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題名 甲骨祭祀刻辭研究 ——以「河」「岳」為中心
The Study of the Ritual on the Oracle Bone—the cases of "河"and "岳"
作者 杜延峰
Du, Yan-Feng
貢獻者 林宏明
杜延峰
Du, Yan-Feng
關鍵詞 甲骨刻辭


祭祀
辭例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七月-2021 19:26:26 (UTC+8)
摘要 本文為以「河」「岳」為中心的甲骨祭祀刻辭研究。研究對象為全部「河」「岳」相關卜辭。基本方法是窮盡地收集、類聚「河」「岳」辭例,在此基礎上進行商代諸神間的辭例類比與身份類比。本文第二、三章,提出了「河」「岳」作為地名與神名的認定原則,歸納並分析了河岳神的並祭、選貞、施事辭例,討論了部分祭祀動詞的特點,及河岳祭祀地點並特殊「就祭」辭例。第四章則對河岳神祭祀時間、「高祖河」問題、和契刻產生的特殊文例現象詳加研究。最後由祭祀河神旁及卜辭其他河流祭祀。
歸納說來,本文收集、整理了「河」「岳」辭例,並在附表中類聚展現;研究了「河」「岳」部分辭例現象(神靈施事、就祭…);釐清了部分錯誤的成說,對一些甲骨提出新的解釋,解決了一些問題(「高祖河」等)。同時本文歸納「河」「岳」出現的場合,並與其他諸神對比;分析討論「河」「岳」身份,及其在殷代祭祀體系中的地位。
參考文獻 甲金簡帛著錄:
(合 ) 《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年。
(補 ) 《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屯 ) 《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英 ) 《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花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村中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乙 )董作賓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乙编》,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6月二版。
(乙补)鍾柏生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乙编(补遗)》,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5月初版。
(丙 )張秉權:《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2月影印一版(重印)。
(丙摹)張惟捷、蔡哲茂:《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9月。
(德瑞荷比)雷焕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台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1月。
(瑞典)李學勤等:《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苏德美日)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3月。
(西柏林)《德国西柏林民俗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
(美所見)《美國所見甲骨補錄》
(愛博)宋鎮豪:《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库方)方法斂摹,白瑞華校:《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石印本。
(美藏)周鴻翔:《美国所藏甲骨录》,美國:加尼福利亞大學出版社1976年。
(卡內基)周忠兵:《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安明)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多倫多: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2。
(明續)明義士著、許進雄編輯:《殷虛卜辭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3月。
(怀特)許進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多倫多: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9年6月。
(京人)貝冢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9年。
(東大)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3月。
(天理)伊藤道治:《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天理教道友社,1987年2月。
(東洋文庫)《东洋文库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陽文庫古代史研究委員會,1979年3月。
(歷藏)宋鎮豪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上博)濮茅左編:《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1月。
濮茅左主編:《殷商甲骨文》,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
(歷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甲骨文》,京都:柳原書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1卷•甲骨文金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國粹)《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年6月。
(旅顺)宋鎮豪、郭富純:《旅博博物馆所藏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三峽)宋鎮豪:《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周原)曹 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通纂)郭沫若:《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粹編)郭沫若:《殷契粹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
(五種)羅振玉、羅福頤:《殷墟書契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3月。
(後)《殷墟書契後編》
(寧滬)胡厚宣:《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北京:來薰閣書店1951年4月。
(續存)胡厚宣:《甲骨續存》,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12月。
(存補)胡厚宣:《甲骨續存補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六录)胡厚宣:《甲骨六录》,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之一,甲骨學商史論叢三集,民國三十四年7月。
(六中)《中央大学所藏甲骨文字》
(輯佚)段振美等編:《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9月。
(拾遗)宋鎮豪等編:《殷墟甲骨拾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月。
(雲間)宋鎮豪、朱德天編著:《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殷拾)《殷虛文字拾補》
(笏 )宋鎮豪主編、趙鵬編纂:《笏之甲骨拓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港中文)李宗焜:《典雅劲健: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鄧氏)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圖書館藏東莞鄧爾雅舊藏甲骨
(北大)[韓]李鐘淑、葛英會:《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拼一)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拼二)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2月。
(拼三)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三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4月。
(拼四)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四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8月。
(拼五)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五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年5月。
(蔡綴)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9月。
(綴續)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
(綴彙)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3月。
(醉古)林宏明:《醉古集》,台北:萬卷樓2011年3月。
(契合)林宏明:《契合集》,台北:萬卷樓2013年9月。
(綴興)張宇衞:《綴興集》,台北:萬卷樓2020年5月。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釋文、考釋、工具類:
(姚摹)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合釋)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校釋)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摹)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12月。
(綜類)島邦男:《殷墟卜辭總類》,台北:大通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類纂)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李編)李宗琨:《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劉編)劉 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陳編)陳年福:《甲骨文字新編》,北京:線裝書局2017年5月。
(沈表)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10月。
(集釋)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4月景印六版
(綜覽)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释综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
