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從產權理論看中國大陸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之處置
On the Disposal of China State-owned Banks’ Nonperforming Loans —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
作者 詹聰哲
Chan, Tsung-Che
貢獻者 王文杰
詹聰哲
Chan, Tsung-Che
關鍵詞 產權理論
公有制
黨國體制
國有企業
國有商業銀行
不良貸款
資產管理公司
債轉股
Property rights
Public ownership
Party-stat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tate-owned banks
nonperforming loans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Debt for equity swap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三月-2020 11:14:40 (UTC+8)
摘要 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輝煌成就。外在的亮眼卻易讓人忽略或誤解了中國大陸的內部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馬克思共產主義立國,關於產權的思維,迥異於資本主義國家。雖然產權背後所蘊含的經濟學原理,舉世通用,並不因採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而有不同,但是中國也確實在政治經濟社會上存有許多「中國特色」,而這正是容易讓外國人民在觀察中國時,最易產生誤解之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大量國有企業,被形容為「共和國的長子」,但其性質卻與西方世界所理解的企業有極大的差異。中國國有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和政府三者之間有著隱晦但又緊密的連結,尤其更讓外部人難以明白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有企業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國有企業低效率以及因之所造成的國有商業銀行的鉅額虧損,一直是中國大陸政府在處理經濟改革的重要難題。
中國大陸當局早在上世紀末即採用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但是成效不彰。債轉股也同樣在上世紀末被運用來處理不良貸款,近年又再度施行債轉股,亦可預期難以達到政策目的。
本文認為問題出在中國大陸對產權的定義不清晰。產權清晰不單指所有權的歸屬清晰而已,而是因所有權而生的人與人之間關於經濟行為所做的決定與其所產生的效果,不論是好是壞,都必須歸到做決定的個人。而產權要清晰,必須先改變黨國體制與公有經濟。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1978,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obtained fabulous economic success. The success, however, might disguise the internal problems in this country.
As a communist nation, China, adopted 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capitalist counterparts in the world. Despite the universality of economic principles regarding property rights, China has man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Thes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o unique that outsiders tend to be misled when observing China.
PRC comprises a lo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so-called “the first son of the republic.” Having obscure but solid relation with State-owned Banks (SOBs) and central/local governments, these SOEs depart essentially from other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Not to men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OEs. SOEs’ low efficiency leads to the huge loss of SOBs, which remains the major issue when PRC dealing with economic reform.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AMCs) in China can be dated back to 1999, but AMCs underperformed in disposing nonperforming loans (NPLs). Debt for Equity Swap (DES) is another tool used in 1999 for NPLs disposal and is used again recently. Neither AMCs nor DES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s.
Clear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e key. In detail, people must assume the good and bad consequences of his behavior. In other words, externality must be internalized. To reach this end, it takes changes in both party-state system and public ownership system.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一) 書籍
1.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二版。
2. 天則經濟研究所,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自版,2011年4月。
3. 毛宏君,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新舉措,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5. 王文杰,中國商業銀行法解析,台灣金融研訓院,2009年7月。
6. 王文杰,國有企業公司化改制之法律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7. 王文杰,嬗變中之中國大陸法制,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四版。
8. 王紅一,銀行公司治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
9. 卡爾‧沃特(Carl Walter)與法瑟‧侯偉(Fraser Howie),陳儀、林詠心譯,中國金融大揭密:異常崛起的大銀行真相,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10. 吳玉山,遠離社會主義:中國大陸、蘇聯和波蘭的經濟轉型,正中書局,1996年3月。
11.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中華徵信所,1998年11月。
12.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信出版社,2017年4月。
13. 吳敬璉、周小川等編著,公司治理結構、債務重組和破產程序:重溫1994年京倫會議,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6月。
14. 吳敬璉等,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5. 亞瑟‧歐肯(Arthur Okun),許晉福、高翠霜譯,平等與效率,經濟新潮社,第91頁,2017年1月三版。
16. 周仲飛,銀行法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17.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7月。
18.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19. 邵慶平,公司法—組織與契約之間,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20. 金碚,何去何從—當代中國的國有企業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9月。
