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韓戰期間中共軍隊的軍事試煉
The Ordea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ce during the Korean War
作者 張以諾
Chang, Yi-nou
貢獻者 黃自進<br>劉維開
Huang, Tzu-chin<br>Liu, Wei-kai
張以諾
Chang, Yi-nou
關鍵詞 韓戰
中共軍隊
人民志願軍
現代戰爭
軍事適應
軍事事務革新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九月-2023 15:47:39 (UTC+8)
摘要 1950年夏季爆發的韓戰,是冷戰期間第一場大規模熱戰,也是牽動東北亞局勢的一場大戰。短短半年內,從兩韓之間的衝突,升級為中美兩國的戰爭,時間長達三年之久。以戰爭型態而言,韓戰是一場現代戰爭,除了重視陸、海、空軍等多兵種協同作戰以及現代化科技武器的應用外,更講求戰略、戰術、組織、條令等軍事事務之間的整合及創新,以便將部隊的戰鬥效能發揮到最大。韓戰亦是中共建政後第一場規模龐大的對外戰爭,其戰果影響中共的軍事現代化。
中共軍隊在近三年的戰爭中蒙受慘烈的傷亡,也付出巨額的代價,但是歷經韓戰洗禮過後的中共軍隊,是一支實力大幅強化的武裝力量。面對這場現代戰爭,中共軍隊先是透過軍事適應,根據自身既有傳統,以之為基礎進行軍事適應,採用了許多變通和權宜手段來彌補科技和物質上的劣勢,但也迅速發現光憑如此無法戰勝高度現代化的聯合國軍,因此在盟邦蘇聯的援助基礎下,中共在戰爭期間開啟了科技、戰術、條令等三方面的軍事事務革新。陸軍除了裝備和火力大幅強化外,作戰思維也有大幅轉變和提升;空軍在短短數年內從一支殘破羸弱的舊部隊,快速演化成一支規模龐大的新隊伍,科技上還由舊式螺旋槳世代,進化到噴射機世代。歷經韓戰,中共軍隊對於陸、海、空三軍複合兵種協同作戰有更進一步的掌握,其作戰體系更貼近現代戰爭的需求。韓戰取得的寶貴實戰經驗,為戰後中共大規模展開的蘇聯化建軍行動,打下良好的基礎。總體而言,韓戰讓中共軍隊的實力大幅升級,然而對於中共的敵人而言,卻是多了一個威力強化的敵手。尤其對於國軍而言,是更為棘手的挑戰。

