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近代初期東亞貿易網絡下的臺灣
Trade Network of Taiwan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作者 林逸帆
Lin, Yi-fan
貢獻者 翁佳音
Ang, Kaim
林逸帆
Lin, Yi-fan
關鍵詞 荷蘭東印度公司
魍港
北港
淡水雞籠
漳州
針路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Mar-2021 14:29:19 (UTC+8)
摘要 本文從「長期結構」史的角度,以十七世紀貿易網絡為主,以臺灣本島的視角,分成島內網絡與島外網絡兩方面。一方面從宏觀的視野,考察東亞航海網絡的長期結構與發展,臺灣於網絡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以歷史學考證為方法,漢文、歐文、日文文獻比對,分析台灣進出口商品與本島內部交流物品及歷史意義。本文以《Selden航海圖》作為鳥瞰式的東亞航線考察,比對相關的針路簿。皆以漳州九龍江為出發處,分為往北與往南,往北為福州—日本—琉球路線,往南則是至呂宋或東南亞。東南亞中主要轉折的指標地為崑崙山、羅灣頭、苧盤山三處,七洲、順塔次之。航海路線結構的變動不大,只因歷史事件的變動,使得路線微調。十六世紀後半,東番魍港、北港有林道乾、林鳳等海賊的活動,出現漢籍文獻中。因海賊活動臺灣進入東亞貿易網絡的結構,台灣沿岸如北港、雞籠、淡水、二林、魍港、打狗、沙馬歧頭,從針路指標點變成目的地。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交,臺灣島上已有一定的外來活動,1619年前後,大海商林錦吾、趙若思集團、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人接連來到臺灣西岸。
1622至1624年間,澎湖島為中心,北往日本、東往臺灣、西往中國、南則往越南、巴達維亞等東南亞地區,1624年改以臺灣港為中心,澎湖為輔,在佔有淡水、雞籠後,臺灣島的附近公司航行網絡形成淡水、雞籠、澎湖與臺灣港主要四角關係,然而西岸沿海港口的史料,顯示臺灣有好多港口,對島內聯絡,亦可對外航行,至十八世紀仍可見其存在,其具有長期結構性。以《熱蘭遮城日誌》來看,其記載與公司業務與利益相關,因此船隻運作上又分成公司船隻與非公司船隻,前者為公司相關的貿易、軍事或日常治理的運輸,後者為漢商、自由商人、漁人與勞工的運輸與移動。非公司的船隻的對外網絡,以前往中國沿海、澎湖、東南亞為主,特別是巴達維亞與廣南。進出口貨品方面,對中國沿海與澎湖的貨品甚多,進口中國民生物品,如絲棉襪、布料、油紙、粗紙、金紙、磁、甕、鐵鍋,以及食物、農產品、明礬等,出口物品有公司的東南亞香料、東南亞藤,鉛,錫,1640年代以後包含各種鹿的加工品、魚貨與漁業加工品、農產品、糖蜜、糖、麻、酒等。島內的貨品流通也與民生用品、各項加工品,即當地特產有關,從貨物往來可見各地漢人活動與定住增多。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臺灣全島後,陸路交通網絡,連接起來可以環島一圈,並有北、中、南路皆有橫貫道路的存在可能,多半未被公司完全掌控,然而並非不存在。本文以臺灣島嶼為中心,討論臺灣於十七世紀的島內情況與島外連結。從東亞小島的角度,看貿易與航海網絡的流通與聯結,兼探臺灣島內早期歷史的情況。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歐文
1. Jan Pietersz. Coen, erzameld door H.T. Colenbrander, Jan Pietersz. Coen, bescheiden omternt zijn bedrijf in Indië, deel 1,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19.
2. J. L. Blussé , M. E. van Opstall,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1,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86.
3. J. L. Blussé, N. C. Everts,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4,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2000.
4. J. L. Blussé,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2,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5.
5. J. L. Blussé,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3,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6.
6.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Spaniards in Taiwan. Vol. I, II.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1-2002.
7. Leonard Blussé, Natalie Everts, The Formosan encounter :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 1- vol. 4. Taipei :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 Distributor, SMC Pub Press, 1999-2010.
8. Linschoten, Itinerario, Voyage ofte Schipvaert van 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 1579-1592. Uitgegeven door Dr. H. Kern. Werken der Linschoten Vereeniging II,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10,
9. W. ph Coolhaas, 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el 1, 1610-1638,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60.
10. W. ph Coolhaas, 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el 2, 1639-1655,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64.
11. W. ph Coolhaas, 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el 3, 1656-1674,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68.
12. 雷爺兒生日誌1622.7.30, VOC 1077 fol.153-171.
