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以合夥為當事人確定判決效力之研究-以既判力及執行力之主觀與客觀範圍為中心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Judgements Determined by Partnership as a Party – Focusing o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and Executive Effect
作者 黃筱真
Huang, Siao-Jen
貢獻者 劉明生
黃筱真
Huang, Siao-Jen
關鍵詞 合夥
權利能力
民法第681條
當事人能力
退夥
入夥
既判力
執行力
債務人異議之訴
第三人異議之訴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2-九月-2021 17:03:11 (UTC+8)
摘要 現今社會常見以合夥組織作為進行法律交易之團體型態,隨著社會發展與交易需求,合夥組織之團體性亦日漸濃厚,社會上亦不乏以合夥團體之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交易之案例。倘合夥團體因與合夥財產相關之權利義務與第三人發生法律糾紛,於我國法尚未承認合夥團體之權利能力而僅承認合夥團體之當事人能力時,應由何者承擔確定判決之效力(包括既判力與執行力)?尤其是合夥團體被起訴請求以合夥財產負清償責任時,因個別合夥人依我國民法第681條之規定對合夥債務亦須以私人財產負連帶責任,應如何劃定該確定判決之既判力與執行力之主觀與客觀範圍?個別合夥人於強制執行程序中,其個人財產遭強制執行時,應提起何種救濟途徑?此等程序法上之爭議於我國實務與學說見解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民事訴訟係為實現私權之程序,與實體法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倘若承認合夥團體具有權利能力,則其與個別合夥人應屬分別獨立之權利主體,於訴訟上應屬不同當事人,而合夥債務與合夥人對於合夥債務所應負之個人連帶債務亦屬不同債務內容,故於訴訟上亦屬不同訴訟標的,進而得明確劃分合夥團體訴訟之既判力與執行力範圍以及強制執行之救濟途徑。因此,本文將先探討合夥團體是否具有權利能力及其衍生之相關實體法議題,再討論合夥團體有無當事人能力、合夥團體與第三人涉訟時該確定判決之既判力與執行力之劃定以及強制執行救濟途徑等程序法議題。由於德國法針對該等爭議之發展與我國法有許多相似之處,故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將同時參照德國法之見解,期能自其中獲得借鏡,並嘗試針對各個爭議提出本文淺見。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以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書籍
1.王千維,由合夥組織之四大原則看合夥人之更易,2014年2月。
2.王澤鑑,民法總則,2014年2月。
3.史尚寬,債法各論(下),1960年11月。
4.呂太郎,民事訴訟法,2019年1月。
5.吳光陸,強制執行法,2015年9月。
6.林誠二,債編各論新解 體系化解說(下),2015年4月。
7.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2016年9月。
8.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2016年8月。
9.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2004年2月。
10.柯芳枝,公司法論,2012年2月。
11.邱聰智著,姚志明校訂,新訂債法各論(下),2008年3月。
12.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筆記版,2009年。
13.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上),2020年9月。
14.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下),2020年1月。
15.許士宦,強制執行法,2017年9月。
16.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編,2016年10月。
17.張登科,強制執行法,2012年8月。
18.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2011年8月。
19.陳計男,強制執行法釋論,2002年8月。
20.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2009年11月。
21.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2009年10月。
22.陳聰富,民法總則,2019年11月。
23.黃川口,公司法論,1982年10月。
24.黃立,民法債編各論(下),2002年7月。
25.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2005年10月。
26.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2010年10月。
27.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2005年9月。
28.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下),1986年6月。
29.薛祀光,民法債編各論,1960年6月。
30.廖大穎,公司法原論,2016年2月。
31.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19年10月。
32.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下),2012年2月。
33.賴來焜,強制執行法總論,2007年10月。
34.戴修瓚,民法債編各論,1979年9月。
(二)專書論文
1.吳明軒,執行名義對於人之效力,收錄於楊與齡主編,強制執行法實例問題分析,2000年11月,頁1-21。
2.邱聰智,合夥人責任與求償權,收錄於固有法制與當代民事法學 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1997年8月,頁191-220。
3.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修正後之程序法學,收錄於程序利益保護論,2005年4月,頁188-135。
4.張特生,民事訴訟法當事人能力問題,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一),1986年4月,頁211-253。
5.陳榮宗,非法人團體之權利能力論,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三),2000年12月,頁89-196。
6.劉明生,既判力、執行力主觀與客觀範圍之研究——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之確定判決為中心,收錄於確定判決及裁定之效力—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九卷,2020年10月,頁83-134。
7.駱永家,合夥與當事人能力,收錄於民事法研究(一),1995年9月,頁1-18。
(三)期刊文獻
1.王千維,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期,2002年4月,頁147-231。
2.王文宇,商業組織之核心法則——以公司、信託、合夥為例,法令月刊第53卷第1期,2002年1月,頁3-13。
3.王丹陽,德國民事合夥之債務與責任學說的演變,政治與法律第5期,2009年5月,頁135-143。
4.呂太郎,所謂非法人團體之權利能力,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0-183。
5.李太正,民事既判力主觀範圍及強制執行當事人適格之關聯性,司法週刊第437期,1999年10月,第2版至第3版。
6.沈冠伶,涉及非法人團體之當事人適格及訴訟擔當,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29-42。
7.沈冠伶,訴訟標的之闡明與紛爭一次解決(下)——從闡明制度論法院之協力及當事人之處分,月旦法學雜誌第262期,2017年3月,頁119-143。