關鍵詞: 韓戰、中共軍隊、人民志願軍、現代戰爭、軍事適應、軍事事務革新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中文
(一)史料
(1)檔案、軍事文件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彙編(1948年以來)》,呂梁:中共中央晉綏分局,1949。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朝鮮戰場經驗匯集》,內部參考,1951。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編委會,《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彙編》,內部參考,1958。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41師司令部,〈一個美軍步兵連的典型調查〉(1951年7月28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42, No.204822.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司令部,《兩年抗美援朝作戰經驗總結》,內部參考,1952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司令部,〈雲山戰鬥對美機一師作戰經驗總結〉(1950年12月),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49, No.201371.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編,《砲兵常識》(出版地不詳: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1951),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59, No.205686.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編,《戰術思想研究提綱》(內部發行,1950),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1, No.200620.
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現階段武器表〉,National Archive II, RG-242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1950-53, Box 103, 202965.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學校編審委員會,《高射砲兵戰術筆記》(內部參考:1950年4月),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52, No.205307.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坦克部隊之戰鬥》(1951年3月),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2, No.204449.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陸空之協同》(內部參考,1951年3月31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9, No.204735.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毛澤東軍事文選》,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出版社,1981。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教育學院訓練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資料選編》,內部參考,1988。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中國人民志願軍砲兵部隊抗美援朝戰爭史:1953年春夏反登陸戰役的組織準備》,內部考:年份不詳。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部,《敵情研究資料之三:美軍編制裝備與戰術》,內部參考,1952。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編,《抗美援朝戰史學習參考資料》,內部參考,198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編,《戰史教學參考資料》,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81。
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種縱隊後勤軍械部編,《軍械工作條例草案摘要暨各級軍械人員之職責》(內部參考,1950年10月),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52, No. 205297.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防空軍:回憶史料、大事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空軍: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砲兵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通信兵: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總參謀部:回憶史料(1927-1987)》,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佚名,〈空軍筆記〉(日期不詳),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2, No.204491.
佚名,〈翟師長報告目前形勢與任務〉(1950年8月19日),收於佚名,《學習手冊》(手稿),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92, No.202341.
佚名,《學習手冊》(手稿:1951年5月16日),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45, No.204980.
志願軍政治部,〈立功標準與實施辦法暫行規定〉(1951年4月25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04, No.202969.
杜平,《在志願軍總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步兵第79師司令部,《第五次戰役幾個戰術的總結》,內部參考:1951年。
沈志華,《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周成玉、王忠毓,〈步炮協同計畫〉(1951年10月21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3, No.204522.
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戰術思想與作戰經驗》,出版地不詳:東北軍用圖書社,1948。
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打坦克》,出版地不詳: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1947。
東北軍區政治部,《國文課本》,瀋陽:東北軍區政治部,1949。
洪彥林,《怎樣做工作總結》,上海:聯營書店,1950。
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
國防部,《共匪砲兵》,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2。
情報學校匪俄軍事研究處編纂,《匪陸軍慣用戰法綜合研究》,臺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1960)。
第180師司令部,〈180師司令部通報:部隊防空紀律規定〉(1951年3月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03, No.202922.
第27軍司令部,《入朝作戰總結報告》,內部參考,1958年。
第38軍司令部,《朝鮮作戰經驗總結》,內部參考:1954年。
第38軍政治部,《形勢教育連隊基本教材》(內部參考,1950),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hinese-Language Publications and Records Captured in Korea, 10/1956 - 1/1958, RG-242, Box 1247, No.127.
第40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軍史綱要:抗美援朝時期》,內部參考,1961。
第50軍司令部,〈戰術問題研究〉(1950年10月15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82, No.201960.
第50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0軍軍史(1949-1985)》,內部參考,1987。
第60軍司令部,〈戰時各級指揮組織之任務制度及工作方法〉(1951年3月10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2, No.204466.
第60軍政治部,《在朝作戰政治工作中幾個問題的總結》,內部參考,1954。
第60軍善後工作辦公室資料彙編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0軍軍史資料彙集(1947-1985)》,內部參考,1986。
第66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6軍軍史》,內部參考,1985。
第80師司令部,〈入朝以來對美作戰各軍彙報材料彙集〉(1951年2月12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26, No.204141.
第80師司令部,〈防空情況〉(1951年4月11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26, No.204139.
彭德懷傳記編寫組,《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華北軍區司令部,〈部隊防空之參考〉(1950年10月),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24, No.203990.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砲兵部隊及其運用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通信方法─保持秘密及其組織與監督─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1。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幹部與士兵訓練及其領導統御管制方法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2。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空軍之現況及其發展》,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6。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共匪政工制度及其組織與工作重點》,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1)。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共匪陸軍各軍歷史沿革調查》,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5。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匪軍步兵訓練概況》,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3。
劉亞樓軍事文集編輯組,《劉亞樓軍事文集》,北京:藍天出版社,2010。
翰林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編,《韓國戰爭期中共軍文書(1949-1953.3)》,首爾:翰林大學出版社,2000。
(2)報紙、期刊
《華東前線》
《人民戰士》
《戰友》
《軍政往來》
《長江》
《衛國前線》
《志願軍》

(二)期刊論文
沈志華,〈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對中國和俄國文獻資料的比較研
究〉,《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5期,頁26-39。
梁鎮三,〈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
內國家關係研究案例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0
(2003),頁55-98。
劉維開,〈蔣中正對韓戰的認知與因應〉,《輔仁歷史學報》,期21(2008年12
月),頁253-282。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40(2003年6月),頁1-54。

(三)學位論文
侯松濤,〈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社會動員〉,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學
位論文,2006。
葉泉宏,〈中共抗美援朝後勤作戰研究(1950-195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
江光亮,〈抗美援朝運動中江西省的民眾動員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博士學位論文,2015)。

