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s-These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NCCU Library

Citation Infomation

Related Publications in TAIR

題名 新制度主義觀點分析我國彈性用人制度變遷-以勞動派遣管理制度為例
A New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Employment Flexibility in the R. O. C.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Dispatched Employment
作者 林淑芬
Lin, Shu-Fen
貢獻者 陳敦源
Chen, Don Yun
林淑芬
Lin,Shu-Fen
關鍵詞 制度變遷
新制度主義
歷史制度主義
路徑依賴
勞動派遣
Institutional change
New Institutionalism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ath dependence
Dispatched employment
日期 2021
上傳時間 10-Feb-2022 13:11:39 (UTC+8)
摘要 近幾十年來,「勞動派遣」為我國政府機關及民間企業常見之彈性用人類型之一,1990年代我國開始推動政府改造相關措施,期能透過組織、員額精簡,解決財政困窘問題,朝「小而美」政府目標邁進,1999年「政府採購法」施行,政府開始推動業務委外化,運用勞動派遣及勞務承攬等委外人力。之後,政府持續推動各項人力替代措施,以撙節人事成本。然而,勞動派遣有別於傳統勞雇關係,在立法尚未完備情況下,勞資爭議頻頻,成為民意機關及相關勞工團體多年來持續關注的議題,我國政府亦持續訂定勞動派遣相關規範。
為瞭解我國勞動派遣管理制度變遷,本研究選擇同樣於1980年代興起之「新制度主義」為理論基礎,研究焦點著重於「制度變遷因素」,嘗試以「新制度主義」三大學派,即「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及「歷史制度主義」之不同觀點,詮釋制度變遷過程。接著,綜合三大學派觀點再作整合性歸納,採計量制度變遷因素比重方式,作為比較各學派之重要指標,從而得知「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制度變遷之核心概念,較能概括「新制度主義」詮釋制度變遷之觀點。另透過縱貫分析整體制度變遷模式,亦發現與「歷史制度主義」之「路徑依賴」理論觀點相異之「斷續均衡」模式。然而,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亦有其限制,將制度變遷因素作為量化指標,似有爭議。最後,由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建議賡續探討未來政府機關重新運用勞動派遣,以及持續推動勞動派遣法制化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In recent decades, dispatched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common type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Our government started to promote government reinvention in the early 1990s.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was implemented in 1999, and the government began business outsourcing, such as dispatched employment and contracted employment. After that, the government continued promoting various manpower replacement measures for cost saving. However, dispatched employ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abor-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legislation, there are high occurrence of labor disputes.
“New Institutionalism”, emerged in the 1980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factors”. For interpreta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 theories from these three school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are applied -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this study,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viewpoints of these three schools. For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points, we applied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factor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s an indicator.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emphasizes the cor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mong these three schools, this can better interpret the viewpoint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addition, through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institutional change model, we also found a “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th dependence” theory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However, there are also limitations to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re is still dispute over us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factors as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two conclusions.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inue explor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re-using dispatched employment in the future. Also, it is recommended continuing promotion of the dispatched employment legaliz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Colin Hay(2008)。政治學分析的途徑,徐子婷(譯),新北:韋伯文化。譯自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Introdution. Colin Hay(2002)。
Douglass C. North(2017)。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劉瑞華(譯),臺北:聯經。譯自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 Economic Performance. Douglass C. North(1990)。
Jan-Erik Lane, Svante Ersson(2003)。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何景榮(譯),新北:韋伯文化。譯自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Performance and Outcome. Jan-Erik Lane, Svante Ersson(2000)。
ManpowerGroup(2021)。企業簡介,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manpowergrc.tw/%E4%BC%81%E6%A5%AD%E7%B0%A1%E4%BB%8B。
Peter Burnham, Karin Gilland, Wyn Grant, Zig Layton-Henry(2008)。政治學研究方法,何景榮(譯),新北:韋伯文化。譯自Research Methods in Politics. Peter Burnham & Karin Gilland & Wyn Grant & Zig Layton-Henry(2004)。
Workforce勞動力量(2019)。2019年5月份二度修勞基法?五大修法重點一次解析,2021年7月4日,取自:https://twworkforce.com/2019/06/03/may-amendment/。
王婕伃(2018)。台灣勞動派遣法制化之前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思閔(2012)。臺灣非典型勞動制度之研究-德國及日本經驗之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雅蕾、劉兆隆(2017)。鹿港文化觀光發展政策之執行:以利害關係人角度 。中國地方自治,70(10),25-55。
王卓聖、鄭讚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國立空大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90-125。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文建會新聞稿(關於國美館派遣工),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4137。
