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由統治合法性檢視習近平時期的政治經濟週期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Under Xi Jiping’s Era: Legitimacy of Rule
作者 吳佳臻
Wu, Chia-Chen
貢獻者 魏艾
吳佳臻
Wu, Chia-Chen
關鍵詞 政治經濟週期
統治合法性基礎
反腐政策
動態面板廣義動差估計
隱性顯著關係
Indirect significance of correlation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Legitimacy of rule
Anti-corruption policy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三月-2022 18:06:12 (UTC+8)
摘要 共產國家的合法性來源通常不是從民主政治選舉中產生,而是建立在意識
型態上,但當經濟發展趨向現代化導致人民價值觀改變而削弱過往意識型態對於社會影響之效果時,習近平該如何或者說該以什麼來維繫他統治的合法性是必須先釐清的。就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脈絡來看,利用高速經濟增長確保政治上長治久安無疑是慣用且實際的方式,因此造就「中國大陸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現象與每五年召開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有密切關連性」的論述,但由於習近平上任後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中正式廢除鄧小平制定之領導接班制度,並且不斷強調必須以科學角度評斷幹部表現,導致這個問題意識的研究方式更加廣闊和複雜。
因此當本論文透過不論是事件時序分析或經濟學統計法對此一時期週期檢 驗時並僅得到極些微顯著影響的結論後,才回歸到以統治合法性的角度進行週 期分析,並提出「執紀審查事件會透過固定資產投資影響地方經濟增長和影響 政治經濟週期波動」的假說。本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從描述性統計層面來 看,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確實有逐漸優化的現象,但省份間的發展差距仍 尚未縮小,且若細探每年反腐力度比率較高的省份,在排除剩餘經濟影響因素 後,可發現其增長率普遍呈現降速或負增長,由此初步斷定經濟表現與反腐政 策間的密切關連性;從實證模型檢驗層面來看,不論是靜態面板固定效應模 型,抑或是動態面板廣義動差估計,皆可驗證反腐力度與固定資產投資之間確 實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顯著性。事實上通過比較變數間的彈性係數後可發現反腐 力度並非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但透過學者洛倫佐•佩萊格里尼(Lorenzo Pellegrini)和雷耶•格拉格(Reyer Gerlagh)的檢驗方式和對變數進行交互項 檢驗後,仍可證實「隱性顯著關係論」的說法,間接印證本論文所提之假說。
The legitimacy of a communist country is often based on ideology rather than deriving from democratic elections. With the mat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deology of the general public weakened the level of collectivism. The legitimacy of Xi’s ruling should be addressed and examined. From examining the hist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rapid economic growth is no doubt an usual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ensure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is theref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cussion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held every 5 years. However, after Xi assumed power, he has abolished the institutionalized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fixed terms of office set out by Deng Xiaoping. He emphasized the use of scientific scale to assess leadership,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broader and more complex.
The sligh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results from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in economic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would then be further analyzed under the scope of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nd legitimacy.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hypothesis: “investments on fixed assets by the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event meetings have an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fter conduct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improving continuously. Howev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provinces is still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after ruling out economic surplus, negative or slower growth can be observed in provinces with higher anti-corruption benchmarks. Therefore, it can b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corruption is closely related. From the research model analysis, negative correlation significance between anti- corruption benchmark and investments in fixed assets is found in both fixed effects model and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Through comparing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between variables, the anti-corruption benchmark is in fact not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 However, Lorenzo Pellegrini & Reyer Gerlagh (2005) concluded in their research that there is an indirect significance of correlation, which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raised in this research.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編著,1995—1997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軌跡。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
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王志偉,中國經濟週期及其理論的比較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威廉•紐曼(W. Lawrence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中國共產黨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王洛林主編,經濟週期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任志強,任你評說:任志強評說地產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成嘉玲、魏江霖、秦瑞生譯,安娜•庫索吉安尼斯(Anna Koutsoyiannis)著,計量經濟理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大學用書》。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冷溶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前沿報告No.6—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吳敬璉,中國改革三部曲—中國增長模式抉擇。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吳敬璉,中國改革三部曲—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吳敬璉,中國經濟改革進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
呂增奎、王新穎譯,沈大偉(David L. Shambaugh)著,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武力,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1949-2006)。北京:中國共產黨史出版社,2008年。
胡庄君、施祖麟編著,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胡舒立主編,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胡鞍鋼,中國經濟波動報告。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苟君厲,中國視點: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年。
高長,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臺北:國防大學,2007年。
張榮豐、原磊、吳明澤主編,「十二五規劃」與中國經濟發展策略演變。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社,2013年。
郭大力、王亞南譯,卡爾•馬克思(Karl H. Marx)著,資本論(第一卷)。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佳貴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十一五」中期評估和「十二五」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陳雲,陳雲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曾敬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凝聚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年。
楊鴻烈,歷史研究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葉永烈著,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年:中國命運大轉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董進,中國宏觀經濟波動背後的政府因素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
過子庸,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趙鼎新,合法性的政治: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劉軍寧譯,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劉樹成主編,中國經濟週期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劉樹成,中國經濟週期波動的新階段。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鄭功、季谷譯,拉布希卡(Alvin Rabushka)著,新中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經濟發展之比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謝魯江、劉解龍、曹虹劍,1978~2008國企改革30年: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國有企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譚天譯,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著,習近平與新中國—中國第三次革命的機會與挑戰。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邊裕淵、董瑞麒、林理建、石義行、游豐吉、邱宏輝、余傳明著,改革開放下的中共經濟。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二、專書專章
吳玉山,「政治如何影響經濟:談中國大陸的政經循環」,歐陽元美執行主編,知識饗宴系列《2》(臺北:中央研究院,2006年),頁249-275。
李斌、王小龍,「體制轉軌、經濟週期與宏觀經濟運行—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博弈模型研究」,劉樹成主編,中國經濟週期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45-165。
徐斯儉、王占璽,「消失中的威權韌性—習近平時期的國家社會關係」,徐斯儉主編,習近平大棋局—後極權轉型的極限(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6年),頁83-113。
陶儀芬,「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徐斯勤、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頁177-210。
三、期刊論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課題組,「動力轉換繼續進行,平穩增長趨勢不變—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與建議」,宏觀經濟管理(北京),第12期(2017年12月),頁22-40。
文雁兵,「新官上任三把火:存在中國式政治經濟週期嗎」,財貿經濟(北京),第11期(2014年11月),頁111-124。
王小魯,「改革20年和今後20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北京),第4期(2001年),頁56-61。
王小魯,「農村工業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改革(重慶),第5期(1999年),頁97-106。
