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證券財報不實之民事賠償責任-以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為中心
A Study on Civil Liability for Financial Report Misrepresentation-Focu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
作者 林淑瑗
Lin, Shu-Yuan
貢獻者 姜世明
林淑瑗
Lin, Shu-Yuan
關鍵詞 證券財報不實
舉證責任分配
舉證責任減輕
日期 2020
上傳時間 2-九月-2020 12:22:22 (UTC+8)
摘要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蓬勃興盛,投資人的理財方法,除了傳統不動產、基金等,亦有股票投資的另一可能性,然而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財報倘若有不實情形,則無疑是坑殺投資大眾,且亦有對其他合法公布財報之公司不公,而有「劣幣逐良幣」之可能,是以對於「證券財報不實」之情形,我國證券交易法設有刑事及民事上之處罰,然而本文僅聚焦於投資人因「證券財報不實」所生損害賠償之民事責任,故就其相關刑事上懲罰略而不論,合先敘明。然而「證券財報不實」損害賠償之民事責任,除了要先釐清其請求權依據外,更與相關舉證責任分配習習相關,對此依實務、學說通說所採「規範說」適用下,將導致相較於上市公司弱勢之投資人,面臨主張權利存在者應負擔舉證責任之舉證困難,而與「武器平等」、「誠信原則」之概念背道而馳,對此有無適用「舉證責任減輕」之可能,至關重要。
  因此本文會依脈絡先為請求權依據、構成要件之梳理,並琢磨於民法上因果關係與證券交易法上因果關係之異同,以釐清「責任成立因果關係」、「責任範圍因果關係」與「交易因果關係」、「損失因果關係」適用時概念之相關性;再論及「主觀可歸責性」、「交易因果關係」、「損失因果關係」與「損失數額」等舉證責任,有無「舉證責任減輕」之適用,並比較我國實務、學說間看法,必要時,亦會以我國證券交易法當初所繼受之美國相關條文、實務為借鏡,相互比較,以達說理之完整。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資料
(一)書籍(以下依作者姓氏排列)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作者自版,2015年6月。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11月。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上),瑞興圖書出版,2012年10月。
林國全,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三),元照出版,2017年10月。
沈冠伶,民事證據法與武器平等原則,元照出版公司,2013年7月。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作者自版,2012年1月。
許士宦,集中審理與審理原則,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4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新學林出版,2008年10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出版,2009年11月。
姜世明,證據評價論,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2月。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2019年2月。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2020年1月。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台大法學叢書,2000年9月。
邱聯恭、許士宦,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3年筆記版。
雷萬來,民事證據法論,瑞興圖書出版,1997年10月。
趙秀文、楊智傑,英美侵權法,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9月。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二),作者自版,2003年4月。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台灣商務,1995年4月。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2019年9月。
劉連煜,財報不實損害賠償之真實價格如何認定及投資人是否與有過失問題—最高法院102年台上字第1294號民事判決研究,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二),元照出版,2015年12月。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2014年1月。
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第二冊,作者自版,1984年3月。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原理,元照出版,2017年7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作者自版,1987年3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二冊,作者自版,1992年8月。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元照出版,2020年4月。
魏大喨,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2015年7月。
戴銘昇,臺灣證券交易法,新學林出版,2020年2月。

(二) 期刊(以下依作者姓氏排列)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2002年6月,頁7-64。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因果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頁201-213。
王甲乙,舉證責任(上),法學叢刊,第11卷第4期,1966年10月,頁70-76。
王志誠,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2005年6月,頁117-135。
吳明軒,權利競合衍生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關係,月旦裁判時報,第83期,2019年5月,頁5-11。
吳從周,臺灣商品責任之實體與程序主要爭議現況,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2013年3月,頁69-97。
許士宦,損害數額之酌定,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9卷第1期,2010年3月,頁71-108。
姜世明,舉證責任分配法則之體系建構,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1期,2004年6月,頁83-99。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效果論—評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183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期,2010年2月,頁71-76。
姜世明,損害賠償數額之確定,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2009年1月,頁12-13。
姜世明,程序法律安定性之終結者,月旦法學雜誌,106期,2004年3月,頁245-257。
洪令家,證券交易事件舉證責任減輕,第十屆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會議報告),2020年7月19日,頁115-130。
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論—統合實體法政策下之裁判規範與訴訟法觀點下之行為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2期,2005年6月,頁217-306。
許政賢,舉證責任實務發展之概觀-以舉證責任減輕之典型案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98期,2020年3 月,頁21-31 。
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51-93。
莊永丞,由美國Dura v. Broudo 案反思證券投資人之損害因果關係,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4期,2011年4月,頁99-143。
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23-180。
沈冠伶,損害額之酌定-以醫療損害賠償事件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79期,2011年7月,頁21-34。
楊崇森,美國侵權行為法之理論與運用,軍法專刊,第59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1-51。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頁49-63。
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證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36卷3期,2007 年9月,頁139-180。
劉明生,損害額確定之性質—評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320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63期,2017年9月,頁31-40。
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1月,頁1-28。