(詁林)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詁補)何景成編撰:《甲骨文字詁林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通檢)饒宗頤、沈建華:《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合集來源表)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白于藍(2004):《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孫詒讓(1904-1905):《契文舉例 名原》,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8月。
(1904):《契文舉例》;
(1905):《名原》;
羅振玉(1910-1927):《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1914)《殷商貞卜文字考》;
(1914)《殷虛書契考釋》;
(1927)《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王國維(1917):《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宋鎮豪、朱德天編著:《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王 襄(1920):《簠室殷契類纂》,《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葉玉森(1933):《殷虛書契前編考釋》,《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容 庚(1933):《殷栔卜辞》,《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容 庚(1942):《卜辞研究》,《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商承祚(1923):《殷虛文字類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商承祚(1933):《殷契佚存考釋》,《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朱芳圃(1933):《甲骨學文字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12月。
吳其昌(1936):《殷虛書契解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孫海波(1937A):《甲骨文編》,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民國二十三年10月
(1965):《甲骨文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考古學專刊乙種第十四號》,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孫海波(1937B):《甲骨文錄》,河南通志館珂羅版影印本,民國二十六年10月。
唐 蘭(1939):《天壤閣甲骨文存並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李旦丘(1939):《铁云藏龟零拾》,孔德圖書館叢書第二種,上海:中國書店,民國二十八年5月。
屈萬里(1961):《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
張秉權(1957-1972):《殷虛文字丙編考釋》,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57)《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一)》,1957年8月初版。
(1959)《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二)》,1959年10月初版。
許進雄(1977):《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釋文篇》,多倫多: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7。
姚孝遂、肖丁(1985):《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譚其驤(1982)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重印本。
謝紀鋒(1992)編纂:《虛詞詁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辭海編輯委員會(1999):《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

專著:
常玉芝(2010):《商代宗教祭祀》,《商代史》卷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常玉芝(2009):《商代周祭制度》,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陳夢家(1956):《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年福(2001):《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陳年福(2007):《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丁 山(2008):《商周史料考證》,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8月。
方稚松(2009):《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黄天树(2007):《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旼姈(2003):《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李學勤(1959):《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
劉 影(2016):《殷墟胛骨文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劉 源(2004):《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饒宗頤(1959):《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5年3月初版。
宋鎮豪、劉源(2006):《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唐 蘭(1935):《古文字學導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王國維(1925)著,章義和點校、葛英會復校:《古史新證》,《王國維全集》十一卷,頁241-282。
王 暉(2000):《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王子楊(2013):《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
聞一多(1947):《古典新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12月。
徐中舒(1989):《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1月。
姚 萱(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詹鄞鑫(1992):《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張興照(2015):《商代水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
張興照(2018):《商代地理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8月。
張玉金(1994):《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張玉金(2003):《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兩篇)》,《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
趙 誠(1988):《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 月重印本。
鄭繼娥(2007):《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鄭傑祥(1994):《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鳳瀚(1990):《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島邦男(1958)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伊藤道治(1973),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管理處(2008):《殷墟》,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0):《安陽小屯殷墟建築遺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頁67-88。
岑仲勉(1957):《黄河变迁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學位論文:
陈逸文(201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台灣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论文2013年7月。
李紀言(2019):《殷商祈雨卜辭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李立新(2003):《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李志鵬(2009):《殷墟動物遺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林宏明(2003):《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灣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鄭繼娥(2004):《殷墟甲骨卜辭祭祀動詞的語法結構及其語義結構》,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陳蘊真(2013):《黃河氾濫史——從歷史文獻分析到計算機模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地貌學)

文集類:
陳夢家:《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唐 蘭:《唐蘭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于省吾:《于省吾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論文:
蔡哲茂(1987):《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年,頁755-808。
蔡哲茂(1993):《卜辭生字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12月,頁1047-1062。
蔡哲茂(2002):《釋殷卜辭 字的一種用法》,《古文字研究》(第23輯),北京:中華書局,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頁10-13。
蔡哲茂(2007):《從戰國簡牘的「稷」字論殷卜辭的「凶」即是「稷」》,《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2011年。
