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之閱讀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以南部某私立大學為例
A Study on Reading Motivations and Reading Behaviors of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ase of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South Taiwan
作者 蔡明萱
Tsai, Ming-Shuan
貢獻者 林巧敏
Lin, Chiao-Min
蔡明萱
Tsai, Ming-Shuan
關鍵詞 大學生
情緒管理書籍
閱讀動機
閱讀行為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Reading motivation
Reading behavior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4-八月-2021 16:44:22 (UTC+8)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並分析性別、年齡、學院及父母親學歷等四個背景變項,在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的差異情形,以及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加以進行探討。
本研究主要調查對象以南部某私立大學之大學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分層抽樣法,以各班級為抽樣架構進行班級隨機抽樣,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93份。調查樣本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卡方檢定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透過統計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之情緒管理閱讀動機偏高,並以「休閒享受」為主要動機、「引導誘惑」為次要動機。
二、大學生閱讀情緒管理書籍之管道,以「新聞媒體談論」、「名人推薦」選項分列前兩名,顯示時事輿論的討論度會誘發大學生的閱讀動機。
三、大學生首愛之情緒管理書籍主題為「幽默趣味」,以「心靈勵志」次之
四、男大生比女大生具有較強之情緒管理閱讀動機,且在「社會互動」向度中具有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普遍對情緒管理書籍電子書具有接受意願,但紙本書仍是大多數大學生閱讀主流媒介。
根據以上結論,對學校及圖書館提出以下建議:
一、規劃完善課程培養學生閱讀情緒管理書籍的習慣。
二、協力跨單位合作以強化連結情緒管理書籍之效益。
三、利用關聯規則發掘大學生適性化之書籍推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on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behavior due to four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ge, college and the 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
  The main survey o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southern Taiwan. The stratfied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with random sampling on each class as the sampling structure,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293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survey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can be 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read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is high, and the main motivation is "leisure and enjoyment" and the secondary motivation is "guidance and temptation".
2.The top two channels through which college students read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are the “social media trends” and "celebrity endorsements ," indicating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public opinion induc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3.The favorite topic of the emotion management book of college students is "humor and fun" and "spiritual inspiration" is the second.
4.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motivation to read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tha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their "social interaction."
5.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would accept books of emotion management in e-book format, but paper books still remain the mainstream choice for most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 would like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schools and libraries:
1.To design a well-planned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students’ habit of reading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2.To faciliate across-unit collabo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utilizing and sharing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3.To apply the association rules to book recommendation systems so as to give college student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the most suitable books.
參考文獻 EQ., Daniel Goleman.(1995);EQ〔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張美惠譯)。臺北:時報。
中央研究院電子報(2012)。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最新報告:近20年臺灣焦慮與憂鬱症患者比例倍增。檢自:
http://newsletter_reviews.sinica.edu.tw/news/read_news.php?nid=7329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王豐瑋(2010)。大學生英文課外讀物閱讀動機、閱讀焦慮與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乾任(2017)。寫字書熱潮竟未歇,療癒系作品在臺灣出版市場的逆勢突圍。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0,4-6。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心理。