公廣派遣工會(2013)。全數納編正名,終結公廣假派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778。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2012)。派遣勞工在恐懼中飲泣,馬英九總統聽到了嗎?物價飛漲、薪資倒退,毛治國部長是幫兇,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7672。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2012)。控訴中華電信聽任派遣公司非法欺壓台灣勞工,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2136。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2012)。中華電信客服園區儼然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派遣血汗職場?交通部指導、中華電信謀劃。派遣公司涉嫌高薪低報、苛扣派遣人員勞務薪資!剝削年輕弱勢女性勞工、圖利外資財團,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6947。
台灣工人先鋒協會、台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2016)。欠薪超過年餘未還,台博館擺爛卸責,派遣工成制度犧牲者,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7043。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立法委員鄭麗君國會辦公室(2013)。161億派遣預算,肥業者瘦勞工,勞陣呼籲:政府派遣應全面改以直接聘僱,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583。
台灣勞工陣線(2013)。政府黑心派遣,亂象大公開,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5855。
立法院公報(2010a)。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17次院會會議紀錄,99(5):441-479。
立法院公報(2010b)。立法院第7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2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99(44):227-301。
立法院公報(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32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3(48),44-108。
立法院公報(2017a)。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6(35):2-42。
立法院公報(2017b)。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2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6(56):52-114。
立法院公報(2018)。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3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7(69):126-127。
立法院(2013a)。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42號,委員提案第15059號。
立法院(2013b)。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42號,委員提案第15167號。
立法院(2013c)。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42號,委員提案第15887號。
行政院(2013)。行政院102年8月30日院授人組字第10200469261號函。
行政院(2014)。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推動保障派遣勞工免於職場性騷擾,2021年6月20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285。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9)。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8年1月30日總處組字第1080026548號函。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a)。委外及非典型人力運用專區 / 貳、勞動派遣 / 七、歷年統計資料,2021年1月23日,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rmationlist?uid=199&mid=152。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b)。委外及非典型人力運用專區 / 參、臨時人員 / 七、歷年統計資料,2021年1月23日,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rmationlist?uid=207&mid=152。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c)。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多元人力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d)。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9年3月16日總處組字第10900287481號函。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1)。委外及多元人力運用專區,2021年6月20日,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184&mid=15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0)。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99年7月28日工程企字第09900305070號函。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編(2016)。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法規檢視案例彙編,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1)。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2021年7月24日,取自:https://gec.ey.gov.tw/Page/FA82C6392A3914ED。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6年11月30日勞動1字第0960130914號函。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勞委會一向重視勞動派遣議題,正著手進行修法,保障派遣勞工之勞動權益,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53083。
江明潔(2016)。中央體育行政機關組織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成之約(2004)。勞動派遣及其發展的探討:工會觀點。萬國法律,138,2-14。
自由時報(2009)。漢翔濫發遣散費?工會擬抗爭,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3572。
吉宏興業有限公司企業工會(2013)。台灣第一家派遣公司企業工會在南台灣誕生了,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5481。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揚智文化。
李明達、李珠華(2014)。人力派遣業經營模式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10(1),81-96。
李明穎(2011)。尋找政策改變/停滯的因素-臺灣延長國教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曉廣(2009)。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評。大連理工大學學報,30(4),85-89。
李威震(2012)。我國勞動派遣問題之研究-以登錄型勞動派遣為核心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宋餘俠、謝偉智(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推動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6(2),23-38。
呂炳寬(2008年11月)。台灣第三部門之法制規範: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2008年「華人社會第三部門研究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呂炳寬、張毓真(2015)。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演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7(3),1-28。
呂柏毅(2014)。中等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行程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苡榕(2013)。公廣集團五分之一員工是「臨時工」?台灣派遣濫用問題的縮影,2021年6月2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5958。
呂明潔(2009)。派遣工雇用先從公部門限制,2021年6月26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9084。
宏華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家樂福工會、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宏華工會(2014)。400人包圍電信股東會、勞動部採訪通知,讓中華電信變更好!納編中華電、停止承攬派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149。
吳容明(2002)。政府改造的過去與未來。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469-485。原載於研習論壇月刊,23。
余國正(2002)。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國家機關職能關係之研究(1949-2000)。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美真、程仁宏、楊美鈴、劉玉山(2013)。監察院101年度我國中央行政機關勞動派遣問題專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0,47-74。
