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日治時期臺灣砂糖和甜食的消費變遷
The Consum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gar Sourc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作者 曾郁芳
貢獻者 曾品滄
曾郁芳
關鍵詞 砂糖
甜食
消費
製糖業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三月-2021 14:29:33 (UTC+8)
摘要 本文以日治時期糖業發展下的砂糖消費為主題,論述新式製糖技術引進後,砂糖的生產量、產糖類型有什麼的變化,並隨製糖產業和含糖相關加工食品產業的發展,對臺灣人的砂糖消費情形和用糖意涵的轉變。
本論文研究成果可分為以下五點。第一,為砂糖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生產量及糖種變化。臺灣產糖在1929年(昭和4年)後足以供應日本市場,無須仰賴外國糖的進口,達到帝國內自給自足的程度。當中臺灣產糖以分蜜糖粗糖佔大宗,常見糖種包括中雙、三溫等,後來耕地白糖(plantation white sugar)產量也大幅增加,由於不需送往日本加工精製,成為日治後期臺灣糖業的重要的產糖之一。
第二,臺灣與日本母國之間的砂糖及相關加工食品供需關係。首先,在砂糖種類方面,除了前述臺灣生產的分蜜糖大量供應到日本市場外,由於臺灣本島並不製造精製糖,反而要從日本進口。其次,臺灣產糖量的增加,也促使製糖會社轉投資製菓、煉乳、清涼飲料、鳳梨罐頭等含糖食品加工產業,臺灣也成為這些含糖食品的消費地。呈現出臺灣供給分蜜糖粗糖和原料糖到日本,又從日本進口精製糖以及含糖食品的情況。
第三,砂糖的消費量被視為文明程度的指標,臺灣每人平均砂糖消費量逐漸攀升,顯示民眾生活水準提升。消費量增加與前述產糖技術和相關食品加工業有關,隨著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讓做為原料的砂糖消費量也有所成長,形成糖與含糖食品加工業在生產及消費上有相互促進、連動增加的關係。
第四,產糖的品質趨於穩定,砂糖的消費有朝精白化的趨勢,並以越精純、越白色的糖作為高品質的象徵。一是因為分蜜糖粗糖與精製糖、耕地白糖正是前述食品加工產業的主要原料,因此呈現的結果是砂糖總量增加,且分蜜糖與白糖的消費量也增加。二是當生活水準提升,人們有能力選擇時,會從原本習慣消費的赤糖,轉而消費更多、品質更好的分蜜糖或精製糖。但即使如此,赤糖因具有獨特風味,所以仍有一定擁護者,景氣不好時也還是會退回消費赤糖,所以直至日治末期仍有一定消費量。
第五,砂糖的消費量增加,顯示砂糖有更多元的利用,而砂糖所代表意涵也隨之改變,從原先的珍貴和甜蜜的象徵,轉而成為美味、營養、休閒娛樂的代表。砂糖和甜食的消費豐富了日常生活,促進飲食文化多元發展。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中文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新竹縣志初稿》,文叢第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文叢第5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文叢第11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灼撰,《糖霜譜 一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
江日昇,《臺灣外記》,文叢第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子光,《臺灣紀事》,文叢第3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臺北市:臺灣古籍,2004。
李时珍编纂、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新校注本本草纲目 下冊》,北京:華夏,2013。
周鍾瑄,《諸羅縣志》,文叢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文叢第1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屈原等著、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臺北縣中和市:東芝總經銷,2007。
林豪,《澎湖廳志》,文叢第16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赵刚立等主编,《新编说文解字字典》,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叢第4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高拱乾,《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屠繼善,《恒春縣志》,文叢第7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連橫,《雅堂文集》,文叢第20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連橫,《臺灣語典》,文叢第1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文達,《臺灣縣志》,文叢第10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文叢第12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蔡振豐,《苑裏志》,文叢第4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顏義芳編譯,《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四十一年)》,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二)日文
1.官方檔案與統計文書
《臺中州保健衛生調查書》
《臺灣商工統計》
《臺灣貿易年表》
《臺灣貿易概覽》
《臺灣糖業統計》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檔案》

2.期刊與報紙
《民俗臺灣》
《華光》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技術協會誌》
《臺灣協會會報》
《臺灣婦人界》
《臺灣教育》
《臺灣慣習記事》
《糖業》
《讀賣新聞》
3.時人著作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田中重雄,《明日の臺灣糖業》,出版單位不詳:出版地不詳,1936。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1939。
佐藤政藏編,《昭和十一年版 臺灣之糖業》,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三年版》,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五年版 上》,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五年版 下》,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明治製糖株式会社編,《明治製糖株式会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東京事務所,1936。
東方孝義,《台湾習俗》,臺北市:南天,1942。
林久三,《臺灣料理之栞》,臺灣:里村榮,1912。
林佛樹編,《臺灣經濟の基礎知識》,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武內貞義,《臺灣 增訂版》,臺北市:臺灣刊行會,1929。
畠中正行編,《昭和十三年臺灣殖產年鑑 上》,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商業貿易部資料》,高雄州:發行者不詳,1936。
