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宋本」唐人小集研究──刊刻、收藏、傳播與閱讀
The Research of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Reprinted in the Song Dynasty: Publication, Compi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ading
作者 羅珮瑄
Lo, Pei-Hsuan
貢獻者 劉少雄
Liu, Shao-Xiong
羅珮瑄
Lo, Pei-Hsuan
關鍵詞 宋本
書棚本
唐人小集
出版文化
收藏文化
閱讀史
書籍史
文學傳播
唐詩
晚唐詩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in Song Dynasty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by Chan’s Bookstore
Publishing Cultur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Collection Culture
Reading History
Book History
Distribution of the Literary
Tang poetry
Late Tang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九月-2023 15:59:58 (UTC+8)
摘要 宋本唐人小集的收藏、閱讀與傳播蘊藏了多重層次的文學文化議題,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具體考察書籍的生命史,揭示南宋江湖詩人群體的閱讀品味與出版文化如何建構唐人小集與晚唐詩歌的風格,並探討明清文人對宋本唐人小集的接受態度、鑑賞活動、複製行為、乃至附加其上的個人身世與集體意識,甚至挪用其形式、詞彙與意象,成為當代文學文化有機的一部份。
     
     第一章首先界定「宋本唐人小集」的研究範圍,進而分別從文獻學與書誌學的研究成果、從出版文化到文學研究、書籍史研究的視角三個層次進行學術回顧。 第二章將這批宋本唐人小集的詩人群視為一種特殊出版文化下的產物,這群唐代詩人在南宋首先以「小集」的出版形式問世,在當時江湖詩人群體品味的塑造下,成為晚唐風格的代表詩人;歷經明代刊刻選本與熱衷宋本的風潮,這些唐人小集從板式行格到詩歌內容被多次複製;在清代一方面被收編成為由皇帝主導的大型文獻整理成果的一部份,一方面則以珍貴的古董姿態在民間流傳,由書肆、藏家、文人群體所形成的收藏與閱讀體系,透過題跋賦予這些唐人小集新的文學詮釋。
     
     第三章聚焦附錄第一類「存世書棚本」與第二類「其他可能是書棚本的宋刻唐詩小集」當中的唐詩選本,即五代韋縠編纂的《才調集》、南宋李龏編纂的《唐僧弘秀集》南宋趙師秀編纂的唐詩選本《眾妙集》和《二妙集》,這幾部經過宋人出版或手編的唐詩選本,皆為分人體的唐詩選本,與從六朝《文選》以來的分文體與題材內容的選本傳統不同,本章探討這些選本如何橫向連結共享一套詩學品味,而陳宅書籍鋪為什麼要出版這些選本、選本的編選者、讀者與出版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後代讀者如何重新賦予意義、選本的閱讀方法如何隨著需求而變化等文學文化議題。
     
     第四章的主角是宋本唐人小集當中最為傳奇的一部《唐女郎魚玄機詩》,也是相關材料最為豐富的一部詩集,旨在探索對於一部珍本古籍的「鑑賞活動」如何「製作記憶」,存世的南宋中晚期臨安陳氏書棚本《唐女郎魚玄機詩》因其流傳有緒,引起學者與收藏家的關注,並在作為珍本遞藏的過程中不斷透過鑑賞、題跋、拼貼、裝幀、雅集、賦詩等各種藝術與文學活動,建構起一套佞宋的鑑賞話語與群體認同;另一方面,現存魚玄機詩50首,其中49首便來自這部宋刻本,可以說是後世閱讀魚玄機的主要文本,也隨著書籍與圖像的流傳而塑造出才女文化的閱讀視角。本文選取清中葉藏書家黃丕烈、晚清出版家葉德輝以及民國戲曲家吳梅,隨著宋本魚集的遞藏過程,不同專擅的三種文人身分,所公開展示出來大規模的鑑賞活動,以詩歌、肖像、刻版、戲曲等不同媒介,再現魚集相關的典故與軼聞,附加於具有特殊歷史語境和物質性的宋刻本之上,與舊紙所載的魚玄機詩歌,共同凝聚成一套文本記憶。
     第五章為結論。
The publication, compi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ading of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reprinted in the Song Dynasty encompass a multitude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issu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life history of these books and reveal how the reading preferences and publishing culture of the Southern Song Jiang-hu poets shaped the style of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and late Tang poetry.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s Song editions of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their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replication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ssociated with them. This investigation extends to the adaptation of their forms, vocabulary, and imagery, making them an integral par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ulture.
     
     Chapter One initially defines the scope of research on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and subsequently conducts an academic review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achievements of textual and bibliographic studies, the angle of publishing culture to literary research, and the perspective of book history research.
     
     Chapter Two views the poets in thes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as products of a specific publishing culture. These Tang poets first emerged in the Southern Song as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and, shaped by the taste of the poetic community of that period, became representatives of late Tang style. Undergoing Ming dynasty selections and the trend of enthusiasm for Song editions, thes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were duplicated multiple times,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formats to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y were both incorporated into large-scale imperial documentary compilations and preserved as valuable antiquities in the private sphere. The collecting and reading systems formed by bookstores, collectors, and literary communities, along with the annotations and inscriptions, imbued thes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with new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in the appendices: "extant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by Chen’s Bookstore" and "might be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by Chen’s Bookstore". These selections include "Collection of Talents and Elegance" compiled by Wei Hu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The Collection of Tang Eminent Monk" compiled by Li Gong of the Southern Song, as well as "Collection of Inspired Poets" and "Collection of Two Inspired Poets" compiled by Zhao Shixiu of the Southern Song. These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are all categorized by individual authors. Unlike the tradition of selecting poetry based on genres and thematic content since the Six Dynasties` "Zhaoming Anthology", this chapter investigates how these anthologies horizontally connect to share a set of poetic taste. It explores topics such as why Chen’s Bookstore published these antholog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ilers, readers, and publishers of these anthologies, how later generations endowed them with new meanings, and how reading methods of these selections changed with demands.
     
