敘述,緒論部分介紹了選題的動機目的,回顧前人的研究成果,說明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與範圍,最後以裴度十二篇律賦為對象,分析裴度律賦各篇韻部與句式並製成表格,作為三、四章探討韻部與句式的基本資料。

第二章爬梳史傳文獻、筆記資料、文集與詩集文本,從裴度的「仕宦」、「交往」與「文學」三個面向來知人論世。第三章以裴度十二篇律賦分為「治道」、「人道」、「天道」類,分篇探析其題義、賦文旨趣與思想內涵。

第四章從裴度律賦的「押韻形式」包括韻數、平仄位置與韻腳措置;「符合、逾越《廣韻》的同用、獨用、通押」來補充或檢視韻書脫離實際的地方;「特殊用韻」的限韻字兩字同韻、首句入韻、解鐙韻的特殊用法等,三大面向說明裴度律賦的用韻。

第五章以第一章分析裴度律賦的資料為依據,舉例說明《賦譜》各類賦句:「二句相對」的壯、緊、長句;「隔句對」的輕、重、疏、密、平、雜的隔對句;「散句」如:發語、漫句、送語。其次探討裴度律賦的段型句式,分「首段」、「項、腹段」、「尾、腹段」的段型句式,是否趨近或偏離《賦譜》的建議形式。最後歸納裴度十二篇律賦的「段落與篇章字數」,分析與《賦譜》建議的篇章句數、結構是否與《賦譜》趨近。

《賦譜》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經過上述對裴度律賦的分析、歸納、比較,以及在最終綜合融匯後,從裴度的用韻與句式運用大致趨近《賦譜》,唯特例或注意事項體現的是裴度個人創作特色外,可看出《賦譜》與中晚唐律賦的創作風習具有一定的關聯。以裴度出將入相的官方身份地位,相對於文人身分更能遵守當時律賦的規則,如此是否可以說明流傳下來的《賦譜》雖未成為定式,卻已漸趨近一樣態,而此樣態必須有更多的資料與研究支持。未來如有更多的中唐律賦家研究的加入,其支持、佐證的部分將更顯珍貴,也能有更深的詮解。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4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4
一、正視唐代律賦的價值 4
二、裴度律賦的研究付之闕如 9
第二節 研究成果綜述 11
一、律賦的相關研究 11
二、裴度律賦的相關研究 16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一、研究範圍 19
二、研究方法 20
第四節 裴度律賦各篇之韻部與句式 23
一、〈漢宣帝冠帶單于賦 以「威懷禮加北戎遂定」為韻〉 24
二、〈鑄劍戟為農器賦 以「天下無事務農息兵」為韻〉 26
三、〈黃目樽賦 以「清廟之器所以禮神」為韻〉 29
四、〈三驅賦 以「蒐畋以時網去三面」為韻〉 31
五、〈鈞天樂賦 以「上天無聲昭錫有道」為韻〉 34
六、〈簫韶九成賦 以「曲終九成百獸皆舞」為韻〉 36
七、〈古君子佩玉賦 以「思古君子行必鏘玉」為韻〉 38
八、〈歲寒知松柏後彫賦 以「貞心勁節翠貫四時」為韻〉 41
九、〈二氣合景星賦 以「其狀無常出有道之國」為韻〉 44
十、〈律中黃鍾賦 以「聖人有以見天地之賾」為韻〉 47
十一、〈神龜負圖出河賦 以「作瑞前王始啟文教」為韻〉 49
十二、〈白烏呈瑞賦〉 52
第二章 裴度之仕宦、交遊與文學 55
第一節 裴度之仕宦生涯 55
一、出將入相,平定淮西 56
二、藩鎮歸順,元和中興 58
三、用之則治,捨之則亂之重臣風範 60
第二節 裴度與士人之交往 63
一、裴度與柳宗元、劉禹錫之交往 63
二、裴度與白居易之交往 66
三、裴度與元稹之交往 68
第三節 裴度之文學觀 71
一、宗經載道的文學表現 71
二、追求閒適的文學創作 75
第三章 裴度律賦題旨內容分篇探析 77
第一節 治道類賦篇 79
一、〈漢宣帝冠帶單于賦 以「威懷禮加北戎遂定」為韻〉 79
二、〈鑄劍戟為農器賦 以「天下無事務農息兵」為韻〉 82
三、〈黃目樽賦 以「清廟之器所以禮神」為韻〉 85
四、〈三驅賦 以「蒐畋以時網去三面」為韻〉 88
第二節 人道類賦篇 91
一、〈鈞天樂賦 以「上天無聲昭錫有道」為韻〉 91
二、〈簫韶九成賦 以「曲終九成百獸皆舞」為韻〉 94
三、〈古君子佩玉賦 以「思古君子行必鏘玉」為韻〉 97
四、〈歲寒知松柏後彫賦 以「貞心勁節翠貫四時」為韻〉 100
第三節 天道類賦篇 103
一、〈二氣合景星賦 以「其狀無常出有道之國」為韻〉 103
二、〈律中黃鍾賦 以「聖人有以見天地之賾」為韻〉 106
三、〈神龜負圖出河賦 以「作瑞前王始啟文教」為韻〉 110
四、〈白烏呈瑞賦〉 113
第四章 裴度律賦之用韻研究 116
第一節 押韻形式 116
一、韻數 117
二、平仄位置與韻腳措置 125
第二節 符合與逾越《廣韻》——同用、獨用與通押 133
一、符合《廣韻》韻例——同用、獨用 133
二、逾越《廣韻》韻例——上去通押 136
三、裴度律賦中韻字數與獨用、同用、合用 137
第三節 特殊用韻情形 140
一、限韻兩字同韻 140
二、首句入韻 140
三、解鐙 143
第五章 裴度律賦之句式 145
第一節 裴度律賦中各類賦句 146
一、「二句相對」句式 146
二、「隔句對」句式 148
三、「散句」句式 152
第二節 裴度律賦中段型句式 157
一、裴度律賦中「首」段之段型句式與組織方法 158
二、裴度律賦中「項」與「腹」段之段型句式與組織方法 160
三、裴度律賦中「尾」段之段型句式與組織方法 163
第三節 裴度律賦篇型句式組織 165
一、段落與篇章字數 166
二、裴度律賦與《賦譜》賦句章法之關係 168
三、裴度律賦與篇章句式 171
第六章 結 論 177
參 考 書 目 183
一、古籍 183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184
三、學位論文 187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188
zh_TW
dc.format.extent 419467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91200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代律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裴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用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律賦句式zh_TW
