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教會學校在世俗化處境下的挑戰與存續:以真理大學、聖約翰科大為例
The Challenge and Persistence of Christian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Secularization: Studies on Aletheia University and St. John`s University in Taiwan
作者 陳玉海
Chen, Yu-Hai
貢獻者 蔡源林
Tsai, Yuan-Lin
陳玉海
Chen, Yu-Hai
關鍵詞 教會學校
宗教社會學
世俗化
宗教教育
台灣長老教會
台灣聖公會
Christian School
Sociology of Religion
Secularization
Religious Education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
Taiwan Episcopal Church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九月-2019 16:01:34 (UTC+8)
摘要   本文聚焦探討的真理大學與聖約翰科技大學兩校,其傳統分別根植於台灣本土與中國大陸,這兩者也是所有台灣教會學校的根源,教會學校雖基於或強或弱的宗教理由創辦,但是在開辦與經營時,均會遭受到世俗領域的挑戰,本文即透過社會學家韋伯對宗教與世俗關係的理念型(Ideal Type)分析,探討宗教與世俗世界(政治、經濟、知性)在教育領域產生的緊張性關係,理解其擔綱者在面臨價值衝突中做出的選擇。
  研究指出,一旦教會學校創辦了之後,無論在中國大陸或台灣,都遭遇當地政權本能性的壓迫與反對,在立案資格、課程內容的政策上施壓於校方,教會配合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辦理工、商業專科學校,學校為了延續自身的生命,藉由獲得法人團體的地位擺脫教會的控制,但是「宗教人」擁有不計代價達成使命的心志倫理,讓他們在衝突與妥協中尋求生存之道,面對未來世俗化的諸多變局,宗教人胸中的火焰是否仍然雄旺,是否實事求是地回應挑戰,就是教會學校能否存續的關鍵。
The thesis on Aletheia University and St. John’s University is evolved from the Christian schools of the two academic traditions that were rooted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eparately. These two traditions are also the origins of all Taiwanese Christian schools. The Christian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and based on the grounds of their stronger or weaker religious intentions, and challenged by the secular environments when they started and operated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tens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secular areas (political, economic, intellectual) in the field of Christian high education, and to comprehend the decisions made by the leaders under the conflicting values through the analyses in terms of the sociologist Max Weber’s “Idea Type”.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once the Christian school was founded, it would suffer from the oppression of local political power instinctively in both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he government set pressure to the school through the restricted policies of filing qualification and course content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policies to favor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But the school would survive and adjust through getting rid of the church’s control by obtaining the status of the juristic person. However, the “Homo Religiosus” had the ethic of convicting that achieved to their mission without counting the cost so that they could seek survival in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Facing the changes in the future of secularization, whether the flames in the hearts of religious people are still prosperous, whether the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in a realistic manner, the religious ethic will be the vital energy to the survival of Christian schools.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Bourdieu, Pierre皮耶.布迪厄、華康得著,李猛、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rown, Stewart J. (2018),《歐洲啟蒙運動,福音奮興運動,海外宣教》,台南市:南神出版社。
Eber, Irene伊愛蓮著,胡聰賢譯(2013),《施約瑟傳 : 猶太裔主教與中文聖經》,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紀登斯著,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Herbert, Roy郝伯萊著,簡啟聰譯(1981),《聖公會信仰簡介》,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Immanuel Wallerstein華勒斯坦著,郭方、劉新城、張文剛譯(1998),《近代世界體系》,(台北市:桂冠)。
Krumm, John M.著,黃明德譯(1995),《為何選擇聖公會》,台北:道聲。
Kuiper, B.K. 祈伯爾著,李林靜芝譯(2007),《The Church in History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MacKay, George Leslie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2012),《馬偕日記1871-1901Ⅰ》,1882年7月26日,台北:玉山社。
MacKay, George Leslie偕叡理著,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回憶錄》(Far From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 ),台北:前衛。
McManners, John編,張景龍等譯(1996),《牛津基督教史》,香港:牛津大學。
Ramsay, Archbishop Michael著,黃明德譯(1994),《聖經․傳統․理性․經驗- 安立甘精神》,台北:雅歌。
San Ignacio de Loyola著,侯景文,譚璧輝合譯(1999),《聖依納爵自述小傳,心靈日記》,台北:光啟出版社。
Urban T. Holmes,黃明德譯(1995),《安立甘主義是什麼》,台北:道聲。
Weber, Max 韋伯.馬克思著,錢永祥編譯(1991),《學術與政治》,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于曉等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簡惠美譯(1989),《宗教與世界》,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支配社會學Ⅰ》,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等譯(1989),《支配的類型》,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張與健譯(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丁韙良(1883),《西學考略,卷下》,北京 : 同文館。
卜舫濟(1929),《聖約翰大學史略1879~1929》,上海:聖約翰大學。
王立新(2008),《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成勉(1992),《尋求宗教與國家之間的平衡 : 論一九二〇年代有關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臺北:宇宙光。
