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新加坡幼兒園臺籍華語教師的美麗與哀愁: 異鄉人的身分差序與自我認同
Beauty and sorrow of preschool Taiwanese Chinese teacher in Singapore : differential citizenship and self-identity of strangers
作者 張馨云
Chang, Hsin-Yun
貢獻者 張盈堃
張馨云
Chang, Hsin-Yun
關鍵詞 臺籍華語教師
身分差序
社會網絡
自我認同感
TCSL teachers
Differential status
Social network
Self-identity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7-八月-2019 16:57:12 (UTC+8)
摘要 近年來,臺灣人赴海外工作者的數量以倍數成長,技術人才外移的現象不斷流動於教育界及各領域白領階級,就幼教現場而言,許多幼教工作者在接受長期的專業培訓後,也產生外移至其他國家尋求更佳的工作環境或優渥的薪資待遇的念頭,其中,又以新加坡與中國大陸最為明顯,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新加坡幼兒園臺籍華語教師為主軸,探索其進入新加坡職場後,與國家、社會及園所間的互動關係,試圖剖析臺籍華語教師與外在環境的連結,以及轉換環境後的自我認識。
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了解九位(A1至A4、B1、C1至C4)現職於新加坡幼兒園的臺籍華語教師,與三位(D1至D3)曾任職於新加坡幼兒園,現已返臺之幼教工作者,在新加坡工作時的經歷與感受,主要發現如下:
身分差序與自我認同的關係:臺籍華語教師在新加坡所面臨的身分差序,可區分為結構面和行動面兩個層面,且分別對自我認同中的集體認同與個人認同,產生正、負向關係的影響。研究者藉此整理出七種關係類型,為合理薪資的報酬、被迫接受的境遇、夢寐以求的環境、極力翻轉的困境、尊重專業的立場、暗潮洶湧的拼鬥和前程似錦的未來。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burgeoning increase in Taiwanese workers overseas. Talent loss has also been common in edu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positions in diverse fiel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ny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after receiving long-term professional training, also start thinking about moving to other countries for better working environment or higher salary, particularly to Singapore and the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CSL teachers and probed into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country, society, and early childhood institute after working in Singapore, hoping to decipher how TCSL teachers from Taiwan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what their self-understanding was after the environment change.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adopted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working in Singapore among nine Taiwa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currently working in early childhood institutes in Singapore (A1-A4, B1, C1-C4) and three who had worked in Singapore and now taught in Taiwan (D1-D3).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ial status and self-identity: Differential status faced by Taiwa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Singapo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he positive aspect included reasonable salary, coveted work environment, the stance that respected professionalism, and promising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gative aspect included situation where an individual was forced to accept, coveted work environment, and turbulent fight.
參考文獻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6月29日)。
吳介民(2000)。壓榨人性空間:身分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1-44。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份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臺灣社會學,21,51-99。
吳心怡(2015)。幼兒華語教學現況與教師進修需求分析—以新加坡學前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高雄市。
宋世傑(2010)。臺灣與新加坡移民政策制定因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縣。
林以凱(2014)。幼托整合後教保服務人員定位及專業之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1-2。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
林昭儀(2012)。從社會網絡概念和時空移動探討外籍家務移工。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259-280。
林家五、張國義、劉貞妤、林裘緒與陳筱華(2009)。差序對待知覺與同事間信任對公平態度與政治行為之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1,143-175。
邱嘉玲、魏美惠(2014)。幼托整合對公私立幼兒園影響之初探。幼兒教育年刊,25,163-183。
洪圭輝(2014)。新加坡延攬海外人才模式研習計畫。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報告書(編號:C10304967),未出版。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晉芬(2007)。[女人幫助女人-東南亞籍女性幫傭在臺灣]評介藍佩嘉: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4,175-185。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2017年4月26日)。
許麗敏(2014)。臺灣電子工程師赴新加坡工作原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縣。
郭憲偉(2016)。生命的敘說-職業雜技演員的自我認同。運動文化研究,29,61-86。
陳怡靖(2009)。臺灣地區公/私立幼稚園教職取得之研究: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檢驗。教育與社會研究,17,79-110。
陳信宏、林欣吾、溫蓓章 (2006)。 國際人才流動趨勢與臺灣的發展隱憂。經濟前瞻,106, 104-112。
陳珮雯(2015年07月)。幼兒園老師為什麼出走?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出版社。
黃倩儀(2014)。臺籍幼教老師在新加坡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縣。
黃麗靜(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芙宜、陳梅英、高嘉和(2017年6月24日)。少子化、人才外流臺灣陷缺才4大危機。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楊麗芬(2012)。「我形 我塑」-教師專業認同之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文川(2009)。自我身分認同與生活環境的關係。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2,63-81。
鄭安玲、宋鎮照(2012)。勞動移民政策之政經分析:台星兩國之比較研究。稻江學報,5(2),81-115。
謝建社、牛喜霞(2004)。鄉土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新趨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1),8-13。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譚心莛(2014)。旅行的意義:打工度假與自我認同的形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Ebbeck, M., & Chan, Y. (2011). Instituting chang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ngapor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8(6), 457-463.