(四)專書
Aronson, Wilson, Sommers等著、余伯泉等譯,《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2021。
白思鼎編,《中國學習蘇聯(1949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李傳薰,《韓戰研究》,臺北:實踐學社,1960。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沈志華,《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固城、齊豐、龔黎譯編,《朝鮮戰爭》,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
林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76。
周秀環、張世瑛、馬國正訪問,周維朋紀錄,《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3。
軍史資料圖集編集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北京:長城出版社,1986。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若干問題研究》,北京:軍
事科學出版社,1994。
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出版社,1990。
國防部史政處編,《韓戰輯要》,臺北:國防部史政處,1952。
張一鳴、殷石隱,《T-34全方位紀錄:T-34坦克的百科全書》,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中國人民志願軍歷史上的27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當代中國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齊正鈞主編,《戰術學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齊德學,《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
劉昭祥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Matthew Ridgeway著、王宇欣譯,《北緯三十八度線:李奇微回憶錄》,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13。
Mark Clark著,文士龍譯,《從多瑙河到鴨綠江》,臺北:黎明文化,1974。

二、英文
(一)、史料
Department of the Army, Handbook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52.
Eighth U.S. Army Korea Headquarters, Enemy Tactics, Carlisle Barracks: U.S. Army 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 1951.
Ridgway, Matthew.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7.
United States War Department General Staff, Japanese Tanks and Tank Tactic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 Office, 1944.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Staff Memorandum No.300, Introduction to IL-28 Aircraft in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ce, 1952.12.29.
Air Force Office of Intelligence, Memorandum for General White,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ommunist IL-28 Threat and Proposed Counter Action, 1953.2.10.

(二)、專書
Appleman, Roy.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61.
Bird, Livingston. WWII Ballistics: Armor and Gunnery, Washington DC: Overmatch Press, 2001.
Boose Jr., Donald W. US Army Forces in the Korean War 1950-53,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2005,
Cagle, Manson, The Sea War in Kore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57.
Casey, Steven. Selling the Korean War: Propaganda, Politics, and Public Opin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19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Chamberlain, Ellis, British and American Tanks of World War II: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ish, American and Commonwealth Tanks 1939-1945, New York: ARCO, 1984.
Chang, Cheng. The Hijacked War: The Story of Chinese POWs in the Korean War,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Cho, Grace M. Haunting the Korean Diaspor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Citino, Robert M. Armored Forces: History and Sourcebook,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4.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Tactical Response to Concentrated Artillery, Fort Leavenworth: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1989.
Futrell, Robert.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 1950-1953, New York: Duell,
Sloan and Pearce, 1961.
George, Alexand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in A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Glantz, David, Stumbling Colossus: The Red Army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1998.
Hanson, Victor, The Second World War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7.
Haruki, Wada. The Korean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
Hermes, Walter.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66.
Jordan, David. Understanding Modern Warfa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Li, Xiaobing. Attack at Chosin:Chinese Second Offensive in Korea,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20.
Li, Xiaobing. China’s Battle For Korea: The 1951 Spring Offensiv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9.
Mahoney, Kevin. Formidable Enemies: The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Soldier in the Korean War, Novato: Presidio Press, 2001.
Marshall, S.L.A. Infantry operation and weapons usage in Korea, Chevy Chase: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1953.
Millett, Allan. The War for Korea, 1950-1951: They Came from the North,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Millett, Murray. Military Effective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ossman, Billy. Ebb and Flow,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90.
Murray, Williamson. Military Adaptation in War: With Fear of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Rottman, Gordon L. Korean War Order of Battle: United States, United Nations, and Communist Ground, Naval, and Air Forces, 1950-1953,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Schnabel, James.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The First Year, From the Invasion to the Beginning of Negotiation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72.
Searle, Alaric. Armoured Warfare: A Military, Political and Global History, London: Bloomsbury, 2017.
Shrader, Charles. Communist Logistics in the Korean War, West Port: Greenwood Press, 1995.
Tuck, Christopher Understanding Land Warfare, London: Routledge, 2014.