13. 決議錄VOC1077 fol. 180-202;VOC 1077 fol.153-171;決議錄VOC1077 fol. 180-202, VOC 1080 fol.76-91。
(二)日文
1. 永積洋子譯,《平户オランダ商館日記1-4》岩波書店,1969-1970。
2. 岩生成一等譯註,《東方案內記》,東京:岩波書店,1968。
3. 高瀬弘一郎訳註,《モンスーン文書と日本:十七世紀ポルトガル公文書集》,東京都:八木書店,2006。
4. 松田毅一監訳,《十六・七世紀イエズス会日本報告集》,京都:同朋舎出版,1987-1998。
5. 松田毅一監譯,《十六‧七世紀イエズス会に本報告集》第II期第I卷,京都:同朋社,1990。
6. 村上直次郎訳、柳谷武夫編,《イエズス会士日本通信 上、下》,東京:雄松堂書店,1968-1969。
7. 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1,東京都:平凡社,1970。
8. 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2,東京都:平凡社,1972。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3,東京都:平凡社,1975。
9. 村上直次郎譯,《異國往復書翰集 增訂異國日誌抄》,東京:駿南社,1929。
10. 村上直次郎譯註,《ドン・ロドリゴ日本見聞錄‧ビスカイノ金銀島探檢報告》,東京:雄松堂書店,1966。
11. 臺湾総督府民政局殖産部,《臺湾産業調査録》,東京市:臺湾総督府民政局殖産部,1896。
12. 鄭舜功、三ケ尻浩校訂,《日本一鑒》,1937年抄本。
13.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日本海外關係史料 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誌譯文編之六》,東京: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刊行,1987。
14.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年分不詳。
(三)漢文
1. 《明實錄》,「漢籍全文資料庫」。
2.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5. 中央硏究院曆史語言硏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 1》,臺北:維新,1972。
6. 向達校注,《西洋番國志 鄭和航海圖 兩種海道針經》,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7. 朱國禎,《湧幢小品》。「漢籍全文資料庫」。
8.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9.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1,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10.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2,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2。
11.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3,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3。
12.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4,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11。
13. 江樹生主譯註;翁佳音協譯註;陳瑢真、Paula Koning、李瑞源,《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Ⅲ、Ⅳ、Ⅴ(1629-163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
14. 江樹生主譯註;翁佳音協譯註;陳瑢真、林孟欣、Paula Koning,《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Ⅰ(1622-1626)、Ⅱ(1627-1629)》,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15. 金國平編譯,《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16. 李毓中,《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 1-3》,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2013。
17. 汪大淵撰、藤田豐八校注,《島夷志略校注》(北平:文殿閣書莊,1936),頁97-98。國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TUL-9900013369.
18.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9. 周凱,《廈門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20.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21. 查繼佐,《罪惟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22.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23. 計六奇,《明季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24.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5. 孫元衡,《赤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26. 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上海市:商務,1935。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1101082
27. 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
28. 曹履泰,《靖海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9. 曹學佺,《湘西紀行》。国立公文書館藏。
30. 許孚遠,《敬和堂集》,中央圖書館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刊本。
31. 郭棐撰,黃國聲、鄧貴忠點校,《粵大記》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32. 陳仁錫,《無夢園初集》漫集二,崇禎6年(1633)本。世界數字圖書館(WDL)
33.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34. 陳佳榮、朱鑑秋主編,《中國歷代海路針經》,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6.1。
35.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36. 傅吾康主編,《泰國華文銘刻匯編》,臺北市:新文豐,1998。
37.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縣:聯經,2000。
38. 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上海市:商務,1936),頁9-10。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875556
39.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40. 黃省曾著、謝方點校,《西洋朝貢典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41. 慎懋賞,《四夷廣記》下,臺北:中央圖書館,1985。
42. 鄒漪,《明季遺聞》,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使琉球錄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4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經世文編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4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初海疆圖說》,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4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48. 劉徳称等纂,《大南一統志》第二輯,東京市:印度支那研究会,1941。
49.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50.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 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
51.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52.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 蕭崇業、謝杰,《使琉球錄》,臺北市:學生,1969,明萬曆刊本。
54. 薛紹元,《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55. 謝肇淛,《五雜俎》。國立公文書館
56. 瞿九思,《萬曆武功錄》。https://archive.org/embed/02081853.cn
57. 饒宗頤《潮州志匯編》,香港:龍門書店,1965。
58.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古籍資源庫。
二、專書
(一)歐文
1. Gaastra F.S. De geschiedenis van de VOC. Zutphen: De Walburg Pers, 2012
2. H. Yule, A. C. Burnell, Hobson-Jobson, London: John Murray, 1903.
3. J. C. Van Leur, Indonesian Trade and Society: Essays in Asia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The Hague: W. van Hoeve, 1955.
4. José María Alvarez, Formosa, geográfica e históricamente considerada. Barcelona: 1933.
5. J. Wills Jr., Eclipsed Entrepô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Taiwan and Central Vietnam, 1500-1800. Aldershot : Ashgate, 2002.
6. Leonard Blussé, 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M Kooijmans, J E Oosterling, VOC-Glossarium: Verklaringen van termen, verzameld uit de Rijks Geschiedkundige Publicatiën, die betrekking hebben op de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2000.
8. Rodolfo Dalgado, Influência do Vocabulário Português em Línguas Asiáticas, Coimbra: Imprensa da Universidade, 1913.
9. Tonio Andrade,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 Tonio Andrade,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van 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eerste boek, deel I, uitgegeven door Dr. F. W. Stapel,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27.
12.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derde boek,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43.
13.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eerste boek, deel II,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29.
14.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tweede boek, deel I,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31.
15.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tweede boek, deel II ,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32.
16.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tweede boek, deel III ,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39.
17.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vierde boek,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54.