(三) 論文
王怡蘋,證券詐欺民事求償訴訟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及減輕-以美國法及我國法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2008年。
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2009。
戴銘昇,證券詐欺構成要件論,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2008年。

二、英文參考資料
書籍
Louis Loss, Joel Seligman & Troy Paredes,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11).
Harold S. Bloomenthal, Securities Law Handbook (2006).
Richard Brealey & Stewart Myer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3rd Ed. (1988)
Richard H. Field, Benjamin Kaplan & Kevin M. Clermont, Materials For A Basic Course in Civil Procedure (7th ed. 1997).
Thomas Lee Hazen,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ed. 2005).
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 Edition),林利芝,英美法導論,元照出版,2005年5月。

期刊
Baruch Lev, Meiring de Villiers, Stock Price Crashes and 10b-5 Damages:A Legal Economics and Policy Analysis, 47 Stan. L. Rev. (1994).
Bradford Cornell & R. Gregory Morgan, Using Finance Theory to Measure in Fraud on the Market Cases, 37 UCLA L. Rev. (1990).
Donald C. Langevoort, Basic at Twenty:Rethinking Fraud on the market, 2009 Wis. L. Rev. (2009).
Eugene Fama,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25 J. Fin. (1970).
Jay W. Eisenhofer, Geoffrey C. Jarvis, & James R. Banko, Securities Fraud, Stock Price Valuation, and Loss Causation::Toward a corporate Finance- Based Theory of Loss Causation, 59 Bus. Law. (2004).
Janet Cooper Alexandor, The Value of Bad New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1 UCLA L. Rev.(1994).
Jonathan C. Dickey & Marcia Kramer Mayer, Effect on Rule 10b-5 Damages of the 1995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A Forward- Looking Assessment, 51 Bus. Law. (1996).
Lucian A. Bebchuk & Allen Ferrell, Rethinking Basic, 69 Bus. Law. (2014).
Mercer E. Bullard, Dura, Loss Causation, and Mutual Funds —A Requiem for Private Claims?, 76 U. Cin. L. Rev. (2008).
Michael Y. Scudder, The Implications of Market-Based Damages Cap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92 Nw U. L. Rev. (1997).
Nathaniel Carden, Implications of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for Judicial Presumptions of Market Efficiency, 65 U. Chi. L. Rev. (1998).
Richard C. Sauer, The Erosion of the Materiality Standard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62 Bus. Law. (2007).
Robert B. Thompson, Federal Corporate Law:Torts and Fiduciary Duty, 31 J. Corp. L. (2006).
Robert B. Thompson, Simplicity and Certainty in the measure of Recovery under Rule 10b-5, 51 Bus. Law. (1996).