21. 青木昌彥、錢穎一主編,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人控制和銀行作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22. 姚旭,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
23. 姚旭,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
24. 范小雲、曹元濤,中國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安全與風險控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
25. 馬克思著,郭大力、王亞南譯,資本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3月。
26. 張弛、胡延玲,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法律規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
27.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四版,第353頁,2000年8月。
28. 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29. 張維迎、盛斌,企業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30. 梁國樹,貨幣金融政策建言,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31. 理查‧波斯納,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學分析(上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42頁,1997年6月。
32. 郭馬修,唐祖蔭譯,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掌握大陸經濟真相,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2016年4月。
33. 陳生洛,中國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與黨的領導,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
34. 陳生洛,中國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與黨的領導,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
35. 黃昱程著,現代金融市場,2015年8月第八版。
36. 奧利弗‧哈特,溫秀英、余曉靜、文羽苹譯,公司、合約與財務結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1月。
37.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38.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卷),三聯書店,2001年5月。
39. 劉萬生,國有控股公司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40. 劉鵬,中國商業銀行變革與轉型:經濟市場化中商業銀行的作用與可持續發展,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12月。
41.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二版。
42. 鄧小平文選,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2006年7月。
43. 黎四奇,金融監管法律問題研究—以銀行法為中心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
44. 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人民出版社,1955年。

(二) 期刊
1. 于永寧,我國影子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反思及重構—美國的經驗及借鑑,法商研究,總第168期,第168-176頁,2015年。
2. 小宮隆太郎,日中企業的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3期,1986年。
3. 王文杰,中國司法改革背景運作取向與影響—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有關司法改革的議題為核心,法令月刊,65卷第4期,第33-44頁,2014年4月。
4. 王文杰,中國證券市場與證券法制發展—基於中國特色元素的檢視,證交資料,第587期,第18-29頁,2011年3月。
5. 王文杰,股權分置下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以控制股東為核心的檢視,政大法學評論,第122期,第201-296頁,2011年8月。
6. 王新紅,國企改革:股份制企業治理機制的中國式探索,法學,2018年第1期,第31-39頁,2018年。
7. 王煦棋,中國大陸股權分置與上市公司併購之研究,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八輯第二期,第81-113頁,2007年6月。
8. 王煦棋,從美國與歐盟存保法制經驗看中國存款保險法制之建制,東吳法律學報,23卷3期,第1-40頁,2012年1月。
9. 王懷勇,中外企業監事會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國有企業監事會之改革,特區經濟, 2009年第2期,第112-114頁,2009年2月。
10.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投融資體制扭曲所導致的後果分析及政策建議,財貿經濟,1999年第2期,第3-12頁,1999年。
11. 白金亞,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歷史演進與發展研究,行政與法,第 20167期,第57-73頁,2016年7月。
12. 任惠超、陳軍朝,關於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的幾點思考,當代法學,2002年第9期,第28-30頁,2002年9月。
13. 朱德芳,論重整中公司之公司治理—以當事人之利害衝突與重整法制之目的為核心,兼論債權人於公司治理中之功能與地位,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2期,第193-247頁,2005年。
14. 吳有昌、趙曉,債轉股:基於企業治理結構的理論與政策分析,經濟研究,2000年第2期,第26-33頁,2000年。
15. 李亞明,中共「政黨居主」的政治體制改革策略,復興崗學報,87期,第121-146頁,2006年。
16. 李富有、趙永軍、姚棟,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的績效考察,西安交大學學報,第22-26頁,2008年5月。
17. 周小川,企業與銀行關係的重建,改革,第6期,1993年。
18. 易憲容,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制度分析,二十一世紀評論,總第100期,第23-31頁,2007年4月。
19. 林毅夫、李志贇,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金融體制改革,經濟學季刊, 4卷4期,第913-935頁,2005年7月。
20. 武常岐、張林,國企改革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及企業績效,北京大學學報,第51卷第5期,第149-156頁,2014年9月。
21. 施華強,國有商業銀行賬面不良貸款、調整因素和嚴重程度:1994-2004,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第25-39頁,2005年12月。
22. 徐靜怡,債轉股股東退出法律問題探析,浙江金融,第6期,第45-51頁,2017年6月。
23. 常健,外匯儲備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法律分析—兼談政府參與經濟活動之法觀念,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第4期,第95-99頁,2004年。
24. 常健、饒長林,試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立法的完善——兼評《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第85-88頁,2001年2月。
25. 常蕊,關於國有企業內設監事會制度的再思考,商業研究,總第447期,第143-148頁,2014年7月。
26. 張合立,探索構建以監事會為核心的國有企業監督體系,市政技術,第32卷增1期,第181-184頁,2014年5月。
27. 張春霖,論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改革,第1期,第22-33頁,1996年。