林冠志(201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靜玟(2014)。組織變遷推動對組織運作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文斌(2004)。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 以台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389-433。
林昆憲(2017)。派遣勞工保護法制之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慈芳(2014)。台灣財政健全之探討。台灣經濟論衡,12(8),79-98。
林萬億(2005)。1990 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12-35。
林佳和(2014)。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評析導讀。台灣法學雜誌,243,11-13。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周伊羚(2010)。公務人員對非典型人力員用影響之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柯博文(2015)。公共管理(A)。臺北:首席文化。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徐火炎(2007年11月)。人民心中的政府責任:東亞與歐美的比較。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台北。
孫本初、趙美珍、劉奕宏(2011)。政府再造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公共管理觀點。T&D飛訊,(131),1-21。
孫窮理(2009)。派遣,讓勞動法令形同具文,從國美館派遣工抗爭談起,2021年6月27日,取自: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3142。
孫窮理(2010)。提訴求,無人理。團結工聯:元旦升旗,青天白日滿地糞,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5301。
孫窮理(2014a)。【2014五一】勞動法自廢20年邊緣成主流,工運主體待轉移,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8520。
孫窮理(2014b)。社會對話談派遣,勞團退席抗議,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0043。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11)。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陳素玲、吳孟庭(2008)。派遣員工遭解僱,由派遣公司負責,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32226。
陳素玲(2010)。勞委會統計逾8成派遣業者違法,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53172。
陳韋綸(2014)。公視派遣全納編,跳票邵玉銘:姑情嫂意難周全,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111。
郭棨堯(2011)。「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眾博法律事務所(2020)。勞動派遣應注意之法律議題,2021年7月4日,取自:https://lexprolaw.com/newscontent_2020031702.php。
許碧玟(2012)。我國勞動派遣法律規範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惠妙、張婉珍(2013)。非典型人力管理制度的比較及其對臺灣妥適運籌的建議。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68,6-7。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3)。【記者會】政府帶頭違法,派遣人員兩頭空,2021年8月25日,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topic/4487。
張綺文(2018)。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高中校規與學生管教制度之流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烽益(2010)。公部門的勞動派遣亂象。新社會政策,(12 ),43-46。
張宗坤(2017)。300中榮派遣工年資屢歸零 北上要求退輔會累計年資,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7457。
勞動部編(2010)。國際勞工公約。臺北:勞動部。
勞動部(2014)。立法院於今(30)日三讀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正草案,除加重罰則,另將派遣勞工、技術生及實習生納入規範,2021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16754/?cprint=pt。
勞動部(2016)。促進性別工作平等及派遣勞工權益保障 勞委會不遺餘力,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15752/?cprint=p。
勞動部(2019)。勞動法令查詢系統-職業安全衛生法,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7.aspx?id=FL015013。
勞動部(2021)。勞動派遣,2021年6月21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topic/3072/#。
勞工保險局(2016)。各公務機構應自95年1月1日起為在職非依法制進用之臨時人員提繳勞退新制退休金,2021年7月4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8074/。
勞動視野工作室勞動派遣立法對策小組(2014)。是《派遣雇主保護法》,還是《派遣勞工保護法》?對於勞動部2014年2月6日派遣法草案的批判與質疑,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517。
勞動視野工作室(2013)。針對日月光遭停工乙事,資方應承擔一切責任,不得轉嫁給正職勞工或派遣勞工,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931。
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新竹地區保全業產業工會 、自來水工會、欣欣客運工會、臺灣勞工福利促進協會、大臺北瓦斯工會、漁產運銷工會、衛生下水道工會、華南金控工會、兆豐銀行工會、圓山飯店工會、臺電工會、水利處工會、菸酒工會(2014)。禁止派遣!反對派遣合法化!勞委會抗議活動,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394。
黃朝盟、蕭全政(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9-039)。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富源、王崇斌,(2012)。行政院政府組織改造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與展望。國家菁英,8(3),1-19。
黃偉誠(2006)。我國勞動派遣法制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振誼、徐健進、陳順興(2011)。從利害關係人角度探討纜車對貓空觀光永續發展之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6,67-102。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P145 – 176。
黃英華(2009)。另一觀點─強烈反對勞動派遣能改變已經存在的事實,2021年9月4日,取自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544。
彭錦鵬(2011)。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制度之理想與實踐。2011 民主治理與公共事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
彭錦鵬、王宏文(2015)。中央政府機關總量管理下人力供需評估及因應策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委託研究計畫,未出版。
彭雪峰(2015)。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我國基本工資政策之發展。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通軒(2003)。歐洲聯盟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論德國之勞動派遣法制。中原財經法學,10,249-326。
楊通軒(2004)。派遣勞動法制化與勞工權益之保護。研究與動態,11,85-106。
楊國良(2008)。政治學中的新制度主義理論探析。高等函授學報,21(10),16-18。
楊舒媚(2014)。我見我思-終身派遣時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510。
詹中原(2007)。新公共管理發展歷史系絡之初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2021年8月14日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2/2153。
鄧學良(2010)。論勞務採購與勞動法制之關係。勞資關係論叢,12(2),41-82。
鄭津津(2002)。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法學集刊,10,1-98。
監察院(2010)。099財正0034號糾正案文,2021年8月21日,取自: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2&n=134&_Query=56b72989-6a28-4a31-b3a5-55716537d1e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0)。金融危機,2020年12月2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9E%8D%E5%8D%B1%E6%9C%B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1)。台灣經濟史,2021年8月1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B6%93%E6%BF%9F%E5%8F%B2。
團結工聯(2013)。立法禁止勞動派遣!直接僱用派遣勞工!退回派遣惡法行動,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893。
團結工聯(2014)。部長別太瞎,反內線交易派遣要禁止,不容打折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949.
