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會議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比「主動」多一些:臉書機緣中的倫理閱聽人意涵
作者 劉慧雯
Liu, H.W.
貢獻者 新聞學系
日期 2014-06
上傳時間 22-十二月-2020 16:32:38 (UTC+8)
摘要 從樂生事件、《不能戳的秘密》、反國光石化集結,到文林苑事件、反美麗灣,最後則是「你好大,我好(不)怕」反旺中數次集結,以及後續的反媒體壟斷聯合課程;臉書,作為一個資訊交流平台,不但精彩豐富,而且常態性地揭示著與主流媒體非常不一樣的報導傾向。在這些實際案例的加持下,臉書成為庶民之間最重要的資訊通道。於是我們好奇,在臉書上實際發生的「動員」面貌究竟如何?本研究希望借助資訊科技工具,進行相對較大規模的分析。本文回顧主動閱聽人與UGC研究後發現,閱聽人的「主動」行為,除了表現在解讀訊息意義上,同時也表現在轉貼、分享以及評論訊息這些活動上。為了有效區別這種「將資訊傳遞出去」的閱聽行為,本文以「倫理閱聽人」(ethical audience)來稱呼這種類型的閱聽人。本文以分析臉書平台上的分享活動為目標,試圖瞭解倫理閱聽人的轉貼分享行為。與資料科學專家合作,針對臉書API發展出一個可以抓取貼文身份(post ID)以利追蹤貼文傳遞的資訊工具「shareviz」作為本文取得資料的工具。研究結果顯示,在臉書介面設計,以及其資訊吞吐設定的限制下,我們大約可以查詢到一則貼文所有分享數的1/3,並且在不干擾隱私設定的前題下,瞭解資訊在使用者之間傳遞的大致狀況。本文是視覺化方式呈現這些材料後發現,倫理閱聽人可能有以下兩個特徵:(1)倫理閱聽人在臉書上經常扮演「中繼閱聽人」的角色,將一則訊息從一個社群傳遞到另一個社群;(2)中繼閱聽人涉入資訊傳遞的程度較高,他們經常已分享取代按讚,並且樂於在分享時,附加自己的評論意見。除此之外,臉書介面設計中的「隱私設定」則使得「不欲人知的資訊分享」,形成了一種隱諱的倫理狀態下。這些倫理閱聽人仍有「對他人表達」的意願,只是,在行動上則「限定對象」。臉書的分享行為可能開啟了傳播研究對閱聽人的不同想像。本文認為,當社群媒體或UGC平台視「使用者」為「創造者」時,本文所建構的「閱聽行為中的倫理向度」,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討論要素。因為,「使用者」一開始就是以「對他人說話」為目標。此時,閱聽人在理論上的歸屬,既非主被動可區辨,也非接收者/終端機可以描述。至此,我們認為,展開對於此一倫理向度的討論,將會是進入閱聽人理論下一階段討論的敲門磚。
關聯 2014中華傳播年會, 中華傳播學會
資料類型 conference
dc.contributor 新聞學系
dc.creator (作者) 劉慧雯
dc.creator (作者) Liu, H.W.
dc.date (日期) 2014-06
dc.date.accessioned 22-十二月-2020 16:32:38 (UTC+8)-
dc.date.available 22-十二月-2020 16:32:3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2-十二月-2020 16:32:38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3285-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從樂生事件、《不能戳的秘密》、反國光石化集結,到文林苑事件、反美麗灣,最後則是「你好大,我好(不)怕」反旺中數次集結,以及後續的反媒體壟斷聯合課程;臉書,作為一個資訊交流平台,不但精彩豐富,而且常態性地揭示著與主流媒體非常不一樣的報導傾向。在這些實際案例的加持下,臉書成為庶民之間最重要的資訊通道。於是我們好奇,在臉書上實際發生的「動員」面貌究竟如何?本研究希望借助資訊科技工具,進行相對較大規模的分析。本文回顧主動閱聽人與UGC研究後發現,閱聽人的「主動」行為,除了表現在解讀訊息意義上,同時也表現在轉貼、分享以及評論訊息這些活動上。為了有效區別這種「將資訊傳遞出去」的閱聽行為,本文以「倫理閱聽人」(ethical audience)來稱呼這種類型的閱聽人。本文以分析臉書平台上的分享活動為目標,試圖瞭解倫理閱聽人的轉貼分享行為。與資料科學專家合作,針對臉書API發展出一個可以抓取貼文身份(post ID)以利追蹤貼文傳遞的資訊工具「shareviz」作為本文取得資料的工具。研究結果顯示,在臉書介面設計,以及其資訊吞吐設定的限制下,我們大約可以查詢到一則貼文所有分享數的1/3,並且在不干擾隱私設定的前題下,瞭解資訊在使用者之間傳遞的大致狀況。本文是視覺化方式呈現這些材料後發現,倫理閱聽人可能有以下兩個特徵:(1)倫理閱聽人在臉書上經常扮演「中繼閱聽人」的角色,將一則訊息從一個社群傳遞到另一個社群;(2)中繼閱聽人涉入資訊傳遞的程度較高,他們經常已分享取代按讚,並且樂於在分享時,附加自己的評論意見。除此之外,臉書介面設計中的「隱私設定」則使得「不欲人知的資訊分享」,形成了一種隱諱的倫理狀態下。這些倫理閱聽人仍有「對他人表達」的意願,只是,在行動上則「限定對象」。臉書的分享行為可能開啟了傳播研究對閱聽人的不同想像。本文認為,當社群媒體或UGC平台視「使用者」為「創造者」時,本文所建構的「閱聽行為中的倫理向度」,就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討論要素。因為,「使用者」一開始就是以「對他人說話」為目標。此時,閱聽人在理論上的歸屬,既非主被動可區辨,也非接收者/終端機可以描述。至此,我們認為,展開對於此一倫理向度的討論,將會是進入閱聽人理論下一階段討論的敲門磚。
dc.format.extent 79090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relation (關聯) 2014中華傳播年會, 中華傳播學會
dc.title (題名) 比「主動」多一些:臉書機緣中的倫理閱聽人意涵
dc.type (資料類型)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