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莉芬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廖如慧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Authors) | Liao,Ru-Huei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廖如慧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ao, Ru-Huei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2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5-Oct-2022 09:18:4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5-Oct-2022 09:18:4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5-Oct-2022 09:18:45 (UTC+8) | - |
dc.identifier (Other Identifiers) | G0105151020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2139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5151020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論文以和合二仙為主題,藉由不同的研究方法開展出三個研究面向,第一,以文獻分析法為主,探討和合精神文化。藉由歸納不同的傳世古籍彙整出「和合」觀,此概念後來成為祭祀對象「和合神」,宋時,和合神的身份為萬迴一人,在清代藉由朝封正式轉向為寒山、拾得二人,不同的成神過程呈現的精神文化,也標註了和合神的核心職掌:家庭和合、婚姻和合、人際與財富和合。第二,以年畫為主,探究和合精神文化投映於物質生活的現象。本面向以圖像分析法,歸納和合二仙在年畫中呈現的形象,和合二仙在民間信仰傳播之後,因為其喜慶性質故時常出現在年畫之中,在時序交替時護佑個人與家庭在新的一年能平安順遂,和合二仙畫中經常出現各種祈福、祈財元素,並且時常與財神搭配,凸顯了其執掌財富和合的功能性。第三,關注和合二仙的當代信仰實踐。以田野調查法考察臺灣北部三間廟宇,透過廟宇的神祇造像與配置、祭儀等資料,探究當代臺灣信仰中的和合二仙的功能性。最後總結出和合二仙在信仰的特色與價值,反思當代社會中的和合意義。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This thesis aims to investigate Hehe Erxian (The Two Gods of Love) based on three research methods. Firstly, by document analysis, we seek to explore He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tents and generalize the concept of Hehe in handed-down literature. The concept later became Hehe God to be worshipped. In Song dynasty, he is the deified form of the figure Wan Hui. However, in Qing dynasty, Han Shan and Shi De were canonized Hehe Erxian by the royal court. The background of these deified figures reflects spiritual culture that marks the jobs of Hehe Erxian: The harmony and union of family, marri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wealth.Secondly, based on New Year pictures, we investigate how Hehe spiritual culture projects on material life. Iconograph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generalize the image of Hehe Erxian in New Year pictures. After the propagation of Hehe Erxian as a folklore religion, because of their auspicious characteristic, they frequently appear on New Year pictures. As season changes, they bless individuals and families a peaceful New Year. The pictures of Hehe Erxian often include elements of blessings and wealthy. Further, they are usually accompanied by the God of Wealth in the pictures, which is a feature that highlights their functionality in managing the harmony and union of wealthy.Thirdly, we focus on religious practices of Hehe Erxian nowadays. Fiel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in three temples of northern Taiwan. Through the iconography and layout of the God and its cult, we seek to investigate the functionality of Hehe Erxian in Taiwanese modern religion. Lastly, we co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s of Hehe Erxian and reflect the meaning of Hehe in modern society.