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臺灣解嚴後美文傳統書寫典範及其逆反與解構
An analysis on the writing model, its repercussion and aftermath of the "Belles-Lettres" prose writing movement in Taiwan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作者 袁仁健
Kin, Yuen Yan
貢獻者 顏崑陽
袁仁健
Yuen Yan Kin
關鍵詞 臺灣解嚴
散文選本
現代散文
典範
美文傳統
文體論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九月-2020 12:01:15 (UTC+8)
摘要 自古至今,「選本」都是文學批評的重要方式。置於臺灣現代散文研究,可借助其選本考察出臺灣散文作者、批評家各殊的文學觀念。臺灣學界對散文研究相對忽視,而現代散文的選本出版數量卻比小說、現代詩為多,此一特殊的文學現象,使選本研究成為分析臺灣現代散文的關鍵。按臺灣現代散文流變之研究,可分期為「日治時期散文」、「戰後時期散文」及「解嚴後時期散文」三個階段,日治時期散文書寫典範多元,但因國民黨遷台後的政經變化,致使戰後時期散文書寫以「美文傳統」作主流典範,直至八○年代政治主導文化相對減弱,本土意識掘起,散文的主流典範始見鬆動,是為臺灣現代散文典律化的轉捩點。1987年,臺灣政府宣告解嚴,社會環境變化劇烈,解嚴後時期散文書寫邁向多元,各種現代散文選本出版,編者選文既是反映了實際創作之不同,亦有重構、再造現代散文書寫典範的意圖,「美文傳統」的典範受到挑戰、逆反與解構。準此,本文以臺灣解嚴至今為一斷代,並透過《現代中國散文選》、《現代散文選續編》作一對比;《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與個別九歌年度散文選,呈現兩種選本之對話關係;《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及《台灣當代散文精選》重要散文選本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文體論」相關概念作為研究基礎,詮釋其序言和選文,歸納不同類型的作品數量、比例並參考相關文學研究著述。本文論及臺灣散文選本的「文學批評史」觀念之變化,分析「美文傳統」的「逆反與解構」,論證「美文傳統」之文學脈絡怎樣建構,如何鬆動,以至於解嚴後逆反與解構的具體呈現。
參考文獻 一、現代散文選本