     Chapter Four aims to explore how private book collectors appreciate their collections and create memories for them. “Poems of the Tang Talented Lady Yu Xuan-ji” was published by Chen’s Bookstore in Lin-an City during the Late South Song period and is still extant in its original variant. Because of the way it spread throughout history, it earn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by scholars and collectors who discussed it in scholarly circles or in informal occasions. Of the fifty poems of Yu Xuan-ji forty-nine are collected in this Song Dynasty version, which is the main text from which later generations read Yu Xuan-ji’s poems. Since this version was discover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ollectors used it as an occasion for gatherings to discuss their appreciation for it. They also composed frequent forewords and exchanged poetic pieces related to it. This essay selects three extensive “elegant collections” by private book collector Huang Pi-lie in the middle Qing Period, publisher Ye De-hui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uthor Wu mei in the Republican China to analyze their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Yu Xuan-ji that created memory on the “Poems of the Tang Talented Lady Yu Xuan-ji” of the Song version with their knowledge, judgment and talent during as demonstrated in the texts of their “elegant collections”. Moreover, this memory proves to be a new “text”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remember and reproduce.
     
     Chapter Five serves as the conclusion.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唐人小集、唐人集、唐人選集
     《唐人五十家小集(宋本唐人小集)》,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元和江氏靈鶼閣據南宋陳道人本影刊,第一輯有《楊烱集》二卷、《王勃集》二卷、《盧照隣集》二卷;第二輯有《駱賓王集》三卷、《唐司空文明詩集》三卷;第三輯有《李端詩集》三卷;第四輯有《耿湋詩集》一卷、《嚴維詩集》一卷、《唐靈一詩集》一卷;第五輯有《唐皎然詩集》一卷、《華陽真逸詩》二卷、《戎昱詩集》一卷;第六輯有《戴叔倫集》二卷、《權德輿集》二卷;第七輯有《羊士諤詩集》二卷、《呂衡州詩集》一卷;第八輯有《朱慶餘詩集》一卷、《劉滄詩集》一卷;第九輯有《盧仝詩集》三卷、《項斯詩集》一卷、《喻鳧詩集》一卷;第十輯有《唐求詩集》一卷、《祠部郎曹鄴詩集》二卷、《崔塗詩集》一卷、《張蠙詩集》一卷;第十一輯有《劉駕詩集》一卷、《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第十二輯有《劉叉詩集》三卷、《蘇拯詩集》一卷、《章孝標詩集》一卷、《于濆詩集》一卷、《李丞相詩集》二卷;第十三輯有《唐女郎魚元機詩集》一卷、《唐貫休詩集》一卷、《唐齊己詩集》一卷、《僧無可詩集》二卷;第十四輯有《劉兼詩集》一卷、《王周詩集》一卷、《儲嗣宗詩集》一卷、《章碣詩集》一卷、《李遠詩集》一卷;第十五輯有《會昌進士詩集》一卷、《林寬詩集》一卷、《羅鄴詩集》一卷;第十六輯有《秦韜玉詩集》一卷、《殷文珪詩集》一卷、《唐尚顏詩集》一卷、《于武陵詩集》一卷、《無名氏詩集》一卷、《張司業樂府集》一卷。
     《唐五十家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據明銅活字排印本影印,附杭州大學藏明銅活字本唐人詩集目錄。包含《唐太宗皇帝集》一卷、《李嶠集》二卷、《楊烱集》二卷、《王勃集》二卷、《盧照鄰集》二卷、《虞世南集》一卷、《許敬宗集》一卷、《駱賓王集》二卷、《唐玄宗皇帝集》二卷、《張九齡集》六卷、《張說之集》八卷、《杜審言集》二卷、《沈佺期集》四卷、《蘇廷碩集》二卷、《陳子昂集》二卷、《孟浩然集》三卷、《孫逖集》一卷、《李頎集》三卷、《王昌齡集》二卷、《王維集》六卷、《祖詠集》一卷、《儲光羲集》五卷、《嚴維集》二卷、《崔曙集》一卷、《崔顥集》二卷、《常建集》二卷、《李嘉祐集》二卷、《秦隱君集》一卷、《高常侍集》八卷、《包何集》一卷、《包佶集》一卷、《嚴武集》一卷、《岑嘉州集》八卷。
     《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集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常建詩集》二卷、《周賀詩集》一卷、《唐僧弘秀集》十卷、《唐女郎魚玄機詩》一卷、《朱慶餘詩集》一卷、《李丞相詩集》二卷、《王建詩集》十卷、《甲乙集》十卷、《才調集》十卷、《丁卯集》二卷、《唐求詩集》一卷、《姚少監詩集》五卷、《孟東野詩集》十卷、《杜審言詩集》一卷、《韋蘇州集》十卷。
     《唐詩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997年。當代註解本,第一函有王國安注《王績詩注》、徐定祥注《杜審言詩注》、王啟興、張虹注《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萬競君注《崔顥、崔國輔詩注》、李雲逸注《王昌齡詩注》、范之麟注《李益詩注》、王旋伯注《李紳詩注》、譚優學注《趙嘏詩注》、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鄴詩注》、《于濆詩注》、楊軍、戈春源注《馬戴詩注》;第二函有陳文華注《劉希夷詩注》、周義敢注《張繼詩注》。
     《常建詩集》二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
     《張司業詩集》殘二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李群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碧雲集》三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唐僧弘秀集》十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宋]王安石輯:《宋本唐百家詩選》,日本昭和十一年(1936)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用家藏宋本景印本。
     [元]祝德子訂正:《元刊丁卯詩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席啟寓:《唐詩百名家全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洞庭席氏琴川書屋刊本。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馮舒、馮班評點:《才調集十卷》,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據私藏清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垂雲堂刻本影印。
     羅時進:《丁卯集箋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1999年。
     
