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1920-30年代臺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化衝擊及因應樣貌
The reflections of modern impact on Taiwanese novels between 1920 to 1930
作者 倪綺蓮
Ni, Chi-Lien
貢獻者 崔末順
倪綺蓮
Ni, Chi-Lien
關鍵詞 現代化
殖民
臺灣小說
日期 2019
上傳時間 5-二月-2020 17:57:47 (UTC+8)
摘要 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後,經由殖民政策導入諸多以宗主國利益至上的現代化工程,在基礎建設、法律建制、教育等各領域強制改變殖民地既定的社會秩序與結構,造成臺灣都農改造與民眾的不適應。綜觀此時期的小說,可知農村面臨地主、製糖會社、米糖相剋、生活改善等現代化衝擊;都市則面臨新興市鎮、經濟恐慌、都市遊民、勞工問題等衝擊。在殖民資本主義體制下,民族、階級的差別待遇與貧富懸殊,不僅讓臺灣民眾遂興反抗思想,並展開社會運動,其精神上的異化與疏離,也是論文探討的面向。
由此時期小說追溯現代化措施對臺灣人民造成的衝擊,影響最鉅的分別是土地問題與警察制度。土地衍生的各種問題,關乎人民的生存;而警察制度產生的弊端,更對台灣人民生活和精神造成極大的影響。本研究探討1920-30年代小說中所反映的現代化衝擊及因應樣貌,了解臺灣小說家如何透過書寫殖民社會現象,揭露殖民體制的本質。
參考文獻 一、專著
《台灣交通第一輯》(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194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台北:海峽學術,2003年)。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析1895-1945》(臺北:巨流,2001年)。
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王曉波著,《臺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年)。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年五十年的軌跡》(台北:致良,2012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2009年)。
江一鯉主編,《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台北:南天,1905)。
吳文興著,《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2008年)。
吳田泉著,《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肖成,《日據時期台灣社會圖譜:1920~1945台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2004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年)。
松島剛、佐藤宏共編,《台灣事情》(台北:成文,明治30年排印本)。
林梵,《楊逵畫像》(台北:筆架山出版社,1978年),頁233。
林繼文著,《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香,1996年)。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上)(下)》(臺北:前衛,1998)。
阿Q之弟,《靈肉之道(上)(下)》(臺北:前衛,1998)。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2003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台北:聯經,2019年。)
洪宜勇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洪長源、魏金絨著,《二林蔗農事件:殖民地的怒吼》(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0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著,王珊珊等譯,《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錯》(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4年)。
計璧瑞,《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2000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2000年)。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1998年)。
許介鱗編著,《臺灣史記.日本殖民統治篇》(台北:文英堂,2007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
郭明亮、葉俊麟,《一九三0年代的臺灣─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台北:博揚文化,200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11)。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建忠著,《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男,2004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陳碧笙,《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1993)。
創造出版社編輯部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第一冊(台北:創造,1989)。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2012年)。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台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8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13年)。
黃煌雄著,《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臺北,時報文化,2006年)。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地統治》(台北:海天出版社,1960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商務,2002年)。
楊彥騏著,《臺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2001年)。
楊馥苓、徐國能、陳正芳合著,《台灣小說》(台北:空大,2003年)。
經典雜誌編著,《赤日炎炎: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經典雜誌,200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葉榮鐘著,《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2000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1995年)。
蔡文輝,《不悔集:日據時代臺灣社會與農民運動》(台北:簡吉陳何基金會,1997年)。
戴震宇著,《臺灣的鐵道》(台北:遠足文化,2002年)。
羅吉甫,《野心帝國:日本經濟臺灣的策謀剖析》(台北:遠流,1991年)。

