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蔡欣欣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Tsai, Hsin-Hsi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林家如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Lin, Jia-R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家如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n, Jia-R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2-九月-2022 14:57:32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2-九月-2022 14:57:32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2-九月-2022 14:57:32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715101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160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7151018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嘉義市「長義閣掌中劇團」傳承至今七十多年,歷經四代傳人的傳承堅守,如今已然根植豐厚實力,開拓出穩固的發展方向,漸次發展出「文學諸羅旗艦製作」、「銳劇場」、「好丸搬戲團」等系列作品,透過創演新編戲建立劇藝特色與價值,強化與地方的連結。 本研究以「長義閣」的新編劇作為核心,透過文獻耙梳、踏查訪問、分析整合等方式,對劇團發展與劇作內容進行深入瞭解,論文開展出五個章節,第一章回顧「長義閣」歷史沿革與現況,以劇團四代傳人的習藝歷程與掌團概況為線索,串連觀看劇團整體的發展脈絡與轉型變動,以此定位「長義閣」劇團的重要性。第二章與第三章探究「文學諸羅」系列六部作品,並劃分「神仙類」與「人物類」分別論述,透過史料對讀劇作文本,梳理作品的文學內涵與表演藝術,也從中觀覽劇作取材嘉義歷史文化的創編意義。第四章聚焦「銳劇場」系列四部作品,除了對文本進行研析,也關注劇場技術與創新元素的運用,從中審視劇團的跨界實驗與當代啟示。第五章則統合劇作創編路線與劇團營運方向,觀照劇團在薪傳轉型、文化公演、外臺演戲、文創開發等面向的深耕成果與未來展望。 透過本研究的析論,能對「長義閣」的劇團歷史、作品內涵、營運展望有全面的掌握,並從劇作呈現的在地意識與人文意涵,標幟及定位「長義閣」的劇團價值與劇藝特色。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Chang Yi Ge Puppetry Troupe from Chiayi City has been handed down for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After four generations of inheritance and persistence, it has now been rooted in strong strength and has opened up a solid direction development. The series of plays, such as “Literary Jhuluo Flagship Production Series”, “Sharp Theater Series”, “Good Maru Moving Theater”, which developed gradually by this troupe, establish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f classical opera and also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rt and local communities.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newly-adapted plays of Chang Yi Ge Puppetry Troupe and aims to ga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roupe’s development and the creation of their plays, through all kinds of methods including documents review,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analysis and integration, etc.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ang Yi Ge Puppetry Troupe. Exploring four generations’ life experience of learning puppet performance and their guidelines of running a troupe, this chapter provides an overall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oupe, so as to identify the importance of the Chang Yi Ge Puppetry Troupe.