梶原通好,《台湾農民生活考》,臺北市:南天,1941。
森田たま,《随筆貞女》,東京:中央公論社,1938。
鈴木清一郎,《台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產業臺灣の一轉機 商品市場としての價値》,臺北:同編者,1930。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同編者,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編,《臺灣糖業概觀》,臺北市:同編者,19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熱帶產業調查書 : 鳳梨產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工業統計 第二十一次》,臺北:同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農家食糧消費調查》,臺北:同編者,192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熱帶產業調查會 糖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同編者,1935。
臺灣總督府學務部編,《臺灣俚諺集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編,《昭和十七年 臺灣人口動態統計》,臺北:同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衛生調查書(第十一輯生活篇:本島人)》,臺北:同編者,1932。
調查係編,《砂糖の話》,東京都:同編者,1938。
澤村真,《榮養と食物》,東京市:成美堂書店,1925。
臨時臺灣糖務局編,《第二次糖業記事》,臺北:同編者,190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上卷》,臺北:同編者,1905。
權藤震二,《臺灣實況》,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業概況》,臺南: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39。

二、日記及回憶錄
Mackay, George Leslie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 I》,臺北市:玉山社,2012。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臺北市:海峽學術,2003。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933-1937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3)1939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5)1941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6)1942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7)1943-1944》,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8)1945-1947》,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9)1948-1953》,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0)1955-1961》,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1962-1967》,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1930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六)1933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八)1935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1939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1941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十)1948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11。
高騰蛟口述、盧世祥執筆,《做餅的人生明天有夢:義美六十七年》,臺北市:遠流,2001。
張建墻,《福爾摩沙之夜 : 一位臺灣八十歲老人的回顧》,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九)1932-193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191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2)1913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3)1914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4)191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5)1916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7)1919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8)1921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9)192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0)1923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3)1926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4)1927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5)1928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7)1930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8)1931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臺灣女作家的自傳》,臺北市:前衛,1995。
楊水心著、許雪姬主編,《楊水心女士日記(三)1934、194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訪問,《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2008。

三、近人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中村孝之,《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臺北:稻香,1997。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吳聰敏、葉淑貞、古慧雯著,《日本時代臺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臺北市:吳聰敏出版:翰蘆圖書總經銷,2004。
李寧遠等編著,《食品營養與衛生》,臺北市:空大,1991。
周正庆,《中囯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北京市:經濟日報,1997。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臺北市:武陵,1990-1991。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1997。
