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民間視角的《玉臺新詠》接受研究
A Study on the Recep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from the Folk Perspective
作者 陳玉婷
Chen, Yu-Ting
貢獻者 車行健
Che, Hsing-Chien
陳玉婷
Chen, Yu-Ting
關鍵詞 《玉臺新詠》
民間
文學史
文學接受
女性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Folk
Literary History
Literary Reception
Feminie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6-七月-2023 17:04:46 (UTC+8)
摘要 《玉臺新詠》自問世以來,因其宮體文學特點顯著,歷代學人對該書性質與意義的評價始終貶多於褒。事實上,該書內容並不侷限於宮體的趣味,其中不乏對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愛情婚姻生活的現實觀照,這些詩歌在清麗活潑的風格中亦再現了彼時江南一帶的生活景象和民間特質。儘管《玉臺新詠》收集、模擬民歌的功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文學史書寫的承認,不同階段的文學史著作卻對這種現象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評價。歷來對《玉臺新詠》的理解與詮釋,也罕見將其與中國文學的「民間」話語發展進行深入聯繫。故本文以《玉臺新詠》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觀察中國文學的「民間」範疇與《玉臺新詠》接受歷程之間的關聯性,以期通過民間視角的嘗試,思考這樣一部一貫由宮廷、文人、豔麗等語詞構成批評主題與闡釋內容的詩歌選集,是否存在新的接受空間與詮釋可能。
本文首先根據不同朝代的歷史文獻記載,包括《玉臺新詠》的各種版本與內容變化,結合當時代的城市經濟和社會歷史情境,分析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語境對該書接受境遇的生成和影響。其次,筆者爬梳了《玉臺新詠》進入近代以來的接受情況,分別以二十世紀初期,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作為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論述《玉臺新詠》在不同階段的文學史專著中的接受境況與詮釋面貌。同時,文章嘗試將中國文學「民間」觀念的衍生和發展置入中國文學史對《玉臺新詠》的敘述歷程中,觀察具體歷史時期內的民間話語,如何影響當時研究者對該書的理解與闡釋。最後,本文借助新歷史主義的觀點,認為「民間」相較於主流和傳統的歷史教化而言,更是一種非正式、非官方的敘事話語。而《玉臺新詠》所收詩歌內容的主要人物是在傳統歷史記載中長期處於邊緣位置的女性群體,主要場域是宮廷範圍以外的現實生活場景,主要事件是女性日常的生存經歷和情感體驗,以上方面分別指向了信史所不可敘、廟堂所不可及、雅正所不可限的民間性表徵。因此,這些看似題材傳統的男女言情和閨怨愁思之作,實則展現出了相當豐富的人物形象與情感特質,而民間的現實性、生動性和混雜性也在這部詩歌選集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due to its significant literary features in the court style, the book has been stably comment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was more derogatory than positive in terms of its nature and meaning. In fact, the content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s not limited to the interest of the court poetry, but also contains a realistic view of social life, family life, and love and marriage life, and these poems also reproduce the realistic life scenes and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ngnan area at that time in a clear and lively style. Although the collection and imitation of folk songs in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literary history to a certain extent in writings formulae, the pieces at different stages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evaluations towards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has rarely been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discourse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observ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lk" aspec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reception of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order to consider whether there is room for a new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uch an anthology of poems, which has always been composed of courtly, literati, and beautiful words as the subject of 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folk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ocial context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ancient China in relation to the reception of the book,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various editions and content changes of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well as the descrip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various classics, and the urban economic and socio-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Next, the author continues to crawl through the recep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ak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1940s to 1950s and 1980s as three important time points to discuss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literary history monographs of different peri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place the der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olk"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the narra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bserving how the folk discourse in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influenc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by researchers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article draws on the new historicist perspective to argue that "folk" is more of an informal and unofficial narrative discourse than mainstream and traditional historical indoctrination.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in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poems are women who have long been in a marginal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historical records, the main scenes are real life scenes outside the court, and the main events are women`s dail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While the above aspects point to the folkloric nature, which were unrecordable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inaccessible in the royal court, and illimitable by the classic standard.Therefore,these seemingly traditional themes of romantic feeling and sorrowful thoughts in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actually display a rich characterization and emotional qualities.However, the reality, vividness, as well as the hybridity of the "folk" are also fully expressed in this anthology of poems.