28. 陳資燦,股權分置改革的經濟學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第2期,第19-25頁,2008年。
29. 陳劍波,人民公社的產權制度—對排他性受到嚴格限制的產權體系所進行的制度分析,經濟研究,第47-53頁,1994年第7期。
30. 黃速建,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經濟管理,2014年第7期,第1-10頁,2014年7月。
31. 黃群慧,新時期如何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12月。
32. 楊紅英、童露,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宏觀經濟研究,2015年第1期,第42-51頁,2015年1月。
33. 楊瑞龍,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唯實,2000年第3期,第11-17頁,2000年3月。
34. 楊瑞龍,產權的排他性、可轉讓性與我國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第33-38頁,2005年。
35. 葉銀華,中國的股權分置改革與公司治理,會計研究月刊,第256期,第64-75頁,2007年。
36. 路風,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第71-88頁,1989年。
37. 劉世錦,中國國有企業的性質與改革邏輯,經濟研究,第4期,第29-36頁,1995年。
38. 劉遵義、錢穎一,關於中國的銀行與企業財務重組的建議,經濟與社會體制比較,第5期,第15-20頁,1994年。
39. 歐陽麗宇、朱昌裕,黨在國有企業領導體制中地位和作用的歷史考察,理論學刊,總第212期,第38-42頁,2011年10月。
40. 談蕭,股權分置改革中若干法律問題探析,證券市場導報,2005年12月號,第10-16頁,2005年12月。
41. 蕭貴清、喬惠波,混合所有制經濟與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研究,總第221期,第50-56頁,2015年。
42. 顏旭若,對”一股獨大”的經濟學思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107期,第106-111頁,2003年6月。
43. 羅開位、連建輝,商業銀行治理:一個新的解釋框架—商業銀行”契約型”治理的經濟學分析,金融研究,第1期,第105-116頁,2004年。
44. 類承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邏輯:一個政治經濟學視角,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25-31頁,2009年2月。

(三)學位論文
1. 丁小強,中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設計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11月。
2. 胡文濤,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轉讓的法律障礙—以交易成本為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3. 劉明越,國企產權制度改革的邏輯與問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4月。
4. 劉雪梅,我國不良資產處置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型機制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
5. 顧鈺民,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比較研究‧應用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10月。


二、 英文
(一) 書籍
1. Barzel, Yoram,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Berle, Adolf, and Gardiner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1932).
3. Easterbrook, Frank H., and Daniel R.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1).
4. IMF Country Report No. 17/358 (2017).
5.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6. 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81).
7.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8. Smith, Adam,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9.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89: Financial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 期刊
1. Alchian, 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No. 5, pp. 777-795 (Dec., 1972).
2. Alchian, Armen A., 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30 Il Politico 816-829 (1965).
3. Arun, T. G. and J. D. Turner,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concepts and issues, 12 Corporate Governance 3, pp. 371-377 (July 2004).
4. Bjorklund, E. M., The Danwei: Socio-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k Units in China`s Urban Society, 62 Economic Geography 1, pp. 19-29 (1986).
5. 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4(16) ECONOMICA 386-405 (1937).
6. Coase, Ronald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 pp. 1-44 (1960).
7. Demsetz, Harold,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57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 pp. 347-359 (May, 1967).
8. Fama, Eugene F.,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88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 pp. 288-307 (Apr., 1980).
9. Furubotn, Eirik. G. and Svetozar Pejovich,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 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10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 pp. 1137-1162 (Dec., 1972)
10. Harasymiw, Bohdan, Nomenklatura: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Recruitment System, 2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 pp. 493-512, (Dec., 1969).
11. Jensen, Michael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 pp 305-360 (1976).
12. Kodres, Laura E., What is shadow banking?, 50 Finance & Development 2, pp.42-43 (June 2013).
13. Lenin, V. I., the State and Revolution, (1917).
14. Ma, Guonan and Ben S. C. Fung, China’s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s, BIS Working Paper No. 115, (August 2002)
15. Manne, Henry G.,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73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 pp. 110-120 (Apr., 1965).