二、主要討論文本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1.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2.小說選集一》(臺北:明潭,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3.小說選集二》(臺北:明潭,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張文環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楊守愚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楊逵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賴和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1)。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一桿秤仔》(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2──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3──豚》(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4──薄命》(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5──牛車》(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6──送報伕》(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1979年7月)。

三、期刊論文
方孝謙,〈日據後期本島人的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頁183-228。
王泰升,〈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年),頁1~36。
王惠珍,〈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年),頁205-244。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石廷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朱立立、劉登翰,〈論楊逵日據時期的文學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2005年),頁49-65。
朱惠足,〈殖民地的規訓與教化─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頁117-148。
呂佳龍,〈想像的旅程─論日據時代小說中的帝國圖像〉(《文學前瞻1》,1990年),頁77-101。
李世煌,《日治時期現代性,本土性,反殖民之探析》(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立平,〈"防衛的現代化"─論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的反現代化敘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1年)。
李敏忠,〈混雜、嘲諷的文體風格與啟蒙意識型態-論蔡秋桐的現代小說特色〉(《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頁261-290。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慈舟,〈敬告吾鄉青年〉(《台灣青年》第一卷第一號,1920年)。
柯正毅,《日治時期台灣勞工文學之研究─以新文學小說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柳書琴等作;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年)。
徐月芳,〈賴和小說發出時代“吶喊”〉(《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2期,2009年),頁45-76。
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紀陽、劉建華,〈殖民“現代性”悖論:賴和文化選擇的兩難境地〉(《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6期,2009年),頁45-49。
徐麗霞,〈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異化-以龍瑛宗小說為例〉(《實踐博雅學報》第11期,2009年),頁103-133。
崔末順,〈日據時期臺灣左翼文學運動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頁149-172。
崔末順,〈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以〈新興的悲哀〉與〈濁流〉為探討對象〉(《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二期,2013年),頁67-88。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崔末順,《殖民下的荒蕪:日據時期台灣小說中的殖民性接受過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期刊論文,2008年)。
張良澤譯,塚本照和著,〈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文學管見〉(《台灣文藝》第69期,1980年),頁162~163。
張惠琪,《日治時期台灣農村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麗芳,《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佳雯,〈賴和小說中的人道主義精神〉(《耕莘學報》第13期,2015年),頁54-64。
陳芳明,〈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0年代的文學批評〉(《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頁99-127。
陳建忠,〈新興的悲哀-論蔡秋桐小說中的反殖民現代性思想〉(《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239-262。
陳春妤,《日治時期知識分子對殖民現代工程的批評》(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英仕,〈張文環〈父親的要求〉析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頁133-156。
陳淑容、柳書琴,〈宣傳與抵抗:嘉南大圳事業論述的文本縫隙〉(《台灣文學學報》2013年第23期),頁175~206。
陳嘉齡,《日據時期台灣短篇小說中的警察描寫:含保正、御用紳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回事─賴和面對殖民現代化的態度初探〉(《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頁236-256。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楊順明,《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衽傑,〈從台灣日治時期的漢詩再探日治警察、保正、與保甲之形象〉(《文史台灣學報》第2期,2010年),頁199~248。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日據時期臺灣作家翁鬧為例〉(《北台國文學報》第2期,2005年),頁129-168。
劉孟宜,《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台灣話文書寫——以賴和、蔡秋桐、郭秋生之作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勇、楊志,〈論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的民族認同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卷第4期),頁1~17。