參考文獻 一、專書類
(一)古籍文獻
王士性著,朱汝略點校:《廣志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應奎撰,王彬、嚴英俊點校:《柳南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鏊 等修:《姑蘇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令狐德棻 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永瑢 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李昉 等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康成著,傅璇琮 等編:《玉臺後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李夢陽撰,郝潤華校箋:《李夢陽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李贄:《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沈德潜:《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上海:商務印刷館,1935年。
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范曄撰,李賢 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茅坤著,張夢新、張大芝點校:《茅鹿門先生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徐堅 等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
徐陵編,吴兆宜注:《玉臺新詠附續集》,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
徐陵編,吴兆宜注,程琰删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陵撰,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陵編,吳冠文、談蓓芳、章培恆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祝允明著,孫寶點校:《懷星堂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袁枚著,王英志校點:《隨園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許槤著,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馮夢龍編纂,劉瑞明注解:《山歌》,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黃公渚 選注:《玉臺新詠》,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黃世祚纂,陳傳德修:《江蘇省嘉定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黄宗羲著,平慧善校點,吴光編校:《南雷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楊鐮 主編:《全元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葉權撰,凌毅點校:《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劉昫 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樂史撰,王文楚 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歐陽詢:《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薛瑄著,孫玄常 等點校:《文清公薛先生文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年。
魏源撰,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校:《詩古微》,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二)近人論著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主編:《中國歌謠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編寫組:《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運熙:《樂府詩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22年。
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譯,田曉菲校:《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14年。
朱自清:《中國歌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亨利·列斐伏爾著,劉懷玉 等譯:《空間的生產》,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貝奈戴托·克羅齊著,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譯,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勳初:《周勳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曉琳、劉玉平:《中國古代城市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學科書局,1910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年-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胡大雷:《玉臺新詠編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韋大列著,常惠譯,鍾敬文主編:《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書局,1927年。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徐新建:《民歌與國學:民國早期「歌謠運動」的回顧與思考》,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蕾:《玉臺新詠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型態與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莫言:《紅高粱家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培浩:《歌謠與中國新詩——以一九四〇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傅剛:《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游國恩 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賀桂梅:《人文學的想像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問題》,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修己:《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威:《玉臺新詠成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楊蔭深:《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溝口雄三著,孫軍悅、李曉東譯:《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溫儒敏、李憲瑜 等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瑙曼著,范大燦編:《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探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詹鍈:《語言文學與心理學論集》,濟南 : 齊魯書社,1989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半農著、徐瑞岳編:《劉半農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劉波:《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間文藝學基本話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劉錫誠:《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躍進:《玉臺新詠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躍進著,馬燕鑫校補:《玉臺新詠史話》,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劉躍進:《文學史的張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蔣祖怡:《中國人民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談蓓芳:《中國文學古今演變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錢志熙 等著,左東嶺主編:《中國詩歌研究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閻采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鍾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顏智英:《昭明文選與玉臺新詠之比較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著,王瑩譯:《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1991.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二、報刊文章