16. Mishkin, Frederic S.,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1).
17. Tirole, Jean, On Banking and Intermediation, 38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4, pp. 469-487 (April 1994).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265150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65150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王文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詹聰哲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an, Tsung-Cheen_US
dc.creator (作者) 詹聰哲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 Tsung-Che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三月-2020 11:14:40 (UTC+8)-
dc.date.available 2-三月-2020 11:14:4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三月-2020 11:14:4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265150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2886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65150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中國大陸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上取得輝煌成就。外在的亮眼卻易讓人忽略或誤解了中國大陸的內部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馬克思共產主義立國,關於產權的思維,迥異於資本主義國家。雖然產權背後所蘊含的經濟學原理,舉世通用,並不因採共產主義或資本主義而有不同,但是中國也確實在政治經濟社會上存有許多「中國特色」,而這正是容易讓外國人民在觀察中國時,最易產生誤解之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大量國有企業,被形容為「共和國的長子」,但其性質卻與西方世界所理解的企業有極大的差異。中國國有企業與國有商業銀行和政府三者之間有著隱晦但又緊密的連結,尤其更讓外部人難以明白的是中國共產黨在國有企業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而國有企業低效率以及因之所造成的國有商業銀行的鉅額虧損,一直是中國大陸政府在處理經濟改革的重要難題。
中國大陸當局早在上世紀末即採用資產管理公司來處理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但是成效不彰。債轉股也同樣在上世紀末被運用來處理不良貸款,近年又再度施行債轉股,亦可預期難以達到政策目的。
本文認為問題出在中國大陸對產權的定義不清晰。產權清晰不單指所有權的歸屬清晰而已,而是因所有權而生的人與人之間關於經濟行為所做的決定與其所產生的效果,不論是好是壞,都必須歸到做決定的個人。而產權要清晰,必須先改變黨國體制與公有經濟。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in 1978,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obtained fabulous economic success. The success, however, might disguise the internal problems in this country.
As a communist nation, China, adopted a property rights approach 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 capitalist counterparts in the world. Despite the universality of economic principles regarding property rights, China has many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politics, economics, and society. Thes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e so unique that outsiders tend to be misled when observing China.
PRC comprises a lo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Es), so-called “the first son of the republic.” Having obscure but solid relation with State-owned Banks (SOBs) and central/local governments, these SOEs depart essentially from other enterprises in the world. Not to menti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SOEs. SOEs’ low efficiency leads to the huge loss of SOBs, which remains the major issue when PRC dealing with economic reform.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 (AMCs) in China can be dated back to 1999, but AMCs underperformed in disposing nonperforming loans (NPLs). Debt for Equity Swap (DES) is another tool used in 1999 for NPLs disposal and is used again recently. Neither AMCs nor DES achieved the desired results.
Clear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e key. In detail, people must assume the good and bad consequences of his behavior. In other words, externality must be internalized. To reach this end, it takes changes in both party-state system and public ownership system.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一項 研究範圍 5
第二項 研究限制 6
第四節 本文的突破與創新 7
第五節 論文的章節架構 10

第二章 產權理論的制度規範 13
第一節 產權概說 13
第一項 產權的定義 13
第一款 產權在法學上的定義 14
第二款 產權在經濟學上的定義 15
第三款 產權的近似概念 17
第四款 產權的類型 19
第二項 產權的功能 21
第一款 激勵 23
第二款 約束 23
第三款 資源配置 24
第三項 產權的界定與保護 25
第二節 企業產權理論 26
第一項 交易成本理論 27
第二項 團隊生產理論 38