Zaloga, Grandsen, Soviet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Arms & Armour press, 1984.
Zaloga, Steven J. Tank Warfare in Korea,1950-53, Hong Kong: Concord Publications, 1994.
Zhang, Xiaoming. Red Wings Over the Yalu: China,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Air War in Korea,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2.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50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50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自進<br>劉維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uang, Tzu-chin<br>Liu, Wei-k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張以諾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ang, Yi-nouen_US
dc.creator (作者) 張以諾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ang, Yi-nou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九月-2023 15:47:39 (UTC+8)-
dc.date.available 1-九月-2023 15:47:3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九月-2023 15:47:39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615350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29-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350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1950年夏季爆發的韓戰,是冷戰期間第一場大規模熱戰,也是牽動東北亞局勢的一場大戰。短短半年內,從兩韓之間的衝突,升級為中美兩國的戰爭,時間長達三年之久。以戰爭型態而言,韓戰是一場現代戰爭,除了重視陸、海、空軍等多兵種協同作戰以及現代化科技武器的應用外,更講求戰略、戰術、組織、條令等軍事事務之間的整合及創新,以便將部隊的戰鬥效能發揮到最大。韓戰亦是中共建政後第一場規模龐大的對外戰爭,其戰果影響中共的軍事現代化。
中共軍隊在近三年的戰爭中蒙受慘烈的傷亡,也付出巨額的代價,但是歷經韓戰洗禮過後的中共軍隊,是一支實力大幅強化的武裝力量。面對這場現代戰爭,中共軍隊先是透過軍事適應,根據自身既有傳統,以之為基礎進行軍事適應,採用了許多變通和權宜手段來彌補科技和物質上的劣勢,但也迅速發現光憑如此無法戰勝高度現代化的聯合國軍,因此在盟邦蘇聯的援助基礎下,中共在戰爭期間開啟了科技、戰術、條令等三方面的軍事事務革新。陸軍除了裝備和火力大幅強化外,作戰思維也有大幅轉變和提升;空軍在短短數年內從一支殘破羸弱的舊部隊,快速演化成一支規模龐大的新隊伍,科技上還由舊式螺旋槳世代,進化到噴射機世代。歷經韓戰,中共軍隊對於陸、海、空三軍複合兵種協同作戰有更進一步的掌握,其作戰體系更貼近現代戰爭的需求。韓戰取得的寶貴實戰經驗,為戰後中共大規模展開的蘇聯化建軍行動,打下良好的基礎。總體而言,韓戰讓中共軍隊的實力大幅升級,然而對於中共的敵人而言,卻是多了一個威力強化的敵手。尤其對於國軍而言,是更為棘手的挑戰。