王成勉(1996),〈台灣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基督教與台灣》,臺北:宇宙光。
王治心(1979),《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
王曉朝(2002),〈中國教會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借鑒意義~兼論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的評價模式〉,《大學與基督宗教研究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史靜寰(1998),《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福建:福建教育。
石建國(2011),《卜舫濟傳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吳濁流(1996),〈半山集團的大罪〉,《台灣連翹》,台北:草根。
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玉山社。
周明德口述,林昭南紀錄(1994),〈淡水人慨贈三萬坪土地供淡江英專建校始末〉,《海天雜文》,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宗澤亞(2014),《明治維新的國度》,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金水主編(2003),《台灣基督教史》,北京市:九州出版社。
林美玫(2005),《婦女與差傳》,台北:里仁。
林美玫(2006),《追尋差傳足跡》,台北:宇宙光。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2000),《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語堂(1999),《信仰之旅》,台北:台灣道聲出版。
林鴻信(2004),《加爾文神學》,台北:校園出版社。
姚偉鈞、胡俊修(2014),〈上帝與“愷撒”:中國近代政教關係研究—以基督教與國民黨關係模式為中心(1924—1933)〉,《基督教與20世紀中國社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姜有國(2016),《耶穌會在華高等教育史:使命與傳承(1594~1952)》,台北:輔大書坊。
查忻(2007),《旭日旗下的十字架: 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新北市 : 稻鄉。
柯維思,齊藤勇主編(1923),〈恩師的追憶〉,《馬偕的業績》,台北:淡水學園。
徐以驊(1998),〈中學與西學-作為西學輸入渠道的聖約翰大學〉,章開沅,馬敏主編,《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武漢市 : 湖北教育出版社。
徐以驊(1999),《教育與宗教:作為傳教媒介的聖約翰大學》,廣東:珠海出版社。
徐謙信編著(1972),《台灣北部教會暨神學院簡史》,台灣神學院。
郝安倫著(2014),《普世宣教史之研究》,台北:活石文化。
馬振犢主編(2007),〈台灣省教育廳呈送淡江中學董事會立案表件的有關文件(1948年5月~7月)〉,陳雲林總主編,《館藏民國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馬偕紀念醫院,淡江中學(2017),《北台灣宣教報告-北部宣教、醫療及教育之紀事》,台北:中茂圖書。
康綠島(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台北:卓越文化。
張宏輝(1997),〈大轉換時期的教育改革〉,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授權業強出版社。
張炎憲主編(2001),《基隆、淡水郡彙編》,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張炎憲主編(2005),《王添灯紀念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等人採訪(1996),《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張倩紅(2015),《猶太史研究新維度:國家形態.歷史觀念.集體記憶 》,北京:人民出版社。
梁啟超(2005),《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 : 臺灣古籍。
淡江大學(2000),《淡江大學校史(續編)》,台北縣:淡江大學。
淡江中學(2000),《淡江中學校史》,新北市:淡江中學。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許佩賢(2015),《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台北:衛城。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遠流。
郭大松,杜學霞編譯(2012),《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登州文會館》,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郭希信,齊藤勇主編(1923),〈恩師的追憶〉,《馬偕的業績》,台北:淡水學園。
陳大同(1974),《台灣聖公會二十年》,台北:台灣聖公會。
陳梅卿(1997),《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宜蘭縣縣史館
陶飛亞(1998),《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建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彭明敏(1995),《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
彭明敏(2009),《逃亡》,台北:玉山社。
曾品滄(2004),《1960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曾慶豹(2016),《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 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臺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
曾耀輝(2006),《經典》,台北:經典雜誌。
湯清(1957),《歷代基督教信條》,香港:基督教文藝。
黃六點主編(197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大觀:北部設教百週年紀念刊》,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黃武東(2009),《黃武東回憶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史》,嘉義:嘉西出版社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1995),《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
楊牧谷(1997),《當代神學辭典》,台北:校園書房。
楊思信、郭淑蘭(2010),《教育與國權~1920年代中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研究》,北京:光明日報。
溫曼英(1993),《吳舜文傳: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企業家》,台北市:天下文化。
聖約翰大學自編校史稿(1997),《檔案與史學》第一期,上海:上海檔案局。
廖從雲(1970),《榮譽制度與教育》,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月之、周武主編(2007),《聖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編(2000),《臺灣基督教百年史》,第三版二刷,台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劉昭仁(2006),《臺灣仁醫的身影》,台北:秀威資訊。
劉家峰、劉天路(2003),《抗日戰爭時期的基督教大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蔡錦堂(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教育政策》,東京都:同成社。
鄭仰恩(2010),《定根台灣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台南:人光出版社。
鄭仰恩(2018),《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台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蕭棟梁(2005),〈居正〉,《民國人物傳》第12卷,頁54。
賴俊明主編(1994),《常綠在人間~陳溪圳牧師百年懷念集》,台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賴澤涵(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謝扶雅(1972),《安立甘宗思想家文選》,香港:基督教文藝。
蘇光洋(1978),《孫雅各牧師紀念專集》,台北:台灣神學院校友會。
顧長聲(1991),《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