     (二)其他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王堯臣等撰,[清]錢東垣等輯釋:《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本。
     [宋]晁公武撰,姚應績編,[清]王先謙校:《衢本郡齋讀書志二十卷,附志二卷》,北京:現代出版社,1987年,中國歷代書目叢刊。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王得臣:《塵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陳正敏:《遯齋閑覽》,《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0編,第11冊。
     [宋]范成大:《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曾季貍撰,[清]胡珽校譌,[清]董金鑑續校:《艇齋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劉瑄:《詩苑眾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叢書集成》本。
     [宋]許琹:《融春小綴》,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據中央圖書館藏宋槧宋印本影印。
     [宋]王應麟:《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陳起編:《江湖後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
     [宋]陳起編:《增廣聖宋高僧詩選》前集一卷,後集三卷,續集一卷,影宋舊鈔本。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經籍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
     [明]江盈科:《雪濤小說(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高濂著,趙立勛等校注:《遵生八牋校注》,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94年。
     [明]陳瑚:《确庵先生文抄》,清同治九年合肥荊氏刻本。
     [明]何良俊撰,李劍雄校點:《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明]毛晉,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
     [清]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士禮居叢書景明鈔本。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清]黃丕烈:《黃丕烈書目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黃丕烈、王國維等:《宋版書考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黃丕烈撰,余鳴鴻、占旭東點校:《黃丕烈藏書題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
     [清]江標:《宋元本行格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據清光緒刊本影印。
     [清]江標撰,王大隆補:《黃丕列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蔣光煦:《東湖叢記》,臺北:新文豐,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本。
     [清]繆荃孫整理:《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元和江標刻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6冊。
     [清]葉昌熾、王欣夫、徐鵬:《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 附書林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莫友芝:《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清光緒常熟瞿氏家塾刻本。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杜甫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目錄與版本
     卞東波:《域外漢籍與宋代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閔蜀浙粵刻書叢考》(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年),頁177-179。
     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
     李致忠:《宋版書敘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4年。
     李開升:《明嘉靖刻本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杜信孚纂輯,周光培、蔣孝達參校:《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於敏中:《天祿琳琅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林聖智主編:《群碧樓藏書特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徐憶農:《活字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麗娟、程有慶:《宋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錄》,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陳紅彥:《元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堅、馬文大撰集:《宋元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傅增湘:《雙鑒樓善本書目》,揚州:廣文書局,1969年。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紹和:《楹書隅錄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萬曼:《唐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葛亞杰:《《駱賓王文集》版本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趙萬里、冀淑英:《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鄧邦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鄧邦述:《群碧樓書目初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據清宣統3年(1911年)江寧鄧邦述鉛印本影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錢曾:《述古堂書目》,收入《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彙編》,上海:古典文獻出版社,1958。
     錢曾著,管庭芬、章玨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
     繆荃孫:《藝風堂藏書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日]阿部隆一:《中國訪書志》,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日]河田熊:《靜嘉堂祕籍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日]長澤規矩也:《宋本書影》,東京:日本書誌學會,1933年。
     [日]小長谷惠吉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解說稿》,東京:くにたち本の会,1936年。
     [日]矢島玄亮:《日本国見在書目錄:集証と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傅珊珊:《國圖藏善本中晚唐文人別集題跋研究》,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丁延峰:〈《唐女郎魚玄機詩》版本源流考〉,《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05期(2012年1月),頁331-359。
     吳哲夫:〈宋版常建詩集〉,《圖書季刊》1卷2期(1970年10月),頁79-80。
     呂海龍:〈《丁卯集》傳世軌跡述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13年9月),頁76-79。
     李明霞:〈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考辨〉,《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年第2期,頁93-96。
     李致忠:〈宋刻唐人文集(一)(二)(三)〉,《文獻》2005年4月第2期、7月第3期、10月第4期,頁4-14、4-13、4-12。
     李致忠:〈魚玄機及其詩集〉,《北京圖書館館刊》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頁68-70。
     李致忠:〈影印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跋〉,《文獻》1999年10月,頁。
     李萬健:〈從《群書四部錄》到《古今書錄》——毋煚目錄學生涯的豐碑〉,《新世紀圖書館》第5期(1989年),頁51-53
     沈津:〈傅斯年圖書館的鎮庫之寶:群玉集、碧雲集〉,《收藏家》2008年8期,頁65-68。
     周勛初:〈敘《全唐詩》成書經過〉,《文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頁249-271。
     張秀玉:〈南宋書棚本《唐女郎魚玄機詩》流傳考述〉,《圖書館界》2012年第3期,頁26-29。
     張佳、楊依、李寅生:〈宋敏求編校整理唐人別集考論〉,《唐都學刊》27卷1期(2011 年1月),頁5-9。
     張錦郎:〈抗戰時期搶救陷區古籍諸說述評〉,《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7期(2013年12月)。
     曹之:〈宋代整理唐集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1期,頁12-17。
     陳尚君:〈所謂江標影宋《唐五十家小集》質疑〉,《東方日報》2015年2月8日,後收入《行走大唐》(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205-207。
     陳斐:〈《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版本源流考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68-76。
     陳植鍔:〈古籍整理與宋代文學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龔祖培:〈《才調集》考〉,《唐代文學研究》1994年(1994年10月),頁681-699。
     程蘇東:〈楊炯《盈川集》版本源流考〉,《文獻季刊》2010年第2期(2010年4月),頁108-119。
     葛兆光:〈唐集瑣記〉,《文獻》1984年4期,頁9-21。
     劉瀏:〈《才調集》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10年7月),頁78-81。
     潘美月:〈宋代四川刊印唐人文集〉,《故宮文物月刊》2卷7期(總第19輯,1984年10月),頁108-114。
     羅鷺〈書棚本唐人小集綜考〉,《國學研究》第3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311-336。
     [日]富嘉吟:〈嘉靖本《唐百家詩集》考略──兼論所謂靈兼鶼閣影宋本《唐人五十家小集》之底本問題〉,《書目季刊》第52卷第3期(2018年12月),頁73-85。
     [日]田中京:〈大東急記念文庫藏『高常侍集』殘本および高適集の諸版本について〉,《學林》第68期(京都:中國藝文研究會,2019年5月),頁27-57。
     