王金勝、陳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程、思路與展望」,華東經濟管理(安徽),第22卷第8期(2008年8月),頁25-28。
王保安,「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基本特徵、深層原因與對策建議」,財貿經濟(北京),第7期(2010年7月),頁8-12。
王信賢,「『胡溫領導』與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之經濟觀察」,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5-8。
王晨曦、林耀進,「一種非平穩時間序列預測建模方法」,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福建),第10卷第4期(2008年10月),頁45-47。
王達梅,「政府換屆對經濟週期波動的正負效應與作用機制研究」,現代財經(天津),第27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8-12。
王鼎銘,「政治與經濟間的交錯:政治景氣循環理論的發展評析」,公共行政學報(臺北),第20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61-172。
王賢彬、王露瑤,「反腐敗與經濟增長」,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2期(2016年3月),頁61-74。
朱俊福,「分稅制改革20年的成就、問題、未來取向」,稅務研究(北京),第10期(2014年),頁12-15。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臺北),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8。
江飛濤、耿強、呂大國、李曉萍,「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第6期(2012年6月),頁44-56。
余科杰,「關於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幾點思考」,新視野(北京),第2期(2017年),頁89-94。
李志啟,「關於『供給側改革』」,中國工程諮詢(北京),第2期(2016年2月),頁81-83。
李猛、沈坤榮,「地方政府行為對中國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研究(北京),第12期(2010年),頁35-47。
李瑞娟、夏青、蔣志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週期波動態勢分析」,經濟研究導刊(黑龍江),第16期(2010年),頁1-2。
李曉華,「後危機時代我國產能過剩研究」,財經問題研究(遼寧),第6期(2013年6月),頁3-11。
杜鈴玉,「習近平『中國夢』之探討」,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3卷第3期(2015年3月),頁40-64。
肖潔、龔六堂、張慶華,「財政支出的政治周期與激勵機制」,財政研究(北京),第7期(2005年7月),頁6-15。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第7期(2007年7月),頁36-50。
易綱,「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經濟研究(北京),第12期(1996年),頁26-33。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湧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經濟研究(北京),第10期(2010年),頁4-19。
姚金偉、孟慶國、黃天航,「政治商業週期中的制度激勵、外部衝擊與官員晉升邏輯:基於1978—2012年中國分省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公共管理評論(北京),第16卷第2期(2014年9月),頁15-31。
姜晶晶,「轉型期中國當代政府換屆對經濟的影響」,智富時代(廣東),第10期(2016年),頁117-118。
范方志、楊海水,「『理性黨派信徒』政治經濟週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第2期(2008年),頁41-46。
唐愛軍,「習近平意識型態理論框架和基本思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視角」,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貴州),第5期(2015年),頁20-25。
夏慶宇,「對政治週期運動規律的探索」,黨政幹部學刊(遼寧),第3期(2018年),頁29-36。
孫久義,「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路徑選擇」,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浙江),第38卷第6期(2016年6月),頁78-82。
孫正、陳旭東、蘇曉燕,「地方競爭、產能過剩與財政可持續性」,產業經濟研究(南京),第1期(2019年1月),頁75-86。
徐齊利、聶新偉、范合君,「政府補貼與產能過剩」,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第2期(2019年),頁98-128。
耿強、江飛濤、傅坦,「政策性補貼、產能過剩與中國的經濟波動—引入產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實證檢驗」,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第5期(2011年5月),頁27-36。
耿曙、龐保慶、鐘靈娜,「中國地方領導任期與政府行為模式:官員任期的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季刊)(北京),第15卷第3期(2016年4月),頁893-916。
袁同成,「合法性機制轉型與我國政府福利責任承諾變遷」,學術界(安徽),第3期(2013年),頁59-66。
張林,「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問題研究綜述」,經濟學動態(北京),第9期(2016年9月),頁90-100。
張軍、高遠,「官員任期、異地交流與經濟增長」,經濟研究(北京),第11期(2007年),頁91-103。
梅冬州、王子健、雷文妮,「黨代會召開、監察力度變化與中國經濟波動」,經濟研究(北京),第3期(2014年),頁47-61。
郭旭紅、武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若干問題述論」,中共黨史研究(北京),第6期(2017年),頁5-12。
陳永生,「中國大陸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的邏輯—中共歷年『一號文件』的內容分析」,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5卷第12期(2017年12月),頁56-75。
陳昆亭、周炎、鞏六堂,「中國經濟週期波動特徵分析:濾波方法的應用」,世界經濟(北京),第10期(2004年10月),頁48-56。
陳惠玲,「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原因與治理成效:以鋼鐵業為例」,國際與公共事務(嘉義),第9期(2018年12月),頁75-115。
陳衛東、苗文龍,「政府換屆、經濟政策與政治經濟週期」,經濟經緯(鄭州),第4期(2010年3月),頁14-19。
陶儀芬,「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問題與研究(臺北),第45卷第3期(2006年5、6月),頁77-101。
曾建元,「習近平主政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腐打貪機制及其成效」,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13卷第2期(2017年夏季號),頁113-135。
楊久華、鄭偉,「政治合法性限度視角下中共執政合法性資源建設探究」,廣西社會科學(廣西),第10期(2013年10月),頁7-12。
楊宏星、趙鼎新,「績效合法性與中國經濟奇蹟」,學海(江蘇),第3期(2013年6月),頁16-32。
楊其靜、蔡正喆,「腐敗、反腐敗與經濟增長—基於中國省級紀檢監察機關信訪執紀數據的再評估」,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5期(2016年9月),頁84-100。
楊振,「激勵扭曲視角下的產能過剩形成機制及其治理研究」,經濟學家(四川),第10期(2013年10月),頁48-54。
楊開煌,「從周永康案談習近平反腐作為」,海峽評論(臺北),第286期(2014年10月),頁77-82。
葉章美,「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41卷第4期(1998年4月),頁3-16。
董立文,「習近平集權之路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12卷第3期(2016年秋季號),頁1-21。
解鳳敏,「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波動成因與貨幣政策效應研究」,統計與決策(湖北),第24期(2008年12月),頁109-111。
賈建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析」,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第3期(2006年),頁5-11。
臧雷振,「政治合法性來源的再審視—基於中國經驗的政治學詮釋」,求實(江西),第2期(2019年)頁18-35。
趙文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可能風險之探討」,經濟研究(臺北),第13期(2013年3月),頁525-553。
趙成柏,「我國金融體系改革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經濟師(山西),第3期(2005年),頁238-240。
趙鼎新,「『天命觀』及政績合法性在古代和當代中國的體現」,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1期(2012年1月),頁116-121。
劉立峰,「當前投資形勢分析與預測」,宏觀經濟管理(北京),第12期(2017年),頁26-32。
劉佐,「1992年以來我國稅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稅務研究(北京),第9期(2002年)頁33-38。
劉孟俊,「中國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背景分析」,經濟前瞻(臺北),第108期(2006年11月),頁40-45。
劉恒,「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週期形成機裡比較分析」,宏觀經濟研究(北京),第11期(2008年),頁19-24。
劉柏定,「中國大陸經濟政策施政方向—當前問題與其因應作為」,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1卷第7期(2013年7月),頁40-50。
劉航、孫早,「城鎮化動因扭曲與製造業產能過剩—基於2001到2012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第11期(2014年11月),頁5-17。
劉國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宏觀調控」,百年潮(北京),第1期(2010年),頁4-12。
劉磊、盧周來,「鄧小平關於經濟改革和發展論述中蘊含的宏觀調控思想」,黨的文獻(北京),第5期(2019年),頁73-79。
劉蕾、汪雁,「西方政治經濟週期理論的演進及新進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第10期(2011年),頁39-47。
潘彥豪,「鄧小平四個現代化—在現代化理論的適用性」,展望與探索(臺北),第8卷第8期(2010年8月),頁41。
蔡文軒,「中國大陸反腐敗與內政發展」,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119期(2015年3月),頁36-45。
蔣伏心、林江,「晉升錦標賽、財政週期性與經濟波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財貿經濟(北京),第7期(2010年7月),頁44-50。
鄧玉英,「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8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41-163。
鄭曙村、趙開開,「全球化視角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雲南),第16卷第5期(2015年8月),頁65-70。
盧建,「我國經濟週期的特點、原因及發生機制分析」,經濟研究(北京),第4期(1987年12月),頁48-55。
龍太江、王邦佐,「經濟增長與合法性的『政績困局』—兼論中國政治的合法性基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3期(2005年),頁169-175。
謝伏瞻、劉世錦,「財稅體制改革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改革建議」,稅務研究(北京),第9期(2003年),頁3-9。
韓克勇,「關於金融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經濟問題(山西),第10期(1996年10月),頁36-39。
顏建發,「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2013年)頁71-92。
魏艾,「2015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10。
顧立仁,「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上的應用」,書府(臺北),第18、19期(1998年6月),頁49。
四、學位論文
王冬,「中國經濟增長的政治週期假說:理論模型和實證檢驗—基於1977年以來的數據」,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4月)。
邱賜程,「中共的重大經濟政策決定模式:從毛澤東到胡錦濤」,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8月)。
高頡,「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中國政權性質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9月)。
張娟瑄,「誰創造了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中央與地方政治菁英互動下的經濟態勢(1992-201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彭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週期波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5月)。
楊振華,「反腐敗對長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基於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浙江: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6月)。
劉亞龍,「中國政治商業週期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5月)。
劉瑞明,「晉升激勵與經濟發展:一個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應用」,陜西: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五、機構報告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社,2013年11月15日,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新華社,2003年10月21日,http://www.gov.cn/test/2008-08/13/content_1071062.htm。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新華社,2005年10月11日,http://www.gov.cn/ztzl/2005-10/19/content_79342.htm。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人民網,2018年03月0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18/0305/c1001-29847104.html。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7年10月26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9183.html。