王嘉琪(2010)。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何金美(2008)。金融人員的生活壓力與休閒調適對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何飛鵬(2013)。如何讀一本書。經理人月刊,7月號,23-25。
余典錡、魯盈讌、王薪惠(2019)。閱讀動機與網路素養調查對大學通識課程之啟示。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2),37-86。
余典錡(2012)。大學生閱讀動機與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宜貞(1998)。影響閱讀動機的因素:看教室環境與文化,師友,378:23,41-61。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雅嵐(2011)。大學生使用圖書館電子書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中市。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135-158。
床心理學雜誌,15(5),539-542。
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李青L i, Q i n g、石武強S h i, Wu-Q i a n g(2007)。注重在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How to carry out the biblioatherapy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6(1),33-34。
李維青,單勇(2005)。新疆地區讀者的閱讀動機調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2-68。
周鈺茹(2013)。大學生閱讀行為與大學圖書館關係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統計學系統計與精算碩士班,臺中市。
林大有(2008)。情緒管理的第一堂課。臺北市:宇河文化。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49-67。
林彥宏(2015)。書寫,在療癒的空間傾訴與傾聽。慧炬雜誌。595,17-19。
林蔚芳(2006)。從情緒勞務的觀點談教師的人際情緒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50,23-37。
柯華葳(2020)。臺灣閱讀策略教學政策與執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93-114。
洪幸妙(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洪雲(2005)。激發閱讀動機注重閱讀過程。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3,121-123。
飛利浦(2010)。2010年台灣民眾健康與幸福調查報告。檢自:http://www.newscenter.philips.com/tw_zh/standard/about/news/news2010/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臺北市:心理。
孫郁荃(2007)。現代少年維特的煩惱-談青年少的情緒管理。諮商與輔導,256,14-18。
宮梅玲、叢中(2004)。大學生心理問題閱讀療法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2),95-96。
宮梅玲、叢中、王連雲(2002)。有助於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書刊類別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3(5),470-471。
宮梅玲、叢中、王連雲、劉雲、亓高生、張一巍、李華娜(2002)。閱讀療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效果評價。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1(5),578。
宮梅玲[G o n g, M e i-L i n g]、叢中[Co n g,Zh o n g]、王連雲[Wa n g, Li a n-Yu n](2002)。有助於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書刊類別調查[You zhu yu jie jue da xue sheng xin li wen ti de shu kan lei biediao cha]。中國學校衛生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3(5),470-471。
翁筠緯(2009)。網路使用者生活型態、閱讀動機與文學小說閱讀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新北。
做心理篩檢與諮詢。中國時報,E5。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80)。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婕妤(2015)。愉悅閱讀過程中的正面情緒─以臺灣女性閱讀 BL作品所得之「療癒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婕妤、林奇秀(2015)。BL(Boys’Love)閱讀的「治癒感」及其發生情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2(4),359-388。
張智琪(2006)。大專校院圖書館館員專業成長相關閱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傳琳編(2013)。正向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 2005年PIRLS資料為例。中央大學,桃園。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書梅(2008)。閱讀與情緒療癒-淺談書目療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0,4-9。
陳書梅(2013)。國小兒童之情緒療癒閱讀。臺北市立圖書館 訊,30(3),69-79。
陳書梅(2014)。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市。
陳書梅(2017)。從「知識殿堂」到「心靈療癒所」:圖書館書目療法服務之發展與前瞻。2017年書目療法服務圖書館實務經驗分享論壇,臺北市
陳書梅、洪新柔(2013)。各類型閱讀素材之情緒療癒效用分析─以大學生為例。圖書館 學與資訊科學,39(2),44-65。
陳書梅、張簡碧芬(2013)。大學生閱讀之情緒療癒小說類 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1(1),55-94。
陳書梅、張簡碧芬(2014)。小說對大學生之情緒療癒效用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2),293-331。
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慧(2011)。2011青少年閱讀力大調查,我們都是讀「臉書」長大的。親子天下,12月號,150-151。
陳慧敏(2014)。不只是自我安慰而已!科學研究發現,讀書會讓人變得更聰明、更善良。閱讀最前線網。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4/12/01/reading-makes-you-smarter/
陳慧敏(2014)。缺理由讀書嗎?為興趣而讀,就能降低憂鬱、癡呆風險、提高生活幸福指數!閱讀最前線網。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5/08/11/reading-makes-people-healthier/
陳璧琳(2007)。預防憂鬱症:元氣篩檢車上路,服務到家,為民眾
博客來網路書店(2014)。青少年閱讀大調查。博客來網路書店。檢自: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4/12/school/。
彭秀玲(198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傅溪年(2004)。打開你的閱讀腦袋。台北:采竹。