二、 機關文獻

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加拿大與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淡江中學及純德女中 產權糾紛案〉, 識別號: 001_22_302_40003。
台灣聖公會通訊
1. 〈王長齡逝世相關個人事蹟報導〉,未編卷期, 1970年4-7月。
2. 第1卷,第2期,1960年9月。
3. 第3卷第3期,1963年5月。
4. 第4卷第3期,1964年4-5月。
台灣聖公會檔案
1. 〈雷法章致教育部鄧傳楷次長函〉,《董事會會議記錄》,1966年6月2日。
2. 〈王長齡生平簡介〉,王長齡主教個人資料檔案。
3. 〈龐德明致辜嚴倬雲函〉,龐徳明主教個人資料檔案,1972年9月18日。
4. 〈曾虛白致龐德明函〉,龐徳明主教個人資料檔案,1972年8月25日。
5. 〈天恩堂王憲治牧師致函聖職委員會馬漢寶主席,轉呈龐德明主教〉,龐徳明主教個人資料檔案,1974年8月27日。

北洋政府教育部檔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三輯教育〉,南京市:江蘇古籍,1999。
新埔工專董事會資料檔案
1. 〈董事籌備會會議紀錄〉,1965 年9月。
2. 〈吳舜文致函教育部閻光公部長〉,1966年5月19日。
3. 〈五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校務報告〉,1969年1月。
4. 〈全體教職員慰留吳舜文校長信函〉,1970 年6月30日。
5. 〈董事會會議紀錄〉。 1971年2月16日,〈董事會會議記錄〉, 1970年5月29日。
6. 〈新埔董事會致台灣聖公會函〉,1972年1月14日。
7. 〈董事會會議記錄〉,1972年5月25日。
8. 〈董事會會議記錄〉,1973年7月27日。
新埔工專校友會,〈給畢業學子的臨別贈言〉,《吳校長九秩大壽紀念集》,2004。
淡江中學校史館檔案
1. 〈淡江英專致台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函〉,1951年5月。
2. 〈淡江英專搬遷與淡江中學支付搬運費協定備忘錄〉,1957年7 月6 日。
3. 〈淡江英專交還淡江中學校舍宿舍搬運費用收據〉,1957年7月15日。
真理大學校史館,《40 週年紀念刊》,未出版。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 〈私立淡水中學設立認可ノ件(ケニネス、ウ井リアム、ダウ井)〉,《大正十一年永久保存第一四七卷》,典藏號:00003417008。
2. 「偕叡廉履歷表」,〈私立淡水中學校設立認可〉,《大正三年永久保存第四十二卷》,典藏號:00002261001。
3.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接收日產處理原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26620139001。
教育部,〈設校計畫書〉,《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埔工專)資料檔案》, 1965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
1. 〈私立學校之設立管理及輔導〉,《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 第二編第八章》。
2.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4),〈高等教育〉,《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九篇》,臺北市:正中。

三、期刊

林本炫(2004),〈台灣高等教育的另一側面:基督書院〉,《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學校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0期。
林佩蓉(2004),〈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新使者雜誌》第84期。
杜謙遜(2004),〈廖文毅家族信仰史〉,《新使者雜誌》第80期,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周志宏(2000),〈高等教育階段中的宗教教育問題--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
周志宏(2004),〈宗教興學的法律問題~以高等教育為中心〉,《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偕馬烈原著(2004),〈二世馬偕,建校校長偕叡廉博士〉,《淡江中學通訊》53期,3月。
張禮剛(2010),〈德國猶太啟蒙運動中的教育問題〉,《世界歷史》,第六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陳璽(2017),〈立意、踐行、轉型:清末民初學前教育體系之變遷〉,《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第4期。
游謙(2004),〈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以神學院為例〉,《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黃明德著,〈憶有坂一世校長〉,《淡江中學通訊》,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會編,第52期。
楊思信(2010),〈民國政府教會學校管理政策演變述論〉,《世界宗教研究》,第5期。
葉晨聲(2005),〈光復初期的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1945-1956)》,《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35期。
廖秋笙(1936),〈最近十年之基督教學校〉,《中華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期。
劉方儀(2004),〈教會大學的終結: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基督教政策談起並以金陵大學為個案研究〉,《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歐素瑛(2015),〈台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台灣學研究》第18期,頁101。
蔡培火(1980),〈感懷~91歲感言〉,《宇宙光雜誌》第7卷第1期,台北:宇宙光。
鄧慧恩(2012),〈芥菜子的香氣:再探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新人運動〉,《台灣文獻》,第63卷第4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鄭仰恩(2012),《蘇格蘭啟蒙運動對早期臺灣基督教的影響:從馬偕的現代化教育理念談起》,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文獻第63卷第4期。

四、學位論文
林佩蓉(2004),《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 ─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玫(1984),《中國內地會之研究(1865~1926)》,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慈雅(1984),《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教會學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榮輝(2005),《馬偕博士教育精神在真理大學實踐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海(2008),《宗教與世俗之衝突與妥協~以聖約翰科技大學創建歷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競新(1992),《政商關係與產業政策~以汽車及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柏翔(2005),《馬偕教育志業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安惠(1997),《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人運動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俊強(2000),《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五、會議或研討會論文
趙星光(2004),〈創造雙贏?〉,《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研所主辦。
查時傑(1990),〈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長老教會:以南北教會學校神社參拜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查時傑(1994),〈馬偕牧師及淡水牛津學堂〉,中原大學主辦,「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
陳俐甫(2009),《真理大學早期歷史之研究:淡專初期之政治關係》,第一屆「北台文史與資產保存」學術研討會,新北:真理大學。
陳美華(2004),〈從佛教大學的創校理念探討佛教興學的時代意義〉,《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研所主辦。
曾天俊(2004),〈宗教研修學院法制化後的遺留問題、資源分享及合作〉,《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研所主辦。

六、面訪紀錄
陳玉海,嚴家昌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06年3月,電話訪問)
陳玉海,馬漢寶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06年6月,台北面訪)
陳玉海,謝博文牧師口述訪談記錄(2006年4月,越洋電話訪談)
陳玉海,葛培根牧師口述訪談紀錄(2008年2月,台北面訪)
陳玉海,鄭連德牧師口述訪談紀錄(2018年10月27日,台北面訪)

