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論處分目的不達之詐欺刑責
作者 施宛吟
貢獻者 許恒達
施宛吟
關鍵詞 詐欺
交易目的
處分目的
目的不達
財產法益
功能的財產概念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七月-2021 20:14:43 (UTC+8)
摘要 本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針對被害人「本不欲取得對價」與「已經取得相當對價」之案例中,是否有財產上損害?是否有成立詐欺罪之可能?要討論這樣的問題,需要對於現在詐欺罪的各個要件如何判斷有先一步的掌握,才能在變化的案例類型裡找到共通的適用基準,即由於詐欺罪之各要件是環環相扣,故雖然上開案例中,看似有關財產上損害之判斷方式,但仍應先由詐欺罪構成要件中,最前端的施用詐術要件開始,漸次向後判斷,方能導出最妥適之結論。因此,本文將針對相關案例中,被害人之手段是否具備財產損害之風險性?被害人陷入錯誤是否影響其處分財產之評價?被害人自我處分法益之評價?財產上損害之認定方式?等問題,一一做出釐清。而目前學說上有關上開案例並非沒有討論,但各家學說討論的要件並不相同,鮮少看到學者對於上開案例完整針對每一個要件有所連貫性討論,故更讓筆者想要提供一個關於詐欺罪各要件之間完整、跨要件的解釋方式。並在筆者發現有些見解間的討論方式不同,但所注重面向或結論卻是相同的時,更想找出一個上位的共通點,適用在各要件之間。
本文針對上開問題,將先從財產法益之鳥瞰出發,確認詐欺罪於刑法典中與財產法益犯罪中的定位。再者,對於詐欺罪先給出最基本的構成要件型態開始,建立對該罪理解之雛形,接下來方正式提出本文所欲探討與解決的數起實務或教科書案例態樣,並且點出多數見解對於詐欺罪在特殊案例適用上,所生的扞格與疑問之處,為本文討論聚焦在相關要件上。
為此,本文將選擇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重要文獻,將各文獻予以分類、比較,並且對此給予統整及評析。除了我國文獻外,由於日本對於詐欺罪之構成要件與其在刑法典之位置基本上與我國設計相同,因此,在構成要件解釋上所遇到的困難與案件爭點也大致相同,並且日本對相關問題有更詳細的討論,故本文在相關案例與要件討論時,除我國實務與學說外,將加入日本相關之實務案例與學說評析共同討論,將我國與日本各學說間互為融合、對照,期望得到一個妥適的上位想法,針對特殊案例中,施用詐術、財產處分、財產上損害等要件之適用,做出更詳細的分析。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中文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2017年,3版。
古承宗,刑法分則 財產法益篇,2018年3月。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 2010年11月,2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2008年,10版。
許澤天,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新學林,2019年9月。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 2015年9月,2版。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臺灣大學法學院,1997年,3版。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一品,2016年3月,5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2012年,4版。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台灣商務,2006年4月。
謝瑞智,憲法新論,正中書局,2000年。
李聖傑、潘怡宏 編譯,德國刑法典,2017年6月。

(二) 日文
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10年3月)。
大塚仁、福田平,『セミナー法学全集 16 刑法II各論』,日本評論社,(1975年10月)。
山口厚,『問題探究 刑法各論』,有斐閣,(1999年12月)。
山口厚,『刑法各論』,有斐閣,(2005年)。
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理論刑法学の最前線』,岩波書店,(2006年5月)。
山口厚、高山佳奈子、橋爪隆、小林憲太郎、島田聡一郎、今井猛嘉,『ケース&プロブレム刑法各論』,弘文堂,(2006年)。
山中敬一,『刑法各論I』,成文堂,(2004年)。
川崎一夫,『刑法各論』,青林書院(2000年)。
川端博,『刑法理論の現状と課題』,成文堂,(2005年)。
川端博,『刑法各論講義』,成文堂,(2010年3月)。
內藤謙,『刑法講義総論(中)』,有斐閣,(1991年1月)。
団藤重光、平川宗信,『刑法各論(新版)』,有斐閣,(1980年)。
団藤重光,『刑法綱要各論(増補)』,創文社,(1984年3月)。
西田典之,『刑法総論』,弘文堂,(2006年)。
佐久間修、橋本正博、上嶌一高,『刑法基本講義 総論・各論』,有斐閣,(2010年)。
松原芳博,『刑法総論』,日本評論社,(2013年)。
松宮孝明,『刑法各論講義(二版)』,成文堂,(2008年3月)。
牧野英一,『刑法各論 下卷(第九版)』,有斐閣,(1969年)。