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both do in-depth researches of six plays of the “Literary Jhuluo Flagship Production Series”. These play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as “plays of immortals” and “plays of mortals” and discussed respectively. By comparing the stories and their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those two chapters analyze the literary connotation and stage performance of the plays and find out how the adaptation of the puppet shows relate to where the troupe from——the Chiayi City. The fourth chapter focuses on four plays of “Sharp Theater Series”. In addition to textual analysis, this chapter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ve elements in modern theaters, examining the troupe’s cross-boundary experiments and considering mor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temporary generation from their practice. Integrating the operating ideas of the troupe with the direction of their creation, the fifth chapter observes the troupe’s current achieve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in their art inheritance, culture promotion, outdoor performance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etc. This thesis offers a comprehensive grasp of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scripts’ connotation and future potential of Chang Yi Ge Puppetry Troupe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It also concludes the artistic value and performance style of the troupe, and explores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umanistic awareness presented in their plays.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緒論1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第二節、文獻回顧與評析3第三節、研究範圍與方法17第四節、論文章節與架構24第一章、「長義閣」歷史沿革與現況27第一節、草創萌芽期:創團概況與重要紀事27第二節、變動挑戰期:傳統戲與金剛戲的抉擇34第三節、奠基蓄勢期:技藝傳承與劇團轉型39第四節、穩定發展期:組織現況與成員編制45第五節、小結52第二章、「文學諸羅」系列「神仙類」劇作探析55第一節、《忠義十九公》研析55第二節、《城隍爺》研析65第三節、《青天‧願》研析71第四節、小結78第三章、「文學諸羅」系列「人物類」劇作探析81第一節、《蕩寇浮生》研析81第二節、《掌中家書‧朱一貴》、《天諭之徒》研析92第三節、小結103第四章、「銳劇場」系列劇作探析105第一節、《偶是另一個我》研析105第二節、《狐說聊齋》研析113第三節、《偶,沉默了》研析122第四節、《烈火玫瑰鴛鴦夢》研析130第五節、小結140第五章、「長義閣」劇作創演整合營運發展143第一節、薪傳轉型強化劇場脈絡校園扎根143第二節、文化公演掘探創演型態人文意涵152第三節、外臺演戲繫連在地歷史神祈信仰160第四節、文創開發連動社區總體營造生機167第五節、小結172結論175徵引文獻181附錄一197附錄二19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9057654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715101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長義閣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編布袋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嘉義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學諸羅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銳劇場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Chang Yi