七、電子資源
二二八事件概述,http://www.228.org.tw/index.php,(2019.04.07瀏覽)。
中華民國原住民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2019.04.07瀏覽)。
台灣省諮議會網站,〈郭雨新議員簡介〉,https://www.tpa.gov.tw/opencms/index.html,(2019.04.07瀏覽)。
台灣基督宗教大學校院聯盟,〈學術交流〉,http://www2.thu.edu.tw/~taicuca/chinese.htm,(2019.04.07瀏覽)。
全國宗教資訊網,〈基督宗教及相關信仰〉,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2019.04.07瀏覽)。
全國法規資料庫,〈私立學校法〉,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98C0C0620681221AC0C060CB818199C8CC6066C98198C8DC6206,(2019.04.07瀏覽)。
全國法規資料庫,〈教育基本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2019.04.07瀏覽)。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2017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http://www.ccea.org.tw/(2019.04.07瀏覽)。
宗教團體法草案總體說明, https://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E5%AE%97%E6%95%99%E5%9C%98%E9%AB%94%E6%B3%95%E8%8D%89%E6%A1%88.pdf。(2019.04.07瀏覽)。
東吳大學網站, http://twb.idc.scu.edu.tw/scu2007/zh_tw/about_scu_index.htm,(2019.04.07瀏覽)。
政府公報資訊網,〈教育部公報〉(1917.5.12),http://gaz.ncl.edu.tw/,(2019.04.07瀏覽)。
政府公報資訊網,〈教育部公報〉(1930.4.1),http://gaz.ncl.edu.tw/。(2019.04.07瀏覽)。
真理大學台文系,網站:https://tl.au.edu.tw/p/404-1037-8263.php?Lang=zh-tw。(2019.04.07瀏覽)。
聖公宗高等教育聯盟(CUAC),網站: http://www.cuac.org(2019.04.07瀏覽)。
施約瑟,〈施約瑟陞座禮拜講道辭〉(1877.10.31),紐約恩典大教堂,http://anglicanhistory.org,(2019.04.07瀏覽)。
香港航海學校,〈校史說明〉, http://hkss.hk/,(2019.04.07瀏覽)
香港航海學校網站,〈校史說明〉,http://hkss.hk/,(2019.04.07瀏覽)。
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942/?index=8,(2019.04.07瀏覽)。
勞苦網,〈民間團體聯合聲明:堅決反對《宗教基本法》草案干涉學校教育,影響學生、教師權益〉(2018.10.23),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1744,(2019.04.07瀏覽)。
輔仁大學網站, http://www.fju.edu.tw/history.htm,(2019.04.07瀏覽)。
歸正福音網,〈基督教要義〉,http://www.guizheng.net/tushu/jidujiaoyaoyi/content.html(2019.04.07瀏覽)。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The First Book of Discipline”,https://www.covenanter.org/。(2019.04.07瀏覽)。
八、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
6. 〈淡水中學禁用島語,期徹底施行〉,1934年04月06日,第8 版。
7. 〈淡水學園遙拜問題 拜字解釋有誤 督府阿部親學官談〉,1935年3月31日,第12 版。
8. 「國體觀念に缺陷あるを淡水中學が暴露 臺灣神社遙拜を肯んぜず 當局は斷乎たる決意」。《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29日,第7 版。
9. 〈淡水中學教育方針依舊大缺國體觀念 國史擔任鈴木教諭辭職〉,《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3月13日,第8 版。
《台灣教會公報》,〈史話466 郭水雹、國基、國清〉第2429期,1998年9月20日。
九、英文文獻
Ion, Andrew Hamish(1999), The Cross in the Dark Valley: The Canadian Missionary Movement in the Japanese Empire, 1931-1945, Canada: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Lamberton, Mary (1995), St.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1879~1947, New York :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Lutz, Jessie G. (1971),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195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Donald (1995), Education in the UK: facts & figures, London : Hodder & Stought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MacLeod ,Duncan (1923), The Island beautiful :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 Toronto: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M`Crie, Thomas (1819), The Life of Andrew Melville, Vol. 2, Edinburgh: William Blackwood.
Moffett, Samuel Hugh (2005),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Asia: Vol.Ⅱ:1500~1900, 2ed, N.Y. : Orbis Books.
Reid, Steven J. (2011), Humanism and Calvinism: Andrew Melville and the Universities of Scotland, 1560–1625, London: Routledge.
Schleiermacher, Friedrich (1958), 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s Despisers, Trans. J. Oman,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Seymour, J. (1818), Constitution of the Education Societ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dopted at a meeting of ministers and laymen held at New-Brunswick, N.J.), New-York: Printed.
Worsley, Howard J. (2012), Anglican Church School Education: Moving Beyond the First Two Hundred Years,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宗教研究所
9815650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6504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蔡源林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sai, Yuan-L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玉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Yu-Ha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玉海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u-Hai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九月-2019 16:01:34 (UTC+8)-
dc.date.available 5-九月-2019 16:01:34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九月-2019 16:01:34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98156504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561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宗教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815650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聚焦探討的真理大學與聖約翰科技大學兩校,其傳統分別根植於台灣本土與中國大陸,這兩者也是所有台灣教會學校的根源,教會學校雖基於或強或弱的宗教理由創辦,但是在開辦與經營時,均會遭受到世俗領域的挑戰,本文即透過社會學家韋伯對宗教與世俗關係的理念型(Ideal Type)分析,探討宗教與世俗世界(政治、經濟、知性)在教育領域產生的緊張性關係,理解其擔綱者在面臨價值衝突中做出的選擇。