審計部(2010)。審計部99年6月30日台審部一字第0990003780號函。
審計部(2013)。審計部專案審計報告:中央政府勞動派遣人力運用及法制推動情形。臺北:審計部。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蔡秀涓(2009)。台灣文官的公共服務價值觀與新公共服務精神的比較:經驗調查初探。文官制度季刊,1(4),111-135。
蔡思玟(2014)。我國勞動派遣法制化及相關法規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佩君(2013)。我國行政機關運用勞動派遣人力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謝易宏(2012)。台灣立委選制變遷的新制度論解釋。臺灣民主季刊,9(1),81-141。
總統府(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3407/ /公布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08)。中華民國9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9218/公布中華民國9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0)。中華民國9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0809/公布中華民國9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1)。中華民國10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1493 /公布中華民國10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2)。中華民國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2104/公布中華民國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4)。中華民國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3257/公布中華民國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5)。中華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3848/公布中華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7)。中華民國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5207/公布中華民國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8)。中華民國10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5795/公布中華民國10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9)。中華民國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6424/公布中華民國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蘇偉業(2010a)。台灣政府機關人力進用彈性化改革之實證研究:以契約人力制度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蘇偉業(2010b)。從地方政府運用約聘僱人員之調查剖析我國契約公務人力之改革。文官制度季刊,2(2),77-109。
蘇偉業(2012)。彈性化改革下的政府契約人力定位與改革。人事月刊,(179),21-27。
蘇厚有(2015)。以歷史制度論途徑探討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之發展:以臺北市身心障礙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嚴培勻(2015)。派遣勞工權益保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未出版,臺北。
二、外文文獻
Colin Hay & Daniel Wincott(1998).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 951-957.
Giovanni Capoccia & R. Daniel Kelemen(2007). 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Theory, Narrative, and Counterfactuals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World Politics, 59(3), 341-369.
Giovanni Capoccia(2016). When Do Institutions “Bit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33.
James Mahoney(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 507-548.
Kathleen Thelen(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 Rev. Polit. Sci, 2, 369-404.
Krasner, Stephen D.(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223-246.
March, J. G., & Olsen, J.(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s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734-749.
Peter A. Hall & Rosemary C. R. 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Peter A. Hall & Rosemary C. R. Taylor(1998). The Potential of Historisal Institutionalism: a Response to Hay and Winsott. Political Studiez, 55, 958-962.
Paul Pierson & Theda Skocpol(200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W.W. Norton, 693-721.
Peters, Guy(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Willing House. London:Pinter Press.
Pierson, Paul (1994).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 Paul(1996).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9(2), 123-163.
Pierson, Paul(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Pierson, Paul & Skocpol, T. (2002). Historical I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 H.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pp. 693-721). New York: W. W. Norton.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0692103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3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陳敦源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n, Don Yu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林淑芬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Lin,Shu-F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淑芬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Shu-F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1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0-Feb-2022 13:11: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0-Feb-2022 13:11: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0-Feb-2022 13:11:39 (UTC+8)-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G010692103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895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行政管理碩士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92103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幾十年來,「勞動派遣」為我國政府機關及民間企業常見之彈性用人類型之一,1990年代我國開始推動政府改造相關措施,期能透過組織、員額精簡,解決財政困窘問題,朝「小而美」政府目標邁進,1999年「政府採購法」施行,政府開始推動業務委外化,運用勞動派遣及勞務承攬等委外人力。之後,政府持續推動各項人力替代措施,以撙節人事成本。然而,勞動派遣有別於傳統勞雇關係,在立法尚未完備情況下,勞資爭議頻頻,成為民意機關及相關勞工團體多年來持續關注的議題,我國政府亦持續訂定勞動派遣相關規範。
為瞭解我國勞動派遣管理制度變遷,本研究選擇同樣於1980年代興起之「新制度主義」為理論基礎,研究焦點著重於「制度變遷因素」,嘗試以「新制度主義」三大學派,即「理性選擇制度主義」、「社會學制度主義」及「歷史制度主義」之不同觀點,詮釋制度變遷過程。接著,綜合三大學派觀點再作整合性歸納,採計量制度變遷因素比重方式,作為比較各學派之重要指標,從而得知「歷史制度主義」強調制度變遷之核心概念,較能概括「新制度主義」詮釋制度變遷之觀點。另透過縱貫分析整體制度變遷模式,亦發現與「歷史制度主義」之「路徑依賴」理論觀點相異之「斷續均衡」模式。然而,本研究採用之研究方法亦有其限制,將制度變遷因素作為量化指標,似有爭議。最後,由本研究之結果發現,建議賡續探討未來政府機關重新運用勞動派遣,以及持續推動勞動派遣法制化之必要性及可行性。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In recent decades, dispatched 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common types of flexible employment in both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Our government started to promote government reinvention in the early 1990s. The Government Procurement Law was implemented in 1999, and the government began business outsourcing, such as dispatched employment and contracted employment. After that, the government continued promoting various manpower replacement measures for cost saving. However, dispatched employment i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labor-employment relationship.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legislation, there are high occurrence of labor disputes.