18. X. Soares, Portugese Vocables in Asiatic Languages,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88.
19. G. C. Klerk de Reus, Geschichtlicher ueberblick der Administrativen, Rechtlichen und Finanziellen Entwicklung der Niederlandische-Ostindischen Compagnie. VGB. 47 (1891). Batavia.(雷塢士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譯,《荷蘭東印度會社の司法》,「南支那及南洋調查」,第七八(大正十二年,五月),頁32。)
(二)日文
1. オスカー・ナホッド著、富永牧太訳,《十七世紀日蘭交涉史》,奈良県:養德社,1956。
2. 安野眞幸,《港市論 平戸・長崎・横瀬浦》,東京都: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出版部,1992。
3. 羽田正,《東インド会社とアジアの海》,東京都:講談社,2007。
4. 永積昭,《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東京都:講談社,2000。
5. 永積洋子,《朱印船》,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
6. 永積洋子編,《唐船輸出入品数量一覧 1637-1833年》,東京都:創文社,1987。
7. 岸本美緒,〈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傳統社會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歷史13: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傳統社會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98)
8. 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
9. 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東京:南亜文化研究所,1941。
10. 弘末雅士,《東南アジアの港市世界―地域社会の形成と世界秩序》,東京都:岩波書店,2004。
11. 荒野泰典、石井正敏、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会,2000。
12. 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会,2005。
13. 佐久間重男,《日明関係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
14. 山脇悌二郎著,《事典 絹と木綿の江戶時代》,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2。
15. 徐玉虎,《明鄭和之硏究》,高雄市:德馨室出版社,1980。
16. 西嶋定生,《古代東アジア世紀と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局,2000。
17. 中島楽章編,《南蛮・紅毛・唐人 一六・一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海域》,京都:思文閣出版,2013。
18. 桃木至朗編,《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東京都:岩波書店,2008。
19. 藤田元春,《日支交通の研究 中近世篇》,東京:富山房,1938。
20. 片桐一男,《平成蘭學事始》,東京:智書房,2004。
21. 矢野暢,《東南アジア学入門》,東京:弘文堂,1992。
(三)漢文
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上卷》,新北市:稻鄉,1998。
2.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下卷》,新北市:稻鄉,2002。
3. 方真真,《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4. J.C. Blusse,莊國土譯,《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西寧:廣西人民,1997.3。
5. 包樂史、曹永和、江樹生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臺灣檔案目録》,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1997。
6.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市:漢聲,1992。
7. 江樹生,《檔案敘事 : 早期臺灣史硏究論文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6。
8. 金國平、吳志良,《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
9. 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大連海運學院航海史研究室編制,《新編鄭和航海圖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0.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新北市:稻鄉,2006。
11.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8。
12.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9。
13.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市:聯經,2016。
14. 張天澤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
15.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16. 曹永和,《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2011。
17.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9。
1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19.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 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20. 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21. 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22.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23. 陳荊和,《16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香港:新亞研究所東亞研究室刊,1968。
24.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5。
25.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7。
2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市:聯經,2000。
27. 楊國禎,《閩在海中》,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8. 楊國楨,《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9。
29. 劉益昌主編,《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聯經,2016。
30. 鄭永常,《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臺北市:遠流,2018。
31. 鄭永常主編,《東亞海域網絡與港市社會》,臺北市:里仁,2015。
32. 鄭維中,《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臺北市:衛城出版,2021。
33. 薛化元、川島真、洪郁如主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新北市:稻鄉,2016。
34. 韓家寶,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2.5。
三、期刊論文
1. Robert Batchelor (2013) The Selden Map Rediscovered: A Chinese Map of East Asian Shipping Routes, c.1619, Imago Mundi, 65:1, 37-63, DOI: 10.1080/03085694.2013.731203.
2. W. P. Groeneveldt, ‘De Nederlanders in China, 1601-1624.’ Bijdragen T. L. en V. van N.I.(BKI)6e reeks, 4de deel. 1898.