  研究指出,一旦教會學校創辦了之後,無論在中國大陸或台灣,都遭遇當地政權本能性的壓迫與反對,在立案資格、課程內容的政策上施壓於校方,教會配合政府的經濟發展政策,辦理工、商業專科學校,學校為了延續自身的生命,藉由獲得法人團體的地位擺脫教會的控制,但是「宗教人」擁有不計代價達成使命的心志倫理,讓他們在衝突與妥協中尋求生存之道,面對未來世俗化的諸多變局,宗教人胸中的火焰是否仍然雄旺,是否實事求是地回應挑戰,就是教會學校能否存續的關鍵。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thesis on Aletheia University and St. John’s University is evolved from the Christian schools of the two academic traditions that were rooted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eparately. These two traditions are also the origins of all Taiwanese Christian schools. The Christian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and based on the grounds of their stronger or weaker religious intentions, and challenged by the secular environments when they started and operated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tens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secular areas (political, economic, intellectual) in the field of Christian high education, and to comprehend the decisions made by the leaders under the conflicting values through the analyses in terms of the sociologist Max Weber’s “Idea Type”.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once the Christian school was founded, it would suffer from the oppression of local political power instinctively in both the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The government set pressure to the school through the restricted policies of filing qualification and course content and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government’s development in economic policies to favor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college. But the school would survive and adjust through getting rid of the church’s control by obtaining the status of the juristic person. However, the “Homo Religiosus” had the ethic of convicting that achieved to their mission without counting the cost so that they could seek survival in conflicts and compromises. Facing the changes in the future of secularization, whether the flames in the hearts of religious people are still prosperous, whether the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in a realistic manner, the religious ethic will be the vital energy to the survival of Christian school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錄
第一章 前言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14
第二章 宗派的歷史發展與特色 34
第一節 長老會的宗教教育理念 34
第二節 聖公會的宗教教育理念 40
第三章 普世宣教與基督教教育在東亞的創建 48
第一節 普世宣教活動中的中國大陸與台灣 48
第二節 長老會在台灣創辦牛津學堂、淡江中學 58
第三節 聖公會在中國大陸創辦聖約翰大學 73
第四節 本章結語 83
第四章 二戰前教會學校的治理與爭議 85
第一節 牛津學堂的治理與發展 86
第二節 淡江中學的立案爭議 94
第三節 上海聖約翰大學的治理與發展 106
第四節 上海聖約翰大學的立案爭議 112
第五節 本章結語 120
第五章 二戰後教會學校的發展與爭議 123
第一節 淡江中學在戰後的發展 123
第二節 淡水工商專校的創建與經營爭議 150
第三節 新埔工專的創建與經營爭議 170
第四節 解嚴之後的發展 196
第五節 本章結語 201
第六章 結論 205
第一節 宗教與政治的關係 207
第二節 宗教與經濟的關係 208
第三節 宗教與教育的關係 209
第四節 宗派差異在辦校歷程中造成的影響 211
第五節 神聖與世俗領域的擔綱者 214
參考文獻 221
zh_TW
dc.format.extent 336643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8156504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教會學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社會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世俗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宗教教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長老教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台灣聖公會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hristian Schoo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ociology of Relig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eculariz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ligious Educ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 Presbyterian Chur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wan Episcopal Churchen_US
dc.title (題名) 教會學校在世俗化處境下的挑戰與存續:以真理大學、聖約翰科大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allenge and Persistence of Christian Schools in the Context of Secularization: Studies on Aletheia University and St. John`s University in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專書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10),《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
Bourdieu, Pierre皮耶.布迪厄、華康得著,李猛、李康譯(1998),《實踐與反思》,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Brown, Stewart J. (2018),《歐洲啟蒙運動,福音奮興運動,海外宣教》,台南市:南神出版社。
Eber, Irene伊愛蓮著,胡聰賢譯(2013),《施約瑟傳 : 猶太裔主教與中文聖經》,新北市:聖經資源中心。
Giddens, Anthony安東尼.紀登斯著,簡惠美譯(1994),《資本主義與現代社會理論:馬克思、涂爾幹、韋伯》,台北:遠流。
Herbert, Roy郝伯萊著,簡啟聰譯(1981),《聖公會信仰簡介》,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
Immanuel Wallerstein華勒斯坦著,郭方、劉新城、張文剛譯(1998),《近代世界體系》,(台北市:桂冠)。
Krumm, John M.著,黃明德譯(1995),《為何選擇聖公會》,台北:道聲。
Kuiper, B.K. 祈伯爾著,李林靜芝譯(2007),《The Church in History歷史的軌跡──二千年教會史》,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
MacKay, George Leslie偕叡理著,王榮昌等譯(2012),《馬偕日記1871-1901Ⅰ》,1882年7月26日,台北:玉山社。
MacKay, George Leslie偕叡理著,林晚生譯(2007),《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回憶錄》(Far From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 ),台北:前衛。
McManners, John編,張景龍等譯(1996),《牛津基督教史》,香港:牛津大學。
Ramsay, Archbishop Michael著,黃明德譯(1994),《聖經․傳統․理性․經驗- 安立甘精神》,台北:雅歌。
