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相縫之間》劇本創作論述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When mending each other`s pain
作者 林昕玗
Lin, Sin-Yu
貢獻者 吳俊輝
Wu, Jyun-Huei
林昕玗
Lin, Sin-Yu
關鍵詞 電影劇本
家庭暴力
童年創傷
女性自我成長
裁縫師
Movie scripts
Domestic violence
Childhood trauma
Women`s self-growth
Tailor
日期 2022
上傳時間 1-二月-2023 14:15:45 (UTC+8)
摘要 《相縫之間》講述一名35歲的成衣工廠女工長年以來,受到莫名手抖的困擾。讓她在西元2008年的金融海嘯影響下,慘遭裁員。她為了維持家庭經濟,被迫帶著5歲女兒與調職的丈夫一起搬到她離開多年的台北家鄉。回到老家後,她逐漸憶起童年跟著母親學裁縫的日子,並遇上和母親過往欲合作開店的老裁縫師,揭開她童年目睹母親遭受家暴逝世的真相。最終,她面對過去創傷記憶,與受傷的自我和解,手抖逐漸消失,與老裁縫師一起開童裝店,實現母親未完成的夢想。

本文共分為五大章。前三章包含創作源起、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創作構想與準備,第四章為電影劇本內容;第五章則為行銷計劃與心得反思。
“ When mending each other`s pain”tells the story of a 35-year-old female worker in a garment factory who has suffered from inexplicable hand tremors for many years , and it became a reason that caused her to be laid off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family economy, she was forced to move with her 5-year-old daughter and her husband to hometown in Taipei, where she had left for many years. After returning to her hometown, she gradually recalled the days when she learned to be a tailor with her mother in her childhood. She met the old tailors who had ever planned to start a business with her mother in the past at the same time. She accidentally revealed her childhood memory of witnessing her mother`s death. Finally, she faced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the past, reconciled with her injured self, and her hand tremors gradually disappeared. Additionally, she and the old tailor made her mother’s dream of running a children`s clothing store come true together.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to the third chapters include the origin of creation, investigations of pre-creation, film paradigm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tory conception and prepar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ntent of movie script cre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marketing plans and reflections.
參考文獻 中英文書籍
Alice Miller(2015)。《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林硯芬。台北:心靈工坊。
Bessel van der Kolk(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劉思潔。台北:大家。
Blake Snyder(2014)。《先讓英雄救貓咪》。秦續蓉、馮勃翰。新北:雲夢千里。
D. B. Gilles(2018)。《丟掉你的爛劇本:故事不NG一下筆就能寫的43個關鍵技巧》。郭玢玢。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David J‧Morris(2018)。《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吳張彰。台北:三采。
Eric Edson(2014)。《好萊塢劇本策略:電影主角的23個必要行動》。徐晶晶。台北:五南。
Karyl McBride(2015)。《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馬勵。台北:橡樹林。
Linda Seger, John Rainey(2021)。《超實用對白寫作攻略:你的角色不能廢話連篇!好萊塢頂尖編劇顧問的12堂大師寫作課》。戴榕儀。台北:電腦人文化。
Michael Rabiger(2016)。《開發故事創意》。中國:中國計量。
Nadine Burke Harris(2018)。《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朱崇旻。台北:究竟。
Roland Barthes(1997)。《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台北:桂冠。
Samantha C. Weaver(2009)。《逃離童年創傷的復原旅程拯救莎曼珊》。江麗美。台北:心靈工坊。
Stephen Edwin King(2006)。《史蒂芬.金談寫作》。石美倫。台北:商周。
Susan Forward, Donna Frazier Glynn(2017)。《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葉佳怡。台北:寶瓶文化。
Syd Field(2008)。《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曾西霸。台北:遠流。
Syd Field(2016)。《電影編劇創作指南》。魏楓。北京:後浪。
William.M.Akers(2020)。《別讓你的劇本遜斃了》。周舟。台北:原點。
金允那(2020)。《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張召儀。台北:大好書屋。
洪仲清,李郁琳(2015)。《找一條回家的路》。台北:遠流。
胡亞敏(2008)。《敘事學》。中國:華中師範大學。
留佩萱(2017)。《童年會傷人》。新北:小樹文化。
許常德(2017)。《母愛真可怕》。許與安。台北:時報。
鄭鴻生(2010)。《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新北:印刻

碩博士論文
吳肇倫(2009)。〈廣告如何說故事?從符號觀點分析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廣告〉。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恩欣(2015)。〈「原來,繁花盛開」:一個具有家暴經驗的諮商新手的生命與諮商實踐之歷程〉。東吳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呂國華(2006)。〈永樂布業商場布品消費行為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班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李曉嵐(2013)。〈經濟衰退下家庭生活及親子互動之探討〉。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
