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新與舊——單士釐、施淑儀的生活書寫與知識建構
The Change of Writing Style:The Daily Wri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of Shan Shi-li and Shi Shu-i
作者 邱芸怡
Chiu, yun-yi
貢獻者 高桂惠
邱芸怡
Chiu, yun-yi
關鍵詞 性別文化
單士釐
施淑儀
寫本
女國民
生活書寫
知識圖景
Female citizen
Gender culture
Shan Shi-li
Shih Shu-i
Hand-copied texts
Knowledge graph
Life writing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5-十月-2022 09:18:18 (UTC+8)
摘要 摘要

本論文為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關於性別文化、文獻、文本的探究。援以身處晚清至民國之際的單士釐(1857?~1945)、施淑儀(1876~1946)為論釋。
單士釐為使節夫人,隨夫錢恂(1853~1927)出使異國他邦,親詣日、義、歐等異域民俗風土、建築文物、景教信仰、雕塑藝術、神話傳說,為文敷陳、敘寫一己想法、理念,兼及翻譯文本,對文藝創作觀念,想法改變的述記。自許女國民的施淑儀,隨父施穉桐(1855?~1918)宦遊湖湘、安化、江華諸邑;執掌鄉邑尚志女塾;以具體的行誼,銳意弭除兩性往來酬和交際被視為踰閒的觀念,捐書挹注崇明第一座私人圖書館成立等,投身公共文化事務。
文中就互文、書寫形構的場域,思量一與多、異與同的詩文創作語境,闡釋兩位女人生命歷程、履歷各自擅場風采。以事件為脈絡,凸顯兩位歷時不同身分的展演;彰顯詩文創作體裁文類、書寫題旨、寄寓趣向;立體化兩位面對新、舊遞嬗的時代風氣,為尚未受重視的女學教育發聲;釋除社會閨訓之剪髮、纏足、以身殉夫,袒露身體雕像創作等身體觀念;呼籲婦女步出閨閣,開闊眼界。在晚清求新、求變的時代氛圍,單士釐、施淑儀致力清代婦女小傳編寫、彙編詩歌文集與流傳,折射晚清婦女從事革命事業理想之外的志向。透過兩人或以寫本手澤、或以出版文集、小影肖像、書寫主題相關圖像作為探析,側重性別視域之身分意象、生活書寫與多元化、異質性的知識分析、詮釋、闡述。
單士釐與施淑儀既個別又共構清代至民初婦女才德、文藝生活、寫本文獻、書籍閱讀、圖書目錄等文化知識圖譜。兩位女文人反映二十世紀初,在舊與新的道德觀念、社會規範,文化性別發展的過渡時期,正漸次跨越非全然單一性別指涉,性別文化朝向兩性文化相互依存而發展;同時反映婦女文學創作從追步文人化的主題,趨附文學思潮文學理念,隱然馴致轉向女文人自我生活紀實、閱讀興趣的自主、心靈變化的披露,勇於嘗試以不同文類、體裁承載價值意識等;綰合兩位女文人多元化的文獻,文本傳播的形式,提供晚清民初婦女文化史研究,思量別出諸多興趣於女性對政治權利、制度革命、女性革命家頌揚的面向。
Abstract

This research paper is an inquiry about gender culture, literature, and text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commentary is given focused on Shan, Shi-li (1857? - 1945) and Shih, Shu-i (1876 - 1946) who lived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years.

Accompanied her husband, sent on diplomatic missions abroad, Shan, Shi-li was the envoy Chien, Hsun’s (1853 - 1927) wife. She personally visited Japan, Italy, Europe and meeting many exotic custom and culture such as architectural relics, Nestorianism, sculptures, myths and legends, and wrote and stated to express her own ideas and philosophy, as well as translating texts, narrating her changes of concepts and ideas o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s. Shih, Shu-i, self-identified as a female citizen, moved and lived along with her father Shih, Chih-tung (1855? - 1918) who took an official business trip respectively at Anhua County and Jianghua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while she was in charge of the Shangzhi School for Girls; with concrete actions, she showed her determination and no fear to eliminate the concept regarding the literary exchanges of social intercours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s the behavior beyond the norm, donating books to the first private library in Chongming County, and devoting herself to cultural affairs for the public.

Considering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creation regarding one and man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field of intertextuality and writing form in the text, the two women’s life course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styles outshining the others were expounded. By using the context of events, the paper highlighte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wo ladies with various statuses; demonstrating the genre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theme in writing, and the yearning for sustenance; extruding the superseded ethos faced by the two women, and speaking out for underappreciated female education; removing the social concept of the old code of conduct that women should abide by such as haircut, foot-binding, suttee (a woman being buried alive with her dead husband’s body), and statue creation showing exposed body; calling on women to step out of the boudoir and widen their vision. In the era of seeking reformation and chan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an, Shi-li and Shih, Shu-i devoted themselves to compiling women’s brief biographies, integrating and spreading poems and songs in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ing women’s ambition beyond the ideals of revolutionary care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robing into the issues through the two ladies’ hand-copied articles, published anthologies, small portraits, and images related to writing theme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expounding of knowledge of gender perspective, identity image, life writing and 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Shan, Shi-li and Shih, Shu-i individually and jointly constructed a cultural knowledge graph of women’s talent and virtue, literary life, hand-copied literature, book reading, and book catalogu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years. The two female literati showed tha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during the old and new moral concepts and social norms, the cultural gender development was gradually transcending to a non-single gender reference, and gender culture was developing toward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wo-gender cultures. And women’s literary creation tacitly changed from the theme of pursuing and ingratiating the mainstream literati’s literary concept of the literature trend to the female literati’s self-documentation, self-directed reading interest, disclosure of spiritual activities, also being adventurous and daring to try out building up consciousness of value by using different literary genre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Combining the two female literati’s diverse literature and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in text, we are provided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history aspect toward the wome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years, and being given opportunity to deliberate upon many of the women’s interests at that time aside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ir devotion in political rights,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 and acclaimed conducts of female revolutionists.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專書與相關文集(依作者筆畫為次,再依成書年代)
(一)、施淑儀、單士釐專書
施淑儀:《湘痕吟草》,上海:文明書局,清宣統元年(1909)排印本。
施淑儀:《冰魂閣詩存》,鉛印本,1937年。
張暉點校:《施淑儀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清光緒30年刊本。
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東京:同文印刷社,光緒30年(1904)。
錢單士釐:《歸潛記》,清宣統1909年刻本。
錢單士釐:《歸潛記》,鉛印本,1927年。
錢單士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四卷本,歸安錢氏排印。民國元年1911年,活字印本。
錢單士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二編之一(寫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清閨秀藝文略》(鈔本),見藏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之東方文化研究所。
錢單士釐編訂,錢端仁鈔校:《清閨秀藝文略》(鈔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編訂:《清閨秀藝文略》(寫本),見藏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懿範聞見錄》(七十五歲寫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懿範聞見錄》(八十歲寫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收入北京,朝華出版社,2017年。

(二)、古籍相關專著(以年代為次)
﹝漢﹞司馬遷撰,﹝宋﹞裴駟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冊9。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店,2009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冊5。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劉知幾著,張振珮箋注:《史通箋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臺中:青蓮出版社,2003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元﹞王石甫著,周錫山編著:《西廂記注釋匯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冊上。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冊2。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冊6。
﹝明﹞沈友季:《槜李詩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胡文煥編撰,朱毓梅、楊海燕、曲毅編著:《香奩潤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袁衷等記:《庭幃雜錄》(清乾隆陸中,陸烜校刊),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刊集成‧奇晉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學海類編,輯24。
﹝明﹞高啟著,﹝清﹞金檀輯注,徐澄宇,沈北宗校點:《高清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陳洪綬著,吳敢校:《陳洪綬集‧釋儀象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趙世杰輯:《古今女史詩集》,明崇禎(1624~1664)問奇閣刻本。
﹝明﹞葉紹袁原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藕益大師要解,﹝民國﹞圓瑛法師講義:《阿彌陀經要解講義》,臺中:臺中佛教蓮社,2017年。
﹝明﹞顧若樸:《臥月軒稿》,光緒23年嘉惠堂丁氏刻本。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陳維崧《婦人集》,收入嚴一萍輯選:《百部叢刊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清﹞丁珮著,姜昳編著:《繡譜》,北平:中華書局,2012年。
﹝清﹞王照圓:《列女傳補注》,收入鄭曉霞,林佳鬱編:《列女傳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冊5。
﹝清﹞完顏惲珠珍浦輯:《國朝閨秀正始集》,清道光辛卯(1831)鐫紅香館藏板。
﹝清﹞完顏惲珠珍浦選,女孫妙保蓮,佛芸保編校:《國朝閨秀正始再續集》,清道光丙申(1836)鐫,(紅香館藏板)。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沈德潛著,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古詩源》,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清﹞汪啟淑選輯,付瓊校補:《擷芳集校補》,北京:人民學出版社,2019年,冊4。
﹝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初集,(同治癸酉(1873)年蕰蘭吟館重栞。
﹝清﹞翁端恩著,吳丙湘校:《簪花閣詩鈔》,清光緒丙戌12年(1886)孱守山莊藏版。
﹝清﹞季嫺評選,李婧參校:《閨秀集》(二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清﹞宗琬:《丁丑寓保日記》,清光緒年間鈔本。
﹝清﹞徐樹敏詩魯,錢岳十青同選:《眾香詞》,清海程氏彤雲軒藍格鈔本。
﹝清﹞陳蘊蓮:《信芳閣詩艸》,清咸豐元年(1851)刻本。
﹝清﹞陳芸:《小黛軒論詩詩》,宣統三年(1911)刻本。
﹝清﹞陳其元,熊其英等纂,《青浦縣志》(清光緒五年刊本),收入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華中),《青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冊3。
﹝清﹞黃秩模編,付瓊校補:《國朝閨秀詩柳絮集校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冊1。
﹝清﹞彭玉麟纂,梁紹輝,劉志盛,任光亮,梁小進校點:《彭玉麟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清﹞鄭觀應著,夏東元編:《盛世危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譚嗣同撰,華世出版社編:《譚嗣同全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龔自珍著,夏田藍編:《龔定庵全集類編》,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
﹝清﹞嚴永華著,錢瑞琳,錢瑞麟錄:《紉蘭室詩鈔》,清光緒十七年(1893)刻本。