王盛弘編:《九歌106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宇文正編:《99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
周作人,楊牧編:《周作人文選I》,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周作人,楊牧編:《周作人文選II》,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周作人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香港:香港文學硏究社,1962年。
周芬伶、鍾怡雯合編:《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
周芬伶編:《九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林文義編:《九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林錫嘉編:《七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林錫嘉編:《七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林錫嘉編:《七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林錫嘉編:《七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林錫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林錫嘉編:《八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林錫嘉編:《八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阿盛編:《103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
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阿盛編:《臺灣現代散文精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柯裕棻編:《102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4年。
胡晴舫編:《九歌107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9年。
郁達夫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香港:香港文學硏究社,1962年。
席慕蓉編:《九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袁瓊瓊編:《九歌104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
張曼娟編:《九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張曉風編:《九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許達然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9年。
陳大為、鍾怡雯合編:《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
陳幸惠編:《七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陳幸惠編:《七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
陳幸惠編:《七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
陳芳明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陳義芝編:《散文教室》,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
焦桐編:《八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黃錦樹、高嘉謙合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
楊佳嫻編:《九歌105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
楊牧、顏崑陽合編:《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出版社,2002年。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
廖玉蕙編:《八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蕭蕭編:《七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蕭蕭編:《七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蕭蕭編:《七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蕭蕭編:《九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蕭蕭編:《八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鍾怡雯、陳大為合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臺北:天下文化,2010年。
鍾怡雯編:《100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
鍾怡雯編:《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隱地編:《101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簡媜編:《八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
簡媜編:《八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簡媜編:《八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藍建春、沈芳序合編:《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臺北:人間出版社,2016年。
顏崑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二、專書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向陽著:《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店,1993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崔姆·路普,摩根、康納汀、康恩、藍傑著,陳思仁、潘宗億、洪靜宜、蕭道中、徐文路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何寄澎編:《散文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李筱峰、林呈蓉:《台灣史》,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二)》,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林雙不:《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林耀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苦苓:《紅塵煙火》,高雄:敦理出版社,198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臺灣意識》,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張炎憲、陳朝海合編:《美麗島事件30週年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0年。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張堂錡:《清靜的熱鬧:白馬湖作家群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北:萬卷樓,2012年。
張堂錡:《現代散文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張雙英:《現當代西洋文學批評綜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出版社,1986年。
許達然:《吐》,臺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年。
陳萬益:《台灣文學論說與記憶》,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10年。
須文蔚編:《文學@台灣》,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
須文蔚編:《楊牧》,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臺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臺北:皇冠文化,1986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
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顏崑陽:《傳燈者》,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臺北:聯經出版社,2020年。
龔鵬程編:《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書院,1998年。
讓—保爾.薩特著,艾珉選編:《薩特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吳孟昌:〈後現代之外:九○年代台灣散文現象析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頁191-218。
侯雅文:〈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詞史」研究、書寫「方法論」之省思〉,《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年,115-158頁。
袁仁健:〈本質待定:當代臺灣年度散文選「擬典律」的另一種可能──以《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9期,2018年10月,頁287-310。
袁仁健:〈再造現代散文:從文體規範論楊牧編選《現代中國散文選》的典範建構與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0期,2019年5月,頁127-144。
袁保新:〈先秦儒學成德之教的現代詮釋與商榷──兼論儒學如何與卄一世紀人類文明接榫〉,《東亞漢學研究》創刊號,長崎:東亞漢學研究學會,2011年,頁3-17。
陳德錦:〈香港當代「大散文」淺論──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的散文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7月。
須文蔚:〈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東華漢學》第26期,2017年12月,頁209-230。
黃錦樹:〈面具的奧秘: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中山人文學報》第38期,2014年12月,頁31-59。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國立東華大學《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1-36。
顏崑陽:〈文學創作下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頁545-596。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三十五期,2005年1月,頁295-33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頁1-67。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錬接效用」〉,《建構與反思》,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頁787-833。

四、學位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王鴻卿:《楊牧散文的藝術風格──崇高與秀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孟昌:《八○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林美貞:《郭楓、許達然與《新地文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侯元鈞:《解嚴前後臺灣國語文課程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依蘋:《隱喻的流變──楊牧散文研究(1961-2001)》,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建宏:《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 》,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淑貞:《許達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趙偵宇:《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蔡明原:《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台灣性」》,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五、報刊文章