“New Institutionalism”, emerged in the 1980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is research.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is on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factors”. For interpretation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 theories from these three schools of “New Institutionalism” are applied - Th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Rational Choice Institutionalism”, “Sociolog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this study, there is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viewpoints of these three schools. For difference comparison of their viewpoints, we applied the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factor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s an indicator.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emphasizes the core concept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mong these three schools, this can better interpret the viewpoints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addition, through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institutional change model, we also found a “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ath dependence” theory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However, there are also limitations to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is research. There is still dispute over using institutional change factors as a quantitative indicator.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re are two conclusions.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tinue exploration of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government agencies in re-using dispatched employment in the future. Also, it is recommended continuing promotion of the dispatched employment legalizat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探討 5
第一節 政治學制度主義 5
第二節 新制度主義三大學派 14
第三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理論 39
第四節 我國政府彈性用人制度變遷 40
第五節 勞動派遣興起及爭議問題 52
第六節 勞動派遣管理制度變遷 58
第七節 小結 68
第三章 研究流程、架構與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流程及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79
第一節 勞動派遣管理制度變遷因素 79
第二節 新制度主義三大學派詮釋制度變遷 104
第三節 勞動派遣管理制度變遷模式 125
第四節 小結 14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41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1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45
第三節 研究限制 148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1
附錄1:論文計劃書口試審查意見回應表 165
附錄2:我國勞動派遣重要函釋 166
附錄3:訪談提綱 168
附錄4:歷年人事費預算編原則 169
附錄5: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與現行規定比較 171
zh_TW
dc.format.extent 415695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92103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制度變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制度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歷史制度主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路徑依賴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勞動派遣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stitutional chang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New Institution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ath depend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patched employmenten_US
dc.title (題名) 新制度主義觀點分析我國彈性用人制度變遷-以勞動派遣管理制度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New Institutionalist Analysis of Employment Flexibility in the R. O. C. (Taiwan):A Case Study of the Dispatched Employmen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Colin Hay(2008)。政治學分析的途徑,徐子婷(譯),新北:韋伯文化。譯自Political Analysis: A Critical Introdution. Colin Hay(2002)。
Douglass C. North(2017)。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劉瑞華(譯),臺北:聯經。譯自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 Economic Performance. Douglass C. North(1990)。
Jan-Erik Lane, Svante Ersson(2003)。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何景榮(譯),新北:韋伯文化。譯自The New Institutional Politics:Performance and Outcome. Jan-Erik Lane, Svante Ersson(2000)。
ManpowerGroup(2021)。企業簡介,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manpowergrc.tw/%E4%BC%81%E6%A5%AD%E7%B0%A1%E4%BB%8B。
Peter Burnham, Karin Gilland, Wyn Grant, Zig Layton-Henry(2008)。政治學研究方法,何景榮(譯),新北:韋伯文化。譯自Research Methods in Politics. Peter Burnham & Karin Gilland & Wyn Grant & Zig Layton-Henry(2004)。
Workforce勞動力量(2019)。2019年5月份二度修勞基法?五大修法重點一次解析,2021年7月4日,取自:https://twworkforce.com/2019/06/03/may-amendment/。
王婕伃(2018)。台灣勞動派遣法制化之前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思閔(2012)。臺灣非典型勞動制度之研究-德國及日本經驗之啟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王雅蕾、劉兆隆(2017)。鹿港文化觀光發展政策之執行:以利害關係人角度 。中國地方自治,70(10),25-55。
王卓聖、鄭讚源(2012)。臺灣長期照顧制度之發展脈絡及借鑒-歷史制度論。國立空大大學社會科學系社會科學學報,19,90-125。
文化建設委員會(2009)。文建會新聞稿(關於國美館派遣工),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4137。
公廣派遣工會(2013)。全數納編正名,終結公廣假派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778。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2012)。派遣勞工在恐懼中飲泣,馬英九總統聽到了嗎?物價飛漲、薪資倒退,毛治國部長是幫兇,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7672。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2012)。控訴中華電信聽任派遣公司非法欺壓台灣勞工,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2136。