dc.title (題名) 裴度律賦研究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 考 書 目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天官書》(武英殿二十四史版本)。
〔漢〕劉安:《淮南子》收錄於《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南京市:鳳凰出版社,2012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北京 : 中國書店,2018年。
〔唐〕趙璘:《因話錄》,《叢書集成初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年,據稗海本排印),冊 2831 。
〔唐〕姚思廉:《陳書》,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唐〕李延壽:《南史》,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唐〕李善注:《文選》,同治重刊胡克家嘉慶原本。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臺北:世界書局,1959 年。
〔後晉〕劉昫等:《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宋〕歐陽脩、宋祁 :《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世界書局,1974 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宋〕洪邁:《容齋續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宋〕李昉:《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58 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木鐸出版,1982年。
〔宋〕蘇軾:《易傳》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經部卷42,臺北:世界書局,1986-1988年。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281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史部,臺北:世界書局,1986-1988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 年。
〔明〕王夫之:《禮記章句》,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明〕汪廷訥:《汪廷訥戲曲集》,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清〕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1 年。
〔清〕孫梅:《四六叢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清〕陳元龍等:《御定歷代賦彙》,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 年。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80 年。
〔清)方玉潤撰:《詩經原始》,上海市 :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清〕王芑孫:《讀賦巵言》,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 1982 年。
〔清〕浦銑:《復小齋賦話》,載於何沛雄編《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
〔清〕王修玉:《歷朝賦楷》,臺南:莊嚴文化公司,1997 年。
〔清〕王闓運《尚書大傳》,板橋:藝文印書館,1967年。
〔清〕蔣廷錫、陳夢雷等編纂:《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合肥市:安徽美術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著作(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王力:《古代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王力:《漢語語音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濟南:山東齊魯書社,2004 年。
王良友:《中唐五大家律賦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 年。
尹占華:《律賦論稿》,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
何沛雄:《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 年。
何新文:《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 年。
何新文:《辭賦散論》,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 年。
何書置:《柳宗元研究》,湖南:嶽麓書社,1994年。
呂友仁:《周禮譯註》,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 年。
李學勤主編,趙伯雄整理:《周禮注疏》,臺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吳儀鳳:《賦寫帝國:唐賦創作的文化情境與書寫意涵》,臺北: 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2012年。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 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