蔡素貞,《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蔣朗朗,〈台灣日據時期小說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讀--以受難感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頁72-81。
賴松輝,《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美娟,《日治時期小說裡的農工書寫─以賴和、楊逵和楊守愚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顧敏耀,〈臺灣日治時期小說之寫實性與象徵性考察─陳虛谷作品之文本細讀與微觀分析〉(《遠東通識學報》第12卷1期,2018年),頁75-10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102912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崔末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倪綺蓮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Ni, Chi-Li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倪綺蓮zh_TW
dc.creator (作者) Ni, Chi-Lienen_US
dc.date (日期) 2019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二月-2020 17:57:47 (UTC+8)-
dc.date.available 5-二月-2020 17:57:4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二月-2020 17:57:4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2912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60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912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日本帝國統治臺灣後,經由殖民政策導入諸多以宗主國利益至上的現代化工程,在基礎建設、法律建制、教育等各領域強制改變殖民地既定的社會秩序與結構,造成臺灣都農改造與民眾的不適應。綜觀此時期的小說,可知農村面臨地主、製糖會社、米糖相剋、生活改善等現代化衝擊;都市則面臨新興市鎮、經濟恐慌、都市遊民、勞工問題等衝擊。在殖民資本主義體制下,民族、階級的差別待遇與貧富懸殊,不僅讓臺灣民眾遂興反抗思想,並展開社會運動,其精神上的異化與疏離,也是論文探討的面向。
由此時期小說追溯現代化措施對臺灣人民造成的衝擊,影響最鉅的分別是土地問題與警察制度。土地衍生的各種問題,關乎人民的生存;而警察制度產生的弊端,更對台灣人民生活和精神造成極大的影響。本研究探討1920-30年代小說中所反映的現代化衝擊及因應樣貌,了解臺灣小說家如何透過書寫殖民社會現象,揭露殖民體制的本質。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了解臺灣殖民現代化的背景 1
二、探究現代化造成的人格殖民化 4
三、小說反映的現代化真相與衝擊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8
一、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 8
二、臺灣殖民現代化的研究 1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架構 25
一、研究範圍 25
二、章節架構與說明 27
第貳章 殖民體制下的現代化開展 37
第一節 基礎建設和資本主義社會基礎 37
一、交通建設與生活改善 37
二、農業改良與工業化 50
三、工業化進展 68
第二節 法律建制與現代社會制度 74
一、法律與社會控管 74
二、舊慣調查與整理 82
三、教育與同化政策 85
第參章 都農改造與臺灣民衆的不適應 92
第一節 農業現代化與農民的貧窮 92
一、專橫地主與無奈佃農 92
二、製糖會社的經濟壓榨 102
三、米糖相剋與農民的困境 111
四、農村現代化的後果 119
第二節 都市化與失業問題 132
一、交通發達與現代化感受 132
二、新興市鎮的虛像 138
三、都市遊民的失業 145
四、經濟恐慌與勞工問題 154
第肆章 社會不平等與批判意識 165
第一節 法律問題與警察形象 165
一、立法、執法不公 165
二、警察專橫貪婪 182
第二節 民族差別下的社會鏡像 202
一、民族意識與階級意識的萌芽 202
二、反抗思想與社會運動的展開 214
三、差別待遇與日本性接受 228
第三節 金錢邏輯與人的疏離 238
一、對傳統文化的省思與批判 238
二、殖民環境與知識分子的無奈 248
三、異化與疏離 261
第伍章 結論 271
參考書目 275
一、專著 275
二、主要討論文本 278
三、期刊論文 279
表次 284
zh_TW
dc.format.extent 465015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912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殖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小說zh_TW
dc.title (題名) 1920-30年代臺灣小說所反映的現代化衝擊及因應樣貌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flections of modern impact on Taiwanese novels between 1920 to 1930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著
《台灣交通第一輯》(台北: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交通處,1946)。
井出季和太,《臺灣治績志》(台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年)。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台北:海峽學術,2003年)。
方孝謙,《殖民地臺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析1895-1945》(臺北:巨流,2001年)。
王曉波,《臺灣的殖民地傷痕》(台北:帕米爾書店,1985年)。
王曉波著,《臺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1997年)。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年)。
末光欣也著、辛如意、高泉益譯,《臺灣歷史:日本統治時代的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九四六年五十年的軌跡》(台北:致良,2012年)。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4年)。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2009年)。
江一鯉主編,《呂赫若作品研究》(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
竹越與三郎,《台灣統治志》(台北:南天,1905)。
吳文興著,《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台北:五南,2008年)。
吳田泉著,《台灣農業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呂正惠,《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2002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肖成,《日據時期台灣社會圖譜:1920~1945台灣小說研究》(北京:九州,2004年)。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2009年)。