林獻振執行編輯,《臺糖六十週年慶紀念專刊:臺灣糖業之演進與再生》,臺南市:臺糖,2006。
金蘭馨等著,《營養學》,臺北市:永大書局有限公司,2017。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7。
張宏謨,《臺灣糖業前期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公司,出版年不詳。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
陳明言,《臺灣的糖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7。
黃紹恆,《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新竹市:交大出版社,2019。
薛化元總編輯,《臺灣貿易史》,臺北市:外貿協會,2008。
(二)日文專書
伊藤汎監修,《砂糖の文化誌:日本人と砂糖》,東京都:八坂書房,2008。
久保文克,《近代製糖業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都:文真堂,2016。
久保文克,《植民地企業経營史論:「準囯策会社」の実証的研究》,東京都 : 日本経濟評論社,1997。
久保文克編著、糖業協会監修,《近代製糖業の発展と糖業連合会:競争を基調とした協調の模索》,東京都:日本経済評論社,2009。
栗山茂久編著,《近代日本の身体感觉》,東京都:青弓社,2004,頁311-316。
斎藤美奈子,《戦下のレシピ:太平洋戦争下の食を知る》,東京都:岩波書店,2002。
社団法人糖業協会編,《糖業技術史:原初より近代まで》,東京都:丸善プラネット,2003。
小野文英,《製糖コンツェルン読本》,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1999。
糖業協会編,《近代日本糖業史 下》,東京都:勁草書房,1997。
糖業協会編,《近代日本糖業史 上》,東京都:勁草書房,1962。
樋口弘,《糖業事典》,東京都:內外経済研究所発行:內外経済社発売,1959。
平井健介,《砂糖の帝国:日本植民地とアジア市場》,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
(三)譯文專書
Cargill, Kima著、吳宜蓁、林麗雪譯,《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新北市:光現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8。
Courtwright, David T.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臺北縣新店市:立緒,2002。
Fernández-Armesto, Felipe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5。
Levene, Alysa著、鄭煥昇、謝雅文、廖亭雲譯,《蛋糕裡的文化史:從家族情感、跨國貿易到社群認同,品嘗最可口的社會文化》,臺北市:行人出版:大和書報總經銷,2017。
Logue, A. W.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1996。
Mazumdar, Sucheta著、叶篱译、林燊禄校,《中囯:糖与社会:农民、技朮和世界市场》,廣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McGee, Harold著、蔡承志譯,《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臺北縣新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0。
Mintz, Sidney Wilfred著、李祐寧譯,《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新北市:大牌,遠足文化,2020。
Mintz, Sidney Wilfred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市:藍鯨;臺北縣新店市:農學經銷,2001。
Moss, Michael著、秋瑩譯,《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
Schivelbusch, Wolfgang著、殷麗君譯,《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臺北市:藍鯨出版:巨思文化發行;臺北縣新店市:農學股份總經銷,2001。
Toussaint-Samat, Maguelonne著、譚鍾瑜譯,《甜點的歷史》,臺北市:博雅書屋,2011。
川北稔著、陳惠文譯,《砂糖的世界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圖書經銷,2005。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市:大立,1981。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2004。
武田尚子著、洪于琇譯,《尋味巧克力:從眾神的餐桌到全球的甜蜜食品》,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
凃照彥著、李明俊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人間,1992。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78。
糖業協会編、臺灣糖業文化協會譯,《近代日本糖業史 上》,高雄:臺灣糖業文化協會,2007。
糖業協会編、臺灣糖業文化協會譯,《近代日本糖業史 下》,高雄:臺灣糖業文化協會,2007。

四、論文
Myers, W.W., "Foreign Felation with the Formasa Sugar Trade," in Robert L. Jarman, ed., Taiwan: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v. 4: 1886-1893, p.393-431.
Myers, W.W.著、林滿紅譯,〈清末南部臺灣的蔗糖業〉,《臺灣文獻》,28:2(1977.06),頁137-142。
王學泰,〈從文化角度看中國飲食習俗〉,收錄於《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3屆》(1994.12),頁403-420。
何鳳嬌,〈日據時期臺灣糖業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0(1996.06),頁71-94。
李佩蓁,〈國際貿易與臺灣糖商的轉型:以打狗陳福謙家族為例,1860-1905〉,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9(2015.11/12),頁54-72。
林玉茹,〈跨國貿易與文化仲介:跨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的出現(1880-1905)〉,《臺灣史研究》,27:4(2020.12),頁35-82。
洪瑩發,〈臺南府城廟宇普度祭品的文化意涵〉,《中國飲食文化》,3:1(2007.01),頁81-136。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中港溪流域的糖廠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983),頁59-110。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臺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2015.12),頁95-147。
蔡承豪,〈風土、技術與口味:臺灣糖漬食品加工(17世紀~1945年)〉,頁1-19。收錄於2017年9月28-29日「第二屆臺灣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 近代臺灣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際學術研討會。