8.沈冠伶,非法人團體之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及其判決效力——交錯於實體法與程序法之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20期,2011年4月,頁95-157。
9.吳從周,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強制固有必要共同訴訟與民法第828條修正前後之互動(上)-實體法與程序法對應適用之研究(一),臺灣法學雜誌第202期,2012年6月,頁75-92。
10.吳從周,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強制固有必要共同訴訟與民法第828條修正前後之互動(下)-實體法與程序法對應適用之研究(一),臺灣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7月,頁120-133。
11.吳從周,公同共有債權之行使——評最高法院一〇四年度第三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收錄於物權法之新思與新維——陳榮隆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6年8月,頁205-237。
12.杜景林,德國最高法院的民事合夥造法及評價,北方法學第9卷第49期,2015年第1期,頁62-68。
13.林忠義,當事人能力概念之重建暨當事人能力與權利能力之結合,軍法專刊第43卷第8期,1997年8月,頁18-28。
14.林洲富,法院執行第三人財產,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2007年8月,頁12-13。
15.林誠二,準公同共有債權之請求-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二一八四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45期,2016年3月,頁9-16。
16.林榮耀,論合夥之團體性,法學評論第30卷第1期,1964年1月,頁12-16。
17.邱聯恭,「程序主體」概念相對化理論之形成及今後(中)-基於民事訴訟法修正意旨及其前導法理之闡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2012年2月,頁45-57。
18.姜世明,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二講 強制執行程序違法之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151期,2015年5月,頁40-49。
19.姜世明,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三講 債務人異議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161期,2016年3月,頁36-50。
20.姜世明,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四講 第三人異議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166期,2016年7月,頁49-60。
21.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如何擴張及於合夥人(上),月旦法學教室第92期,2010年6月,頁63-72。
22.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如何擴張及於合夥人(下),月旦法學教室第93期,2010年6月,頁81-94。
23.許士宦,第三人訴訟參與與判決效主觀範圍(上)-以民事訴訟上第三人之程序權保障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2月,頁109-127。
24.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不及於已退夥之合夥人(上)──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328號判決評釋,臺灣法學雜誌第219期,2013年3月,頁49-64。
25.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不及於已退夥之合夥人(下)--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328號判決評釋,臺灣法學雜誌第221期,2013年4月,頁98-112。
26.許士宦,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論之生成,臺灣法學雜誌第329期,2017年10月,頁1-20。
27.許士宦,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之法律構造:兼論其與既判力客觀範圍之異同,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61-110。
28.許士宦,合夥人之補充性給付與執行力之擴張-最高法院六十七年度臺上字第二七四號判決及七十四年度臺上字第二三六九號判決之評釋,臺灣法學雜誌第28期,2001年11月,頁63-74。
29.許政賢,既判力相對性與債之關係相對性,臺灣法學雜誌第296期,2016年5月,頁149-154。
30.張永健,財產獨立與資產分割之理論架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0期,2015年12月,頁87-104。
31.陳榮宗,債務人異議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2004年2月,頁12-13。
32.陳聰富,民法總則講座:第四講 法人的意義、種類與能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39期,2014年4月,頁39-54。
33.黃國昌,既判力:第三講 既判力之客觀範圍-兼論爭點效,月旦法學教室第34期,2005年8月,頁40-51。
34.黃國昌,既判力:第四講 既判力之主觀範圍,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2005年12月,頁57-67。
35.游進發,再論準公同共有債權之行使-以最高法院一○四年度第三次民事庭會議(一)為反思對象,月旦法學雜誌第246期,2015年10月,頁186-195。
36.鄭冠宇,合夥之法律地位與救濟,台灣法學雜誌第284期,2015年11月,頁89-91。
37.劉召成,德國法上民事合夥部分權利能力理論及其借鑒,政治與法律第9期,2012年9月,頁133-141。
38.劉明生,共同訴訟之研究,輔仁法學第44期,2012年12月,頁159-234。
39.劉明生,證人之訊問,月旦法學教室第171期,2016年12月,頁18-20。
40.劉宗榮,論繼承取得公同共有債權的請求,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2015年9月,頁59-79。
41.駱永家,既判力之主觀範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卷第1期,頁287-307。
42.駱永家,既判力、執行力與繼受人,臺大法學論叢,第2卷第1期,1972年10月,頁215-222。
43.錢國成,合夥財產與合夥債務,法令月刊第22卷第12期,1971年12月,頁339-441。
(四)研究計畫
1.王千維,民法上的合夥契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2012年10月。
(五)碩博士論文
1.吳奇政,合夥人在合夥關係下所負義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二、德文文獻(以著者姓名字母排列)
(一)書籍
1. Dieter, Medicus/Stephan, Lorenz, Schuldrecht II Besonderer Teil, 17. Auflage 2014.
2. Erich, Waclawik, Prozessführung im Gesellschafts – Corporate Litigation, 2008.
3. Frauke, Lücken, Parteifähigkeit der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und Parteibegriff im Zivilprozessrecht, 2009.