     三、印刷史與出版文化
     田建平:《元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林桂如:《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臺北: 政大出版社,2018年3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蔡惠如,《宋代杭州地區圖書出版事業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錢存訓:《紙與印刷》,收入李約瑟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五卷第一分冊。另有單行本,《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5. 中譯本有劉麟生譯:《中國印刷術源流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38年。
     Lucille Chia(賈晉珠) & Hilde De Weerdt(魏希德) ed., Knowledge and Text Production in an age of print: China 900-1400, Leiden; Boston: Brill, 2011.
     [日]尾崎康:《正史宋元版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中譯本有兩種,陳捷譯:《以正史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喬秀岩、王鏗編譯:《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日]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年。中譯本有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中譯本有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吳啟壽:〈南宋臨安陳氏書籍鋪考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頁183-187。
     吳璧雍:〈從宋本《常建詩集》談臨安御河畔的書商陳起〉,《故宮文物月刊》第277期(2006年4月),頁50-56。
     李仁淵:〈元、明刊《居家必用》與家庭百科的誕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2卷第3分(2021年9月),頁509-560。
     李仁淵:〈個體與結構之間:黃金時期晚清出版史的述說方式〉,《中國出版史研究》第2期(2021年),頁185-191。
     李孟晉:〈宋代書禁與槧本之外流〉,《宋史研究集》第13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頁319-328。
     李致忠:〈善本仿真再造說〉,《版本目錄學研究》2009年10月。
     李傳軍、金霞:〈陳思與陳續芸關系補說〉,《文獻季刊》2007年第3期,頁41-44。
     李傳軍:〈南宋出版業的經營策略与文化傳播──以南宋臨安棚北大街睦親坊陳宅書籍鋪為中心〉,《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4期(總第225期,2009年),頁47-51。
     李傳軍:〈南宋臨安睦親坊陳宅書籍鋪考略〉,《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78-84。
     周彥文:〈宋代坊肆刻書與詩文集傳播的關係〉,《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8卷第1期(1995年6月),頁67-77。
     袁逸:〈明末私人出版業的偽盜之風〉,《出版史研究》第1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
     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文物》1期(1962年1月),頁15-28、53。
     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12月),頁191-223。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詩之典範追尋〉,《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頁227-270。
     張高評:〈宋人詩集之刊行與詩分唐宋──兼論印刷傳媒對宋詩體派之推助〉,《東華漢學》第7期(2008年6月),頁67-128。
     張高評:〈宋代印刷傳媒與讀者之接受反應〉,收入朱剛、侯體健編:《第十一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
     黃寬重:〈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1984年3月),頁133-138。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233-243。
     楊玉成:〈雕版印刷的傳播迴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書籍史研究群」演講,2020年7月28日(未刊稿)。
     劉瓊云:〈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73-120。
     劉瓊云:〈我們可以從明代道德故事類書中讀出什麼?──知識編輯、文化網絡與通俗忠觀〉,《新史學》第30卷第3期(2019年9月),頁1-73。
     潘美月:〈宋刻唐人文集的流傳及其價值〉,收入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
     潘美月:〈南宋最著名的出版家──談陳起刻書〉,《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5期(1984年),頁113-177。
     潘銘燊:〈書業惡風始於南宋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2期(1981年),頁271-281。
     錢存訓:〈論明代銅活字版問題〉,《中央圖書館館刊》特刊(1968年11月),頁129-144。
     [日]一ノ瀬雄一:〈南宋臨安の書鋪に関する一考察〉,《史原》第63號(1986年),頁1-22。
     〔日〕大木康:〈明清における書籍の流通の問題〉,《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第5號(2007年3月),頁31-37。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研究〉,《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50號(1991年1月),頁1-176。
     [日]大木康:〈中国書肆史考─近世を中心に─〉,收入藤本幸夫編:《書物・印刷・本屋: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21年),頁700-717。
     [日]住吉朋彦:〈宋元版研究の道程〉,收入藤本幸夫編:《書物・印刷・本屋: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21年)。
     [日]深澤一幸:〈陳起「芸居乙稿」を読む〉,收入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年),頁153-198。
     [日]尾琦康著,吳璧雍譯:〈宋代雕版印刷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20卷第4期(2003年),頁167-190。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撰,卞東坡、許曉穎譯:〈唐代的手抄本遺產:以文學為例〉,《古典文獻研究》第15輯(2012年7月),頁236-266。
     [美]賈晉珠(Lucile Chia):〈留住記憶:印刷術對於宋代文人記憶和記憶力的重大影響〉,《中國學術與中國思想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 486-498。
     [日]清水茂著,蔡毅譯:〈印刷術的普及與宋代的學問〉,收入《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 88-99。
     
     四、書籍史
     Cynthia J. Brokaw(包筠雅), 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譯本有劉永華、饒佳榮等譯:《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Cynthia J. Brokaw(包筠雅),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Joseph P. McDermott(周紹明),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中譯本有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Lucille Chia(賈晉珠), Printing for profit :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譯本有邱葵等譯,李國慶校:《謀利而印:11至17世紀福建建陽的商業出版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
     Leslie Howsam, Old Books and New Histories: An Orientation to Studies in Book and Print Cluture, Toronto;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6. 中譯本有王興亮譯:《舊書新史:書籍與印刷文化研究定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
     凱斯‧休斯頓(Keith Houston)著,吳煒聲譯:《書的大歷史:橫跨歐亞大陸,歷經六千年,認識推動人類歷史的最強知識載具》,臺北:麥田,2019年。
     侯瑞・夏提葉(Roger Chartier)著,謝柏暉譯:《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費夫賀(Febvre, Lucien Paul Victor)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著,劉陽等譯:《書籍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大庭脩撰,戚印平、王勇、王寶平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水照:〈作品、產品與商品——古代文學作品商品化的一點考察〉,《文學遺產》第2期(2007年5月),頁4-12。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收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國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4輯,頁213-254。
     周啟榮(Chow, Kai-wing):〈明清印刷書籍成本、價格及其商品價值的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卷1期(2010年1月),頁5-17。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257-314。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清華學報》新6卷1‧2期(1967年12月),頁35-43。
     張仲民:〈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關於晚清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5期,頁151-180。
     劉瓊云:〈紙上開國——書籍媒介、知識製作與《皇明英烈傳》中的國朝意識〉,《依大中文與教育學刊》創刊號(2020年6月),頁44-74。
     Susan Cherniack, 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4.1 (Jun., 1994), pp. 5-125.
     Tobie Meyer-Fong(梅爾清), The Printed World: Books, Publishi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66.3 (2007), pp787-817. 中譯本有劉宗靈、鞠北平譯,馬釗校:〈印刷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史林》2008年第4期,頁1-19。
     