曾根威彥,『刑法の重要問題(総論)』,成文堂,(2003年)。
須之內克彥,『刑法における被害者の同意』,成文堂,(2004年)。

二、 期刊論文
(一) 中文
王梅英、林鈺雄,從被害者學談刑法詐欺罪,法學新論,第35期,頁96-103,1998年4月。
古承宗,捐助詐欺與施用詐術,月旦法學教室,147期,頁24-26,2015年1月。
吳耀宗,被害人受騙之承諾,月旦法學教室,第126期,頁27-29,2013年。
吳耀宗,詐欺罪與竊盜罪之區別,月旦法學教室,149期,頁24-26,2015年3月。
車浩,自我決定權與刑法家長主義,中國法學,第1期,頁89-105,2012年。
張天一,愛情的騙子──感情因素下之財產處分與詐欺罪,月旦法學教室,205期,頁16-19,2019年11月。
許恒達,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以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為討論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7期,頁27-31,2013年6月。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載: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頁1-26,2016年5月。
彭美英,我把遊戲變真了─被害人之同意與犯罪構成要件結構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頁228-241,2009年4月。
惲純良,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財產危險」概念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期,頁119-192,2015年1月。
黃士軒,詐欺罪的財產損害與被害人之錯誤,中研院法學期刊,26期,頁85-165,2020年3月。
黃榮堅,六合彩開獎那一天,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頁14-15,1997年10月。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 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頁48-59,2008年8月。
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重易字第九號及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頁200-224,2012年12月5日。

(二) 日文
大塚裕史,「詐欺罪と財産上の損害(1)」,刑法判例百選II 各論 ジッリスト增刊,第6版第190号,94-95頁,(2014年11月)。
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詐欺罪の理論的構造」,載:『理論刑法学の最前線』,岩波書店,95-147頁,(2006年5月)。
山口厚,「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法学教室213号,74-81頁,(1998年6月)。
井田良,「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について」,法曹時報第66卷第11号, 2989-3016頁,(2014年11月)。
內田浩,「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法学教室359号,34-37頁,(2010年)。
木村光江,「詐欺罪における損害概念と処罰範囲の変化」,法曹時報第60卷4号,1-30頁,(2008年)。
田山聡美,「足立友子『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弘文堂、2018)を読んで」,載:『刑事法の理論と実務1』,183-206頁,(2019年07月)。
伊藤涉,「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その要否と限界―」,刑法雑誌,第42卷,第2号,143-153頁,(2002年)。
佐竹宏章,「詐欺罪における構成要件的結果の意義及び判断方法について(4)―詐欺罪の法制史的検討を踏まえて」,立命館法学,第379号,81-130頁,(2018年)。
佐伯仁志,「被害者の錯誤について」,神戶法学年報,51-123頁,(1985年)。
佐藤陽子,「被害者の承諾における三元說の意義について」,載:『理論刑法学の探究4』,101-133頁,(2011年)。
足立友子,「詐欺罪における欺罔行為について―詐欺罪の保護法益と欺罔概念の再構成」載:『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1-160頁,(2018年3月)。
足立友子,「詐欺罪における「欺罔」と「財産的損害」をめぐる考察」,載:『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161-217頁,(2018年3月)。
足立友子,「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再考―田山教授の批評に応えて―」,載:『刑事法の理論と実務1』,207-216頁,(2019年07月)。