游仕偉(2001)。網路電子書讀者之使用動機與行為研究。南華大學,嘉義。
黃子恩(2010)。大學生課外閱讀動機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中部一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黃彥霖(2016)。最讓人放鬆的方法──開始閱讀六分鐘,減輕68%的壓力!閱讀最前線。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6/11/15/161115-read-to-relax/
黃家瑩(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珮書(譯)(2006)。壓力調適與管理(原作者:Wolfgang Linden)。台北 市:華騰。 (原著出版年:2005)
黃淑嫆(2013)。幼兒園教保人員情緒管理能力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黃聲儀(2014)。閱讀,改變的力量。檢自:http: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7870
楊振昇(2002)。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研習論壇月刊,141,1-10。
楊瑞珠(1996)。教師情緒管理。臺北市:教育部。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一蕾(2016)。青少年輕小說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韓北平(2008)。大學生閱讀動機與高校圖書館導讀工作。 農業網絡資訊 ,6 期,
157-158。
董氏基金會(2005)。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6
董氏基金會(2007)。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之相關性調查。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8
董氏基金會(2008)。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趙菁瑩(2019)。臺灣借閱排行榜與暢銷書排行榜之觀察研究:兼論圖書被借與被買之關聯性,國立政治大學,新北。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佩雲(2003)。成人閱讀動機量表發展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2,52-73。
劉金萍(2012)。高雄市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之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劉思遠(2013)。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輔導通訊,71,1-5。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暨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原學報,24,35-51。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秀玲、楊智馨(2013)。情緒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枚峨(2011)。國民小學學校閱讀環境與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衛生福利部(2013)。追尋幸福職場。衛生報導月刊,154。
衛生福利部(2015)。105年度自殺防治年中討論會。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認識憂鬱、面對憂鬱、擺脫憂鬱。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鄭仁偉、陳春希、袁梅玲、李姿瑩 (2012)。不當督導、印象管理與退卻行為之研究-表層演出與深層演出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19,1-27。
蕭仁釗、林耀勝、鄭逸如(1997)。健康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蕭世平(2003)。影響大學生健康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47-86。
盧雅琪(2005)。交互教學法運用於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宜瑾(2013)。已婚國小女性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與壓力調適之研究─以嘉義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謝彩瑤(2001)。臺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
謝淑婉(2017)。壓力調適和情緒管理課程介入與親子關係促進研究-以高雄市單親家園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獅。
羅郁晴(2016)。以自我決定論探討成人閱讀動機、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關鍵評論網(2017)。2016誠品閱讀回顧:看見未來關鍵的5件事。檢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esliteread
嚴媚玲(1991)。大學生的閱讀活動與其管道之研究。淡江大學,臺北。
嚴媚玲(2000)。大學生的閱讀行為概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12-15。
蘇懋坤、張國康(2018)。大學生生活壓力與運動幸福感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7,85-100。
貳、 英文部分
Baker, L. & Wigfield, A.(1999).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eading activity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4, 452-477.
Baruchson-Arbib, S. (1996). The heritage of the 20th century. In Social information science: Love, health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pp. 18-35).Brighton,England: Sussex Academic.
Baruchson-Arbib, S. (1997). The “self-help section” in public libraries: The case of Israel. Public Library Quarterly, 16(3), 41-49.
Baruchson-Arbib, S. (2000). Bibliotherapy in school libraries: An Israeli experiment. School Libraries Worldwide, 6(2), 102-110.
Bryan, A. I. (1939). Can there be a science of bibliotherapy. Library Journal, 64(14),773-776.
Certo,Schleien & Muccino. (1984) Acquisition of leisure skills by a severely handicapped adolescent: A data 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19(4),297-305.
Cornett, C. E., & Cornett, C. F. (1980). The bibliotherapeutic process. In Bibliotherapy: The right book at the right time (chap. 4,pp. 17-19).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Erikson,E. H. (1969). Gandhi`s truth: On the origins of militant nonviolence. New York: Norton.