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1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探討⋯⋯⋯⋯⋯⋯⋯⋯⋯⋯⋯⋯⋯⋯⋯⋯⋯⋯⋯⋯6一、和合二仙⋯⋯⋯⋯⋯⋯⋯⋯⋯⋯⋯⋯⋯⋯⋯⋯⋯⋯⋯⋯⋯⋯⋯⋯⋯⋯⋯6二、姻緣神⋯⋯⋯⋯⋯⋯⋯⋯⋯⋯⋯⋯⋯⋯⋯⋯⋯⋯⋯⋯⋯⋯⋯⋯⋯⋯⋯⋯10三、喜神/戲神⋯⋯⋯⋯⋯⋯⋯⋯⋯⋯⋯⋯⋯⋯⋯⋯⋯⋯⋯⋯⋯⋯⋯⋯⋯⋯13四、財神⋯⋯⋯⋯⋯⋯⋯⋯⋯⋯⋯⋯⋯⋯⋯⋯⋯⋯⋯⋯⋯⋯⋯⋯⋯⋯⋯⋯⋯16五、和合文化⋯⋯⋯⋯⋯⋯⋯⋯⋯⋯⋯⋯⋯⋯⋯⋯⋯⋯⋯⋯⋯⋯⋯⋯⋯⋯⋯17六、前人研究成果的觀察⋯⋯⋯⋯⋯⋯⋯⋯⋯⋯⋯⋯⋯⋯⋯⋯⋯⋯⋯⋯⋯19第三節 概念義界、研究材料與方法步驟⋯⋯⋯⋯⋯⋯⋯⋯⋯⋯⋯⋯⋯20一、概念義界⋯⋯⋯⋯⋯⋯⋯⋯⋯⋯⋯⋯⋯⋯⋯⋯⋯⋯⋯⋯⋯⋯⋯⋯⋯⋯⋯20二、研究材料⋯⋯⋯⋯⋯⋯⋯⋯⋯⋯⋯⋯⋯⋯⋯⋯⋯⋯⋯⋯⋯⋯⋯⋯⋯⋯⋯23三、研究方法與步驟⋯⋯⋯⋯⋯⋯⋯⋯⋯⋯⋯⋯⋯⋯⋯⋯⋯⋯⋯⋯⋯⋯⋯26第二章 歷史發展:從「和合觀」到「和合神」⋯⋯⋯⋯⋯⋯⋯⋯⋯29第一節 安定與和諧:從中國古代「和合觀」談起⋯⋯⋯⋯⋯⋯⋯⋯29一、儒家的和合觀⋯⋯⋯⋯⋯⋯⋯⋯⋯⋯⋯⋯⋯⋯⋯⋯⋯⋯⋯⋯⋯⋯⋯⋯31二、道家的和合觀⋯⋯⋯⋯⋯⋯⋯⋯⋯⋯⋯⋯⋯⋯⋯⋯⋯⋯⋯⋯⋯⋯⋯⋯32三、法家的和合觀⋯⋯⋯⋯⋯⋯⋯⋯⋯⋯⋯⋯⋯⋯⋯⋯⋯⋯⋯⋯⋯⋯⋯⋯34四、墨家的和合觀⋯⋯⋯⋯⋯⋯⋯⋯⋯⋯⋯⋯⋯⋯⋯⋯⋯⋯⋯⋯⋯⋯⋯⋯35第二節 詩僧與異僧:萬迴與寒山、拾得的神異傳說⋯⋯⋯⋯⋯⋯36一、神行與讖言:異僧萬迴⋯⋯⋯⋯⋯⋯⋯⋯⋯⋯⋯⋯⋯⋯⋯⋯⋯⋯⋯36二、詩趣與癲狂:詩僧寒山、拾得⋯⋯⋯⋯⋯⋯⋯⋯⋯⋯⋯⋯⋯⋯⋯⋯40第三節 成神與執掌:和合神的成神背景與執掌功能⋯⋯⋯⋯⋯⋯45一、成神背景:淫祀與朝封⋯⋯⋯⋯⋯⋯⋯⋯⋯⋯⋯⋯⋯⋯⋯⋯⋯⋯⋯45二、執掌和合:家庭、財富與婚姻⋯⋯⋯⋯⋯⋯⋯⋯⋯⋯⋯⋯⋯⋯⋯⋯49第四節 小結⋯⋯⋯⋯⋯⋯⋯⋯⋯⋯⋯⋯⋯⋯⋯⋯⋯⋯⋯⋯⋯⋯⋯⋯⋯⋯51第三章 民間藝術:和合二仙在木版年畫中的形象特色⋯⋯⋯⋯⋯53第一節 歡天喜地:分析以和合二仙為主角之年畫⋯⋯⋯⋯⋯⋯⋯⋯⋯54第二節 眾和事合:分析以和合二仙為配角之年畫⋯⋯⋯⋯⋯⋯⋯⋯⋯80第三節 小結⋯⋯⋯⋯⋯⋯⋯⋯⋯⋯⋯⋯⋯⋯⋯⋯⋯⋯⋯⋯⋯⋯⋯⋯⋯⋯⋯101第四章 當代信仰:和合二仙在當代臺灣的信仰與實踐⋯⋯⋯⋯⋯⋯103第一節 傳統廟宇中的姻緣神:以月老和合二仙殿為例⋯⋯⋯⋯⋯⋯103第二節 新式廟宇中的姻緣神:以萬里情月老廟為例⋯⋯⋯⋯⋯⋯⋯121第三節 財神廟中的財神:以元寶山仙石府為例⋯⋯⋯⋯⋯⋯⋯⋯⋯134第四節 小結⋯⋯⋯⋯⋯⋯⋯⋯⋯⋯⋯⋯⋯⋯ ⋯⋯⋯⋯⋯⋯⋯⋯⋯⋯⋯⋯142第五章 結論⋯⋯⋯⋯⋯⋯⋯⋯⋯⋯⋯⋯⋯⋯⋯⋯⋯⋯⋯⋯⋯⋯⋯⋯⋯⋯⋯143參考文獻⋯⋯⋯⋯⋯⋯⋯⋯⋯⋯⋯⋯⋯⋯⋯⋯⋯⋯⋯⋯⋯⋯⋯⋯⋯⋯⋯⋯⋯149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10530138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151020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和合二仙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和合文化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木版年畫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姻緣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財神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Hehe Erxia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Hehe cultur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Woodblock new year picture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God of marriag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God of wealth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和合二仙形象及臺灣當代信仰實踐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Research of The Image and Taiwan Contemporary Religious Practices of Hehe Erxia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古籍1. 〔周〕左丘明撰:〔晉〕韋昭注:國語(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2.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毛詩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3. 〔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4. 〔漢〕趙歧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5. 〔漢〕鄭玄注,〔唐〕陸德明音義,〔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6. 〔印〕龍樹菩薩著作,〔後秦〕鳩摩羅什譯,大乘精舍印經會:《佛教大藏經》(臺北:大乘精舍印經會,1990年)。7.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8. 〔魏〕何晏注,〔宋〕邪昺疏:《論語注疏》(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9.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佛說長阿含經》卷八,《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冊(東京:大藏經刊行會,1924-1935年)。10. 〔唐〕王昌齡:〈香積寺禮拜萬迴平等二聖僧塔〉,收錄於〔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 〔唐〕李隆基御注,〔宋〕邪昺疏:《孝經正義》,收錄於《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12.