蔡哲茂(2008):《說殷人的始祖—— (契)》,《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蔡哲茂(2012):《武丁卜辭中 父壬身份的探討》,《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3月,頁125-147。
蔡哲茂(2015):《說殷卜辭的「多馬」與「多射」》,《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2月,頁229-260。
蔡哲茂(2017):《殷卜辭「王賓日」再辨析》,《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頁93-112。
蔡哲茂(2018):《由清華簡看商王世系名號問題三則》,《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論文集》,北京,2018年11月,頁7-12。
曹錦炎(1990):《甲骨文地名構字試析》,《殷都學刊》1990年第3期,頁15-18。
曹錦炎(2000):《甲骨文合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頁42-45。
晁福林(1990):《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頁99-112。
陳 劍(2006):《甲骨文舊釋「眢」和「 」的兩個字及金文「 」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頁177-233。
陳 劍(2010):《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頁1-89。
陳 劍(2012):《試說甲骨文的「殺」字》,《古文字研究》第29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頁9-19。
陳 劍(2007):《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頁317-453。
陳 絜(2018):《卜辞中的祡祭与柴地》,《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頁89-96。
陳夢家(1936):《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頁1-56。
陳民鎮(2013):《上甲微史迹傳說鉤沉——兼說清華簡〈保訓〉「微假中于河」》,《史學月刊》2013年第4期,頁25-38。
丁 山(1933):《由陳侯因 銘黃帝論五帝》,《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北平,1933年,頁517-536。
丁 山(1935):《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87-129。
董作賓(1928A):《大龜四版考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二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頁599-618。
董作賓(1928B):《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二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頁517-548。
董作賓(1933):《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北平,1933,頁323-424。
董作賓(1951):《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頁611-640。
董作賓(1953):《五十年來考訂殷代世係的檢討》,《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頁351-366。
董作賓(1957):《為書道全集詳論卜辭之區分》,《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方稚松(2009):《甲骨文字考釋四則》,《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方稚松(2012):《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中原文物》2012年第6期,頁52-59。
胡厚宣(1944):《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頁343-453。
胡厚宣(1959A):《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歷史研究》1959年第9期,頁23-50。
胡厚宣(1959B):《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頁89-110。
胡厚宣(1963):《殷代農作施肥說補正》,《文物》1963年第5期,頁27-31。
胡小石(光煒)(1943):《卜辭中之 即昌若說》,《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43年6月,頁41-42。
黃天樹(2006):《說甲骨文中的「陰」和「陽」》,《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213-217。
黃天樹(2002):《殷墟卜辭「在」字結構補說》,《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394-400。
黃天樹(2009):《商代文字的構造與「二書」說》,《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8月,頁34-53。
黃天樹(2001):《關於甲骨文商王名號省稱的考察》,《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379-393。
冀小軍(1991):《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35-44。
蔣玉斌(2008):《釋殷墟師組卜辭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頁104-110。
柯昌濟(1989):《〈殷墟卜辭綜類〉例證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雷縉碚、喻遂生(2012):《甲骨文字符「水」的表義功能及「 」字新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5月第3期。
李愛輝(2018):《甲骨卜辭中的 壬》,《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頁90-92。
李 聰(2019):《甲骨文「 」字補釋》,《甲骨文與殷商史》(新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頁303-310。
李 民(2001):《盤庚遷都新議》,《史學月刊》2001年第2期,頁16-21。
李學勤(1957):《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頁119-130。
李學勤(1959):《關於甲骨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1959年第7期。
李學勤(1997):《賓組卜骨的一種文例》,《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2001):《談叔夨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十期,頁67-70。
連佳鵬(2019):《釋甲骨文「衁」字的幾個異體》,《殷都學刊》2019年第2期,頁22-25。
林宏明(2009):《賓組骨首刻辭與左右胛骨的關係》,《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1輯),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頁253-270。
林宏明(2017):《賓組卜骨骨邊「干支」刻辭現象研究》,《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6輯),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5月,頁26-47。
林 沄(1997):《古文字轉注舉例》,《林沄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5-43。
林志強(1994):《卜辭河岳之神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54-60。
劉風華(2010):《〈小屯南地甲骨〉2667版初探》,《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106-115。
劉全志(2012):《清華簡〈保訓〉「假中于河」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37-43。
劉 影(2014):《邊面對應關係的兩種特例》,《甲骨文與殷商史》(新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頁192-196。
劉 釗(2001):《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書馨集續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11月,頁277-295。
劉 釗(2017):《談出土文獻中有關祭祀山川的資料》,《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頁509-542。
羅 琨(1985):《殷墟卜辭中的高祖與商人的傳說時代》,《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2月,頁274-301。
羅 琨(1998):《殷卜辭中高祖王亥史蹟尋繹》,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頁48-63。
羅 琨(2000):《卜辭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頁6-12。
羅 琨(2010):《〈保訓〉「追中于河」解》,《出土文獻》(第1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43-48。
羅運環(2000):《甲骨文「山」「火」辨——兼釋 》,《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頁212-233。
彭裕商(1982):《卜辭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1982年,頁195-226。
裘錫圭(1979):《說「弜」》,《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5-19。
裘錫圭(1980):《釋「柲」》,《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51-71。
裘錫圭(1980):《「畀」字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7-35。
裘錫圭(1983):《釋「 」》,《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06-211。
裘錫圭(1983):《甲骨卜辭所見的「田」「牧」「衞」等職官的研究》,《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53-168。
裘錫圭(1983):《卜辭「異」字和詩、書裏的「式」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12-229。
裘錫圭(1983):《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94-205。