林文義:〈不做臨照水仙──八○年以後台灣散文的社會參與〉,《自立晚報》第14版,1989 年6月20日。
林淇瀁:〈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3月。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張道藩:〈當前文藝創作的三個問題〉,《聯合報》副刊,1952年5月4日。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文藝創作》第 21期,1953年1月1日。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趨向〉,《思想》第8期,2008年3月,頁131-140。
顏崑陽:〈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雜誌》,280期,2009年2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26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6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顏崑陽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袁仁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Yuen Yan K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袁仁健zh_TW
dc.creator (作者) Kin, Yuen Y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九月-2020 12:01:15 (UTC+8)-
dc.date.available 2-九月-2020 12:01:1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九月-2020 12:01:15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6151026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581-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026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自古至今,「選本」都是文學批評的重要方式。置於臺灣現代散文研究,可借助其選本考察出臺灣散文作者、批評家各殊的文學觀念。臺灣學界對散文研究相對忽視,而現代散文的選本出版數量卻比小說、現代詩為多,此一特殊的文學現象,使選本研究成為分析臺灣現代散文的關鍵。按臺灣現代散文流變之研究,可分期為「日治時期散文」、「戰後時期散文」及「解嚴後時期散文」三個階段,日治時期散文書寫典範多元,但因國民黨遷台後的政經變化,致使戰後時期散文書寫以「美文傳統」作主流典範,直至八○年代政治主導文化相對減弱,本土意識掘起,散文的主流典範始見鬆動,是為臺灣現代散文典律化的轉捩點。1987年,臺灣政府宣告解嚴,社會環境變化劇烈,解嚴後時期散文書寫邁向多元,各種現代散文選本出版,編者選文既是反映了實際創作之不同,亦有重構、再造現代散文書寫典範的意圖,「美文傳統」的典範受到挑戰、逆反與解構。準此,本文以臺灣解嚴至今為一斷代,並透過《現代中國散文選》、《現代散文選續編》作一對比;《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與個別九歌年度散文選,呈現兩種選本之對話關係;《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及《台灣當代散文精選》重要散文選本做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文體論」相關概念作為研究基礎,詮釋其序言和選文,歸納不同類型的作品數量、比例並參考相關文學研究著述。本文論及臺灣散文選本的「文學批評史」觀念之變化,分析「美文傳統」的「逆反與解構」,論證「美文傳統」之文學脈絡怎樣建構,如何鬆動,以至於解嚴後逆反與解構的具體呈現。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4
第一節 問題意識、研究背景及其意義 4
第二節 前行研究回顧及檢討 12
第三節 研究方法及其材料 19
第四節 論文關鍵詞界義 24
第二章 臺灣現代散文的美文書寫典範建構及鬆動 26
第一節 臺灣戰後文藝政策及其五四書寫傳統之選擇性承接 26
第二節 臺灣戰後社會因素對美文傳統書寫典範的影響 33
第三節 臺灣戰後文學流變對美文傳統書寫典範的鬆動 40
第三章 《現代中國散文選》與《現代散文選續編》的立與破 48
第一節 再造現代散文:從文體規範論楊牧編選《現代中國散文選》的典範建構與影響 48
第二節 《現代散文選續編》對《現代中國散文選》典範建構的突破 61
第三節 從以上比較觀察解嚴後臺灣現代散文的變貌 70
第四章 《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與九歌年度散文選的對話 76
第一節 《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對「美文傳統」之逆反 76
第二節 九歌年度散文選「美文傳統」詮釋視域之歧出 89
第三節 從以上兩種選本分析其解構「美文傳統」的意義 99
第五章 散文選本「典範」的眾聲喧嘩及其意義 104
第一節 《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美文傳統」的批判及本土意識 104
第二節 《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詮釋視域的開拓及典範重構 114
第三節 本質待定:當代臺灣年度散文選「準典範」的另一種可能──以《十字路口──台灣散文 2015》為例 125
第六章 結論 140
參考文獻 145
zh_TW
dc.format.extent 353027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6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臺灣解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散文選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散文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典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美文傳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體論zh_TW
dc.title (題名) 臺灣解嚴後美文傳統書寫典範及其逆反與解構zh_TW
dc.title (題名) An analysis on the writing model, its repercussion and aftermath of the "Belles-Lettres" prose writing movement in Taiwan after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現代散文選本