二、研究專著(以姓氏筆畫為次)
上海市崇明文化研究會編:《崇明歷史名人傳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Gender History in China),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朱執信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5年,冊下。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一卷1883~191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清穆修,曹炳麟纂:《崇明縣志》(1930年刊本)。
王秀琴編,胡文楷審定:《歷代名媛文苑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王樂明,黃維南,蘇人權發行:《新崇明報》,1921年10月27月。
王凌,李玉,姚安麗,曹雪,盧媛媛主譯:《牧靈聖經——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經文完整版之譯文》(香港:天主教國際聖經學會,聖母聖心愛子會國際出版公司,聖言會國際出版公司,1999年
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著,陳鴻祥編著:《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天虛我生:《玉田恨史》,上海:三益書社,1936年。
王清穆著,崔龍編:《農隱廬文鈔》,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冊下。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鎮華:《空間母語—中國建築與人文內涵》,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學哲,方鵬程著:《商務印書館百年經營史—1897~2007》,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志英主編:《清代閨秀詩話叢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冊上。
王蓉清著,徐兵,王妍,唐聖勤點校:《海濱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插圖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弘西佛法中心:《佛說阿彌陀經》,臺北:世樺印刷有限公司,1993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新北:古風出版社,1986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朱光潛:《詩論新編》,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出版社,1999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收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版社,2007年。
朱旪峰編著:《西湖楹聯故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杜榮根:《尋求與超越——中國新詩形式批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炳南講述,徐醒民記:《論語講要》,臺中:青蓮出版社,2004年。
李歐梵著,季進編:《李歐梵論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李雷主編:《清代閨閣詩集粹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冊9。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汪叔子,張求匯編:《陳寶箴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冊3。
汪民安編:《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汪英憲著,王海,王明亮譯:《中國本土報刊的興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沈用大:《中國新詩史——191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舜德主編:《體悟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年。
邱巍:《吳興錢家:近代學術文化世家的斷裂與傳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呂碧城著,李保民校箋:《呂碧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易君左:《大湖的兒女》,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定宜莊:《滿漢文化交流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金雅娜編著:《東正教密碼》,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倪海曙編:《中國語文的新生文化中國字運動二十年論文集》,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編2,冊2。
倪延年:《中國報刊法制發展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4年。
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8年。
易君左:《火燒趙家樓》,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易順鼎著,王飆校點:《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阿 鳳:《明清時代婦女地位與權力——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周憲、羅務恒,戴耘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惠斌:《王清穆——欽賜翰林》,收入崇名檔案局等編:《崇明歷史名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17年),輯6,冊1。
林庚:《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柳亞子著,張明觀、黃振業編:《柳亞子集外詩文輯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冊下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陳平原注釋:《嘗試集‧嘗試後集》,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文楷編著,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0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徐自華著,郭長海,郭君兮集校:《徐自華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祝佐平著,施淑儀匯編,陸養浩,蔡子卓,王君顏校讎:《崇明祝佐平先生遺著》,崇明:崇明報館,1930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2012年。
姚靈犀編:《採菲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祖保泉:《司空圖詩品解說》,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翁紹軍注釋:《漢語景教文典詮釋》,九龍: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9年。
高桂惠:《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徐玉紅:《玉臺畫史研究——觀注女畫家社會角色與創作》,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梁曉虹:《佛教與漢與詞彙》,新北:佛光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著,張健等譯:《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孫景謝著,嚴洪江輯編:《秋白遺稿》,鉛印本,1931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陳湛綺:《民國珍稀短刊斷刊-—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文獻館微製中心,2006年。
夏曾佑著,夏麗蓮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詩集》,臺北:文景書局,1997年。
夏曉紅:《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曉虹:《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松青:《易順鼎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昌文:《都市化進程中的上海出版業,1842~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灨:《新語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湛綺編:《民國珍稀短刊斷刊一—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陳超:《明代女性碑傳文與品官命婦研究——以四庫名人文集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黃興濤:《她字的文化史:女性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商周出版社,中央通訊社編:《影像‧中國1911—1960文化思潮與社會運動(西化、傳統)》,臺北:商周出版,2014年。
崇明區檔案局,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崇明文化研究會編:《崇明歷史名人傳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中國詩史》,收入陳引馳,周興陸主編:《民國詩歌史著集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詞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岱年:〈清代學術概念〉序,收入梁啟超:《清代學術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家變》,臺北:智庫出版社,2001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曹炳麟輯:《消寒社詩存》,鉛印本,1939年,收入北京國家圖書館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冊9。
曹炳麟著,唐聖勤等整理:《鈍廬詩集》、《鈍廬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
黃元:《施淑儀─—清代江南著名女詩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華瑋:《明清戲曲中女性的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梁乙真編:《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冊1、6。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楊令茀:《莪慕室吟草》,鉛印本,1929年。
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冊15。
楊玉成:《金針:評點術語》,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2009年。(自印本)
游鑑明,胡纓,紀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u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臺北:五南書局,2011年。
楊琥編:《夏曾佑卷》(Xia Zengyou Juan),收入《中國近代思想文庫》,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5年。
楊雅惠主編:《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Envisioning Things:Intercontextuality in Taiwan East Asia and the World),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6年。
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三編》,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冊下。
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聞一多著,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冊1。
葉文心:《民國知識人:歷程與圖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申甫:《甲戍周記》(或名《了了草》),稿本。
蔡元培故居編:《蔡元培——名人系列明信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學出版社,2009年。
蔣寅:《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蔣勳:《寫給大家的西洋美術史》,臺北:台灣東華書局,2004年。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廢名著,陳子善編訂:《論新詩及其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冊下。
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諦閑講述,葉公綽,蔣維喬參校:《圓覺經講義附親聞記》,臺中:青蓮出版社,2003年。
錢文忠編:《陳寅恪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錢玄同著,劉思源等編:《錢玄同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錢玄同著,楊天石主編:《錢玄同日記》(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冊上。
錢恂編:《壬子文瀾閣所存書目》五卷,刻本,1923年。
錢恂:《二二五五疏》,收入王雲五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十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韓廷杰:《梵文佛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羅致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迹》,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敦偉:《五十年回憶錄》,臺北:中國文化供應社,1952年。
羅致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1898-191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Adrian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冊7。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龔家政:《守拙園漫筆》,上海:上海晨光印刷廠,1998年。
二、 翻譯圖書(依次為古希臘、日、法、美、英、德、其他)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著,羅念生譯:《索福克勒斯悲劇五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希臘﹞亞里斯多德著,秦典華譯,苗力田主編:《亞里斯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日﹞下田歌子著,單士釐譯:《家政學》,上海:作新社,1902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2014年。
﹝日﹞大木康著《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
﹝日﹞小尾郊一著,紹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社,1997年。
﹝日﹞永江正直著,錢單士釐譯述:《女子教育論》,上海:教育世界社,未著錄出版年代。
﹝日﹞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日﹞安萬侣著,周作人譯:《古事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日﹞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等著;戴燕,賀聖遂選譯:《對中國文化的鄉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根山撤編校:《牡丹亭還魂記匯校》,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法﹞納撒尼爾‧哈里斯(Nathaniel Harris,1834~1900)著,李廣琴譯:《古希臘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6年。
﹝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著,王作虹,成窮譯:《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著,李恆基,徐繼曾等譯:《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法﹞赫爾曼‧黑塞(Hermann Karl Hesse,1877~1962)著,馬劍譯:《書籍的世界》,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法﹞巴什拉(Bachelurd,G.,1884~1962)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印書館,2009年。
﹝法﹞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著(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帝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法﹞保羅‧利科(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 1913~2005)著,夏曉燕譯:《從文本到行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1914~2007),皮埃爾‧維達爾-納凱(Pierre Vidal-Naquet,1930~2006)著,張苗,楊淑嵐譯:《古希臘神話與悲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法﹞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著,杜小真譯:《古希臘的神話與宗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著,許薔薇,許綺玲:《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法﹞羅蘭‧巴爾特(Roland‧Barthes)著,安娜,埃施伯格‧皮埃羅(Anne, Herschberg‧Pierrot)整理注釋,懷宇譯:《中國行日記》,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著,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吉爾‧德勒茲(Deleuze,G.1925~1995)著,董強譯:《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法﹞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加塔利(Felix Guattari)著,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第2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法﹞波德里亞(Baudrillard.J,1929~2007)著,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法﹞埃里克‧斯馬加(Eric Smadja)著,肖梅譯:《笑》,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法﹞皮埃爾‧布狄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著,蔣梓驊譯:《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法﹞皮埃爾‧布狄厄(Pierre‧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館出版社,2011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著,劉暉譯:《自我分析綱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法﹞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1941~)著,趙靚譯:《中國婦女》,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
﹝法﹞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趙靚譯:《獨自一個女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法﹞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馬新民譯:《語言,這個未知的
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朱麗亞‧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祝克懿,黃蓓編譯:《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利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法﹞茱莉婭‧克里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趙英輝譯:《克里斯蒂娃自選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茱莉婭‧克里斯蒂娃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08年。
﹝法﹞瑪麗-格萊爾·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1933~)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14年。
﹝法﹞皮埃爾-馬克‧德比亞齊(Pierre, Marc‧de biasi)著,汪秀華譯:《文本發生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莫蘭著,許丹,張香筠譯:《讀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法﹞侯瑞‧夏提葉(Roger‧Charter)著,謝柏暉譯,《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瑪蒂娜.喬麗著,懷宇譯:《圖像分析》(Introduction á I’analyse de I’image),天津:天津民出版社,2012年。
﹝美﹞艾倫‧霍維茲(Allan V.Horwirz),傑洛米‧維菲德(Jerome C.Wakefield)著,黃思瑜,劉宗為譯:《我的悲傷不是病: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The Loss of Sadness How Psychiatry Normal Sorrow into Depressive Disorder),新北:左岸文化,2017年。
﹝美﹞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主譯,吳朝霞主校:《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A Fla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克蘭(Crane,D.)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Media and the Urban Arts),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l800~1985》(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ll1800-198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美﹞克里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26~2006)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美﹞柏樺(C.Fred Blake,1942~2017)著,袁劍,劉璽鴻譯:《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Burning Money: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