G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Newly-adapted Puppetry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Chiayi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Literary Jhuluo Flagship Production Serie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harp Theater Series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嘉義市長義閣掌中劇團新編劇作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A Study on the Newly-adapted Plays of Chang Yi Ge Puppetry Troupe from Chiayi Cit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專書[清]李漁著,孟憲公發行:《十二樓》,臺北:長歌出版社,1975年10月。[清]李漁著,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李漁全集》,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10月。[清]沈葆楨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清]周鍾瑄主修,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諸羅縣志》,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年6月。[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9月。〔清〕蒲松齡著,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2月。[清]藍鼎元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東征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王國維:《宋元戲曲考》,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王安祈:《當代戲曲》,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9月。石萬壽:《嘉義市史蹟專輯》,嘉義:嘉義市政府,1989年7月。江武昌:《臺灣布袋戲的認識與欣賞》,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1995年6月。呂訴上:《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出版部,1961年9月。呂理政:《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1年2月。沈平山:《中國掌中藝術:布袋戲》,臺北:沈平山自印,1986年10月。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藝術之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7月。吳明德:《臺灣布袋戲表演‧敘事與審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3月。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6月。林明德:《阮註定是搬戲的命》,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6月。林明德,林日揚總編輯:《臺灣偶戲藝術:2004雲林國際偶戲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雲林縣政府文化局,2004年12月。林明德,吳明德編著:《戲海女神龍:真快樂‧江賜美》,新北市:新北市文化局,2011年3月。林茂賢:《戲棚腳: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選集》,臺中:豐饒文化社,2018年2月。施旭升:《戲曲文化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月。耿一偉:《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臺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9年2月。耿一偉:《未來藝術革命手冊》,臺北:黑眼睛文化,2013年5月。郭端鎮:《掌藝遊俠──陳錫煌生命史》,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0年12月。康世昌主編:《第五屆中國小說戲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10月。陳龍廷:《臺灣布袋戲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年2月。陳龍廷:《聽布袋戲:一個臺灣口頭文學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8年1月。陳龍廷:《發現布袋戲:文化生態‧表演文本‧方法論》,高雄:春暉出版社,2010年2月。陳龍廷:《聽布袋戲尪仔唱歌:1960-70年代臺灣布袋戲的角色主題歌》,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12年11月。