San Ignacio de Loyola著,侯景文,譚璧輝合譯(1999),《聖依納爵自述小傳,心靈日記》,台北:光啟出版社。
Urban T. Holmes,黃明德譯(1995),《安立甘主義是什麼》,台北:道聲。
Weber, Max 韋伯.馬克思著,錢永祥編譯(1991),《學術與政治》,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于曉等譯(2001),《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簡惠美譯(1989),《宗教與世界》,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支配社會學Ⅰ》,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簡惠美譯(1993),《宗教社會學》,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康樂等譯(1989),《支配的類型》,台北:遠流。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張與健譯(1991),《社會科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
Weber, Max韋伯.馬克思著,顧忠華譯(1993),《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遠流。
丁韙良(1883),《西學考略,卷下》,北京 : 同文館。
卜舫濟(1929),《聖約翰大學史略1879~1929》,上海:聖約翰大學。
王立新(2008),《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王成勉(1992),《尋求宗教與國家之間的平衡 : 論一九二〇年代有關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臺北:宇宙光。
王成勉(1996),〈台灣基督教大學教育的檢討〉,《基督教與台灣》,臺北:宇宙光。
王治心(1979),《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
王曉朝(2002),〈中國教會大學的教育理念及其借鑒意義~兼論中國教會大學史研究的評價模式〉,《大學與基督宗教研究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史靜寰(1998),《基督教教育與中國知識分子》,福建:福建教育。
石建國(2011),《卜舫濟傳記》,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吳濁流(1996),〈半山集團的大罪〉,《台灣連翹》,台北:草根。
李筱峰(1990),《二二八消失的台灣菁英》,台北:玉山社。
周明德口述,林昭南紀錄(1994),〈淡水人慨贈三萬坪土地供淡江英專建校始末〉,《海天雜文》,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宗澤亞(2014),《明治維新的國度》,香港:商務印書館。
林金水主編(2003),《台灣基督教史》,北京市:九州出版社。
林美玫(2005),《婦女與差傳》,台北:里仁。
林美玫(2006),《追尋差傳足跡》,台北:宇宙光。
林茂生著,林詠梅譯(2000),《日本統治下台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台北:新自然主義。
林語堂(1999),《信仰之旅》,台北:台灣道聲出版。
林鴻信(2004),《加爾文神學》,台北:校園出版社。
姚偉鈞、胡俊修(2014),〈上帝與“愷撒”:中國近代政教關係研究—以基督教與國民黨關係模式為中心(1924—1933)〉,《基督教與20世紀中國社會》,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姜有國(2016),《耶穌會在華高等教育史:使命與傳承(1594~1952)》,台北:輔大書坊。
查忻(2007),《旭日旗下的十字架: 1930年代以降日本軍國主義興起下的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學校》,新北市 : 稻鄉。
柯維思,齊藤勇主編(1923),〈恩師的追憶〉,《馬偕的業績》,台北:淡水學園。
徐以驊(1998),〈中學與西學-作為西學輸入渠道的聖約翰大學〉,章開沅,馬敏主編,《社會轉型與教會大學》,武漢市 : 湖北教育出版社。
徐以驊(1999),《教育與宗教:作為傳教媒介的聖約翰大學》,廣東:珠海出版社。
徐謙信編著(1972),《台灣北部教會暨神學院簡史》,台灣神學院。
郝安倫著(2014),《普世宣教史之研究》,台北:活石文化。
馬振犢主編(2007),〈台灣省教育廳呈送淡江中學董事會立案表件的有關文件(1948年5月~7月)〉,陳雲林總主編,《館藏民國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
馬偕紀念醫院,淡江中學(2017),《北台灣宣教報告-北部宣教、醫療及教育之紀事》,台北:中茂圖書。
康綠島(1993),《李國鼎口述歷史》,台北:卓越文化。
張宏輝(1997),〈大轉換時期的教育改革〉,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授權業強出版社。
張炎憲主編(2001),《基隆、淡水郡彙編》,板橋: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張炎憲主編(2005),《王添灯紀念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張炎憲等人採訪(1996),《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基金會。
張倩紅(2015),《猶太史研究新維度:國家形態.歷史觀念.集體記憶 》,北京:人民出版社。
梁啟超(2005),《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臺北 : 臺灣古籍。
淡江大學(2000),《淡江大學校史(續編)》,台北縣:淡江大學。
淡江中學(2000),《淡江中學校史》,新北市:淡江中學。
許佩賢(2005),《殖民地臺灣的近代學校》,臺北:遠流。
許佩賢(2015),《殖民地臺灣近代教育的鏡像:一九三○年代臺灣的教育與社會》,台北:衛城。
許雪姬、張隆志、陳翠蓮(2007),《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台北:遠流。
郭大松,杜學霞編譯(2012),《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登州文會館》,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
郭希信,齊藤勇主編(1923),〈恩師的追憶〉,《馬偕的業績》,台北:淡水學園。
陳大同(1974),《台灣聖公會二十年》,台北:台灣聖公會。
陳梅卿(1997),《宜蘭縣基督教傳教史》,宜蘭:宜蘭縣縣史館
陶飛亞(1998),《基督教大學與國學研究》,福建市:福建教育出版社。
彭明敏(1995),《自由的滋味》,台北:前衛。
彭明敏(2009),《逃亡》,台北:玉山社。
曾品滄(2004),《1960年代的獨立運動全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台北:國史館。
曾慶豹(2016),《約瑟和他的兄弟們 : 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臺灣基要派的形成》,臺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
曾耀輝(2006),《經典》,台北:經典雜誌。
湯清(1957),《歷代基督教信條》,香港:基督教文藝。
黃六點主編(1972),《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教會大觀:北部設教百週年紀念刊》,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黃武東(2009),《黃武東回憶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展史》,嘉義:嘉西出版社
黃武東、徐謙信合編;賴永祥增訂(1995),《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歷史年譜》,台南:人光出版社。
楊牧谷(1997),《當代神學辭典》,台北:校園書房。
楊思信、郭淑蘭(2010),《教育與國權~1920年代中國收回教育權運動研究》,北京:光明日報。
溫曼英(1993),《吳舜文傳: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女企業家》,台北市:天下文化。
聖約翰大學自編校史稿(1997),《檔案與史學》第一期,上海:上海檔案局。
廖從雲(1970),《榮譽制度與教育》,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熊月之(1994),《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熊月之、周武主編(2007),《聖約翰大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歷史委員會編(2000),《臺灣基督教百年史》,第三版二刷,台南市: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劉昭仁(2006),《臺灣仁醫的身影》,台北:秀威資訊。
劉家峰、劉天路(2003),《抗日戰爭時期的基督教大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蔡錦堂(1994),《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教育政策》,東京都:同成社。
鄭仰恩(2010),《定根台灣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灣基督教史研究論集》,台南:人光出版社。
鄭仰恩(2018),《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台南:臺灣教會公報社。
蕭棟梁(2005),〈居正〉,《民國人物傳》第12卷,頁54。
賴俊明主編(1994),《常綠在人間~陳溪圳牧師百年懷念集》,台北:中華民國聖經公會。
賴澤涵(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文化。
謝扶雅(1972),《安立甘宗思想家文選》,香港:基督教文藝。
蘇光洋(1978),《孫雅各牧師紀念專集》,台北:台灣神學院校友會。
顧長聲(1991),《傳教士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