4. Friedrich, Stein/Martin, Jonas, Kommentar zur ZPO, Bd. 1, §§ 1-77, 22. Auflage 2013.
5. Dies., Kommentar zur ZPO, Bd. 4, §§ 271-327, 22. Auflage 2013.
6. Hans, Gummert/Lutz Weiper, Münchener Handbuch des Gesellschaftsrechts, Bd. 1, 5. Auflage 2019.
7. Hans-Joachim, Musielak/Wolfgang, Voit, Zivilprozessordnung, 18. Auflage.
8. Johannes, Wertenbruch, Die Haftung von Gesellschaften und Gesellschaftsanteilen in der Zwangsvollstreckung, 2002.
9. Karsten, Schmidt,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HGB, Bd.2, §§ 105-160, 4. Auflage 2016.
10. Klaus, Spangemacher/Reimar, Zimmermann/Petra, Zimmermann-Hübner, Handels- und Gesellschaftsrecht, 10. Auflage 2009.
11. Leo, Rosenberg/Petter, Gottwald/Karl, Heinz, Schwab, Zivilprozessrecht, 17. Auflage 2010.
12. Markus, K, Weiss, Rechtsfähigkeit, Parteifähigkeit und Haftungsordnung der BGB-Gesellschaft nach dem Grundlagenurteil des Bundesgerichtshofs vom 29.01.2001, 2009.
13. Martin, Henssler/Lutz, Strohn, Gesellschaftsrecht, 5. Auflage 2021.
14. Mathias, Habersack,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d. 7, §§ 705-853, 8. Auflage 2020.
15. Matthias, Morawietz, Die rechts- und parteifähig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im Zivilprozess, 2011.
16. Richard, Zöller, Zivilprozessordnung, 29. Auflage 2012.
17. Stephan, Habermeier/Dieter, Reuter, 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 705-740, 2003.
18. Thomas, Richter, Die BGB-Gesellschaft im Vergleich zu den französischen Zivilgesellschaften, 2009.
19. Valerie, Kellermann, Die Haftung der Gesellschafter einer BGB-Außengesellschaft, 2007.
20. Wolfgang, Krüger/Thomas, Rauscher,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ZPO, Bd. 1, §§ 1-354, 6. Aufl. 2020.
21. Dies.,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ZPO, Bd. 2, §§ 355-945b, 6. Aufl. 2020.
(二)期刊文獻
1. Albrecht, Cordes, Di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auf dem Weg zur juristischen Person? JZ 6,1998, S.545-552.
2. Alfred, Bergmann, Neuere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gerichtshofs zum Personengesellschaftsrecht, WM Sonderteil, 2018, S.3-15.
3. Barbara, Dauer-Lieb, Ein neues Fundament für die BGB-Gesellschaft, DStR 2001, S.356-361.
4. Dagmar, Gesmann-Nuissl, Die Rechts- und Parteifähigkeit sowie Haftverfassung der GbR, WM 2001, S.973-1008.
5. Dominik, Klimke, Einwendungsverzicht und Rechtskrafterstreckung bei Personengesellschaften, ZGR 2006, S.540-562.
6. Eberhard, Wieser, Rechtsfähige BGB-Gesellschaft – Neue Rechtslage nach der BGH-Entscheidung, MDR 2001, S.421-423.
7. Gerhard, Wagner, Grundproblem der Parteifähigkeit, ZZP 2004, S.305-374.
8. Hanns, Prütting, Ist di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insolvenzfähig? ZIP 1997, S.1725-1727.
9. Harm, Peter, Westermann, Erste Folgerungen aus der Anerkennung der Rechtsfähigkeit der BGB-Gesellschaft, NZG 2001, S.289-295.
10. Johannes, Wertenbruch, Die Parteifähigkeit der GbR - die Änderungen für die Gerichts- und Vollstreckungspraxis, NJW 2002, S.324-329.
11. Kai-Steffen, Scholz, Die BGB-Gesellschaft nach dem Grundsatzurteil des BGH vom 29. 1. 2001, NZG 2002, S.153-163.
12. Karsten, Schmidt, Die BGB-Außengesellschaft: rechts- und parteifähig – Besprechung des Grundlagenurteils II ZR 331/00 vom 29. 1. 2001, NJW 2001, S.993-1003.
13. Ders., Haftung des Gesellschafters oder Einzelkaufmanns für Altverbindlichkeiten nach haftungsbeschränkender Umwandlung, NJW 1981, S.159-161.
14. Markus, Lenenbach, Die verdeckte Repräsentation der BGB-Gesellschaft bei einer Klage gegen alle Gesellschafter nach §736 ZPO, WM 2001, S.385-432.
15. Mathias, Habersack, Die Anerkennung der Rechts- und Parteifähigkeit der GbR und der akzessorischen Gesellschafterhaftung durch den BGH, BB 2001, S.477-483.
16. Matthias, Weller, Zur Rechtskrafterstreckung zwischen der Gesellschaft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und ihren Gesellschaftern, ZZP 2011, S.491-503.
17. Peter, Reiff, Die Haftungsverfassung der GbR nach dem Urteil des BGH vom 27. 9. 1999 (II ZR 371/98), NZG 2000, S.281-285.
18. Peter, Ulmer, Die Gesamthandsgesellschaft – ein noch immer unbekanntes Wesen? Archiv fü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1998, S.113-151.
19. Peter-Hendrik, Müther, Zivilprozessuale Problem der „neuen“ BGB-Gesellschaft, MDR 2002, S.987-991.
20. Petra, Pohlmann, zur Parteifähigkeit und Prozessfähigkeit der GbR – Zur Vollstreckung in das Gesellschaftsvermögen der GbR, ZZP 2002, S.103-109.
21. Reinhard, Lutz, Di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im Zivilprozess – Aktuelle Rechtsprobleme, GWR 2012, S.30-34.