3. 中島楽章,〈ポルトガル人日本発来航再論〉,《史淵》146(福岡市: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2009.03),頁41-78。
4. 中島楽章,〈十六世紀末の福建-フィリピン-九州貿易〉,《史淵》144,(福岡市: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2007.03),頁55-92。
5. 中島楽章,《大航海時代の海域アジアと琉球──レキオスを求めて》(京都市:思文閣,2020),頁239-257。
6. 方真真,〈十七世紀馬尼拉與南亞的貿易研究〉,《成大歷史學報》53,2017.12,頁179-227。
7. 岩生成一,〈有馬晴信の臺灣島視察船派遣〉,收入臺湾総督府博物館編,《創立三十年記念論文集》,臺北:臺湾博物館協会,1939,頁287-296。
8. 岩生成一,〈明末日本僑寓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東洋學報》,23:3(東京:東洋文庫,1936),頁379-435。
9. 岩生成一,〈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臺灣遠征と遣明使〉,《臺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史学科研究年報》(臺北:臺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1934)頁283-359。
10. 岩生成一,〈豐臣秀吉の臺灣島招諭計畫〉,《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7(臺北:臺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1942),頁77-118。
11.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船舶與貨物轉運〉,《國史館館刊》45,2015,頁1-57。
12.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頁262 - 271。
13.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21:3,2014,頁181-218。
14. 邱炫煜,〈中國海洋發展史上「東南亞」名詞溯源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4(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317-321。
15. 邱馨慧,〈從雞籠到淡水―荷蘭時代北臺灣的政治經濟移轉〉,《淡江史學》23,2011.09,頁205-221。
16. 翁佳音,〈複數海賊王--鄭芝龍與他的前後輩〉,《臺灣風物》69:3(臺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19.09),頁25-53。
17. 翁佳音,〈蕃薯圖像的形成--十六、十七世紀臺灣地圖的研究〉,發表於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11月6-7日。
18. 翁佳音〈荷蘭時代的經濟作物 Teezee 探考〉,《臺灣風物》,68:2(2018.6),頁9–19
19. 康培德,〈荷蘭時代澎湖對外海運角色及與大員關係〉,收入澎湖縣文化局編,《澎湖研究 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8 年。
20. 陳佳榮,〈再說《順風相送》源自吳朴的《渡海方程》〉,《海洋史研究》10(北京市:廣東省社科院,2017.6),頁354-364。
21. 陳佳榮,「新近發現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略析」,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5,date: 2020.11。
22. 陳宗仁,〈1622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臺大歷史學報》35(2005.6),頁283-308。
23. 陳宗仁,〈Selden Map 有關臺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臺灣史研究》27:3,(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20. 09),頁21-28。
24. 陳宗仁,〈明朝晚期〈福建海防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灣史研究》23: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9),頁1-42。
25. 陳春聲,〈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2,(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1),頁73-106。
26. 陳鴻瑜,〈早期南海航路與島礁之發現〉,《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9(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13.5),頁25-92。
27. 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跡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12),頁43-65。
28. 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蹟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北京:2012,頁43-65。
29. 萬明,〈晚明海洋意識的重構——「東礦西珍」與白銀貨幣化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4),頁71-156。
30. 劉廣定,〈中國用硫史研究:古代純化硫磺法初探〉,《中國科學史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2),頁377-390。
31. 横田きよ子,〈日本における「臺湾」の呼称の変遷について:主に近世 を対象として〉,《海港都市研究》4(神戸:神戸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海港都市研究センター,2009-03),頁163-183。
32. 鄭瑞明,〈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城貿易關係初探1624-1662〉,發表於臺南「國姓爺與媽祖信仰研討會」,2011年10月。
33. 鄭瑞明,〈近世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臺日貿易初探(1624-1662)〉,《臺灣文獻》,57:4(南投市,2006.12),頁1-36。
34.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經營臺灣鹿皮出口貿易的緣起(1624-1642)〉,《臺灣史研究》24:3,2017.9,頁 1-48。
35. 錢江,〈1570—1760年中國和呂宋貿易的發展及貿易額的估算〉,《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廈門:廈門大學,1986。
四、碩博士論文
1. 李碩珞,〈李旦與顏思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2. 林逸帆,〈十七世紀東亞布匹貿易──以絲綢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3.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98.6。
4. 蔡郁蘋,〈十七世紀鄭氏家族對日貿易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5。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015850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50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翁佳音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Ang, Kaim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逸帆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 Yi-f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逸帆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Yi-f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Mar-2021 14:29:19 (UTC+8)-