王盛弘編:《九歌106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
向陽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一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二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散文卷)第三部,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
宇文正編:《99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
周作人,楊牧編:《周作人文選I》,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周作人,楊牧編:《周作人文選II》,臺北:洪範出版社,1983年。
周作人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香港:香港文學硏究社,1962年。
周芬伶、鍾怡雯合編:《散文讀本》,臺北:二魚文化,2002年。
周芬伶編:《九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
林文義編:《九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林錫嘉編:《七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3年。
林錫嘉編:《七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9年。
林錫嘉編:《七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6年。
林錫嘉編:《七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2年。
林錫嘉編:《八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5年。
林錫嘉編:《八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林錫嘉編:《八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阿盛編:《103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
阿盛編:《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上冊)》、《台灣文學30年菁英選2:散文30家(下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
阿盛編:《臺灣現代散文精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柯裕棻編:《102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4年。
胡晴舫編:《九歌107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9年。
郁達夫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香港:香港文學硏究社,1962年。
席慕蓉編:《九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
袁瓊瓊編:《九歌104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
張曼娟編:《九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0年。
張曉風編:《九十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
許達然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89年。
陳大為、鍾怡雯合編:《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卷》,臺北:九歌出版社,2018年。
陳幸惠編:《七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
陳幸惠編:《七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
陳幸惠編:《七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7年。
陳芳明編:《九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
陳義芝編:《散文二十家》,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陳義芝編:《散文教室》,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臺北:玉山社出版公司,2004年。
焦桐編:《八十八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
黃錦樹、高嘉謙合編:《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
楊佳嫻編:《九歌105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7年。
楊牧、顏崑陽合編:《現代散文選續編》,臺北:洪範出版社,2002年。
楊牧編:《現代中國散文選》,臺北:洪範出版社,1981年。
廖玉蕙編:《八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年。
蕭蕭編:《七十九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蕭蕭編:《七十三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蕭蕭編:《七十六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
蕭蕭編:《九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蕭蕭編:《八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蕭蕭編:《八十五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蕭蕭編:《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鍾怡雯、陳大為合編:《天下散文選 Ⅰ 1970 ~ 2010》、《台灣天下散文選 Ⅱ 1970 ~ 2010》、《天下散文選 Ⅲ 1970 ~ 2010大陸及海外》,臺北:天下文化,2010年。
鍾怡雯編:《100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
鍾怡雯編:《九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年。
隱地編:《101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13年。
簡媜編:《八十一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
簡媜編:《八十七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
簡媜編:《八十四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1996年。
藍建春、沈芳序合編:《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臺北:人間出版社,2016年。
顏崑陽編:《九十二年散文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
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編輯委員會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

二、專書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眾聲喧嘩》,臺北:遠流出版公司,1988年。
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向陽著:《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臺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書店,1993年。
艾瑞克·霍布斯邦、崔姆·路普,摩根、康納汀、康恩、藍傑著,陳思仁、潘宗億、洪靜宜、蕭道中、徐文路譯:《被發明的傳統》,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何寄澎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年。
何寄澎編:《散文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5年。
李筱峰、林呈蓉:《台灣史》,臺北:華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辛廣偉:《台灣出版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1年。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二)》,臺北:藍燈文化公司,1992年。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林雙不:《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林耀德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2)文學現象卷》,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苦苓:《紅塵煙火》,高雄:敦理出版社,198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年。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
張文智:《當代文學的臺灣意識》,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張炎憲、陳朝海合編:《美麗島事件30週年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0年。
張堂錡:《個人的聲音──抒情審美意識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年。
張堂錡:《清靜的熱鬧:白馬湖作家群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張堂錡:《現代文學百年回望》,臺北:萬卷樓,2012年。
張堂錡:《現代散文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臺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年。
張誦聖:《現代主義.當代台灣:文學典範的軌跡》,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張雙英:《現當代西洋文學批評綜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臺北:蘭亭出版社,1986年。
許達然:《吐》,臺北:林白出版社有限公司,1984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1年。
陳萬益:《台灣文學論說與記憶》,臺南:臺南縣文化局,2010年。
須文蔚編:《文學@台灣》,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年。
須文蔚編:《楊牧》,臺南:臺灣文學館,2013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臺北:麥田出版社,2016年。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臺北:稻田出版社,2001年。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10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
詹宏志:《兩種文學心靈》,臺北:皇冠文化,1986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劉克襄:《台灣的自然書寫》,臺中:晨星出版社,2006年。
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7年。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1994年。
顏崑陽:《傳燈者》,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顏崑陽:《學術突圍》,臺北:聯經出版社,2020年。
龔鵬程編:《美學在台灣的發展》,嘉義:南華管理書院,1998年。
讓—保爾.薩特著,艾珉選編:《薩特讀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論文