周作人:〈發刊詞〉,載《歌謠》1922年12月17日第1號,第1-2版。
胡適:〈復刊詞〉,載《歌謠》1936年4月4日,第1-2版。
常惠:〈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歌謠〉,載《歌謠》1922年12月31日第3號,第1-2版。
梁啟超:〈新民說〉,載《新民叢報》1902年2月8日,第1版。
游國恩:〈談「西洲曲」〉,載《申報》1947年12月20日,第8版。
劉半農:〈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載《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2月1日,第1版。

三、期刊論文
丁功誼:〈論玉臺新詠成書年代:兼及玉臺新詠不收徐摛詩原因〉,《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48-51。
王汎森:〈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2002年第56期,頁1-27。
王茜:〈「文學起源」的話語建構——「文學起源於民間」觀念的批判性反思〉,《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15-20。
王懷成:〈梁代宮廷鬥爭、文人集團與玉臺新詠〉,《中華文化論壇》2021年第4期,頁119-129。
卡戈:〈關於「談西洲曲」〉,《文史哲》1957年第12期,頁64-66。
田曉菲:〈玉臺新詠與中古文學的歷史主義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頁10-17。
任南南:〈論「重寫文學史」思潮中的「現代化」問題〉,《煙臺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頁49-56。
朱先敏:〈「她」的典範——論玉臺新詠宮教讀本與詩歌選本的雙重性〉,《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36期,頁37-74。
朱曉海:〈論徐陵玉臺新詠序〉,《中國詩歌研究》2007年第4輯,頁1-29。
吳冠文:〈玉臺新詠在文學史上的誤讀及其思考〉,《東南學術》2016年第3期,頁163-170。
呂微:〈現代性論爭中的中國民間文學史寫作〉,《河北學刊》1998年第6期,頁100-108。
呂微:〈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頁124-134。
呂微:〈論學科範疇與現代性價值觀——從白話文學史到中國民間文學史〉,《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頁65-76。
李亦園:〈民間文學的人類學研究〉,《民族藝術》1998年第3期,頁164-176。
汪泛舟:〈玉臺新詠殘卷雜考〉,《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頁80-84。
沈玉成:〈宮體詩與玉臺新詠〉,《文學遺產》1988年第6期,頁55-65。
周小豔:〈玉臺新詠馮鼇刻本釋疑〉,《文獻》2013年第1期,頁34-40。
周建渝:〈也評宮體詩與玉臺新詠〉,《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70-75。
金克木:〈玉臺新詠三問〉,《文史知識》1986年第2期,頁7-15。
奕曉平:〈玉臺新詠管見〉,《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頁44-49。
洪彥龍:〈鄭風三題〉,《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21-24。
胡大雷:〈玉臺新詠為梁元帝徐妃所「撰錄」考〉,《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頁52-56。
胡大雷:〈玉臺新詠的選錄標準、編撰目的與出版要求〉,《賀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72-74。
胡大雷:〈徐陵為玉臺新詠協助撰錄者及其序的撰作時間考〉,《文獻》2007年第3期,頁17-23。
胡大雷:〈中國古代詩歌闡釋模式與玉臺新詠錄詩〉,《東方叢刊》2010年第2期,頁232-244。
范雯:〈北京大學歌謠運動中的歌謠整理研究方法探索〉,《藝術與民俗》2021年第4期,頁67-76。
徐哲波:〈玉臺新詠成書年代考〉,《江海學刊》1998年第6期,頁134。
徐新建:〈採集歌謠與尋求新知——民國時期「歌謠運動」對民間資源的利用和背離〉,《民族藝術研究》2004年第6期,頁48-57。
徐新建:〈「鄉土中國」的文化困境——關於「鄉土傳統」的百年論說〉,《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5-12。
郗慧民:〈從歌謠觀念到歌謠的定義〉,《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頁97-103。
高有鵬:〈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中的民間文化思潮〉,《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頁58-64。
崔若男:〈韋大列北京的歌謠與中國現代歌謠運動〉,《文化遺產》2020年第2期,頁123-132。
崔煉農:〈玉臺新詠不是歌辭總集〉,《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31-35。
張敏:〈從新文學的範本到新國學的建構——論歌謠運動的轉折軌跡(1918-1926)〉,《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11期,頁139-144。
張蕾:〈試論明刻本增補玉臺新詠的價值〉,《文學遺產》2004年第6期,頁26-35。
張蕾:〈情在「閨房」之外:玉臺新詠錄詩別調論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頁104-109。
張蕾:〈梁章鉅玉臺新詠定本價值考述〉,《文獻》2016年第1期,頁47-55。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第52期,頁29-39。
曹成竹:〈從「民族的詩」到「民族志詩學」——從歌謠運動的兩處細節談起〉, 《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頁135-140。
曹成竹:〈「民歌」與「歌謠」之間的詞語政治——對北大「歌謠運動」的細節思考〉,《民族藝術》2012年第1期,頁82-86。
許雲和:〈南朝宮教與玉臺新詠〉,《文獻》1997年第3期,頁15-26。
陳子艾:〈論前期歌謠研究會的歌謠學建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6期,頁87-92。
陳泳超:〈作為學術史對象的「民間文學」〉,《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5-14。
章必功:〈玉臺體〉,《文史知識》1986年第7期,頁107-109。
章培恆:〈玉臺新詠為張麗華所「撰錄」考〉,《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頁5-17。
章培恆:〈關於「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復旦學報》2005年第1期,頁2-9。
傅剛:〈玉臺新詠編纂時間再討論〉,《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頁53-61。
傅剛:〈玉臺新詠與文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1期,頁15-20。
傅剛:〈玉臺新詠趙氏覆宋本的刊印〉,《文獻》2013年第4期,頁38-54。
傅剛:〈四庫全書所收玉臺新詠底本非宋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2期,頁83-91。
傅剛:〈玉臺新詠二馮校本、吳兆宜注本及徐乃昌刻本略說〉,《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頁123-130。
程夢稷:〈由「歌」入「學」:學術史視野下的董作賓歌謠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21年第6期,頁148-157。
程夢稷:〈重構歌謠史書寫的本土方法與民間視野——以中國民間文學史·歌謠卷為例〉,《藝術與民俗》2021年第4期,頁77-82。
程夢稷:〈從「新國風」到「歌謠學」——顧頡剛吳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民俗研究》2022年第1期,頁109-118。
黃威:〈玉臺新詠文獻學研究綜論〉,《中國韻文學刊》2019年第2期,頁7-12。
楊玉成:〈樂府詩的套語〉,《王夢鷗教授九秩壽慶論文集》1996年,頁229-301。
萬建中、廖元新的:〈時代、人物及問題:現代歌謠學的三個維度〉,《民族文學研究》2018年第1期,頁5-12。
董乃斌:〈中國文學史的演進:範式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頁160-170。
董曉萍:〈民間文學體裁學的學術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頁20-26。
詹福瑞:〈宮體詩派的形成及發展過程〉,《漳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1-5。
劉明:〈敦煌唐寫本玉臺新詠考論〉,《文學遺產》2010年第5期,頁26-35。
劉錫誠:〈民間文藝學史上的「社會—民族」學派——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流派論〉,《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6期,頁4-10。
劉錫誠:〈新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1949-1966〉,《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63-69。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民俗學派〉,《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25-31。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俗文學派——鄭振鐸、趙景深及其他俗文學派學者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47-53。
劉躍進:〈玉臺新詠成書年代新證〉,《國學研究》1998年第5期,頁237-257。