盧泰康,〈臺灣傳統白糖製造技術與其關鍵陶質工具〉,《成大歷史學報》,28(2004.06),頁89-136。

五、學位論文
林佳慧,〈清涼一夏!日治時期的碳酸飲料-以彈珠汽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洪淑昭,〈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以高雄市閩南族群的「粿」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六、網路資料
(一)資料庫
Japan Knowledge+ , JK(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japanknowledge-com.autorpa.lib.nccu.edu.tw/library/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hyerm.ntl.edu.tw:3144/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07342136187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hyerm.ntl.edu.tw:3146/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07342121414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68388082698
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tcsd.lib.ntu.edu.tw/main_browse.php
臺灣日記知識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二)網路資料
「おもかげ 黒砂糖入羊羹」,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products/petite/omokage/(2020.11.15瀏覽)
「ちゃいなマーブル」,
https://www.kasugai.co.jp/product/other/4901326090248.html(2020.1.5瀏覽)
「とらやの歴史」,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tradition/chronology/(2020.11.15瀏覽)
「花霰」,朝日新聞社及VOYAGE MARKETING設置辭書索引「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E8%8A%B1%E9%9C%B0-603336(2020.1.5瀏覽)
「掛物」,朝日新聞社及VOYAGE MARKETING設置辭書索引「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E6%8E%9B%E7%89%A9-461265(2020.1.5瀏覽)
「砂糖の糖度と甘味度」,株式会社パールエース,
https://www.pearlace.co.jp/know-and-fun/tips/post-66.html(2020.10.31瀏覽)
「小形羊羹パッケージ 昭和5年(1930)」,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bunko/activity/collection17-03-30/(2020.11.15瀏覽)
「羊羹年表拡大版」,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bunko/activity/19-10-29/(2020.11.15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2018.10出版,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08(2020.08.12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糖攝取量上限」,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61&pid=9709(2020.02.04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2018.10出版,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17(2020.08.12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糧食供需年報》電子版,
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2020.12.28瀏覽)
中研院史語所,「番社采風圖」,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taiwan/index.htm(2020.9.12瀏覽)
林茂益、蔡育文,〈說糖解惑—糖度、純度〉,《臺糖通訊》(2013.10),
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375&p=13384560&s=13384590 (2020.10.31瀏覽)。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1051580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80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曾品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曾郁芳zh_TW
dc.creator (作者) 曾郁芳zh_TW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三月-2021 14:29:33 (UTC+8)-
dc.date.available 2-三月-2021 14:29:3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三月-2021 14:29:3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51580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4073-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台灣史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1580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日治時期糖業發展下的砂糖消費為主題,論述新式製糖技術引進後,砂糖的生產量、產糖類型有什麼的變化,並隨製糖產業和含糖相關加工食品產業的發展,對臺灣人的砂糖消費情形和用糖意涵的轉變。
本論文研究成果可分為以下五點。第一,為砂糖技術的進步所帶來的生產量及糖種變化。臺灣產糖在1929年(昭和4年)後足以供應日本市場,無須仰賴外國糖的進口,達到帝國內自給自足的程度。當中臺灣產糖以分蜜糖粗糖佔大宗,常見糖種包括中雙、三溫等,後來耕地白糖(plantation white sugar)產量也大幅增加,由於不需送往日本加工精製,成為日治後期臺灣糖業的重要的產糖之一。
第二,臺灣與日本母國之間的砂糖及相關加工食品供需關係。首先,在砂糖種類方面,除了前述臺灣生產的分蜜糖大量供應到日本市場外,由於臺灣本島並不製造精製糖,反而要從日本進口。其次,臺灣產糖量的增加,也促使製糖會社轉投資製菓、煉乳、清涼飲料、鳳梨罐頭等含糖食品加工產業,臺灣也成為這些含糖食品的消費地。呈現出臺灣供給分蜜糖粗糖和原料糖到日本,又從日本進口精製糖以及含糖食品的情況。
第三,砂糖的消費量被視為文明程度的指標,臺灣每人平均砂糖消費量逐漸攀升,顯示民眾生活水準提升。消費量增加與前述產糖技術和相關食品加工業有關,隨著食品加工業的發展,讓做為原料的砂糖消費量也有所成長,形成糖與含糖食品加工業在生產及消費上有相互促進、連動增加的關係。