判決
Affiliated Ute Citizens of Utah v. United States, 406 U.S. 128 (1972).
Arrington v. 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 Smith, Inc., 559 F. 2d 615 (9th Cir. 1981).
Basic Incorporated v. Levision, 485 U.S. 224, 108 S. Ct. 978, 99 L. Ed. 2d 194 (1998) .
Blackie v. Barrack, 524 F.2d 891 (9th Cir. 1975).
Blue Chip Stamps v. Manor Drug Stores 421 U.S. 723, 95 S. Ct. 1917 (1975).
Broudo v.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339 F. 3d. 933 (9th Cir. 2003).
Burgess v. Premier Corp., 727 F. 2d 826 (9th Cir. 1984).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544 U.S. 336 (2005).
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 (1976).
Glick v. Campagna, 613 F. 2d 31, 37 (3d Cir. 1980).
Halliburton Co. v. Erica P. John Fund, Inc., 573 U.S. 258, 134 S. Ct. 2398 (2014).
Jordan v. Duff and Phelps, Inc., 815 F. 2d 429 (7th Cir. 1987).
Overseas Tankship (U.K.) Ltd. v. Morts Dock and Engineering Co., Ltd., A.C. 388 (1961).
Overseas Tankship (UK) Ltd v The Miller Steamship Co or Wagon Mound (No. 2), AC 617 (1967).
Ross v. A.H. Robins Co., 607 F.2d 545 (2d Cir. 1979).
Schlick v. Penn-Dixie Cement Corp., 507 F. 2d 374 (2d Cir. 1974).
Tricontinental Indus., Ltd. v. PricewaterhouseCoopers, LLP, 475 F.3d 824 (7th Cir. 2007).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426 U.S. 438 (1976).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7651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姜世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淑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n, Shu-Y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淑瑗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Shu-Y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0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九月-2020 12:22:22 (UTC+8)-
dc.date.available 2-九月-2020 12:22: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九月-2020 12:22:2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7651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166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651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蓬勃興盛,投資人的理財方法,除了傳統不動產、基金等,亦有股票投資的另一可能性,然而上市公司所公布的財報倘若有不實情形,則無疑是坑殺投資大眾,且亦有對其他合法公布財報之公司不公,而有「劣幣逐良幣」之可能,是以對於「證券財報不實」之情形,我國證券交易法設有刑事及民事上之處罰,然而本文僅聚焦於投資人因「證券財報不實」所生損害賠償之民事責任,故就其相關刑事上懲罰略而不論,合先敘明。然而「證券財報不實」損害賠償之民事責任,除了要先釐清其請求權依據外,更與相關舉證責任分配習習相關,對此依實務、學說通說所採「規範說」適用下,將導致相較於上市公司弱勢之投資人,面臨主張權利存在者應負擔舉證責任之舉證困難,而與「武器平等」、「誠信原則」之概念背道而馳,對此有無適用「舉證責任減輕」之可能,至關重要。
  因此本文會依脈絡先為請求權依據、構成要件之梳理,並琢磨於民法上因果關係與證券交易法上因果關係之異同,以釐清「責任成立因果關係」、「責任範圍因果關係」與「交易因果關係」、「損失因果關係」適用時概念之相關性;再論及「主觀可歸責性」、「交易因果關係」、「損失因果關係」與「損失數額」等舉證責任,有無「舉證責任減輕」之適用,並比較我國實務、學說間看法,必要時,亦會以我國證券交易法當初所繼受之美國相關條文、實務為借鏡,相互比較,以達說理之完整。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研究動機與方法...2
第一節、研究動機...2
第二節、研究方法...3
第一項、文獻探討法...3
第二項、比較研究法...3
第三節、研究架構...4

第三章、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及要件...7
第一節、我國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及要件...7
第一項、我國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7
第一款、民法上請求權...7
第一目、侵權行為...8
差別保護說...8
平等保護說...9
小結…10
第二目、撤銷詐欺及請求不當得利...10
特別法優於普通法...10
與舉證責任有關之訴訟策略...11
與交易市場性質有關...11
第二款、證交法上請求權...11
第一目、證券詐欺、財報不實得競合適用...12
第二目、僅得適用財報不實13
第三目、本文見解…13
賠償義務人不同...13
證交法第20條第1項之賠償義務人...13
證交法第20條第2項之賠償義務人...15
小結…16
賠償義務人之主觀要件不同...16
證交法第20條第1項賠償義務人之主觀要件...16
證交法第20條第2項賠償義務人之主觀要件...18
小結…19
請求權人不同...19
證交法第20條第1項請求權人之主觀要件...19
證交法第20條第2項請求權人之主觀要件...19
第三款、本文見解...20
第二項、我國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要件...20
第一款、民法上請求權要件...20
第一目、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20
第二目、民法第184條第2項...21
第二款、證交法上請求權要件...22
第一目、賠償義務人之主觀可歸責性...23
第二目、重大性...23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78號刑事判決...24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606號刑事判決...24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846號民事判決...25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03號民事判決...25
第二節、美國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及要件...26
第一項、美國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26
第一款、1934年美國證交法 Section 10(b) 及 Rule 10b-5…26
第二款、1934年美國證交法 Section 18(a)…27
第三款、1934年美國證交法 Section 10(b) 及 Rule 10b-5與 Section 18(a)之不同....2
第一目、主觀要件之不同...28
第二目、信賴要件之不同...28
第三目、時效消滅之不同...29
第四目、本文見解…29
第二項、美國證券財報不實之被害人請求權要件...30
第一款、原告須買進或賣出系爭有價證券(transaction)...30
第二款、被告對重要事實為不實陳述或予以隱匿(material misrepresentation or omission)…30
第三款、被告有欺騙的意圖(scienter)...31
第四款、原告因合理信賴該不實陳述或隱匿而為證券買賣(transaction causation)…31
第五款、原告受有經濟上之損失(economic damages)…31
第六款、原告損害與被告加害行為具有因果關係(loss causation)…31
第三節、本文見解…32