第三項 委託代理理論 30
第四項 不完全契約理論 33
第五項 小結 36
第三節 馬克思產權理論 37
第一項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概說 37
第二項 所有制與產權 45
第三項 對國家的看法 47
第四項 計劃經濟 48
第五項 蘇聯實踐的變異 49
第四節 兩種產權理論的比較 50

第三章 大陸國有企業的產權改革分析 52
第一節 大陸國有企業概說 52
第一項 國有企業的定義 52
第二項 國有企業的特徵 53
第三項 國有企業的性質 54
第四項 國有企業的效益 56
第二節 不涉及所有權的產權改革 58
第一項 放權讓利 58
第一款 擴大企業自主權 58
第二款 工業生產經濟責任制 60
第三款 利改稅與撥改貸 61
第二項 兩權分離 63
第三項 企業法 65
第三節 涉及所有權的產權改革—現代企業制度 67
第一項 公司化改革 68
第二項 股份制改革 71
第三項 股權分置改革 72
第一款 股權分置的背景 72
第二款 股權分置的法規 73
第三款 股權分置的問題 74
第四款 股權分置改革的方 76
第五款 對股權分置改革的評價 78
第四項 混合所有制改革 79
第一款 所有制的定義 79
第二款 對所有制的改革 80
第三款 混合所有制的提出 83
第四款 混合所有制的問題 85
第五項 上市 86
第四節 黨組織與國有企業產權 87
第一項 黨的全面領導與控制 87
第一款 黨國體制 87
第二款 黨的全面領導與控制的方式 88
第二項 企業外部黨組織 94
第三項 企業內部黨組織 94
第一款 黨組織與廠長的經營權消長 94
第二款 三重一大 99
第三款 雙向進入、交叉任職與一肩挑 101
第四項 對公司治理的影響 103
第五節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與國有企業產權 103
第一項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沿革 105
第一款 各級政府 105
第二款 國有資產管理局 105
第三款 財政部與各部委 106
第二項 國有資產管理監督委員會 108
第三項 國有資本運營公司 110
第六節 從產權理論檢視大陸國有企業公司的治理機制 113
第一項 西方現代企業監管機制 113
第二項 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機能羸弱的根本原因 114
第三項 國家所有制與政企分開的悖論 116
第七節 小結 117

第四章 大陸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改革分析 118
第一節 國有商業銀行在金融體系的重要性 118
第一項 大陸銀行業概說 118
第二項 金融抑制強化國有商業銀行 122
第一款 金融抑制理論 122
第二款 大陸金融抑制策略 126
第三款 金融抑制的副作用 130
第三項 國有商業銀行的重要 136
第二節 國有商業銀行的制度變遷與產權改革 137
第一項 專業銀行 138
第二項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 140
第三項 國有控股商業銀行 142
第四項 上市 148
第三節 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問題 150
第一項 國有商業銀行與國有企業的行業差別 150
第一款 銀行產品的特殊性 150
第二款 銀行行業的特殊性 151
第三款 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153
第二項 內部公司治理—自我監督 154
第一款 股東會對董事會的監督 154
第二款 董事會對經理人的監督 155
第三款 監事會對董事與經理人的監督 156
第三項 外部公司治理—市場監督 158
第一款 產品市場 158
第二款 經理人市場 159
第三款 資本市場 159
第四項 政府公權監督管理 160
第一款 中國人民銀行 161
第二款 財政部 164
第三款 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 164
第四款 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165
第四節 從產權理論檢視大陸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 168
第一項 所有權與控制權不匹配—股東與經理人之間 168
第二項 所有權與控制權不匹配—股東與債權人之間 169
第三項 所有權與控制權不匹配—股東與黨組織之間 171
第四項 政府公權監督管理的問題 172
第五節 小結 173

第五章 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處置 175
第一節 不良貸款概說 175
第一項 不良貸款的定義 175
第一款 貸款的定義 175
第二款 不良的定義 175
第二項 不良貸款形成的制度性因素 178
第三項 不良貸款的規模 179
第四項 不良貸款的影響 181
第二節 轉讓—以資產管理公司為中介 181
第一項 資產管理公司概說 181
第二項 大陸資產管理公司的設立 182
第一款 政策選擇 182
第二款 設立掛牌 183
第三款 法源依據 184
第四款 資金籌措 187
第五款 政策目標 188
第三項 不良貸款之收購 189
第一款 不良貸款收購範圍 189
第二款 歷次不良貸款的收購 190
第三款 對收購之評析 193
第四項 不良貸款之處置效率 194
第一款 處置費用估算 194
第二款 回收金額 195
第三款 處置後損失之承擔 196
第五項 大陸資產管理公司的產權分析 197
第六項 以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貸款的問題 198
第三節 債轉股 199
第一項 債轉股概說 199
第一款 基本觀念的釐清 199
第二款 債轉股的定義與以債權出資的疑慮 201
第三款 是否採行債轉股的考量 203
第四款 衡量債轉股成敗的標準 205
第二項 首輪債轉股 205
第一款 時空背景 205
第二款 政策目的 206
第三款 法規文件 207
第四款 實際施行情況 210
第五款 回顧檢討 211
第三項 第二輪債轉股 212
第一款 時空背景 212
第二款 政策目的 214
第三款 法規命令 214
第四款 實際施行情況 218
第五款 現況檢討 218
第四項 債轉股的問題 219
第一款 產權設計的缺陷 219
第二款 目的手段的矛盾 219
第四節 小結 221

第六章 檢討與建議 222
第一節 抽象理論的檢討 222
第一項 問題的根源:產權制度 222
第二項 市場競爭與產權改革之爭議 223
第三項 休克療法與漸進式改革之爭議 225
第四項 政左經右的極限 226
第二節 具體部門的檢討 227
第一項 國有企業 227
第二項 國有商業銀行 228
第三項 資產管理公司 229
第四項 不良貸款的處置 231
第三節 建議 231

第七章 結論 233

參考文獻 236
zh_TW
dc.format.extent 357032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65150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產權理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公有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黨國體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有企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國有商業銀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不良貸款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資產管理公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債轉股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Property righ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c ownership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rty-stat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e-owned enterpris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tate-owned bank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onperforming loa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sset management companie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ebt for equity swapen_US