第四,產糖的品質趨於穩定,砂糖的消費有朝精白化的趨勢,並以越精純、越白色的糖作為高品質的象徵。一是因為分蜜糖粗糖與精製糖、耕地白糖正是前述食品加工產業的主要原料,因此呈現的結果是砂糖總量增加,且分蜜糖與白糖的消費量也增加。二是當生活水準提升,人們有能力選擇時,會從原本習慣消費的赤糖,轉而消費更多、品質更好的分蜜糖或精製糖。但即使如此,赤糖因具有獨特風味,所以仍有一定擁護者,景氣不好時也還是會退回消費赤糖,所以直至日治末期仍有一定消費量。
第五,砂糖的消費量增加,顯示砂糖有更多元的利用,而砂糖所代表意涵也隨之改變,從原先的珍貴和甜蜜的象徵,轉而成為美味、營養、休閒娛樂的代表。砂糖和甜食的消費豐富了日常生活,促進飲食文化多元發展。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21
第二章 早期臺灣砂糖的生產與使用 25
第一節 早期臺灣的糖業發展 25
第二節 傳統的使用方式 42
第三章 日治時期臺灣的砂糖生產及加工 61
第一節 現代砂糖業的建立 61
第二節 新式製糖技術與砂糖的種類 70
第三節 砂糖利用與食品工業的發展 87
第四章 臺灣人的砂糖消費趨勢 103
第一節 臺灣人的平均砂糖消費量 103
第二節 砂糖消費與甜味飲食的發展 111
第五章 結論 133
附錄一:第四章砂糖消費量的歷年數據 137
附錄二:稅制改正與荷蘭標準號碼的對應 143
參考文獻 147
zh_TW
dc.format.extent 8224588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80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砂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甜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消費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製糖業zh_TW
dc.title (題名) 日治時期臺灣砂糖和甜食的消費變遷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onsuming Transformation of the Sugar Source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史料
(一)中文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文叢第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新竹縣志初稿》,文叢第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嘉義管內采訪冊》,文叢第5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不著撰人,《福建通志臺灣府》,文叢第8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文叢第11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王灼撰,《糖霜譜 一卷》,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7。
江日昇,《臺灣外記》,文叢第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文叢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吳子光,《臺灣紀事》,文叢第3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宋應星著、潘吉星譯注,《天工開物》,臺北市:臺灣古籍,2004。
李时珍编纂、刘衡如、刘山水校注,《新校注本本草纲目 下冊》,北京:華夏,2013。
周鍾瑄,《諸羅縣志》,文叢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璽,《彰化縣志》,文叢第1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屈原等著、黃壽祺、梅桐生譯注,《楚辭》,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臺北縣中和市:東芝總經銷,2007。
林豪,《澎湖廳志》,文叢第16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赵刚立等主编,《新编说文解字字典》,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2007。
郁永河,《裨海紀遊》,文叢第4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高拱乾,《臺灣府志》,文叢第6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屠繼善,《恒春縣志》,文叢第7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連橫,《雅堂文集》,文叢第20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連橫,《臺灣通史》,文叢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連橫,《臺灣語典》,文叢第16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陳文達,《臺灣縣志》,文叢第10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鳳山縣志》,文叢第12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文叢第16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文叢第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文叢第7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蔡振豐,《苑裏志》,文叢第4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
蔣毓英纂修,黃美娥點校,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臺灣府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
顏義芳編譯,《臺灣總督府殖產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四十一年)》,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二)日文
1.官方檔案與統計文書
《臺中州保健衛生調查書》
《臺灣商工統計》
《臺灣貿易年表》
《臺灣貿易概覽》
《臺灣糖業統計》
《臺灣總督府府(官)報》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
《臺灣總督府檔案》

2.期刊與報紙
《民俗臺灣》
《華光》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技術協會誌》
《臺灣協會會報》
《臺灣婦人界》
《臺灣教育》
《臺灣慣習記事》
《糖業》
《讀賣新聞》
3.時人著作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田中重雄,《明日の臺灣糖業》,出版單位不詳:出版地不詳,1936。
伊藤重郎,《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史》,東京市:臺灣製糖株式會社東京出張所,1939。