台灣通信網路產業工會(2012)。中華電信客服園區儼然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派遣血汗職場?交通部指導、中華電信謀劃。派遣公司涉嫌高薪低報、苛扣派遣人員勞務薪資!剝削年輕弱勢女性勞工、圖利外資財團,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6947。
台灣工人先鋒協會、台灣勞動派遣產業工會(2016)。欠薪超過年餘未還,台博館擺爛卸責,派遣工成制度犧牲者,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7043。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立法委員鄭麗君國會辦公室(2013)。161億派遣預算,肥業者瘦勞工,勞陣呼籲:政府派遣應全面改以直接聘僱,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583。
台灣勞工陣線(2013)。政府黑心派遣,亂象大公開,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5855。
立法院公報(2010a)。立法院第7屆第4會期第17次院會會議紀錄,99(5):441-479。
立法院公報(2010b)。立法院第7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2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99(44):227-301。
立法院公報(2014)。立法院第8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32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3(48),44-108。
立法院公報(2017a)。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6(35):2-42。
立法院公報(2017b)。立法院第9屆第3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2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6(56):52-114。
立法院公報(2018)。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23次全體委員會議委員會紀錄,107(69):126-127。
立法院(2013a)。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3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42號,委員提案第15059號。
立法院(2013b)。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42號,委員提案第15167號。
立法院(2013c)。立法院第8屆第4會期第1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立法院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1542號,委員提案第15887號。
行政院(2013)。行政院102年8月30日院授人組字第10200469261號函。
行政院(2014)。行政院性別平等會推動保障派遣勞工免於職場性騷擾,2021年6月20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285。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19)。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8年1月30日總處組字第1080026548號函。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a)。委外及非典型人力運用專區 / 貳、勞動派遣 / 七、歷年統計資料,2021年1月23日,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rmationlist?uid=199&mid=152。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b)。委外及非典型人力運用專區 / 參、臨時人員 / 七、歷年統計資料,2021年1月23日,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informationlist?uid=207&mid=152。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c)。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學校多元人力法規彙編,台北: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0d)。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109年3月16日總處組字第10900287481號函。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2021)。委外及多元人力運用專區,2021年6月20日,取自:https://www.dgpa.gov.tw/mp/archive?uid=184&mid=15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0)。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99年7月28日工程企字第09900305070號函。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編(2016)。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法規檢視案例彙編,臺北:行政院。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2021)。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2021年7月24日,取自:https://gec.ey.gov.tw/Page/FA82C6392A3914ED。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6年11月30日勞動1字第0960130914號函。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勞委會一向重視勞動派遣議題,正著手進行修法,保障派遣勞工之勞動權益,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53083。
江明潔(2016)。中央體育行政機關組織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成之約(2004)。勞動派遣及其發展的探討:工會觀點。萬國法律,138,2-14。
自由時報(2009)。漢翔濫發遣散費?工會擬抗爭,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3572。
吉宏興業有限公司企業工會(2013)。台灣第一家派遣公司企業工會在南台灣誕生了,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5481。
李英明(2005)。新制度主義與社會資本。臺北:揚智文化。
李明達、李珠華(2014)。人力派遣業經營模式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10(1),81-96。
李明穎(2011)。尋找政策改變/停滯的因素-臺灣延長國教政策之歷史制度論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曉廣(2009)。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主要流派及其整合研究述評。大連理工大學學報,30(4),85-89。
李威震(2012)。我國勞動派遣問題之研究-以登錄型勞動派遣為核心探討。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宋餘俠、謝偉智(2012)。行政院組織改造之推動與挑戰。研考雙月刊,36(2),23-38。
呂炳寬(2008年11月)。台灣第三部門之法制規範:一個歷史制度論的觀點。2008年「華人社會第三部門研究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呂炳寬、張毓真(2015)。我國特別權力關係之演變:「歷史制度主義」的觀點。「文官制度季刊」,7(3),1-28。
呂柏毅(2014)。中等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行程之研究:新制度論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呂苡榕(2013)。公廣集團五分之一員工是「臨時工」?台灣派遣濫用問題的縮影,2021年6月2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5958。
呂明潔(2009)。派遣工雇用先從公部門限制,2021年6月26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9084。
宏華人力資源股份有限公司工會、家樂福工會、全國自主勞工聯盟宏華工會(2014)。400人包圍電信股東會、勞動部採訪通知,讓中華電信變更好!納編中華電、停止承攬派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149。
吳容明(2002)。政府改造的過去與未來。行政管理論文選輯,17,469-485。原載於研習論壇月刊,23。
余國正(2002)。台灣民主化前後國家社會互動與國家機關職能關係之研究(1949-2000)。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沈美真、程仁宏、楊美鈴、劉玉山(2013)。監察院101年度我國中央行政機關勞動派遣問題專案調查報告。臺北:監察院。
邱駿彥(2006)。勞動派遣法律關係若干疑義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60,47-74。
林冠志(2018)。臺灣文化資產保存法變遷之研究:歷史制度論的觀點。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靜玟(2014)。組織變遷推動對組織運作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組織改造之實證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文斌(2004)。制度變遷:動態機制的觀點 以台灣中央銀行制度的變遷,1949-61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6(3),389-433。