dc.date.available 2-Mar-2021 14:29:1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Mar-2021 14:29:1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015850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2-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015850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從「長期結構」史的角度,以十七世紀貿易網絡為主,以臺灣本島的視角,分成島內網絡與島外網絡兩方面。一方面從宏觀的視野,考察東亞航海網絡的長期結構與發展,臺灣於網絡中的地位,另一方面以歷史學考證為方法,漢文、歐文、日文文獻比對,分析台灣進出口商品與本島內部交流物品及歷史意義。本文以《Selden航海圖》作為鳥瞰式的東亞航線考察,比對相關的針路簿。皆以漳州九龍江為出發處,分為往北與往南,往北為福州—日本—琉球路線,往南則是至呂宋或東南亞。東南亞中主要轉折的指標地為崑崙山、羅灣頭、苧盤山三處,七洲、順塔次之。航海路線結構的變動不大,只因歷史事件的變動,使得路線微調。十六世紀後半,東番魍港、北港有林道乾、林鳳等海賊的活動,出現漢籍文獻中。因海賊活動臺灣進入東亞貿易網絡的結構,台灣沿岸如北港、雞籠、淡水、二林、魍港、打狗、沙馬歧頭,從針路指標點變成目的地。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之交,臺灣島上已有一定的外來活動,1619年前後,大海商林錦吾、趙若思集團、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人接連來到臺灣西岸。
1622至1624年間,澎湖島為中心,北往日本、東往臺灣、西往中國、南則往越南、巴達維亞等東南亞地區,1624年改以臺灣港為中心,澎湖為輔,在佔有淡水、雞籠後,臺灣島的附近公司航行網絡形成淡水、雞籠、澎湖與臺灣港主要四角關係,然而西岸沿海港口的史料,顯示臺灣有好多港口,對島內聯絡,亦可對外航行,至十八世紀仍可見其存在,其具有長期結構性。以《熱蘭遮城日誌》來看,其記載與公司業務與利益相關,因此船隻運作上又分成公司船隻與非公司船隻,前者為公司相關的貿易、軍事或日常治理的運輸,後者為漢商、自由商人、漁人與勞工的運輸與移動。非公司的船隻的對外網絡,以前往中國沿海、澎湖、東南亞為主,特別是巴達維亞與廣南。進出口貨品方面,對中國沿海與澎湖的貨品甚多,進口中國民生物品,如絲棉襪、布料、油紙、粗紙、金紙、磁、甕、鐵鍋,以及食物、農產品、明礬等,出口物品有公司的東南亞香料、東南亞藤,鉛,錫,1640年代以後包含各種鹿的加工品、魚貨與漁業加工品、農產品、糖蜜、糖、麻、酒等。島內的貨品流通也與民生用品、各項加工品,即當地特產有關,從貨物往來可見各地漢人活動與定住增多。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控制臺灣全島後,陸路交通網絡,連接起來可以環島一圈,並有北、中、南路皆有橫貫道路的存在可能,多半未被公司完全掌控,然而並非不存在。本文以臺灣島嶼為中心,討論臺灣於十七世紀的島內情況與島外連結。從東亞小島的角度,看貿易與航海網絡的流通與聯結,兼探臺灣島內早期歷史的情況。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二章 十六世紀東亞貿易區域與網絡 13
第一節 十五、十六世紀的傳統東亞航線的認識 13
第二節 十六世紀的東亞航海路線 17
第三節 海上航行者的成員與網絡 38
第四節 東西洋與東番 57
第五節 小結 67
第三章 十七世紀東亞網絡下的臺灣 71
第一節 世紀之交的東番 71
第二節 漢籍文獻中的東西洋針路與臺灣 87
第三節 十七世紀的針路與臺灣 106
第四節 小結 119
第四章 臺灣島外貿易網絡與聯結 125
第一節 澎湖、臺灣島對外貿易網絡 125
第二節 臺灣島主要對外港口:臺灣港 142
第三節 臺灣北部對外聯繫與貨物 166
第四節 小結 176
第五章 臺灣島內交易:港口與交通 179
第一節 臺灣全島的陸路交通 179
第二節 多元港口與島內聯結 196
第三節 小結 215
第六章 結論 233
參考文獻 239
zh_TW
dc.format.extent 48503461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015850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荷蘭東印度公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魍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北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淡水雞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漳州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針路zh_TW
dc.title (題名) 近代初期東亞貿易網絡下的臺灣zh_TW
dc.title (題名) Trade Network of Taiwan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史料
(一)歐文
1. Jan Pietersz. Coen, erzameld door H.T. Colenbrander, Jan Pietersz. Coen, bescheiden omternt zijn bedrijf in Indië, deel 1,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19.
2. J. L. Blussé , M. E. van Opstall,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1,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86.
3. J. L. Blussé, N. C. Everts,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4,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2000.
4. J. L. Blussé,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2,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5.
5. J. L. Blussé, W. E. Milde, Ts’ao Yung-Ho eds., De dagregisters van het kasteel Zeelandia, Taiwan, 1629-1662, deel 3,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1996.
6. José Eugenio Borao Mateo, Spaniards in Taiwan. Vol. I, II.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1-2002.
7. Leonard Blussé, Natalie Everts, The Formosan encounter : notes on Formosa`s aboriginal society: a selection of documents from Dutch archival sources. vol. 1- vol. 4. Taipei : Shung Ye Museum of Formosan Aborigines : Distributor, SMC Pub Press, 1999-2010.
8. Linschoten, Itinerario, Voyage ofte Schipvaert van Jan Huygen van Linschoten, 1579-1592. Uitgegeven door Dr. H. Kern. Werken der Linschoten Vereeniging II,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10,
9. W. ph Coolhaas, 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el 1, 1610-1638,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60.
10. W. ph Coolhaas, 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el 2, 1639-1655,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64.
11. W. ph Coolhaas, Generale missiven van gouverneurs-generaal en raden aan heren XVII der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el 3, 1656-1674, ’s-Gravenhage: M. Nijhoff, 1968.
12. 雷爺兒生日誌1622.7.30, VOC 1077 fol.153-171.