﹝美﹞高居翰(Jemes Cahill,1926~2014)著,李渝譯:《圖書中國繪畫史》(Chinese Painting Apictorial History),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美﹞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1929~2016)著,張德興譯:《荒野中的批評-關於當代文學的研究》(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蘇珊‧桑塔塔(Susan Sontag,1933~2002)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美﹞史景遷(Jonahan D.Spence,1936~2019)著,李孝愷譯:《婦人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臺北:麥田,城邦出版社,2009年。
﹝美﹞魏愛蓮(Ellen Widmer)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er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美﹞魏愛蓮(Ellen Widmer)著,馬勤勤譯:《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The Beauty and The Book: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by Ellen Widm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 魏愛蓮(Ellen Widmer )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2006年。
﹝美﹞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美﹞周紹明(Joseph P.Mcdermott,1945~)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高彥頤(Ko Dorothy)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ch-Centur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高彥頤(Ko Dorothy)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美﹞蘆葦菁(Lu Weijing)著,秦立宴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Late Imperial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林‧亨特(Lynn Hunt)著,汪珍珠譯:《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林.亨特(Lynn Hunt)著,姜進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孫康宜,﹝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n)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 Centu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羅曉翔譯:《張門才女》(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賀蕭等著,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u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臺北,五南書局,2011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 ’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美﹞孔飛力(Philip A.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
的叛亂及其敵人》(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Mi-Lou:Poetry and Labyrinth of Desir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美﹞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W.J.T米歇爾著,陳永國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美﹞柏棣主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Femins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stern Worl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英﹞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張金言譯:《人類的知識》(Human Knowledge its Scope and Limit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英﹞本‧海默爾(Ben Highmore,1925~1986)著,王志宏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英﹞E.H.Gombrich(貢布里希,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著,雨雲譯:《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s),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四版)。
﹝英﹞埃蒙‧達菲(Eamon Duffy)著,龍秀清:《聖徒與罪人:一部宗教史》(Saints and Sinners:A History of the Popes),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英﹞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2017)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2006年。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西學略述》,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2016年。
﹝英﹞派特裏夏‧法拉(Patricia Fara),﹝英﹞卡拉琳‧派特森(Karalyn Patterson)編,盧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英﹞彼得‧伯克(Perter‧Burke,1937~)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蘇珊‧伍德福德(Susan‧Woodford)著,賈磊譯:《古代藝術品中的神話形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英﹞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臺北:南方出版社,1987年。
﹝英﹞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臺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
﹝德﹞謝林(F.W.J.Schelling,1775~1854)著,先剛譯:《學術研究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德﹞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著,陳鋒譯:《歷史理性批判手稿》,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
﹝德﹞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著,馬劍譯:《書籍的世界》,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著,孫周興,陳小文,於明鋒譯:《同一與差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德﹞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著,許綺玲,林志明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The Work of Art in Age of Mechanical Reproouct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2。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莫爾(Gadamer‧Hans Georg,1900~2002)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Gadamer‧Hans Georg):《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修訂版。
Tim Dan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一版。
﹝意﹞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Caproni,1942~)著,劉耀輝,尉光吉譯:《論友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荷﹞約翰.赫伊津哈(Huizinga,J.)著,傅存良譯:《遊戲的人:文化的遊戲要素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澳﹞李木蘭(Louise Edwards):《性別、政治與民主:近代中國的婦女參政》(Gender,Politics ,and Democracy:Women’s Suffrage in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加﹞方秀潔(Grace,S.F),﹝美﹞魏愛蓮 (Widmer,E.) 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und:Women Wr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edited by Grace Fong and Ellen Widm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加﹞﹝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nhan,1911~1980)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臺北:貓頭鷹出版,2006年。
四、 報刊
上海婦女時報社編:《婦女雜誌》,中華民國元年(1912)5月,6期,收入易行編輯:《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北京:綫裝書局,2006年,冊2。
上海婦女時報社編:《婦女時報》,上海:有正書局,1914年7月15日,號14。
中華婦女界社編:《中華婦女界》,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卷1,期1,收入易行、崔健偉編:《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彙編》(二),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冊1。
王樂明,黃維南,蘇人權:《崇明新報》,崇明,南門城內大街,1921年。
五、 外文圖書(依次為日、法)
﹝日﹞小野和子:《中國女性史:太平天國から現代まで》,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87年。
﹝法﹞Henri Bergson,“Matter and Memory”, New York:MIT press,1988.
六、單篇論文(依朝代,再依姓氏筆畫為次)
﹝明﹞趙如源:〈古今女史敘〉,收入趙世杰輯:《古今女史詩集》,明崇禎(1624~1664)問奇閣刻。
﹝明﹞徐範:〈玉臺翰史跋〉,收入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147。
王鎮華:〈生命之境,就是文化——文化從明珠在懷復興起〉,見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會議,1997年4月12日。
王納芝:〈從《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看清代女詩人的早逝現象〉,長沙,湖南民族職業學院,2013),頁7~10?。
朱華、侯紹英︰〈論單士釐的婦女解放思想〉,《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卷28,期6,湖北省:江漢大學,2009年,頁104-109。
余英時:〈我與中國思想史研究〉,收入《思想》,期8,2008年3月1日,頁1~ 18。
李軍:〈補論單士釐詩集版本〉,《圖書館雜誌》,期11,上海:上海市圖書館,2010年,頁75-76。
李可亭:〈單士釐和她的《癸卯旅行記》〉,收入《商邱師範學院學報》,河南省:商邱師範學院,1999年,卷15,期1,頁72-74。
施淑儀:〈對於烈婦殉夫之感言〉,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婦女雜誌》,期8,1915年8月,頁5~8,〈論說〉欄。
施淑儀:《湘痕筆記》,收入上海有正書局編:《婦女時報》,1915年2月,期16,頁37~46。
施淑儀:〈冰魂閣野乘〉,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中華婦女界》,1915年7,卷1,期7,頁8。
施淑儀:〈四十自述〉,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婦女雜誌》,卷5,期8,1919年4月,頁5~6。
施淑儀:〈哭彩鳳吾友〉二首,收入王樂明,黃維南,蘇人權發行:《新崇明報》,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夏曉紅:〈晚清白話文運動〉,收入《文史知識》,1996年,期9,頁18。
孫康宜:《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集策略》,收入《中外文學》,卷23,期2,
1994年7月。
莫立民:〈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編輯文獻特色〉,收入安徽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卷61,2014年,頁301~307。
張伯偉:〈明清東亞書籍環流與朝鮮女性詩文〉,2013年漢學研究中心等主辦:〈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2013年12月13日。(論文本,頁161)。
陳崈:〈冰魂閣詩存序〉,收入施淑儀:《冰魂閣詩存》,卷上,頁3b。
胡瓔撰,彭姍姍譯:〈性別與現代殉身史——作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收入曼素恩,賀蕭等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頁153~171。
楊玉成:〈纂就散絲盈絡緯:王端淑《名媛詩緯》的文學視域〉,2006年11月12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紀念蘇雪林教授既創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本)。
羅守巽:〈受茲室詩稿跋〉,收入單士釐著,陳鴻祥校點:《受茲室詩稿》,長沙:文藝出版社,1986年。
羅秀美:〈翻譯賢妻良母、建構女性文化空間與訴說女性生命故事—單士釐的女性文學〉,收入《漢學研究》,103年,期2,卷32,頁197~230。
張岱年:〈清代學術概念序〉,收入梁啟超:《清代學術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勝利:〈單士釐錢玄同信札整理研究〉,收入《中國博物館館刊》,期8,2016年,總期157,頁126~140。
胡景華︰〈單士釐:近代走向世界的女性先驅〉,《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期4,遼寧省:遼寧省教育廳,1999年,頁46~48。
黃海燕︰〈「中和」之美—試析單士釐遊記中的近代女性形象〉,收入《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吉林省:長春工程學院,2008年,卷9期1,頁50~53。
劉福森,聶會會︰〈單士釐教育思想淺論〉,《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卷19,期12,(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師範大學,2006年),頁29~31。
齊國華︰〈巾幗放眼著先鞭─—論錢單士釐出洋的歷史意義〉,收入《史林》,期1,上海:上海社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4年,頁34~40。
劉福森、聶會會︰〈單士釐教育思想淺論〉,收入《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師範大學,2006年,卷19,期12,頁29~31。
孫景謝:〈施學詩先生四十生辰徵詩文啟〉,見載商務印書館:《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6年),卷5,號7,頁5,〈文苑〉。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收入《清華學報》,卷6,期1,1967年,頁35~43。
蔡申甫:〈追悼會後重提施先生舊事〉,收入《崇報》,中華民國35年8月8
日,星期五,版二。
羅秀美:〈翻譯賢妻良母、建構女性文化空間與訴說女性生命故事—單士釐的女性文學〉,收入《漢學研究》,卷32,期2,2004年,頁197~230。
劉琙:〈中華婦女界祝辭〉,見載中華婦女界社編:《中華婦女界》,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卷1,期1,頁1,收入易行、崔健偉編:《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彙編》(二)(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冊1,頁15。
﹝日﹞合山究著,李寅生譯:〈明清女子題壁詩考〉,《河池師專學報》,卷24,期1,2004年,頁53-57。
﹝日﹞杉山令吉:〈下田孺人墓表〉,收入故下田校長先生傳記編纂所:《下田歌子先生傳》,東京:相川仁童,1989年。
﹝法﹞達尼埃爾‧亨利‧巴柔著,孟華譯:〈形象〉,收入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56~157。
﹝美﹞保羅‧吉爾羅伊 (Paul Gilroy,1956~)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收入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淇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新北:韋伯文化,2004年。
﹝美﹞比爾‧布朗(Bill Brown):〈物論〉,收入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77~92。
﹝美﹞曼素恩(Susan L.Mann):〈閨秀與國家:19世紀亂世中女性的書寫〉,收入﹝加﹞方秀潔(Grace,S.F),﹝美﹞魏愛蓮 (Widmer,E.)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nd:Women W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edited by Grace Fong and Ellen Widm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曼素恩(Susan L.Mann)撰,吳玉廉譯:〈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收入曼素恩,賀蕭等著,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u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臺北,五南書局,2011年。
﹝美﹞ 帕翠西亞.歐布來恩:〈米歇爾.福柯的文化史〉,收入﹝美﹞林.亨特著,姜進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5-45。
﹝挪威﹞陶麗‧莫依著,陳本益摘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收入柏棣主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5~40。
理查徳.約翰生:〈究竟什麼是文化研究〉,收入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頁1~50。
七、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為次)
汪年:《單士釐域外遊記研究》,商丘: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呂俊賢:《解構單士釐的啟蒙——《癸卯旅行記》文本研究》(Deconstruct Shan Shili`s enlightment consciousness─ the text study of Guimao Travels),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趙文汝:《閨閣內外的自然、景觀與生活——單士釐《受茲室詩鈔》研究》(The Nature, Landscape and Life Inside and Outside of a Lady’s Chamber –A Study of Shan Shi-Li’s Shou Zi Shi Poems),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姜瑜:《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武思庭:《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又瑄:《一位近代女性啟蒙者的身影——單士釐(1858-1945)研究》(A modern women thinkers figure works research of Shan Shili) (1858-1945),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顏麗珠:《單士釐及其旅遊文學—兼論女性遊歷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11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11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高桂惠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邱芸怡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iu, yun-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邱芸怡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iu, yun-yi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十月-2022 09:18:18 (UTC+8)-
dc.date.available 5-十月-2022 09:18:1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十月-2022 09:18:1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2151511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37-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511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本論文為十九世紀中到二十世紀初,關於性別文化、文獻、文本的探究。援以身處晚清至民國之際的單士釐(1857?~1945)、施淑儀(1876~1946)為論釋。
單士釐為使節夫人,隨夫錢恂(1853~1927)出使異國他邦,親詣日、義、歐等異域民俗風土、建築文物、景教信仰、雕塑藝術、神話傳說,為文敷陳、敘寫一己想法、理念,兼及翻譯文本,對文藝創作觀念,想法改變的述記。自許女國民的施淑儀,隨父施穉桐(1855?~1918)宦遊湖湘、安化、江華諸邑;執掌鄉邑尚志女塾;以具體的行誼,銳意弭除兩性往來酬和交際被視為踰閒的觀念,捐書挹注崇明第一座私人圖書館成立等,投身公共文化事務。
文中就互文、書寫形構的場域,思量一與多、異與同的詩文創作語境,闡釋兩位女人生命歷程、履歷各自擅場風采。以事件為脈絡,凸顯兩位歷時不同身分的展演;彰顯詩文創作體裁文類、書寫題旨、寄寓趣向;立體化兩位面對新、舊遞嬗的時代風氣,為尚未受重視的女學教育發聲;釋除社會閨訓之剪髮、纏足、以身殉夫,袒露身體雕像創作等身體觀念;呼籲婦女步出閨閣,開闊眼界。在晚清求新、求變的時代氛圍,單士釐、施淑儀致力清代婦女小傳編寫、彙編詩歌文集與流傳,折射晚清婦女從事革命事業理想之外的志向。透過兩人或以寫本手澤、或以出版文集、小影肖像、書寫主題相關圖像作為探析,側重性別視域之身分意象、生活書寫與多元化、異質性的知識分析、詮釋、闡述。
單士釐與施淑儀既個別又共構清代至民初婦女才德、文藝生活、寫本文獻、書籍閱讀、圖書目錄等文化知識圖譜。兩位女文人反映二十世紀初,在舊與新的道德觀念、社會規範,文化性別發展的過渡時期,正漸次跨越非全然單一性別指涉,性別文化朝向兩性文化相互依存而發展;同時反映婦女文學創作從追步文人化的主題,趨附文學思潮文學理念,隱然馴致轉向女文人自我生活紀實、閱讀興趣的自主、心靈變化的披露,勇於嘗試以不同文類、體裁承載價值意識等;綰合兩位女文人多元化的文獻,文本傳播的形式,提供晚清民初婦女文化史研究,思量別出諸多興趣於女性對政治權利、制度革命、女性革命家頌揚的面向。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Abstract