林昆憲(2017)。派遣勞工保護法制之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慈芳(2014)。台灣財政健全之探討。台灣經濟論衡,12(8),79-98。
林萬億(2005)。1990 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12-35。
林佳和(2014)。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評析導讀。台灣法學雜誌,243,11-13。
林金定、陳美花、嚴嘉楓(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周伊羚(2010)。公務人員對非典型人力員用影響之認知與態度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柯博文(2015)。公共管理(A)。臺北:首席文化。
胡婉玲(2001)。論「歷史制度主義」的制度變遷理論。新世紀智庫論壇,(16),86-95。
徐火炎(2007年11月)。人民心中的政府責任:東亞與歐美的比較。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台北。
孫本初、趙美珍、劉奕宏(2011)。政府再造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公共管理觀點。T&D飛訊,(131),1-21。
孫窮理(2009)。派遣,讓勞動法令形同具文,從國美館派遣工抗爭談起,2021年6月27日,取自: 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43142。
孫窮理(2010)。提訴求,無人理。團結工聯:元旦升旗,青天白日滿地糞,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65301。
孫窮理(2014a)。【2014五一】勞動法自廢20年邊緣成主流,工運主體待轉移,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8520。
孫窮理(2014b)。社會對話談派遣,勞團退席抗議,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0043。
陳敦源、劉宜君、蕭乃沂、林昭吟(2011)。政策利害關係人指認的理論與實務:以全民健保改革為例。國家與社會,(10),1-65。
陳素玲、吳孟庭(2008)。派遣員工遭解僱,由派遣公司負責,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32226。
陳素玲(2010)。勞委會統計逾8成派遣業者違法,2021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53172。
陳韋綸(2014)。公視派遣全納編,跳票邵玉銘:姑情嫂意難周全,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111。
郭棨堯(2011)。「傳統制度主義」、「新制度主義」與Douglas North制度變遷觀點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眾博法律事務所(2020)。勞動派遣應注意之法律議題,2021年7月4日,取自:https://lexprolaw.com/newscontent_2020031702.php。
許碧玟(2012)。我國勞動派遣法律規範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學院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許惠妙、張婉珍(2013)。非典型人力管理制度的比較及其對臺灣妥適運籌的建議。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68,6-7。
婦女新知基金會(2013)。【記者會】政府帶頭違法,派遣人員兩頭空,2021年8月25日,取自:https://www.awakening.org.tw/topic/4487。
張綺文(2018)。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高中校規與學生管教制度之流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烽益(2010)。公部門的勞動派遣亂象。新社會政策,(12 ),43-46。
張宗坤(2017)。300中榮派遣工年資屢歸零 北上要求退輔會累計年資,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87457。
勞動部編(2010)。國際勞工公約。臺北:勞動部。
勞動部(2014)。立法院於今(30)日三讀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修正草案,除加重罰則,另將派遣勞工、技術生及實習生納入規範,2021年7月8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16754/?cprint=pt。
勞動部(2016)。促進性別工作平等及派遣勞工權益保障 勞委會不遺餘力,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15752/?cprint=p。
勞動部(2019)。勞動法令查詢系統-職業安全衛生法,2021年7月25日,取自:https://laws.mol.gov.tw/FLAW/FLAWDAT07.aspx?id=FL015013。
勞動部(2021)。勞動派遣,2021年6月21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topic/3072/#。
勞工保險局(2016)。各公務機構應自95年1月1日起為在職非依法制進用之臨時人員提繳勞退新制退休金,2021年7月4日,取自:https://www.mol.gov.tw/announcement/27179/8074/。
勞動視野工作室勞動派遣立法對策小組(2014)。是《派遣雇主保護法》,還是《派遣勞工保護法》?對於勞動部2014年2月6日派遣法草案的批判與質疑,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517。
勞動視野工作室(2013)。針對日月光遭停工乙事,資方應承擔一切責任,不得轉嫁給正職勞工或派遣勞工,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931。
勞動黨、勞動人權協會、台灣電子電機資訊產業工會、新竹地區保全業產業工會 、自來水工會、欣欣客運工會、臺灣勞工福利促進協會、大臺北瓦斯工會、漁產運銷工會、衛生下水道工會、華南金控工會、兆豐銀行工會、圓山飯店工會、臺電工會、水利處工會、菸酒工會(2014)。禁止派遣!反對派遣合法化!勞委會抗議活動,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394。
黃朝盟、蕭全政(2011)。行政院組織改造回顧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編號:RDEC-RES-099-039)。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富源、王崇斌,(2012)。行政院政府組織改造人力資源管理的重點與展望。國家菁英,8(3),1-19。
黃偉誠(2006)。我國勞動派遣法制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振誼、徐健進、陳順興(2011)。從利害關係人角度探討纜車對貓空觀光永續發展之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6,67-102。
黃宗昊(2010)。歷史制度論的方法立場與理論建構。問題與研究,49(3),P145 – 176。
黃英華(2009)。另一觀點─強烈反對勞動派遣能改變已經存在的事實,2021年9月4日,取自http://www.tpfl.org.tw/article.php?id=544。
彭錦鵬(2011)。中央政府機關總員額法制度之理想與實踐。2011 民主治理與公共事務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臺北。
彭錦鵬、王宏文(2015)。中央政府機關總量管理下人力供需評估及因應策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委託研究計畫,未出版。
彭雪峰(2015)。以歷史制度論觀點探討我國基本工資政策之發展。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通軒(2003)。歐洲聯盟勞動派遣法制之研究-兼論德國之勞動派遣法制。中原財經法學,10,249-326。
楊通軒(2004)。派遣勞動法制化與勞工權益之保護。研究與動態,11,85-106。
楊國良(2008)。政治學中的新制度主義理論探析。高等函授學報,21(10),16-18。
楊舒媚(2014)。我見我思-終身派遣時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7510。
詹中原(2007)。新公共管理發展歷史系絡之初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2021年8月14日日,取自:https://www.npf.org.tw/2/2153。
鄧學良(2010)。論勞務採購與勞動法制之關係。勞資關係論叢,12(2),41-82。
鄭津津(2002)。從美國勞動派遣法制看我國勞動派遣法草案。中正法學集刊,10,1-98。
監察院(2010)。099財正0034號糾正案文,2021年8月21日,取自:https://www.cy.gov.tw/CyBsBox.aspx?CSN=2&n=134&_Query=56b72989-6a28-4a31-b3a5-55716537d1e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0)。金融危機,2020年12月26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8%9E%8D%E5%8D%B1%E6%9C%BA。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21)。台灣經濟史,2021年8月15日,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7%B6%93%E6%BF%9F%E5%8F%B2。
團結工聯(2013)。立法禁止勞動派遣!直接僱用派遣勞工!退回派遣惡法行動,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6893。
團結工聯(2014)。部長別太瞎,反內線交易派遣要禁止,不容打折扣,2021年7月9日,取自: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79949.