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頁297。13. 〔唐〕段成式著,曹中孚校點:《酉陽雜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4. 〔唐〕楊炯著,徐明霞點校:《楊炯集》,卷2(臺北市: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15. 〔唐〕楊倞注:《荀子》(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16. 〔唐〕鄭棨:《開天傳信記》,收錄於新文豐公司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17. 〔唐〕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清〕雍正著,蕭天石主編:《雍正御選語錄》(臺北:自由出版社,1986年)。18. 〔唐〕羅隱:《羅隱集校注.市儺》(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19. 〔唐〕蘇頲:〈元通大居士法雲公贈司徒虢國公萬迴大師贊〉,收錄於〔清〕董誥主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20. 〔唐〕釋道宣撰:《續高僧傳》,收錄於《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書局,1993)。21. 〔唐〕釋玄奘撰,陳飛、凡評注譯,黃俊郎校閱,《新譯大唐西域記》(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22.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08),(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23. 〔宋〕李昉:談愷本《太平廣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24. 〔宋〕李遵勖,朱俊紅點校:《天聖廣燈錄》(海口:海南出版社,2011年)。25. 〔宋〕晦翁悟明:《聯燈會要》,第29卷,收錄於釋淨慧主編:《中國燈錄全書》,第三冊(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26. 〔宋〕道原著,顧宏義譯:《景德傳燈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27. 〔宋〕贊寧撰,范祥庸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28. 〔元〕劉一清:《錢塘遺世》,收錄於四川大學圖書館、《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中國野史集成》(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29. 〔元〕釋念常著,《佛祖歷代通載》,收錄於《中華大藏經》(北京:中華大藏經編輯局編,中華書局,1994)。30. 〔明〕元賢撰,霖道霈編:《永覺元賢禪師廣錄》第29卷,收錄於大藏新纂《卍續藏經》第72卷。31.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2. 〔明〕朱元璋撰,胡士萼點校:《明太祖集》(合肥:黃山書社,1991年)。33. 〔明〕佚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4. 〔明〕佚名:《增補秘傳萬法歸宗》(臺北:武陵出版,1998年)。35. 〔明〕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據萬曆二十五年(1579)影印本)。36. 〔晉〕王弼注:《老子》(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37. 〔晉〕郭象注,陸德明音義:《莊子》(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38. 〔清〕王夫之:〈可狀篇〉,《張子正蒙注》卷九,頁365(中國:中華書局,2012年)。39.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臺北:聯經書局,1986年)。40. 〔清〕吳鼒校刻:《韓非子》(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41. 〔清〕阮元審定,盧宣旬校:《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42.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業出版社,1998年)。43.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44. 〔清〕董誥主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45. 〔清〕雍正著,蕭天石主編:《雍正御選語錄》(臺北:自由出版社,1986年)。46. 〔清〕嚴萬里校:《商君書》(臺北:中華書局,2016年)。47. 〔清〕龔嘉儁修,李楁纂:《杭州府志》,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成文出版社,1983年)。二、專書1. 《中華年俗文化》編輯部編:《中華年俗文化叢書:喜》(拉薩: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3年)。2. 〔美〕萬志英著,廖涵繽譯:《左道——中國宗教文化中的神與魔》(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3. 〔美〕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4. 〔德〕阿爾貝特•史懷哲:《敬畏生命》(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5. 〔德〕歐文・潘諾夫斯基,戚印平、范景中譯:《圖像學研究: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人文主題》(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11年)。6.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8. 