「《建立建成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頒布」,人民網,2013年12月2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25/c1001-23946537.html。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宏觀調控有關規定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8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07/content_5101242.htm。
「《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8996。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7/28/content_5090286.htm。
「《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http://www.gansu.gov.cn:8443/art/2020/7/14/art_11213_17467.html。
「2017年12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7594起」,中央紀委監察部,2018年1月17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801/t20180118_162067.html。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調整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數據統計指標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數據首次公佈」,中央紀委監察部,2020年1月19日,http://www.ccdi.gov.cn/toutiao/202001/t20200119_208006.html。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新華網,2014年1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1/c_1113611795.htm。
「糾治『四風』一刻不停寸步不讓—解讀2018年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月報數據」,中央紀委監察部,2019年1月20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901/t20190120_187406.html。
「政府工作報告(全文)」,新華社,2015年3月16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高長(2016年),「大陸金融體制改革和股匯市等金融情勢對臺商之影響及因應建議」,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黃志典(2016年),「中國大陸金融市場改革及其對台灣金融業之影響與挑戰」,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臺北:臺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
六、研討會論文
張執中(2018年),「中共『十九大』後政策、制度及人事關觀察:2017.12—2018.5」,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張弘遠,「新常態下的中國大陸地方經濟制度變遷:『地方發展型主義』的消退」,發表於「發展與挑戰:面對中共十九大」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16年9月30日)。
張曉青、王雅莉、張理娟、王澤楠,「人口發展對區域資源環境績效變動的影響評估—基於1990-2009年全球39個國家的實證研究」,發表於「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北京: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14年12月1日)。
陳屹立、邵同堯,「地方政府腐敗會影響私人投資嗎?—基於動態面板模型的系統GMM分析」,發表於「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廣東:廣東財經大學,2010年11月26日)。
聶輝華,「中國各省經濟增長—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發表於「中國的現狀與未來—青年學者對話演講」(日本:笹川財團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會,2015年6月27日)。
七、網路資料
「『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反腐鬥爭新信號」,新華網,2018年12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3/c_1123850237.htm。
「6.9%,是個不低的速度」,人民日報,2016年1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0/content_5034557.htm。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溫家寶李克強作重要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年12月17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2/1217/c64094-19914709.html。
「五年來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情況」,人民網,2017年11月3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130/c1001-29678423.html。
「胡錦濤考察江西,強調發揚革命傳統加快建設小康」,新華網,2003年9月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09-02/1117675968s.shtml。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人民網,2013年1月2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23/c1024-20291291.html。
山海,「改革開放40年:鄧小平究竟給今日中國留下什麼」,BBC中文網,2018年12月18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512070。
李芸,「山西官場重建大換血,涉及近百人」,新唐人電視台,2018年12月29日,https://www.ntdtv.com/b5/2018/12/29/a102476199.html。
李海霞、李棟,「供給側改革實惠:海外搶購將成過去,看病難問題緩解」,人民網,2016年1月5日,http://money.people.com.cn/BIG5/n1/2016/0105/c218900-28012180.html。
唐思琪,「計量經濟R語言第三週:Panel Data Model」,2020年02月26日,https://rpubs.com/RitaTang/plm。
張學瑞、許善達,「1994年中國財稅改革的深刻背景」,中國改革信息庫,2001年9月4日,http://www.reformdata.org/2001/0904/7205.shtml。
黃紅平、海宏,「十八大後被查高官腐敗顯現六個特點」,檢查日報,2016年12月13日,http://newspaper.jcrb.com/20161213/20161213_008/20161213_008_2.htm。
黃國彥,「歷史研究法」,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記詞書資訊網,2000年12月,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06/。
路西,「山西官場地震,省紀委副書記楊森林被查」,BBC中文網,2014年7月23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7/140723_china_corruption_yangsenlin。
趙文昌,「做好『加減乘除』實現供需結構再平衡」,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7年3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331/c40531-29181148.html。
劉琼、白羽,「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新華網,2013年8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蔡文軒,「習近平的反腐肅貪與政治權力鞏固」,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臺北),2014年7月,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48191620292.pdf。
盧靜娜,「『2014年年報』顯露中國經濟六大發展趨勢」,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1月21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5/01/21/content_2807280.htm。
韓文,「王儒林重建山西官場:11名市委書記被『集體約談』」,人民網,2015年11月2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5/1124/c100127848079.html。
魏艾,「近期中國大陸去產能、去庫存宏觀調控政策及可能影響」,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臺北),2016年5月,https://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664920652.pdf。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esina, Alberto, Roubini, Nouriel, and Cohen, Gerald D., Political Cycles and the Macroeconomy (Cambridge, London: MIT Press, 1997).
Alt, James E. and Chrystal, K. Alec, Political Economics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Cheng, Chu-Yu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2).
Drazen, Allan, Political Economy in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Eckstein, Alexande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terplay of Scarcity and Ideology (Ann Abor, U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5).
Frey, Bruno S.,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Cheltenham, UK; Lyme, US: Edward Elgar Published, 1997).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Pei, Minxin,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Rose-Ackerman, Susan, 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muelson, Paul A. and Nordhaus, William D., Macroeconomics: Fourteen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1992).
Weatherley, Robert, 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 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二、專書專章
Breslin, Shaun., “Democratizing one-party rule in China,” in Burnell, Peter and Youngs, Richard eds., New Challenges to Democratiz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p.136-154.
Breslin, Shaun., “Great Expectations Competing Domestic Drivers of Chinese Policy Deliberations,” in Evenett, Simon J. eds., The US-Sino Currency Dispute: New Insights from Economics, Politics and Law (Londo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2010), pp.201-207.
Laliberté, André and Lanteigne, Marc., “The Issue of Challenges to the Legitimacy of CCP rule,” in Laliberté, André and Lanteigne, Marc eds, The Chinese party-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 adapt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egitimac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1-21.
Wang, Zheng-Xu,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Forms and Causes,” in White, Lynn eds., Legitimacy: Ambiguities of Political Success or Failur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Hong Kong: World Scientific, 2005), pp.113-140.
三、期刊論文
Alesina, Alberto,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a Two-Party System as a Repeated Gam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2, No.3 (August 1987), pp. 651-678.
Arellano, Maneul and Bond, Stephen,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to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58, No.2 (April 1991), pp.277-297.
Bardi, Wajdi, Sadraoui, Tarek and Bardi, Anouar, “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4, No.1 (January 2016), pp.1-10.
