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陳逢源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林怡君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Lin, Yi-Chun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怡君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 Yi-Chun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19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三月-2020 11:09:5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三月-2020 11:09:5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三月-2020 11:09:57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315150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43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315150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方孝孺是明初重要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的殉節事蹟為人所熟知,其忠義精神為後人所推崇,因此,早期的方孝孺研究,聚焦在其政治思想與殉節精神上。不過,從方孝孺的生平與教育中,可以得知他受到儒學的薰陶;從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儒學觀點;從他的事蹟中,能夠看見他對儒學的實踐。在明代儒學史的定位中,方孝孺被歸之為朱學一派,卻少有研究者去深入說明方孝孺對朱熹的哪些學說有進一步地闡揚,而筆者期望透過本論文的分析,得以論證方孝孺在弘揚朱學上的功勞,以及方孝孺在明初儒學發展史上的貢獻與地位。在元代異族統治下,士子或為功利所誘,或是重文輕道,造成士風衰敗,道德卑下,宋代大儒的風範已不復見。明初方孝孺挺身而出,倡導朱學,並提出由內聖到外王的一套完整學說。在修己論方面,朱熹認為立志為行事之本,要居敬以持志,才能堅定心之所向。方孝孺承繼朱熹思想,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並進一步針對當代重文輕道、重利輕義的士風,主張士應立志於道,追求德行的精進,而非以利祿為重、以文學為務。本論文嘗試從「理學觀」、「工夫論」、「治人論」、「道統觀」、「文道論」等五個層面,去剖析方孝孺之儒學思想,試圖架構出方孝孺之儒學思想體系。方孝孺的儒學思想是以「道」為核心,在理學觀方面,他從天道和人道來論述天人關係,並說明人之所當為;在工夫論上,他主張士要志於道並且踐履道;在治人論上,他強調聖王以道治天下,施行仁義禮樂之教;在道統論上,他重視聖聖相傳的道統譜系,認為儒士肩負傳續、發揚儒道之責;在文道論上,他主張道本文末。此外,方孝孺所展現的節義精神,其實根植於他的理學思想。在本論文中對方孝孺的「致知力行觀」、「正氣說」及「正統論」進行探討,欲藉此論證方孝孺的殉節之舉,其實是對其自身儒學思想的踐履。方孝孺堅守自己的儒學理念,展現個人的儒者情操,也彰顯了理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第二節 前人研究文獻回顧 10第三節 研究版本與進路 19第二章 心性理氣的闡析 21第一節 天人觀 22一、天之所命 23二、人所當為 27三、天道可徵 37第二節 心性論 42一、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 43二、心統性情 47三、心有所樂 51第三節 理氣論 56一、天道至神 56二、氣化流行 61第四節 小結 70第三章 修己成聖的論述 71第一節 人皆可成聖 73第二節 踐履聖人之言 75第三節 成聖工夫 78一、立志 78二、居敬治心 84三、知言養氣 91四、為學 95五、致知力行 103第四節 小結 109第四章 聖王之道的落實 111第一節 齊家 111一、方孝孺齊家思想之淵源 111二、方孝孺之齊家主張 113三、方孝孺齊家思想之推行 122第二節 治人 125一、對周代制度及《周官》的看法 126二、治人者必須具備的觀念與條件 129三、各面向施政原則與具體做法 136第三節 小結 153第五章 道統觀的建構 155第一節 道統論 155一、道統觀的傳衍與發展 155二、方孝孺之道統論述 161第二節 正統論 167一、正統與變統 167二、論漢唐宋之治 174第三節 排佛論 179一、主張放言驅斥佛教 179二、指出佛教之缺失 180三、批判佛教之惑人 183四、否定佛教輪迴之說 185第四節 小結 187第六章 文與道的辨證 189第一節 文道觀念的發展演變 189第二節 方孝孺之文道思想 192一、道本文末 192二、經以明道 200三、文貴理明辭達 204四、正氣說 209五、觀物與會神 211六、重視詩教 216七、藉寓言以勸戒 220第三節 小結 228第七章 結論 229參考文獻 235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33238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315150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方孝孺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儒學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遜志齋集》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方孝孺之儒學思想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f Fang Xiao-ru `s confucianism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一)方孝孺著作(明)方孝孺:《遜志齋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明)方孝孺撰,徐光大點校:《方孝孺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二)經部(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宋)朱熹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宋)金履祥:《大學疏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宋)金履祥:《孟子集註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元)許謙:《讀四書叢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三)史部(宋)金履祥:《資治通鑑前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