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9. 王文寶:《中國民俗學發展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0. 王幼泉、趙宏:《財神到》(臺北:易富文化,2005年),頁46-49。11. 王見川、皮慶生:《中國近世民間信仰:宋元明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 王邦雄:《緣與命》(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13. 王棟亮:《自由的維度:近代中國婚姻文化的嬗變:1860~193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14. 王貴民:《中國禮俗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5. 白庚勝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江蘇・南通市區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16. 白庚勝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書・湖南卷》(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年)。17. 刑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8. 朱存明:《漢畫像之美:漢畫像與中國傳統審美觀念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9. 何善蒙:《荒野寒山》(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20. 何聯奎:《中國禮俗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21.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辭典》第 2 冊(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8 年)。22. 呂宗力、欒保群:《中國民間諸神(下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3. 呂威《財神信仰》(臺北:漢揚出版社,1996)24. 呂威《華夏諸神・財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25. 呂微:《隱喻世界的來訪者——中國民間財神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26. 汪小洋主編:《中國百神圖文志——原始神、宗教神和民間神五千年總覽》(上海:東方出版社,2009年)。27. 汪玢玲:《中國婚姻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年)、孫曉:《中國婚姻史》(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6年)。28. 沈泓:《財神文化》(臺北: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29.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9年)30. 周何:《古禮今談》(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2年)。31. 周濯街:《中國民間神祇故事系列:和合二仙》(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32. 尚秉和遺稿,張善文校理:《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焦氏易林注》(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33. 林安樂主編:《2021北港武德宮財神信仰學術論壇論文集》(雲林:北港武德宮,2021年)。34. 洪淑苓:《在地與新異:臺灣民俗學與當代民俗現象研究》(臺北:萬卷樓,2019年)。35. 容庚編,張振林、馬國權摹補:《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6. 徐而緩:《中國財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37. 徐徹、陳泰雲:《民間百神》(香港:香港中和出版社,2020年)。38. 殷瑋:《圖說五福》(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2008年)。39.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收於《中國古代神話甲編三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40. 郝春文:《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第七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41. 馬之驌:《中國的婚俗》(湖南:岳麓書社,1989年)。42.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1)。43. 馬書田:《中國佛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6年)。44. 馬書田:《中國俗神》(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45. 馬書田:《中國諸神大觀》(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46. 馬書田:《華夏諸神・俗神卷》(臺北:雲龍出版社,1993年)。47. 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48.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49. 張立文:《中國和合文化導論》(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1年)。50. 張立文:《和合與東亞意識——21世紀東亞和合哲學的價值共享》(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51. 