陳龍廷:《臺灣布袋戲創作論:敘事‧即興‧角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13年11月。陳正雄:《戰後臺灣布袋戲技藝研究:以蕭添鎮布袋戲為例》,新北市: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3月。陳璧君總編輯:《2018雲林國際偶戲節研討會論文集》,雲林:雲林縣政府,2019年2月。陳崇民:《亂世英雄傾國淚》,臺北市:蔚藍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5月。黃春秀:《細說布袋戲》,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6年8月。黄俊雄等著:《掌上風雲一世紀──黃海岱的布袋戲生涯》,新北市:印刻出版社,2007年3月。雷家驥總纂修:《嘉義縣志》,嘉義縣:嘉義縣政府,2009年12月。楊雅琪:《戲魂不滅:玉泉閣布袋戲團研究》,臺中:滄海書局,2018年11月。劉還月:《風華絕代掌中藝:臺灣的布袋戲》,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8月。蔡坤龍:《匠藝心授巧成真:偶頭雕刻師──徐柄垣工藝生命史》,彰化市:彰化縣文化局,2020年12月。謝中憲:《臺灣布袋戲發展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9年10月。鍾明德:《臺灣小劇場運動史:尋找另類美學與政治》,臺北:書林出版,2018年2月。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七‧人物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4年11月。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九‧藝術文化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2年12月。顏尚文總編纂:《嘉義市志‧卷十‧宗教禮俗志》,嘉義市:嘉義市政府,2005年8月。藍舸方,趙鴻祐:《起鼓傳神:五指能操千萬兵 北管布袋戲藝師吳清發》,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2018年12月。二、學位論文王雲玉:《箝制與競技:地方戲劇比賽變遷的歷史解讀》,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2月。吳惠卿:《「王祿仔」文化之研究──兼論北港及其鄰近地區》,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2月。吳正龍:《清代台灣的民變械鬥與分類意識的演變──以林爽文事件為中心所作的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文學院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12月。李蕙君:《嘉義市長義閣掌中劇團後場音樂表演形式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學士論文,2011年6月。李法蓮:《傳統表演藝術團體創新經營模式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6月。林莉倫:《江賜美女演師及其掌中劇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2月。林淑媛:《鍾任壁新興閣布袋戲技藝傳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邱睿婷:《小西園掌中戲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陳龍廷:《黃俊雄電視布袋戲研究:民國五十九-六十三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6月。陳生龍:《沈明正布袋戲的表演藝術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2月。傅建益:《當前臺灣野臺布袋戲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6月。黃舜忠:《電視類型、後設文本與電視經濟:以《2100全民亂講》為例》,嘉義:南華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1月。黃偉嘉:《閣派布袋戲陳深池系統真興閣之研究》,臺北: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與民俗藝術研究所民俗藝術組碩士論文,2012年1月。黃佳文:《當代臺灣戲曲文學劇場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21年7月。張倩玉:《臺灣掌中戲劇團之文化創新經營研究──以臺南古都掌中劇團為例》,彰化: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論文,2016年6月。溫宜芬:《覺世新編:重訪李漁十二樓》,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6月。劉建成:《雲林縣隆興閣掌中戲團的現況分析與另類發展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論文,2006年6月。劉信成:《當代臺灣布袋戲「主演」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6月。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11月。鍾權煥:《客家布袋戲與客家文化傳承:以「戲偶子劇團」為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5年6月。