京藤哲久,「経済刑法におけて詐欺罪」,刑法雑誌,第32卷,第2号,323-335頁,(1995年)。。
長井圓,「消費者取引と詐欺罪の法益保護機能」,刑法雑誌,第32卷,第2号,293-322頁,(1995年)。
長井圓,「詐欺罪における形式的個別財産説の理論的構造」,中央ロー・ジャーナル第121号,359-395頁,(2015年3月)。
設楽裕文、淵脇千寿保,「詐欺罪における法益侵害と財産的損害」,Law&Practice No.08,159-183頁,(2014)。
森永真綱,「欺罔により得られた法益主体の同意」,載:理論刑法学の探究4,135-166頁,(2011年)。
渡辺靖明,「詐欺罪における実質的個別財產說の錯綜」,横浜国際経済法学第20卷第3号,121-174頁,(2012年3月)。
菊池京子,「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上の損害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完)」,東海法学第23号,85-116頁,(2000年)。

三、 學位論文
(一) 中文
林昆翰,不實廣告在刑法上之評價──兼論詐欺罪之界線,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林道,推測承諾法理解析與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洪維駿,論犯罪被害者學於刑法釋義學的運用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2月。
黃郁珊,被害人許可對於犯罪成立之影響─以承諾與同意他人的危害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文賓,詐欺罪構成要件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承諭,重新建構詐欺罪——從財產支配關係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魏志修,基於欺罔、錯誤的被害人承諾──以日本的議論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二) 日文
佐竹宏章,「詐欺罪における構成要件的結果の意義及び判断方法」,立命館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学専攻博士課程後期課程博士論文(2019年)。

四、 其他資料
張曼蘋,沒錢坐車借50元!北車「借錢哥」挑落單女 警:他很聰明,ETtoday新聞雲,2017年9月19日,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19/1014235.html,最後閱覽日期為2021年2月28日。
新宅あゆみ,『もうあかん』の靴店が破産 大阪で垂れ幕掲げて営業,朝日新聞デジタル,2017年5月19日,取自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K5M5G9NK5MPLFA00J.html,最後閱覽日期為2021年1月10日。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7651019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19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恒達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施宛吟zh_TW
dc.creator (作者) 施宛吟zh_TW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七月-2021 20:14:43 (UTC+8)-
dc.date.available 1-七月-2021 20:14:43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七月-2021 20:14:43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7651019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598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651019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針對被害人「本不欲取得對價」與「已經取得相當對價」之案例中,是否有財產上損害?是否有成立詐欺罪之可能?要討論這樣的問題,需要對於現在詐欺罪的各個要件如何判斷有先一步的掌握,才能在變化的案例類型裡找到共通的適用基準,即由於詐欺罪之各要件是環環相扣,故雖然上開案例中,看似有關財產上損害之判斷方式,但仍應先由詐欺罪構成要件中,最前端的施用詐術要件開始,漸次向後判斷,方能導出最妥適之結論。因此,本文將針對相關案例中,被害人之手段是否具備財產損害之風險性?被害人陷入錯誤是否影響其處分財產之評價?被害人自我處分法益之評價?財產上損害之認定方式?等問題,一一做出釐清。而目前學說上有關上開案例並非沒有討論,但各家學說討論的要件並不相同,鮮少看到學者對於上開案例完整針對每一個要件有所連貫性討論,故更讓筆者想要提供一個關於詐欺罪各要件之間完整、跨要件的解釋方式。並在筆者發現有些見解間的討論方式不同,但所注重面向或結論卻是相同的時,更想找出一個上位的共通點,適用在各要件之間。