張立文:《和合學概論——21世紀文化戰略的構想》(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52. 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53. 張銀樹:《辨析《易傳》哲學思想之本旨與衍義》(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2006年)。54. 郭乃彰,《印度佛教蓮花紋飾之探討》(高雄:佛光山出版社,1990 年)。55.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56. 陳建華:《荀子禮學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57. 陳益源:《臺灣虎爺信仰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17年)。58. 陳益源主編:《府城四大月老與月老信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6年)。59. 陳劍慧:《寒山子研究》,收錄於婁子匡主編《民俗叢書》(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60. 陳慶浩、王秋桂《中國民間故事全集・浙江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1.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中國民間故事全集・浙江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62. 陳顧遠:《中國婚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年)。63. 陶立璠、宋薇茄:《中國風俗發展簡史》(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64.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65.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民俗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66. 程薔:《中國民間傳說》(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67.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上海小校場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8.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日本藏品卷》(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9.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平度東昌府卷》(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0.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朱仙鎮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1.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佛山卷》(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2.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武強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3.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俄羅斯藏品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4.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桃花塢卷・上》(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5.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高密卷》(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6.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梁平卷》(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77.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雲南甲馬卷》(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8.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楊柳青卷・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9. 馮驥才:《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楊家埠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80. 楊玉君:《俄羅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畫》(台中:豐饒文化,2016年)。81.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82. 楊志飛:《贊寧〈宋高僧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16)。83. 楊明璋:《神異感通・化利有情:唐代高僧傳讚文獻研究》(臺北:政大出版社,2020年)。84. 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得太初存有論》(新北:聯經出版社,2018年)85. 葉珠紅:《〈寒山詩集〉之流傳與影響》(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86. 