裘錫圭(1985):《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33-269。
裘錫圭(1986):《釋「求」》,《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74-284。
裘錫圭(1987):《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309-337。
裘錫圭(1993):《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69-192。
裘錫圭(1998):《論殷墟卜辭「多毓」之「毓」》,《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404-415。
裘錫圭(1998):《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444-448。
裘錫圭(1998):《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437-443。
屈萬里(1959):《河字意義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周年紀念專號》,1959年,頁143-155。
屈萬里(1960):《岳義稽古》,《書傭論學集》,《屈萬里先生全集》(1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饒宗頤(1998):《說河宗》,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頁28-31。
沈建華(2002):《釋卜辭中方位稱謂「陰」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114-117。
沈建華(2010):《殷周時期的河宗》,《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91-96。
沈建華(2017):《清華楚簡文獻所見商代史迹考》,《甲骨文與殷商史》(新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頁300-312。
宋鎮豪(2013):《甲骨金文所見殷商建築稱名》,《甲骨文與殷商史》(新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頁5-34。
王國維(1917):《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觀堂集林》卷九,《王國維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頁263-301。
王子楊(2019):《也談甲骨卜辭「在+受祭對象」結構的含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11期,頁33-45。
吳其昌(1933):《卜辭所見先公先王三續考》,《甲骨文獻集成》(第20冊),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70-284。
肖 楠(1986):《〈小屯南地甲骨〉綴合篇》,《考古學報》1986年第3期,頁365-306。
楊升南(1989):《殷墟甲骨文中的「河」》,《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54-63。
楊升南(1992):《殷契「河日」說》,《殷都學刊》1992年第2期,頁5-8。
楊樹達(1954):《積微居甲文說》,《卜辭求義》,《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1954A)《釋羔(附後記)》,《積微居甲文說》頁48-52;
(1954B)《釋汅》,《積微居甲文說》頁59-60;
(1954C)《卜辭求義》
于省吾(1943):《釋汅 》,《雙劍誃殷契駢枝 續編 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頁253-260。
詹鄞鑫(2001):《華夏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頁3-28。
詹鄞鑫(2002):《釋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123-129。
張秉權(1949):《甲骨文字類比研究例— 字的整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頁175-221。
張光直(1973):《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商王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5期),1973年,頁111-127。
張玉金(2003):《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兩篇)》,《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頁297-401。
張玉金(1991):《說卜辭中的「至日」「即日」「戠日」》,《古文字考釋論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頁142-146。
張玉金(2018):《殷墟甲骨文「即」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頁54-61。
張政烺(2004):《殷虛甲骨文「羨」字說》,《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頁34-36。
章秀霞(2019):《殷卜辭中「高祖河」的點讀問題》,《殷都學刊》2019年第2期,頁53-57。
曾 凡(2009):《河神在殷商卜辭中的地位及人格化因由》,《殷都學刊》2009年第3期,頁22-27。
曾 凡(2018):《河伯神話的傳播路徑初探》,《殷都學刊》2018年第1期,頁111-115。
周國正(1983):《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征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頁229~307。
周忠兵(2006):《歷組卜辭新綴三十例》,《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頁125-128。
周忠兵(2010):《說甲骨文中「兮」字的一種異體》,《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59-65。
周忠兵(2013):《說古文字中的「戴」及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頁364-374。
周忠兵(2018):《釋花東卜辭中的「禳」》,《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頁68-74。
朱芳圃(1947):《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再續考》,《新中華》復刊第五卷第四期,1947年,頁26-28。
朱鳳瀚(1993):《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頁191-211。
朱鳳瀚(1996):《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頁57-79。
朱彥民(2003):《殷卜辭所見先公配偶考》,《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9,189。
朱彥民(2013):《論殷卜辭中「河」的自然神屬性》,《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13年第1期,頁28-38。
高嶋謙一(2016):《「河」的詞源學及古文字學闡釋——黃河為何名之為「河」》,陳光宇、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頁10-4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2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宏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杜延峰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Du, Yan-F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杜延峰zh_TW
dc.creator (作者) Du, Yan-F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七月-2021 19:26:26 (UTC+8)-
dc.date.available 1-七月-2021 19:26:2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七月-2021 19:26:26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15102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597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02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為以「河」「岳」為中心的甲骨祭祀刻辭研究。研究對象為全部「河」「岳」相關卜辭。基本方法是窮盡地收集、類聚「河」「岳」辭例,在此基礎上進行商代諸神間的辭例類比與身份類比。本文第二、三章,提出了「河」「岳」作為地名與神名的認定原則,歸納並分析了河岳神的並祭、選貞、施事辭例,討論了部分祭祀動詞的特點,及河岳祭祀地點並特殊「就祭」辭例。第四章則對河岳神祭祀時間、「高祖河」問題、和契刻產生的特殊文例現象詳加研究。最後由祭祀河神旁及卜辭其他河流祭祀。
歸納說來,本文收集、整理了「河」「岳」辭例,並在附表中類聚展現;研究了「河」「岳」部分辭例現象(神靈施事、就祭…);釐清了部分錯誤的成說,對一些甲骨提出新的解釋,解決了一些問題(「高祖河」等)。同時本文歸納「河」「岳」出現的場合,並與其他諸神對比;分析討論「河」「岳」身份,及其在殷代祭祀體系中的地位。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河」「岳」研究的簡單回顧 1
第二節 凡例與說明 9
第二章 以「河」為中心的卜辭研究 12
第一節 地名/水名「河」的認定 13
第二節 河神的並祭、選貞、施事 18
第三節 部分祭河動詞 32
第四節 祭河地點與就祭 41
第三章 以「岳」為中心的卜辭研究 51
第一節 岳神的並祭、選貞、施事與部分祭岳動詞 53
第二節 地名「岳」的認定與祭岳地點 67
第四章 其他河岳相關問題 78
第一節 河岳的祭祀時間 78
第二節 「高祖河」相關問題 87
第三節 河岳契刻文例相關問題 100
附章 說卜辭中的河流祭祀 114
第一節 卜辭中河流的認定 115
第二節 河流祭祀卜辭的類纂與分析 123
參考文獻 128
甲金簡帛著錄: 128
釋文、考釋、工具類: 131
專著: 133
學位論文: 135
文集類: 135
論文: 136


附表目次
1、河岳選貞表 143
1.1、河—同版選貞表 148
1.2、岳—同版選貞表 154
2、河岳並祭表 159
2.1、河—同辭並祭表 164
2.2、岳—同辭並祭表 168
2附:河岳祀序表 171
3、河岳施事表 172
3.1、河—河神施事表 174
3.2、岳—岳神施事表 176
4、部分祭祀動詞簡表 178
4.1.1、河—取寧匄求告 178
4.1.2、河—㞢 179
4.1.3、河—禱 179
4.2.1、岳—取寧匄求告 181
4.2.2、岳—㞢 181
4.2.3、岳—禱 182
5.1、地名/就祭/宗—河 183
5.1.1、河—同辭地名表 183
5.1.2、河—地名河表 185
5.1.3、河—就祭/河宗表 190
5.2、地名/就祭/宗—岳 192
5.2.1、岳—同辭地名表 192
5.2.2、岳—地名岳表 193
5.2.3、岳—就祭/岳宗表 194
6、河岳部分祭品簡表 196
6.1、河—玉祭人祭表 197
6.2、岳—祭品相關 199
6附:河岳同版表 199
6.3、河岳—同版•祭品表 200
7、河岳祭祀時間表 203
7.1、河—前辭卜日 203
7.2、岳—前辭卜日 204
7.3、河岳—命辭祭祀時間表(一) 205