第四章、證券財報不實之因果關係...33
第一節、我國法證券財報不實之因果關係...33
第一項、民法上侵權行為之因果關係...33
第一款、責任成立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因果關係...34
第一目、責任成立因果關係...34
第二目、責任範圍因果關係...34
第二款、事實上因果關係與法律上因果關係...35
第一目、事實上因果關係...35
第二目、法律上因果關係...36
第二項、證交法上證券財報不實之因果關係...37
第一款、交易因果關係...38
第一目、肯定說...39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73號民事判決...39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698號民事判決...39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25號民事判決...39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0號民事判決...40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613號民事判決...40
第二目、否定說...40
台中地院91年度重訴字第334號民事判決...40
台中地院92年度重訴字第706號民事判決...40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49號民事判決...41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1246號民事判決...41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42
第三目、小結…43
第二款、損失因果關係...43
第一目、損失因果關係是否為獨立構成要件...44
損失因果關係是獨立構成要件...44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700號民事判決...45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40號民事判決...45
損失因果關係不是獨立構成要件...46
第二目、損失因果關係之定義...47
購買時點說...47
下跌時點說...47
第三目、損失因果關係之認定...48
嚴格說...48
一般說...49
臺灣高等法院101年度金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49
臺灣高等法院103年度金上字第13號民事判決...49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02號民事判決...49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311號民事判決...50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513號民事判決...50
第三款、本文見解...50
第二節、美國法證券財報不實之因果關係...51
第一項、普通法上侵權行為之因果關係...52
第一款、事實上原因(cause in fact)…52
第二款、法律上原因(proximate cause)…52
第一目、直接因果關係說(the direct causation)…52
第二目、可預見說(the foreseeability views)…53
第三目、限制可預見說 (the modified foreseeability)…53
第四目、取代原因說(the superseding causation)…54
第二項、證交法上侵權行為之因果關係...54
第一款、交易因果關係(transaction causation)…54
第二款、損失因果關係(loss causation)…56
第一目、損失因果關係係獨立構成要件...57
第二目、損失因果關係之定義...57
第三節、我國民法與美國證交法就證券財報不實中因果關係之異同...59

第五章、證券財報不實民事責任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61
第一節、我國證券財報不實民事責任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61
第一項、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之概說...61
第一款、舉證責任一般分配法則...61
第一目、待證事實分類說...62
消極的事實說...62
變態事實說...63
第二目、法律要件分類說...63
特別要件說...63
規範說...64
第二款、舉證責任減輕...64
第一目、舉證責任減輕之種類...65
訴訟前舉證責任減輕...65
訴訟中舉證責任減輕...65
第二目、舉證責任減輕之方法...66
證明度降低...6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927號民事判決...67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2739號民事判決...68
最高法院107年度台上字第2091號民事判決...68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1325號民事判決...68
舉證責任轉換...69
表見證明...69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再字第45號民事判決...70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387號民事判決...70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2314號民事判決...70
事案解明義務…71
第三目、顯失公平之考慮因素...71
最高法院97年度台上1403號民事判決...72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809號民事判決...73
小結…73
第二項、證券財報不實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4
第一款、民法上侵權行為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4
第一目、民法第184條第1項後段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4
第二目、民法第184條第2項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5
第二款、證交法上證券財報不實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6
第一目、主觀可歸責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7
第二目、交易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78
適用詐欺市場理論…78
比附援引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78
降低證明度...79
舉證責任轉換...80
學說對於實務見解之評析...81
肯定比附援引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81
逕自援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恐忽略類型化...82
本文見解…82
第三目、損失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83
第三項、實務上請求權競合下舉證責任之運用...85
第一款、實務上對請求權競合下舉證責任運用之見解...85
第二款、學說上對實務之見解...85
第一目、贊同說...85
第二目、反對說...86
第三款、本文見解...86
第二節、美國證券財報不實民事責任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87
第一項、舉證責任之一般概論...87
第二項、證券財報不實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88
第一款、交易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88
第一目、交易因果關係之推定...89
第二目、交易因果關係之反證...90
第二款、損失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91