     五、藏書家、出版家與收藏文化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丁申:《武林藏書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丁延峰:《海源閣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逸明、李璞編著:《葉德輝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江慶柏著:《近代江蘇藏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
     林申清編:《中國藏書家印鑒》,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范鳳書著:《中國私家藏書史》,北京:大象出版社,2001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善本藏書印章選粹》,臺北:中央圖書館,1988年。
     張碧惠:《晚清藏書家謬荃孫研究》,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年。
     傅璿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浙江:寧波出版社,2001年。
     湯絢:《清初藏書家錢曾研究》,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黃琬淇:《方功惠及其碧琳瑯館藏書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瑞寶:《蘇州藏書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潘祖蔭:《滂喜齋藏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蔡芳定:《葉德輝《書林清話》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錢婉約:《內藤湖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譚卓垣:《清代藏書樓發展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顧志興:《浙江藏書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顧志興:《浙江藏書家藏書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日]小野則秋:《日本藏書印考》,大阪:文友堂書店,1943年。
     [日]青江舜二郎:《竜の星座:內藤湖南のアジア生涯》,東京:朝日新聞社,1966年。
     [日]千葉三郎:《內藤湖南とその時代》,東京:国書刊行会,1986年。
     王桂蘭:《葉昌熾著述及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欣潔:《鄧邦述藏書書目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沈穎宗:《潘祖蔭及其藏書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金英:《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馮敏:《陳起研究──以其詩歌創作和編輯出版為中心》,蘇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4月。
     黃政:《江標生平與著述刻書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黃庭霈:《張乃熊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韻靜:《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趙飛鵬:《黃丕烈〈百宋一廛賦注〉箋證及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趙飛鵬:《楊守敬之藏書及其學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觀海堂藏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趙博雅:《黃丕烈年譜新編》,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年。
     趙惠芬:《傅增湘藏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玉:《孫星衍藏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蔡芳定:《葉德輝觀古堂藏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簡秀娟:《錢謙益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藍文欽:《鐵琴銅劍樓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闕曉雲:《吳騫及其拜經樓藏書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國良:〈明末清初的典籍庋藏與傳承——以錢謙益為主軸的探討〉,《書目季刊》54卷4期(2021年3月),頁1-35。
     王德毅:〈宋敏求的家世與史學〉,《臺大歷史學報》31期(2003年6月),頁123-140。
     江慶柏:〈鄧邦述與群碧樓藏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1期,頁50-55。
     吳啟壽:〈南宋臨安陳氏書籍鋪考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頁183-187。
     李傳軍、金霞:〈陳思與陳續芸關系補說〉,《文獻季刊》2007年第3期,頁41-44。
     李傳軍:〈南宋出版業的經營策略与文化傳播──以南宋臨安棚北大街睦親坊陳宅書籍鋪為中心〉,《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4期(總第225期,2009年),頁47-51。
     李傳軍:〈南宋臨安睦親坊陳宅書籍鋪考略〉,《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78-84。
     侯印國:〈南宋臨安府尹家書籍鋪所刻書及其流傳考〉,《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年第1期(2014年6月),頁127-146。
     俞崇音:〈群碧樓憶舊〉,《蘇州雜志》2004年第2期,頁72-73。
     胡益民、周月亮:〈江湖集編者陳起交遊續考〉,《文獻》1991年1期,頁16。
     修斌、陳琳琳:〈王国維と狩野直喜・內藤湖南〉,《東アジア:歷史と文化》第19號(2010年),頁1-15。
     張宏生:〈《江湖集》編者陳起交遊考〉,《文獻》1989年12月,頁37-54。
     張佳、楊依、李寅生:〈宋敏求編校整理唐人別集考論〉,《唐都學刊》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頁5-9。
     張家榮:〈藏書印之類型與學術價值探論──以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卷2期(2014年12月),頁105-130。
     黃強祺:〈私人藏書的社會利用〉,《圖書雜誌》3期(1984年9月),頁61-62。
     黃嶺:〈江標與藏書史上的「蘇州派」〉,《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2021年7月),頁44-52。
     趙飛鵬:〈《蕘圃藏書題識》與清代學術〉,《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頁127-138。
     劉苑如:〈從品鑑到借鑑──葉德輝輯刻《山公啟事》與閱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8期(2011年3月),頁171-213。
     劉苑如:《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清華中文學報》第11期(2014年6月),頁299-343。
     潘美月:〈南宋最著名的出版家──談陳起刻書〉,《故宮文物月刊》2卷5期(1984年),頁113-117。
     蔣復璁:〈兩浙藏書家印章考〉,《文瀾學報》第3卷第1期(1937年),頁1721-1745。
     鞏本棟:〈論宋敏求在文獻文化史上的地位〉,《新宋學》第7輯(2018年)。
     [日]高橋智:〈中国の蔵書家について〉,收入藤本幸夫編:《書物・印刷・本屋: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21年),頁786-806。
     〔日〕大木康:〈山人陳繼儒とその出版活動〉,《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頁1233-1252。
     