Glock, S., & Kovacs, C. (20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sing Insights from Implicit Attitude Measur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5(4),pp503-522.
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oss, J. J. (1998). 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 224-237.
Hatt. F. (1976) What Does the Reader Want? The Reading Proces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Lonon, Clive Bingley.
Heintzman., P. and Mannell, R. C., “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Leisure Science, Vol. 25, 2003, pp. 207-230.
Jones, E. H. (2001). What is bibliotherapy? In Bibliotherapy for bereaved children: Healing reading (pp. 15-24). London, UK: Philadelphia.
Kashdan, T. B., & Breen, W. E.(2008). Social anxiety and positive emo-tions: A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a self-regulatory model with tndencies to suppress or express emotions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Behavior Therapy, 39(1), 1-12.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Liu, Z. (2006). Print vs. electronic resources: A study of user perceptions, preferences,and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42(2006), 583-592.
Lowe, R., & Bennett, P. (2003). Exploring coping reactions to work-stress: Application of an appraisal theor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6, 393-400.
Maatta (2010). The role of the reader and the act of reading. In A few good books: Using contemporary reader’s advisory strategies to connect readers with books(chap.3). New York : Neal-Schuman Publishers
McKechnie, L., Ross, C., & Rothbauer, P. (2007).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In D. Nahl & D. Bilal (Eds.), Information and emotion: The emergent affective paradigm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ory (pp. 187-196).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Ross, C. S. (1999). Finding without seeking: The information encounter i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for pleasur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5, 783-799.
Rubin, R. J. (1978). Using biblio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hoenix, AZ: Oryx Press.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1, 185-211.
Sarafino, E. P. (1997).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 Wiley.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p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Intera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Tugade, M. M., & Fredrickson, B. L. (2007).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320-333.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igfield, A., Guthrie, J. T.(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420-432.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104913018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13018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林巧敏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n, Chiao-Mi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蔡明萱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Tsai, Ming-Sh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蔡明萱zh_TW
dc.creator (作者) Tsai, Ming-Sh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八月-2021 16:44:22 (UTC+8)-
dc.date.available 4-八月-2021 16:44:2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八月-2021 16:44:2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4913018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76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4913018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並分析性別、年齡、學院及父母親學歷等四個背景變項,在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的差異情形,以及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加以進行探討。
本研究主要調查對象以南部某私立大學之大學部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分層抽樣法,以各班級為抽樣架構進行班級隨機抽樣,共計回收有效問卷293份。調查樣本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皮爾森卡方檢定等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透過統計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之情緒管理閱讀動機偏高,並以「休閒享受」為主要動機、「引導誘惑」為次要動機。
二、大學生閱讀情緒管理書籍之管道,以「新聞媒體談論」、「名人推薦」選項分列前兩名,顯示時事輿論的討論度會誘發大學生的閱讀動機。
三、大學生首愛之情緒管理書籍主題為「幽默趣味」,以「心靈勵志」次之
四、男大生比女大生具有較強之情緒管理閱讀動機,且在「社會互動」向度中具有顯著差異。
五、大學生普遍對情緒管理書籍電子書具有接受意願,但紙本書仍是大多數大學生閱讀主流媒介。
根據以上結論,對學校及圖書館提出以下建議:
一、規劃完善課程培養學生閱讀情緒管理書籍的習慣。
二、協力跨單位合作以強化連結情緒管理書籍之效益。
三、利用關聯規則發掘大學生適性化之書籍推薦。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on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 a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reading motivation and reading behavior due to four background variables: gender, age, college and the parental educational level.
  The main survey o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southern Taiwan. The stratfied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with random sampling on each class as the sampling structure, resulting in a total of 293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survey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s chi-squared test.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major findings can be 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reading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r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is high, and the main motivation is "leisure and enjoyment" and the secondary motivation is "guidance and temptation".