7.4、河岳—命辭時間(二) 205
7.5、河岳—前辭卜日與命辭時間不一 206
7.6、河岳—前辭時間/命辭時間難以判斷例 206
7附1:河—祭河時間表 208
7附2:河—地名河/記事刻辭時間表 213
7附3:岳—祭岳時間表 214
7附4:岳—地名岳/記事刻辭時間表 218
8、高祖/毓祖相關辭例 219
8.1.1、高祖/高選貞表 219
8.1.2、高祖/高同辭並祭表 221
8.1.3、高祖某同版選貞表 222
8.1.4、高祖某同辭並祭表 222
8.1.5、高妣某同版選貞表 223
8.1.6、高妣某同辭並祭表 224
8.2.1、毓祖/毓同版選貞表 225
8.2.2、毓祖/毓同辭並祭表 225
8.2.3、毓祖某/毓妣某同版選貞表 226
8.2.4、毓祖某/毓妣某同辭並祭表 227
8.3、高祖/毓祖組類表 229
8.4、高-高祖省稱表 230
8.5、自A至於毓/多毓表 232
9、河岳記事刻辭表 237
10、卜辭中河流相關表格 244
10.1、水—甲骨文從「水」字辭例匯總表 244
10.2、水—甲骨文從「水」字祭祀卜辭類纂表 258
10.3、水—甲骨文從「水」字神性判斷表 265
10.4、水—動詞「涉某」表 266
10.5、水—「涉某」使動表: 269
附:河岳綴合檢索表: 270
合: 271
補、屯、英: 283
其他著錄: 286
綴合專著: 287
zh_TW
dc.format.extent 1522261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甲骨刻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祭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辭例zh_TW
dc.title (題名) 甲骨祭祀刻辭研究 ——以「河」「岳」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f the Ritual on the Oracle Bone—the cases of "河"and "岳"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甲金簡帛著錄:
(合 ) 《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2年。
(補 ) 《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屯 ) 《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0月。
(英 ) 《英國所藏甲骨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
(花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村中南)《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4月。
(乙 )董作賓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乙编》,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年6月二版。
(乙补)鍾柏生主編:《小屯第二本:殷虚文字乙编(补遗)》,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5年5月初版。
(丙 )張秉權:《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12月影印一版(重印)。
(丙摹)張惟捷、蔡哲茂:《殷虛文字丙編摹釋新編》,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9月。
(德瑞荷比)雷焕章:《德瑞荷比所藏一些甲骨录》,台北:光啟出版社1997年1月。
(瑞典)李學勤等:《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甲骨文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
(苏德美日)胡厚宣:《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3月。
(西柏林)《德国西柏林民俗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
(美所見)《美國所見甲骨補錄》
(愛博)宋鎮豪:《俄罗斯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藏殷墟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2月。
(库方)方法斂摹,白瑞華校:《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十二月石印本。
(美藏)周鴻翔:《美国所藏甲骨录》,美國:加尼福利亞大學出版社1976年。
(卡內基)周忠兵:《卡内基博物馆所藏甲骨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
(安明)許進雄:《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多倫多: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2。
(明續)明義士著、許進雄編輯:《殷虛卜辭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3月。
(怀特)許進雄:《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多倫多: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9年6月。
(京人)貝冢茂樹:《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9年。
(東大)松丸道雄:《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3年3月。
(天理)伊藤道治:《天理大学附属天理参考馆甲骨文字》,天理教道友社,1987年2月。
(東洋文庫)《东洋文库所藏甲骨文字》,東京:東陽文庫古代史研究委員會,1979年3月。
(歷藏)宋鎮豪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8月。
(上博)濮茅左編:《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1月。
濮茅左主編:《殷商甲骨文》,上海:中西書局2014年10月。
(歷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甲骨文》,京都:柳原書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法書大觀•第1卷•甲骨文金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國博)《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7月。
(國粹)《中國國家博物館典藏甲骨文金文集粹》,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年6月。
(旅顺)宋鎮豪、郭富純:《旅博博物馆所藏甲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
(三峽)宋鎮豪:《重庆三峡博物馆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周原)曹 瑋:《周原甲骨文》,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通纂)郭沫若:《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粹編)郭沫若:《殷契粹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三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6月。
(五種)羅振玉、羅福頤:《殷墟書契五種》,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3月。
(後)《殷墟書契後編》
(寧滬)胡厚宣:《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北京:來薰閣書店1951年4月。
(續存)胡厚宣:《甲骨續存》,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12月。
(存補)胡厚宣:《甲骨續存補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六录)胡厚宣:《甲骨六录》,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專刊之一,甲骨學商史論叢三集,民國三十四年7月。
(六中)《中央大学所藏甲骨文字》
(輯佚)段振美等編:《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9月。
(拾遗)宋鎮豪等編:《殷墟甲骨拾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1月。
(雲間)宋鎮豪、朱德天編著:《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殷拾)《殷虛文字拾補》
(笏 )宋鎮豪主編、趙鵬編纂:《笏之甲骨拓本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0月。
(港中文)李宗焜:《典雅劲健:香港中文大学藏甲骨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年7月。
(鄧氏)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圖書館藏東莞鄧爾雅舊藏甲骨
(北大)[韓]李鐘淑、葛英會:《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拼一)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拼二)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續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12月。
(拼三)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三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年4月。
(拼四)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四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6年8月。
(拼五)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五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9年5月。
(蔡綴)蔡哲茂:《甲骨綴合集》,臺北:樂學書局1999年9月。
(綴續)蔡哲茂:《甲骨綴合續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4年8月。
(綴彙)蔡哲茂:《甲骨綴合彙編》,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3月。
(醉古)林宏明:《醉古集》,台北:萬卷樓2011年3月。
(契合)林宏明:《契合集》,台北:萬卷樓2013年9月。
(綴興)張宇衞:《綴興集》,台北:萬卷樓2020年5月。
(集成)《殷周金文集成》(修訂增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
陳偉主編:《秦簡牘合集》,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12月。

釋文、考釋、工具類:
(姚摹)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2月。