     六、文學與文化研究
     卞東坡:《南宋詩選與宋代詩學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申東城:《《唐詩品匯》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朱易安:《唐詩學史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侯體健:《士人身份與南宋詩文研究》,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2017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成──明代復古詩論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斐:《南宋唐詩選本與詩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0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日]內山精也:《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道坂昭廣:《『王勃集』と王勃文学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16年。
     [日]淺見洋二著,李貴、趙蕊蕊等譯:《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張淘、劉靜、益西拉姆譯:《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內山精也:《宋詩惑問:宋詩は「近世」を表象するか?》,京都:研文出版,2018年。
     Christopher M. B. Nugent(倪健), 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 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中譯本有馮乃希譯:《有詩自唐來:唐代詩歌及其有形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譯本有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2007 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中譯本有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 年。
     Tian, Xiaofei(田曉菲), 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Cambridge, Mass.: published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譯本有《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Tian, Xiaofei(田曉菲),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中譯本有《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Wang, Yugen(王宇根), Ten Thousand Scrolls: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Poetics of Huang Tingjian and the Late Northern So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 中譯本有《萬卷:黃庭堅和北宋晚期詩學中的閱讀與寫作》,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李嘉瑜:《元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虹:《元代唐詩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任雅芳、查屏球:〈紙抄時代文集編纂、流傳方式與文學的傳播──以李白諸小集到正集衍變過程考察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2016年12月),頁20-27。
     查屏球:〈名家選本的初始化效應——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在宋代的流傳與接受〉,《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頁62-73。
     唐梓彬:〈論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對“唐詩”的建構與詩學詮釋〉,《人文中國學報》第26期(2018年6月),頁63-95。
     耿春紅、呂文兵:〈論江湖詩派詩歌的商品化〉,《衡水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2008年6月),頁28-30。
     張宏生:〈關於江湖詩派學晚唐的若干問題〉,《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643-661。
     張佳:〈《唐百家詩選》著作權爭議的祛蔽與坐實──《唐百家詩選》的編選者“非為王安石而是宋敏求”考辨〉,《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0卷2期(2011年4月),頁99-109。
     張健:〈江湖與廟堂之間:晚宋詩歌的邊緣化與詩人的游士化〉,《中國文學學報》第4期(2013年12月),頁237-261。
     陳國球:〈復古餘波──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8年6月),頁51-79。
     陳婧:〈明代“古詩”總集的編纂、出版、接受──從宏觀角度的考察〉,《嶺南學報》復刊第6輯(2016年7月),頁105-133。
     楊玉成:〈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63-132。
     齊治平:〈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唐宋詩之爭(一)(二)(三)(四)(五)〉,《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2、3、4期、1982年第1期(1981年3月、5月、6月、8月、1982年3月),頁52-62、
     鞏本棟:〈“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新論〉,《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34期(2019年2月),頁54-90。
     賴霈澄:〈居士與遺民:論毛晉《明僧弘秀集》的編選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21年6月),頁267-296。
     錢志熙:〈永嘉四靈詩學的再探討——兼論其與江西詩派的關係〉,《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頁50-58。
     錢志熙:〈試論四靈詩風與宋代溫州地域文化的關係〉,《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頁39-50。
     
     七、物質與文人文化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研究》,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何湘:《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研究》,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吳梅:《霜厓三劇》,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李開升:《古籍之為文物》,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趙強:《「物」的崛起:前現代晚期中國審美風尚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羅時進:《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美]伊維德(Wilt L. Idema)著,丁涵譯:〈關於中國文學史中物質性的思考〉,《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1期(總第21期,2013年6月),頁1-14。
     [美]李惠儀:〈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 年9月),頁 35-76。
     Timothy James Brook(卜正民),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r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中譯本有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2004年。
     Meyer-Fong, Tobie Sarah(梅爾清),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中譯本有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衛民:〈曲律文采俱工 案頭場上兩擅──論吳梅的《霜厓三劇》〉上、下,《戲曲藝術》1990年4期、1991年1期,頁69-73、63-66。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頁587-631。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7卷4期(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感官、品味與文化身分──晚明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國文天地》第21期(2010年),頁15-22。
     伍伯常:〈南唐文化與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品味:以文房四寶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3期(2016年7月),頁33-68。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卷4期(2006年12月),頁217-254。
     巫仁恕:〈明清飲食文化中的感官演化與品味塑造──以飲膳書籍與食譜為中心的探討〉,《中國飲食文化》第2卷第2期(2006年7月),頁45-95。
     胡媚媚:〈論清代詩社的基本內涵〉,《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6年1月),頁74-83。
     袁志成:〈嘉道文人結社考錄〉,《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33卷第4期(2012年7月),頁71-74。
     眭駿:〈問梅詩社述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頁117-122。
     
     八、其他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修訂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
     程章燦:《劉克莊年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賀娜:《論戊戌前後(1894-1899)湖南學政與學風之關係:以江標與徐仁鑄為研究對象》,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趙冠群:《兩宋文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日]上田信:《海と帝国:明清時代》(東京:講談社,2005年),中譯本有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李慶:〈關於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學術月刊》第38卷第10號(2006年10月),頁116-125。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第81期(2006年),頁125-171。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收入鄧小南、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5-71。
     羅皓星:〈江標與清季的湖南維新運動(1895-1897)〉,《政大史粹》第12期(2007年6月),頁111-135。
     [日]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冊,頁10-18。
     
     九、電子資源
     (一)台灣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檢索系統http://www.ihp.sinica.edu.tw/ttsweb/fsn/opac.htm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sealdb/System/Assort.jsp
     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RB/RB.html
     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store/frameset.htm
     臺灣大學圖書館中文善本與線裝書http://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Chi/chi_micro.htm
     
     (二)中國
     上海圖書館古籍善本http://www.digilib.sh.cn/dl/gjsb/gjwb.htm
     中國古代典籍http://wenjin.nlc.gov.cn/zjtj/zjtj/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善本http://www.las.ac.cn/subpage/subframe_detail.jsp?SubFrameID=1008
     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gujishanben.htm
     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http://rbdl.calis.edu.cn/index.jsp
     北京故宮藏書http://www.dpm.org.cn/China/default.asp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珍品http://www.lib.bnu.edu.cn/resTS/resTS_gjzp.htm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古籍http://www.lib.tsinghua.edu.cn/find/find_ancient.html
     古籍題記索引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gjtj.htm
     近五十年古籍整理書目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gjzl50.htm
     南京圖書館古籍文獻http://www.jslib.org.cn/njlib_gczy/njlib_gjwx/#
     湖南圖書館古舊文獻資料庫http://220.168.54.219/gujiinfo_DB2.html
     數字方舟古籍圖書庫http://www.digiark.com/tushu/index.html
     中國各地古方志集http://difangzhi.dachengdata.com/tuijian/showTuijianList.action
     愛如生中國方志庫(初、二集)http://aslib.sinica.edu.tw/erclient/setup.htm
     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資源資料庫http://p.nlcpress.com/index.html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國古籍庫http://chrb.lib.cuhk.edu.hk/Index.aspx
     