周明芳(2021)。〈思覺失調症成年子女從童年創傷邁向幸福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洪佳豪(2016)。〈整合永樂布市服務群集以提升客製化服務體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雅萍(2014)。〈金融危機與幼兒生活習性之影響-以家庭社會資本為分析〉。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
郭怡秀(2020)。〈從裁縫到獨立服裝設計師: 臺灣女性服裝設計創意與經營分析〉。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
陳廷豪(2016)。〈以隱喻梳理兒少時期家暴陰影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陳佩婷(2009)。〈台灣衫到洋服-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 1895 年~1970 年)〉。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宛彤(2014)。〈由戰而和-一個目睹兒從事家暴工作的自我修練之路〉。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陳姵穎(2019)。〈諮商師帶領家暴相對人團體之經驗研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曉華(2014)。〈縫出一片天:近代台灣女性的縫紉機使用經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黃苑捷(2021)。〈創傷述說之隱現:電腦化字詞分析性創傷經驗之心理意義〉。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秀華(2007)。〈籠中鳥的飛越-家暴奮戰者的自我敘說〉。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詹靚文(2011)。〈金融風暴下的親密關係:假性雙薪家庭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念慈(2021)。〈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成年子女之復原力探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蕭伊琳(2021)。〈論史蒂芬・金小說中的恐懼與童年創傷〉。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英文網路資料
BBC NEWS (2022年)。《家庭暴力:專家解讀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施暴人?》。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0416427
The News Lens (2020年)。《有一種毒,比塑化劑更毒,它叫做童年創傷(ACEs)》。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0816
Allison(2019年)。〈受創的驚懼童年:家暴目睹兒說不出口的傷痛〉,《獨立評論》。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7/article/8321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2021年)。《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之影響與需求》。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1.html
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2020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取自https://www.twrf.org.tw/info/title/1105
李金蓮(2010年)。〈古都洋裁教師之子鄭鴻生〉,《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00221000579-260115
李倩如(2019年)。〈衣車旁的半世紀 裁縫師的終身事業〉,《NG Plus新生代》。取自https://ngplusmedia.com/feature-handtailor-chuikei/
林宜樟(2021年)。〈嘉義近百年布行收藏裁縫剪裁縫車見證布行興衰史〉,《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700791
張雨亭(2021年)。〈母女疏離10多年後臨終和解,她改造母親舊衣:把媽媽帶在身上〉,《大人社團》。取自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309
莊國琳(2022年)。〈失落中的台灣高級洋裁店及高級女裝訂製裁縫師〉,《天下獨立評論》。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00221000579-260115
鄭詩穎(2014年)。〈受暴女性為何無法脫逃?從社工的專業視角看起〉,《NPOst公益交流站》。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11362
簡雅惠(2021年)。〈瞭望童心1 - 童年的傷,長大後仍會記著〉,《兒童少年權益網》。取自https://www.cylaw.org.tw/about/advocacy/11/593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846401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464017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俊輝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Wu, Jyun-Hue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昕玗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n, Sin-Yu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昕玗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Sin-Yuen_US
dc.date (日期) 2022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二月-2023 14:15:45 (UTC+8)-
dc.date.available 1-二月-2023 14:15:45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二月-2023 14:15:45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8464017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320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46401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相縫之間》講述一名35歲的成衣工廠女工長年以來,受到莫名手抖的困擾。讓她在西元2008年的金融海嘯影響下,慘遭裁員。她為了維持家庭經濟,被迫帶著5歲女兒與調職的丈夫一起搬到她離開多年的台北家鄉。回到老家後,她逐漸憶起童年跟著母親學裁縫的日子,並遇上和母親過往欲合作開店的老裁縫師,揭開她童年目睹母親遭受家暴逝世的真相。最終,她面對過去創傷記憶,與受傷的自我和解,手抖逐漸消失,與老裁縫師一起開童裝店,實現母親未完成的夢想。