Beck, Nathaniel, “Does There Exist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 Box-Tiao Analysis,” Public Choice, Vol.38, No.2 (January 1982), pp.205-209.
Beck, Nathaniel, “The Paradox of Minimax Regre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9, No.3 (September 1975), pp.918.
Brender, Adi and Drazen, Allan, “How Do Budget Deficits and Economic Growth Affect Reelection Prospects? Evidence from a Large Panel of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98, No.5 (December 2008), pp.2203-2220.
Bunce, Valerie Jane, “Leadership Success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the Soviet Republ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1, No.4 (July 1979), pp.379-402.
Bunce, Valerie Jane, “The Succession Connection: Policy Cycle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4, No.4 (December 1980), pp.966-977.
Chu, Yun-Han, “Sources of Regime Legitimacy and the Debate over the Chinese Model,” The China Review, Vol.13, No.1 (April 2013), pp.1-42.
Dickson, Bruce, “No ‘Jasmine’ for China,” Current History, Vol.110, No.737 (September 2011), pp. 211-216.
Dittmer, Lowell and Wu, Yu-Shan,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47, No.4 (July 1995), pp.467-494.
Eckstein, Alexan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Problems in China”,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402 (July 1972), pp.107-116.
Egger, Peter and Winner, Hannes, “Evidence on Corruption as an Incentive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cical Economy, Vol.21, No.4 (December 2005), pp.932-952.
Haggard, Stephan and Webb Steven B.,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8, No.2 (July 1993), pp.143-168.
Hibbs, Douglas A., “Political Parti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1, No.4 (December 1977), pp.1467-1487.
Hui-Hua, Nie, Chen, Li and Chao-Fan, Ma, “Why Chinese Anti-Corruption has Not Yet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Socialomics, Vol.5, No.3 (May 2016), pp.163-165.
Leff, Nathaniel 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Bureaucractic Corruption,”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8, No.3 (November 1964), pp.8-14.
Lui, Francis T., “An Equilibrium Queuing Model of Brib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3, No.4 (August 1985), pp.760-781.
MacRae, Duncan C., “A Political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5, No.2 (April 1977), pp.239-263.
Mauro, Paolo, “Corruption and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0, No.3 (August 1995), pp.681-712.
Min, Shi and Svensson, Jakob,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Do They Differ across Countries and Wh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90, (September 2005), pp.1367-1389.
Mo, Pak-Hung, “Corru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29, No.1 (November 2000), pp.66-79.
Mosley, Paul, “Towards a Satisficing Theory of Economic Policy,” Economic Journal, Vol.86, No.341 (March 1976), pp.59-72.
Nathan, Andrew J.,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53 (January 1963), pp.34-66.
Nathan, Andrew J., “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14, No.1(January 2003), pp.6-17.
Nordhaus, William D.,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42, No.2 (April 1975), pp.169-190.
Pellegrini, Lorenzo and Gerlagh, Reyer, “Corruption’s Effect on Growth and its Tansmission Channels,” KYKLOS-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al Science, Vol.57, No.3 (August 2004), pp.429-456.
Perry, Elizabeth J., “Chinese Conceptions of ‘Rights’: From Mencius to Mao—and Now,”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6, No.1 (March 2008), pp.37-50.
Rogoff, Kenneth, “Equilibrium Political Budget Cycl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0, No.1 (March 1990), pp.21-36.
Schultz, Kenneth A., “The Politics of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5, No. 1 (January 1995), pp.79-99.
Shambaugh, David L., “The Dynamics of Elite Politics during the Jiang Era,” The China Journal, No. 45 (January 2001), pp.101-111.
Shi, Tian-Jian and Lu, Jie, “The Shadow of Confucia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21, No.4 (October 2010), pp.123-130.
Shleifer, Andrei and Vishny, Robert W., “Corrup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8, No.3 (August 1993), pp.599-617.
Wang, Lu-Yao, “The Impacts of Anti-Corru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Modern Economy, Vol.7, No.2 (February 2016), pp.109-117.
Wang, Yuan-Yuan, and You, Jing, “Corruption and Firm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23, No.2 (June 2012), pp.415-433.
Wang, Zheng-Xu, Wang,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Critical Citize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5, No.1 (March 2005), pp.147-163.
四、網路資料
Kurgman, Paul., “China’s Ponzi Bicycle Is Running into a Brick Wall,” New York Times, July 19, 2013,
https://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3/07/19/chinas-ponzi-bicycle-is-running-into-a-brick-wall/.
Min, Shi and Svensson, Jakob,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tockholm University, October 2002,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202.8595&rep=rep1&type=pdf.
Oscar Torres-Reyna, “Getting Getting Started in Fixed/Random Effects Models-using R (ver. 0.1-Draft),” Princeton University, Fall 2010, https://www.princeton.edu/~otorres/Panel101R.pdf.
Tavish Srivastava, “A Complete Tutorial on Time Series Modeling in R,” Analytics Vidhya, December 2015, https://www.analyticsvidhya.com/blog/2015/12/complete-tutorial-time-series-modeling/.
Zheng, Bing-Yong,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nomics, July 2015,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456895.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東亞研究所
106260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60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魏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吳佳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Wu, Chia-Chenen_US
dc.creator (作者) 吳佳臻zh_TW
dc.creator (作者) Wu, Chia-Chen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三月-2022 18:06:12 (UTC+8)-
dc.date.available 1-三月-2022 18:06: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三月-2022 18:06:1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6260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39294-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東亞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260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共產國家的合法性來源通常不是從民主政治選舉中產生,而是建立在意識
型態上,但當經濟發展趨向現代化導致人民價值觀改變而削弱過往意識型態對於社會影響之效果時,習近平該如何或者說該以什麼來維繫他統治的合法性是必須先釐清的。就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脈絡來看,利用高速經濟增長確保政治上長治久安無疑是慣用且實際的方式,因此造就「中國大陸政治經濟景氣循環現象與每五年召開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有密切關連性」的論述,但由於習近平上任後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中正式廢除鄧小平制定之領導接班制度,並且不斷強調必須以科學角度評斷幹部表現,導致這個問題意識的研究方式更加廣闊和複雜。
因此當本論文透過不論是事件時序分析或經濟學統計法對此一時期週期檢 驗時並僅得到極些微顯著影響的結論後,才回歸到以統治合法性的角度進行週 期分析,並提出「執紀審查事件會透過固定資產投資影響地方經濟增長和影響 政治經濟週期波動」的假說。本論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從描述性統計層面來 看,市場經濟體制和產業結構確實有逐漸優化的現象,但省份間的發展差距仍 尚未縮小,且若細探每年反腐力度比率較高的省份,在排除剩餘經濟影響因素 後,可發現其增長率普遍呈現降速或負增長,由此初步斷定經濟表現與反腐政 策間的密切關連性;從實證模型檢驗層面來看,不論是靜態面板固定效應模 型,抑或是動態面板廣義動差估計,皆可驗證反腐力度與固定資產投資之間確 實存在明顯的負相關顯著性。事實上通過比較變數間的彈性係數後可發現反腐 力度並非是最直接的影響因素,但透過學者洛倫佐•佩萊格里尼(Lorenzo Pellegrini)和雷耶•格拉格(Reyer Gerlagh)的檢驗方式和對變數進行交互項 檢驗後,仍可證實「隱性顯著關係論」的說法,間接印證本論文所提之假說。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legitimacy of a communist country is often based on ideology rather than deriving from democratic elections. With the mat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deology of the general public weakened the level of collectivism. The legitimacy of Xi’s ruling should be addressed and examined. From examining the histor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rapid economic growth is no doubt an usual and practical method to ensure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is theref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iscussion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eing held every 5 years. However, after Xi assumed power, he has abolished the institutionalized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fixed terms of office set out by Deng Xiaoping. He emphasized the use of scientific scale to assess leadership, which mak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broader and more complex.