This research paper is an inquiry about gender culture, literature, and text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hrough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commentary is given focused on Shan, Shi-li (1857? - 1945) and Shih, Shu-i (1876 - 1946) who lived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years.

Accompanied her husband, sent on diplomatic missions abroad, Shan, Shi-li was the envoy Chien, Hsun’s (1853 - 1927) wife. She personally visited Japan, Italy, Europe and meeting many exotic custom and culture such as architectural relics, Nestorianism, sculptures, myths and legends, and wrote and stated to express her own ideas and philosophy, as well as translating texts, narrating her changes of concepts and ideas o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s. Shih, Shu-i, self-identified as a female citizen, moved and lived along with her father Shih, Chih-tung (1855? - 1918) who took an official business trip respectively at Anhua County and Jianghua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while she was in charge of the Shangzhi School for Girls; with concrete actions, she showed her determination and no fear to eliminate the concept regarding the literary exchanges of social intercourse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as the behavior beyond the norm, donating books to the first private library in Chongming County, and devoting herself to cultural affairs for the public.

Considering the context of literary creation regarding one and man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erms of the field of intertextuality and writing form in the text, the two women’s life course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styles outshining the others were expounded. By using the context of events, the paper highlighte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two ladies with various statuses; demonstrating the genre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theme in writing, and the yearning for sustenance; extruding the superseded ethos faced by the two women, and speaking out for underappreciated female education; removing the social concept of the old code of conduct that women should abide by such as haircut, foot-binding, suttee (a woman being buried alive with her dead husband’s body), and statue creation showing exposed body; calling on women to step out of the boudoir and widen their vision. In the era of seeking reformation and chang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an, Shi-li and Shih, Shu-i devoted themselves to compiling women’s brief biographies, integrating and spreading poems and songs in the Qing Dynasty, reflecting women’s ambition beyond the ideals of revolutionary career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robing into the issues through the two ladies’ hand-copied articles, published anthologies, small portraits, and images related to writing themes,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interpretation, and expounding of knowledge of gender perspective, identity image, life writing and 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Shan, Shi-li and Shih, Shu-i individually and jointly constructed a cultural knowledge graph of women’s talent and virtue, literary life, hand-copied literature, book reading, and book catalogue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years. The two female literati showed tha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during the old and new moral concepts and social norms, the cultural gender development was gradually transcending to a non-single gender reference, and gender culture was developing towards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wo-gender cultures. And women’s literary creation tacitly changed from the theme of pursuing and ingratiating the mainstream literati’s literary concept of the literature trend to the female literati’s self-documentation, self-directed reading interest, disclosure of spiritual activities, also being adventurous and daring to try out building up consciousness of value by using different literary genre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Combining the two female literati’s diverse literature and the form of communication in text, we are provided a study on the cultural history aspect toward the women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years, and being given opportunity to deliberate upon many of the women’s interests at that time aside from the dimension of their devotion in political rights, institutional revolution, and acclaimed conducts of female revolutionist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一、晚清民國閨秀身分可以被多種的述說? 2
(一) 走出閨秀圈 3
(二) 革命之外——行使異邦/從事教育 4
(三) 為什麼是單士釐與施淑儀 6
二、明末到民初女性編輯者小史 10
(一)女性從事編輯的流風 10
(二)未見編錄女性敘事小說 15
三、多元化文本傳播與新文體興起 17
(一) 刊刻出版 18
(二) 手鈔本 18
(三) 女性報刊的創設 19
(四) 詩界革命——新詩體的誕生 20
第二節 研究範疇與文獻述評 22
一、研究範疇 22
(一) 以生民為國的女國民 23
(二) 融攝井臼細物與公共事務的書寫 24
(三) 知識建構 26
二、研究文獻與述評 27
(一)研究範疇 27
(二)相關研究述評 3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 33
一、研究進路 33
(一)文化研究 33
1.性別的視域 33
2.性別文化之婦女生活書寫、閱讀、編輯與寫本、出版之流傳 34
二、研究方法 35
三、章節架構 37
第二章 單士釐與施淑儀的生命史 39
第一節 關於單士釐/從蕭山閨秀到朝廷品官命婦 39
一、閨彥一單士釐 39
(一) 蕭山閨秀 42
(二) 閨閣日常生活 46
二、使節夫人/品官之婦 50
(一) 出閣 50
(二) 隨使異邦 51
(三) 寄居潛園 54
(四) 柳絮聯吟 56
三、徵音與譯才 59
(一) 譯介日本女學文集 60
(二) 徽音與譯才——翻譯下田歌子《家政
學》 60
(三) 幻想成文——希臘神話/神話人物 60
(四) 景宗在中國的梳理 60
四、「小髻亦玲瓏」的單士釐謝世於北京 63
第二節 百年文媛——施淑儀 65
一、崇明女子/肖像畫 67
(一) 從師問學——樊雨三/易順鼎 71
1.幼年師從鄉賢樊雨三 72
2.晚清進士易順鼎之詩弟子 74
(二) 影‧現——施淑儀肖像/詩寫小影 76
二、夫妻生活/缺席的告別 80
(一) 婚嫁/歷亂 82
(二) 蔡南平——科考/旅日/支持維新/謝世 83
三、女國民——多重身分之展演 87
(一)閨閣詩人意象 88
1.古典詩歌筆下底蘊一—習刺繡 88
2.承祧之議/課子為學 89
3.一意好讀——選詩盡返萬花魂 91
(二)從閨塾師到女校長——熱心酬女界的心志 92
1.司職學監/女校長 92
2.擔任放足會會長 95
3.登席公開講演 96
(三)國民花/洗除閨中氣 97
女讀者形像——閱讀連載小說/報紙 97
四、詩酒文會/修習佛法 100
(一)諷吟柳絮風/消寒社掠影 100
(二)歲在乙酉,一九四六年崇明師娘弄 105
第三章 文集、出版與傳播 108
第一節 單士釐文集之印本、寫本、譯文與佚稿 108
一、 出版 109
(一)《癸卯旅行記》/紀遊日記——曲肖世情 113
(二) 錢氏共同創作文集——記述異國風俗、景
教信仰的《歸潛記》 117
(三)《清閨秀正始再續集》(民國元年一九一一
年,活字印本) 121
二、鈔本流傳/書信/譯述/佚稿 126
(一)鈔本——婦女著作小史之《清閨秀藝文略》 126
(二)《懿範聞見錄》——是主體?還是力量?
130
(三)《受茲室學吟稿》/《受茲室詩稿》/《受茲室詩鈔》 134
(四) 致錢玄同書信 137
(五) 譯‧述與佚稿 141
1.翻譯《女子教育論》 141
2.譯述下田歌子《家政學》 145
3.摘譯福島安正的《單騎遠征錄》 147
4.意譯《欽錡家事》 147
5.佚失稿——《噍殺集》、單士釐日記 148
第二節 施淑儀詩文集出版與報刊投稿 152
一、詩文集刊印 152
(一)第一本詩集——《湘痕吟草》 155
(二)一個世紀以來歷時彌新的文集——《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的出版與傳播 158
(三)集資刊印——《冰魂閣詩存》 163
二、才媛‧群品〈湘痕筆記〉、〈冰魂閣野乘〉、
〈隨園女弟子軼聞〉 166
1.〈湘痕筆記〉?〈湘痕詩話〉 166
2.拾掇婦女遺佚——〈冰魂閣野乘〉 168
三、填補/空白——白話詩書寫與投稿《崇明報》 171
四、見載婦女報刊之文本與小影 176
第四章 書寫——重述‧再現‧意圖 179
第一節、單士釐詩‧文——主體的延伸、移情與寫物
179
一、古體詩作 179
(一)雪的意趣 180
(二)以詩為簡——異國事物與自我獨白 181
(三)古今歷數筆應禿——離亂詩 182
二、遊‧記 183
(一)身體觀的轉向——入目‧展玩章華庭室雕像 183
1.覷——避諱/祛魅 184
2.敘事雕像——寄寓母難的阿博隆雕像 185
3.親詣——東方初遇的〈勞貢〉 189
二、談話——神話故事 191
三、彌補缺席——〈馬哥博羅事〉 194
四、奇‧異——建築形式、語言之外的記事 197
(一)經濟思維的揭露 197
1.異邦致富的中國女性 198
2.免稅——以占卜營生 198
第二節 施淑儀文本語言、身體書寫與性別意識 199
一、詩歌體裁承襲與新變之抒情及敘事 199
(一) 傳統詩體的創作 201
1.回歸母題——騷賦之敘事 201
2.口頭文學——戰事/思歸 204
3.掃石題詩/悼史‧記人與事 208
(二) 新詩 210
維新/革命意念的萌發 210
(三) 散文體應用的書寫旨趣 215
1.記‧寫——日記瑣務/風景自天裁 216
2.國民花/輿論表出 218
三、身體的文化觀與價值取向 221
(一) 剪髮——身體場之於現時意象的建塑 221
1.趣向——自主意識呈現 224
2.剪髮之轉喻 228
(二) 身體的改變/放足 234
1.幽囚/弓鞋 234
2.放足/掃除積習 237
(三) 作為身體的預言——自輓詩 240
1.病,草寫具足安樂之企望 241
2.身體為物的追問與思量 249
四、夢/花的主題 253
(一)花‧賞 253
1.幽/承花啟幽的意涵所指 255
2.心必麗事 259
(二)聽夢 262
1.幻化 262
2.有所思 263
(三) 身體感/膩近香蘊 265
1.梵香 265
2.薰香/臥香 266
第五章 閱讀與編輯視域 270
第一節 世紀手澤——單士釐十七到二十世紀初寫本、人物與敘事 271
一、想像共同體——《清閨秀正始再續集》的纂錄 272
(一)詩題/小序——作為文獻的焦點 272
(二)選詩——讀者意識的詩觀 274
(三)長文詩題之記事與理念表出 276
1.長文詩題寄託女學之志 276
2.生活記事投影 277
3.詩選——側重小品文化的詩題 279
4.本色的興味 280
(四) 江左俾傳正始聲 ——鈔本中的對話 280
1.施淑儀 280
2.楊令茀 281
二、摘錄/延續之意蘊——《清閨秀藝文略》 282
(一)關於時間與延續 282
三、 錢門家族婦女史的述編 286
(一)《懿範聞錄見錄》寫本 286
剔痕與重寫 286
(二)邊緣/身分認同——追贈身後名 287
(三)溢美——異國女史懿範 287
第二節 閱讀清代婦女——《閨閣徵略》編輯視域 291
一、 傳與史-摘錄彙編明末到清季女性文人生平軼事 293
(一)作傳/敘事 294
1.以德為取向的小傳 294
2.夫妻情事/出刊文集 299
3.社會身分的流動性 303
4.太平天國事件呈現婦女生活理念 309
(二)文本/情境、文本/讀者之間身分的遷
換 312
1.摘錄清代婦女生活細務 312
2.按語——作者/讀者之間的轉換 313
二、顯隱之迹─女性形像‧形像女性 314
(一)女英雄 314
(二)作為身分符號之描述與暗示─—品官
命婦之榮寵/宿命 317
(三)文本角色/自我投影 319
(四)貞女現象 320
三、作為建構德才藝知識網絡的編輯文獻 324
(一) 清代婦女才/德/藝/的共享知識群體 325
(二) 娛親‧侍親——關於割股療親 325
四、《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對經典的閱讀與經典化的建構 327
(一)清代婦女書籍目錄文獻建構 327
(二)《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在女性文學觀念的
意義 328
(三)編輯女性文本呈現出之書籍史的文化意涵
329
(四) 施淑儀文本之侷限/是書文獻提供未來研
究議題的可能 329