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年。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北京:中華書局, 2001 年。
高光復:《賦史述略》,瀋陽: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年。
高步瀛著,曹道衡、沈玉成點校:《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2 年。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6 年。
陶敏、李一飛合著:《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年。
彭紅衛:《唐代律賦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年。
陳良運主編:《中國歷代賦學曲學論著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 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 年。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 年。
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年。
葉光大:《貞觀政要譯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年。
傅璇琮等:《唐五代文學編年史.晚唐卷》,瀋陽:遼海出版社,2001 年。
詹杭倫、沈時蓉校證:《雨村賦話校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年。
詹杭倫:《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 年。
詹杭倫:《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 年。
詹杭倫等校注:《歷代律賦校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年。
詹安泰:《離騷箋疏》,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葛洪著,楊明照譯:《抱朴子外篇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鈴木虎雄著、殷石臞譯:《賦史大要》,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
趙俊波:《中晚唐賦分體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2004 年。
趙超編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1998 年。
熊良智主編:《辭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年。
遲文浚等:《歷代辭賦典》,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 年。
鮑明煒:《唐代詩文韻部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年。
錢宗武、灝譯注:《尚書》,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台灣書店,1998 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 年。
霍松林主編:《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 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 年。
鄺健行:《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聶石樵:《唐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龍泉書屋,1979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 年。

三、學位論文
江美英:《裴度與中晚唐政局》,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馬寶蓮:《唐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 年。
謝妙青:《韓愈辭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 年 。
陳玉雪:《裴度交往詩研究》,臺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成文:《唐代古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 年。
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1 年。
鄭色幸:《柳宗元辭賦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2 年。
胡淑貞:《白居易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陳鈴美:《王棨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陳玠妃:《王禹偁辭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黃雅琴:《王起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年。
陳漢鄂:《黃滔律賦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年。
付靜:《初盛唐律賦格律研究》,瀋陽: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
方靜瑛:《徐寅律賦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年。