13. 決議錄VOC1077 fol. 180-202;VOC 1077 fol.153-171;決議錄VOC1077 fol. 180-202, VOC 1080 fol.76-91。
(二)日文
1. 永積洋子譯,《平户オランダ商館日記1-4》岩波書店,1969-1970。
2. 岩生成一等譯註,《東方案內記》,東京:岩波書店,1968。
3. 高瀬弘一郎訳註,《モンスーン文書と日本:十七世紀ポルトガル公文書集》,東京都:八木書店,2006。
4. 松田毅一監訳,《十六・七世紀イエズス会日本報告集》,京都:同朋舎出版,1987-1998。
5. 松田毅一監譯,《十六‧七世紀イエズス会に本報告集》第II期第I卷,京都:同朋社,1990。
6. 村上直次郎訳、柳谷武夫編,《イエズス会士日本通信 上、下》,東京:雄松堂書店,1968-1969。
7. 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1,東京都:平凡社,1970。
8. 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2,東京都:平凡社,1972。村上直次郎訳注;中村孝志校注,《バタヴィア城日誌》3,東京都:平凡社,1975。
9. 村上直次郎譯,《異國往復書翰集 增訂異國日誌抄》,東京:駿南社,1929。
10. 村上直次郎譯註,《ドン・ロドリゴ日本見聞錄‧ビスカイノ金銀島探檢報告》,東京:雄松堂書店,1966。
11. 臺湾総督府民政局殖産部,《臺湾産業調査録》,東京市:臺湾総督府民政局殖産部,1896。
12. 鄭舜功、三ケ尻浩校訂,《日本一鑒》,1937年抄本。
13. 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編,《日本海外關係史料 オランダ商館長日誌譯文編之六》,東京: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刊行,1987。
14. 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司令官コルネリス ライエルセンの日誌〉,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年分不詳。
(三)漢文
1. 《明實錄》,「漢籍全文資料庫」。
2.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3.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5. 中央硏究院曆史語言硏究所編,《明清史料戊編 1》,臺北:維新,1972。
6. 向達校注,《西洋番國志 鄭和航海圖 兩種海道針經》,北京市:中華書局,2000。
7. 朱國禎,《湧幢小品》。「漢籍全文資料庫」。
8.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9.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1,臺南市:臺南市政府,1999。
10.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2,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2。
11.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3,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3。
12. 江樹生,《熱蘭遮城日誌》4,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11。
13. 江樹生主譯註;翁佳音協譯註;陳瑢真、Paula Koning、李瑞源,《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Ⅲ、Ⅳ、Ⅴ(1629-1636)》,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
14. 江樹生主譯註;翁佳音協譯註;陳瑢真、林孟欣、Paula Koning,《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Ⅰ(1622-1626)、Ⅱ(1627-1629)》,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15. 金國平編譯,《西方澳門史料選萃(15-16世紀)》,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
16. 李毓中,《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彙編 1-3》,南投市:臺灣文獻館,2008-2013。
17. 汪大淵撰、藤田豐八校注,《島夷志略校注》(北平:文殿閣書莊,1936),頁97-98。國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TUL-9900013369.
18.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19. 周凱,《廈門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20.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21. 查繼佐,《罪惟錄選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22.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23. 計六奇,《明季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24.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5. 孫元衡,《赤崁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
26. 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上海市:商務,1935。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1101082
27. 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
28. 曹履泰,《靖海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29. 曹學佺,《湘西紀行》。国立公文書館藏。
30. 許孚遠,《敬和堂集》,中央圖書館影印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九年刊本。
31. 郭棐撰,黃國聲、鄧貴忠點校,《粵大記》上冊,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
32. 陳仁錫,《無夢園初集》漫集二,崇禎6年(1633)本。世界數字圖書館(WDL)
33.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34. 陳佳榮、朱鑑秋主編,《中國歷代海路針經》,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16.1。
35.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36. 傅吾康主編,《泰國華文銘刻匯編》,臺北市:新文豐,1998。
37.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沙》,臺北縣:聯經,2000。
38. 費信著、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上海市:商務,1936),頁9-10。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2875556
39.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40. 黃省曾著、謝方點校,《西洋朝貢典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41. 慎懋賞,《四夷廣記》下,臺北:中央圖書館,1985。
42. 鄒漪,《明季遺聞》,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4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使琉球錄三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
4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明經世文編選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
4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46.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初海疆圖說》,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4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己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48. 劉徳称等纂,《大南一統志》第二輯,東京市:印度支那研究会,1941。
49.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50. 蔣毓英,《臺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 清代臺灣方志彙刊第1冊,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4。
51. 鄭亦鄒,《鄭成功傳》,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52.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3. 蕭崇業、謝杰,《使琉球錄》,臺北市:學生,1969,明萬曆刊本。
54. 薛紹元,《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55. 謝肇淛,《五雜俎》。國立公文書館
56. 瞿九思,《萬曆武功錄》。https://archive.org/embed/02081853.cn
57. 饒宗頤《潮州志匯編》,香港:龍門書店,1965。
58.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古籍資源庫。
二、專書
(一)歐文
1. Gaastra F.S. De geschiedenis van de VOC. Zutphen: De Walburg Pers, 2012
2. H. Yule, A. C. Burnell, Hobson-Jobson, London: John Murray, 1903.
3. J. C. Van Leur, Indonesian Trade and Society: Essays in Asian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The Hague: W. van Hoeve, 1955.
4. José María Alvarez, Formosa, geográfica e históricamente considerada. Barcelona: 1933.
5. J. Wills Jr., Eclipsed Entrepôts of the Western Pacific: Taiwan and Central Vietnam, 1500-1800. Aldershot : Ashgate, 2002.
6. Leonard Blussé, Visible Cities Canton, Nagasaki and Batavia and the Coming of the American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M Kooijmans, J E Oosterling, VOC-Glossarium: Verklaringen van termen, verzameld uit de Rijks Geschiedkundige Publicatiën, die betrekking hebben op de Ver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Den Haag: Instituut voor Nederlandse Geschiedenis, 2000.
8. Rodolfo Dalgado, Influência do Vocabulário Português em Línguas Asiáticas, Coimbra: Imprensa da Universidade, 1913.
9. Tonio Andrade, 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8.
10. Tonio Andrade, Lost Colony: The Untold Story of China’s First Great Victory over the Wes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11.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van 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eerste boek, deel I, uitgegeven door Dr. F. W. Stapel,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27.
12.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derde boek,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43.
13.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eerste boek, deel II,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29.
14.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tweede boek, deel I,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31.
15.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tweede boek, deel II ,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32.
16.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tweede boek, deel III ,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39.