關鍵詞: 韓戰、中共軍隊、人民志願軍、現代戰爭、軍事適應、軍事事務革新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文獻回顧              3
第三節、研究目標              7
第四節、篇章結構              8
第五節、研究方法與可行性          8
第六節、朝鮮半島兵要地誌          10
第二章、韓戰前夕的中共軍隊         13
第一節、中、美軍事實力的較量        13
第二節、戰前整軍與大兵團作戰能力      29
第三節、志願軍的作戰思維          42
第四節、小結                56
第三章、運動戰               58
第一節、入朝初期前三次戰役歷程       58
第二節、前三次戰役的觀察與省思       62
第三節、第四次戰役戰鬥歷程與檢討      71
第四節、第五次戰役戰鬥歷程與檢討      79
第五節、運動戰時期志願軍作戰評論      88
第六節、小結                92
第四章、陣地戰               95
第一節、坑道─野戰複合工事防禦體系的形成  95
第二節、砲兵實力的強化          107
第三節、步兵戰力的提升          123
第四節、小結               129
第五章、反戰車作戰            131
第一節、戰爭前夕中共的戰車知識      131
第二節、中共參戰前的裝甲戰爭       135
第三節、聯軍戰車威脅與中共戰車部隊的侷限 140
第四節、「即興的創作藝術」:多元化偕同反戰車體系   149
第五節、小結                     165
第六章、空中作戰                   168
第一節、戰爭前夕中共的空軍觀與世界空軍學理      168
第二節、地面防空體系的建立              174
第三節、志願空軍的成立與參戰             182
第四節、未盡其功的對地攻擊行動            193
第五節、蘇聯空軍的貢獻與侷限             201
第六節、小結                     205
第七章、心理作戰                   207
第一節、戰前形勢與部隊心理狀態            207
第二節、反美思想教育                 210
第三節、立功、互助、知情解釋、從眾效應        221
第四節、小結                     231
第八章、結論                     233
徵引書目                       241
zh_TW
dc.format.extent 930888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50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韓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共軍隊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人民志願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現代戰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適應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軍事事務革新zh_TW
dc.title (題名) 韓戰期間中共軍隊的軍事試煉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Ordeal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ce during the Korean War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徵引書目
一、中文
(一)史料
(1)檔案、軍事文件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周恩來軍事文選》,北
京: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策彙編(1948年以來)》,呂梁:中共中央晉綏分局,1949。
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部,《朝鮮戰場經驗匯集》,內部參考,1951。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編委會,《抗美援朝戰爭政治工作經驗彙編》,內部參考,1958。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41師司令部,〈一個美軍步兵連的典型調查〉(1951年7月28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42, No.204822.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軍司令部,《兩年抗美援朝作戰經驗總結》,內部參考,1952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司令部,〈雲山戰鬥對美機一師作戰經驗總結〉(1950年12月),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49, No.201371.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編,《砲兵常識》(出版地不詳: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1951),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59, No.205686.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南軍區第四野戰軍司令部編,《戰術思想研究提綱》(內部發行,1950),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1, No.200620.
中國人民解放軍司令部,〈中國人民解放軍現階段武器表〉,National Archive II, RG-242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1950-53, Box 103, 202965.
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學校編審委員會,《高射砲兵戰術筆記》(內部參考:1950年4月),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52, No.205307.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坦克部隊之戰鬥》(1951年3月),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2, No.204449.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司令部軍訓處,《陸空之協同》(內部參考,1951年3月31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9, No.204735.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毛澤東軍事文選》,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出版社,1981。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教育學院訓練部,《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戰史資料選編》,內部參考,1988。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中國人民志願軍砲兵部隊抗美援朝戰爭史:1953年春夏反登陸戰役的組織準備》,內部考:年份不詳。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部,《敵情研究資料之三:美軍編制裝備與戰術》,內部參考,1952。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編,《抗美援朝戰史學習參考資料》,內部參考,1980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編,《戰史教學參考資料》,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81。
中國人民解放軍特種縱隊後勤軍械部編,《軍械工作條例草案摘要暨各級軍械人員之職責》(內部參考,1950年10月),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52, No. 205297.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防空軍:回憶史料、大事記》,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空軍: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砲兵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通信兵:回憶史料》,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總參謀部:回憶史料(1927-1987)》,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5。
佚名,〈空軍筆記〉(日期不詳),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2, No.204491.
佚名,〈翟師長報告目前形勢與任務〉(1950年8月19日),收於佚名,《學習手冊》(手稿),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92, No.202341.
佚名,《學習手冊》(手稿:1951年5月16日),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45, No.204980.
志願軍政治部,〈立功標準與實施辦法暫行規定〉(1951年4月25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04, No.202969.
杜平,《在志願軍總部》,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
步兵第79師司令部,《第五次戰役幾個戰術的總結》,內部參考:1951年。
沈志華,《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周成玉、王忠毓,〈步炮協同計畫〉(1951年10月21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3, No.204522.
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部,《戰術思想與作戰經驗》,出版地不詳:東北軍用圖書社,1948。
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打坦克》,出版地不詳: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1947。
東北軍區政治部,《國文課本》,瀋陽:東北軍區政治部,1949。
洪彥林,《怎樣做工作總結》,上海:聯營書店,1950。
洪學智,《抗美援朝戰爭回憶》,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1。
國防部,《共匪砲兵》,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2。
情報學校匪俄軍事研究處編纂,《匪陸軍慣用戰法綜合研究》,臺北:國防部情報參謀次長室,1960)。
第180師司令部,〈180師司令部通報:部隊防空紀律規定〉(1951年3月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03, No.202922.
第27軍司令部,《入朝作戰總結報告》,內部參考,1958年。
第38軍司令部,《朝鮮作戰經驗總結》,內部參考:1954年。
第38軍政治部,《形勢教育連隊基本教材》(內部參考,1950), 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hinese-Language Publications and Records Captured in Korea, 10/1956 - 1/1958, RG-242, Box 1247, No.127.
第40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軍史綱要:抗美援朝時期》,內部參考,1961。
第50軍司令部,〈戰術問題研究〉(1950年10月15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82, No.201960.
第50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50軍軍史(1949-1985)》,內部參考,1987。
第60軍司令部,〈戰時各級指揮組織之任務制度及工作方法〉(1951年3月10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32, No.204466.
第60軍政治部,《在朝作戰政治工作中幾個問題的總結》,內部參考,1954。
第60軍善後工作辦公室資料彙編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0軍軍史資料彙集(1947-1985)》,內部參考,1986。
第66軍軍史編寫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66軍軍史》,內部參考,1985。
第80師司令部,〈入朝以來對美作戰各軍彙報材料彙集〉(1951年2月12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26, No.204141.
第80師司令部,〈防空情況〉(1951年4月11日),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26, No.204139.
彭德懷傳記編寫組,《彭德懷軍事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
華北軍區司令部,〈部隊防空之參考〉(1950年10月),National Archive II, College Park, Captured Enemy Documents, 1950-53 (North Korea), RG-242, Box 124, No.203990.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砲兵部隊及其運用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出版年不詳。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通信方法─保持秘密及其組織與監督─之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1。
對共軍事研究會,《共匪幹部與士兵訓練及其領導統御管制方法研究》,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2。
對共軍事研究會,《匪空軍之現況及其發展》,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6。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共匪政工制度及其組織與工作重點》,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1)。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共匪陸軍各軍歷史沿革調查》,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5。
對共軍事研究會編,《匪軍步兵訓練概況》,臺北:對共軍事研究會,1953。
劉亞樓軍事文集編輯組,《劉亞樓軍事文集》,北京:藍天出版社,2010。
翰林大學亞洲文化研究所編,《韓國戰爭期中共軍文書(1949-1953.3)》,首爾:翰林大學出版社,2000。
(2)報紙、期刊
《華東前線》
《人民戰士》
《戰友》
《軍政往來》
《長江》
《衛國前線》
《志願軍》