佐藤政藏編,《昭和十一年版 臺灣之糖業》,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三年版》,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五年版 上》,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杉野嘉助編纂,《臺灣糖業年鑑 昭和五年版 下》,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明治製糖株式会社編,《明治製糖株式会社三十年史》,東京:明治製糖東京事務所,1936。
東方孝義,《台湾習俗》,臺北市:南天,1942。
林久三,《臺灣料理之栞》,臺灣:里村榮,1912。
林佛樹編,《臺灣經濟の基礎知識》,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武內貞義,《臺灣 增訂版》,臺北市:臺灣刊行會,1929。
畠中正行編,《昭和十三年臺灣殖產年鑑 上》,臺北市:成文出版:新四庫文化總發行,2010。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商業貿易部資料》,高雄州:發行者不詳,1936。
梶原通好,《台湾農民生活考》,臺北市:南天,1941。
森田たま,《随筆貞女》,東京:中央公論社,1938。
鈴木清一郎,《台湾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1934。
臺灣日日新報社編,《產業臺灣の一轉機 商品市場としての價値》,臺北:同編者,1930。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臺灣貿易四十年表》,臺北:同編者,1936。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特產課編,《臺灣糖業概觀》,臺北市:同編者,1927。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商工課編,《熱帶產業調查書 : 鳳梨產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5。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工業統計 第二十一次》,臺北:同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臺灣農家食糧消費調查》,臺北:同編者,1922。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熱帶產業調查會 糖業ニ關スル調查書》,臺北市:同編者,1935。
臺灣總督府學務部編,《臺灣俚諺集覽》,臺北市:臺灣總督府,1914。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編,《昭和十七年 臺灣人口動態統計》,臺北:同編者,194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衛生調查書(第十一輯生活篇:本島人)》,臺北:同編者,1932。
調查係編,《砂糖の話》,東京都:同編者,1938。
澤村真,《榮養と食物》,東京市:成美堂書店,1925。
臨時臺灣糖務局編,《第二次糖業記事》,臺北:同編者,1903。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上卷》,臺北:同編者,1905。
權藤震二,《臺灣實況》,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5。
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社業概況》,臺南: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1939。

二、日記及回憶錄
Mackay, George Leslie著、王榮昌等譯,《馬偕日記 I》,臺北市:玉山社,2012。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臺北市:海峽學術,2003。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933-1937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3)1939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5)1941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6)1942年》,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7)1943-1944》,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8)1945-1947》,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9)1948-1953》,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0)1955-1961》,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11)1962-1967》,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市: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1930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1931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六)1933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八)1935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1939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1941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十)1948年》,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中研院近代史研所,2011。
高騰蛟口述、盧世祥執筆,《做餅的人生明天有夢:義美六十七年》,臺北市:遠流,2001。
張建墻,《福爾摩沙之夜 : 一位臺灣八十歲老人的回顧》,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九)1932-193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藍敏先生訪問紀錄》,臺北市: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191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2)1913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3)1914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4)1915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5)1916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7)1919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0。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8)1921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9)192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0)1923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2。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3)1926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4。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4)1927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5)1928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7)1930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8)1931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7。