2.The top two channels through which college students read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are the “social media trends” and "celebrity endorsements ," indicating that the discussion of current affairs and public opinion induce college students` reading motivation.
3.The favorite topic of the emotion management book of college students is "humor and fun" and "spiritual inspiration" is the second.
4.Male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motivation to read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than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imensions of their "social interaction."
5.College students generally would accept books of emotion management in e-book format, but paper books still remain the mainstream choice for most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we would like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to schools and libraries:
1.To design a well-planned curriculum to cultivate students’ habit of reading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2.To faciliate across-unit collabor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utilizing and sharing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3.To apply the association rules to book recommendation systems so as to give college students quick and easy access to the most suitable book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 5
第四節 名詞解釋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大學生的情緒與壓力 9
第二節 情緒管理與愉悅閱讀 12
第三節 大學生的閱讀動機 18
第四節 大學生的閱讀行為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26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問卷設計 2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32
第一節 研究對象人口特徵 32
第二節 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之閱讀動機分析 33
第三節 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之閱讀行為分析 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綜合結論 71
第二節 對學校及圖書館的建議 76
第三節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77
參考文獻 79
中文部分 79
英文部分 83
附錄 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之閱讀動機與行為問卷 86
zh_TW
dc.format.extent 268319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4913018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大學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情緒管理書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讀動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讀行為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College studen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ading motiv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ading behavioren_US
dc.title (題名) 大學生情緒管理書籍之閱讀動機與行為之研究 -以南部某私立大學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Reading Motivations and Reading Behaviors of Emotion Management Book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Case of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South Taiwa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Q., Daniel Goleman.(1995);EQ〔全球暢銷20週年.典藏紀念版〕(張美惠譯)。臺北:時報。
中央研究院電子報(2012)。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最新報告:近20年臺灣焦慮與憂鬱症患者比例倍增。檢自:
http://newsletter_reviews.sinica.edu.tw/news/read_news.php?nid=7329
王春展、潘婉瑜(200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與其因應策略。嘉南學報,32,469-483。
王美晶(2006)。休閒參與作為壓力調適方法及其效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王豐瑋(2010)。大學生英文課外讀物閱讀動機、閱讀焦慮與閱讀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王乾任(2017)。寫字書熱潮竟未歇,療癒系作品在臺灣出版市場的逆勢突圍。全國新書資訊月刊,220,4-6。
王萬清(1999)。讀書治療。臺北:心理。
王嘉琪(2010)。大學生憂鬱情緒、自尊、污名化、自我揭露與求助態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何金美(2008)。金融人員的生活壓力與休閒調適對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
何飛鵬(2013)。如何讀一本書。經理人月刊,7月號,23-25。