The slight significant influences results from the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in economics conducted in this research would then be further analyzed under the scope of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nd legitimacy. The research proposes the hypothesis: “investments on fixed assets by the Disciplinary Inspection event meetings have an impact on local economic growth and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fter conducting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the market economy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been improving continuously. However, 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provinces is still significant. Furthermore, after ruling out economic surplus, negative or slower growth can be observed in provinces with higher anti-corruption benchmarks. Therefore, it can be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corruption is closely related. From the research model analysis, negative correlation significance between anti- corruption benchmark and investments in fixed assets is found in both fixed effects model and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Through comparing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between variables, the anti-corruption benchmark is in fact not the most significant variable. However, Lorenzo Pellegrini & Reyer Gerlagh (2005) concluded in their research that there is an indirect significance of correlation, which confirms the hypothesis raised in this research.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謝 辭 I
摘 要 II
ABSTRACT III
目 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5
第四節 研究途徑、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19
第五節 章節架構安排 22
第貳章 中國大陸各時期的經濟發展與週期分析 24
第一節 鄧小平時期(1978年~1991年) 30
第二節 江澤民時期(1992年~2001年) 45
第三節 胡錦濤時期(2002年~2011年) 64
第叁章 習近平時期經濟發展與情勢 77
第一節 權力鞏固與合法性 80
第二節 新常態發展下的經濟情勢 86
第肆章 研究模型與數據分析 96
第一節 分析模型建構、變數說明與數據來源 97
第二節 實證檢驗 103
第伍章 研究發現與研究建議 112
第一節 分析回顧與研究發現 112
第二節 未來發展方向 117
附件 119
參考資料 130
zh_TW
dc.format.extent 3354462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260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經濟週期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統治合法性基礎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反腐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動態面板廣義動差估計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隱性顯著關係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direct significance of correla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egitimacy of rul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nti-corruption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en_US
dc.title (題名) 由統治合法性檢視習近平時期的政治經濟週期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Under Xi Jiping’s Era: Legitimacy of Rul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核算司編著,1995—1997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軌跡。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8年。
王小魯、樊綱主編,中國經濟增長可持續性—跨世紀的回顧與展望。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王志偉,中國經濟週期及其理論的比較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威廉•紐曼(W. Lawrence Neuman)著,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年。
王官德、劉承宗、李化成,中國共產黨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
王洛林主編,經濟週期研究。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任志強,任你評說:任志強評說地產中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
成嘉玲、魏江霖、秦瑞生譯,安娜•庫索吉安尼斯(Anna Koutsoyiannis)著,計量經濟理論。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大學用書》。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冷溶主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前沿報告No.6—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吳敬璉,中國改革三部曲—中國增長模式抉擇。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吳敬璉,中國改革三部曲—當代中國經濟改革。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吳敬璉,中國經濟改革進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8年。
呂增奎、王新穎譯,沈大偉(David L. Shambaugh)著,中國共產黨:收縮與調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武力,中國共產黨與當代中國經濟發展研究(1949-2006)。北京:中國共產黨史出版社,2008年。
胡庄君、施祖麟編著,中國宏觀經濟分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胡舒立主編,新常態改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談大趨勢。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
胡鞍鋼,中國經濟波動報告。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94年。
苟君厲,中國視點:當代中國社會問題研究。北京:西苑出版社,2010年。
高長,大陸政策與兩岸經貿。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張文廣主編,解碼中共「十七大」—胡錦濤時代政策之剖析。臺北:國防大學,2007年。
張榮豐、原磊、吳明澤主編,「十二五規劃」與中國經濟發展策略演變。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社,2013年。
郭大力、王亞南譯,卡爾•馬克思(Karl H. Marx)著,資本論(第一卷)。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佳貴主編,中國經濟發展:「十一五」中期評估和「十二五」展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陳雲,陳雲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曾敬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意識形態、合法性與凝聚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年。
楊鴻烈,歷史研究法。臺北:華世出版社,1975年。
葉永烈著,鄧小平改變中國—1978年:中國命運大轉折。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年。
董進,中國宏觀經濟波動背後的政府因素分析。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9年。
過子庸,中國大陸研究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趙鼎新,合法性的政治: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
劉軍寧譯,塞繆爾•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劉樹成主編,中國經濟週期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劉樹成,中國經濟週期波動的新階段。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鄭功、季谷譯,拉布希卡(Alvin Rabushka)著,新中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經濟發展之比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謝魯江、劉解龍、曹虹劍,1978~2008國企改革30年:走向市場經濟的中國國有企業。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譚天譯,易明(Elizabeth C. Economy)著,習近平與新中國—中國第三次革命的機會與挑戰。臺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
邊裕淵、董瑞麒、林理建、石義行、游豐吉、邱宏輝、余傳明著,改革開放下的中共經濟。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6年。
二、專書專章
吳玉山,「政治如何影響經濟:談中國大陸的政經循環」,歐陽元美執行主編,知識饗宴系列《2》(臺北:中央研究院,2006年),頁249-275。
李斌、王小龍,「體制轉軌、經濟週期與宏觀經濟運行—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博弈模型研究」,劉樹成主編,中國經濟週期研究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145-165。
徐斯儉、王占璽,「消失中的威權韌性—習近平時期的國家社會關係」,徐斯儉主編,習近平大棋局—後極權轉型的極限(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6年),頁83-113。
陶儀芬,「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徐斯勤、吳玉山主編,黨國蛻變—中共政權的菁英與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頁177-210。
三、期刊論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形勢課題組,「動力轉換繼續進行,平穩增長趨勢不變—三季度經濟運行分析與建議」,宏觀經濟管理(北京),第12期(2017年12月),頁22-40。
文雁兵,「新官上任三把火:存在中國式政治經濟週期嗎」,財貿經濟(北京),第11期(2014年11月),頁111-124。