(合釋)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校釋)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校釋總集》,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摹)陳年福:《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編》,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12月。
(綜類)島邦男:《殷墟卜辭總類》,台北:大通書局1970年12月初版。
(類纂)姚孝遂、肖丁:《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月。
(李編)李宗琨:《甲骨文字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劉編)劉 釗:《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陳編)陳年福:《甲骨文字新編》,北京:線裝書局2017年5月。
(沈表)沈建華、曹錦炎:《甲骨文字形表》,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10月。
(集釋)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4年4月景印六版
(綜覽)松丸道雄、高嶋謙一編:《甲骨文字字释综览》,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4年。
(詁林)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5月。
(詁補)何景成編撰:《甲骨文字詁林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0月。
(通檢)饒宗頤、沈建華:《甲骨文通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年。
(合集來源表)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甲骨文獻集成》,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白于藍(2004):《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校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孫詒讓(1904-1905):《契文舉例 名原》,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8月。
(1904):《契文舉例》;
(1905):《名原》;
羅振玉(1910-1927):《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1914)《殷商貞卜文字考》;
(1914)《殷虛書契考釋》;
(1927)《增訂殷虛書契考釋》;
王國維(1917):《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宋鎮豪、朱德天編著:《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王 襄(1920):《簠室殷契類纂》,《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葉玉森(1933):《殷虛書契前編考釋》,《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7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容 庚(1933):《殷栔卜辞》,《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容 庚(1942):《卜辞研究》,《容庚學術著作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月。
商承祚(1923):《殷虛文字類編》,《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商承祚(1933):《殷契佚存考釋》,《甲骨文研究資料彙編》(第14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6月。
朱芳圃(1933):《甲骨學文字編》,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二年12月。
吳其昌(1936):《殷虛書契解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孫海波(1937A):《甲骨文編》,哈佛燕京學社石印本,民國二十三年10月
(1965):《甲骨文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考古學專刊乙種第十四號》,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孫海波(1937B):《甲骨文錄》,河南通志館珂羅版影印本,民國二十六年10月。
唐 蘭(1939):《天壤閣甲骨文存並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李旦丘(1939):《铁云藏龟零拾》,孔德圖書館叢書第二種,上海:中國書店,民國二十八年5月。
屈萬里(1961):《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6月。
張秉權(1957-1972):《殷虛文字丙編考釋》,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57)《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一)》,1957年8月初版。
(1959)《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丙編(上輯二)》,1959年10月初版。
許進雄(1977):《明義士收藏甲骨文字釋文篇》,多倫多:加拿大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1977。
姚孝遂、肖丁(1985):《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譚其驤(1982)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年6月重印本。
謝紀鋒(1992)編纂:《虛詞詁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辭海編輯委員會(1999):《辭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1月。

專著:
常玉芝(2010):《商代宗教祭祀》,《商代史》卷八,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常玉芝(2009):《商代周祭制度》,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陳夢家(1956):《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陳年福(2001):《甲骨文動詞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
陳年福(2007):《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丁 山(2008):《商周史料考證》,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8月。
方稚松(2009):《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黄天树(2007):《殷墟王卜辞的分类与断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李旼姈(2003):《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
李學勤(1959):《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1月。
劉 影(2016):《殷墟胛骨文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劉 源(2004):《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10月。
饒宗頤(1959):《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中華書局(香港)2015年3月初版。
宋鎮豪、劉源(2006):《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唐 蘭(1935):《古文字學導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王國維(1925)著,章義和點校、葛英會復校:《古史新證》,《王國維全集》十一卷,頁241-282。
王 暉(2000):《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王子楊(2013):《甲骨文字形類組差異現象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0月。
聞一多(1947):《古典新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12月。
徐中舒(1989):《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1月。
姚 萱(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于省吾(197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6月。
詹鄞鑫(1992):《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
張興照(2015):《商代水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
張興照(2018):《商代地理環境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8月。
張玉金(1994):《甲骨文虛詞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張玉金(2003):《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兩篇)》,《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
趙 誠(1988):《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 月重印本。
鄭繼娥(2007):《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5月。
鄭傑祥(1994):《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朱鳳瀚(1990):《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8月。
島邦男(1958)著,溫天河、李壽林譯:《殷墟卜辭研究》,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12月。
伊藤道治(1973),江藍生譯:《中國古代王朝的形成——以出土資料為主的殷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
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管理處(2008):《殷墟》,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10):《安陽小屯殷墟建築遺存》,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7月,頁67-88。
岑仲勉(1957):《黄河变迁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學位論文:
陈逸文(201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殷墟第一到九次發掘所得甲骨之整理與研究》,台灣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论文2013年7月。
李紀言(2019):《殷商祈雨卜辭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5月。
李立新(2003):《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李志鵬(2009):《殷墟動物遺存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林宏明(2003):《小屯南地甲骨研究》,台灣政治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鄭繼娥(2004):《殷墟甲骨卜辭祭祀動詞的語法結構及其語義結構》,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4月。
陳蘊真(2013):《黃河氾濫史——從歷史文獻分析到計算機模擬》,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地貌學)

文集類:
陳夢家:《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
唐 蘭:《唐蘭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王國維著,謝維揚、房鑫亮主編:《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
楊樹達:《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于省吾:《于省吾著作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

論文:
蔡哲茂(1987):《殷卜辭伊尹 示考——兼論它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十八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7年,頁755-808。
蔡哲茂(1993):《卜辭生字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四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12月,頁1047-1062。
蔡哲茂(2002):《釋殷卜辭 字的一種用法》,《古文字研究》(第23輯),北京:中華書局,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頁10-13。
蔡哲茂(2007):《從戰國簡牘的「稷」字論殷卜辭的「凶」即是「稷」》,《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2011年。
蔡哲茂(2008):《說殷人的始祖—— (契)》,《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蔡哲茂(2012):《武丁卜辭中 父壬身份的探討》,《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3月,頁125-147。
蔡哲茂(2015):《說殷卜辭的「多馬」與「多射」》,《古文字與古代史》(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5年2月,頁229-260。
蔡哲茂(2017):《殷卜辭「王賓日」再辨析》,《甲骨文與殷商史》(新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頁93-112。
蔡哲茂(2018):《由清華簡看商王世系名號問題三則》,《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論文集》,北京,2018年11月,頁7-12。
曹錦炎(1990):《甲骨文地名構字試析》,《殷都學刊》1990年第3期,頁15-18。
曹錦炎(2000):《甲骨文合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頁42-45。
晁福林(1990):《論殷代神權》,《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1期,頁99-112。
陳 劍(2006):《甲骨文舊釋「眢」和「 」的兩個字及金文「 」字新釋》,《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頁177-233。
陳 劍(2010):《釋 》,《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三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頁1-89。
陳 劍(2012):《試說甲骨文的「殺」字》,《古文字研究》第29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10月,頁9-19。
陳 劍(2007):《殷墟卜辭的分期分類對甲骨文字考釋的重要性》,《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5月,頁317-453。
陳 絜(2018):《卜辞中的祡祭与柴地》,《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頁89-96。
陳夢家(1936):《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頁1-56。
陳民鎮(2013):《上甲微史迹傳說鉤沉——兼說清華簡〈保訓〉「微假中于河」》,《史學月刊》2013年第4期,頁25-38。
丁 山(1933):《由陳侯因 銘黃帝論五帝》,《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北平,1933年,頁517-536。
丁 山(1935):《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北京:商務印書館1935年,頁87-129。
董作賓(1928A):《大龜四版考釋》,《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二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頁599-618。
董作賓(1928B):《新獲卜辭寫本後記》,《董作賓先生全集》(甲編第二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頁517-548。
董作賓(1933):《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北平,1933,頁323-424。
董作賓(1951):《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頁611-640。
董作賓(1953):《五十年來考訂殷代世係的檢討》,《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三冊),台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11月初版,頁351-366。
董作賓(1957):《為書道全集詳論卜辭之區分》,《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方稚松(2009):《甲骨文字考釋四則》,《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8月。
方稚松(2012):《談談甲骨金文中的「肇」字》,《中原文物》2012年第6期,頁52-59。
胡厚宣(1944):《武丁時五種記事刻辭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頁343-453。
胡厚宣(1959A):《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上)》,《歷史研究》1959年第9期,頁23-50。
胡厚宣(1959B):《殷卜辞中的上帝和王帝(下)》,《歷史研究》1959年第10期,頁89-110。
胡厚宣(1963):《殷代農作施肥說補正》,《文物》1963年第5期,頁27-31。
胡小石(光煒)(1943):《卜辭中之 即昌若說》,《中央大學文史哲季刊》第一卷第二期,1943年6月,頁41-42。
黃天樹(2006):《說甲骨文中的「陰」和「陽」》,《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213-217。
黃天樹(2002):《殷墟卜辭「在」字結構補說》,《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394-400。
黃天樹(2009):《商代文字的構造與「二書」說》,《黃天樹甲骨金文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4年8月,頁34-53。
黃天樹(2001):《關於甲骨文商王名號省稱的考察》,《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頁379-393。
冀小軍(1991):《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35-44。
蔣玉斌(2008):《釋殷墟師組卜辭中的「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7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頁104-110。
柯昌濟(1989):《〈殷墟卜辭綜類〉例證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9月。
雷縉碚、喻遂生(2012):《甲骨文字符「水」的表義功能及「 」字新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2年5月第3期。
李愛輝(2018):《甲骨卜辭中的 壬》,《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頁90-92。
李 聰(2019):《甲骨文「 」字補釋》,《甲骨文與殷商史》(新9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10月,頁303-310。
李 民(2001):《盤庚遷都新議》,《史學月刊》2001年第2期,頁16-21。
李學勤(1957):《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頁119-130。
李學勤(1959):《關於甲骨的基礎知識》,《歷史教學》1959年第7期。
李學勤(1997):《賓組卜骨的一種文例》,《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2001):《談叔夨方鼎及其他》,《文物》2001年第十期,頁67-70。
連佳鵬(2019):《釋甲骨文「衁」字的幾個異體》,《殷都學刊》2019年第2期,頁22-25。
林宏明(2009):《賓組骨首刻辭與左右胛骨的關係》,《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1輯),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10月,頁253-270。
林宏明(2017):《賓組卜骨骨邊「干支」刻辭現象研究》,《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6輯),台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2017年5月,頁26-47。
林 沄(1997):《古文字轉注舉例》,《林沄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頁35-43。
林志強(1994):《卜辭河岳之神格》,《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頁54-60。
劉風華(2010):《〈小屯南地甲骨〉2667版初探》,《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106-115。