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譯,《人生的三稜鏡:一位傑出臺灣女作家的自傳》,臺北市:前衛,1995。
楊水心著、許雪姬主編,《楊水心女士日記(三)1934、1942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訪問,《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縣新店市 : 國史館,2008。

三、近人專書
(一)中文專書
中村孝之,《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臺北:稻香,1997。
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吳聰敏、葉淑貞、古慧雯著,《日本時代臺灣經濟統計文獻目錄》,臺北市:吳聰敏出版:翰蘆圖書總經銷,2004。
李寧遠等編著,《食品營養與衛生》,臺北市:空大,1991。
周正庆,《中囯糖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研究: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季羨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北京市:經濟日報,1997。
林川夫主編,《民俗臺灣》,臺北市:武陵,1990-1991。
林素英,《歲時禮俗文化論略》,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2020。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臺北市:聯經,1997。
林獻振執行編輯,《臺糖六十週年慶紀念專刊:臺灣糖業之演進與再生》,臺南市:臺糖,2006。
金蘭馨等著,《營養學》,臺北市:永大書局有限公司,2017。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7。
張宏謨,《臺灣糖業前期發展史》,臺北:臺灣糖業公司,出版年不詳。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市:允晨文化,2004。
陳明言,《臺灣的糖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7。
黃紹恆,《砂糖之島:日治初期的臺灣糖業史1895-1911》,新竹市:交大出版社,2019。
薛化元總編輯,《臺灣貿易史》,臺北市:外貿協會,2008。
(二)日文專書
伊藤汎監修,《砂糖の文化誌:日本人と砂糖》,東京都:八坂書房,2008。
久保文克,《近代製糖業の経営史的研究》,東京都:文真堂,2016。
久保文克,《植民地企業経營史論:「準囯策会社」の実証的研究》,東京都 : 日本経濟評論社,1997。
久保文克編著、糖業協会監修,《近代製糖業の発展と糖業連合会:競争を基調とした協調の模索》,東京都:日本経済評論社,2009。
栗山茂久編著,《近代日本の身体感觉》,東京都:青弓社,2004,頁311-316。
斎藤美奈子,《戦下のレシピ:太平洋戦争下の食を知る》,東京都:岩波書店,2002。
社団法人糖業協会編,《糖業技術史:原初より近代まで》,東京都:丸善プラネット,2003。
小野文英,《製糖コンツェルン読本》,東京都:日本図書センタ,1999。
糖業協会編,《近代日本糖業史 下》,東京都:勁草書房,1997。
糖業協会編,《近代日本糖業史 上》,東京都:勁草書房,1962。
樋口弘,《糖業事典》,東京都:內外経済研究所発行:內外経済社発売,1959。
平井健介,《砂糖の帝国:日本植民地とアジア市場》,東京都:東京大学出版会,2017。
(三)譯文專書
Cargill, Kima著、吳宜蓁、林麗雪譯,《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新北市:光現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8。
Courtwright, David T.著、薛絢譯,《上癮五百年》,臺北縣新店市:立緒,2002。
Fernández-Armesto, Felipe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臺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05。
Levene, Alysa著、鄭煥昇、謝雅文、廖亭雲譯,《蛋糕裡的文化史:從家族情感、跨國貿易到社群認同,品嘗最可口的社會文化》,臺北市:行人出版:大和書報總經銷,2017。
Logue, A. W.著、游恆山譯,《飲食心理學》,臺北市:五南圖書,1996。
Mazumdar, Sucheta著、叶篱译、林燊禄校,《中囯:糖与社会:农民、技朮和世界市场》,廣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
McGee, Harold著、蔡承志譯,《食物與廚藝:麵食、醬料、甜點、飲料》,臺北縣新店市:大家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0。
Mintz, Sidney Wilfred著、李祐寧譯,《甜與權力:糖─改變世界體系運轉的關鍵樞紐》,新北市:大牌,遠足文化,2020。
Mintz, Sidney Wilfred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市:藍鯨;臺北縣新店市:農學經銷,2001。
Moss, Michael著、秋瑩譯,《糖、脂肪、鹽:食品工業誘人上癮的三詭計》,新北市:八旗文化,2015。
Schivelbusch, Wolfgang著、殷麗君譯,《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臺北市:藍鯨出版:巨思文化發行;臺北縣新店市:農學股份總經銷,2001。
Toussaint-Samat, Maguelonne著、譚鍾瑜譯,《甜點的歷史》,臺北市:博雅書屋,2011。
川北稔著、陳惠文譯,《砂糖的世界史》,臺北市:玉山社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圖書經銷,2005。
片岡巖著、陳金田、馮作民合譯,《臺灣風俗誌》,臺北市:大立,1981。
矢內原忠雄著、林明德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出版;臺北縣中和市:吳氏總經銷,2004。
武田尚子著、洪于琇譯,《尋味巧克力:從眾神的餐桌到全球的甜蜜食品》,臺北市:時報文化,2017。
凃照彥著、李明俊漢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市:人間,1992。
鈴木清一郎著、高賢治編、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78。
糖業協会編、臺灣糖業文化協會譯,《近代日本糖業史 上》,高雄:臺灣糖業文化協會,2007。
糖業協会編、臺灣糖業文化協會譯,《近代日本糖業史 下》,高雄:臺灣糖業文化協會,2007。

四、論文
Myers, W.W., "Foreign Felation with the Formasa Sugar Trade," in Robert L. Jarman, ed., Taiwan: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ports, 1861-1960 (Slough: Archive Editions Limited, 1997), v. 4: 1886-1893, p.393-431.