本文針對上開問題,將先從財產法益之鳥瞰出發,確認詐欺罪於刑法典中與財產法益犯罪中的定位。再者,對於詐欺罪先給出最基本的構成要件型態開始,建立對該罪理解之雛形,接下來方正式提出本文所欲探討與解決的數起實務或教科書案例態樣,並且點出多數見解對於詐欺罪在特殊案例適用上,所生的扞格與疑問之處,為本文討論聚焦在相關要件上。
為此,本文將選擇與研究主題相關的重要文獻,將各文獻予以分類、比較,並且對此給予統整及評析。除了我國文獻外,由於日本對於詐欺罪之構成要件與其在刑法典之位置基本上與我國設計相同,因此,在構成要件解釋上所遇到的困難與案件爭點也大致相同,並且日本對相關問題有更詳細的討論,故本文在相關案例與要件討論時,除我國實務與學說外,將加入日本相關之實務案例與學說評析共同討論,將我國與日本各學說間互為融合、對照,期望得到一個妥適的上位想法,針對特殊案例中,施用詐術、財產處分、財產上損害等要件之適用,做出更詳細的分析。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問題意識 1
第三節 研究方法 2
第四節 本文架構 3
第二章 詐欺罪概說 5
第一節 財產法益犯罪與詐欺罪的保護法益 5
第一項 刑法上之財產法益犯罪 5
第一款 財產法益之內涵 5
第二款 財產法益犯罪之區分 7
第一目 個別財產法益與整體財產法益 7
第二目 取得型與毀損型 8
第三目 取得財產之原因 9
第二項 詐欺罪之保護法益 9
第一款 個別財產法益說 10
第二款 整體財產法益說 12
第三款 小結─評析 13
第二節 詐欺罪之構成要件 14
第一項 各國詐欺罪之條文規範 14
第一款 我國詐欺罪之條文規範 14
第二款 日本詐欺罪之條文規範 15
第三款 德國詐欺罪之條文規範 15
第二項 詐欺罪之罪質 16
第一款 定式犯罪 16
第二款 自損犯罪 17
第三項 施用詐術的方式與對象 19
第一款 明示與默示的作為型詐術 19
第二款 不作為詐術 20
第四項 詐術指涉風險─財產風險與錯誤風險 21
第五項 「處分」扮演的連結地位 22
第六項 特別型態詐欺 24
第一款 詐欺式竊盜 24
第二款 處分意識欠缺之詐欺 25
第三款 締約詐欺 25
第七項 主觀構成要件要素 26
第三節 小結 28
第三章 目的不達案例之詐欺罪構成要件分析 30
第一節 概說 30
第二節 案例分析 31
第一項 捐贈詐欺 31
第一目 實務見解 32
第二目 學說評析 33
第二項 資格詐欺 35
第一款 取得公職詐欺 36
第一目 實務見解 36
第二目 學說評析 39
第二款 冒充資格從業 41
第一目 實務見解 43
第二目 學說評析 44
第三款 冒充資格交易 45
第一目 實務見解 47
第二目 學說評析 47
第四款 冒充資格取得補助 48
第一目 實務見解 50
第二目 學說評析 50
第三項 目的詐欺 52
第三節 財產損害 53
第一項 已取得相當對價 53
第二項 本不欲取得對價 54
第四節 詐術與錯誤 55
第一項 施用詐術之認定 55
第二項 被害人自我決定及其錯誤 56
第三項 詐欺罪中被害人之錯誤 57
第五節 小結 58
第四章 目的不達案例諸說之檢討與選擇 62
第一節 詐欺罪之保護法益 62
第一項 概說 62
第二項 單純財產法益說 62
第三項 社會法益說 63
第四項 自由法益說 66
第五項 財產法益內含自由法益本質 67
第六項 本文見解 69
第一款 詐欺罪保護法益的理解方式 69
第二款 本說在其他側面的支持 70
第三款 對本說見解的批評與回應 73
第一目 對本說見解的批評 73
第二目 本說之回應 74
第二節 詐術之認定 75
第一項 概論 75
第二項 詐術行為的風險 75
第三節 被害人陷入錯誤之認定 77
第一項 概說 77
第二項 被害人自我處分法益之意義 78
第一款 被害人自我處分法益 78
第一目 對被害人自我決定行為之評價 78
第二目 被害人意願在犯罪三階層犯罪體系中的定位 81
第三目 本文見解 84
第二款 處分行為之錯誤 85
第一目 不構成不法說 86
第二目 條件關係的錯誤說 86
第三目 重大錯誤說 87
第四目 法益錯誤說 88
第五目 自律的自我決定說 89
第六目 本文見解 89
第三項 詐術與被害人錯誤 90
第一款 被害人陷於錯誤評價─對詐欺罪犯罪成立之影響? 90
第二款 已取得對價與捐贈案例的錯誤類型 92
第三款 本文見解 94
第四項 小結 95
第四節 財產上損害與錯誤之關聯性 97
第一項 財產上損害要件於詐欺罪之適用 97
第一款 財產上損害必要說與不必要說 97
第二款 財產上損害認定方式 99
第一目 形式個別財產說 99
第二目 實質個別財產說 100
第三目 整體財產說 100
第四目 目的不達說 101
第二項 本文見解 103
第五節 本文對詐欺罪構成要件之理解 106
第一款 施用詐術 106
第二款 陷入錯誤 106
第三款 財產損害 107
第四款 小結 108
第五章 結論─案例分析與未來展望 109
第一節 問題回顧 109
第二節 對財產法益內涵之認識 109
第三節 詐欺罪構成要件之解釋 110
第一項 施用詐術 110
第二項 陷入錯誤之處分財物 111
第三項 財產上損害 111
第四節 特殊案例的處理方式 112
第一項 捐贈詐欺 112
第二項 資格詐欺 114
第一款 從業資格 114
第二款 交易標的物資格 115
第三款 補助款資格 116
第三項 目的詐欺 117
第五節 未來展望 117
參考文獻 119
zh_TW