單凌寒:《裴度與中唐文學》,瀋陽: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12年。
江之陵:《蔣防辭賦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年。
邱顯鎮:《文學與事功——唐代中興名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年。

四、期刊及學術會議論文
尹占華:〈唐宋賦的詩話與散文化〉,《西北師大學學報》第36卷第 1 期,1999 年1月。
王基倫:〈中晚唐賦體創作趨向新議〉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1996 年 12 月,頁889-906。
呂武志:〈裴度的文學觀和散文〉,《中國學術年刊》第 13 期,1992 年 4 月,頁165-188 。
貟大強、王曉如:〈裴度與淮西之亂的平定〉,《唐都學刊》第 13 卷第 1 期,1997年,頁 9-12。
何新文:〈賦話初探〉,《湖北大學學報》第 2 期,1991 年。
何新文:〈晚唐律賦的藝術變化〉,《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1995 年。
何新文:〈浦銑及其賦話考述〉,《文獻》第3期,1997 年。
何忠榮:〈唐代律賦簡論〉,《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5 年。
李立信:〈「辭」、「賦」關係新證〉,載於《新亞學術集刊.賦學專輯》第13期,1994 年,頁51-63
汪小洋、孔慶茂:〈論律賦的文學性〉,《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 年 2 月,頁46-49
余恕誠:〈唐代律賦與詩歌在押韻方面的相互影響〉,《江淮論壇》第4期,2003 年。
吳在慶:〈科舉試賦及其對唐賦創作影響的幾個問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40卷第2期,2004 年 4 月。
杜學霞:〈裴度、元稹矛盾對中唐文學的影響〉,《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1期(2014年,1月),頁99-104。
周臘生:〈晚唐律賦的散體化〉,《江海學刊》2004 年 2 月。
祈立峰:〈聲律的實踐與示範:論唐律賦「題韻」與「題義」的互文性〉,《人文研究學報》第42卷第1期,2008 年 4 月,頁23-39。
洪銘吉:〈唐代試賦律引經研究〉,《科學期刊》第8期,2014年12月,頁13-35。
耿志堅:〈唐代元和前後詩人用韻考〉,《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 1 期,1990 年。
徐子方:〈道德和命運的博弈——關漢卿《裴度還帶》剖析〉,《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4 期,2008 年 11 月,頁 60-63。
馬積高:〈唐代的科舉考試與詩的繁榮〉,《唐代文學論叢》第 3 期,1982年 7 月。
郭建勛、毛錦群:〈論律賦的文體特徵〉,《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2007年,頁61-68。
張少華:〈論裴度與淮西戰役〉,《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21 卷第6 期,2005 年 11 月,頁 83-85。
張正體:〈唐代的科試制度與試賦體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 1 期,1987 年 1 月。
張彥:〈新世紀以來唐代律賦研究綜述( 2000—2014)〉,《成都師範學院學報》第31卷第8期,2015年8月,頁85-90。
張巍:〈賦譜釋要〉,《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2016 年,頁127-160。
曹明綱:〈論唐宋賦的尚理傾向〉,《學術研究》 第 3 期,1990 年,頁247-258。
曹明綱:〈唐代律賦的形成、發展和程式特點〉,《學術研究》第 4 期,1994 年,頁115-119。
許結:〈賦學批評方法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第 1 期,1993 年。
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 第 6 期,1994 年,頁86-95。
許結:〈古律之辯與賦體之爭——論後期賦學嬗變之理論軌跡〉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 年 12 月,頁69-88。
許結:〈論唐代賦學的歷史形態〉,《南京大學學報》第 1 期,1996 年。
許結:〈二十世紀賦學研究的回顧與瞻望〉,《文學評論》第 6 期,1998 年。
彭萬隆:〈《登科記考》訂補八則〉,《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2001年。
陳美朱:〈論唐賦的兩極評價〉,《中國文化月刊》第 218 期,1998 年 5 月。
陳萬成:〈《賦譜》與唐賦的演變〉,收錄於南京大學中系《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年,頁559-578。
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卷14,2008年7月,頁115-148。
陳冠明:〈裴度集團平叛日歷簡編之一〉,《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1 期, 2012 年 1 月,頁 18-25。
陳冠明:〈裴度集團平叛日歷簡編之二〉,《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 29 卷第 3 期,2012 年 5 月,頁 12-20。
程千帆:〈辭賦略說〉,《古典文學知識》第 4 期,1991 年。
程千帆:〈辭賦的源流、類型及特點〉,《文史知識》第 3 期,1992 年。
程章燦:〈辭賦批評:思的框架與史的脈絡——以六朝賦話為中心〉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 年 12 月。
黃麗月:〈律賦的形成、發展與特徵——以唐宋為斷代〉,《思辯集》第6期,2003年3月,頁117~146。