松島剛、佐藤宏共編,《台灣事情》(台北:成文,明治30年排印本)。
林梵,《楊逵畫像》(台北:筆架山出版社,1978年),頁233。
林繼文著,《日本據台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台北:稻香,1996年)。
阿Q之弟,《可愛的仇人(上)(下)》(臺北:前衛,1998)。
阿Q之弟,《靈肉之道(上)(下)》(臺北:前衛,1998)。
凃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人間,2003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1997年)。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柳書琴主編,《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台北:聯經,2019年。)
洪宜勇編,《台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海峽學術,2004年)。
洪長源、魏金絨著,《二林蔗農事件:殖民地的怒吼》(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0年)。
若林正丈、吳密察著,王珊珊等譯,《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之交錯》(台北:新自然主義出版社,2004年)。
計璧瑞,《被殖民者的精神印記:殖民時期臺灣新文學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4年)。
張明雄,《台灣現代小說的誕生》(台北:前衛,2000年)。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台北:文史哲,2000年)。
莊永明,《台灣醫療史─以台大醫院為主軸》,(台北:遠流,1998年)。
許介鱗編著,《臺灣史記.日本殖民統治篇》(台北:文英堂,2007年)。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許俊雅,《台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代》(台北:南天,1997年)。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1994年)。
郭明亮、葉俊麟,《一九三0年代的臺灣─臺灣的第一次黃金時代》(台北:博揚文化,200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年)。
陳芳明,《左翼台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11年)。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台北:麥田,2011)。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陳建忠著,《日據時期臺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台北:五男,2004年)。
陳培豐著,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
陳碧笙,《台灣人民歷史》(台北:人間,1993)。
創造出版社編輯部譯,《台灣社會運動史》第一冊(台北:創造,1989)。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台北:群學,2012年)。
游勝冠,《臺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年)。
須文蔚主編,《文學@台灣:11位新銳台灣文學研究者帶你認識台灣文學》(台北: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8年)。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2013年)。
黃煌雄著,《兩個太陽的臺灣:非武裝抗日史論》(臺北,時報文化,2006年)。
黃靜嘉,《日據時期之台灣殖民地法制與殖民地統治》(台北:海天出版社,1960年)。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台北:商務,2002年)。
楊彥騏著,《臺灣百年糖紀》(台北:貓頭鷹,2001年)。
楊馥苓、徐國能、陳正芳合著,《台灣小說》(台北:空大,2003年)。
經典雜誌編著,《赤日炎炎:台灣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經典雜誌,2005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93年)。
葉石濤,《走向台灣文學》(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葉榮鐘著,《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2000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台北:南天,1995年)。
蔡文輝,《不悔集:日據時代臺灣社會與農民運動》(台北:簡吉陳何基金會,1997年)。
戴震宇著,《臺灣的鐵道》(台北:遠足文化,2002年)。
羅吉甫,《野心帝國:日本經濟臺灣的策謀剖析》(台北:遠流,1991年)。

二、主要討論文本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1.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2.小說選集一》(臺北:明潭,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3.小說選集二》(臺北:明潭,1979)。
李南衡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5.文獻資料選集》(臺北:明潭,1979)。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張文環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楊守愚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楊逵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賴和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翁鬧.巫永福.王昶雄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陳虛谷.張慶堂.林越峰合集》(臺北:前衛,1991)。
張恆豪編,《臺灣作家全集.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1991)。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1──一桿秤仔》(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2──一群失業的人》(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3──豚》(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4──薄命》(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5──牛車》(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6──送報伕》(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7──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台北:遠景,1979年7月)。