22. Wolfram, Timm, Die Rechtsfähigkeit der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und ihre Haftungsverfassung, NJW 1995, S.3209-3218.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7651030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30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明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黃筱真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Huang, Siao-J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黃筱真zh_TW
dc.creator (作者) Huang, Siao-J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2-九月-2021 17:03:11 (UTC+8)-
dc.date.available 2-九月-2021 17:03:1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九月-2021 17:03:11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7651030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698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7651030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現今社會常見以合夥組織作為進行法律交易之團體型態,隨著社會發展與交易需求,合夥組織之團體性亦日漸濃厚,社會上亦不乏以合夥團體之名義與第三人從事法律交易之案例。倘合夥團體因與合夥財產相關之權利義務與第三人發生法律糾紛,於我國法尚未承認合夥團體之權利能力而僅承認合夥團體之當事人能力時,應由何者承擔確定判決之效力(包括既判力與執行力)?尤其是合夥團體被起訴請求以合夥財產負清償責任時,因個別合夥人依我國民法第681條之規定對合夥債務亦須以私人財產負連帶責任,應如何劃定該確定判決之既判力與執行力之主觀與客觀範圍?個別合夥人於強制執行程序中,其個人財產遭強制執行時,應提起何種救濟途徑?此等程序法上之爭議於我國實務與學說見解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民事訴訟係為實現私權之程序,與實體法具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倘若承認合夥團體具有權利能力,則其與個別合夥人應屬分別獨立之權利主體,於訴訟上應屬不同當事人,而合夥債務與合夥人對於合夥債務所應負之個人連帶債務亦屬不同債務內容,故於訴訟上亦屬不同訴訟標的,進而得明確劃分合夥團體訴訟之既判力與執行力範圍以及強制執行之救濟途徑。因此,本文將先探討合夥團體是否具有權利能力及其衍生之相關實體法議題,再討論合夥團體有無當事人能力、合夥團體與第三人涉訟時該確定判決之既判力與執行力之劃定以及強制執行救濟途徑等程序法議題。由於德國法針對該等爭議之發展與我國法有許多相似之處,故在研究過程中,本文將同時參照德國法之見解,期能自其中獲得借鏡,並嘗試針對各個爭議提出本文淺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簡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
第二章 合夥團體之權利能力、責任性質與個別合夥人之責任性質 6
第一節 合夥團體之權利能力 6
第二節 合夥團體之責任性質 27
第三節 個別合夥人之責任性質 36
第三章 合夥訴訟之當事人能力與當事人適格 49
第一節 合夥團體之當事人能力 49
第二節 合夥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65
第三節 合夥訴訟之當事人表明 84
第四章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確定判決既判力範圍之劃定 90
第一節 既判力之概說 91
第二節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判決既判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97
第三節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個別合夥人連帶責任之爭議 110
第四節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退夥人及新入夥人之爭議 122
第五章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確定判決執行力範圍之劃定 144
第一節 執行力之概說 144
第二節 既判力與執行力主觀與客觀範圍應否一致之爭議 147
第三節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判決執行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154
第四節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執行力是否擴張及於個別合夥人連帶責任之爭議 165
第五節 個別合夥人之私人財產被強制執行之救濟途徑 179
第六章 結論 190
參考文獻 195

詳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研究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範圍、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2
第一項 研究範圍 2
第二項 研究方法 3
第一款 裁判分析法 3
第二款 文獻分析法 3
第三款 比較法分析法 4
第三項 研究架構 4
第二章 合夥團體之權利能力、責任性質與個別合夥人之責任性質 6
第一節 合夥團體之權利能力 6
第一項 合夥之基本法理 6
第一款 合夥為一種典型之契約態樣 7
第二款 合夥之團體性 8
第一目 合夥財產 8
第二目 合夥事務之執行 8
第三目 合夥人 9
第二項 我國合夥團體權利能力之爭議 10
第一款 我國實務見解 10
第一目 否定說 10
第二目 肯定說 12
第二款 我國學說見解 13
第一目 否定說 13
第二目 肯定說 14
第三項 德國合夥團體權利能力之爭議 16
第一款 德國合夥團體權利能力之源頭與立法歷程 16
第一目 德國合夥團體權利能力之源頭 16
第二目 德國合夥團體權利能力之立法歷程 17
第二款 德國合夥團體權利能力之學說與實務見解 18
第一目 實務見解 18
一、採取傳統學說之立場將與公同共有原則衝突 19
二、於合夥成員之更易時對現存法律關係將造成不利影響 19
三、合夥團體與無限公司法律形式互為轉換時之困難 19
第二目 學說見解 20
一、傳統學說(個別化公同共有理論) 20
二、團體學說(集體單位理論) 22
第四項 本文見解 23
第二節 合夥團體之責任性質 27
第一項 合夥財產之性質 28
第一款 合夥財產之構成 28
第二款 合夥財產之歸屬 29
第三款 合夥財產之獨立性 31
第二項 合夥債務之性質 32
第三項 本文見解 33
第一款 區分合夥財產與合夥人私人財產之必要性 33
第一目 合夥財產具有規避破產風險之目的 34
第二目 合夥財產具有確保合夥事業延續之目的 35
第二款 區分合夥債務與個別合夥人連帶債務之必要性 35
第三節 個別合夥人之責任性質 36
第一項 個別合夥人責任之立法例 36
第一款 連帶責任主義 36
第二款 分割責任主義 37
第二項 我國民法第681條之責任性質 37
第一款 概說 37
第二款 不足清償時點之判斷 38
第三款 合夥人責任與保證責任之差異 39
第三項 德國法上關於合夥人責任性質之討論 40
第一款 雙重義務理論 41
第二款 從屬性理論 43
第四項 本文見解 45
第三章 合夥訴訟之當事人能力與當事人適格 49
第一節 合夥團體之當事人能力 49
第一項 我國合夥團體之當事人能力 49
第一款 當事人能力乃獨立於權利能力之訴訟法制度 49
第二款 非法人團體當事人能力之承認及其與權利能力斷層之銜接 50
第三款 我國合夥團體當事人能力之爭議 53
第一目 實務見解 53
第二目 學說見解 54
一、否定說 54
二、肯定說 54
三、折衷說 55
第二項 德國合夥團體之當事人能力 55
第一款 權利能力與當事人能力之關係 55
第二款 傳統之必要共同訴訟型態 57