劉鐵梁:〈中國民俗學發展的幾個階段〉,《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頁81-89。
談蓓芳:〈玉臺新詠版本考:兼論此書的編纂時間和編者問題〉,《復旦大學學 報》2004年第4期,頁2-16。
談蓓芳:〈玉臺新詠版本補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頁14-24。
穆克宏:〈試論玉臺新詠〉,《文學評論》1985年第6期,頁107-115。

四、學位論文
王晨:《新歷史主義中國化的文學接受》,瀋陽:遼寧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何風:《玉臺新詠愛情詩中的性別表演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論文,2020年。
唐智賢:《文選與玉臺新詠重詩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21年。
高慶梅:《玉臺新詠文獻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蕾:《玉臺新詠論稿》,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曹成竹:《在文化革新與文學審美之間——20世紀早期中國歌謠運動的回顧反思》,濟南: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報告,2013年。
曾冠榮:《明末情色民歌研究——以馮夢龍所輯民歌為範圍》,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敏婕:《玉臺新詠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劉波:《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間文藝學基本話語的嬗變》,上海:復旦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7年。
劉依芸:《齊梁宮體詩書寫女性探析——以玉臺新詠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繼林:《民間話語和中國新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聶永華:《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1996年。
蘇雅惜:《玉臺新詠女性詩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2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車行健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Che, Hsing-Chien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玉婷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Yu-T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玉婷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u-T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6-七月-2023 17:04:46 (UTC+8)-
dc.date.available 6-七月-2023 17:04:4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6-七月-2023 17:04:4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815102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5942-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102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玉臺新詠》自問世以來,因其宮體文學特點顯著,歷代學人對該書性質與意義的評價始終貶多於褒。事實上,該書內容並不侷限於宮體的趣味,其中不乏對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和愛情婚姻生活的現實觀照,這些詩歌在清麗活潑的風格中亦再現了彼時江南一帶的生活景象和民間特質。儘管《玉臺新詠》收集、模擬民歌的功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文學史書寫的承認,不同階段的文學史著作卻對這種現象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和評價。歷來對《玉臺新詠》的理解與詮釋,也罕見將其與中國文學的「民間」話語發展進行深入聯繫。故本文以《玉臺新詠》為主要研究對象,著重觀察中國文學的「民間」範疇與《玉臺新詠》接受歷程之間的關聯性,以期通過民間視角的嘗試,思考這樣一部一貫由宮廷、文人、豔麗等語詞構成批評主題與闡釋內容的詩歌選集,是否存在新的接受空間與詮釋可能。
本文首先根據不同朝代的歷史文獻記載,包括《玉臺新詠》的各種版本與內容變化,結合當時代的城市經濟和社會歷史情境,分析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語境對該書接受境遇的生成和影響。其次,筆者爬梳了《玉臺新詠》進入近代以來的接受情況,分別以二十世紀初期,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作為三個重要的時間節點,論述《玉臺新詠》在不同階段的文學史專著中的接受境況與詮釋面貌。同時,文章嘗試將中國文學「民間」觀念的衍生和發展置入中國文學史對《玉臺新詠》的敘述歷程中,觀察具體歷史時期內的民間話語,如何影響當時研究者對該書的理解與闡釋。最後,本文借助新歷史主義的觀點,認為「民間」相較於主流和傳統的歷史教化而言,更是一種非正式、非官方的敘事話語。而《玉臺新詠》所收詩歌內容的主要人物是在傳統歷史記載中長期處於邊緣位置的女性群體,主要場域是宮廷範圍以外的現實生活場景,主要事件是女性日常的生存經歷和情感體驗,以上方面分別指向了信史所不可敘、廟堂所不可及、雅正所不可限的民間性表徵。因此,這些看似題材傳統的男女言情和閨怨愁思之作,實則展現出了相當豐富的人物形象與情感特質,而民間的現實性、生動性和混雜性也在這部詩歌選集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due to its significant literary features in the court style, the book has been stably commented for a long time, which was more derogatory than positive in terms of its nature and meaning. In fact, the content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s not limited to the interest of the court poetry, but also contains a realistic view of social life, family life, and love and marriage life, and these poems also reproduce the realistic life scenes and folk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ngnan area at that time in a clear and lively style. Although the collection and imitation of folk songs in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literary history to a certain extent in writings formulae, the pieces at different stages hold different attitudes and evaluations towards this phenomen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has rarely been deeply connec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discourse in Chinese literature. Therefor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as the main object of study, observ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folk" aspec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reception of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order to consider whether there is room for a new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uch an anthology of poems, which has always been composed of courtly, literati, and beautiful words as the subject of criticism and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folk perspective.