dc.format.extent 3378539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19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詐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交易目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處分目的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目的不達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財產法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功能的財產概念zh_TW
dc.title (題名) 論處分目的不達之詐欺刑責zh_TW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專書
(一) 中文
王皇玉,刑法總則,新學林,2017年,3版。
古承宗,刑法分則 財產法益篇,2018年3月。
甘添貴,刑法各論(上), 2010年11月,2版。
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元照,2008年,10版。
許澤天,刑法分則(上)財產法益篇,新學林,2019年9月。
陳子平,刑法各論(上), 2015年9月,2版。
陳志龍,法益與刑事立法,臺灣大學法學院,1997年,3版。
陳煥生、劉秉鈞,刑法分則實用,一品,2016年3月,5版。
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上),元照,2012年,4版。
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台灣商務,2006年4月。
謝瑞智,憲法新論,正中書局,2000年。
李聖傑、潘怡宏 編譯,德國刑法典,2017年6月。

(二) 日文
大谷實,『刑法講義各論』,成文堂,(2010年3月)。
大塚仁、福田平,『セミナー法学全集 16 刑法II各論』,日本評論社,(1975年10月)。
山口厚,『問題探究 刑法各論』,有斐閣,(1999年12月)。
山口厚,『刑法各論』,有斐閣,(2005年)。
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理論刑法学の最前線』,岩波書店,(2006年5月)。
山口厚、高山佳奈子、橋爪隆、小林憲太郎、島田聡一郎、今井猛嘉,『ケース&プロブレム刑法各論』,弘文堂,(2006年)。
山中敬一,『刑法各論I』,成文堂,(2004年)。
川崎一夫,『刑法各論』,青林書院(2000年)。
川端博,『刑法理論の現状と課題』,成文堂,(2005年)。
川端博,『刑法各論講義』,成文堂,(2010年3月)。
內藤謙,『刑法講義総論(中)』,有斐閣,(1991年1月)。
団藤重光、平川宗信,『刑法各論(新版)』,有斐閣,(1980年)。
団藤重光,『刑法綱要各論(増補)』,創文社,(1984年3月)。
西田典之,『刑法総論』,弘文堂,(2006年)。
佐久間修、橋本正博、上嶌一高,『刑法基本講義 総論・各論』,有斐閣,(2010年)。
松原芳博,『刑法総論』,日本評論社,(2013年)。
松宮孝明,『刑法各論講義(二版)』,成文堂,(2008年3月)。
牧野英一,『刑法各論 下卷(第九版)』,有斐閣,(1969年)。
曾根威彥,『刑法の重要問題(総論)』,成文堂,(2003年)。
須之內克彥,『刑法における被害者の同意』,成文堂,(2004年)。

二、 期刊論文
(一) 中文
王梅英、林鈺雄,從被害者學談刑法詐欺罪,法學新論,第35期,頁96-103,1998年4月。
古承宗,捐助詐欺與施用詐術,月旦法學教室,147期,頁24-26,2015年1月。
吳耀宗,被害人受騙之承諾,月旦法學教室,第126期,頁27-29,2013年。
吳耀宗,詐欺罪與竊盜罪之區別,月旦法學教室,149期,頁24-26,2015年3月。
車浩,自我決定權與刑法家長主義,中國法學,第1期,頁89-105,2012年。
張天一,愛情的騙子──感情因素下之財產處分與詐欺罪,月旦法學教室,205期,頁16-19,2019年11月。
許恒達,公職詐欺與財產損害--以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為討論中心,月旦法學雜誌,217期,頁27-31,2013年6月。
許恒達,刑法法益概念的茁生與流變,載:法益保護與行為刑法,頁1-26,2016年5月。
彭美英,我把遊戲變真了─被害人之同意與犯罪構成要件結構與解釋,月旦法學雜誌,第167期,頁228-241,2009年4月。
惲純良,詐欺罪中財產損害之判斷--「財產危險」概念的回顧與展望,臺北大學法學論叢,103期,頁119-192,2015年1月。
黃士軒,詐欺罪的財產損害與被害人之錯誤,中研院法學期刊,26期,頁85-165,2020年3月。
黃榮堅,六合彩開獎那一天,月旦法學教室,第30期,頁14-15,1997年10月。
蔡聖偉,財產犯罪:第一講 概說: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下),月旦法學教室,第70期,頁48-59,2008年8月。
薛智仁,巧取公職之詐欺罪責-評臺北地方法院九十八年度金重易字第九號及臺灣高等法院九十九年度矚上易字第二號刑事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212期,頁200-224,2012年12月5日。

(二) 日文
大塚裕史,「詐欺罪と財産上の損害(1)」,刑法判例百選II 各論 ジッリスト增刊,第6版第190号,94-95頁,(2014年11月)。