第六章 跨越閫門‧閨閣——文化記憶與公共事務 331
第一節 單士釐之於異域生活地景的對話 333
一、用眼睛說異域的景‧物 333
(一)女性不允登的圓頂/ 十字的空間向度 334
(二)性別的視點——十字架之所指 337
(三)地景瞻游——象徵貞婦、賢妻與良母的
空間 341
二、竹枝詞中的風俗、物品與女樣 345
三、薄觀/憫情——參訪育嬰院 347
第二節 從捐書到勳修百花塚——施淑儀之於文化公
共事務 349
一、匯編祝佐平遺集 350
(一)關於祝佐平 350
(二)出任圖書館董事/捐書 351
(三)祝佐平遺著出版 354
二、百年留得詩名在——題詩中的追憶 355

第七章 結論 359
一、性別文化,文化性別視角的身分意向 359
(一)幽的意涵,示顯女文人由經典轉入俗文學的閱讀文化經驗 359
(二)古典詩歌與新詩文類並呈,嶄露新時代女性意識 360
(三)幽的意涵,示顯女文人由經典轉入俗文學的閱讀文化 361
(四)身體觀念的轉向——尊重自主意識 361
(五)境內與異域生活見聞形塑開放的世界觀 362
二、女性閱讀,閱讀女性——汲古與新知的知識共鳴
363
三、共構晚清民初婦女生活多元化的知識圖景 364
(一)看重家政教育,培養自立營生能力 364
(二) 公、私文化領域生活書寫的融攝 364
(三)寫本文集的初探 364
(四)彙整清代婦女著作目錄文獻檔案 365
四、有待進一步探究的幾個議題 365



參考文獻 367
圖次頁
圖一:單士釐《清閨秀藝文略》鈔本書影 1
圖二:單士釐《清閨秀藝文略》鈔本書影 2
圖三:沈宜修《伊人思》書影 13
圖四:單士釐影像 39
圖五:《受茲室詩鈔》書頁鈐印 42
圖六:歸安錢氏藏書鈐印 43
圖七:受茲室鈐印 43
圖八:單士釐影像 63
圖九:施淑儀小影 65
圖十:王清穆雕像 67
圖十一:施淑儀風景背影之影像 77
圖十二:施淑儀手澤影像 79
圖十三:施淑儀手澤影像 79
圖十四:施淑儀肖像 79
圖十五:上海崇明區城橋鎮寒山寺山門 84
圖十六:徐不賡肖像 93
圖十七:崇明尚志女塾大門 93
圖十八:崇明尚志女學舊址 93
圖十九:民初上海愛國女學開學典禮攝影 95
圖二十:《玉田恨史》版權頁 98
圖二十一:《玉田恨史》封面書影 99
圖二十二:崇明觀海樓水彩畫 102
圖二十三:曹炳麟書法題序 104
圖二十四:張桴園設色設色〈澹菊延年〉水墨畫 105
圖二十五:崇明日報發布施淑儀謝世訊息影像 106
圖二十六:江蘇省崇明少年弄一隅 107
圖二十七:《清閨秀藝文略》鈔本書影 109
圖二十八:《清閨秀藝文略》鈔本書影 110
圖二十九:《清閨秀藝文略》六卷鈔本書影 111
圖三十:《清閨秀藝文略》壬戌鈔本書影 111
圖三十一:單士釐《癸卯旅行記》行經地名與路線簡圖 114
圖三十二:張元濟《歸潛記》藏書鈐印 119
圖三十三:張元濟《歸潛記》書識 120
圖三十四:《清閨秀正始再續集》二編之一書影 124
圖三十五 :《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夾紙頁書影 125
圖三十六 :《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夾紙頁書影 125
圖三十七:《清閨秀藝文略》單士釐自識寫本書影 127
圖三十八:《清閨秀藝文略》鈔本 128
圖三十九:《清閨秀藝文略》鈔本 128
圖四十:《清閨秀藝文略》鈔本 128
圖四十一:《清閨秀藝文略》寫本書影 129
圖四十二:錢端仁侍校《清閨秀藝文略》鈔本書影 129
圖四十三:《懿範聞見錄》自識 130
圖四十四:《懿範聞見錄》寫本書影 133
圖四十五:《受茲室學吟稿》寫本書題之書影 136
圖四十六:《受茲室學詩稿》鈔本書影 136
圖四十七:單士釐書信書影 138
圖四十八:單士釐信函書箋 書影 139
圖四十九:單士釐信函花卉箋書影 140
圖五十:教育叢書書影一 141
圖五十一:教育叢書書影二 141
圖五十二:單士釐譯述《女子教育論》書影 142
圖五十三:〈騎馬時尚女性〉形象 145
圖五十四:施淑儀〈西湖日記〉文本書影 154
圖五十五:王清穆《湘痕吟草》題字 155
圖五十六:《湘痕吟草》內頁書影 155
圖五十七:童大年題《清代閨閣詩人徵略》書影 159
圖五十八:明文書局版《清代閨閣詩人徵略》書影 159
圖五十九:童大年題《清代閨閣詩人徵略》書影 160
圖六十:《清代閨閣詩人徵略》書影 160
圖六十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書影 160
圖六十二: 《清代閨閣詩人徵略》未點校內頁書影 160
圖六十三:《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版權頁 161
圖六十四:《冰魂閣詩存》書題 163
圖六十五:王清穆題施淑儀玉照局部 163
圖六十六:施淑儀〈湘痕筆記〉載於報刊(上)書影 167
圖六十七:施淑儀〈湘痕筆記〉載於報刊(下)書影 167
圖六十八:《崇明日報》創刊題字書影 174
圖六十九:施淑儀詩載《崇明報》影像 174
圖七十:《崇明報》影像 174
圖七十一:〈下田孺人墓表〉 180
圖七十二:阿波羅石雕像 186
圖七十三:勞貢(拉奧孔)父子群像 189
圖七十四:〈勞貢〉雕像局部 190
圖七十五:《崇明報》時畫,女性髮式圖書影 222
圖七十六:徐安詳小影 223
圖七十七:美女火柴商標影像 225
圖七十八:《天足會報》第一期書影 235
圖七十九:上海中國天足會發行書影 235
圖八十:中國天足會發行書影 235
圖八十一:粉紅緞蘭花平針繡弓鞋影像 236
圖八十二:金文弓字與其變位圖 236
圖八十三:藍緞牡丹結繡弓鞋圖 236
圖八十四:青花瓷製的金蓮影像 237
圖八十五:元代玉製金蓮影像 237
圖八十六:元代曹氏金蓮影像 237
圖八十七: 翁端恩《簪花閣詩鈔》題記手寫書影 273
圖八十八:翁端恩《簪花閣詩鈔》藏板書影 273
圖八十九:《簪花閣詩鈔》書影 274
圖九十:單士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五之下(鈔本)書
影 281
圖九十一 :《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五之下(鈔本)書影 281
圖九十二:單士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五之下》(稿本)書影 281
圖九十三:《清閨秀藝文略》夾紙書影 283
圖九十四:《清閨秀藝文略》硃筆校對書影 283
圖九十五:《清閨秀藝文略》卷三寫本書影 284
圖九十六:《清閨秀藝文略》卷六校對書影 285
圖九十七:《清閨秀藝文略》卷四稿本浮簽書影 285
圖九十八:《清閨秀藝文略》稿本書影 285
圖九十九:《 清閨秀藝文略》稿本書影 285
圖一00:羅馬七教堂局部書影 335
圖一0一:彼得寺萬神殿書影 335
圖一0二:中國北京天壇書影 335
圖一0三:北京城中軸線平面圖 336
圖一0四:圖一0三局部平面圖 336
圖一0五:西班牙教堂T字窗影像 337
圖一0六:正十字型影像 339
圖一0七:希臘十字影像 339
圖一0八:賽爾特人的十字影像 339
圖一0九:耶路撒冷十字影像 339
圖一一0〈草坪上的聖母〉影像 339
圖一一一:根特(Ghent)祭壇嵌板連環壁畫局部影像 341
圖一一二:上海佘山聖母堂告解亭影像 345
圖一一三:王清穆題書頌眉堂影像 349
圖一一四:祝佐平影像 350
圖一一五:王清穆題祝佐平文集書影 351
圖一一六:童大年之祝佐平文集篆書題字書影 356
圖一一七:黎光摹〈喬仙遺像〉畫 357
圖一一八:張麗人墓圖之一水墨白描畫 358
圖一一九:張麗人墓圖之二水墨白描畫 358
表次頁:
表一:明末民國女文人選錄匯輯女性文本一覽表(依朝代,再依詩詞文為次第) 11
表二:《中華婦女界》首刊欄目表 21
表三:錢恂家族人物簡表 41
表四:施淑儀親族相關人物簡表 69
表五:《懿範聞見錄》壬申本目次一覽表 131
表六:《懿範聞見錄》八十歲鈔本目次一覽表 133
表七:單士釐譯述《女子教育論》章次內容一覽表 143
表八:單士釐書信、出版文集、寫本、翻譯、點校本一覽表 149
表九:施淑儀文集出版時間一覽表 165
表十:施淑儀作品見載《崇明報》一覽表 174
表十一:施淑儀小影、作品刊載《婦女襍誌》一覽表 177
表十二單士釐《清閨秀藝文略》鈔本起訖人物表 282
表十三:《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婦女之為繼室(妻)、
遺室、聘室、側室、副室等身分一覽表 306
表十四:《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各卷註記繼室、側室、
妾身分人數一覽表 308
表十五:《清代閨閣詩人徵略》補遺篇之婦女誥贈者 318
表十六:《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各卷摘錄貞女一覽表 321

附錄
附錄一單士釐節譯《欽錡家事》 391
附錄二施淑儀《清代閨閣詩人徵略》女文人文集出版目錄一覽表 393
zh_TW
dc.format.extent 20083926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11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性別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單士釐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施淑儀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寫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國民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活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圖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Female citize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Gender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han Shi-l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hih Shu-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Hand-copied tex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nowledge grap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fe writingen_US
dc.title (題名) 新與舊——單士釐、施淑儀的生活書寫與知識建構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Change of Writing Style:The Daily Writ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of Shan Shi-li and Shi Shu-i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 專書與相關文集(依作者筆畫為次,再依成書年代)
(一)、施淑儀、單士釐專書
施淑儀:《湘痕吟草》,上海:文明書局,清宣統元年(1909)排印本。
施淑儀:《冰魂閣詩存》,鉛印本,1937年。
張暉點校:《施淑儀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清光緒30年刊本。
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東京:同文印刷社,光緒30年(1904)。
錢單士釐:《歸潛記》,清宣統1909年刻本。
錢單士釐:《歸潛記》,鉛印本,1927年。
錢單士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初編,四卷本,歸安錢氏排印。民國元年1911年,活字印本。
錢單士釐:《清閨秀正始再續集》二編之一(寫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清閨秀藝文略》(鈔本),見藏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之東方文化研究所。
錢單士釐編訂,錢端仁鈔校:《清閨秀藝文略》(鈔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編訂:《清閨秀藝文略》(寫本),見藏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懿範聞見錄》(七十五歲寫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懿範聞見錄》(八十歲寫本),見藏上海復旦大學古籍室。
錢單士釐:《癸卯旅行記》,收入北京,朝華出版社,2017年。