二、 機關文獻

中研院台史所檔案館,〈加拿大與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淡江中學及純德女中 產權糾紛案〉, 識別號: 001_22_302_40003。
台灣聖公會通訊
1. 〈王長齡逝世相關個人事蹟報導〉,未編卷期, 1970年4-7月。
2. 第1卷,第2期,1960年9月。
3. 第3卷第3期,1963年5月。
4. 第4卷第3期,1964年4-5月。
台灣聖公會檔案
1. 〈雷法章致教育部鄧傳楷次長函〉,《董事會會議記錄》,1966年6月2日。
2. 〈王長齡生平簡介〉,王長齡主教個人資料檔案。
3. 〈龐德明致辜嚴倬雲函〉,龐徳明主教個人資料檔案,1972年9月18日。
4. 〈曾虛白致龐德明函〉,龐徳明主教個人資料檔案,1972年8月25日。
5. 〈天恩堂王憲治牧師致函聖職委員會馬漢寶主席,轉呈龐德明主教〉,龐徳明主教個人資料檔案,1974年8月27日。

北洋政府教育部檔案,〈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第三輯教育〉,南京市:江蘇古籍,1999。
新埔工專董事會資料檔案
1. 〈董事籌備會會議紀錄〉,1965 年9月。
2. 〈吳舜文致函教育部閻光公部長〉,1966年5月19日。
3. 〈五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校務報告〉,1969年1月。
4. 〈全體教職員慰留吳舜文校長信函〉,1970 年6月30日。
5. 〈董事會會議紀錄〉。 1971年2月16日,〈董事會會議記錄〉, 1970年5月29日。
6. 〈新埔董事會致台灣聖公會函〉,1972年1月14日。
7. 〈董事會會議記錄〉,1972年5月25日。
8. 〈董事會會議記錄〉,1973年7月27日。
新埔工專校友會,〈給畢業學子的臨別贈言〉,《吳校長九秩大壽紀念集》,2004。
淡江中學校史館檔案
1. 〈淡江英專致台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函〉,1951年5月。
2. 〈淡江英專搬遷與淡江中學支付搬運費協定備忘錄〉,1957年7 月6 日。
3. 〈淡江英專交還淡江中學校舍宿舍搬運費用收據〉,1957年7月15日。
真理大學校史館,《40 週年紀念刊》,未出版。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 〈私立淡水中學設立認可ノ件(ケニネス、ウ井リアム、ダウ井)〉,《大正十一年永久保存第一四七卷》,典藏號:00003417008。
2. 「偕叡廉履歷表」,〈私立淡水中學校設立認可〉,《大正三年永久保存第四十二卷》,典藏號:00002261001。
3. 「行政長官公署檔案」,〈接收日產處理原則〉,國史館台灣文獻館藏,典藏號:00326620139001。
教育部,〈設校計畫書〉,《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埔工專)資料檔案》, 1965年。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
1. 〈私立學校之設立管理及輔導〉,《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 第二編第八章》。
2. 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1974),〈高等教育〉,《第四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第九篇》,臺北市:正中。

三、期刊

林本炫(2004),〈台灣高等教育的另一側面:基督書院〉,《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林本炫(2006),〈我國私立學校的設立、經營和合併問題〉,《教育與社會研究》第10期。
林佩蓉(2004),〈變與不變的基督徒知識分子~蔡培火的信心與憂慮〉,《新使者雜誌》第84期。
杜謙遜(2004),〈廖文毅家族信仰史〉,《新使者雜誌》第80期,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周志宏(2000),〈高等教育階段中的宗教教育問題--教育基本法第六條與私立學校法第九條之檢討〉《法令月刊》第51卷第10期。
周志宏(2004),〈宗教興學的法律問題~以高等教育為中心〉,《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偕馬烈原著(2004),〈二世馬偕,建校校長偕叡廉博士〉,《淡江中學通訊》53期,3月。
張禮剛(2010),〈德國猶太啟蒙運動中的教育問題〉,《世界歷史》,第六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
陳璽(2017),〈立意、踐行、轉型:清末民初學前教育體系之變遷〉,《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第4期。
游謙(2004),〈宗教研修學院立案的討論--以神學院為例〉,《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黃明德著,〈憶有坂一世校長〉,《淡江中學通訊》,私立淡江高級中學校友會編,第52期。
楊思信(2010),〈民國政府教會學校管理政策演變述論〉,《世界宗教研究》,第5期。
葉晨聲(2005),〈光復初期的淡江中學與純德女中(1945-1956)》,《臺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35期。
廖秋笙(1936),〈最近十年之基督教學校〉,《中華基督教教育季刊》第1期。
劉方儀(2004),〈教會大學的終結: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基督教政策談起並以金陵大學為個案研究〉,《思與言》,第42卷第3期。
歐素瑛(2015),〈台灣省參議會對日產糾紛之調處〉,《台灣學研究》第18期,頁101。
蔡培火(1980),〈感懷~91歲感言〉,《宇宙光雜誌》第7卷第1期,台北:宇宙光。
鄧慧恩(2012),〈芥菜子的香氣:再探北部基督長老教會的新人運動〉,《台灣文獻》,第63卷第4期,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鄭仰恩(2012),《蘇格蘭啟蒙運動對早期臺灣基督教的影響:從馬偕的現代化教育理念談起》,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台灣文獻第63卷第4期。

四、學位論文
林佩蓉(2004),《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 ─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玫(1984),《中國內地會之研究(1865~1926)》,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慈雅(1984),《日本統治下的臺灣教會學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榮輝(2005),《馬偕博士教育精神在真理大學實踐之研究》,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玉海(2008),《宗教與世俗之衝突與妥協~以聖約翰科技大學創建歷程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競新(1992),《政商關係與產業政策~以汽車及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柏翔(2005),《馬偕教育志業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安惠(1997),《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新人運動之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俊強(2000),《行憲第一屆立法委員之研究(1948-1949)》,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五、會議或研討會論文
趙星光(2004),〈創造雙贏?〉,《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研所主辦。
查時傑(1990),〈皇民化運動下的臺灣長老教會:以南北教會學校神社參拜為例〉,《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臺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查時傑(1994),〈馬偕牧師及淡水牛津學堂〉,中原大學主辦,「基督教與中國現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桃園。
陳俐甫(2009),《真理大學早期歷史之研究:淡專初期之政治關係》,第一屆「北台文史與資產保存」學術研討會,新北:真理大學。
陳美華(2004),〈從佛教大學的創校理念探討佛教興學的時代意義〉,《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研所主辦。
曾天俊(2004),〈宗教研修學院法制化後的遺留問題、資源分享及合作〉,《宗教教育與宗教研究研討會論文集》,內政部、南華大學宗研所主辦。