dc.title (題名) 從產權理論看中國大陸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之處置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Disposal of China State-owned Banks’ Nonperforming Loans —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Property Rights Theor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
(一) 書籍
1. 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二版。
2. 天則經濟研究所,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自版,2011年4月。
3. 毛宏君,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新舉措,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4. 毛澤東選集,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
5. 王文杰,中國商業銀行法解析,台灣金融研訓院,2009年7月。
6. 王文杰,國有企業公司化改制之法律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
7. 王文杰,嬗變中之中國大陸法制,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四版。
8. 王紅一,銀行公司治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0月。
9. 卡爾‧沃特(Carl Walter)與法瑟‧侯偉(Fraser Howie),陳儀、林詠心譯,中國金融大揭密:異常崛起的大銀行真相,臉譜出版、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
10. 吳玉山,遠離社會主義:中國大陸、蘇聯和波蘭的經濟轉型,正中書局,1996年3月。
11. 吳惠林、周亞貞,放權讓利—由產權理論談中國經改,中華徵信所,1998年11月。
12. 吳敬璉,當代中國經濟改革,中信出版社,2017年4月。
13. 吳敬璉、周小川等編著,公司治理結構、債務重組和破產程序:重溫1994年京倫會議,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6月。
14. 吳敬璉等,大中型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5. 亞瑟‧歐肯(Arthur Okun),許晉福、高翠霜譯,平等與效率,經濟新潮社,第91頁,2017年1月三版。
16. 周仲飛,銀行法研究,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17.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7月。
18.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19. 邵慶平,公司法—組織與契約之間,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2月。
20. 金碚,何去何從—當代中國的國有企業問題,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9月。
21. 青木昌彥、錢穎一主編,轉軌經濟中的公司治理結構:內部人控制和銀行作用,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
22. 姚旭,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
23. 姚旭,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法律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10月。
24. 范小雲、曹元濤,中國金融改革中的金融安全與風險控制,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年4月。
25. 馬克思著,郭大力、王亞南譯,資本論,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3月。
26. 張弛、胡延玲,銀行不良資產處置法律規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14年4月。
27.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際(上冊),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四版,第353頁,2000年8月。
28. 張維迎,產權、激勵與公司治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29. 張維迎、盛斌,企業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
30. 梁國樹,貨幣金融政策建言,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31. 理查‧波斯納,蔣兆康譯,法律的經濟學分析(上冊),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42頁,1997年6月。
32. 郭馬修,唐祖蔭譯,正解!中國經濟數據:破解官方統計,掌握大陸經濟真相,早安財經文化有限公司,2016年4月。
33. 陳生洛,中國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與黨的領導,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
34. 陳生洛,中國國有企業的產權變革與黨的領導,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7月。
35. 黃昱程著,現代金融市場,2015年8月第八版。
36. 奧利弗‧哈特,溫秀英、余曉靜、文羽苹譯,公司、合約與財務結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1月。
37. 楊光斌,中國政府與政治導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月。
38. 董輔礽,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卷),三聯書店,2001年5月。
39. 劉萬生,國有控股公司研究,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8月。
40. 劉鵬,中國商業銀行變革與轉型:經濟市場化中商業銀行的作用與可持續發展,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年12月。