吳孟昌:〈後現代之外:九○年代台灣散文現象析論〉,《東海中文學報》第27期,2014年6月,頁191-218。
侯雅文:〈宋代「詞選本」在「詞典律史」建構上的意義──「詞史」研究、書寫「方法論」之省思〉,《淡江中文學報》18期,2008年,115-158頁。
袁仁健:〈本質待定:當代臺灣年度散文選「擬典律」的另一種可能──以《十字路口-台灣散文2015》為例〉,《輔大中研所學刊》第39期,2018年10月,頁287-310。
袁仁健:〈再造現代散文:從文體規範論楊牧編選《現代中國散文選》的典範建構與影響〉,《輔大中研所學刊》第40期,2019年5月,頁127-144。
袁保新:〈先秦儒學成德之教的現代詮釋與商榷──兼論儒學如何與卄一世紀人類文明接榫〉,《東亞漢學研究》創刊號,長崎:東亞漢學研究學會,2011年,頁3-17。
陳德錦:〈香港當代「大散文」淺論──以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前後的散文為例〉,《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7月。
須文蔚:〈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東華漢學》第26期,2017年12月,頁209-230。
黃錦樹:〈面具的奧秘:現代抒情散文的主體問題〉,《中山人文學報》第38期,2014年12月,頁31-59。
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國立東華大學《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1-36。
顏崑陽:〈文學創作下在文體規範下的經緯結構歷程關係〉,《文與哲》第22期,2013年6月,頁545-596。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三十五期,2005年1月,頁295-330。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一期》,2007年9月,頁1-67。
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錬接效用」〉,《建構與反思》,臺北:學生書局,2002年,頁787-833。

四、學位論文

王鈺婷:《抒情之承繼,傳統之演繹──五○年代女性散文家美學風格及其策略應用》,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
王鴻卿:《楊牧散文的藝術風格──崇高與秀美》,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何雅雯:《創作實踐與主體追尋的融攝:楊牧詩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吳孟昌:《八○年代年度散文選作品中的台灣意識與雜語性》,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林美貞:《郭楓、許達然與《新地文學》》,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侯元鈞:《解嚴前後臺灣國語文課程政策之批判論述分析》,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孫于清:《九歌年度散文選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張依蘋:《隱喻的流變──楊牧散文研究(1961-2001)》,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家豪:《楊牧散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許珮馨:《五○年代的遷台女作家散文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陳建宏:《台灣年度散文選集研究(1981-2001) 》,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淑貞:《許達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趙偵宇:《日治時期臺灣現代散文研究──觀念、類型與文類源流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蔡明原:《八○年代現代散文中的台灣圖像—以九歌與前衛年度散文選為研究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謝旺霖:《論楊牧的「浪漫」與「台灣性」》,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9年。
五、報刊文章

林文義:〈不做臨照水仙──八○年以後台灣散文的社會參與〉,《自立晚報》第14版,1989 年6月20日。
林淇瀁:〈重返與跨越──台灣當代散文的未竟之路〉,《新地文學》,第23期,2013年3月。
林燿德:〈傳統之軸與前衛之輪──半世紀的台灣散文面目〉,《聯合文學》第11卷第12期,1995年10月。
張道藩:〈當前文藝創作的三個問題〉,《聯合報》副刊,1952年5月4日。
張道藩:〈論當前自由中國文藝發展的方向〉,《文藝創作》第 21期,1953年1月1日。
陳芳明:〈複數記憶的浮現:解嚴後的台灣文學趨向〉,《思想》第8期,2008年3月,頁131-140。
顏崑陽:〈二十一世紀台灣現代散文首途的景象〉,《文訊雜誌》,280期,2009年2月。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46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