審計部(2010)。審計部99年6月30日台審部一字第0990003780號函。
審計部(2013)。審計部專案審計報告:中央政府勞動派遣人力運用及法制推動情形。臺北:審計部。
蔡相廷(2010)。「歷史制度主義」的興起與研究取向-政治學研究途徑的探討。臺北市教育大學學報,41(2),39-76。
蔡秀涓(2009)。台灣文官的公共服務價值觀與新公共服務精神的比較:經驗調查初探。文官制度季刊,1(4),111-135。
蔡思玟(2014)。我國勞動派遣法制化及相關法規爭議問題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盧佩君(2013)。我國行政機關運用勞動派遣人力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謝易宏(2012)。台灣立委選制變遷的新制度論解釋。臺灣民主季刊,9(1),81-141。
總統府(2003)。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3407/ /公布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08)。中華民國9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39218/公布中華民國9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0)。中華民國9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0809/公布中華民國99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1)。中華民國10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1493 /公布中華民國100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2)。中華民國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2104/公布中華民國10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4)。中華民國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3257/公布中華民國103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5)。中華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3848/公布中華民國10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7)。中華民國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5207/公布中華民國106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8)。中華民國10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5795/公布中華民國107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總統府(2019)。中華民國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審查總報告(修正本),2021年7月10日,取自: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294/46424/公布中華民國108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蘇偉業(2010a)。台灣政府機關人力進用彈性化改革之實證研究:以契約人力制度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
蘇偉業(2010b)。從地方政府運用約聘僱人員之調查剖析我國契約公務人力之改革。文官制度季刊,2(2),77-109。
蘇偉業(2012)。彈性化改革下的政府契約人力定位與改革。人事月刊,(179),21-27。
蘇厚有(2015)。以歷史制度論途徑探討工作整合型社會企業之發展:以臺北市身心障礙組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嚴培勻(2015)。派遣勞工權益保護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未出版,臺北。
二、外文文獻
Colin Hay & Daniel Wincott(1998). Structure, Agency and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Studies, 44, 951-957.
Giovanni Capoccia & R. Daniel Kelemen(2007). The Study of Critical Junctures: Theory, Narrative, and Counterfactuals in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World Politics, 59(3), 341-369.
Giovanni Capoccia(2016). When Do Institutions “Bit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1-33.
James Mahoney(2000). Path Dependence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29, 507-548.
Kathleen Thelen(1999).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Annu. Rev. Polit. Sci, 2, 369-404.
Krasner, Stephen D.(1984). Approaches to the State: 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16, 223-246.
March, J. G., & Olsen, J.(1984).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Organisational factors in political lif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78, 734-749.
Peter A. Hall & Rosemary C. R. Taylor(1996). Political Science and the Three New Institutionalisms. Political Studies, 44, 936-957.
Peter A. Hall & Rosemary C. R. Taylor(1998). The Potential of Historisal Institutionalism: a Response to Hay and Winsott. Political Studiez, 55, 958-962.
Paul Pierson & Theda Skocpol(2002).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W.W. Norton, 693-721.
Peters, Guy(1999). Institutional Theory in Political Science: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New York, Willing House. London:Pinter Press.
Pierson, Paul (1994).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ierson, Paul(1996). The path to European integration: A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29(2), 123-163.
Pierson, Paul(2000). Increasing returns, path dependence, 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4(2), 251-267.
Pierson, Paul & Skocpol, T. (2002). Historical Iinstitu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Political Science. In I. Katznelson & H. V. Milner (Eds.), Political science: State of the discipline (pp. 693-721). New York: W. W. Norton.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0016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