余典錡、魯盈讌、王薪惠(2019)。閱讀動機與網路素養調查對大學通識課程之啟示。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7(2),37-86。
余典錡(2012)。大學生閱讀動機與網路素養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宜貞(1998)。影響閱讀動機的因素:看教室環境與文化,師友,378:23,41-61。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臺北市:松岡。
吳雅嵐(2011)。大學生使用圖書館電子書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中市。
宋曜廷、劉佩雲、簡馨瑩(2003)。國小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相關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1,135-158。
床心理學雜誌,15(5),539-542。
李小觀(2004)。情緒教育方案對國小四年級兒童情緒智力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台南。
李青L i, Q i n g、石武強S h i, Wu-Q i a n g(2007)。注重在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療法How to carry out the biblioatherapy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6(1),33-34。
李維青,單勇(2005)。新疆地區讀者的閱讀動機調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62-68。
周鈺茹(2013)。大學生閱讀行為與大學圖書館關係之研究-以逢甲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統計學系統計與精算碩士班,臺中市。
林大有(2008)。情緒管理的第一堂課。臺北市:宇河文化。
林巧敏(2009)。推動國中小學童數位閱讀計畫之探討。臺灣圖書館管理季刊,5(2),49-67。
林彥宏(2015)。書寫,在療癒的空間傾訴與傾聽。慧炬雜誌。595,17-19。
林蔚芳(2006)。從情緒勞務的觀點談教師的人際情緒管理。教育研究月刊,150,23-37。
柯華葳(2020)。臺灣閱讀策略教學政策與執行。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93-114。
洪幸妙(1997)。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洪雲(2005)。激發閱讀動機注重閱讀過程。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3,121-123。
飛利浦(2010)。2010年台灣民眾健康與幸福調查報告。檢自:http://www.newscenter.philips.com/tw_zh/standard/about/news/news2010/
唐璽惠、王財印、何金針、徐仲欣(2005)。情緒管理與壓力調適。臺北市:心理。
孫郁荃(2007)。現代少年維特的煩惱-談青年少的情緒管理。諮商與輔導,256,14-18。
宮梅玲、叢中(2004)。大學生心理問題閱讀療法研究。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2),95-96。
宮梅玲、叢中、王連雲(2002)。有助於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書刊類別調查。中國學校衛生,23(5),470-471。
宮梅玲、叢中、王連雲、劉雲、亓高生、張一巍、李華娜(2002)。閱讀療法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效果評價。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1(5),578。
宮梅玲[G o n g, M e i-L i n g]、叢中[Co n g,Zh o n g]、王連雲[Wa n g, Li a n-Yu n](2002)。有助於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書刊類別調查[You zhu yu jie jue da xue sheng xin li wen ti de shu kan lei biediao cha]。中國學校衛生Chines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23(5),470-471。
翁筠緯(2009)。網路使用者生活型態、閱讀動機與文學小說閱讀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新北。
做心理篩檢與諮詢。中國時報,E5。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版)。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楊國樞(1980)。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婕妤(2015)。愉悅閱讀過程中的正面情緒─以臺灣女性閱讀 BL作品所得之「療癒感」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婕妤、林奇秀(2015)。BL(Boys’Love)閱讀的「治癒感」及其發生情境。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2(4),359-388。
張智琪(2006)。大專校院圖書館館員專業成長相關閱讀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張傳琳編(2013)。正向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 2005年PIRLS資料為例。中央大學,桃園。
陳李綢(2008)。中學生情緒智慧測量與適應性指標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9,61-81。
陳書梅(2008)。閱讀與情緒療癒-淺談書目療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20,4-9。
陳書梅(2013)。國小兒童之情緒療癒閱讀。臺北市立圖書館 訊,30(3),69-79。
陳書梅(2014)。從沉鬱到淡定:大學生情緒療癒繪本解題書目。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臺北市。
陳書梅(2017)。從「知識殿堂」到「心靈療癒所」:圖書館書目療法服務之發展與前瞻。2017年書目療法服務圖書館實務經驗分享論壇,臺北市
陳書梅、洪新柔(2013)。各類型閱讀素材之情緒療癒效用分析─以大學生為例。圖書館 學與資訊科學,39(2),44-65。
陳書梅、張簡碧芬(2013)。大學生閱讀之情緒療癒小說類 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1(1),55-94。
陳書梅、張簡碧芬(2014)。小說對大學生之情緒療癒效用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1(2),293-331。
陳清泉(1990)。大學生生活壓力、認知型態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雅慧(2011)。2011青少年閱讀力大調查,我們都是讀「臉書」長大的。親子天下,12月號,150-151。
陳慧敏(2014)。不只是自我安慰而已!科學研究發現,讀書會讓人變得更聰明、更善良。閱讀最前線網。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4/12/01/reading-makes-you-smarter/