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social context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in ancient China in relation to the reception of the book,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istorical records of different dynasties, including the various editions and content changes of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different periods, as well as the descripti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various classics, and the urban economic and socio-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me. Next, the author continues to crawl through the recep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ak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the 1940s to 1950s and 1980s as three important time points to discuss the rece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literary history monographs of different peri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place the der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folk"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to the narra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observing how the folk discourse in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s influenced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by researchers at that time. Finally, the article draws on the new historicist perspective to argue that "folk" is more of an informal and unofficial narrative discourse than mainstream and traditional historical indoctrination.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in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characters of the poems are women who have long been in a marginal position in traditional historical records, the main scenes are real life scenes outside the court, and the main events are women`s daily experiences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s.While the above aspects point to the folkloric nature, which were unrecordable in the official history, inaccessible in the royal court, and illimitable by the classic standard.Therefore,these seemingly traditional themes of romantic feeling and sorrowful thoughts in the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actually display a rich characterization and emotional qualities.However, the reality, vividness, as well as the hybridity of the "folk" are also fully expressed in this anthology of poem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進路⋯⋯⋯⋯⋯⋯⋯⋯⋯⋯⋯⋯⋯⋯⋯⋯31
第二章 《玉臺新詠》的歷史接受⋯⋯⋯⋯⋯⋯⋯⋯⋯⋯⋯⋯⋯⋯39
第一節 南朝聲色與《玉臺新詠》⋯⋯⋯⋯⋯⋯⋯⋯⋯⋯⋯⋯39
第二節 後事之師與《玉臺新詠》⋯⋯⋯⋯⋯⋯⋯⋯⋯⋯⋯⋯62
第三節 換景移情與《玉臺新詠》⋯⋯⋯⋯⋯⋯⋯⋯⋯⋯⋯⋯78
第三章 近代文學史對《玉臺新詠》與民間觀念的接受⋯⋯⋯⋯⋯97
第一節 發現民間:晚清民初的文學史寫作、歌謠研究與《玉臺新詠》⋯⋯⋯⋯97
第二節 利用民間:四、五十年代的民間話語與《玉臺新詠》⋯113
第三節 重寫民間:八十年代的新思潮與《玉臺新詠》⋯⋯⋯128
第四章民間性的省思與《玉臺新詠》接受視角的突破⋯⋯⋯⋯⋯139
第一節 作為宏觀歷史敘事之反向作用力量的民間性⋯⋯⋯⋯139
第二節 《玉臺新詠》的「人物」、「場域」和「事件」⋯⋯⋯146
第三節 以〈西洲曲〉、〈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與劉令嫻〈答外〉詩二首為例⋯⋯⋯⋯⋯⋯⋯⋯⋯⋯⋯⋯⋯⋯⋯⋯⋯153
第五章 結語⋯⋯⋯⋯⋯⋯⋯⋯⋯⋯⋯⋯⋯⋯⋯⋯⋯⋯⋯⋯⋯⋯169
徵引書目⋯⋯⋯⋯⋯⋯⋯⋯⋯⋯⋯⋯⋯⋯⋯⋯⋯⋯⋯⋯⋯⋯⋯175
zh_TW
dc.format.extent 372604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2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玉臺新詠》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民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接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女性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olk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terary Hist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terary Recept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eminieen_US
dc.title (題名) 民間視角的《玉臺新詠》接受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the Reception of New Songs from the Jade Terrace from the Folk Perspectiv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專書類
(一)古籍文獻
王士性著,朱汝略點校:《廣志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
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王應奎撰,王彬、嚴英俊點校:《柳南續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鏊 等修:《姑蘇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5年。
令狐德棻 等撰:《周書》,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
永瑢 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何遜著,李伯齊校注:《何遜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李昉 等撰:《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李康成著,傅璇琮 等編:《玉臺後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李夢陽撰,郝潤華校箋:《李夢陽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
李覯撰,王國軒點校:《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李贄:《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沈德潜:《古詩源》,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上海:商務印刷館,1935年。
胡應麟:《詩藪》,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范曄撰,李賢 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茅坤著,張夢新、張大芝點校:《茅鹿門先生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徐堅 等輯:《初學記》,北京:京華出版社,2000年。
徐陵編,吴兆宜注:《玉臺新詠附續集》,上海:世界書局,1937年。
徐陵編,吴兆宜注,程琰删補,穆克宏點校:《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徐陵撰,許逸民校箋:《徐陵集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徐陵編,吳冠文、談蓓芳、章培恆彙校:《玉臺新詠彙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祝允明著,孫寶點校:《懷星堂集》,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袁枚著,王英志校點:《隨園詩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許槤著,黎經誥箋注:《六朝文絜箋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馮夢龍編纂,劉瑞明注解:《山歌》,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黃公渚 選注:《玉臺新詠》,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黃世祚纂,陳傳德修:《江蘇省嘉定縣續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