17. Van Dam-Stapel, Beschrijvinge, vierde boek, `s-Gravenhage: Martinus nijhoff, 1954.
18. X. Soares, Portugese Vocables in Asiatic Languages, NEW Delhi: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1988.
19. G. C. Klerk de Reus, Geschichtlicher ueberblick der Administrativen, Rechtlichen und Finanziellen Entwicklung der Niederlandische-Ostindischen Compagnie. VGB. 47 (1891). Batavia.(雷塢士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譯,《荷蘭東印度會社の司法》,「南支那及南洋調查」,第七八(大正十二年,五月),頁32。)
(二)日文
1. オスカー・ナホッド著、富永牧太訳,《十七世紀日蘭交涉史》,奈良県:養德社,1956。
2. 安野眞幸,《港市論 平戸・長崎・横瀬浦》,東京都:日本エディタースクール出版部,1992。
3. 羽田正,《東インド会社とアジアの海》,東京都:講談社,2007。
4. 永積昭,《オランダ東インド会社》,東京都:講談社,2000。
5. 永積洋子,《朱印船》,東京:吉川弘文館,2001。
6. 永積洋子編,《唐船輸出入品数量一覧 1637-1833年》,東京都:創文社,1987。
7. 岸本美緒,〈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傳統社會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歷史13:東アジア‧東南アジア傳統社會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98)
8. 岩生成一,《新版朱印船貿易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5。
9. 岩生成一,《南洋日本町の研究》,東京:南亜文化研究所,1941。
10. 弘末雅士,《東南アジアの港市世界―地域社会の形成と世界秩序》,東京都:岩波書店,2004。
11. 荒野泰典、石井正敏、村井章介,《アジアのなかの日本史》,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会,2000。
12. 荒野泰典,《近世日本と東アジア》,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会,2005。
13. 佐久間重男,《日明関係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
14. 山脇悌二郎著,《事典 絹と木綿の江戶時代》,東京都:吉川弘文館,2002。
15. 徐玉虎,《明鄭和之硏究》,高雄市:德馨室出版社,1980。
16. 西嶋定生,《古代東アジア世紀と日本》,東京都:岩波書局,2000。
17. 中島楽章編,《南蛮・紅毛・唐人 一六・一七世紀の東アジア海域》,京都:思文閣出版,2013。
18. 桃木至朗編,《海域アジア史研究入門》,東京都:岩波書店,2008。
19. 藤田元春,《日支交通の研究 中近世篇》,東京:富山房,1938。
20. 片桐一男,《平成蘭學事始》,東京:智書房,2004。
21. 矢野暢,《東南アジア学入門》,東京:弘文堂,1992。
(三)漢文
1.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上卷》,新北市:稻鄉,1998。
2.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 下卷》,新北市:稻鄉,2002。
3. 方真真,《明末清初臺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臺北:稻鄉出版社,2006。
4. J.C. Blusse,莊國土譯,《巴達維亞華人與中荷貿易》,西寧:廣西人民,1997.3。
5. 包樂史、曹永和、江樹生編,《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臺灣檔案目録》,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1997。
6. 江樹生,《鄭成功和荷蘭人在臺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臺北市:漢聲,1992。
7. 江樹生,《檔案敘事 : 早期臺灣史硏究論文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6。
8. 金國平、吳志良,《東西望洋》,澳門:澳門成人教育學會,2002。
9. 海軍海洋測繪研究所、大連海運學院航海史研究室編制,《新編鄭和航海圖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10. 翁佳音,《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新北市:稻鄉,2006。
11.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的連續性問題》,新北市:稻鄉出版社,2008。
12.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新北市:稻鄉出版社,1999。
13.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市:聯經,2016。
14. 張天澤著,姚楠、錢江譯,《中葡早期通商史》,香港:中華書局,1988。
15.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16. 曹永和,《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臺北市:遠流,2011。
17.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79。
18.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
19. 曹婉如等編《中國古代地圖集 明代》,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20. 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21. 陳佳榮、謝方、陸峻嶺,《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2。
22. 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5。
23. 陳荊和,《16世紀之菲律賓華僑》,香港:新亞研究所東亞研究室刊,1968。
24.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市:遠流出版公司,2005。
25.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7。
26.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市:聯經,2000。
27. 楊國禎,《閩在海中》,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8. 楊國楨,《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9。
29. 劉益昌主編,《臺灣史前史專論》,臺北:聯經,2016。
30. 鄭永常,《明清東亞舟師祕本:耶魯航海圖研究》,臺北市:遠流,2018。
31. 鄭永常主編,《東亞海域網絡與港市社會》,臺北市:里仁,2015。
32. 鄭維中,《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臺北市:衛城出版,2021。
33. 薛化元、川島真、洪郁如主編,《跨域青年學者臺灣與東亞近代史研究論集》,新北市:稻鄉,2016。
34. 韓家寶,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2002.5。
三、期刊論文
1. Robert Batchelor (2013) The Selden Map Rediscovered: A Chinese Map of East Asian Shipping Routes, c.1619, Imago Mundi, 65:1, 37-63, DOI: 10.1080/03085694.2013.731203.
2. W. P. Groeneveldt, ‘De Nederlanders in China, 1601-1624.’ Bijdragen T. L. en V. van N.I.(BKI)6e reeks, 4de deel. 1898.