陳慧敏(2014)。缺理由讀書嗎?為興趣而讀,就能降低憂鬱、癡呆風險、提高生活幸福指數!閱讀最前線網。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5/08/11/reading-makes-people-healthier/
陳璧琳(2007)。預防憂鬱症:元氣篩檢車上路,服務到家,為民眾
博客來網路書店(2014)。青少年閱讀大調查。博客來網路書店。檢自: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2014/12/school/。
彭秀玲(1986)。大學生的生活壓力和自我強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傅溪年(2004)。打開你的閱讀腦袋。台北:采竹。
游仕偉(2001)。網路電子書讀者之使用動機與行為研究。南華大學,嘉義。
黃子恩(2010)。大學生課外閱讀動機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中部一所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黃彥霖(2016)。最讓人放鬆的方法──開始閱讀六分鐘,減輕68%的壓力!閱讀最前線。檢自:https://news.readmoo.com/2016/11/15/161115-read-to-relax/
黃家瑩(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閱讀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珮書(譯)(2006)。壓力調適與管理(原作者:Wolfgang Linden)。台北 市:華騰。 (原著出版年:2005)
黃淑嫆(2013)。幼兒園教保人員情緒管理能力量表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嘉義市。
黃聲儀(2014)。閱讀,改變的力量。檢自:http: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7870
楊振昇(2002)。壓力調適與情緒管理。研習論壇月刊,141,1-10。
楊瑞珠(1996)。教師情緒管理。臺北市:教育部。
楊曉雯(1996)。高中生閱讀行為研究:以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為例。淡江大學,新北市。
葉一蕾(2016)。青少年輕小說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葉在庭(2001)。青少年情緒調適、焦慮、社會支持及生活事件與自殺意念的關係。中華輔導學報,10,151-178。
韓北平(2008)。大學生閱讀動機與高校圖書館導讀工作。 農業網絡資訊 ,6 期,
157-158。
董氏基金會(2005)。大學生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性調查。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6
董氏基金會(2007)。大學生憂鬱情緒與求助行為之相關性調查。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8
董氏基金會(2008)。大學生主觀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檢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9&Page=1
趙菁瑩(2019)。臺灣借閱排行榜與暢銷書排行榜之觀察研究:兼論圖書被借與被買之關聯性,國立政治大學,新北。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佩雲(2003)。成人閱讀動機量表發展及其相關因素探討。管理與教育研究學報,2,52-73。
劉金萍(2012)。高雄市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之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劉思遠(2013)。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輔導通訊,71,1-5。
潘正德(1996)。大一新生人格特質、生活適應與學業成績的關係暨相關因素之研究。中原學報,24,35-51。
蔡秀玲、楊智馨(1999)。情緒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秀玲、楊智馨(2013)。情緒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蔡枚峨(2011)。國民小學學校閱讀環境與高年級學生閱讀動機、閱讀行為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衛生福利部(2013)。追尋幸福職場。衛生報導月刊,154。
衛生福利部(2015)。105年度自殺防治年中討論會。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5)。認識憂鬱、面對憂鬱、擺脫憂鬱。臺北市:衛生福利部。
鄭仁偉、陳春希、袁梅玲、李姿瑩 (2012)。不當督導、印象管理與退卻行為之研究-表層演出與深層演出的中介效果。輔仁管理評論,19,1-27。
蕭仁釗、林耀勝、鄭逸如(1997)。健康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蕭世平(2003)。影響大學生健康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1,47-86。
盧雅琪(2005)。交互教學法運用於現代文學閱讀教學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宜瑾(2013)。已婚國小女性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與壓力調適之研究─以嘉義市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縣。
謝彩瑤(2001)。臺東師院學生課外閱讀行為調查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東。
謝淑婉(2017)。壓力調適和情緒管理課程介入與親子關係促進研究-以高雄市單親家園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簡鴻檳(2003)。高中生休閒阻礙與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臺中。
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臺北市:幼獅。
羅郁晴(2016)。以自我決定論探討成人閱讀動機、態度及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關鍵評論網(2017)。2016誠品閱讀回顧:看見未來關鍵的5件事。檢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feature/esliteread
嚴媚玲(1991)。大學生的閱讀活動與其管道之研究。淡江大學,臺北。
嚴媚玲(2000)。大學生的閱讀行為概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12-15。
蘇懋坤、張國康(2018)。大學生生活壓力與運動幸福感之研究。 輔仁大學體育學刊,17,85-100。
貳、 英文部分
Baker, L. & Wigfield, A.(1999). Dimens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and their relations to reading activity and reading achievement.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4, 452-477.