(二)期刊論文
沈志華,〈中蘇聯盟與中國出兵朝鮮的決策:對中國和俄國文獻資料的比較研
究〉,《當代中國史研究》,1996年第5期,頁26-39。
梁鎮三,〈朝鮮戰爭期間中朝高層的矛盾、分歧及其解決:冷戰中社會主義陣營
內國家關係研究案例之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40
(2003),頁55-98。
劉維開,〈蔣中正對韓戰的認知與因應〉,《輔仁歷史學報》,期21(2008年12
月),頁253-282。
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
期40(2003年6月),頁1-54。

(三)學位論文
侯松濤,〈抗美援朝運動中的社會動員〉,北京: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學
位論文,2006。
葉泉宏,〈中共抗美援朝後勤作戰研究(1950-1953)〉,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
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
江光亮,〈抗美援朝運動中江西省的民眾動員研究〉,武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博士學位論文,2015)。

(四)專書
Aronson, Wilson, Sommers等著、余伯泉等譯,《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文化,2021。
白思鼎編,《中國學習蘇聯(1949年至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
李傳薰,《韓戰研究》,臺北:實踐學社,1960。
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沈志華,《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
固城、齊豐、龔黎譯編,《朝鮮戰爭》,牡丹江:黑龍江朝鮮民族出版社,1987。
林斗福,《中共參加韓戰原因之研究》,臺北:黎明文化,1976。
周秀環、張世瑛、馬國正訪問,周維朋紀錄,《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13。
軍史資料圖集編集組,《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圖集: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北京:長城出版社,1986。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抗美援朝戰爭運動戰若干問題研究》,北京:軍
事科學出版社,1994。
徐焰,《第一次較量: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回顧與反思》,北京:中國廣播電視
出版社,1990。
國防部史政處編,《韓戰輯要》,臺北:國防部史政處,1952。
張一鳴、殷石隱,《T-34全方位紀錄:T-34坦克的百科全書》,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9。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中國人民志願軍歷史上的27個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4。
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當代中國空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齊正鈞主編,《戰術學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
齊德學,《你不了解的抗美援朝戰爭》,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
劉昭祥編,《中國軍事制度史: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
Matthew Ridgeway著、王宇欣譯,《北緯三十八度線:李奇微回憶錄》,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13。
Mark Clark著,文士龍譯,《從多瑙河到鴨綠江》,臺北:黎明文化,1974。