Sharpe, P. J. (1998). Aspec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44(1), 129-13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幼兒教育研究所
10615700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700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張盈堃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馨云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ang, Hsin-Yu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馨云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Hsin-Yu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7-八月-2019 16:57:12 (UTC+8)-
dc.date.available 7-八月-2019 16:57: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7-八月-2019 16:57:1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615700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498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幼兒教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700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年來,臺灣人赴海外工作者的數量以倍數成長,技術人才外移的現象不斷流動於教育界及各領域白領階級,就幼教現場而言,許多幼教工作者在接受長期的專業培訓後,也產生外移至其他國家尋求更佳的工作環境或優渥的薪資待遇的念頭,其中,又以新加坡與中國大陸最為明顯,因此,本研究主要以新加坡幼兒園臺籍華語教師為主軸,探索其進入新加坡職場後,與國家、社會及園所間的互動關係,試圖剖析臺籍華語教師與外在環境的連結,以及轉換環境後的自我認識。
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了解九位(A1至A4、B1、C1至C4)現職於新加坡幼兒園的臺籍華語教師,與三位(D1至D3)曾任職於新加坡幼兒園,現已返臺之幼教工作者,在新加坡工作時的經歷與感受,主要發現如下:
身分差序與自我認同的關係:臺籍華語教師在新加坡所面臨的身分差序,可區分為結構面和行動面兩個層面,且分別對自我認同中的集體認同與個人認同,產生正、負向關係的影響。研究者藉此整理出七種關係類型,為合理薪資的報酬、被迫接受的境遇、夢寐以求的環境、極力翻轉的困境、尊重專業的立場、暗潮洶湧的拼鬥和前程似錦的未來。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Recent years have witnessed the burgeoning increase in Taiwanese workers overseas. Talent loss has also been common in education and the white-collar positions in diverse field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many early childhood practitioners, after receiving long-term professional training, also start thinking about moving to other countries for better working environment or higher salary, particularly to Singapore and the Mainland China. Therefore, this study focused on TCSL teachers and probed into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country, society, and early childhood institute after working in Singapore, hoping to decipher how TCSL teachers from Taiwan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what their self-understanding was after the environment change.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adopted to understand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s of working in Singapore among nine Taiwa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currently working in early childhood institutes in Singapore (A1-A4, B1, C1-C4) and three who had worked in Singapore and now taught in Taiwan (D1-D3).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ial status and self-identity: Differential status faced by Taiwanes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Singapor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he positive aspect included reasonable salary, coveted work environment, the stance that respected professionalism, and promising fu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egative aspect included situation where an individual was forced to accept, coveted work environment, and turbulent fight.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論文章節規劃 4
第貳章 概念探討:身分差序與自我認同 7
第一節 臺灣幼教師資培育制度與幼托整合後現況 7
第二節 新加坡移民政策與幼教制度 10
第三節 海外移工的身分差序 16
第四節 海外移工的自我認同感 18
第五節 小結 24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2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25
第二節 研究田野與研究對象 26
第三節 研究分析 37
第四節 研究倫理與限制 39
第肆章 無可奈何的移動關鍵時刻:臺籍幼教工作者的出走 41
第一節 影響幼教工作者出走原因 41
第二節 出走管道 45
第三節 小結 48
第伍章 海外移工如何找尋自我生活 51
第一節 生活圈的轉動 51
第二節 文化差異建構出的挑戰 57
第三節 小結 67

第陸章 海外移工在職場中的角色與挑戰 71
第一節 融入異文化下的幼教生態 71
第二節 融入他國幼教職場的挑戰 75
第三節 從他國返鄉後的職場挑戰 82
第四節 社會建構出的專業形象 84
第五節 小結 86