明)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清)黃宗羲撰,全祖望補修:《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清)張廷玉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清)永瑢、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清)王梓材、馮雲濠編撰:《宋元學案補遺》,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四)子部(宋)周敦頤:《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宋)張載:《張子全書》,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宋)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宋)黎靖德編,鄭明等校點:《朱子語類》,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五)集部(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南朝梁)蕭統編:《昭明文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唐)柳宗元撰,尹占華等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宋)程頤、程顥撰,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宋)陳師道:《後山居士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宋)朱熹撰,劉永翔、朱幼文校點:《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等編,《朱子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宋)陸九淵:《陸九淵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宋)陳亮:《陳亮集》,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宋)黃榦:《勉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宋)何基:《何北山先生遺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宋)王柏:《魯齋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宋)金履祥:《仁山先生金文安公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宋)文天祥:《文文山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3-1977年(明)宋濂:《宋濂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明)王禕撰,胡鳳丹校梓:《王忠文公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二、近人著作(一)專書王春南、趙映林:《宋濂,方孝孺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王錕:《朱學正傳:北山四先生理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李書增:《中國明代哲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岑賢安:《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侯文宜:《中國文氣論批評美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主編:《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容肇祖:《明代思想史》,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高云萍:《宋元北山四先生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姬秀珠:《明初大儒方孝孺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馬積高:《宋明理學與文學》,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1989年徐蓀銘:《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陳來:《宋明理學》,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陳來:《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陳逢源:《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陳逢源:《「鎔鑄」與「進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歷史思維》,臺北:政大出版社,2013年陳蒲清:《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1992年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和:谷風出版社,1986年張岱年主編:《中國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張常明編注:《緱城正氣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張常明編注:《遜志齋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張學智:《中國儒學史•明代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彭林:《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趙振績、王民信、邱德修:《耶律楚材、許衡、方孝儒》,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熊琬:《宋代理學與佛學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蔡方鹿:《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錢穆:《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1980年謝玉玲:《宋濂的道學與文論》,新北: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1年(二)單篇論文尹元鉉:〈朱子學中「天人」架構之意義與特色〉,《鵝湖學誌》第18期,1997年6月,頁111-166王世華:〈「讀書種子」方孝孺〉,《國文天地》第5卷第5期,1989年10月,頁48-52王基西:〈理學家小傳—正學先生方孝孺〉,