六、面訪紀錄
陳玉海,嚴家昌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06年3月,電話訪問)
陳玉海,馬漢寶先生口述訪談紀錄(2006年6月,台北面訪)
陳玉海,謝博文牧師口述訪談記錄(2006年4月,越洋電話訪談)
陳玉海,葛培根牧師口述訪談紀錄(2008年2月,台北面訪)
陳玉海,鄭連德牧師口述訪談紀錄(2018年10月27日,台北面訪)

七、電子資源
二二八事件概述,http://www.228.org.tw/index.php,(2019.04.07瀏覽)。
中華民國原住民委員會官方網站,https://www.apc.gov.tw/portal/index.html(2019.04.07瀏覽)。
台灣省諮議會網站,〈郭雨新議員簡介〉,https://www.tpa.gov.tw/opencms/index.html,(2019.04.07瀏覽)。
台灣基督宗教大學校院聯盟,〈學術交流〉,http://www2.thu.edu.tw/~taicuca/chinese.htm,(2019.04.07瀏覽)。
全國宗教資訊網,〈基督宗教及相關信仰〉, https://religion.moi.gov.tw/Knowledge。(2019.04.07瀏覽)。
全國法規資料庫,〈私立學校法〉, https://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98C0C0620681221AC0C060CB818199C8CC6066C98198C8DC6206,(2019.04.07瀏覽)。
全國法規資料庫,〈教育基本法〉,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5,(2019.04.07瀏覽)。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2017台灣基督教會教勢報告〉,http://www.ccea.org.tw/(2019.04.07瀏覽)。
宗教團體法草案總體說明, https://www.moi.gov.tw/files/news_file/%E5%AE%97%E6%95%99%E5%9C%98%E9%AB%94%E6%B3%95%E8%8D%89%E6%A1%88.pdf。(2019.04.07瀏覽)。
東吳大學網站, http://twb.idc.scu.edu.tw/scu2007/zh_tw/about_scu_index.htm,(2019.04.07瀏覽)。
政府公報資訊網,〈教育部公報〉(1917.5.12),http://gaz.ncl.edu.tw/,(2019.04.07瀏覽)。
政府公報資訊網,〈教育部公報〉(1930.4.1),http://gaz.ncl.edu.tw/。(2019.04.07瀏覽)。
真理大學台文系,網站:https://tl.au.edu.tw/p/404-1037-8263.php?Lang=zh-tw。(2019.04.07瀏覽)。
聖公宗高等教育聯盟(CUAC),網站: http://www.cuac.org(2019.04.07瀏覽)。
施約瑟,〈施約瑟陞座禮拜講道辭〉(1877.10.31),紐約恩典大教堂,http://anglicanhistory.org,(2019.04.07瀏覽)。
香港航海學校,〈校史說明〉, http://hkss.hk/,(2019.04.07瀏覽)
香港航海學校網站,〈校史說明〉,http://hkss.hk/,(2019.04.07瀏覽)。
國家教育研究院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942/?index=8,(2019.04.07瀏覽)。
勞苦網,〈民間團體聯合聲明:堅決反對《宗教基本法》草案干涉學校教育,影響學生、教師權益〉(2018.10.23),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1744,(2019.04.07瀏覽)。
輔仁大學網站, http://www.fju.edu.tw/history.htm,(2019.04.07瀏覽)。
歸正福音網,〈基督教要義〉,http://www.guizheng.net/tushu/jidujiaoyaoyi/content.html(2019.04.07瀏覽)。
Reformed Presbyterian Church,”The First Book of Discipline”,https://www.covenanter.org/。(2019.04.07瀏覽)。
八、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
6. 〈淡水中學禁用島語,期徹底施行〉,1934年04月06日,第8 版。
7. 〈淡水學園遙拜問題 拜字解釋有誤 督府阿部親學官談〉,1935年3月31日,第12 版。
8. 「國體觀念に缺陷あるを淡水中學が暴露 臺灣神社遙拜を肯んぜず 當局は斷乎たる決意」。《台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29日,第7 版。
9. 〈淡水中學教育方針依舊大缺國體觀念 國史擔任鈴木教諭辭職〉,《台灣日日新報》,1936年3月13日,第8 版。
《台灣教會公報》,〈史話466 郭水雹、國基、國清〉第2429期,1998年9月20日。
九、英文文獻
Ion, Andrew Hamish(1999), The Cross in the Dark Valley: The Canadian Missionary Movement in the Japanese Empire, 1931-1945, Canada: Wilfrid Laurier University Press.
Lamberton, Mary (1995), St.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 1879~1947, New York : United Board for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Lutz, Jessie G. (1971), China and the Christian Colleges 1850-1950,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ackinnon, Donald (1995), Education in the UK: facts & figures, London : Hodder & Stoughton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Open University.
MacLeod ,Duncan (1923), The Island beautiful : the story of fifty years in North Formosa, Toronto: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M`Crie, Thomas (1819), The Life of Andrew Melville, Vol. 2, Edinburgh: William Blackwood.
Moffett, Samuel Hugh (2005), A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Asia: Vol.Ⅱ:1500~1900, 2ed, N.Y. : Orbis Books.
Reid, Steven J. (2011), Humanism and Calvinism: Andrew Melville and the Universities of Scotland, 1560–1625, London: Routledge.
Schleiermacher, Friedrich (1958), On Religion: Speeches to its Cultures Despisers, Trans. J. Oman, New York: Harper Torchbooks.
Seymour, J. (1818), Constitution of the Education Societ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adopted at a meeting of ministers and laymen held at New-Brunswick, N.J.), New-York: Printed.
Worsley, Howard J. (2012), Anglican Church School Education: Moving Beyond the First Two Hundred Years, 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0754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