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Proceedings

Article View/Open

Publication Export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Citation Infomation

  • No doi shows Citation Infomation
題名 集體性與個體性之流轉:臺灣原住民研究「情感轉向」可能性探尋
作者 何浩慈
貢獻者 國發所
關鍵詞 情緒; 情動; 依附; 創傷; 安適
日期 2022-09
上傳時間 20-Apr-2023 16:36:48 (UTC+8)
摘要 近二十年人類學界興起研究視角之「情感轉向」(affective/emotional turn),從關注文化特徵、社會結構等相對具體、可觀察之現象,擴及探討情緒(emotion/mood)、感受(feeling)面向。尤其都市田野中,面對異質、破碎、快速變動、難以定義或劃界的研究對象與場景,更經常由個體出發,理解其動機、詮釋、價值觀等,包含針對社會性(sociality)之研究,亦立基於對個體狀況的認識。相較於都市研究,聚焦單一族群或有明確行政區劃、聚落邊界之原民社群研究,則以族群語言文化、部落環境與土地正義、原住民主體性為單位與關懷,奠定下了對集體樣態、情境的細緻描述、分析、與深刻批判。 此基礎上,本研究以臺灣原住民社群當代發展為課題,見證報導人延續文化、凝聚社區、營造認同的實踐,卻也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面臨壓力與傷痕;儘管如此,仍選擇繼續服務部落、對家族貢獻、爭取族人權益。本文以「認知人類學」借鏡心理學「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發展出之觀點,描繪個人內在圖像,探究個體與集體拉扯中,「使命感」生成、斷裂、存續之脈絡,以及「創傷」是否存在?有何影響?藉此回應人類學認識論下,情緒、情動(affect)、安適(well-being)、倫理(ethics)等交互相關概念之論辯,作為臺灣原住民研究「情感轉向」的一次嘗試。
關聯 2022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資料類型 conference
dc.contributor 國發所
dc.creator (作者) 何浩慈
dc.date (日期) 2022-09
dc.date.accessioned 20-Apr-2023 16:36:48 (UTC+8)-
dc.date.available 20-Apr-2023 16:36:4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20-Apr-2023 16:36:48 (UTC+8)-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4484-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近二十年人類學界興起研究視角之「情感轉向」(affective/emotional turn),從關注文化特徵、社會結構等相對具體、可觀察之現象,擴及探討情緒(emotion/mood)、感受(feeling)面向。尤其都市田野中,面對異質、破碎、快速變動、難以定義或劃界的研究對象與場景,更經常由個體出發,理解其動機、詮釋、價值觀等,包含針對社會性(sociality)之研究,亦立基於對個體狀況的認識。相較於都市研究,聚焦單一族群或有明確行政區劃、聚落邊界之原民社群研究,則以族群語言文化、部落環境與土地正義、原住民主體性為單位與關懷,奠定下了對集體樣態、情境的細緻描述、分析、與深刻批判。 此基礎上,本研究以臺灣原住民社群當代發展為課題,見證報導人延續文化、凝聚社區、營造認同的實踐,卻也在參與公共事務過程中,面臨壓力與傷痕;儘管如此,仍選擇繼續服務部落、對家族貢獻、爭取族人權益。本文以「認知人類學」借鏡心理學「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發展出之觀點,描繪個人內在圖像,探究個體與集體拉扯中,「使命感」生成、斷裂、存續之脈絡,以及「創傷」是否存在?有何影響?藉此回應人類學認識論下,情緒、情動(affect)、安適(well-being)、倫理(ethics)等交互相關概念之論辯,作為臺灣原住民研究「情感轉向」的一次嘗試。
dc.format.extent 163 bytes-
dc.format.mimetype text/html-
dc.relation (關聯) 2022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年會, 台灣人類學與民族學學會
dc.subject (關鍵詞) 情緒; 情動; 依附; 創傷; 安適
dc.title (題名) 集體性與個體性之流轉:臺灣原住民研究「情感轉向」可能性探尋
dc.type (資料類型) con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