黄宗羲著,平慧善校點,吴光編校:《南雷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
楊衒之撰,周祖謨校釋:《洛陽伽藍記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楊鐮 主編:《全元詩》,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葉權撰,凌毅點校:《賢博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董誥 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克莊著,辛更儒箋校:《劉克莊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劉昫 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劉肅撰,許德楠、李鼎霞點校:《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樂史撰,王文楚 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歐陽詢:《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蕭繹撰,許逸民校箋:《金樓子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薛瑄著,孫玄常 等點校:《文清公薛先生文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年。
魏源撰,魏源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校:《詩古微》,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顧炎武撰,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二)近人論著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 主編:《中國歌謠集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編寫組:《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方志遠:《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運熙、楊明:《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運熙:《樂府詩論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田曉菲:《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22年。
宇文所安著,胡秋蕾、王宇根、田曉菲譯,田曉菲校:《中國早期古典詩歌的生成》,北京:生活·新知·讀書三聯書店,2014年。
朱自清:《中國歌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著:《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朱東潤:《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亨利·列斐伏爾著,劉懷玉 等譯:《空間的生產》,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年。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貝奈戴托·克羅齊著,道格拉斯·安斯利英譯,傅任敢譯:《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勳初:《周勳初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周曉琳、劉玉平:《中國古代城市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學科書局,1910年。
林庚:《中國文學簡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林大志:《四蕭研究:以文學為中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到民間去:1918年-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
胡大雷:《玉臺新詠編纂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
韋大列著,常惠譯,鍾敬文主編:《歌謠論集》,上海:上海書局,1927年。
徐嘉瑞:《中古文學概論》,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徐新建:《民歌與國學:民國早期「歌謠運動」的回顧與思考》,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6年。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張蕾:《玉臺新詠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梅新林:《中國文學地理型態與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莫言:《紅高粱家族》,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年。
陳思和:《雞鳴風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4年。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平原:《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陳培浩:《歌謠與中國新詩——以一九四〇年代「新詩歌謠化」傾向為中心》,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章培恆、駱玉明:《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傅剛:《玉臺新詠與南朝文學》,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2003年。
游國恩 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賀桂梅:《人文學的想像力——當代中國思想文化與文學問題》,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黃修己:《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黃威:《玉臺新詠成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
楊蔭深:《中國文學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溝口雄三著,孫軍悅、李曉東譯:《李卓吾·兩種陽明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溫儒敏、李憲瑜 等著:《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瑙曼著,范大燦編:《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
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探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
詹鍈:《語言文學與心理學論集》,濟南 : 齊魯書社,1989年。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4年。
趙景深:《中國文學史新編》,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學思想史論》,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半農著、徐瑞岳編:《劉半農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劉波:《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間文藝學基本話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劉錫誠:《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劉躍進:《玉臺新詠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劉躍進著,馬燕鑫校補:《玉臺新詠史話》,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年。
劉躍進:《文學史的張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
蔣祖怡:《中國人民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談蓓芳:《中國文學古今演變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13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錢志熙 等著,左東嶺主編:《中國詩歌研究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
閻采平:《齊梁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謝保成:《隋唐五代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鍾敬文:《鍾敬文民間文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
鍾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顏智英:《昭明文選與玉臺新詠之比較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著,王瑩譯:《農民社會與文化:人類學對文明的一種詮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
Lefebvre Henri: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trans. Donald Nicholson-Smith,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1991.