第三款 晚近合夥團體當事人能力之承認 58
第一目 德國聯邦最高法院承認合夥團體當事人能力之論據與分析 59
一、權利能力與當事人能力之合致性 59
二、承認外部合夥之當事人能力並未違反法律 60
三、必要共同訴訟之型態應予揚棄 61
第二目 學說上少數之否定見解 63
第三項 本文見解 63
第二節 合夥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65
第一項 當事人適格之基本概念 65
第二項 以合夥團體或合夥人為原告提起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66
第一款 以合夥團體為原告提起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66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66
一、實務見解 66
二、學說見解 67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68
第二款 以全體合夥人或個別合夥人為原告提起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69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69
一、實務見解 70
二、學說見解 71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73
第三項 以合夥團體或合夥人為被告提起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74
第一款 我國法之見解 75
第一目 實務見解 75
第二目 學說見解 76
第二款 德國法之見解 76
第四項 以合夥團體與合夥人為共同被告提起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77
第一款 我國法之見解 77
第一目 實務見解 77
第二目 學說見解 79
第二款 德國法之見解 79
第三款 本文見解 81
第三節 合夥訴訟之當事人表明 84
第一項 以合夥團體為原告或被告之當事人表明 84
第一款 我國法之見解 84
第二款 德國法之見解 85
第二項 以個別合夥人之名義為合夥團體為原告或被告之當事人表明 87
第一款 我國法之見解 87
第二款 德國法之見解 88
第三項 小結 88
第四章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確定判決既判力範圍之劃定 90
第一節 既判力之概說 91
第一項 既判力之意義與目的 91
第二項 既判力之主觀範圍 92
第三項 既判力之客觀範圍 94
第二節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判決既判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97
第一項 以合夥團體為原告判決既判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97
第一款 以合夥團體為原告提起訴訟之情形 97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97
一、實務見解 97
二、學說見解 98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99
第二款 以全體合夥人為原告提起訴訟之情形 100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00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00
第三款 以個別合夥人為原告提起訴訟之情形 101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01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01
第二項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既判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102
第一款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02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02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02
第二款 以合夥團體與全體合夥人為共同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03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03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04
第三款 以全體合夥人為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04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04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05
第四款 以個別合夥人為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07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07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07
第三項 小結 109
第三節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個別合夥人連帶責任之爭議 110
第一項 我國法之見解 111
第一款 肯定說 111
第二款 否定說 112
第二項 德國法之見解 115
第一款 否定說 115
第二款 德國商法典第129條第1項之抗辯性質 116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19
第四節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退夥人及新入夥人之爭議 122
第一項 退夥人及新入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2
第一款 退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2
第一目 我國退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3
第二目 德國退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4
第二款 新入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5
第一目 我國新入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5
第二目 德國新入夥人對於合夥債務之責任 126
第二項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退夥人及新入夥人之爭議 128
第一款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退夥人之爭議 128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28
一、實務見解 128
二、學說見解 130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31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34
第二款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既判力是否擴張及於新入夥人之爭議 137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37
一、實務見解 137
二、學說見解 139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40
一、肯定說 140
二、否定說 141
第三目 本文見解 142
第五章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確定判決執行力範圍之劃定 144
第一節 執行力之概說 144
第一項 執行力之意義與目的 144
第二項 執行力之主觀範圍 145
第三項 執行力之客觀範圍 147