第六章、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及舉證責任減輕...93
第一節、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93
第一項、我國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93
第一款、民法上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93
第二款、證交法上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94
第一目、實務上對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之見解...95
毛損益法...95
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1695號民事判決...95
最高法院104年度台上字第1894號判決...96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294號民事判決...96
最高法院106年度台上字第700號...97
淨損差額法...98
高雄高分院97年度金上更(一)字第2號民事判決...98
台中高分院98年度金上更(一)字第1號民事判決...98
最高法院102年度台上字第1294號民事判決...99
類推適用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3項...100
肯定類推適用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3項...100
否定類推適用證交法第157條之1第3項...100
第二目、學說上對損害賠償計算方法之見解...102
毛損益法...102
淨損差額法...103
事件研究法(the event study approach,又稱「價差不變法」)...103
指數比較法(the comparable index approach,又稱「真實價值不變法」)...104
折衷計算法...104
因故意或過失區分計算方式...104
第三目、本文見解…105
第二項、美國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之計算方法...107
第一款、傳統損害賠償計算方法...107
第一目、毛損益法(Gross Income)…107
第二目、淨損差額法(Net Income Loss)…107
指數比較法(the comparable index approach)…108
事件研究法(the event study approach)…108
第三目、小結…109
第二款、1995年私人證券訴訟法...109
第一目、肯定說...110
第二目、否定說...111
第三目、小結…111
第三項、本文見解...112
第二節、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數額之舉證責任減輕...114
第一項、我國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數額之舉證責任減輕...114
第一款、實務上對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數額舉證責任減輕之見解...115
第一目、裁量權說...115
最高法院21年度上字第972號民事判決...115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2100號民事判決...115
第二目、證明度降低說...116
第三目、折衷說...116
最高法院98年度台上字第1831號民事判決...116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197號民事判決...116
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330號民事判決...117
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762號民事判決...117
第二款、學說上對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數額舉證責任減輕之見解...117
第一目、裁量權說兼採證明度降低...117
第二目、證明度降低說...119
第三款、本文見解...120
第二項、美國證券財報不實民事損害賠償數額之舉證責任減輕...121
第三項、本文見解...121

第七章、結論...122

參考資料...125
zh_TW
dc.format.extent 192427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證券財報不實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舉證責任分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舉證責任減輕zh_TW
dc.title (題名) 證券財報不實之民事賠償責任-以民事舉證責任分配與減輕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Civil Liability for Financial Report Misrepresentation-Focusing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Mitigation of the Burden of Proof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資料
(一)書籍(以下依作者姓氏排列)
王志誠、邵慶平、洪秀芬、陳俊仁,實用證券交易法,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
王澤鑑,侵權行為法,作者自版,2015年6月。
余雪明,證券交易法,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2000年11月。
林誠二,債法總論新解(上),瑞興圖書出版,2012年10月。
林國全,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三),元照出版,2017年10月。
沈冠伶,民事證據法與武器平等原則,元照出版公司,2013年7月。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作者自版,2012年1月。
許士宦,集中審理與審理原則,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4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證明度,新學林出版,2008年10月。
姜世明,舉證責任與真實義務,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3月。
姜世明,新民事證據法論,新學林出版,2009年11月。
姜世明,證據評價論,新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2月。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一),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
姜世明,民事程序法實例研習(二),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9月。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出版,2019年2月。
曾宛如,證券交易法原理,元照出版,2020年1月。
邱聯恭,程序選擇權論,台大法學叢書,2000年9月。
邱聯恭、許士宦,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三),2003年筆記版。
雷萬來,民事證據法論,瑞興圖書出版,1997年10月。
趙秀文、楊智傑,英美侵權法,五南圖書出版,2006年9月。
詹森林,民事法理與判決研究(二),作者自版,2003年4月。
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台灣商務,1995年4月。
劉連煜,新證券交易法實例研習,元照出版,2019年9月。
劉連煜,財報不實損害賠償之真實價格如何認定及投資人是否與有過失問題—最高法院102年台上字第1294號民事判決研究,財經法新課題與新趨勢(二),元照出版,2015年12月。
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三民書局,2014年1月。
陳榮宗,舉證責任分配與民事程序法第二冊,作者自版,1984年3月。
陳聰富,侵權行為法原理,元照出版,2017年7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一冊,作者自版,1987年3月。
賴英照,證券交易法逐條釋義—第二冊,作者自版,1992年8月。
賴英照,最新證券交易法解析,元照出版,2020年4月。
魏大喨,民事訴訟法,三民書局,2015年7月。
戴銘昇,臺灣證券交易法,新學林出版,2020年2月。