3. 中島楽章,〈ポルトガル人日本発来航再論〉,《史淵》146(福岡市: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2009.03),頁41-78。
4. 中島楽章,〈十六世紀末の福建-フィリピン-九州貿易〉,《史淵》144,(福岡市: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2007.03),頁55-92。
5. 中島楽章,《大航海時代の海域アジアと琉球──レキオスを求めて》(京都市:思文閣,2020),頁239-257。
6. 方真真,〈十七世紀馬尼拉與南亞的貿易研究〉,《成大歷史學報》53,2017.12,頁179-227。
7. 岩生成一,〈有馬晴信の臺灣島視察船派遣〉,收入臺湾総督府博物館編,《創立三十年記念論文集》,臺北:臺湾博物館協会,1939,頁287-296。
8. 岩生成一,〈明末日本僑寓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東洋學報》,23:3(東京:東洋文庫,1936),頁379-435。
9. 岩生成一,〈長崎代官村山等安の臺灣遠征と遣明使〉,《臺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史学科研究年報》(臺北:臺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1934)頁283-359。
10. 岩生成一,〈豐臣秀吉の臺灣島招諭計畫〉,《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7(臺北:臺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1942),頁77-118。
11.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船舶與貨物轉運〉,《國史館館刊》45,2015,頁1-57。
12. 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有關臺灣史料介紹〉,《漢學研究通訊》19:3,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0,頁262 - 271。
13. 林偉盛,〈論早期臺灣鹿皮貿易史的研究:由曹著《近世臺灣鹿皮貿易考》談起〉,《臺灣史研究》21:3,2014,頁181-218。
14. 邱炫煜,〈中國海洋發展史上「東南亞」名詞溯源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4(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2002),頁317-321。
15. 邱馨慧,〈從雞籠到淡水―荷蘭時代北臺灣的政治經濟移轉〉,《淡江史學》23,2011.09,頁205-221。
16. 翁佳音,〈複數海賊王--鄭芝龍與他的前後輩〉,《臺灣風物》69:3(臺北市:財團法人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2019.09),頁25-53。
17. 翁佳音,〈蕃薯圖像的形成--十六、十七世紀臺灣地圖的研究〉,發表於空間新思維──歷史輿圖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故宮博物院文會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8年11月6-7日。
18. 翁佳音〈荷蘭時代的經濟作物 Teezee 探考〉,《臺灣風物》,68:2(2018.6),頁9–19
19. 康培德,〈荷蘭時代澎湖對外海運角色及與大員關係〉,收入澎湖縣文化局編,《澎湖研究 第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澎湖縣文化局,2008 年。
20. 陳佳榮,〈再說《順風相送》源自吳朴的《渡海方程》〉,《海洋史研究》10(北京市:廣東省社科院,2017.6),頁354-364。
21. 陳佳榮,「新近發現的《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略析」,南溟網,http://www.world10k.com/blog/?p=2025,date: 2020.11。
22. 陳宗仁,〈1622年前後荷蘭東印度公司有關東亞貿易策略的轉變──兼論荷蘭文獻中的Lamang傳聞〉,《臺大歷史學報》35(2005.6),頁283-308。
23. 陳宗仁,〈Selden Map 有關臺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臺灣史研究》27:3,(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2020. 09),頁21-28。
24. 陳宗仁,〈明朝晚期〈福建海防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灣史研究》23: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9),頁1-42。
25. 陳春聲,〈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2,(北京:紫金城出版社,2001),頁73-106。
26. 陳鴻瑜,〈早期南海航路與島礁之發現〉,《政治大學歷史學報》39(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2013.5),頁25-92。
27. 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跡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2012),頁43-65。
28. 湯開建,〈明隆萬之際粵東巨盜林鳳事蹟詳考:以劉堯誨《督撫疏議》中林鳳史料為中心〉,《歷史研究》6,北京:2012,頁43-65。
29. 萬明,〈晚明海洋意識的重構——「東礦西珍」與白銀貨幣化研究〉,《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3.4),頁71-156。
30. 劉廣定,〈中國用硫史研究:古代純化硫磺法初探〉,《中國科學史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02),頁377-390。
31. 横田きよ子,〈日本における「臺湾」の呼称の変遷について:主に近世 を対象として〉,《海港都市研究》4(神戸:神戸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科海港都市研究センター,2009-03),頁163-183。
32. 鄭瑞明,〈巴達維亞城與熱蘭遮城貿易關係初探1624-1662〉,發表於臺南「國姓爺與媽祖信仰研討會」,2011年10月。
33. 鄭瑞明,〈近世初期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臺日貿易初探(1624-1662)〉,《臺灣文獻》,57:4(南投市,2006.12),頁1-36。
34. 鄭維中,〈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經營臺灣鹿皮出口貿易的緣起(1624-1642)〉,《臺灣史研究》24:3,2017.9,頁 1-48。
35. 錢江,〈1570—1760年中國和呂宋貿易的發展及貿易額的估算〉,《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廈門:廈門大學,1986。
四、碩博士論文
1. 李碩珞,〈李旦與顏思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2. 林逸帆,〈十七世紀東亞布匹貿易──以絲綢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
3. 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貿易1622-1662〉,臺大史研所博士論文,1998.6。
4. 蔡郁蘋,〈十七世紀鄭氏家族對日貿易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36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