41. 厲以寧,中國經濟改革與股份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二版。
42. 鄧小平文選,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2006年7月。
43. 黎四奇,金融監管法律問題研究—以銀行法為中心的分析,法律出版社,2007年10月。
44. 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人民出版社,1955年。

(二) 期刊
1. 于永寧,我國影子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的反思及重構—美國的經驗及借鑑,法商研究,總第168期,第168-176頁,2015年。
2. 小宮隆太郎,日中企業的比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3期,1986年。
3. 王文杰,中國司法改革背景運作取向與影響—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有關司法改革的議題為核心,法令月刊,65卷第4期,第33-44頁,2014年4月。
4. 王文杰,中國證券市場與證券法制發展—基於中國特色元素的檢視,證交資料,第587期,第18-29頁,2011年3月。
5. 王文杰,股權分置下的中國上市公司治理—以控制股東為核心的檢視,政大法學評論,第122期,第201-296頁,2011年8月。
6. 王新紅,國企改革:股份制企業治理機制的中國式探索,法學,2018年第1期,第31-39頁,2018年。
7. 王煦棋,中國大陸股權分置與上市公司併購之研究,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八輯第二期,第81-113頁,2007年6月。
8. 王煦棋,從美國與歐盟存保法制經驗看中國存款保險法制之建制,東吳法律學報,23卷3期,第1-40頁,2012年1月。
9. 王懷勇,中外企業監事會比較研究—兼論我國國有企業監事會之改革,特區經濟, 2009年第2期,第112-114頁,2009年2月。
10.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宏觀組,投融資體制扭曲所導致的後果分析及政策建議,財貿經濟,1999年第2期,第3-12頁,1999年。
11. 白金亞,我國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歷史演進與發展研究,行政與法,第 20167期,第57-73頁,2016年7月。
12. 任惠超、陳軍朝,關於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的幾點思考,當代法學,2002年第9期,第28-30頁,2002年9月。
13. 朱德芳,論重整中公司之公司治理—以當事人之利害衝突與重整法制之目的為核心,兼論債權人於公司治理中之功能與地位,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2期,第193-247頁,2005年。
14. 吳有昌、趙曉,債轉股:基於企業治理結構的理論與政策分析,經濟研究,2000年第2期,第26-33頁,2000年。
15. 李亞明,中共「政黨居主」的政治體制改革策略,復興崗學報,87期,第121-146頁,2006年。
16. 李富有、趙永軍、姚棟,我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處置的績效考察,西安交大學學報,第22-26頁,2008年5月。
17. 周小川,企業與銀行關係的重建,改革,第6期,1993年。
18. 易憲容,中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制度分析,二十一世紀評論,總第100期,第23-31頁,2007年4月。
19. 林毅夫、李志贇,中國的國有企業與金融體制改革,經濟學季刊, 4卷4期,第913-935頁,2005年7月。
20. 武常岐、張林,國企改革中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及企業績效,北京大學學報,第51卷第5期,第149-156頁,2014年9月。
21. 施華強,國有商業銀行賬面不良貸款、調整因素和嚴重程度:1994-2004,金融研究,2005年第12期,第25-39頁,2005年12月。
22. 徐靜怡,債轉股股東退出法律問題探析,浙江金融,第6期,第45-51頁,2017年6月。
23. 常健,外匯儲備注資國有商業銀行的法律分析—兼談政府參與經濟活動之法觀念,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第4期,第95-99頁,2004年。
24. 常健、饒長林,試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立法的完善——兼評《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第2期,第85-88頁,2001年2月。
25. 常蕊,關於國有企業內設監事會制度的再思考,商業研究,總第447期,第143-148頁,2014年7月。
26. 張合立,探索構建以監事會為核心的國有企業監督體系,市政技術,第32卷增1期,第181-184頁,2014年5月。
27. 張春霖,論國有企業的債務問題,改革,第1期,第22-33頁,1996年。
28. 陳資燦,股權分置改革的經濟學分析,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第2期,第19-25頁,2008年。
29. 陳劍波,人民公社的產權制度—對排他性受到嚴格限制的產權體系所進行的制度分析,經濟研究,第47-53頁,1994年第7期。
30. 黃速建,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經濟管理,2014年第7期,第1-10頁,2014年7月。
31. 黃群慧,新時期如何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行政管理改革,2013年12月。
32. 楊紅英、童露,論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宏觀經濟研究,2015年第1期,第42-51頁,2015年1月。
33. 楊瑞龍,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與公司治理結構的創新,唯實,2000年第3期,第11-17頁,2000年3月。
34. 楊瑞龍,產權的排他性、可轉讓性與我國現代產權制度的建立,江蘇行政學院學報,第1期,第33-38頁,2005年。
35. 葉銀華,中國的股權分置改革與公司治理,會計研究月刊,第256期,第64-75頁,2007年。
36. 路風,單位: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第71-88頁,1989年。
37. 劉世錦,中國國有企業的性質與改革邏輯,經濟研究,第4期,第29-36頁,1995年。
38. 劉遵義、錢穎一,關於中國的銀行與企業財務重組的建議,經濟與社會體制比較,第5期,第15-20頁,1994年。
39. 歐陽麗宇、朱昌裕,黨在國有企業領導體制中地位和作用的歷史考察,理論學刊,總第212期,第38-42頁,2011年10月。
40. 談蕭,股權分置改革中若干法律問題探析,證券市場導報,2005年12月號,第10-16頁,2005年12月。
41. 蕭貴清、喬惠波,混合所有制經濟與國有企業改革,社會主義研究,總第221期,第50-56頁,2015年。
42. 顏旭若,對”一股獨大”的經濟學思考,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107期,第106-111頁,2003年6月。
43. 羅開位、連建輝,商業銀行治理:一個新的解釋框架—商業銀行”契約型”治理的經濟學分析,金融研究,第1期,第105-116頁,2004年。
44. 類承曜,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邏輯:一個政治經濟學視角,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第25-31頁,2009年2月。

(三)學位論文