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閹雞》(台北:遠景,1979年7月)。

三、期刊論文
方孝謙,〈日據後期本島人的兩極認同:庶民小說與知青文本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2001年),頁183-228。
王泰升,〈日本殖民統治下台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5期,2006年),頁1~36。
王惠珍,〈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臺灣文學學報》第13期,2008年),頁205-244。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石廷宇,《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朱立立、劉登翰,〈論楊逵日據時期的文學書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三期,2005年),頁49-65。
朱惠足,〈殖民地的規訓與教化─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頁117-148。
呂佳龍,〈想像的旅程─論日據時代小說中的帝國圖像〉(《文學前瞻1》,1990年),頁77-101。
李世煌,《日治時期現代性,本土性,反殖民之探析》(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立平,〈"防衛的現代化"─論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的反現代化敘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1年)。
李敏忠,〈混雜、嘲諷的文體風格與啟蒙意識型態-論蔡秋桐的現代小說特色〉(《臺灣文學研究學報》第10期,2010年),頁261-290。
李敏忠,《日治初期殖民現代性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漢文報衛生論述(1898-1906)為主》(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慈舟,〈敬告吾鄉青年〉(《台灣青年》第一卷第一號,1920年)。
柯正毅,《日治時期台灣勞工文學之研究─以新文學小說為中心》(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柳書琴等作;江自得主編,《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遠流,,2000年)。
徐月芳,〈賴和小說發出時代“吶喊”〉(《台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第2卷2期,2009年),頁45-76。
徐俊益,《楊逵普羅小說研究:以日據時期為範疇(1927-1945)》(台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徐紀陽、劉建華,〈殖民“現代性”悖論:賴和文化選擇的兩難境地〉(《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6期,2009年),頁45-49。
徐麗霞,〈臺灣日治時期知識分子的精神異化-以龍瑛宗小說為例〉(《實踐博雅學報》第11期,2009年),頁103-133。
崔末順,〈日據時期臺灣左翼文學運動的形成與發展〉(《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頁149-172。
崔末順,〈新興殖民都市的真相─以〈新興的悲哀〉與〈濁流〉為探討對象〉(《台灣文學學報》第二十二期,2013年),頁67-88。
崔末順,《現代性與臺灣文學的發展(1920-194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崔末順,《殖民下的荒蕪:日據時期台灣小說中的殖民性接受過程》(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期刊論文,2008年)。
張良澤譯,塚本照和著,〈日本統治時期台灣文學管見〉(《台灣文藝》第69期,1980年),頁162~163。
張惠琪,《日治時期台灣農村小說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佩賢,《塑造殖民地少國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教科書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許麗芳,《生命的奮鬥:呂赫若小說研究》(國立彰化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佳雯,〈賴和小說中的人道主義精神〉(《耕莘學報》第13期,2015年),頁54-64。
陳芳明,〈台灣文壇向左轉─楊逵與三0年代的文學批評〉(《臺灣文學學報》第7期,2005年),頁99-127。
陳建忠,〈新興的悲哀-論蔡秋桐小說中的反殖民現代性思想〉(《臺灣文學學報》第1期,2000年),頁239-262。
陳春妤,《日治時期知識分子對殖民現代工程的批評》(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英仕,〈張文環〈父親的要求〉析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頁133-156。
陳淑容、柳書琴,〈宣傳與抵抗:嘉南大圳事業論述的文本縫隙〉(《台灣文學學報》2013年第23期),頁175~206。
陳嘉齡,《日據時期台灣短篇小說中的警察描寫:含保正、御用紳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勝冠,〈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回事─賴和面對殖民現代化的態度初探〉(《殖民地經驗與台灣文學——第一屆台杏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頁236-256。
黃淑瑮,《台灣日治時期成長小說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楊順明,《黑潮輓歌─楊華及其作品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衽傑,〈從台灣日治時期的漢詩再探日治警察、保正、與保甲之形象〉(《文史台灣學報》第2期,2010年),頁199~248。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日據時期臺灣作家翁鬧為例〉(《北台國文學報》第2期,2005年),頁129-168。
劉孟宜,《日治時期台灣小說中的主題意識與台灣話文書寫——以賴和、蔡秋桐、郭秋生之作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勇、楊志,〈論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的民族認同主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卷第4期),頁1~17。
蔡素貞,《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蔣朗朗,〈台灣日據時期小說文本精神内涵的解讀--以受難感為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頁72-81。
賴松輝,《日據時期台灣小說思想與書寫模式之研究(1920-1937)》(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美娟,《日治時期小說裡的農工書寫─以賴和、楊逵和楊守愚為中心》(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顧敏耀,〈臺灣日治時期小說之寫實性與象徵性考察─陳虛谷作品之文本細讀與微觀分析〉(《遠東通識學報》第12卷1期,2018年),頁75-103。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1901318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