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侯嘉星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Ho, Ciah-Si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洪文嘉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Hung, Wen-Chia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洪文嘉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ung, Wen-Chia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九月-2023 15:49:07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九月-2023 15:49:07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九月-2023 15:49:07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8153015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35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歷史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8153015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歷經甲午戰敗與義和團拳亂幾盡亡國,士紳們逐漸意識到西學與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使教育由培養菁英逐漸轉向培養國民的現代教育,隨之而來是整體教育的重新定位,教育的內容、目標、方法皆須重新設計,如何調整與用何種教育思想做為調整核心,遂成為近代中國教育在現代化過程中的討論焦點。在此教育變革中,眾多教育機構接連產出各式各樣的教育刊物,其中又以商務印書館所出版的《教育雜誌》最具代表性,在其將近四十年的出版歷程中,不僅是教育新知的傳播平台,更是教育議題的重要論壇,為理解近代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材料。目前《教育雜誌》相關研究大多呈現受到西方衝擊後中國一領域或一層級教育的發展,忽略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新舊交融的衝突與複雜性,同時針對《教育雜誌》內容生產過程與生產參與者的討論,即《教育雜誌》商業運營的本質與編輯作者群體,仍較為缺乏。因此本研究將使用《教育雜誌》的文章內容,透過近年逐漸興起的數位人文研究法,檢視《教育雜誌》作者群體組成與歷年文章討論重點變化,藉此觀察印刷出版企業期刊對新教育的形塑,並探究在《教育雜誌》出版時段(1909-1948)內近代中國的教育轉型歷程。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After the defeat i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chaos caused by the Boxer Rebellion, the gentrie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Western learning and widespread education. This shift led education from cultivating elites to fostering modern education for the entire nation. Alongside this transition came a repositioning of the entire educational landscape, requiring a redesign of educational content, goals, and methods. Adjusting with which educational ideologies became a core concer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education, becoming a focal point of discussion. Within this educational reform, numerou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roduced various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Among them,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as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published by the Commercial Press. Throughout its nearly forty years of publication, it not only served as a platform for disseminating new educational knowledge but also as an important forum for educational issues. It stands as a crucial 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Current research on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large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fields or levels of education in China following Western influence. This approach neglects the conflicts and complexities arising from the merging of old and new dur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Simultaneously,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he content production process and participants in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including the commercial nature of its operation and the group of editorial authors, remain relatively insufficient. Therefore, this study will employ the content of the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and utilize emerging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 methods to examin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uthor group and changes in the focus of articles over the years. This will facilitate an observation of how print publishing enterprises shaped new education 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transition in moder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publication (1909-1948).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 1第二節 研究回顧 3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 13第二章 《教育雜誌》出版背景分析 15第一節 商務印書館初期發展與《教育雜誌》創刊背景 15第二節 主編與《教育雜誌》發展 22第三節 歷年作者統計與關注主題變化 31小結 38第三章 《教育雜誌》作者群社會網絡分析 40第一節 《教育雜誌》作者群社會網絡 40第二節 《教育雜誌》作者網絡相關重要組織 48小結 59第四章 《教育雜誌》中的主要教育議題 61第一節 小學教育 61第二節 職業與師範教育 69第三節 教育與抗戰 76小結 81第五章 結論 84徵引書目 90附錄 9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6405170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3015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教育雜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商務印書館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教育轉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社會網絡研究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出版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教育史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The Commercial Pres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Educational Transition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History of Publishing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History of Education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教育雜誌》與近代中國教育的轉型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Chinese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Transition of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報刊雜誌1.《大夏週報》(上海:1933年)。2.《中央日報》(上海:1928年)。3.《中華教育界》(上海:1912年)。4.