萬光治:〈唐宋賦地位論略〉,《文史哲》第 5 期,1990 年,頁92-95。
葉幼明:〈歷代賦論述要〉,《中國文學研究》第 2 期,1990 年。
葉幼明:〈賦論發微〉,《求索》第 3 期,1990 年。
詹杭倫:〈唐鈔本《賦譜》初探〉,《四川師大學報》增刊 1993 年第 7 輯 。
詹杭倫:〈王芑孫及其《讀賦巵言》敘論〉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 年 12 月。
詹杭倫:〈清代賦格著作《賦學指南》考論〉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漳州:師範學院 ,2001 年 11 月。
詹杭倫:〈《雨村賦話》對《律賦衡裁》的沿襲與創新〉收錄於《中山大學辭賦學術研討會》2004 年。
莫山洪:〈裴度《寄李翱書》系年考〉,《 南寧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第2期,2009年,頁50-52。
董克昌:〈淺談裴度的忠誠與擇人〉,《求是學刊》第 5 期,1994 年,頁 95-100。
董就雄:〈試論唐代八韻試賦的用韻〉,《饒宗頤國學院院刊》 2015 年 5 月,頁239-275。
趙俊波:〈窺陳編以盜竊——論唐代律賦語言雅正特點的形成〉,社會科學研究, 2004 年 3 月,頁146-149。
趙俊波:〈晚唐律賦的散體化傾向〉,《江海學刊》2004 年 2 月。
趙俊波:〈再論唐代律賦的體式標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12 卷第 2 期,2010 年 4 月,頁 79-84。
趙成林、成朝暉:〈限韻和病犯——也談聲律的體式標準〉,《遠東通識學報》第2卷第2期,2008年7月,頁31-38。
趙建梅:〈裴度在洛陽的文酒生活及其詩歌創作〉,《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第 24 卷第 2 期,2005 年,頁 29-33。
蔡梅枝:〈唐初律賦探析——兼論律賦形成的因素〉,《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集刊》 1999 年 4 月,頁53-74。
蔡鍾祥:〈賦論流變考略〉收錄於《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 1996 年 12 月,頁533-547。
劉豔萍:〈裴度分司東都與大和末年洛陽的詩歌唱和〉,《作家雜誌》第 5期,2009 年,頁 112-113。
劉豔萍:〈唐宋洛陽分司長官對文人群體的影響——以裴度、錢惟演、文彥博、
韓絳為中心〉,《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1 卷第 4 期,2013 年8 月,頁 11-15。
萬德敬:〈柳宗元與裴度交遊考論〉,《中州學刊》第 5 期,2011 年,頁 184-186。
薛亞軍:〈追求與幻滅:晚唐士子科舉心態的文化透視〉,《黃河科技大學》2003 年 3 月。
簡宗梧:〈賦體因子的解析與再造〉收錄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1-H-035-004),臺中市:逢甲大學中文系,2001,頁1-35。
簡宗梧:《唐代文學與文化子計畫一:唐律賦典律之研究》逢甲大學研究群專題計畫成果報告,2002 年 7 月 31 日計畫編號:FCU-RD-90-02-01。
簡宗梧:〈試論唐賦之發展及其特色〉收錄於《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1993 年 6 月,頁 109-127。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國文天地》第6期,1998 年,頁7-11。
簡宗梧:〈從漢到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賦體變化之考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 1999 年,頁59-78。
簡宗梧:〈1991-1995 年中外賦學研究述評〉收錄於《辭賦文學論集》1999 年,頁769-790。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 期,2000 年 11 月,頁 1-16 。
簡宗梧:〈賦與類書關係之考察〉收錄於《第五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漳州:師範學院, 2001 年 11 月。
簡宗梧、游適宏:〈清人選唐律賦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5期,2002年11月,頁21-35。
簡宗梧:〈唐律賦典律研究〉收錄於《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逢甲大學中文系,2003 年。
魏波:〈裴度還帶故事發展演變探析〉,《青年文學家》第 7 期,2010 年,頁 38-39。
鐘再琴:〈裴度與中唐詩人〉,《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1 期,1994 年,頁 47-52。
鐘華:〈裴度與中唐文壇〉,《安徽文學》第 12 期,2007 年,頁 91-92。
鄺健行:〈律賦與八股文〉,《文史哲》第 5 期,1991 年,頁68-73 。
鄺健行主編:〈賦學專輯〉,《新亞學術集刊》第 13 期,1994 年。
鄺健行:〈唐代律賦對科舉考試的黏附與偏離〉,《新亞學術集刊》第 1 期,1993 年,頁 24-34 。
鄺健行:〈律賦論體〉,《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1期,2005 年 1 月。
鄺健行:〈唐代律賦與律〉,(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出版社)1994 —2018年。
羅聯添:〈唐代進士科試詩賦的開始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 第 17 期,1985 年 5 月,頁 9-20。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50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