     (三)東亞
     日本全國漢籍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
     東方學圖書館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toho/html/top.html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shanben.ioc.u-tokyo.ac.jp/list.php
     國立國會圖書館古籍影像資料庫http://dl.ndl.go.jp/#top
     靜嘉堂文庫https://j-dac.jp/infolib/meta/CsvSearch.cgi?null
     國文學研究資料館https://www.nijl.ac.jp/search-find/#database
     奎章閣The Kyujanggak Archives http://kyujanggak.snu.ac.kr/
     (四)美國
     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特藏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yenchinglib/galleries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215151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1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少雄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 Shao-Xiong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羅珮瑄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o, Pei-Hsu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羅珮瑄zh_TW
dc.creator (作者) Lo, Pei-Hsu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九月-2023 15:59:58 (UTC+8)-
dc.date.available 1-九月-2023 15:59:58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九月-2023 15:59:58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215151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85-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215151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宋本唐人小集的收藏、閱讀與傳播蘊藏了多重層次的文學文化議題,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透過具體考察書籍的生命史,揭示南宋江湖詩人群體的閱讀品味與出版文化如何建構唐人小集與晚唐詩歌的風格,並探討明清文人對宋本唐人小集的接受態度、鑑賞活動、複製行為、乃至附加其上的個人身世與集體意識,甚至挪用其形式、詞彙與意象,成為當代文學文化有機的一部份。
     
     第一章首先界定「宋本唐人小集」的研究範圍,進而分別從文獻學與書誌學的研究成果、從出版文化到文學研究、書籍史研究的視角三個層次進行學術回顧。 第二章將這批宋本唐人小集的詩人群視為一種特殊出版文化下的產物,這群唐代詩人在南宋首先以「小集」的出版形式問世,在當時江湖詩人群體品味的塑造下,成為晚唐風格的代表詩人;歷經明代刊刻選本與熱衷宋本的風潮,這些唐人小集從板式行格到詩歌內容被多次複製;在清代一方面被收編成為由皇帝主導的大型文獻整理成果的一部份,一方面則以珍貴的古董姿態在民間流傳,由書肆、藏家、文人群體所形成的收藏與閱讀體系,透過題跋賦予這些唐人小集新的文學詮釋。
     
     第三章聚焦附錄第一類「存世書棚本」與第二類「其他可能是書棚本的宋刻唐詩小集」當中的唐詩選本,即五代韋縠編纂的《才調集》、南宋李龏編纂的《唐僧弘秀集》南宋趙師秀編纂的唐詩選本《眾妙集》和《二妙集》,這幾部經過宋人出版或手編的唐詩選本,皆為分人體的唐詩選本,與從六朝《文選》以來的分文體與題材內容的選本傳統不同,本章探討這些選本如何橫向連結共享一套詩學品味,而陳宅書籍鋪為什麼要出版這些選本、選本的編選者、讀者與出版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後代讀者如何重新賦予意義、選本的閱讀方法如何隨著需求而變化等文學文化議題。
     
     第四章的主角是宋本唐人小集當中最為傳奇的一部《唐女郎魚玄機詩》,也是相關材料最為豐富的一部詩集,旨在探索對於一部珍本古籍的「鑑賞活動」如何「製作記憶」,存世的南宋中晚期臨安陳氏書棚本《唐女郎魚玄機詩》因其流傳有緒,引起學者與收藏家的關注,並在作為珍本遞藏的過程中不斷透過鑑賞、題跋、拼貼、裝幀、雅集、賦詩等各種藝術與文學活動,建構起一套佞宋的鑑賞話語與群體認同;另一方面,現存魚玄機詩50首,其中49首便來自這部宋刻本,可以說是後世閱讀魚玄機的主要文本,也隨著書籍與圖像的流傳而塑造出才女文化的閱讀視角。本文選取清中葉藏書家黃丕烈、晚清出版家葉德輝以及民國戲曲家吳梅,隨著宋本魚集的遞藏過程,不同專擅的三種文人身分,所公開展示出來大規模的鑑賞活動,以詩歌、肖像、刻版、戲曲等不同媒介,再現魚集相關的典故與軼聞,附加於具有特殊歷史語境和物質性的宋刻本之上,與舊紙所載的魚玄機詩歌,共同凝聚成一套文本記憶。
     第五章為結論。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publication, compi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ading of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reprinted in the Song Dynasty encompass a multitude of literary and cultural issu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life history of these books and reveal how the reading preferences and publishing culture of the Southern Song Jiang-hu poets shaped the style of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and late Tang poetry. Additionally, it explores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i`s attitudes towards Song editions of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their appreciation activities, replication behaviors, as well as the personal backgrounds and collective consciousness associated with them. This investigation extends to the adaptation of their forms, vocabulary, and imagery, making them an integral part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culture.
     
     Chapter One initially defines the scope of research on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and subsequently conducts an academic review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the achievements of textual and bibliographic studies, the angle of publishing culture to literary research, and the perspective of book history research.
     