《民國日報》(上海:1920-1930年)。5.《民眾教育通訊》(鎮江:1933年)。6.《申報》(上海:1924年)。7.《江蘇省教育會年鑑第一期》(上海:1916年)。8.《東方雜誌》(上海:1904-1932年)。9.《時事新報》(上海:1915-1927年)。10.《時報》(上海:1924年)。11.《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季刊》(南京:1930-1931年)。12.《國立中央大學教育學院教育季刊》(南京:1930年)。13.《教育與人生》(上海:1924年)。14.《教育雜誌》(上海:1909-1948年)。15.《新青年》(上海:1917年)。16.《新聞報》(上海:1924年)。17.《新潮》(北京:1919年)。18.《寰球中國學生報》(上海:1906年)。(二) 工具書1. 《私立大夏大學一覽》,收入張研、孫燕京編,《民國史料叢刊》第1092冊, 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頁103-447。2. 《國立中央大學沿革史》,收入張研、孫燕京編,《民國史料叢刊》第1082 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頁3-74。3. 《國立中央大學教職員錄》,收入張研、孫燕京編,《民國史料叢刊》第 1084冊,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頁153-246。4. 汪征魯、方寶川、馬勇編,《嚴復全集第七卷,政文、序、跋等》,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5. 陳元暉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滙編(教育行政機構及教育團體卷)》,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賈逸君編,《中華民國名人傳》,上海:上海書店,1936。7. 橋川時雄編,《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北京:中華法令編印館,1940。8. 樊蔭南編,《當代中國名人錄》,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1。(三) 專書1.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2. 王飛仙,《期刊、出版與社會文化變遷:五四前後的商務印書館與《學生雜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4。3. 丘為君,《啟蒙、理性與現代性:近代中國啟蒙運動,1895-1925》,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8。4. 朱國仁,《西學東漸與中國高等教育近代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6。5. 何國華,《陶行知教育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新北:稻香出版社,2005。7. 李孝悌,《清末的下層社會啟蒙運動:1901~1911》,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8. 林富士編,《數位人文學白皮書》,臺北:中研院數位文化中心,2017。9. 邱秀香,《清末新式教育的理想與現實—以新式小學堂興辦為中心的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0。10.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主主義的起源與散布》(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臺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0。11. 陳啟天,《近代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12. 舒新城,《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3. 黃炎培,《八十年來》,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08。14. 黃福慶,《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國立中山大學(1924~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8。15. 霍益萍,《近代中國的高等教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16. 瞿立鶴,《清末教育西潮: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萌芽》,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17. 關曉紅,《科舉停廢與近代中國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8. 蘇雲峰,《中國新教育的萌芽與成長(1860~1928)》,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19.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四) 期刊學位論文1. R. Busa, “The Annals of Humanities Computing: The Index Thomisticus.” 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 14:2 (October 1980), pp. 83– 90.2. 王汎森,〈數位人文學之可能性及限制—一個歷史學者的觀察〉,收入項潔編,《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4,頁25-35。3. 田忠梅,〈《教育雜誌》與民國二三十年代中學課程改革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0。4. 呂芳上,〈「學閥」乎?「黨化」乎?民國十四年的東南大學學潮〉,收入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討論集編輯委員會編,《國父建黨一百周年學術 討論集》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頁127-160。5. 李燕華,〈《教育雜誌》與民國時期學前教育的研究〉,呼和浩特:內蒙古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1。6. 沙培德,〈啟蒙「新史學」:轉型期中的中國歷史教科書〉,收入王汎森編,《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頁51-80。7. 區志堅,〈杜威思想在南方—陶行知對於杜威思想的了解〉,收入周佳榮、文兆堅編,《陶行知與近代中國教育》,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10,頁50-104。8. 康傑,〈陶行知的個人觀及其社會改造(1917-1936)〉,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9. 張灝,〈重訪五四:論五四思想的兩歧性〉,收入張灝著,《轉型時代與幽暗意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頁285-306。10. 張灝,〈轉型時代在中國近代思想史與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收入張灝著,《轉型時代與幽暗意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頁151-162。11. 陳以愛,〈五四運動初期江蘇省教育會的南北策略〉,《國史館館刊》,期 43(2015年03月),頁1-52。12. 陳昀秀,〈清末的江蘇教育總會(1905-1911)〉,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13. 喻永慶,〈近代教育期刊與教科書的發展—以《教育雜誌》為例〉,《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卷9期2(2010年03月),頁34-37。14. 曾重凱,〈晚清科舉廢除後傳統士人的動向(1905-1926)〉,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15. 項潔、涂豐恩,〈什麼是數位人文〉,收入項潔編,《從保存到創造:開啟數位人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頁9-28。16. 楊文遠,〈《教育雜誌》與近代中國教育話語變遷〉,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2013。17. 楊琥,〈同鄉、同門、同事、同道:《新青年》主要撰稿人的構成與聚合途徑〉,《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2009年02月),頁54-73。18. 葉韋君,〈後五四時期的知識婦女:《婦女共鳴》的社會網絡(1929-1944)〉,《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期33(2019年06月),頁113-163。19. 劉恆妏,〈二次戰前中國法學教育發展的頓挫:1932年教育改革方案〉,《中正大學法學集刊》,期31(2010年10月),頁163-206。20. 劉雪原,〈《教育雜誌》與民國時期中小學師資問題〉,長春:吉林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5。21. 蔡佳燕,〈清末民初的女子教育思想:以教育雜誌(1909-1928)的相關內容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0。22. 蔡旻遠,〈知識分子的人際關係與政治選擇—以胡適為中心(1917-1924)〉,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23. 鄧宇傑,〈民國十一年「壬戌學制」的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24. 鄭文惠、邱偉雲,〈從「概念」到「概念群」:《新民叢報》「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期10(2016年06月),頁 37-102。25. 遲筠,〈王闓運的女子教育思想與實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8。(五) 資料庫1.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數位資料庫 https://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index.php,瀏覽時間2023年04月19日。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