Robert 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an anthropologicalapproach to civiliza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二、報刊文章
周作人:〈發刊詞〉,載《歌謠》1922年12月17日第1號,第1-2版。
胡適:〈復刊詞〉,載《歌謠》1936年4月4日,第1-2版。
常惠:〈我們為什麼要研究歌謠〉,載《歌謠》1922年12月31日第3號,第1-2版。
梁啟超:〈新民說〉,載《新民叢報》1902年2月8日,第1版。
游國恩:〈談「西洲曲」〉,載《申報》1947年12月20日,第8版。
劉半農:〈北京大學徵集全國近世歌謠簡章〉,載《北京大學日刊》1918年2月1日,第1版。

三、期刊論文
丁功誼:〈論玉臺新詠成書年代:兼及玉臺新詠不收徐摛詩原因〉,《廣西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頁48-51。
王汎森:〈近代知識分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2002年第56期,頁1-27。
王茜:〈「文學起源」的話語建構——「文學起源於民間」觀念的批判性反思〉,《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頁15-20。
王懷成:〈梁代宮廷鬥爭、文人集團與玉臺新詠〉,《中華文化論壇》2021年第4期,頁119-129。
卡戈:〈關於「談西洲曲」〉,《文史哲》1957年第12期,頁64-66。
田曉菲:〈玉臺新詠與中古文學的歷史主義解讀〉,《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頁10-17。
任南南:〈論「重寫文學史」思潮中的「現代化」問題〉,《煙臺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頁49-56。
朱先敏:〈「她」的典範——論玉臺新詠宮教讀本與詩歌選本的雙重性〉,《中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36期,頁37-74。
朱曉海:〈論徐陵玉臺新詠序〉,《中國詩歌研究》2007年第4輯,頁1-29。
吳冠文:〈玉臺新詠在文學史上的誤讀及其思考〉,《東南學術》2016年第3期,頁163-170。
呂微:〈現代性論爭中的中國民間文學史寫作〉,《河北學刊》1998年第6期,頁100-108。
呂微:〈現代性論爭中的民間文學〉,《文學評論》2000年第2期,頁124-134。
呂微:〈論學科範疇與現代性價值觀——從白話文學史到中國民間文學史〉,《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頁65-76。
李亦園:〈民間文學的人類學研究〉,《民族藝術》1998年第3期,頁164-176。
汪泛舟:〈玉臺新詠殘卷雜考〉,《敦煌研究》1987年第3期,頁80-84。
沈玉成:〈宮體詩與玉臺新詠〉,《文學遺產》1988年第6期,頁55-65。
周小豔:〈玉臺新詠馮鼇刻本釋疑〉,《文獻》2013年第1期,頁34-40。
周建渝:〈也評宮體詩與玉臺新詠〉,《四川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4期,頁70-75。
金克木:〈玉臺新詠三問〉,《文史知識》1986年第2期,頁7-15。
奕曉平:〈玉臺新詠管見〉,《山東社會科學》1988年第2期,頁44-49。
洪彥龍:〈鄭風三題〉,《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頁21-24。
胡大雷:〈玉臺新詠為梁元帝徐妃所「撰錄」考〉,《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頁52-56。
胡大雷:〈玉臺新詠的選錄標準、編撰目的與出版要求〉,《賀州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頁72-74。
胡大雷:〈徐陵為玉臺新詠協助撰錄者及其序的撰作時間考〉,《文獻》2007年第3期,頁17-23。
胡大雷:〈中國古代詩歌闡釋模式與玉臺新詠錄詩〉,《東方叢刊》2010年第2期,頁232-244。
范雯:〈北京大學歌謠運動中的歌謠整理研究方法探索〉,《藝術與民俗》2021年第4期,頁67-76。
徐哲波:〈玉臺新詠成書年代考〉,《江海學刊》1998年第6期,頁134。
徐新建:〈採集歌謠與尋求新知——民國時期「歌謠運動」對民間資源的利用和背離〉,《民族藝術研究》2004年第6期,頁48-57。
徐新建:〈「鄉土中國」的文化困境——關於「鄉土傳統」的百年論說〉,《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5-12。
郗慧民:〈從歌謠觀念到歌謠的定義〉,《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5年第3期,頁97-103。
高有鵬:〈論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發展中的民間文化思潮〉,《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頁58-64。
崔若男:〈韋大列北京的歌謠與中國現代歌謠運動〉,《文化遺產》2020年第2期,頁123-132。
崔煉農:〈玉臺新詠不是歌辭總集〉,《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31-35。
張敏:〈從新文學的範本到新國學的建構——論歌謠運動的轉折軌跡(1918-1926)〉,《社會科學家》2017年第11期,頁139-144。
張蕾:〈試論明刻本增補玉臺新詠的價值〉,《文學遺產》2004年第6期,頁26-35。
張蕾:〈情在「閨房」之外:玉臺新詠錄詩別調論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頁104-109。
張蕾:〈梁章鉅玉臺新詠定本價值考述〉,《文獻》2016年第1期,頁47-55。
張灝:〈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二十一世紀雙月刊》1999年第52期,頁29-39。
曹成竹:〈從「民族的詩」到「民族志詩學」——從歌謠運動的兩處細節談起〉, 《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2期,頁135-140。
曹成竹:〈「民歌」與「歌謠」之間的詞語政治——對北大「歌謠運動」的細節思考〉,《民族藝術》2012年第1期,頁82-86。
許雲和:〈南朝宮教與玉臺新詠〉,《文獻》1997年第3期,頁15-26。