蘇建中:《國小傳統偶劇團可持續經營發展之關鍵因素──以嘉義市志航國民小學為例》,嘉義: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休閒產業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12月。三、期刊論文江武昌:〈臺灣布袋戲簡史〉,《民俗曲藝》,第67、68期,1990年10月,頁88~126。李天鳴:〈林爽文事件中的諸羅戰役〉,《故宮學術季刊》,第19卷第1期,2001年秋季刊,頁151~194。李若文:〈飆風戰海女英梟──論蔡牽媽〉,《臺灣文獻》,第57卷第1期,2006年3月,頁193~223。李軍鋒、李賓:〈李漁小說創作的尚奇觀〉,《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3期,2006年5月,頁15~17。李桂奎:〈話本小說中的「局騙」敘事及其審美效果〉,《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春之卷,2009年3月,頁51~56。李鳴:〈明清小說的「勸化」及其文本形式〉,《貴州社會科學》,總第252期,2010年12月,頁79~82。李志宏:〈「話本」與「演義」的關係:以〈《古今小說》敘〉為討論中心〉,《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1期,2013年6月,頁127~158。吳九成:〈一位讓荊軻汗顏的少女──讀《商三官》〉,《蒲松齡研究》,2009年3月,頁28~32。沈毅玲:〈另類電視布袋戲的創新與反思──以台灣阿忠布袋戲創作與傳播為例〉,《東南傳播》,總第148期,2016年12月,頁46~48。林文龍:〈周鍾瑄被誣案及其諸羅任內政績〉,《臺南文化》,第41期,1996年7月,頁1~25。林育辰:〈國民政府遷臺後臺灣推行國語運動之探討:1949-2003〉,《弘光學報》,第86期,2020年9月,頁89~106。周維強:〈靖海孤忠:浙江提督李長庚的海上生涯〉,《淡江史學》,第26卷,2014年9月,頁153~201。邱一峰:〈從文化創意產業看當代戲曲發展──戲曲藝術新方向的一種觀察〉,《嶺東學報》,第40期,2016年12月,頁125~142。徐亞湘:〈試解「禁鼓樂」── 一段戰爭期的戲曲命運〉,《戲曲研究通訊》,第2、3期,2004年8月,頁66~78。徐志平:〈敘事者干預在早期話本中的表現〉,《明清小說研究》,總第101期,2011年3月,頁151~165。徐崇哲:〈嘉義林爽文事件相關有應公廟始建初探──以諸羅縣東門忠義十九公廟為中心〉,《史穗》,第10期,2019年11月,頁1~19。陳龍廷:〈戰後臺灣的戲園布袋戲──布袋戲班、劇場技術與歌手制度〉,《文化視窗》,第64卷,2004年6月,頁94~97。陳龍廷:〈布袋戲的臺灣化歷程〉,《臺灣文獻》,第57卷第3期,2006年9月,頁245~288。陳龍廷:〈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民俗曲藝》,第164期,2009年6月,頁163~189。陳龍廷:〈商業機制‧區隔策略:臺灣布袋戲商業劇場1946~1960〉,《民俗曲藝》,第199期,2018年3月,頁77~126。陳志昌:〈析論布袋戲的發展現況與困境──以臺中市為例〉,《通識教育與多元文化學報》,第7期,2018年6月,頁29~44。陳芳:〈表演自覺‧自我指涉‧感知接受:宋元戲曲的「後設」展現〉,《戲劇學刊》,第28期,2018年7月,頁7~28。黃盛雄:〈勸善懲惡 幻化多端──由聶小倩論聊齋的鬼〉,《臺中師院學報》,第9期,1995年6月,頁97~111。黃麗卿:〈變異與恆常:《聊齋誌異》思想的核心價值〉,《鵝湖月刊》,第392期,2008年2月,頁46~55。張舒:〈日本傳統戲劇「文樂」源流考〉,《中國戲劇》,2006年12月,頁55~57。曾永義:〈論說「戲曲資料」之五種類型〉,《嶺南學報》,復刊第6輯,2016年7月,頁3~35。詹惠登:〈布袋戲的劇本與劇場組織〉,《民俗曲藝》,第26卷,1983年10月,頁121~139。葉嘉中:〈臺灣布袋戲的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有鳳初鳴年刊》,第10期,2015年10月,頁273~295。劉淑娟:〈論《聊齋志異‧商三官》之「女子復仇」主題與「小品」寫作模式〉,《吳鳳學報》,第10期,2002年5月,頁85~94。蔡欣欣:〈催化與自發:新世紀臺灣歌仔戲的新戲路〉,《民俗曲藝》,第155期,2007年3月,頁111~150。戴文鋒:〈嘉義城隍廟史補遺──兼論其歷史地位〉,《人文研究學報》,第53卷第2期,2019年10月,頁1~15。四、雜誌報刊王世偉:〈虛實交錯的體驗 多層切入的感知 歐陸劇場中的同步影像敘事〉,《PAR表演藝術》,第291期,2017年3月,頁55~57。江武昌:〈標籤化的「傳統」藝術──論傳統布袋戲彩樓戲臺的優缺點〉,《美育》,第114期,2000年3月,頁36~38。江武昌:〈雲嘉地區的布袋戲〉,《傳統藝術(雙月刊)》,第20卷,2002年7月,頁32~35。江武昌:〈布袋戲的興起和民間劇場的關係〉,《傳藝》,第63卷,2006年4月,頁10~25。江俊亮:〈長義閣偶戲傳4代 拍攝戲飯謝神〉,《人間福報》,2021年6月17日。吳明德:〈無樂難成戲:臺灣布袋戲的後場音樂演變〉,《傳統藝術(雙月刊)》,第56期,2005年7月,頁54~57。吳岳霖、張瑞宗:〈《掌中家書‧朱一貴》回探劇團史 留在掌中的情感 藉戲傳遞寄託〉,《PAR表演藝術》,第337期,2021年1月,頁136~137。吳岳霖、游富凱、林韶安:〈前往自己開創的未來式 義興閣掌中劇團王凱生、長義閣掌中劇團凌名良與高鳴緯〉,《PAR表演藝術》,第338期,2021年3月號,頁164~165。周維強:〈鎮靖海氛──清宮密檔所見的水師名將王得祿〉,《故宮文物月刊》,第415期,2017年10月,頁66~86。長義閣掌中劇團:《長義閣掌中劇團提報附錄資料冊》,未出版,2011年6月,頁72。長義閣掌中劇團:《蕩寇英豪》節目冊,2019年。紀慧玲:〈培養編劇人才 給資源也要給舞台 新生代戲曲編劇現象觀察〉,《PAR表演藝術》,第273期,2015年9月,頁86~87。