葉珠紅:《寒山詩集論叢》(臺北:秀威出版社,2006年)。87. 葉珠紅:《寒山資料考辨》(臺北:秀威出版社,2005年)。88. 葉珠紅:《寒山資料類編》(臺北:秀威出版社,2005年)。89. 董家遵:《中國婚姻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90. 臺灣民俗信仰學會:《2009法教與民俗信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11)。91. 劉偉冬:《圖像學與中國美術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92. 鄭志明:《民間信仰與儀式》(臺北:文津出版社,2010年)。93. 鄭志明:《傳統宗教的文化詮釋——天地人鬼神五位一體》(臺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94. 鄭振鐸:《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95. 薄松年:《中國年畫藝術史》(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頁158-203。96. 薛家柱、卞茵:《杭州全書・湘湖白馬湖叢書:東方文化園》(杭州:杭州出版社,2013年)。97.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江蘇:鳳凰出版社,2001年)。98. 欒保羣編著:《中國神怪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三、期刊論文1. [俄〕李福清:〈中國曲藝與年畫〉,《民間文學年刊》,2009年第2期。2. 〔日〕成澤勝嗣:〈和合神圖再考〉,《民藝》,2018年。3. 〔荷〕施舟人:〈滑稽神——關於台灣傀儡戲的神明〉,《民俗曲藝》,1983年第23卷。4. 大田悌藏著,曹潛譯:〈寒山詩解說〉,《東南文化》,1990年第6期,頁125-126。5. 方國根:〈世紀之交的文化抉擇——讀《和合學概論》〉,《現代哲學》,1997年第4期。6. 王新禧:〈中國的愛神〉,《飛(奇幻世界)》(四川:科幻世界雜誌社),2007年第8期,頁52-57。7. 石雙華:〈和合學視域下的婚姻觀〉,《東方論壇》,2013年第3期。8. 吳育平、吳志杰:〈中國傳統「和合」文化探源〉,《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2月第22卷第1期。9. 宋和平、徐海燕:〈中國年畫的民間型態及其傳承流變中的文化思考〉,《學術論壇》,2010年第11期。10. 李光福:〈中國哲學的自覺——讀張立文教授新著《和合學概論》〉,《廣東社會科學》,1997年第5期10月11. 李桂生:〈孔孟為體,孫吳為用——兵家和合思想的形態、建構與內涵〉,《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10月。12. 李道湘:〈先秦的和合思想〉,《鵝湖月刊》第345期,2004年3月。13. 李漢相:〈老子的和合思想〉(臺北:《鵝湖月刊》,第29卷第8期,2004)。14. 李豐懋:〈慧皎《高僧傳》及其神異性格〉,《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15. 杜霞:〈探究和發展中國民間藝術——有感於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實踐設計學報》,2012年,第六期。16. 辛世俊:〈論宗教的信仰功能〉,《宗教學研究》2005年。17. 周仲強:〈和合文化與寒山拾得傳說的文化互構〉,《台州學院學報》,2019年10月第41卷第5期。18. 周琦:〈天臺山文化「和合學」概論〉,《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2007年。19. 林秀貞:〈中華樂舞文明與葫蘆神話之研究〉,《藝術學報》,2010年10月第87期。20.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2002第7期。21. 邱仲麟:〈不孝之孝──唐以來割股療親現象的社會史初探〉,《新史學》,1995年6月。22. 邵宇〈南通藍印花布及其吉祥圖案和合二仙考〉,《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23. 唐家路:〈民間造物藝術的倫理觀念〉,《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十二期。24. 孫世民:〈錢賓四先生儒學和合論研究〉,《國文學誌》,2005年12月第11期。25. 孫昌武:〈寒山傳說與寒山詩〉,《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1994年)。26. 孫晨旭:〈「喜神」母題研究〉,《藝術學界》,2017年第2期。27. 高振宏:〈朝封、道封與民封:從三個例子談敕封對神祇信仰的形塑〉,《華人宗教研究》,2017年1月第9期。28. 高莉芬:〈九尾狐:漢畫像西王母配屬動物圖像及其象徵考察〉,《政大中文學報》2011年第15期。29. 高莉芬:〈女神與神醫:漢畫像西王母及其配屬鳥形扁鵲圖像考察〉,《東華漢學》特刊,2011年。30. 高莉芬:〈生與化:漢畫西王母圖像系統中的蟾蜍及魂魄觀〉,《中正漢學研究》,2019年第33期。31. 高莉芬:〈搗藥兔:漢代畫像石中的西王母及其配屬動物圖像考察之一〉,《興大中文學報》特刊,2010年。32. 崔小敬:〈和合神考論〉,《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33. 崔小敬:〈唐代神僧萬回考論〉,《宗教學研究》,2016年3月。34. 康保成:〈中國戲神初考〉,《文藝研究》,1998年,第2期。35. 張立文:〈中國文化的精髓——和合學源流的考察〉,《中國哲學史》第14期,1996年5月,36. 張同利:〈「月老」考論〉,《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月第42卷第6期。37. 張勇風:〈戲曲藝人戲神崇祀及禁忌文化析微〉,《戲劇研究》,2010,第6期。38. 張箭:〈三武一宗之繼代者的復佛〉,《普門學報》,2002年11月第12期。39. 張鵬飛,〈論「荷花情結」對中國佛佛教文化的審美觀照〉,《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年第29卷第5期。40. 許明珠:〈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兩點倫理學義涵的補充:善惡雙遣的自由意志與利己利他的和合〉,《有鳳初鳴年刊》,2007年10月第3期。41. 