《中國語文》第92卷第4期,2003年4月,頁15-24左東嶺:〈元明之際的「氣」論與方孝孺的文學思想〉,《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頁46-56史小軍:〈方孝孺論為學〉,《名作欣賞》2006年第8期,頁102-106朱光明:〈從陳亮到方孝孺:浙東學者關於正統的闡說及其流衍〉,《河北大學學報》第42卷第6期,2017年11月,頁12-18向燕南:〈引領歷史向善--方孝孺的正統論及其史學影響〉,《齊魯學刊》2004年第1期,頁89-93江舉謙:〈方孝孺深慮論〉,《明道文藝》第203期,1993年2月,頁30-39李谷悅:〈方孝孺殉難事迹的敘事演化與「誅十族」說考〉,《史學月刊》2014年第5期,頁37-62李靜:〈論北宋的平民化宗法思潮〉,《重慶社會科學雜誌》2002年第3期,頁38-42林丹:〈淺談方孝孺的政治思想〉,《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3期,頁30-31金紫微:〈論方孝孺的闢佛思想及其動因〉,《浙江社會科學》2017年第4期,頁97-102+159金紫微:〈方孝孺人生哲學的立德特徵〉,《道德與文明》2017年第6期,頁69-74姜志勇:〈宋明理學論域中的「顏子之樂」〉,《鵝湖月刊》第38卷第11期,2013年5月,頁24-31范玉秋:〈孔子的聖人觀初探〉,《鵝湖月刊》第27卷第11期,2002年5月,頁44-48侯展捷:〈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當代儒學研究》第19期,2015年12月,頁29-66姜龍翔:〈論孟子聖人觀念的二元系統〉,《東華漢學》第9期,2009年6月,頁127-156徐永明:〈婺州文人群體之構成及其形成之地域文化背景〉,《浙江學刊》2004年第6期,頁125-133徐兆安:〈宋濂門人時期的方孝孺〉,《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47-178孫廣德:〈方孝孺的政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67期,1993年10月,頁17-69孫鋒:〈方孝孺正統論探析〉,《齊魯學刊》2017年第6期,頁48-53陳逢源:〈道統的建構──重論朱熹四書編次〉,《東華漢學》第3期,2005年5月,頁223-254陳逢源:〈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10年6月,頁75-116陳逢源:〈從「政治實踐」到「心性體證」:朱熹注《孟子》的歷史脈絡〉,《東吳中文學報》第20期,2010年11月,頁133-164陳逢源:〈從五賢信仰到道統系譜——《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聖門傳道脈絡之歷史考察〉,《東華漢學》第19期,2014年6月,頁121-156陳淑媛:〈方孝孺正統論初探〉,《史匯》第1期,1996年5月,頁117-132陸廣平:〈明初方孝孺宗法思想初探〉,《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第9卷第2期,1996年6月,頁27-32張常明:〈《遜志齋集》成書及版本考〉,《圖書館雜誌》,2009年第8期,頁78-80張崑將:〈朱子對《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章的詮釋及其爭議〉,《臺大歷史學報》第27期,2001年6月,頁83-124張樹旺:〈論方孝孺之死對明代士風的影響〉,《廣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頁77-82張樹旺:〈論方孝孺之死的儒學史意蘊〉,《船山學刊》2010年第2期,頁119-121傅玲玲:〈從朱熹與陳亮之辯論論朱熹之價值觀〉,《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7期,2005年7月,頁59-80程繼紅:〈明代王禕經學思想述評〉,《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32卷第6期,2015年12月,頁43-52靳健:〈孔子詩教哲學與與朱熹詩教哲學的比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0-13、19趙子賢:〈百年方孝孺研究評述〉,《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2019年6月,頁75-81趙映林:〈方孝孺的「立法利民」觀〉,《文史雜誌》1997年第6期,頁10-12趙珊珊:〈論方孝孺的文學思想〉,《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1卷第4期, 2012年8月,頁58-59趙偉:〈論方孝孺的政治思想與氣節〉,《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8卷第5期,2014年10月,頁36-41+57劉振維:〈孔顏樂處辯(上)〉,《哲學與文化》第22卷第5期,1995年5月,頁457-466魯迅劍:〈方孝孺政治哲學思想簡論〉,《學理論》2018年第10期,頁90-92鄭毓瑜:〈劉勰的原道觀〉,《中外文學》第14卷第3期,1985年8月,頁119-132(三)學位論文刁瑋:《方孝孺法律思想研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王清安:《北山四先生理學思想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方學文:《明代寓言散文研究——以四庫全書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左玲玲:《方孝孺詩研究》,臺北: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李美惠:《朱熹道統論之研究——以四書學為核心而展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11年金紫微:《方孝孺儒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邱麗敏:《方孝孺正統思想研究》,廣州:深圳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張霞:《方孝孺尚氣文學思想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盛夏:《程朱理學與方孝孺的文學思想及其創作》,武漢:湖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陳雪玉:《方孝孺政治思想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黃美華:《論方孝孺的文學觀及其創作》,廣州: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鄒麗娟:《方孝孺文學思想與元末明初文壇走向》,長沙:中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大夫群體研究》,杭州:浙江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劉焦:《張載禮樂思想論》,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000090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