第柒章 海外移工面臨的新加坡政策與制度規章 91
第一節 我是專業人才還是勞工? 91
第二節 在異國他鄉沒有生命的本錢 94
第三節 為自我價值爭取權利 94
第四節 工作不是我生命的全部 96
第五節 工作不應具有強制性 99
第六節 小結 101
第捌章 對未來藍圖的期待與想像 105
第一節 當我在新加坡時 105
第二節 當我來新加坡後 109
第三節 當我選擇離開新加坡(談離開新加坡幼教者的經歷) 118
第四節 小結 121
第玖章 結論:臺籍華語教師的美麗與哀愁 123
第一節 身分差序對臺籍華語教師認同感的影響 123
第二節 臺籍華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133
第三節 研究者的後臺反省 136
參考文獻 137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40
附錄二 研究參與者基本資料 141
附錄三 訪談同意書 142
zh_TW
dc.format.extent 257424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700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籍華語教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身分差序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社會網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自我認同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TCSL teach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fferential statu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al networ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lf-identityen_US
dc.title (題名) 新加坡幼兒園臺籍華語教師的美麗與哀愁: 異鄉人的身分差序與自我認同zh_TW
dc.title (題名) Beauty and sorrow of preschool Taiwanese Chinese teacher in Singapore : differential citizenship and self-identity of stranger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
幼兒教育及照顧法(2011年6月29日)。
吳介民(2000)。壓榨人性空間:身分差序與中國式多重剝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39,1-44。
吳介民(2011)。永遠的異鄉客?公民身份差序與中國農民工階級。臺灣社會學,21,51-99。
吳心怡(2015)。幼兒華語教學現況與教師進修需求分析—以新加坡學前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高雄市。
宋世傑(2010)。臺灣與新加坡移民政策制定因素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縣。
林以凱(2014)。幼托整合後教保服務人員定位及專業之重要性。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0),1-2。
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8,1-73。
林昭儀(2012)。從社會網絡概念和時空移動探討外籍家務移工。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1,259-280。
林家五、張國義、劉貞妤、林裘緒與陳筱華(2009)。差序對待知覺與同事間信任對公平態度與政治行為之影響。本土心理學研究,31,143-175。
邱嘉玲、魏美惠(2014)。幼托整合對公私立幼兒園影響之初探。幼兒教育年刊,25,163-183。
洪圭輝(2014)。新加坡延攬海外人才模式研習計畫。行政院所屬各機關因公出國人員報告書(編號:C10304967),未出版。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晉芬(2007)。[女人幫助女人-東南亞籍女性幫傭在臺灣]評介藍佩嘉:Global Cinderella’s: Migrant Domestics and Newly Rich Employers in Taiwan。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4,175-185。
教保服務人員條例(2017年4月26日)。
許麗敏(2014)。臺灣電子工程師赴新加坡工作原因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縣。
郭憲偉(2016)。生命的敘說-職業雜技演員的自我認同。運動文化研究,29,61-86。
陳怡靖(2009)。臺灣地區公/私立幼稚園教職取得之研究: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之檢驗。教育與社會研究,17,79-110。
陳信宏、林欣吾、溫蓓章 (2006)。 國際人才流動趨勢與臺灣的發展隱憂。經濟前瞻,106, 104-112。
陳珮雯(2015年07月)。幼兒園老師為什麼出走?天下雜誌,取自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出版社。
黃倩儀(2014)。臺籍幼教老師在新加坡的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南投縣。
黃麗靜(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認同、社區意識與專業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芙宜、陳梅英、高嘉和(2017年6月24日)。少子化、人才外流臺灣陷缺才4大危機。自由時報,取自http://www.ltn.com.tw/
楊麗芬(2012)。「我形 我塑」-教師專業認同之敘說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蔡文川(2009)。自我身分認同與生活環境的關係。中國地理學會會刊,42,63-81。
鄭安玲、宋鎮照(2012)。勞動移民政策之政經分析:台星兩國之比較研究。稻江學報,5(2),81-115。
謝建社、牛喜霞(2004)。鄉土中國社會"差序格局"新趨勢。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1),8-13。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移工的流動與認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臺灣新富家庭。臺北:行人。
譚心莛(2014)。旅行的意義:打工度假與自我認同的形塑(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市。

Ebbeck, M., & Chan, Y. (2011). Instituting chang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ngapor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8(6), 457-463.
Sharpe, P. J. (1998). Aspec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Singapore.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44(1), 129-13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34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