陳志勇〈近百年中國戲神信仰之研究〉,《民族藝術》,2011年,第3期。42. 陳志勇〈近百年中國戲神信仰之研究〉,《民族藝術》,2011年。43. 陳欣雨:〈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之「和合」思想研究〉,《鵝湖月刊》,2012年9月第447期。44. 陳俊吉:〈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書畫藝術學刊》,2013年第15期。45. 陳俊吉:〈嬉戲童顏:三國時期嬰戲題材的獨立發展與歷史解讀〉,《藝術論文集刊》,2012年第18期。46. 陳盈盈:〈尋找傳統與現代文明的連節點——張立文先生的《和合學概論評介》〉,《中國文化論壇》,1998年2月,47. 陳海紅:〈和合今釋——張立文先生的「和合學」〉,《貴州文史叢刊》,2020年2月第1期。48. 陳曉:〈論「喜神」的由來、地位、作用及其泛指和諱稱的用法〉,《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季刊)》,2020年第39卷。49. 馮敏:〈中國木版年畫的地域特色及其比較研究〉,《鄭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38卷,第5期。50. 黃啟江:〈杳杳寒山道——英語文化圈「寒山研究」的歷史回顧與簡評〉,《政大中文學報》,第36期,2021年。51. 黃敬家:〈中晚唐代詩僧現象析論——從文學史與禪宗史兩面考察〉,《臺東大學人文學報》,2010年第1期。52. 黃敬家:〈禪門散聖與文殊化身:寒山形象在宋代禪林中的轉化及其意涵〉,《清華學報》,2014年第44卷3期。53. 黃德昌:〈新世紀文化戰略的曙光——評《和合學概論》一書〉,《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7月第4期54. 楊玉君:〈楊柳青民俗版畫中的財富母題意義與轉換〉,《民俗曲藝》,2020年3月第207期。55. 楊國樞:〈緣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作用〉,《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2年第15卷11期。56. 楊儒賓:〈渾沌與太極〉,《中國文化》,2010年第32期。57. 董曉萍:〈民間信仰與巫術論綱〉,《民俗研究》,1995年第2期。58. 熊明:〈月老傳說與唐人婚戀觀的小說關照〉,《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6卷1期。59. 劉宗迪:〈《尚書・堯典》:一篇古老的儺戲「劇本」〉,《民族藝術》2000年第3期。60. 劉淑音:〈以「連生貴子」為例試論嬰戲題材的隱含意義〉,《藝術學報》,2015年10月第97期。61. 劉堯漢:〈中華民族的原始葫蘆文化〉,《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所》(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62. 劉紫雲:〈論《金瓶梅詞話》的民間信仰基礎及其文學再現〉,《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4卷第1期。63. 鄭蓓茹〈和合二仙紋飾在陶瓷裝飾中的藝術價值研究〉,《中國陶瓷》,2016年第2期。64. 樸浥塵〈荻浦村佑承堂「和合二仙」牛腿紋樣研究——「和合二仙」信仰發展及形象流變〉,《文化學刊》,2020年第4期。65. 蕭麗華:〈晚唐詩僧齊己的詩禪世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997年第1期。66. 簡榮聰:〈台灣財神信仰多元化與藝術性〉,《文化資產保存學刊》,2009年5月第7期。四、學位論文1. 王丹:《唐代詩僧拾得研究》,浙江:浙江工業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2. 王麗雯:《唐代小說中異僧形象特質探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3. 吳莎:《張立文和合學思想研究》,湖南:湘潭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 邱千芬:《臺南市月老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6. 郭珈妏:《臺灣月老廟及其月老百籤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9年。7. 陳艾迪:《「和合二仙」符號研究》,蘇州:蘇州科技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8. 臧盧璐:《中國月老故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民間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9. 趙丑丑:《敦煌高僧畫研究》,甘肅:蘭州大學中國史敦煌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10. 蔡鳳書:《結縭之親,命固前定-唐代姻緣命定說的形成與發展》,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11. 蕭名君:《臺灣月老信仰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12. 謝東璋:《張立文哲學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13. 羅宗雙:《「和合」學的哲學性格與當代價值探賾》,華東:中國石油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五、網路資料1. 月老和合二仙殿官方網站:https://www.jim.url.tw/2. 萬里情月老廟官方網站:http://www.wanlimatchmaker.com/3. 小學堂: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4. 新北市政府官方網站:https://www.ntpc.gov.tw/5. 元寶山仙石府官方網站:http://shianshr.blogspot.com/6. 金門日報全球資訊網:https://www.kmdn.gov.tw/ | zh_TW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6814/NCCU202201553 | en_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