許光遠:〈嘉義市城隍廟簡介〉,《嘉義市文獻》,第7期,1992年7月,頁13~16。陳龍廷:〈50年來的台灣布袋戲〉,《歷史月刊》,第139卷,1999年8月,頁4~11。陳龍廷:〈混雜與矛盾──臺灣歌仔戲、布袋戲的現象批判〉,《國文天地》,第27卷第4期,2011年9月,頁42~47。曾子良:〈與朱一貴抗清事件有關的俗文學作品〉,《國文天地》,第13卷第4期,1997年9月,頁34~39。楊曉斌:〈「道具」有道──談道具在戲曲舞臺上的合理運用〉,《當代戲劇》,2009卷第5期,2009年9月,頁71~72。溫宗翰:〈春祈秋報謝平安〉,《鄉間小路》,第43卷第12期,2017年12月,頁74~75。劉秀庭:〈「霹靂」啟示錄──霹靂布袋戲的跨媒體經營策略與臺灣表演生態的發展趨勢〉,《表演藝術》,第87期,2000年3月,頁44~47。賴榮三:〈談林爽文之役的嘉市史蹟──兼述諸羅民風與古蹟維護〉,《嘉義市文獻》,第9期,1993年8月,頁1~14。賴昭君:〈忠義十九公廟的傳說與故事〉,《嘉義市文獻》,第19期,2010年4月,頁39~44。盧胡彬:〈城隍廟的傳說與故事〉,《嘉義市文獻》,第19期,2010年4月,頁9~20。簡秀珍:〈傳統之為用──從現代劇場裡的布袋戲偶談起〉,《表演藝術》,第113期,2002年5月,頁68~70。蘇振明、洪樹旺:〈木頭人淚下──訪黃海岱談日據時代的布袋戲〉,《大世界》,第10期,1980年7月,頁21~25。五、調查計劃許有仁總編輯,洪惟助主持,江武昌協同主持:《嘉義縣傳統戲曲與傳統音樂專輯》,嘉義:嘉義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符宏仁計劃主持,梁明昌協同主持:《嘉義市市定古蹟蘇周連宗祠研究規劃》,嘉義市:嘉義市文化局,2003年3月。國立嘉義大學計劃執行:《嘉義市傳統表演藝術普查計畫成果報告書》,嘉義市:嘉義市政府文化局,2011年7月。溫宗翰,陳正雄,黃俊利共同主持:《蔡青源南管暨長義閣掌中劇團調查研究及保存維護計畫結案報告書》(下冊),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主辦,執行日期2017年4月24日至2018年1月25日。謝貴文主持:《《內門鴨母王朱一貴》委託研究及撰寫計畫成果報告》,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2013年6月。六、劇本影像(一)劇作文本長義閣掌中劇團:《南臺灣風雲錄:鴨母王魂斷六腳溝尾寮》劇本,黃俊信編劇,1997年。長義閣掌中劇團:《青天‧願》劇本,陳崇民編劇,2019年。長義閣掌中劇團:《蕩寇浮生》劇本,陳崇民編劇,2020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狐說聊齋》劇本,陳崇民編劇,2020年。長義閣掌中劇團:《掌中家書‧朱一貴》劇本,陳崇民編劇,2021年。長義閣掌中劇團:《天諭之徒》劇本,陳崇民編劇,2021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烈火玫瑰鴛鴦夢》劇本,陳崇民編劇,2021年。(二)演出影像長義閣掌中劇團:《南臺灣風雲錄:鴨母王魂斷六腳溝尾寮》影像,1997年。長義閣掌中劇團:《嘉義的由來:忠義十九公》影像,2016年。長義閣掌中劇團:《諸羅風雲錄:城隍爺》影像,2017年。長義閣掌中劇團:《青天‧願》影像,2018年。長義閣掌中劇團:《蕩寇英豪》影像,2019年。長義閣掌中劇團:《偶是另一個我》影像,2019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狐說聊齋》影像,2020年。長義閣掌中劇團:《偶,沉默了》影像,2020年。長義閣掌中劇團:《12345上山打老虎》影像,2020年。長義閣掌中劇團:《掌中家書‧朱一貴》影像,2021年。長義閣掌中劇團:《烈火玫瑰鴛鴦夢》影像,2021年。七、網路資料(一)劇作評論王友輝:〈《狐説聊齋》戲劇顧問導聆〉,「長義閣」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cyg1945.com.tw/?page_id=1566。王寶祥:〈《掌中家書‧朱一貴》:掌中家書之外,難以掌握的情書〉,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2021年4月1日,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wph/2021033107。李適安:〈布袋戲裡的警世寓言《狐說聊齋》與《新目蓮救母》〉,傳藝Online,第138期,2021年10月,網址:https://reurl.cc/55MXvz。吳岳霖:〈完成一個未完成的「形式」──為什麼要做《偶,沉默了》〉,「長義閣」戲劇顧問專文,2020年9月14日,網址:https://reurl.cc/vdkG0o。林慧真:〈在地化的再思考──長義閣掌中劇團《諸羅風雲錄(一)忠義十九公》〉,望南藝評專區,網址:https://southview.tnc.gov.tw/article_critics.php?id=78。林慧真:〈七分前場,三分後場《偶,沉默了》〉,表演藝術評論臺,2020年10月13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2150。邱一峰:〈跳脫「一口述說千古事」的掌中型態,走進「長義閣」的夢境騙局〉,「長義閣」臉書專頁,網址:https://reurl.cc/an1EeQ。陳元棠:〈內在刻畫,外在鄉野《青天‧願》〉,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2019年7月16日,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event/talks/2019071602。陳崇民、紀慧玲主講;王友輝引言;陳明緯側記:〈狐說?胡說?──我如何改編?〉,青藝論網站,2020年3月18日,網址:https://reurl.cc/2ZW77a。許仁豪:〈人偶之間,歷史流轉《掌中家書‧朱一貴》〉,表演藝術評論臺,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5478。