劉全志(2012):《清華簡〈保訓〉「假中于河」新論》,《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2期,頁37-43。
劉 影(2014):《邊面對應關係的兩種特例》,《甲骨文與殷商史》(新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0月,頁192-196。
劉 釗(2001):《古文字中的合文、借筆、借字》,《書馨集續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中西書局2018年11月,頁277-295。
劉 釗(2017):《談出土文獻中有關祭祀山川的資料》,《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五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7年,頁509-542。
羅 琨(1985):《殷墟卜辭中的高祖與商人的傳說時代》,《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2月,頁274-301。
羅 琨(1998):《殷卜辭中高祖王亥史蹟尋繹》,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頁48-63。
羅 琨(2000):《卜辭中的「河」及其在祀典中的地位》,《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頁6-12。
羅 琨(2010):《〈保訓〉「追中于河」解》,《出土文獻》(第1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43-48。
羅運環(2000):《甲骨文「山」「火」辨——兼釋 》,《古文字研究》(第20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3月,頁212-233。
彭裕商(1982):《卜辭中的「土」、「河」、「岳」》,《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十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1982年,頁195-226。
裘錫圭(1979):《說「弜」》,《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5-19。
裘錫圭(1980):《釋「柲」》,《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51-71。
裘錫圭(1980):《「畀」字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7-35。
裘錫圭(1983):《釋「 」》,《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06-211。
裘錫圭(1983):《甲骨卜辭所見的「田」「牧」「衞」等職官的研究》,《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53-168。
裘錫圭(1983):《卜辭「異」字和詩、書裏的「式」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12-229。
裘錫圭(1983):《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94-205。
裘錫圭(1985):《甲骨文中所見的商代農業》,《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33-269。
裘錫圭(1986):《釋「求」》,《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274-284。
裘錫圭(1987):《關於殷墟卜辭的命辭是否問句的考察》,《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309-337。
裘錫圭(1993):《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五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169-192。
裘錫圭(1998):《論殷墟卜辭「多毓」之「毓」》,《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404-415。
裘錫圭(1998):《甲骨文中的見與視》,《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444-448。
裘錫圭(1998):《殷墟甲骨文考釋四篇》,《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8月,頁437-443。
屈萬里(1959):《河字意義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本),《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三十周年紀念專號》,1959年,頁143-155。
屈萬里(1960):《岳義稽古》,《書傭論學集》,《屈萬里先生全集》(14),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饒宗頤(1998):《說河宗》,張永山主編,《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頁28-31。
沈建華(2002):《釋卜辭中方位稱謂「陰」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114-117。
沈建華(2010):《殷周時期的河宗》,《出土文獻》(第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8月,頁91-96。
沈建華(2017):《清華楚簡文獻所見商代史迹考》,《甲骨文與殷商史》(新7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頁300-312。
宋鎮豪(2013):《甲骨金文所見殷商建築稱名》,《甲骨文與殷商史》(新3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4月,頁5-34。
王國維(1917):《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觀堂集林》卷九,《王國維全集》第八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頁263-301。
王子楊(2019):《也談甲骨卜辭「在+受祭對象」結構的含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9年第11期,頁33-45。
吳其昌(1933):《卜辭所見先公先王三續考》,《甲骨文獻集成》(第20冊),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70-284。
肖 楠(1986):《〈小屯南地甲骨〉綴合篇》,《考古學報》1986年第3期,頁365-306。
楊升南(1989):《殷墟甲骨文中的「河」》,《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頁54-63。
楊升南(1992):《殷契「河日」說》,《殷都學刊》1992年第2期,頁5-8。
楊樹達(1954):《積微居甲文說》,《卜辭求義》,《楊樹達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1954A)《釋羔(附後記)》,《積微居甲文說》頁48-52;
(1954B)《釋汅》,《積微居甲文說》頁59-60;
(1954C)《卜辭求義》
于省吾(1943):《釋汅 》,《雙劍誃殷契駢枝 續編 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4月,頁253-260。
詹鄞鑫(2001):《華夏考》,《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9月,頁3-28。
詹鄞鑫(2002):《釋甲骨文「兆」字》,《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頁123-129。
張秉權(1949):《甲骨文字類比研究例— 字的整理》,《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下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49年,頁175-221。
張光直(1973):《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商王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5期),1973年,頁111-127。
張玉金(2003):《甲骨卜辭語法研究(兩篇)》,《20世紀甲骨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年2月,頁297-401。
張玉金(1991):《說卜辭中的「至日」「即日」「戠日」》,《古文字考釋論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12月,頁142-146。
張玉金(2018):《殷墟甲骨文「即」字補釋》,《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頁54-61。
張政烺(2004):《殷虛甲骨文「羨」字說》,《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4月,頁34-36。
章秀霞(2019):《殷卜辭中「高祖河」的點讀問題》,《殷都學刊》2019年第2期,頁53-57。
曾 凡(2009):《河神在殷商卜辭中的地位及人格化因由》,《殷都學刊》2009年第3期,頁22-27。
曾 凡(2018):《河伯神話的傳播路徑初探》,《殷都學刊》2018年第1期,頁111-115。
周國正(1983):《卜辭兩種祭祀動詞的語法特征及有關句子的語法分析》,《古文字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年,頁229~307。
周忠兵(2006):《歷組卜辭新綴三十例》,《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頁125-128。
周忠兵(2010):《說甲骨文中「兮」字的一種異體》,《古文字研究》(第28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頁59-65。
周忠兵(2013):《說古文字中的「戴」及相關問題》,《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頁364-374。
周忠兵(2018):《釋花東卜辭中的「禳」》,《古文字研究》(第32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頁68-74。
朱芳圃(1947):《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再續考》,《新中華》復刊第五卷第四期,1947年,頁26-28。
朱鳳瀚(1993):《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頁191-211。
朱鳳瀚(1996):《商人諸神之權能與其類型》,《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1月,頁57-79。
朱彥民(2003):《殷卜辭所見先公配偶考》,《歷史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9,189。
朱彥民(2013):《論殷卜辭中「河」的自然神屬性》,《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2013年第1期,頁28-38。
高嶋謙一(2016):《「河」的詞源學及古文字學闡釋——黃河為何名之為「河」》,陳光宇、宋鎮豪主編:《甲骨文與殷商史》(新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6月,頁10-42。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60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