(二)、古籍相關專著(以年代為次)
﹝漢﹞司馬遷撰,﹝宋﹞裴駟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冊9。
﹝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店,2009年。
﹝唐﹞李賀著,﹝清﹞王琦等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冊5。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唐﹞劉知幾著,張振珮箋注:《史通箋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臺中:青蓮出版社,2003年。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元﹞王石甫著,周錫山編著:《西廂記注釋匯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冊上。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冊2。
﹝宋﹞蘇軾著,張志烈等校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冊6。
﹝明﹞沈友季:《槜李詩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胡文煥編撰,朱毓梅、楊海燕、曲毅編著:《香奩潤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袁衷等記:《庭幃雜錄》(清乾隆陸中,陸烜校刊),收入嚴一萍選輯:《百部叢刊集成‧奇晉齋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學海類編,輯24。
﹝明﹞高啟著,﹝清﹞金檀輯注,徐澄宇,沈北宗校點:《高清丘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明﹞陳洪綬著,吳敢校:《陳洪綬集‧釋儀象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趙世杰輯:《古今女史詩集》,明崇禎(1624~1664)問奇閣刻本。
﹝明﹞葉紹袁原編,冀勤輯校:《午夢堂集》,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明﹞藕益大師要解,﹝民國﹞圓瑛法師講義:《阿彌陀經要解講義》,臺中:臺中佛教蓮社,2017年。
﹝明﹞顧若樸:《臥月軒稿》,光緒23年嘉惠堂丁氏刻本。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陳維崧《婦人集》,收入嚴一萍輯選:《百部叢刊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清﹞丁珮著,姜昳編著:《繡譜》,北平:中華書局,2012年。
﹝清﹞王照圓:《列女傳補注》,收入鄭曉霞,林佳鬱編:《列女傳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冊5。
﹝清﹞完顏惲珠珍浦輯:《國朝閨秀正始集》,清道光辛卯(1831)鐫紅香館藏板。
﹝清﹞完顏惲珠珍浦選,女孫妙保蓮,佛芸保編校:《國朝閨秀正始再續集》,清道光丙申(1836)鐫,(紅香館藏板)。
﹝清﹞袁枚著,王英志編纂校點:《袁枚全集新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沈德潛著,高時顯,吳汝霖輯校:《古詩源》,上海:中華書局,1960年。
﹝清﹞汪啟淑選輯,付瓊校補:《擷芳集校補》,北京:人民學出版社,2019年,冊4。
﹝清﹞汪端:《明三十家詩選初集,(同治癸酉(1873)年蕰蘭吟館重栞。
﹝清﹞翁端恩著,吳丙湘校:《簪花閣詩鈔》,清光緒丙戌12年(1886)孱守山莊藏版。
﹝清﹞季嫺評選,李婧參校:《閨秀集》(二卷),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出版,1997年。
﹝清﹞宗琬:《丁丑寓保日記》,清光緒年間鈔本。
﹝清﹞徐樹敏詩魯,錢岳十青同選:《眾香詞》,清海程氏彤雲軒藍格鈔本。
﹝清﹞陳蘊蓮:《信芳閣詩艸》,清咸豐元年(1851)刻本。
﹝清﹞陳芸:《小黛軒論詩詩》,宣統三年(1911)刻本。
﹝清﹞陳其元,熊其英等纂,《青浦縣志》(清光緒五年刊本),收入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華中),《青浦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冊3。
﹝清﹞黃秩模編,付瓊校補:《國朝閨秀詩柳絮集校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冊1。
﹝清﹞彭玉麟纂,梁紹輝,劉志盛,任光亮,梁小進校點:《彭玉麟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清﹞鄭觀應著,夏東元編:《盛世危言》,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清﹞譚嗣同撰,華世出版社編:《譚嗣同全集》,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清﹞龔自珍著,夏田藍編:《龔定庵全集類編》,北京:中國書店,1998年。
﹝清﹞嚴永華著,錢瑞琳,錢瑞麟錄:《紉蘭室詩鈔》,清光緒十七年(1893)刻本。