(二) 期刊(以下依作者姓氏排列)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成立要件上之因果關係、違法性與過失之內涵及其相互間之關係,中原財經法學,2002年6月,頁7-64。
王千維,民事損害賠償責任法上因果關係之結構分析以及損害賠償之基本原則,政大法學評論,第60期,頁201-213。
王甲乙,舉證責任(上),法學叢刊,第11卷第4期,1966年10月,頁70-76。
王志誠,財報不實之民事責任,月旦財經法雜誌,第1期,2005年6月,頁117-135。
吳明軒,權利競合衍生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關係,月旦裁判時報,第83期,2019年5月,頁5-11。
吳從周,臺灣商品責任之實體與程序主要爭議現況,月旦法學雜誌,第214期,2013年3月,頁69-97。
許士宦,損害數額之酌定,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9卷第1期,2010年3月,頁71-108。
姜世明,舉證責任分配法則之體系建構,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1期,2004年6月,頁83-99。
姜世明,民事訴訟法第222條第2項之效果論—評最高法院98年度臺上字1831號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期,2010年2月,頁71-76。
姜世明,損害賠償數額之確定,月旦法學教室,第75期,2009年1月,頁12-13。
姜世明,程序法律安定性之終結者,月旦法學雜誌,106期,2004年3月,頁245-257。
洪令家,證券交易事件舉證責任減輕,第十屆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會議報告),2020年7月19日,頁115-130。
黃國昌,階段的舉證責任論—統合實體法政策下之裁判規範與訴訟法觀點下之行為規範,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2期,2005年6月,頁217-306。
許政賢,舉證責任實務發展之概觀-以舉證責任減輕之典型案例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298期,2020年3 月,頁21-31 。
曾宛如,論證券交易法第20條之民事責任—以主觀要件與信賴為核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3卷第5期,2004年9月,頁51-93。
莊永丞,由美國Dura v. Broudo 案反思證券投資人之損害因果關係,東吳法律學報,第22卷第4期,2011年4月,頁99-143。
莊永丞,證券交易法第二十條證券詐欺損害估算方法之省思,台大法學論叢,第34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23-180。
沈冠伶,損害額之酌定-以醫療損害賠償事件為例,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79期,2011年7月,頁21-34。
楊崇森,美國侵權行為法之理論與運用,軍法專刊,第59卷第6期,2013年12月,頁1-51。
楊淑文,從特定類型之實務見解觀察舉證責任分配之判斷標準(上),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60期,2004年7月,頁49-63。
陳忠五,論契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保護客體:「權利」與「利益」區別證當性的再反省,臺大法學論叢,36卷3期,2007 年9月,頁139-180。
劉明生,損害額確定之性質—評最高法院105年度台上字第2320號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63期,2017年9月,頁31-40。
陳聰富,論違反保護他人法律之侵權行為,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0期,2002年1月,頁1-28。

(三) 論文
王怡蘋,證券詐欺民事求償訴訟因果關係之舉證責任分配及減輕-以美國法及我國法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2008年。
林文里,證券市場資訊不實的因果關係與責任範圍,博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法律系,2009。
戴銘昇,證券詐欺構成要件論,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2008年。