第二節 既判力與執行力主觀與客觀範圍應否一致之爭議 147
第一項 既判力與執行力之主觀與客觀範圍應為一致說 147
第二項 既判力與執行力之主觀與客觀範圍不必為一致說 149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52
第三節 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判決執行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154
第一項 以合夥團體為原告判決執行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154
第二項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執行力是否及於合夥團體或全體合夥人 156
第一款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56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56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57
第二款 以合夥團體與全體合夥人為共同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58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58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59
第三款 以全體合夥人為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60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60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60
第四款 以個別合夥人為被告請求履行合夥債務之情形 163
第一目 我國法之見解 163
第二目 德國法之見解 164
第三項 小結 164
第四節 以合夥團體為被告判決執行力是否擴張及於個別合夥人連帶責任之爭議 165
第一項 我國法上之發展 166
第一款 實務見解 166
第二款 學說見解 167
第一目 肯定說 167
一、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及於合夥人補充性連帶債務具有必要性 167
二、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及於合夥人補充性連帶債務具有實體上正當性 168
三、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及於合夥人補充性連帶債務具有程序上正當性 168
四、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及於合夥人補充性連帶債務具有合理性及公平性 170
第二目 否定說 170
一、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應與既判力客觀範圍擴張具有一致性 170
二、合夥人補充性債務並非合夥團體訴訟之訴訟標的 171
三、使執行力擴張及於補充性債務對於個別合夥人程序保障不足 172
四、由司法事務官審查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與否不妥適 173
第二項 德國法上之發展 173
第三項 本文見解 175
第五節 個別合夥人之私人財產被強制執行之救濟途徑 179
第一項 執行力範圍與強制執行救濟途徑之關聯性 179
第二項 個別合夥人之私人財產被強制執行應採取之救濟途徑之爭議 182
第一款 我國法之見解 182
第一目 實務見解 182
第二目 學說見解 184
一、合夥人得提起債務人異議之訴加以救濟 184
二、合夥人得提起第三人異議之訴加以救濟 185
第二款 德國法之見解 186
第三款 本文見解 187
第六章 結論 190
參考文獻 195
zh_TW
dc.format.extent 208767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651030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合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權利能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法第681條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當事人能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退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入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既判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執行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債務人異議之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第三人異議之訴zh_TW
dc.title (題名) 以合夥為當事人確定判決效力之研究-以既判力及執行力之主觀與客觀範圍為中心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Judgements Determined by Partnership as a Party – Focusing on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Scope of Res Judicata and Executive Effec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以著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書籍
1.王千維,由合夥組織之四大原則看合夥人之更易,2014年2月。
2.王澤鑑,民法總則,2014年2月。
3.史尚寬,債法各論(下),1960年11月。
4.呂太郎,民事訴訟法,2019年1月。
5.吳光陸,強制執行法,2015年9月。
6.林誠二,債編各論新解 體系化解說(下),2015年4月。
7.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上冊,2016年9月。
8.姜世明,民事訴訟法下冊,2016年8月。
9.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2004年2月。
10.柯芳枝,公司法論,2012年2月。
11.邱聰智著,姚志明校訂,新訂債法各論(下),2008年3月。
12.邱聯恭講述/許士宦整理,口述民事訴訟法講義(一)筆記版,2009年。
13.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上),2020年9月。
14.許士宦,民事訴訟法(下),2020年1月。
15.許士宦,強制執行法,2017年9月。
16.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財團法人台大法學基金會,德國民法(上)—總則編、債編、物權編,2016年10月。
17.張登科,強制執行法,2012年8月。
18.陳計男,民事訴訟法論(上),2011年8月。
19.陳計男,強制執行法釋論,2002年8月。
20.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上),2009年11月。
21.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中),2009年10月。
22.陳聰富,民法總則,2019年11月。
23.黃川口,公司法論,1982年10月。
24.黃立,民法債編各論(下),2002年7月。
25.曾世雄,民法總則之現在與未來,2005年10月。
26.楊建華,問題研析民事訴訟法(一),2010年10月。
27.楊與齡,強制執行法論,2005年9月。
28.鄭玉波,民法債編各論(下),1986年6月。
29.薛祀光,民法債編各論,1960年6月。
30.廖大穎,公司法原論,2016年2月。
31.劉明生,民事訴訟法實例研習,2019年10月。
32.劉春堂,民法債編各論(下),2012年2月。
33.賴來焜,強制執行法總論,2007年10月。
34.戴修瓚,民法債編各論,1979年9月。
(二)專書論文
1.吳明軒,執行名義對於人之效力,收錄於楊與齡主編,強制執行法實例問題分析,2000年11月,頁1-21。