王小魯,「改革20年和今後20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國家行政學院學報(北京),第4期(2001年),頁56-61。
王小魯,「農村工業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改革(重慶),第5期(1999年),頁97-106。
王金勝、陳明,「我國國有企業改革:歷程、思路與展望」,華東經濟管理(安徽),第22卷第8期(2008年8月),頁25-28。
王保安,「中國經濟結構失衡:基本特徵、深層原因與對策建議」,財貿經濟(北京),第7期(2010年7月),頁8-12。
王信賢,「『胡溫領導』與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之經濟觀察」,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頁5-8。
王晨曦、林耀進,「一種非平穩時間序列預測建模方法」,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福建),第10卷第4期(2008年10月),頁45-47。
王達梅,「政府換屆對經濟週期波動的正負效應與作用機制研究」,現代財經(天津),第27卷第11期(2007年11月),頁8-12。
王鼎銘,「政治與經濟間的交錯:政治景氣循環理論的發展評析」,公共行政學報(臺北),第20卷第9期(2006年9月),頁161-172。
王賢彬、王露瑤,「反腐敗與經濟增長」,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2期(2016年3月),頁61-74。
朱俊福,「分稅制改革20年的成就、問題、未來取向」,稅務研究(北京),第10期(2014年),頁12-15。
朱新民、譚偉恩,「中國改革開放之政策評析:經濟、政治的改革與外交政策的調整及挑戰」,東亞研究(臺北),第36卷第1期(2005年1月),頁1-48。
江飛濤、耿強、呂大國、李曉萍,「地區競爭、體制扭曲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理」,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第6期(2012年6月),頁44-56。
余科杰,「關於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幾點思考」,新視野(北京),第2期(2017年),頁89-94。
李志啟,「關於『供給側改革』」,中國工程諮詢(北京),第2期(2016年2月),頁81-83。
李猛、沈坤榮,「地方政府行為對中國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研究(北京),第12期(2010年),頁35-47。
李瑞娟、夏青、蔣志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週期波動態勢分析」,經濟研究導刊(黑龍江),第16期(2010年),頁1-2。
李曉華,「後危機時代我國產能過剩研究」,財經問題研究(遼寧),第6期(2013年6月),頁3-11。
杜鈴玉,「習近平『中國夢』之探討」,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3卷第3期(2015年3月),頁40-64。
肖潔、龔六堂、張慶華,「財政支出的政治周期與激勵機制」,財政研究(北京),第7期(2005年7月),頁6-15。
周黎安,「中國地方官員的晉升錦標賽模式研究」,經濟研究(北京),第7期(2007年7月),頁36-50。
易綱,「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分析及政策含義」,經濟研究(北京),第12期(1996年),頁26-33。
林毅夫、巫和懋、邢亦青,「『潮湧現象』與產能過剩的形成機制」,經濟研究(北京),第10期(2010年),頁4-19。
姚金偉、孟慶國、黃天航,「政治商業週期中的制度激勵、外部衝擊與官員晉升邏輯:基於1978—2012年中國分省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公共管理評論(北京),第16卷第2期(2014年9月),頁15-31。
姜晶晶,「轉型期中國當代政府換屆對經濟的影響」,智富時代(廣東),第10期(2016年),頁117-118。
范方志、楊海水,「『理性黨派信徒』政治經濟週期理論及其實證分析—兼論中央銀行獨立性」,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第2期(2008年),頁41-46。
唐愛軍,「習近平意識型態理論框架和基本思路—一個政治合法性的視角」,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貴州),第5期(2015年),頁20-25。
夏慶宇,「對政治週期運動規律的探索」,黨政幹部學刊(遼寧),第3期(2018年),頁29-36。
孫久義,「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路徑選擇」,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浙江),第38卷第6期(2016年6月),頁78-82。
孫正、陳旭東、蘇曉燕,「地方競爭、產能過剩與財政可持續性」,產業經濟研究(南京),第1期(2019年1月),頁75-86。
徐齊利、聶新偉、范合君,「政府補貼與產能過剩」,中央財經大學學報(北京),第2期(2019年),頁98-128。
耿強、江飛濤、傅坦,「政策性補貼、產能過剩與中國的經濟波動—引入產能利用率RBC模型的實證檢驗」,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第5期(2011年5月),頁27-36。
耿曙、龐保慶、鐘靈娜,「中國地方領導任期與政府行為模式:官員任期的政治經濟學」,經濟學(季刊)(北京),第15卷第3期(2016年4月),頁893-916。
袁同成,「合法性機制轉型與我國政府福利責任承諾變遷」,學術界(安徽),第3期(2013年),頁59-66。
張林,「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問題研究綜述」,經濟學動態(北京),第9期(2016年9月),頁90-100。
張軍、高遠,「官員任期、異地交流與經濟增長」,經濟研究(北京),第11期(2007年),頁91-103。
梅冬州、王子健、雷文妮,「黨代會召開、監察力度變化與中國經濟波動」,經濟研究(北京),第3期(2014年),頁47-61。
郭旭紅、武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若干問題述論」,中共黨史研究(北京),第6期(2017年),頁5-12。
陳永生,「中國大陸農村經濟制度變遷的邏輯—中共歷年『一號文件』的內容分析」,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5卷第12期(2017年12月),頁56-75。
陳昆亭、周炎、鞏六堂,「中國經濟週期波動特徵分析:濾波方法的應用」,世界經濟(北京),第10期(2004年10月),頁48-56。
陳惠玲,「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原因與治理成效:以鋼鐵業為例」,國際與公共事務(嘉義),第9期(2018年12月),頁75-115。
陳衛東、苗文龍,「政府換屆、經濟政策與政治經濟週期」,經濟經緯(鄭州),第4期(2010年3月),頁14-19。
陶儀芬,「政治權力交替與經濟機會主義:集體行動與改革時期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問題與研究(臺北),第45卷第3期(2006年5、6月),頁77-101。
曾建元,「習近平主政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腐打貪機制及其成效」,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13卷第2期(2017年夏季號),頁113-135。
楊久華、鄭偉,「政治合法性限度視角下中共執政合法性資源建設探究」,廣西社會科學(廣西),第10期(2013年10月),頁7-12。
楊宏星、趙鼎新,「績效合法性與中國經濟奇蹟」,學海(江蘇),第3期(2013年6月),頁16-32。
楊其靜、蔡正喆,「腐敗、反腐敗與經濟增長—基於中國省級紀檢監察機關信訪執紀數據的再評估」,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5期(2016年9月),頁84-100。
楊振,「激勵扭曲視角下的產能過剩形成機制及其治理研究」,經濟學家(四川),第10期(2013年10月),頁48-54。
楊開煌,「從周永康案談習近平反腐作為」,海峽評論(臺北),第286期(2014年10月),頁77-82。
葉章美,「中共『十五大』後之國有企業改革」,中國大陸研究(臺北),第41卷第4期(1998年4月),頁3-16。
董立文,「習近平集權之路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12卷第3期(2016年秋季號),頁1-21。
解鳳敏,「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波動成因與貨幣政策效應研究」,統計與決策(湖北),第24期(2008年12月),頁109-111。
賈建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析」,馬克思主義研究(北京),第3期(2006年),頁5-11。
臧雷振,「政治合法性來源的再審視—基於中國經驗的政治學詮釋」,求實(江西),第2期(2019年)頁18-35。
趙文志,「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可能風險之探討」,經濟研究(臺北),第13期(2013年3月),頁525-553。
趙成柏,「我國金融體系改革面臨的問題及政策建議」,經濟師(山西),第3期(2005年),頁238-240。
趙鼎新,「『天命觀』及政績合法性在古代和當代中國的體現」,經濟社會體制比較(北京),第1期(2012年1月),頁116-121。
劉立峰,「當前投資形勢分析與預測」,宏觀經濟管理(北京),第12期(2017年),頁26-32。
劉佐,「1992年以來我國稅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稅務研究(北京),第9期(2002年)頁33-38。
劉孟俊,「中國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背景分析」,經濟前瞻(臺北),第108期(2006年11月),頁40-45。
劉恒,「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週期形成機裡比較分析」,宏觀經濟研究(北京),第11期(2008年),頁19-24。
劉柏定,「中國大陸經濟政策施政方向—當前問題與其因應作為」,展望與探索(臺北),第11卷第7期(2013年7月),頁40-50。
劉航、孫早,「城鎮化動因扭曲與製造業產能過剩—基於2001到2012年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中國工業經濟(北京),第11期(2014年11月),頁5-17。
劉國光,「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宏觀調控」,百年潮(北京),第1期(2010年),頁4-12。
劉磊、盧周來,「鄧小平關於經濟改革和發展論述中蘊含的宏觀調控思想」,黨的文獻(北京),第5期(2019年),頁73-79。
劉蕾、汪雁,「西方政治經濟週期理論的演進及新進展」,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北京),第10期(2011年),頁39-47。
潘彥豪,「鄧小平四個現代化—在現代化理論的適用性」,展望與探索(臺北),第8卷第8期(2010年8月),頁41。
蔡文軒,「中國大陸反腐敗與內政發展」,戰略安全研析(臺北),第119期(2015年3月),頁36-45。
蔣伏心、林江,「晉升錦標賽、財政週期性與經濟波動—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財貿經濟(北京),第7期(2010年7月),頁44-50。
鄧玉英,「台灣與中國的經濟關係」,台灣國際研究季刊(臺北),第8卷第3期(2012年9月),頁141-163。
鄭曙村、趙開開,「全球化視角下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報(雲南),第16卷第5期(2015年8月),頁65-70。
盧建,「我國經濟週期的特點、原因及發生機制分析」,經濟研究(北京),第4期(1987年12月),頁48-55。
龍太江、王邦佐,「經濟增長與合法性的『政績困局』—兼論中國政治的合法性基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上海),第3期(2005年),頁169-175。
謝伏瞻、劉世錦,「財稅體制改革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改革建議」,稅務研究(北京),第9期(2003年),頁3-9。
韓克勇,「關於金融體系改革的若干思考」,經濟問題(山西),第10期(1996年10月),頁36-39。
顏建發,「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2013年)頁71-92。
魏艾,「2015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評析」,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1期(2016年1月),頁1-10。
顧立仁,「歷史法及其在圖書館學上的應用」,書府(臺北),第18、19期(1998年6月),頁49。
四、學位論文
王冬,「中國經濟增長的政治週期假說:理論模型和實證檢驗—基於1977年以來的數據」,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4月)。
邱賜程,「中共的重大經濟政策決定模式:從毛澤東到胡錦濤」,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8月)。