二、英文參考資料
書籍
Louis Loss, Joel Seligman & Troy Paredes, Fundamental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2011).
Harold S. Bloomenthal, Securities Law Handbook (2006).
Richard Brealey & Stewart Myers,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3rd Ed. (1988)
Richard H. Field, Benjamin Kaplan & Kevin M. Clermont, Materials For A Basic Course in Civil Procedure (7th ed. 1997).
Thomas Lee Hazen, The Law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5th ed. 2005).
William Burnham,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 Legal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 Edition),林利芝,英美法導論,元照出版,2005年5月。

期刊
Baruch Lev, Meiring de Villiers, Stock Price Crashes and 10b-5 Damages:A Legal Economics and Policy Analysis, 47 Stan. L. Rev. (1994).
Bradford Cornell & R. Gregory Morgan, Using Finance Theory to Measure in Fraud on the Market Cases, 37 UCLA L. Rev. (1990).
Donald C. Langevoort, Basic at Twenty:Rethinking Fraud on the market, 2009 Wis. L. Rev. (2009).
Eugene Fama, 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 25 J. Fin. (1970).
Jay W. Eisenhofer, Geoffrey C. Jarvis, & James R. Banko, Securities Fraud, Stock Price Valuation, and Loss Causation::Toward a corporate Finance- Based Theory of Loss Causation, 59 Bus. Law. (2004).
Janet Cooper Alexandor, The Value of Bad New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s, 41 UCLA L. Rev.(1994).
Jonathan C. Dickey & Marcia Kramer Mayer, Effect on Rule 10b-5 Damages of the 1995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A Forward- Looking Assessment, 51 Bus. Law. (1996).
Lucian A. Bebchuk & Allen Ferrell, Rethinking Basic, 69 Bus. Law. (2014).
Mercer E. Bullard, Dura, Loss Causation, and Mutual Funds —A Requiem for Private Claims?, 76 U. Cin. L. Rev. (2008).
Michael Y. Scudder, The Implications of Market-Based Damages Caps in Securities Class Action, 92 Nw U. L. Rev. (1997).
Nathaniel Carden, Implications of the Private Securities Litigation Reform Act of 1995 for Judicial Presumptions of Market Efficiency, 65 U. Chi. L. Rev. (1998).
Richard C. Sauer, The Erosion of the Materiality Standard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Federal Securities Laws, 62 Bus. Law. (2007).
Robert B. Thompson, Federal Corporate Law:Torts and Fiduciary Duty, 31 J. Corp. L. (2006).
Robert B. Thompson, Simplicity and Certainty in the measure of Recovery under Rule 10b-5, 51 Bus. Law. (1996).

判決
Affiliated Ute Citizens of Utah v. United States, 406 U.S. 128 (1972).
Arrington v. Merrill Lynch, Pierce Fenner & Smith, Inc., 559 F. 2d 615 (9th Cir. 1981).
Basic Incorporated v. Levision, 485 U.S. 224, 108 S. Ct. 978, 99 L. Ed. 2d 194 (1998) .
Blackie v. Barrack, 524 F.2d 891 (9th Cir. 1975).
Blue Chip Stamps v. Manor Drug Stores 421 U.S. 723, 95 S. Ct. 1917 (1975).
Broudo v.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339 F. 3d. 933 (9th Cir. 2003).
Burgess v. Premier Corp., 727 F. 2d 826 (9th Cir. 1984).
Dura Pharmaceuticals Inc., v. Broudo 544 U.S. 336 (2005).
Ernst & Ernst v. Hochfelder, 425 U.S. 185 (1976).
Glick v. Campagna, 613 F. 2d 31, 37 (3d Cir. 1980).
Halliburton Co. v. Erica P. John Fund, Inc., 573 U.S. 258, 134 S. Ct. 2398 (2014).
Jordan v. Duff and Phelps, Inc., 815 F. 2d 429 (7th Cir. 1987).
Overseas Tankship (U.K.) Ltd. v. Morts Dock and Engineering Co., Ltd., A.C. 388 (1961).
Overseas Tankship (UK) Ltd v The Miller Steamship Co or Wagon Mound (No. 2), AC 617 (1967).
Ross v. A.H. Robins Co., 607 F.2d 545 (2d Cir. 1979).
Schlick v. Penn-Dixie Cement Corp., 507 F. 2d 374 (2d Cir. 1974).
Tricontinental Indus., Ltd. v. PricewaterhouseCoopers, LLP, 475 F.3d 824 (7th Cir. 2007).
TSC Industries, Inc. v. Northway, Inc., 426 U.S. 438 (1976).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001457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