許天俠:〈臺灣布袋戲發展史的藍色快轉《情-掌中家族》〉,表演藝術評論臺,2020年5月27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58959。游富凱:〈以「狐」介入戲與人生的虛實《狐說聊齋》〉,青藝論網站,2020年3月30日,網址:https://reurl.cc/VD8n76。張啟豐:〈大家都愛聽故事,但──如何說《情-掌中家族》與《狐說聊齋》的故事呢?〉,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2020年6月6日,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cfg/2020053101。張震洲:〈《My Puppet My Life》布袋戲演師柯世宏的真實人生〉,PAR表演藝術,2020年10月9日,網址:https://reurl.cc/d27O8k。張啟豐:〈掌中戲的劇場家書──《掌中家書‧朱一貴》〉,臺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2021年3月17日,網址: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cfg/2021022810。劉祐誠:〈當流行消失,一種理解布袋戲趣味的途徑《掌中家書‧朱一貴》〉,表演藝術評論臺,2021年2月25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5444。謝筱玫:〈生活中的扮演《狐說聊齋》〉,青藝論網站,2020年3月18日,網址:https://reurl.cc/e3XQZM。蘇恆毅:〈抽離家書與家族史後的諭示《天諭之徒》〉,表演藝術評論臺,2021年9月3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8127。蘇恆毅:〈類戲劇形式進入布袋戲的創意與可能──《烈火玫瑰鴛鴦夢》〉,表演藝術評論臺,2021年9月22日,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68237。(二)訪談影音「阮劇團」Podcast節目:《這聲好啊!》,〈規年迵天流汗流滴 一斗好米配一齣好戲──黃錦章、高鳴緯〉,第40集,2021年2月7日,網址:https://reurl.cc/Yv8mnL。「義興閣掌中劇團」Podcast節目:《布袋戲,講予恁聽》,〈照亮舞台的幕後黑衣人──蔣旺勳〉,第44-1集,2022年2月28日,網址:https://reurl.cc/RrvRED。「講客廣播電臺」單元節目:《藝所當然》,主持人吳奕蓉,與談人凌名良,2021年2月14日,網址:https://www.hakkaradio.org.tw/program/play/id/91/audioId/24904。(三)其他布袋戲主題知識網,網址:https://glovepuppetry.ncfta.gov.tw/home/zh-tw。民視新聞臺《臺灣演義-西螺七崁》節目,2013年5月5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ZJ2fIvi44。田育志:〈洪健藏 直面恐懼,把自己安放在舞台上〉,PAR表演藝術,2022年4月5日,網址: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G88J24TT3C。「長義閣掌中劇團」官方網站,網址:https://www.cyg1945.com.tw/。「長義閣掌中劇團」臉書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ig0910349355。長義閣掌中劇團:《義犬傳》(上),2017年8月6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VGDdV2E9p0。長義閣掌中劇團:《義犬傳》(下),2017年8月6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2qyZheDDVY。長義閣掌中劇團:《無聲的情歌》,《蕩寇浮生》主題曲,2019年10月21日,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HhGHlGzYjA&t=137s。長義閣掌中劇團:《長義閣的戲飯》,「長義閣」影像作品,2020年9月,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lQOS-q7ZgM&t=94s。陳漢忠敘述,蔡立蒐錄:「國民記憶庫──臺灣故事島」,2014年4月10日,網址:https://reurl.cc/d27OoD。「國家文化資產網/長義閣掌中劇團」,網址:https://reurl.cc/o10m6v。「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之長義閣「北管(布袋戲)音樂研習計劃」,2013年2月,網址:https://archive.ncafroc.org.tw/result?id=405ed24dbfd24cdb8f13c2fd64c7215e。偶衣製作藝師盧進忠紀錄片,「元美影視」,2021年1月14日,網址:http://www.ymvdo.com/7195。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網址:https://www.tbocc.gov.tw/。嘉義市政府,網址:https://www.chiayi.gov.tw/。「嘉義城隍廟」臉書專頁,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ChiayiChenghuangTemple。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201324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