山口厚、井田良、佐伯仁志,「詐欺罪の理論的構造」,載:『理論刑法学の最前線』,岩波書店,95-147頁,(2006年5月)。
山口厚,「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法学教室213号,74-81頁,(1998年6月)。
井田良,「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について」,法曹時報第66卷第11号, 2989-3016頁,(2014年11月)。
內田浩,「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法学教室359号,34-37頁,(2010年)。
木村光江,「詐欺罪における損害概念と処罰範囲の変化」,法曹時報第60卷4号,1-30頁,(2008年)。
田山聡美,「足立友子『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弘文堂、2018)を読んで」,載:『刑事法の理論と実務1』,183-206頁,(2019年07月)。
伊藤涉,「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的損害―その要否と限界―」,刑法雑誌,第42卷,第2号,143-153頁,(2002年)。
佐竹宏章,「詐欺罪における構成要件的結果の意義及び判断方法について(4)―詐欺罪の法制史的検討を踏まえて」,立命館法学,第379号,81-130頁,(2018年)。
佐伯仁志,「被害者の錯誤について」,神戶法学年報,51-123頁,(1985年)。
佐藤陽子,「被害者の承諾における三元說の意義について」,載:『理論刑法学の探究4』,101-133頁,(2011年)。
足立友子,「詐欺罪における欺罔行為について―詐欺罪の保護法益と欺罔概念の再構成」載:『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1-160頁,(2018年3月)。
足立友子,「詐欺罪における「欺罔」と「財産的損害」をめぐる考察」,載:『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161-217頁,(2018年3月)。
足立友子,「詐欺罪の保護法益論・再考―田山教授の批評に応えて―」,載:『刑事法の理論と実務1』,207-216頁,(2019年07月)。
京藤哲久,「経済刑法におけて詐欺罪」,刑法雑誌,第32卷,第2号,323-335頁,(1995年)。。
長井圓,「消費者取引と詐欺罪の法益保護機能」,刑法雑誌,第32卷,第2号,293-322頁,(1995年)。
長井圓,「詐欺罪における形式的個別財産説の理論的構造」,中央ロー・ジャーナル第121号,359-395頁,(2015年3月)。
設楽裕文、淵脇千寿保,「詐欺罪における法益侵害と財産的損害」,Law&Practice No.08,159-183頁,(2014)。
森永真綱,「欺罔により得られた法益主体の同意」,載:理論刑法学の探究4,135-166頁,(2011年)。
渡辺靖明,「詐欺罪における実質的個別財產說の錯綜」,横浜国際経済法学第20卷第3号,121-174頁,(2012年3月)。
菊池京子,「詐欺罪における財産上の損害についての一考察(完)」,東海法学第23号,85-116頁,(2000年)。

三、 學位論文
(一) 中文
林昆翰,不實廣告在刑法上之評價──兼論詐欺罪之界線,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7月。
林道,推測承諾法理解析與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洪維駿,論犯罪被害者學於刑法釋義學的運用與影響,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2月。
黃郁珊,被害人許可對於犯罪成立之影響─以承諾與同意他人的危害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劉文賓,詐欺罪構成要件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蔡承諭,重新建構詐欺罪——從財產支配關係的觀點出發,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年。
魏志修,基於欺罔、錯誤的被害人承諾──以日本的議論為中心,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二) 日文
佐竹宏章,「詐欺罪における構成要件的結果の意義及び判断方法」,立命館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法学専攻博士課程後期課程博士論文(2019年)。

四、 其他資料
張曼蘋,沒錢坐車借50元!北車「借錢哥」挑落單女 警:他很聰明,ETtoday新聞雲,2017年9月19日,取自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70919/1014235.html,最後閱覽日期為2021年2月28日。
新宅あゆみ,『もうあかん』の靴店が破産 大阪で垂れ幕掲げて営業,朝日新聞デジタル,2017年5月19日,取自https://www.asahi.com/articles/ASK5M5G9NK5MPLFA00J.html,最後閱覽日期為2021年1月10日。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575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