2.邱聰智,合夥人責任與求償權,收錄於固有法制與當代民事法學 戴東雄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1997年8月,頁191-220。
3.邱聯恭,民事訴訟法修正後之程序法學,收錄於程序利益保護論,2005年4月,頁188-135。
4.張特生,民事訴訟法當事人能力問題,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一),1986年4月,頁211-253。
5.陳榮宗,非法人團體之權利能力論,收錄於民事訴訟法之研討(三),2000年12月,頁89-196。
6.劉明生,既判力、執行力主觀與客觀範圍之研究——以合夥團體為當事人之確定判決為中心,收錄於確定判決及裁定之效力—民事程序法焦點論壇第九卷,2020年10月,頁83-134。
7.駱永家,合夥與當事人能力,收錄於民事法研究(一),1995年9月,頁1-18。
(三)期刊文獻
1.王千維,論可分債務、連帶債務與不真正連帶債務(上),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7期,2002年4月,頁147-231。
2.王文宇,商業組織之核心法則——以公司、信託、合夥為例,法令月刊第53卷第1期,2002年1月,頁3-13。
3.王丹陽,德國民事合夥之債務與責任學說的演變,政治與法律第5期,2009年5月,頁135-143。
4.呂太郎,所謂非法人團體之權利能力,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3期,1999年8月,頁180-183。
5.李太正,民事既判力主觀範圍及強制執行當事人適格之關聯性,司法週刊第437期,1999年10月,第2版至第3版。
6.沈冠伶,涉及非法人團體之當事人適格及訴訟擔當,臺灣法學雜誌第141期,2009年12月,頁29-42。
7.沈冠伶,訴訟標的之闡明與紛爭一次解決(下)——從闡明制度論法院之協力及當事人之處分,月旦法學雜誌第262期,2017年3月,頁119-143。
8.沈冠伶,非法人團體之當事人能力、當事人適格及其判決效力——交錯於實體法與程序法之問題,政大法學評論第120期,2011年4月,頁95-157。
9.吳從周,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強制固有必要共同訴訟與民法第828條修正前後之互動(上)-實體法與程序法對應適用之研究(一),臺灣法學雜誌第202期,2012年6月,頁75-92。
10.吳從周,民事訴訟法第56條之1強制固有必要共同訴訟與民法第828條修正前後之互動(下)-實體法與程序法對應適用之研究(一),臺灣法學雜誌第203期,2012年7月,頁120-133。
11.吳從周,公同共有債權之行使——評最高法院一〇四年度第三次民事庭會議決議,收錄於物權法之新思與新維——陳榮隆教授六秩華誕祝壽論文集,2016年8月,頁205-237。
12.杜景林,德國最高法院的民事合夥造法及評價,北方法學第9卷第49期,2015年第1期,頁62-68。
13.林忠義,當事人能力概念之重建暨當事人能力與權利能力之結合,軍法專刊第43卷第8期,1997年8月,頁18-28。
14.林洲富,法院執行第三人財產,月旦法學教室第58期,2007年8月,頁12-13。
15.林誠二,準公同共有債權之請求-最高法院一○四年度台上字第二一八四號民事判決評釋,月旦裁判時報第45期,2016年3月,頁9-16。
16.林榮耀,論合夥之團體性,法學評論第30卷第1期,1964年1月,頁12-16。
17.邱聯恭,「程序主體」概念相對化理論之形成及今後(中)-基於民事訴訟法修正意旨及其前導法理之闡釋,月旦法學雜誌第201期,2012年2月,頁45-57。
18.姜世明,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二講 強制執行程序違法之救濟,月旦法學教室第151期,2015年5月,頁40-49。
19.姜世明,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三講 債務人異議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161期,2016年3月,頁36-50。
20.姜世明,強制執行法基礎講座:第四講 第三人異議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166期,2016年7月,頁49-60。
21.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如何擴張及於合夥人(上),月旦法學教室第92期,2010年6月,頁63-72。
22.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如何擴張及於合夥人(下),月旦法學教室第93期,2010年6月,頁81-94。
23.許士宦,第三人訴訟參與與判決效主觀範圍(上)-以民事訴訟上第三人之程序權保障為中心,月旦法學雜誌第178期,2010年2月,頁109-127。
24.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不及於已退夥之合夥人(上)──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328號判決評釋,臺灣法學雜誌第219期,2013年3月,頁49-64。
25.許士宦,合夥所受裁判之效力不及於已退夥之合夥人(下)--最高法院101年度台上字第328號判決評釋,臺灣法學雜誌第221期,2013年4月,頁98-112。
26.許士宦,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論之生成,臺灣法學雜誌第329期,2017年10月,頁1-20。
27.許士宦,執行力客觀範圍擴張之法律構造:兼論其與既判力客觀範圍之異同,臺大法學論叢第38卷第1期,2009年3月,頁61-110。
28.許士宦,合夥人之補充性給付與執行力之擴張-最高法院六十七年度臺上字第二七四號判決及七十四年度臺上字第二三六九號判決之評釋,臺灣法學雜誌第28期,2001年11月,頁63-74。
29.許政賢,既判力相對性與債之關係相對性,臺灣法學雜誌第296期,2016年5月,頁149-154。
30.張永健,財產獨立與資產分割之理論架構,月旦民商法雜誌第50期,2015年12月,頁87-104。
31.陳榮宗,債務人異議之訴,月旦法學教室第16期,2004年2月,頁12-13。
32.陳聰富,民法總則講座:第四講 法人的意義、種類與能力,月旦法學雜誌第139期,2014年4月,頁39-54。
33.黃國昌,既判力:第三講 既判力之客觀範圍-兼論爭點效,月旦法學教室第34期,2005年8月,頁40-51。
34.黃國昌,既判力:第四講 既判力之主觀範圍,月旦法學教室第38期,2005年12月,頁57-67。
35.游進發,再論準公同共有債權之行使-以最高法院一○四年度第三次民事庭會議(一)為反思對象,月旦法學雜誌第246期,2015年10月,頁186-195。
36.鄭冠宇,合夥之法律地位與救濟,台灣法學雜誌第284期,2015年11月,頁89-91。
37.劉召成,德國法上民事合夥部分權利能力理論及其借鑒,政治與法律第9期,2012年9月,頁133-141。
38.劉明生,共同訴訟之研究,輔仁法學第44期,2012年12月,頁159-234。
39.劉明生,證人之訊問,月旦法學教室第171期,2016年12月,頁18-20。
40.劉宗榮,論繼承取得公同共有債權的請求,月旦法學雜誌第244期,2015年9月,頁59-79。
41.駱永家,既判力之主觀範圍,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5卷第1期,頁287-307。
42.駱永家,既判力、執行力與繼受人,臺大法學論叢,第2卷第1期,1972年10月,頁215-222。
43.錢國成,合夥財產與合夥債務,法令月刊第22卷第12期,1971年12月,頁339-441。
(四)研究計畫
1.王千維,民法上的合夥契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精簡版),2012年10月。
(五)碩博士論文
1.吳奇政,合夥人在合夥關係下所負義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

二、德文文獻(以著者姓名字母排列)
(一)書籍
1. Dieter, Medicus/Stephan, Lorenz, Schuldrecht II Besonderer Teil, 17. Auflage 2014.
2. Erich, Waclawik, Prozessführung im Gesellschafts – Corporate Litigation, 2008.
3. Frauke, Lücken, Parteifähigkeit der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und Parteibegriff im Zivilprozessrecht, 2009.