二、研究專著(以姓氏筆畫為次)
上海市崇明文化研究會編:《崇明歷史名人傳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小濱正子等編:《被埋沒的足跡:中國性別史研究入門》(Gender History in China),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朱執信先生文集》,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5年,冊下。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編:《蔡元培全集:第一卷1883~1910》,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王清穆修,曹炳麟纂:《崇明縣志》(1930年刊本)。
王秀琴編,胡文楷審定:《歷代名媛文苑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王樂明,黃維南,蘇人權發行:《新崇明報》,1921年10月27月。
王凌,李玉,姚安麗,曹雪,盧媛媛主譯:《牧靈聖經——希伯來文與希臘文經文完整版之譯文》(香港:天主教國際聖經學會,聖母聖心愛子會國際出版公司,聖言會國際出版公司,1999年
王曉秋主編:《戊戌維新與近代中國的改革—戊戌維新一百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著,陳鴻祥編著:《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天虛我生:《玉田恨史》,上海:三益書社,1936年。
王清穆著,崔龍編:《農隱廬文鈔》,收入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四十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冊下。
王淮注釋:《老子探義》,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王鎮華:《空間母語—中國建築與人文內涵》,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王緋:《空前之迹—1851-1930:中國婦女思想與文學發展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王學哲,方鵬程著:《商務印書館百年經營史—1897~2007》,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志英主編:《清代閨秀詩話叢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冊上。
王蓉清著,徐兵,王妍,唐聖勤點校:《海濱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8年。
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新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插圖整理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弘西佛法中心:《佛說阿彌陀經》,臺北:世樺印刷有限公司,1993年。
司馬長風:《中國新文學史》,新北:古風出版社,1986年。
田曉菲:《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朱光潛:《詩論新編》,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4年。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上海:上海出版社,1999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收入江蘇教育出版社:《中國書法史》,南京:江蘇教育版社,2007年。
朱旪峰編著:《西湖楹聯故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
杜榮根:《尋求與超越——中國新詩形式批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何小顏:《花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李炳南講述,徐醒民記:《論語講要》,臺中:青蓮出版社,2004年。
李歐梵著,季進編:《李歐梵論中國現代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李雷主編:《清代閨閣詩集粹編》,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冊9。
汪林茂:《晚清文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汪叔子,張求匯編:《陳寶箴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冊3。
汪民安編:《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
汪英憲著,王海,王明亮譯:《中國本土報刊的興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
沈用大:《中國新詩史——1918~1949》,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舜德主編:《體悟入微: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清大出版社,2008年。
邱巍:《吳興錢家:近代學術文化世家的斷裂與傳承》,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
呂碧城著,李保民校箋:《呂碧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易君左:《大湖的兒女》,臺北:三民書局,1970年。
定宜莊:《滿漢文化交流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
金雅娜編著:《東正教密碼》,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倪海曙編:《中國語文的新生文化中國字運動二十年論文集》,收入《民國叢書》編輯委員會編:《民國叢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編2,冊2。
倪延年:《中國報刊法制發展史》,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汪民安:《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2014年。
肖亞男主編:《清代閨秀集叢刊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2018年。
易君左:《火燒趙家樓》,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69年。
易順鼎著,王飆校點:《琴志樓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阿 鳳:《明清時代婦女地位與權力——以明清契約文書、訴訟檔案為中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周憲、羅務恒,戴耘編:《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周惠斌:《王清穆——欽賜翰林》,收入崇名檔案局等編:《崇明歷史名人》,上海:學林出版社,2017年),輯6,冊1。
林庚:《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年。
柳亞子著,張明觀、黃振業編:《柳亞子集外詩文輯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柯慶明,蕭馳主編:《中國抒情傳統再發現》,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
冊下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著,陳平原注釋:《嘗試集‧嘗試後集》,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胡文楷編著,張宏生等增訂:《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曉真:《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0年。
胡曉真:《才女徹夜未眠——近代中國女性敘事文學的興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徐自華著,郭長海,郭君兮集校:《徐自華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 》(増訂版),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祝佐平著,施淑儀匯編,陸養浩,蔡子卓,王君顏校讎:《崇明祝佐平先生遺著》,崇明:崇明報館,1930年。
祝均宙:《圖鑑百年文獻-晚清民國年間畫報源流特點探究》,新北市:華藝學術,2012年。
姚靈犀編:《採菲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祖保泉:《司空圖詩品解說》,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
翁紹軍注釋:《漢語景教文典詮釋》,九龍: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5年。
高洪興:《纏足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9年。
高桂惠:《吳承恩與西遊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
徐玉紅:《玉臺畫史研究——觀注女畫家社會角色與創作》,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梁曉虹:《佛教與漢與詞彙》,新北:佛光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孫康宜:《文學的聲音》,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
孫康宜著,張健等譯:《孫康宜自選集:古典文學的現代觀》,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3年。
孫景謝著,嚴洪江輯編:《秋白遺稿》,鉛印本,1931年。
孫廣德:《晚清傳統與西化的爭論》,臺北:商務印書館,1995年。陳湛綺:《民國珍稀短刊斷刊-—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文獻館微製中心,2006年。
夏曾佑著,夏麗蓮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詩集》,臺北:文景書局,1997年。
夏曉紅:《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夏曉虹:《晚清女子國民常識的建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夏曉虹:《晚清文人婦女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
陳松青:《易順鼎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
陳昌文:《都市化進程中的上海出版業,1842~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94年。
陳灨:《新語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陳寅恪:《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湛綺編:《民國珍稀短刊斷刊一—上海卷》,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年。
陳超:《明代女性碑傳文與品官命婦研究——以四庫名人文集為中心的考察》,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
黃興濤:《她字的文化史:女性代詞的發明與認同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商周出版社,中央通訊社編:《影像‧中國1911—1960文化思潮與社會運動(西化、傳統)》,臺北:商周出版,2014年。
崇明區檔案局,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崇明文化研究會編:《崇明歷史名人傳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中國詩史》,收入陳引馳,周興陸主編:《民國詩歌史著集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
郭維森,許結:《中國詞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張岱年:〈清代學術概念〉序,收入梁啟超:《清代學術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張邦梅著,譚家瑜譯:《小腳與西服——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家變》,臺北:智庫出版社,2001年。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現代出版史料》,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曹炳麟輯:《消寒社詩存》,鉛印本,1939年,收入北京國家圖書館編:《清末民國舊體詩詞結社文獻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冊9。
曹炳麟著,唐聖勤等整理:《鈍廬詩集》、《鈍廬文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
黃元:《施淑儀─—清代江南著名女詩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華瑋:《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華瑋:《明清戲曲中女性的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2年。
梁乙真編:《清代婦女文學史》,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梁啟超著,吳松等點校:《飲冰室文集點校》,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冊1、6。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楊令茀:《莪慕室吟草》,鉛印本,1929年。
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冊15。
楊玉成:《金針:評點術語》,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2009年。(自印本)
游鑑明,胡纓,紀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u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臺北:五南書局,2011年。
楊琥編:《夏曾佑卷》(Xia Zengyou Juan),收入《中國近代思想文庫》,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5年。
楊雅惠主編:《以物觀物:臺灣、東亞與世界的互文脈絡》(Envisioning Things:Intercontextuality in Taiwan East Asia and the World),高雄: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6年。
彭國忠主編:《江南女性別集三編》,合肥:黃山書社,2012年,冊下。
蔣寅編譯:《日本學者中國詩學論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董上德:《古代戲曲小說敘事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聞一多著,朱自清,郭沫若,吳晗,葉聖陶編:《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93年,冊1。
葉文心:《民國知識人:歷程與圖譜》,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蔡申甫:《甲戍周記》(或名《了了草》),稿本。
蔡元培故居編:《蔡元培——名人系列明信片》,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
趙園:《想像與敘述》,北京:人民學出版社,2009年。
蔣寅:《中國詩學的思路與實踐》,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蔣勳:《寫給大家的西洋美術史》,臺北:台灣東華書局,2004年。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的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廢名著,陳子善編訂:《論新詩及其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戴均良等主編:《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冊下。
歐陽哲生主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諦閑講述,葉公綽,蔣維喬參校:《圓覺經講義附親聞記》,臺中:青蓮出版社,2003年。
錢文忠編:《陳寅恪印象》,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
錢玄同著,劉思源等編:《錢玄同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錢玄同著,楊天石主編:《錢玄同日記》(整理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冊上。
錢恂編:《壬子文瀾閣所存書目》五卷,刻本,1923年。
錢恂:《二二五五疏》,收入王雲五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五十四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謝无量《中國婦女文學史》,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
鮑震培:《清代女作家彈詞小說論稿》,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韓廷杰:《梵文佛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年。
羅致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迹》,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敦偉:《五十年回憶錄》,臺北:中國文化供應社,1952年。
羅致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志田:《變動時代的文化履跡》,香港:三聯書店,2009年。
鍾叔河編訂:《周作人散文全集(1898-1917)》,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鐘鳴旦(Nicolas Standaert)、杜鼎克(Adrian Dudink)、蒙曦(Nathalie Monnet)主編《法國國家圖書館明清天主教文獻》,臺北:臺北利氏學社,2009年,冊7。
劉詠聰:《才德相輝:中國女性治學與課子》,香港:三聯書店,2015年。
龔家政:《守拙園漫筆》,上海:上海晨光印刷廠,1998年。
二、 翻譯圖書(依次為古希臘、日、法、美、英、德、其他)
﹝古希臘﹞索福克勒斯著,羅念生譯:《索福克勒斯悲劇五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希臘﹞亞里斯多德著,秦典華譯,苗力田主編:《亞里斯多德全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
﹝日﹞下田歌子著,單士釐譯:《家政學》,上海:作新社,1902年。
﹝日﹞大木康著,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集出版社,2014年。
﹝日﹞大木康著《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
﹝日﹞小尾郊一著,紹毅平譯:《中國文學中所表現的自然與自然觀--以魏晉南北朝文學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日﹞川合康三著,蔡毅譯:《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社,1997年。
﹝日﹞永江正直著,錢單士釐譯述:《女子教育論》,上海:教育世界社,未著錄出版年代。
﹝日﹞佐藤慎一著,劉岳兵譯:《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日﹞安萬侣著,周作人譯:《古事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日﹞青木正兒,吉川幸次郎等著;戴燕,賀聖遂選譯:《對中國文化的鄉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根山撤編校:《牡丹亭還魂記匯校》,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日﹞樽本照雄著,陳薇監譯:《清末小說研究集稿》,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
﹝法﹞納撒尼爾‧哈里斯(Nathaniel Harris,1834~1900)著,李廣琴譯:《古希臘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2006年。
﹝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著,王作虹,成窮譯:《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吳士棟譯:《時間與自由意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法﹞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肖聿譯:《材料與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法﹞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著,李恆基,徐繼曾等譯:《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
﹝法﹞赫爾曼‧黑塞(Hermann Karl Hesse,1877~1962)著,馬劍譯:《書籍的世界》,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法﹞巴什拉(Bachelurd,G.,1884~1962)著,張逸婧譯:《空間的詩學》,上海:上海譯文印書館,2009年。
﹝法﹞克洛德‧列維-施特勞斯著(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著,龔卓軍譯:《眼與心: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帝的最後書寫》,臺北:典藏藝術家庭,2014年。
﹝法﹞莫里斯梅洛、龐帝(Maurice Merleau-Ponty)著,姜志輝譯《知覺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著,鄭克魯譯:《第二性》,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
﹝法﹞保羅‧利科(Jean Paul Gustave Ricœur 1913~2005)著,夏曉燕譯:《從文本到行動》,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1914~2007),皮埃爾‧維達爾-納凱(Pierre Vidal-Naquet,1930~2006)著,張苗,楊淑嵐譯:《古希臘神話與悲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
﹝法﹞讓-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著,杜小真譯:《古希臘的神話與宗教》,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著,許薔薇,許綺玲:《神話學》,臺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
﹝法﹞羅蘭‧巴爾特(Roland‧Barthes)著,安娜,埃施伯格‧皮埃羅(Anne, Herschberg‧Pierrot)整理注釋,懷宇譯:《中國行日記》,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1年。
﹝法﹞羅蘭‧巴特(Roland‧Barthes)著,屠友祥譯《文之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法﹞吉爾‧德勒茲(Deleuze,G.1925~1995)著,董強譯:《弗蘭西斯.培根:感覺的邏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法﹞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加塔利(Felix Guattari)著,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第2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
﹝法﹞波德里亞(Baudrillard.J,1929~2007)著,車槿山譯:《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法﹞埃里克‧斯馬加(Eric Smadja)著,肖梅譯:《笑》,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法﹞皮埃爾‧布狄厄(Pierre‧Bourdieu,1930~2002)著,蔣梓驊譯:《實踐感》,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年。
﹝法﹞皮埃爾‧布狄厄(Pierre‧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館出版社,2011年。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Bourdieu)著,劉暉譯:《自我分析綱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法﹞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1941~)著,趙靚譯:《中國婦女》,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年。
﹝法﹞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趙靚譯:《獨自一個女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
﹝法﹞朱麗婭‧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馬新民譯:《語言,這個未知的
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朱麗亞‧克利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祝克懿,黃蓓編譯:《主體、互文、精神分析:克利斯蒂娃復旦大學演講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
﹝法﹞茱莉婭‧克里斯蒂娃(Jilia Kristeva)著,趙英輝譯:《克里斯蒂娃自選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
﹝法﹞茱莉婭‧克里斯蒂娃著,林惠玲譯:《黑太陽:抑鬱症與憂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分有限公司,2008年。