本文共分為五大章。前三章包含創作源起、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創作構想與準備,第四章為電影劇本內容;第五章則為行銷計劃與心得反思。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When mending each other`s pain”tells the story of a 35-year-old female worker in a garment factory who has suffered from inexplicable hand tremors for many years , and it became a reason that caused her to be laid off from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2008.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family economy, she was forced to move with her 5-year-old daughter and her husband to hometown in Taipei, where she had left for many years. After returning to her hometown, she gradually recalled the days when she learned to be a tailor with her mother in her childhood. She met the old tailors who had ever planned to start a business with her mother in the past at the same time. She accidentally revealed her childhood memory of witnessing her mother`s death. Finally, she faced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the past, reconciled with her injured self, and her hand tremors gradually disappeared. Additionally, she and the old tailor made her mother’s dream of running a children`s clothing store come true together.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to the third chapters include the origin of creation, investigations of pre-creation, film paradigms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story conception and prepar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content of movie script creation. The fifth chapter is about marketing plans and reflection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創作緣起 1
第一節 動機 1
第二節 目的 3
第二章 主題研究、前置調查、典範與理論分析 4
第一節 主題說明 4
第二節 前置調查 6
一、時代背景大事紀要 6
二、田野筆記 9
第三節 典範分析 11
一、典範一:電影《心靈捕手》 11
二、典範二:電影《絕望者之歌》 12
三、典範三:電影《希望鳥》 14
四、典範四:電影《美國女孩》 16
五、典範五:電影《惡女訂製服》 17
六、典範六:電影《裁縫師的美麗人生》 19
第四節 理論探討 20
一、創作理論 20
(一)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心理防衛機制 20
(二)暴力循環模式理論 22
(三)創傷後成長理論 23
二、敘事理論 24
第三章 創作構想與準備 27
第一節 創作構想 27
第二節 故事素材 28
一、故事初步構想 28
二、人物介紹與角色研究 30
三、情境與動作 38
四、場景 42
五、驅動元件 44
六、主題 45
第三節 故事處理 46
第四章 創作內容 49
第一節 片名 49
第二節 主述語 49
第三節 故事本事 49
第四節 分場大綱 50
第五節 完整劇本 69
第五章 行銷計畫與心得反思 199
第一節 行銷計畫 199
第二節 心得反思與回饋 199
一、心得反思 199
二、學位考口試委員意見回饋 202
參考書目 205
附錄:學位考口試簡報 210
zh_TW
dc.format.extent 7544424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464017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電影劇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家庭暴力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童年創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自我成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裁縫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Movie scrip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omestic violen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hildhood trauma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omen`s self-growt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iloren_US
dc.title (題名) 《相縫之間》劇本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Writer`s Notes on the Film Script When mending each other`s pain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英文書籍
Alice Miller(2015)。《身體不說謊,再揭幸福童年的秘密》。林硯芬。台北:心靈工坊。
Bessel van der Kolk(2017)。《心靈的傷,身體會記得》。劉思潔。台北:大家。
Blake Snyder(2014)。《先讓英雄救貓咪》。秦續蓉、馮勃翰。新北:雲夢千里。
D. B. Gilles(2018)。《丟掉你的爛劇本:故事不NG一下筆就能寫的43個關鍵技巧》。郭玢玢。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David J‧Morris(2018)。《凝視創傷:不是每一種傷痛,都能被看見》。吳張彰。台北:三采。
Eric Edson(2014)。《好萊塢劇本策略:電影主角的23個必要行動》。徐晶晶。台北:五南。
Karyl McBride(2015)。《媽媽的公主病:活在母親陰影中的女兒,如何走出自我?》。馬勵。台北:橡樹林。
Linda Seger, John Rainey(2021)。《超實用對白寫作攻略:你的角色不能廢話連篇!好萊塢頂尖編劇顧問的12堂大師寫作課》。戴榕儀。台北:電腦人文化。