二、英文
(一)、史料
Department of the Army, Handbook on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the Army, 1952.
Eighth U.S. Army Korea Headquarters, Enemy Tactics, Carlisle Barracks: U.S. Army Military History Institute, 1951.
Ridgway, Matthew. The Korean War, New York: Doubleday & Company, 1967.
United States War Department General Staff, Japanese Tanks and Tank Tactics, 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 Office, 1944.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Staff Memorandum No.300, Introduction to IL-28 Aircraft into the Chinese Communist Force, 1952.12.29.
Air Force Office of Intelligence, Memorandum for General White, Analysi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ommunist IL-28 Threat and Proposed Counter Action, 1953.2.10.

(二)、專書
Appleman, Roy. South to the Naktong, North to the Yalu,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61.
Bird, Livingston. WWII Ballistics: Armor and Gunnery, Washington DC: Overmatch Press, 2001.
Boose Jr., Donald W. US Army Forces in the Korean War 1950-53, New York: Osprey Publishing, 2005,
Cagle, Manson, The Sea War in Kore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57.
Casey, Steven. Selling the Korean War: Propaganda, Politics, and Public Opin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950-1953,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Chamberlain, Ellis, British and American Tanks of World War II: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British, American and Commonwealth Tanks 1939-1945, New York: ARCO, 1984.
Chang, Cheng. The Hijacked War: The Story of Chinese POWs in the Korean War,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Cho, Grace M. Haunting the Korean Diaspor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8.
Citino, Robert M. Armored Forces: History and Sourcebook,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4.
Combat Studies Institute, Tactical Response to Concentrated Artillery, Fort Leavenworth: U.S. Army Command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1989.
Futrell, Robert.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Korea, 1950-1953, New York: Duell,
Sloan and Pearce, 1961.
George, Alexander. The Chinese Communist Army in Ac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
Glantz, David, Stumbling Colossus: The Red Army on the Eve of World Wa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1998.
Hanson, Victor, The Second World Wars,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7.
Haruki, Wada. The Korean War: An International History, Lond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4.
Hermes, Walter.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66.
Jordan, David. Understanding Modern Warfa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Li, Xiaobing. Attack at Chosin:Chinese Second Offensive in Korea,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20.
Li, Xiaobing. China’s Battle For Korea: The 1951 Spring Offensive,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9.
Mahoney, Kevin. Formidable Enemies: The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Soldier in the Korean War, Novato: Presidio Press, 2001.
Marshall, S.L.A. Infantry operation and weapons usage in Korea, Chevy Chase: Operations Research Offic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1953.
Millett, Allan. The War for Korea, 1950-1951: They Came from the North, Lawren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Millett, Murray. Military Effective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Mossman, Billy. Ebb and Flow,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90.
Murray, Williamson. Military Adaptation in War: With Fear of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Rottman, Gordon L. Korean War Order of Battle: United States, United Nations, and Communist Ground, Naval, and Air Forces, 1950-1953,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s, 2002.
Schnabel, James. The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The First Year, From the Invasion to the Beginning of Negotiation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Dept. of the Army, 1972.
Searle, Alaric. Armoured Warfare: A Military, Political and Global History, London: Bloomsbury, 2017.
Shrader, Charles. Communist Logistics in the Korean War, West Port: Greenwood Press, 1995.
Tuck, Christopher Understanding Land Warfare, London: Routledge, 2014.

Zaloga, Grandsen, Soviet Tanks and Combat Vehicles of World War II, London: Arms & Armour press, 1984.
Zaloga, Steven J. Tank Warfare in Korea,1950-53, Hong Kong: Concord Publications, 1994.
Zhang, Xiaoming. Red Wings Over the Yalu: China,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Air War in Korea, College Station: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2002.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