陳子艾:〈論前期歌謠研究會的歌謠學建設〉,《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3年第6期,頁87-92。
陳泳超:〈作為學術史對象的「民間文學」〉,《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頁5-14。
章必功:〈玉臺體〉,《文史知識》1986年第7期,頁107-109。
章培恆:〈玉臺新詠為張麗華所「撰錄」考〉,《文學評論》2004年第2期,頁5-17。
章培恆:〈關於「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復旦學報》2005年第1期,頁2-9。
傅剛:〈玉臺新詠編纂時間再討論〉,《北京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頁53-61。
傅剛:〈玉臺新詠與文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1期,頁15-20。
傅剛:〈玉臺新詠趙氏覆宋本的刊印〉,《文獻》2013年第4期,頁38-54。
傅剛:〈四庫全書所收玉臺新詠底本非宋本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3年第2期,頁83-91。
傅剛:〈玉臺新詠二馮校本、吳兆宜注本及徐乃昌刻本略說〉,《中國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頁123-130。
程夢稷:〈由「歌」入「學」:學術史視野下的董作賓歌謠研究〉,《民族文學研究》2021年第6期,頁148-157。
程夢稷:〈重構歌謠史書寫的本土方法與民間視野——以中國民間文學史·歌謠卷為例〉,《藝術與民俗》2021年第4期,頁77-82。
程夢稷:〈從「新國風」到「歌謠學」——顧頡剛吳歌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民俗研究》2022年第1期,頁109-118。
黃威:〈玉臺新詠文獻學研究綜論〉,《中國韻文學刊》2019年第2期,頁7-12。
楊玉成:〈樂府詩的套語〉,《王夢鷗教授九秩壽慶論文集》1996年,頁229-301。
萬建中、廖元新的:〈時代、人物及問題:現代歌謠學的三個維度〉,《民族文學研究》2018年第1期,頁5-12。
董乃斌:〈中國文學史的演進:範式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6期,頁160-170。
董曉萍:〈民間文學體裁學的學術史〉,《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第6期, 頁20-26。
詹福瑞:〈宮體詩派的形成及發展過程〉,《漳州師院學報》1997年第3期,頁1-5。
劉明:〈敦煌唐寫本玉臺新詠考論〉,《文學遺產》2010年第5期,頁26-35。
劉錫誠:〈民間文藝學史上的「社會—民族」學派——20世紀中國民間文藝學流派論〉,《民族藝術研究》2003年第6期,頁4-10。
劉錫誠:〈新中國民間文學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1949-1966〉,《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3年第1期,頁63-69。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民俗學派〉,《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4年第1期,頁25-31。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俗文學派——鄭振鐸、趙景深及其他俗文學派學者論〉,《廣西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47-53。
劉躍進:〈玉臺新詠成書年代新證〉,《國學研究》1998年第5期,頁237-257。
劉鐵梁:〈中國民俗學發展的幾個階段〉,《民俗研究》1988年第4期,頁81-89。
談蓓芳:〈玉臺新詠版本考:兼論此書的編纂時間和編者問題〉,《復旦大學學 報》2004年第4期,頁2-16。
談蓓芳:〈玉臺新詠版本補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頁14-24。
穆克宏:〈試論玉臺新詠〉,《文學評論》1985年第6期,頁107-115。

四、學位論文
王晨:《新歷史主義中國化的文學接受》,瀋陽:遼寧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
何風:《玉臺新詠愛情詩中的性別表演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論文,2020年。
唐智賢:《文選與玉臺新詠重詩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21年。
高慶梅:《玉臺新詠文獻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蕾:《玉臺新詠論稿》,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曹成竹:《在文化革新與文學審美之間——20世紀早期中國歌謠運動的回顧反思》,濟南: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報告,2013年。
曾冠榮:《明末情色民歌研究——以馮夢龍所輯民歌為範圍》,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黃敏婕:《玉臺新詠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 年。
劉波:《20世紀上半葉中國民間文藝學基本話語的嬗變》,上海:復旦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7年。
劉依芸:《齊梁宮體詩書寫女性探析——以玉臺新詠為範圍》,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劉繼林:《民間話語和中國新詩》,武漢: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聶永華:《初唐宮廷詩風流變考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1996年。
蘇雅惜:《玉臺新詠女性詩歌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