Baruchson-Arbib, S. (1996). The heritage of the 20th century. In Social information science: Love, health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pp. 18-35).Brighton,England: Sussex Academic.
Baruchson-Arbib, S. (1997). The “self-help section” in public libraries: The case of Israel. Public Library Quarterly, 16(3), 41-49.
Baruchson-Arbib, S. (2000). Bibliotherapy in school libraries: An Israeli experiment. School Libraries Worldwide, 6(2), 102-110.
Bryan, A. I. (1939). Can there be a science of bibliotherapy. Library Journal, 64(14),773-776.
Certo,Schleien & Muccino. (1984) Acquisition of leisure skills by a severely handicapped adolescent: A data based instructional program.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the Mentally Retarded,19(4),297-305.
Cornett, C. E., & Cornett, C. F. (1980). The bibliotherapeutic process. In Bibliotherapy: The right book at the right time (chap. 4,pp. 17-19). Bloomington, IN: Phi Delta Kappa Educational Foundation.
Erikson,E. H. (1969). Gandhi`s truth: On the origins of militant nonviolence. New York: Norton.
Glock, S., & Kovacs, C. (201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sing Insights from Implicit Attitude Measur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25(4),pp503-522.
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Why it can matter more than IQ. New York: Bantam Books.
Gross, J. J. (1998). Antecedent-and 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 Divergent consequences for experience, expression, and physi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1), 224-237.
Hatt. F. (1976) What Does the Reader Want? The Reading Proces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Lonon, Clive Bingley.
Heintzman., P. and Mannell, R. C., “Spiritual Functions of Leisure and Spiritual Well-being: Coping with Time Pressure,” Leisure Science, Vol. 25, 2003, pp. 207-230.
Jones, E. H. (2001). What is bibliotherapy? In Bibliotherapy for bereaved children: Healing reading (pp. 15-24). London, UK: Philadelphia.
Kashdan, T. B., & Breen, W. E.(2008). Social anxiety and positive emo-tions: A prospective examination of a self-regulatory model with tndencies to suppress or express emotions as a moderating variable. Behavior Therapy, 39(1), 1-12.
Lazarus, R. S., & Folkman, S. (1984). Stress, sappraisal, and coping. New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Liu, Z. (2006). Print vs. electronic resources: A study of user perceptions, preferences,and u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42(2006), 583-592.
Lowe, R., & Bennett, P. (2003). Exploring coping reactions to work-stress: Application of an appraisal theory.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76, 393-400.
Maatta (2010). The role of the reader and the act of reading. In A few good books: Using contemporary reader’s advisory strategies to connect readers with books(chap.3). New York : Neal-Schuman Publishers
McKechnie, L., Ross, C., & Rothbauer, P. (2007). Affective dimensions of information seeking i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In D. Nahl & D. Bilal (Eds.), Information and emotion: The emergent affective paradigm in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ory (pp. 187-196).Medford, NJ: Information Today.
Ross, C. S. (1999). Finding without seeking: The information encounter in the context of reading for pleasur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35, 783-799.
Rubin, R. J. (1978). Using biblio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practice. Phoenix, AZ: Oryx Press.
Salovey, P., & Mayer, J. D.( 1990 )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1, 185-211.
Sarafino, E. P. (1997). Health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nteraction. New York: Wiley.
Sarafino, E. P. (2002). Healthp psychology: Biopsychosocial iInterac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Tugade, M. M., & Fredrickson, B. L. (2007). Resilient individuals use positive emotions to bounce back from nega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320-333.
Weisinger, H. D. (1998).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Wigfield, A., Guthrie, J. T.(1997). Relations of c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420-432.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0973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