4. Friedrich, Stein/Martin, Jonas, Kommentar zur ZPO, Bd. 1, §§ 1-77, 22. Auflage 2013.
5. Dies., Kommentar zur ZPO, Bd. 4, §§ 271-327, 22. Auflage 2013.
6. Hans, Gummert/Lutz Weiper, Münchener Handbuch des Gesellschaftsrechts, Bd. 1, 5. Auflage 2019.
7. Hans-Joachim, Musielak/Wolfgang, Voit, Zivilprozessordnung, 18. Auflage.
8. Johannes, Wertenbruch, Die Haftung von Gesellschaften und Gesellschaftsanteilen in der Zwangsvollstreckung, 2002.
9. Karsten, Schmidt,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HGB, Bd.2, §§ 105-160, 4. Auflage 2016.
10. Klaus, Spangemacher/Reimar, Zimmermann/Petra, Zimmermann-Hübner, Handels- und Gesellschaftsrecht, 10. Auflage 2009.
11. Leo, Rosenberg/Petter, Gottwald/Karl, Heinz, Schwab, Zivilprozessrecht, 17. Auflage 2010.
12. Markus, K, Weiss, Rechtsfähigkeit, Parteifähigkeit und Haftungsordnung der BGB-Gesellschaft nach dem Grundlagenurteil des Bundesgerichtshofs vom 29.01.2001, 2009.
13. Martin, Henssler/Lutz, Strohn, Gesellschaftsrecht, 5. Auflage 2021.
14. Mathias, Habersack, 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d. 7, §§ 705-853, 8. Auflage 2020.
15. Matthias, Morawietz, Die rechts- und parteifähig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im Zivilprozess, 2011.
16. Richard, Zöller, Zivilprozessordnung, 29. Auflage 2012.
17. Stephan, Habermeier/Dieter, Reuter, J. von Staudingers Kommentar zum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 §§ 705-740, 2003.
18. Thomas, Richter, Die BGB-Gesellschaft im Vergleich zu den französischen Zivilgesellschaften, 2009.
19. Valerie, Kellermann, Die Haftung der Gesellschafter einer BGB-Außengesellschaft, 2007.
20. Wolfgang, Krüger/Thomas, Rauscher,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ZPO, Bd. 1, §§ 1-354, 6. Aufl. 2020.
21. Dies., Münchener Kommentar zur ZPO, Bd. 2, §§ 355-945b, 6. Aufl. 2020.
(二)期刊文獻
1. Albrecht, Cordes, Di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auf dem Weg zur juristischen Person? JZ 6,1998, S.545-552.
2. Alfred, Bergmann, Neuere Rechtsprechung des Bundesgerichtshofs zum Personengesellschaftsrecht, WM Sonderteil, 2018, S.3-15.
3. Barbara, Dauer-Lieb, Ein neues Fundament für die BGB-Gesellschaft, DStR 2001, S.356-361.
4. Dagmar, Gesmann-Nuissl, Die Rechts- und Parteifähigkeit sowie Haftverfassung der GbR, WM 2001, S.973-1008.
5. Dominik, Klimke, Einwendungsverzicht und Rechtskrafterstreckung bei Personengesellschaften, ZGR 2006, S.540-562.
6. Eberhard, Wieser, Rechtsfähige BGB-Gesellschaft – Neue Rechtslage nach der BGH-Entscheidung, MDR 2001, S.421-423.
7. Gerhard, Wagner, Grundproblem der Parteifähigkeit, ZZP 2004, S.305-374.
8. Hanns, Prütting, Ist di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insolvenzfähig? ZIP 1997, S.1725-1727.
9. Harm, Peter, Westermann, Erste Folgerungen aus der Anerkennung der Rechtsfähigkeit der BGB-Gesellschaft, NZG 2001, S.289-295.
10. Johannes, Wertenbruch, Die Parteifähigkeit der GbR - die Änderungen für die Gerichts- und Vollstreckungspraxis, NJW 2002, S.324-329.
11. Kai-Steffen, Scholz, Die BGB-Gesellschaft nach dem Grundsatzurteil des BGH vom 29. 1. 2001, NZG 2002, S.153-163.
12. Karsten, Schmidt, Die BGB-Außengesellschaft: rechts- und parteifähig – Besprechung des Grundlagenurteils II ZR 331/00 vom 29. 1. 2001, NJW 2001, S.993-1003.
13. Ders., Haftung des Gesellschafters oder Einzelkaufmanns für Altverbindlichkeiten nach haftungsbeschränkender Umwandlung, NJW 1981, S.159-161.
14. Markus, Lenenbach, Die verdeckte Repräsentation der BGB-Gesellschaft bei einer Klage gegen alle Gesellschafter nach §736 ZPO, WM 2001, S.385-432.
15. Mathias, Habersack, Die Anerkennung der Rechts- und Parteifähigkeit der GbR und der akzessorischen Gesellschafterhaftung durch den BGH, BB 2001, S.477-483.
16. Matthias, Weller, Zur Rechtskrafterstreckung zwischen der Gesellschaft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und ihren Gesellschaftern, ZZP 2011, S.491-503.
17. Peter, Reiff, Die Haftungsverfassung der GbR nach dem Urteil des BGH vom 27. 9. 1999 (II ZR 371/98), NZG 2000, S.281-285.
18. Peter, Ulmer, Die Gesamthandsgesellschaft – ein noch immer unbekanntes Wesen? Archiv für die civilistische Praxis,1998, S.113-151.
19. Peter-Hendrik, Müther, Zivilprozessuale Problem der „neuen“ BGB-Gesellschaft, MDR 2002, S.987-991.
20. Petra, Pohlmann, zur Parteifähigkeit und Prozessfähigkeit der GbR – Zur Vollstreckung in das Gesellschaftsvermögen der GbR, ZZP 2002, S.103-109.
21. Reinhard, Lutz, Die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im Zivilprozess – Aktuelle Rechtsprobleme, GWR 2012, S.30-34.
22. Wolfram, Timm, Die Rechtsfähigkeit der Gesellschaft bürgerlichen Rechts und ihre Haftungsverfassung, NJW 1995, S.3209-3218.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101002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