1. 丁小強,中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設計研究,武漢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11月。
2. 胡文濤,資產管理公司不良資產轉讓的法律障礙—以交易成本為視角,中國政法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3. 劉明越,國企產權制度改革的邏輯與問題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4月。
4. 劉雪梅,我國不良資產處置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型機制研究,西北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6月。
5. 顧鈺民,馬克思主義制度經濟學—理論體系‧比較研究‧應用分析,上海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10月。


二、 英文
(一) 書籍
1. Barzel, Yoram, Economic Analysis of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Berle, Adolf, and Gardiner Means,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1932).
3. Easterbrook, Frank H., and Daniel R. Fischel,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Corporate Law, (1991).
4. IMF Country Report No. 17/358 (2017).
5. McKinnon, 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73).
6. 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1981).
7. Shaw, Edward S., 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8. Smith, Adam,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9. 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89: Financial Systems and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 期刊
1. Alchian, Armen A. and Harold Demsetz, 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No. 5, pp. 777-795 (Dec., 1972).
2. Alchian, Armen A., Som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 30 Il Politico 816-829 (1965).
3. Arun, T. G. and J. D. Turner, Corporate Governance of Banks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concepts and issues, 12 Corporate Governance 3, pp. 371-377 (July 2004).
4. Bjorklund, E. M., The Danwei: Socio-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Work Units in China`s Urban Society, 62 Economic Geography 1, pp. 19-29 (1986).
5. Coase, Ronald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4(16) ECONOMICA 386-405 (1937).
6. Coase, Ronald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 3, pp. 1-44 (1960).
7. Demsetz, Harold,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57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 pp. 347-359 (May, 1967).
8. Fama, Eugene F., 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88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 pp. 288-307 (Apr., 1980).
9. Furubotn, Eirik. G. and Svetozar Pejovich,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Theory: 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 10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 pp. 1137-1162 (Dec., 1972)
10. Harasymiw, Bohdan, Nomenklatura: The Soviet Communist Party`s Leadership Recruitment System, 2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4, pp. 493-512, (Dec., 1969).
11. Jensen, Michael and William H. Meckling,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 3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4, pp 305-360 (1976).
12. Kodres, Laura E., What is shadow banking?, 50 Finance & Development 2, pp.42-43 (June 2013).
13. Lenin, V. I., the State and Revolution, (1917).
14. Ma, Guonan and Ben S. C. Fung, China’s Asset Management Corporations, BIS Working Paper No. 115, (August 2002)
15. Manne, Henry G., Mergers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 73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 pp. 110-120 (Apr., 1965).
16. Mishkin, Frederic S., Financial Policies and the Prevention of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 Countries, NBER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1).
17. Tirole, Jean, On Banking and Intermediation, 38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4, pp. 469-487 (April 1994).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027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