高頡,「多種類型的威權主義:中國政權性質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9月)。
張娟瑄,「誰創造了中國政治經濟景氣循環?中央與地方政治菁英互動下的經濟態勢(1992-2011)」,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7月)。
彭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週期波動及其影響因素研究」,湖北: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碩士論文(2010年5月)。
楊振華,「反腐敗對長期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基於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浙江: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碩士論文(2019年6月)。
劉亞龍,「中國政治商業週期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商學院經濟學系碩士論文(2018年5月)。
劉瑞明,「晉升激勵與經濟發展:一個分析框架及其在中國經濟中的應用」,陜西: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6月)。
五、機構報告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社,2013年11月15日,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新華社,2003年10月21日,http://www.gov.cn/test/2008-08/13/content_1071062.htm。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新華社,2005年10月11日,http://www.gov.cn/ztzl/2005-10/19/content_79342.htm。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人民網,2018年03月0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1/2018/0305/c1001-29847104.html。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07年10月26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9183.html。
「《建立建成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13—2017年工作規劃》頒布」,人民網,2013年12月25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25/c1001-23946537.html。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宏觀調控有關規定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8月16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9/07/content_5101242.htm。
「《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http://www.pkulaw.cn/fulltext_form.aspx?Db=chl&Gid=8996。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改革外匯管理體制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7/28/content_5090286.htm。
「《國務院關於實行分稅制財政管理體制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3年12月25日,http://www.gansu.gov.cn:8443/art/2020/7/14/art_11213_17467.html。
「2017年12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7594起」,中央紀委監察部,2018年1月17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801/t20180118_162067.html。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調整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數據統計指標查處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數據首次公佈」,中央紀委監察部,2020年1月19日,http://www.ccdi.gov.cn/toutiao/202001/t20200119_208006.html。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京舉行」,新華網,2014年12月1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2/11/c_1113611795.htm。
「糾治『四風』一刻不停寸步不讓—解讀2018年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月報數據」,中央紀委監察部,2019年1月20日,http://www.ccdi.gov.cn/yaowen/201901/t20190120_187406.html。
「政府工作報告(全文)」,新華社,2015年3月16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guowuyuan/2015-03/16/content_2835101.htm。
高長(2016年),「大陸金融體制改革和股匯市等金融情勢對臺商之影響及因應建議」,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臺北: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黃志典(2016年),「中國大陸金融市場改革及其對台灣金融業之影響與挑戰」,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臺北:臺北外匯市場發展基金會。
六、研討會論文
張執中(2018年),「中共『十九大』後政策、制度及人事關觀察:2017.12—2018.5」,政府部門委託之專題研究,臺北: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張弘遠,「新常態下的中國大陸地方經濟制度變遷:『地方發展型主義』的消退」,發表於「發展與挑戰:面對中共十九大」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主辦,2016年9月30日)。
張曉青、王雅莉、張理娟、王澤楠,「人口發展對區域資源環境績效變動的影響評估—基於1990-2009年全球39個國家的實證研究」,發表於「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北京: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2014年12月1日)。
陳屹立、邵同堯,「地方政府腐敗會影響私人投資嗎?—基於動態面板模型的系統GMM分析」,發表於「2010年度(第八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廣東:廣東財經大學,2010年11月26日)。
聶輝華,「中國各省經濟增長—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發表於「中國的現狀與未來—青年學者對話演講」(日本:笹川財團笹川日中友好基金會,2015年6月27日)。
七、網路資料
「『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反腐鬥爭新信號」,新華網,2018年12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12/13/c_1123850237.htm。
「6.9%,是個不低的速度」,人民日報,2016年1月20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6-01/20/content_5034557.htm。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溫家寶李克強作重要講話」,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2年12月17日,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2/1217/c64094-19914709.html。
「五年來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情況」,人民網,2017年11月30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1130/c1001-29678423.html。
「胡錦濤考察江西,強調發揚革命傳統加快建設小康」,新華網,2003年9月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09-02/1117675968s.shtml。
「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人民網,2013年1月2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123/c1024-20291291.html。
山海,「改革開放40年:鄧小平究竟給今日中國留下什麼」,BBC中文網,2018年12月18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46512070。
李芸,「山西官場重建大換血,涉及近百人」,新唐人電視台,2018年12月29日,https://www.ntdtv.com/b5/2018/12/29/a102476199.html。
李海霞、李棟,「供給側改革實惠:海外搶購將成過去,看病難問題緩解」,人民網,2016年1月5日,http://money.people.com.cn/BIG5/n1/2016/0105/c218900-28012180.html。
唐思琪,「計量經濟R語言第三週:Panel Data Model」,2020年02月26日,https://rpubs.com/RitaTang/plm。
張學瑞、許善達,「1994年中國財稅改革的深刻背景」,中國改革信息庫,2001年9月4日,http://www.reformdata.org/2001/0904/7205.shtml。
黃紅平、海宏,「十八大後被查高官腐敗顯現六個特點」,檢查日報,2016年12月13日,http://newspaper.jcrb.com/20161213/20161213_008/20161213_008_2.htm。
黃國彥,「歷史研究法」,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記詞書資訊網,2000年12月,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606/。
路西,「山西官場地震,省紀委副書記楊森林被查」,BBC中文網,2014年7月23日,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4/07/140723_china_corruption_yangsenlin。
趙文昌,「做好『加減乘除』實現供需結構再平衡」,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7年3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1/2017/0331/c40531-29181148.html。
劉琼、白羽,「習近平: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新華網,2013年8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
蔡文軒,「習近平的反腐肅貪與政治權力鞏固」,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臺北),2014年7月,http://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48191620292.pdf。
盧靜娜,「『2014年年報』顯露中國經濟六大發展趨勢」,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年1月21日,http://www.gov.cn/zhengce/2015/01/21/content_2807280.htm。
韓文,「王儒林重建山西官場:11名市委書記被『集體約談』」,人民網,2015年11月24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n/2015/1124/c100127848079.html。
魏艾,「近期中國大陸去產能、去庫存宏觀調控政策及可能影響」,大陸與兩岸情勢簡報(臺北),2016年5月,https://www.mac.gov.tw/public/Attachment/664920652.pdf。

貳、英文部分
一、專書
Alesina, Alberto, Roubini, Nouriel, and Cohen, Gerald D., Political Cycles and the Macroeconomy (Cambridge, London: MIT Press, 1997).