Myers, W.W.著、林滿紅譯,〈清末南部臺灣的蔗糖業〉,《臺灣文獻》,28:2(1977.06),頁137-142。
王學泰,〈從文化角度看中國飲食習俗〉,收錄於《中國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3屆》(1994.12),頁403-420。
何鳳嬌,〈日據時期臺灣糖業的發展〉,《國史館館刊》,20(1996.06),頁71-94。
李佩蓁,〈國際貿易與臺灣糖商的轉型:以打狗陳福謙家族為例,1860-1905〉,Translocal Chinese: East Asian Perspectives,9(2015.11/12),頁54-72。
林玉茹,〈跨國貿易與文化仲介:跨政權下臺南第一富紳王雪農的出現(1880-1905)〉,《臺灣史研究》,27:4(2020.12),頁35-82。
洪瑩發,〈臺南府城廟宇普度祭品的文化意涵〉,《中國飲食文化》,3:1(2007.01),頁81-136。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臺灣中港溪流域的糖廠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983),頁59-110。
陳玉箴,〈營養論述與殖民統治:日治時期臺灣的乳品生產與消費〉,《臺灣師大歷史學報》,54(2015.12),頁95-147。
蔡承豪,〈風土、技術與口味:臺灣糖漬食品加工(17世紀~1945年)〉,頁1-19。收錄於2017年9月28-29日「第二屆臺灣產業發展與社會變遷 近代臺灣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際學術研討會。
盧泰康,〈臺灣傳統白糖製造技術與其關鍵陶質工具〉,《成大歷史學報》,28(2004.06),頁89-136。

五、學位論文
林佳慧,〈清涼一夏!日治時期的碳酸飲料-以彈珠汽水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3。
洪淑昭,〈傳統節慶米食的象徵-以高雄市閩南族群的「粿」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郭立婷,〈味覺新滋味-日治時期菓子業在臺灣的發展〉,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曾品滄,〈從田畦到餐桌─清代臺灣漢人的農業生產與食物消費〉,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06。

六、網路資料
(一)資料庫
Japan Knowledge+ , JK(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japanknowledge-com.autorpa.lib.nccu.edu.tw/library/
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hyerm.ntl.edu.tw:3144/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07342136187
日治時期圖書影像系統(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hyerm.ntl.edu.tw:3146/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607342121414
臺灣文獻叢刊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tcss.ith.sinica.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468388082698
臺灣日治時期統計資料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tcsd.lib.ntu.edu.tw/main_browse.php
臺灣日記知識庫(擷取日期:2020.12.7)
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E9%A6%96%E9%A0%81

(二)網路資料
「おもかげ 黒砂糖入羊羹」,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products/petite/omokage/(2020.11.15瀏覽)
「ちゃいなマーブル」,
https://www.kasugai.co.jp/product/other/4901326090248.html(2020.1.5瀏覽)
「とらやの歴史」,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tradition/chronology/(2020.11.15瀏覽)
「花霰」,朝日新聞社及VOYAGE MARKETING設置辭書索引「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E8%8A%B1%E9%9C%B0-603336(2020.1.5瀏覽)
「掛物」,朝日新聞社及VOYAGE MARKETING設置辭書索引「コトバンク」,
https://kotobank.jp/word/%E6%8E%9B%E7%89%A9-461265(2020.1.5瀏覽)
「砂糖の糖度と甘味度」,株式会社パールエース,
https://www.pearlace.co.jp/know-and-fun/tips/post-66.html(2020.10.31瀏覽)
「小形羊羹パッケージ 昭和5年(1930)」,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bunko/activity/collection17-03-30/(2020.11.15瀏覽)
「羊羹年表拡大版」,
https://www.toraya-group.co.jp/toraya/bunko/activity/19-10-29/(2020.11.15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每日飲食指南手冊」,2018.10出版,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08(2020.08.12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人糖攝取量上限」,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1661&pid=9709(2020.02.04瀏覽)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飲食指標手冊」,2018.10出版,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1217(2020.08.12瀏覽)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糧食供需年報》電子版,
https://agrstat.coa.gov.tw/sdweb/public/book/Book.aspx(2020.12.28瀏覽)
中研院史語所,「番社采風圖」,
http://saturn.ihp.sinica.edu.tw/~wenwu/taiwan/index.htm(2020.9.12瀏覽)
林茂益、蔡育文,〈說糖解惑—糖度、純度〉,《臺糖通訊》(2013.10),
https://www.taisugar.com.tw/Monthly/CPN.aspx?ms=1375&p=13384560&s=13384590 (2020.10.31瀏覽)。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36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