Michael Rabiger(2016)。《開發故事創意》。中國:中國計量。
Nadine Burke Harris(2018)。《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朱崇旻。台北:究竟。
Roland Barthes(1997)。《神話學》。許薔薔,許綺玲。台北:桂冠。
Samantha C. Weaver(2009)。《逃離童年創傷的復原旅程拯救莎曼珊》。江麗美。台北:心靈工坊。
Stephen Edwin King(2006)。《史蒂芬.金談寫作》。石美倫。台北:商周。
Susan Forward, Donna Frazier Glynn(2017)。《母愛創傷:走出無愛的陰影,給受傷女兒的人生修復書》。葉佳怡。台北:寶瓶文化。
Syd Field(2008)。《實用電影編劇技巧》。曾西霸。台北:遠流。
Syd Field(2016)。《電影編劇創作指南》。魏楓。北京:後浪。
William.M.Akers(2020)。《別讓你的劇本遜斃了》。周舟。台北:原點。
金允那(2020)。《給總是假裝堅強、逃避傷痛的你:解開童年創傷的心理圈套,運用自我對話,療癒不安與焦慮》。張召儀。台北:大好書屋。
洪仲清,李郁琳(2015)。《找一條回家的路》。台北:遠流。
胡亞敏(2008)。《敘事學》。中國:華中師範大學。
留佩萱(2017)。《童年會傷人》。新北:小樹文化。
許常德(2017)。《母愛真可怕》。許與安。台北:時報。
鄭鴻生(2010)。《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新北:印刻

碩博士論文
吳肇倫(2009)。〈廣告如何說故事?從符號觀點分析全國電子「足感心」系列廣告〉。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恩欣(2015)。〈「原來,繁花盛開」:一個具有家暴經驗的諮商新手的生命與諮商實踐之歷程〉。東吳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呂國華(2006)。〈永樂布業商場布品消費行為之研究〉。私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班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李曉嵐(2013)。〈經濟衰退下家庭生活及親子互動之探討〉。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
周明芳(2021)。〈思覺失調症成年子女從童年創傷邁向幸福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洪佳豪(2016)。〈整合永樂布市服務群集以提升客製化服務體驗〉。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雅萍(2014)。〈金融危機與幼兒生活習性之影響-以家庭社會資本為分析〉。私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所碩士論文。
郭怡秀(2020)。〈從裁縫到獨立服裝設計師: 臺灣女性服裝設計創意與經營分析〉。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碩士論文。
陳廷豪(2016)。〈以隱喻梳理兒少時期家暴陰影之研究〉。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碩士論文。
陳佩婷(2009)。〈台灣衫到洋服-台灣婦女洋裁的發展歷史( 1895 年~1970 年)〉。私立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宛彤(2014)。〈由戰而和-一個目睹兒從事家暴工作的自我修練之路〉。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陳姵穎(2019)。〈諮商師帶領家暴相對人團體之經驗研究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陳曉華(2014)。〈縫出一片天:近代台灣女性的縫紉機使用經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碩士論文。
黃苑捷(2021)。〈創傷述說之隱現:電腦化字詞分析性創傷經驗之心理意義〉。輔仁大學臨床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秀華(2007)。〈籠中鳥的飛越-家暴奮戰者的自我敘說〉。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詹靚文(2011)。〈金融風暴下的親密關係:假性雙薪家庭分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蔡念慈(2021)。〈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目睹父母婚姻暴力成年子女之復原力探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蕭伊琳(2021)。〈論史蒂芬・金小說中的恐懼與童年創傷〉。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中英文網路資料
BBC NEWS (2022年)。《家庭暴力:專家解讀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施暴人?》。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60416427
The News Lens (2020年)。《有一種毒,比塑化劑更毒,它叫做童年創傷(ACEs)》。取自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0816
Allison(2019年)。〈受創的驚懼童年:家暴目睹兒說不出口的傷痛〉,《獨立評論》。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77/article/8321
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2021年)。《童年目睹家暴經驗之影響與需求》。取自https://dep.mohw.gov.tw/dops/lp-1303-105-xCat-cat01.html
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8-2020年)。《家庭暴力事件通報案件統計》。取自https://www.twrf.org.tw/info/title/1105
李金蓮(2010年)。〈古都洋裁教師之子鄭鴻生〉,《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00221000579-260115
李倩如(2019年)。〈衣車旁的半世紀 裁縫師的終身事業〉,《NG Plus新生代》。取自https://ngplusmedia.com/feature-handtailor-chuikei/
林宜樟(2021年)。〈嘉義近百年布行收藏裁縫剪裁縫車見證布行興衰史〉,《自由時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700791
張雨亭(2021年)。〈母女疏離10多年後臨終和解,她改造母親舊衣:把媽媽帶在身上〉,《大人社團》。取自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309
莊國琳(2022年)。〈失落中的台灣高級洋裁店及高級女裝訂製裁縫師〉,《天下獨立評論》。取自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100221000579-260115
鄭詩穎(2014年)。〈受暴女性為何無法脫逃?從社工的專業視角看起〉,《NPOst公益交流站》。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11362
簡雅惠(2021年)。〈瞭望童心1 - 童年的傷,長大後仍會記著〉,《兒童少年權益網》。取自https://www.cylaw.org.tw/about/advocacy/11/593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