Alt, James E. and Chrystal, K. Alec, Political Economics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Cheng, Chu-Yua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1982).
Drazen, Allan, Political Economy in Macroeconomics (Princeton, U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2).
Eckstein, Alexande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Interplay of Scarcity and Ideology (Ann Abor, U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5).
Frey, Bruno S.,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s (Cheltenham, UK; Lyme, US: Edward Elgar Published, 1997).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1).
Pei, Minxin, China’s Trapped transition: The Limits of Developmental Autocrac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Rose-Ackerman, Susan, Corruption and Government: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Reform (Cambridge, U.K.;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Samuelson, Paul A. and Nordhaus, William D., Macroeconomics: Fourteen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1992).
Weatherley, Robert, 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 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二、專書專章
Breslin, Shaun., “Democratizing one-party rule in China,” in Burnell, Peter and Youngs, Richard eds., New Challenges to Democratizatio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pp.136-154.
Breslin, Shaun., “Great Expectations Competing Domestic Drivers of Chinese Policy Deliberations,” in Evenett, Simon J. eds., The US-Sino Currency Dispute: New Insights from Economics, Politics and Law (Londo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2010), pp.201-207.
Laliberté, André and Lanteigne, Marc., “The Issue of Challenges to the Legitimacy of CCP rule,” in Laliberté, André and Lanteigne, Marc eds, The Chinese party-state in the 21st century: adaptation and the reinvention of legitimacy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1-21.
Wang, Zheng-Xu,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Forms and Causes,” in White, Lynn eds., Legitimacy: Ambiguities of Political Success or Failure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 Hong Kong: World Scientific, 2005), pp.113-140.
三、期刊論文
Alesina, Alberto,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a Two-Party System as a Repeated Gam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2, No.3 (August 1987), pp. 651-678.
Arellano, Maneul and Bond, Stephen,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to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58, No.2 (April 1991), pp.277-297.
Bardi, Wajdi, Sadraoui, Tarek and Bardi, Anouar, “A Dynamic Panel Data Analysis fo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uctural Policy and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4, No.1 (January 2016), pp.1-10.
Beck, Nathaniel, “Does There Exist a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A Box-Tiao Analysis,” Public Choice, Vol.38, No.2 (January 1982), pp.205-209.
Beck, Nathaniel, “The Paradox of Minimax Regre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69, No.3 (September 1975), pp.918.
Brender, Adi and Drazen, Allan, “How Do Budget Deficits and Economic Growth Affect Reelection Prospects? Evidence from a Large Panel of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98, No.5 (December 2008), pp.2203-2220.
Bunce, Valerie Jane, “Leadership Succession and Policy Innovation in the Soviet Republics,”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11, No.4 (July 1979), pp.379-402.
Bunce, Valerie Jane, “The Succession Connection: Policy Cycles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 and Eastern Europe,”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4, No.4 (December 1980), pp.966-977.
Chu, Yun-Han, “Sources of Regime Legitimacy and the Debate over the Chinese Model,” The China Review, Vol.13, No.1 (April 2013), pp.1-42.
Dickson, Bruce, “No ‘Jasmine’ for China,” Current History, Vol.110, No.737 (September 2011), pp. 211-216.
Dittmer, Lowell and Wu, Yu-Shan, “The Modernization of Factionalism in Chinese Politics,” World Politics, Vol.47, No.4 (July 1995), pp.467-494.
Eckstein, Alexander,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Problems in China”,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402 (July 1972), pp.107-116.
Egger, Peter and Winner, Hannes, “Evidence on Corruption as an Incentive fo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cical Economy, Vol.21, No.4 (December 2005), pp.932-952.
Haggard, Stephan and Webb Steven B.,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Vol.8, No.2 (July 1993), pp.143-168.
Hibbs, Douglas A., “Political Parties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71, No.4 (December 1977), pp.1467-1487.
Hui-Hua, Nie, Chen, Li and Chao-Fan, Ma, “Why Chinese Anti-Corruption has Not Yet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Socialomics, Vol.5, No.3 (May 2016), pp.163-165.
Leff, Nathaniel 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Bureaucractic Corruption,” Th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8, No.3 (November 1964), pp.8-14.
Lui, Francis T., “An Equilibrium Queuing Model of Brib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3, No.4 (August 1985), pp.760-781.
MacRae, Duncan C., “A Political Model of the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5, No.2 (April 1977), pp.239-263.
Mauro, Paolo, “Corruption and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0, No.3 (August 1995), pp.681-712.
Min, Shi and Svensson, Jakob,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Do They Differ across Countries and Wh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90, (September 2005), pp.1367-1389.
Mo, Pak-Hung, “Corru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29, No.1 (November 2000), pp.66-79.
Mosley, Paul, “Towards a Satisficing Theory of Economic Policy,” Economic Journal, Vol.86, No.341 (March 1976), pp.59-72.
Nathan, Andrew J., “A Factionalism Model for CCP Politic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53 (January 1963), pp.34-66.
Nathan, Andrew J., “China`s Changing of the Guard: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14, No.1(January 2003), pp.6-17.
Nordhaus, William D.,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42, No.2 (April 1975), pp.169-190.
Pellegrini, Lorenzo and Gerlagh, Reyer, “Corruption’s Effect on Growth and its Tansmission Channels,” KYKLOS-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Social Science, Vol.57, No.3 (August 2004), pp.429-456.
Perry, Elizabeth J., “Chinese Conceptions of ‘Rights’: From Mencius to Mao—and Now,”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Vol.6, No.1 (March 2008), pp.37-50.
Rogoff, Kenneth, “Equilibrium Political Budget Cycl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80, No.1 (March 1990), pp.21-36.
Schultz, Kenneth A., “The Politics of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25, No. 1 (January 1995), pp.79-99.
Shambaugh, David L., “The Dynamics of Elite Politics during the Jiang Era,” The China Journal, No. 45 (January 2001), pp.101-111.
Shi, Tian-Jian and Lu, Jie, “The Shadow of Confucianism,”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21, No.4 (October 2010), pp.123-130.
Shleifer, Andrei and Vishny, Robert W., “Corrup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8, No.3 (August 1993), pp.599-617.
Wang, Lu-Yao, “The Impacts of Anti-Corruption on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Modern Economy, Vol.7, No.2 (February 2016), pp.109-117.
Wang, Yuan-Yuan, and You, Jing, “Corruption and Firm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23, No.2 (June 2012), pp.415-433.
Wang, Zheng-Xu, Wang, “Before the Emergence of Critical Citizen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Trus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15, No.1 (March 2005), pp.147-163.
四、網路資料
Kurgman, Paul., “China’s Ponzi Bicycle Is Running into a Brick Wall,” New York Times, July 19, 2013,
https://krugman.blogs.nytimes.com/2013/07/19/chinas-ponzi-bicycle-is-running-into-a-brick-wall/.
Min, Shi and Svensson, Jakob, “Political Budget Cycles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tockholm University, October 2002,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202.8595&rep=rep1&type=pdf.
Oscar Torres-Reyna, “Getting Getting Started in Fixed/Random Effects Models-using R (ver. 0.1-Draft),” Princeton University, Fall 2010, https://www.princeton.edu/~otorres/Panel101R.pdf.
Tavish Srivastava, “A Complete Tutorial on Time Series Modeling in R,” Analytics Vidhya, December 2015, https://www.analyticsvidhya.com/blog/2015/12/complete-tutorial-time-series-modeling/.
Zheng, Bing-Yong, “Bureaucratic Corru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nomics, July 2015,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2456895.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0309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