﹝法﹞瑪麗-格萊爾·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ère,1933~)著,王菊,趙念國譯:《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出版社,2014年。
﹝法﹞皮埃爾-馬克‧德比亞齊(Pierre, Marc‧de biasi)著,汪秀華譯:《文本發生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法﹞莫蘭著,許丹,張香筠譯:《讀夢》,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法﹞侯瑞‧夏提葉(Roger‧Charter)著,謝柏暉譯,《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臺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法﹞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法﹞瑪蒂娜.喬麗著,懷宇譯:《圖像分析》(Introduction á I’analyse de I’image),天津:天津民出版社,2012年。
﹝美﹞艾倫‧霍維茲(Allan V.Horwirz),傑洛米‧維菲德(Jerome C.Wakefield)著,黃思瑜,劉宗為譯:《我的悲傷不是病: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The Loss of Sadness How Psychiatry Normal Sorrow into Depressive Disorder),新北:左岸文化,2017年。
﹝美﹞費俠莉(Charlotte Furth)著,甄橙主譯,吳朝霞主校:《繁盛之陰——中國醫學史中的性(960-1665)》(A Flaurishing Yin :Gender in China’s Medical History(960-1665),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克蘭(Crane,D.)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The Production of Culture:Media and the Urban Arts),南京:譯林出版社,2012年。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l800~1985》(The Great Chinese Revolutionll1800-1985),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美﹞克里福德‧格爾茨(Clifford Geertz,1926~2006)著,楊德睿譯:《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美﹞柏樺(C.Fred Blake,1942~2017)著,袁劍,劉璽鴻譯:《燒錢:中國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質精神》(Burning Money:The Materi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Lifeworld),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
﹝美﹞高居翰(Jemes Cahill,1926~2014)著,李渝譯:《圖書中國繪畫史》(Chinese Painting Apictorial History),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
﹝美﹞杰弗里.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1929~2016)著,張德興譯:《荒野中的批評-關於當代文學的研究》(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蘇珊‧桑塔塔(Susan Sontag,1933~2002)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
﹝美﹞史景遷(Jonahan D.Spence,1936~2019)著,李孝愷譯:《婦人王氏之死》(The Death of Woman Wang),臺北:麥田,城邦出版社,2009年。
﹝美﹞魏愛蓮(Ellen Widmer)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th Center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美﹞魏愛蓮(Ellen Widmer)著,馬勤勤譯:《美人與書:19世紀中國的女性與小說》(The Beauty and The Book:Women and Fictio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by Ellen Widm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 魏愛蓮(Ellen Widmer )著,趙穎之譯:《晚明以降才女的書寫、閱讀與旅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美﹞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2006年。
﹝美﹞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西方與東方之間的閱讀政治》(Woman and Chinese Modernity:The Politics of Reading Between West and East),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
﹝美﹞周紹明(Joseph P.Mcdermott,1945~)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美﹞高彥頤(Ko Dorothy)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ch-Century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美﹞高彥頤(Ko Dorothy)著,苗延威譯:《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s: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07年。
﹝美﹞蘆葦菁(Lu Weijing)著,秦立宴譯:《矢志不渝:明清時期的貞女現象》(The Faithful Maiden Cult Late Imperial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
﹝美﹞林‧亨特(Lynn Hunt)著,汪珍珠譯:《法國大革命中的政治、文化和階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林.亨特(Lynn Hunt)著,姜進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美﹞孫康宜,﹝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n)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定宜莊,顏宜葳譯:《綴珍錄:十八世紀及其前後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Women in Chinas Long Eighteen Century),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羅曉翔譯:《張門才女》(The Talented Women of the Zhang Famil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賀蕭等著,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u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臺北,五南書局,2011年。
﹝美﹞曼素恩(Mann Susa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Precious Records:Women in China ’s Long Eighteenth Century),臺北:左岸文化出版,2005年。
﹝美﹞孔飛力(Philip A.Kuhn)著,謝亮生,楊品泉,謝思煒譯:《中華帝國晚期
的叛亂及其敵人》(Rebellion and Its Enemi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北
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n)著,程章燦譯:《迷樓—詩與慾望的迷宮》(Mi-Lou:Poetry and Labyrinth of Desire),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Remembrances),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年。
﹝美﹞理查德‧鮑曼(Richard Bauman)著,楊利慧,安德明譯:《作為表演的口頭藝術》(Verbal Art as Performance),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美﹞W.J.T米歇爾著,陳永國譯:《圖像學:形象.文本.意識形態》(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美﹞柏棣主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Feminst Literary Theory in The Western World),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英﹞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著,張金言譯:《人類的知識》(Human Knowledge its Scope and Limit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英﹞本‧海默爾(Ben Highmore,1925~1986)著,王志宏譯:《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導論》(Everyday Life and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英﹞E.H.Gombrich(貢布里希, Ernst 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著,雨雲譯:《藝術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s),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四版)。
﹝英﹞埃蒙‧達菲(Eamon Duffy)著,龍秀清:《聖徒與罪人:一部宗教史》(Saints and Sinners:A History of the Popes),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英﹞約翰伯格(John Peter Berger,1926~2017)著,戴行鉞譯:《觀看之道》(Ways of Seeing),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英﹞喬爾‧克特金(Joel Kotkin)著,謝佩妏譯:《城市的歷史》(The City A Global History),臺北:左岸文化事業,2006年。
﹝英﹞艾約瑟(Joseph Edkins):《西學略述》,收入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岳麓書社,2016年。
﹝英﹞派特裏夏‧法拉(Patricia Fara),﹝英﹞卡拉琳‧派特森(Karalyn Patterson)編,盧曉輝譯:《記憶》,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
﹝英﹞彼得‧伯克(Perter‧Burke,1937~)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英﹞蘇珊‧伍德福德(Susan‧Woodford)著,賈磊譯:《古代藝術品中的神話形象》,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英﹞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臺北:南方出版社,1987年。
﹝英﹞泰瑞‧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林志忠譯:《文化的理念》(The Idea of Culture),臺北,巨流出版社,2002年。
﹝德﹞謝林(F.W.J.Schelling,1775~1854)著,先剛譯:《學術研究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德﹞狄爾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著,陳鋒譯:《歷史理性批判手稿》,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2年。
﹝德﹞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著,馬劍譯:《書籍的世界》,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著,陳嘉映,王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
﹝德﹞馬丁‧海德格爾(Martin‧Heidegger)著,孫周興,陳小文,於明鋒譯:《同一與差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
﹝德﹞瓦爾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著,許綺玲,林志明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The Work of Art in Age of Mechanical Reproouct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2。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莫爾(Gadamer‧Hans Georg,1900~2002)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Gadamer‧Hans Georg):《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修訂版。
Tim Dan著,龔永慧譯:《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 in the Social World),臺北:書林出版社,2008年,一版。
﹝意﹞吉奧喬‧阿甘本(Giorgio Caproni,1942~)著,劉耀輝,尉光吉譯:《論友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荷﹞約翰.赫伊津哈(Huizinga,J.)著,傅存良譯:《遊戲的人:文化的遊戲要素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澳﹞李木蘭(Louise Edwards):《性別、政治與民主:近代中國的婦女參政》(Gender,Politics ,and Democracy:Women’s Suffrage in China),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
﹝加﹞方秀潔(Grace,S.F),﹝美﹞魏愛蓮 (Widmer,E.) 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und:Women Wr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edited by Grace Fong and Ellen Widm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加﹞﹝加﹞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nhan,1911~1980)著,鄭明萱譯:《認識媒體 -—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臺北:貓頭鷹出版,2006年。
四、 報刊
上海婦女時報社編:《婦女雜誌》,中華民國元年(1912)5月,6期,收入易行編輯:《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匯編》,北京:綫裝書局,2006年,冊2。
上海婦女時報社編:《婦女時報》,上海:有正書局,1914年7月15日,號14。
中華婦女界社編:《中華婦女界》,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卷1,期1,收入易行、崔健偉編:《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彙編》(二),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冊1。
王樂明,黃維南,蘇人權:《崇明新報》,崇明,南門城內大街,1921年。
五、 外文圖書(依次為日、法)
﹝日﹞小野和子:《中國女性史:太平天國から現代まで》,東京:株式會社平凡社,1987年。
﹝法﹞Henri Bergson,“Matter and Memory”, New York:MIT press,1988.
六、單篇論文(依朝代,再依姓氏筆畫為次)
﹝明﹞趙如源:〈古今女史敘〉,收入趙世杰輯:《古今女史詩集》,明崇禎(1624~1664)問奇閣刻。
﹝明﹞徐範:〈玉臺翰史跋〉,收入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147。
王鎮華:〈生命之境,就是文化——文化從明珠在懷復興起〉,見成功大學第一屆台灣儒學研究國際會議,1997年4月12日。
王納芝:〈從《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看清代女詩人的早逝現象〉,長沙,湖南民族職業學院,2013),頁7~10?。
朱華、侯紹英︰〈論單士釐的婦女解放思想〉,《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卷28,期6,湖北省:江漢大學,2009年,頁104-109。
余英時:〈我與中國思想史研究〉,收入《思想》,期8,2008年3月1日,頁1~ 18。
李軍:〈補論單士釐詩集版本〉,《圖書館雜誌》,期11,上海:上海市圖書館,2010年,頁75-76。
李可亭:〈單士釐和她的《癸卯旅行記》〉,收入《商邱師範學院學報》,河南省:商邱師範學院,1999年,卷15,期1,頁72-74。
施淑儀:〈對於烈婦殉夫之感言〉,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婦女雜誌》,期8,1915年8月,頁5~8,〈論說〉欄。
施淑儀:《湘痕筆記》,收入上海有正書局編:《婦女時報》,1915年2月,期16,頁37~46。
施淑儀:〈冰魂閣野乘〉,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中華婦女界》,1915年7,卷1,期7,頁8。
施淑儀:〈四十自述〉,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婦女雜誌》,卷5,期8,1919年4月,頁5~6。
施淑儀:〈哭彩鳳吾友〉二首,收入王樂明,黃維南,蘇人權發行:《新崇明報》,一九二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夏曉紅:〈晚清白話文運動〉,收入《文史知識》,1996年,期9,頁18。
孫康宜:《明清女詩人選集及其採集策略》,收入《中外文學》,卷23,期2,
1994年7月。
莫立民:〈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編輯文獻特色〉,收入安徽大學文學院:《古籍研究》,卷61,2014年,頁301~307。
張伯偉:〈明清東亞書籍環流與朝鮮女性詩文〉,2013年漢學研究中心等主辦:〈圖書、知識建構與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2013年12月13日。(論文本,頁161)。
陳崈:〈冰魂閣詩存序〉,收入施淑儀:《冰魂閣詩存》,卷上,頁3b。
胡瓔撰,彭姍姍譯:〈性別與現代殉身史——作為烈女、烈士或女烈士的秋瑾〉,收入曼素恩,賀蕭等著:《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11年,頁153~171。
楊玉成:〈纂就散絲盈絡緯:王端淑《名媛詩緯》的文學視域〉,2006年11月12日。(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學紀念蘇雪林教授既創立五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本)。
羅守巽:〈受茲室詩稿跋〉,收入單士釐著,陳鴻祥校點:《受茲室詩稿》,長沙:文藝出版社,1986年。
羅秀美:〈翻譯賢妻良母、建構女性文化空間與訴說女性生命故事—單士釐的女性文學〉,收入《漢學研究》,103年,期2,卷32,頁197~230。
張岱年:〈清代學術概念序〉,收入梁啟超:《清代學術概念》,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張勝利:〈單士釐錢玄同信札整理研究〉,收入《中國博物館館刊》,期8,2016年,總期157,頁126~140。
胡景華︰〈單士釐:近代走向世界的女性先驅〉,《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期4,遼寧省:遼寧省教育廳,1999年,頁46~48。
黃海燕︰〈「中和」之美—試析單士釐遊記中的近代女性形象〉,收入《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吉林省:長春工程學院,2008年,卷9期1,頁50~53。
劉福森,聶會會︰〈單士釐教育思想淺論〉,《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卷19,期12,(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師範大學,2006年),頁29~31。
齊國華︰〈巾幗放眼著先鞭─—論錢單士釐出洋的歷史意義〉,收入《史林》,期1,上海:上海社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4年,頁34~40。
劉福森、聶會會︰〈單士釐教育思想淺論〉,收入《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師範大學,2006年,卷19,期12,頁29~31。
孫景謝:〈施學詩先生四十生辰徵詩文啟〉,見載商務印書館:《婦女雜誌》,上海:商務印書館,1916年),卷5,號7,頁5,〈文苑〉。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收入《清華學報》,卷6,期1,1967年,頁35~43。
蔡申甫:〈追悼會後重提施先生舊事〉,收入《崇報》,中華民國35年8月8
日,星期五,版二。
羅秀美:〈翻譯賢妻良母、建構女性文化空間與訴說女性生命故事—單士釐的女性文學〉,收入《漢學研究》,卷32,期2,2004年,頁197~230。
劉琙:〈中華婦女界祝辭〉,見載中華婦女界社編:《中華婦女界》,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卷1,期1,頁1,收入易行、崔健偉編:《中國近現代女性期刊彙編》(二)(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冊1,頁15。
﹝日﹞合山究著,李寅生譯:〈明清女子題壁詩考〉,《河池師專學報》,卷24,期1,2004年,頁53-57。
﹝日﹞杉山令吉:〈下田孺人墓表〉,收入故下田校長先生傳記編纂所:《下田歌子先生傳》,東京:相川仁童,1989年。
﹝法﹞達尼埃爾‧亨利‧巴柔著,孟華譯:〈形象〉,收入孟華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156~157。
﹝美﹞保羅‧吉爾羅伊 (Paul Gilroy,1956~) :〈離散與認同的繞行〉,收入Kathryn Woodward編,林文淇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新北:韋伯文化,2004年。
﹝美﹞比爾‧布朗(Bill Brown):〈物論〉,收入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頁77~92。
﹝美﹞曼素恩(Susan L.Mann):〈閨秀與國家:19世紀亂世中女性的書寫〉,收入﹝加﹞方秀潔(Grace,S.F),﹝美﹞魏愛蓮 (Widmer,E.)編:《跨越閨門:明清女性作家論》(The Inner Quarters and Beyond:Women Writers from Ming through Qing edited by Grace Fong and Ellen Widmer),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曼素恩(Susan L.Mann)撰,吳玉廉譯:〈傳記史料中的言與不言〉,收入曼素恩,賀蕭等著,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Beyound ExemPlar Tales:Women’s Biography in Chinese History),臺北,五南書局,2011年。
﹝美﹞ 帕翠西亞.歐布來恩:〈米歇爾.福柯的文化史〉,收入﹝美﹞林.亨特著,姜進譯:《新文化史》(The New Cultural)(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5-45。
﹝挪威﹞陶麗‧莫依著,陳本益摘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收入柏棣主編:《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頁15~40。
理查徳.約翰生:〈究竟什麼是文化研究〉,收入羅鋼,劉象愚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頁1~50。
七、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為次)
汪年:《單士釐域外遊記研究》,商丘:河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呂俊賢:《解構單士釐的啟蒙——《癸卯旅行記》文本研究》(Deconstruct Shan Shili`s enlightment consciousness─ the text study of Guimao Travels),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語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趙文汝:《閨閣內外的自然、景觀與生活——單士釐《受茲室詩鈔》研究》(The Nature, Landscape and Life Inside and Outside of a Lady’s Chamber –A Study of Shan Shi-Li’s Shou Zi Shi Poems),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2001年。
姜瑜:《清代閨閣詩人徵略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武思庭:《女性的亂離書寫——以清代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戰役為考察範圍》,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劉又瑄:《一位近代女性啟蒙者的身影——單士釐(1858-1945)研究》(A modern women thinkers figure works research of Shan Shili) (1858-1945),中正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顏麗珠:《單士釐及其旅遊文學—兼論女性遊歷書寫》,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zh_TW
dc.identifier.doi (DOI) 10.6814/NCCU202201601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