     Chapter Two views the poets in thes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as products of a specific publishing culture. These Tang poets first emerged in the Southern Song as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and, shaped by the taste of the poetic community of that period, became representatives of late Tang style. Undergoing Ming dynasty selections and the trend of enthusiasm for Song editions, thes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were duplicated multiple times,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formats to the content of the poem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y were both incorporated into large-scale imperial documentary compilations and preserved as valuable antiquities in the private sphere. The collecting and reading systems formed by bookstores, collectors, and literary communities, along with the annotations and inscriptions, imbued these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with new literary interpretations.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in the appendices: "extant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by Chen’s Bookstore" and "might be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by Chen’s Bookstore". These selections include "Collection of Talents and Elegance" compiled by Wei Hu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The Collection of Tang Eminent Monk" compiled by Li Gong of the Southern Song, as well as "Collection of Inspired Poets" and "Collection of Two Inspired Poets" compiled by Zhao Shixiu of the Southern Song. These Tang poetry anthologies are all categorized by individual authors. Unlike the tradition of selecting poetry based on genres and thematic content since the Six Dynasties` "Zhaoming Anthology", this chapter investigates how these anthologies horizontally connect to share a set of poetic taste. It explores topics such as why Chen’s Bookstore published these antholog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ilers, readers, and publishers of these anthologies, how later generations endowed them with new meanings, and how reading methods of these selections changed with demands.
     
     Chapter Four aims to explore how private book collectors appreciate their collections and create memories for them. “Poems of the Tang Talented Lady Yu Xuan-ji” was published by Chen’s Bookstore in Lin-an City during the Late South Song period and is still extant in its original variant. Because of the way it spread throughout history, it earn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by scholars and collectors who discussed it in scholarly circles or in informal occasions. Of the fifty poems of Yu Xuan-ji forty-nine are collected in this Song Dynasty version, which is the main text from which later generations read Yu Xuan-ji’s poems. Since this version was discovered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collectors used it as an occasion for gatherings to discuss their appreciation for it. They also composed frequent forewords and exchanged poetic pieces related to it. This essay selects three extensive “elegant collections” by private book collector Huang Pi-lie in the middle Qing Period, publisher Ye De-hui in the Late Qing Perio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uthor Wu mei in the Republican China to analyze their rea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Yu Xuan-ji that created memory on the “Poems of the Tang Talented Lady Yu Xuan-ji” of the Song version with their knowledge, judgment and talent during as demonstrated in the texts of their “elegant collections”. Moreover, this memory proves to be a new “text”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remember and reproduce.
     
     Chapter Five serves as the conclusion.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宋本」的文學文化史:以「宋本唐人小集」為中心…… 1
      第一節 釋題:關於「宋本唐人小集」…………………………………… 4
      第二節 文獻學與書誌學的研究成果……………………………………… 19
      第三節 從出版文化到文學研究…………………………………………… 26
      第四節 書籍史研究的視角………………………………………………… 36
      第五節 論文架構與章節安排……………………………………………… 38
     
     第二章 紙上的詩人群體:宋本唐人小集的出版與複製…………………… 41
      第一節 小集‧選本‧叢刊:南宋書棚本的出版形式與策略…………… 42
      第二節 複製視角中的書籍景觀:明代文人的影宋與叢刊……………… 47
      第三節 製造副文本:清代藏書家的復刻與題跋………………………… 53
      第四節 小結………………………………………………………………… 73
     
     第三章 編纂與傳播:宋本唐人小集中的選本策略與閱讀效應…………… 75
      第一節 韋縠《才調集》與尊杜傳統……………………………………… 76
      第二節 趙師秀《眾妙集》與《二妙集》的晚唐詩學…………………… 93
      第三節 李龏《唐僧弘秀集》與南宋文學僧文化………………………… 98
      第四節 小結:選本的來源與作為來源的選本……………………………107
     
     第四章 鑑賞與記憶:《唐女郎魚玄機詩》的收藏、印刻與復現………… 109
      第一節 版本、詩歌與歷史記憶……………………………………………111
      第二節 佞宋的收藏史:黃丕烈的品題與雅集……………………………119
      第三節 復刻無價寶:葉德輝的出版事業…………………………………129
      第四節 難得有心郎:吳梅的戲曲演繹……………………………………132
      第五節 小結…………………………………………………………………136
     
     第五章 結論……………………………………………………………………138
     
     附錄 宋本唐人小集敘錄………………………………………………………141
     參考文獻…………………………………………………………………………173
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215151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宋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書棚本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人小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出版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收藏文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閱讀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書籍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學傳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唐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晚唐詩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in Song Dynast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oodblock-Reprinted Books by Chan’s Booksto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ublishing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llection Culture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Reading Hist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ook Histo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Distribution of the Litera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Tang poe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ate Tangen_US
dc.title (題名) 「宋本」唐人小集研究──刊刻、收藏、傳播與閱讀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Research of Small Tang Poetry Collections Reprinted in the Song Dynasty: Publication, Compil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ading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一)唐人小集、唐人集、唐人選集
     《唐人五十家小集(宋本唐人小集)》,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元和江氏靈鶼閣據南宋陳道人本影刊,第一輯有《楊烱集》二卷、《王勃集》二卷、《盧照隣集》二卷;第二輯有《駱賓王集》三卷、《唐司空文明詩集》三卷;第三輯有《李端詩集》三卷;第四輯有《耿湋詩集》一卷、《嚴維詩集》一卷、《唐靈一詩集》一卷;第五輯有《唐皎然詩集》一卷、《華陽真逸詩》二卷、《戎昱詩集》一卷;第六輯有《戴叔倫集》二卷、《權德輿集》二卷;第七輯有《羊士諤詩集》二卷、《呂衡州詩集》一卷;第八輯有《朱慶餘詩集》一卷、《劉滄詩集》一卷;第九輯有《盧仝詩集》三卷、《項斯詩集》一卷、《喻鳧詩集》一卷;第十輯有《唐求詩集》一卷、《祠部郎曹鄴詩集》二卷、《崔塗詩集》一卷、《張蠙詩集》一卷;第十一輯有《劉駕詩集》一卷、《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第十二輯有《劉叉詩集》三卷、《蘇拯詩集》一卷、《章孝標詩集》一卷、《于濆詩集》一卷、《李丞相詩集》二卷;第十三輯有《唐女郎魚元機詩集》一卷、《唐貫休詩集》一卷、《唐齊己詩集》一卷、《僧無可詩集》二卷;第十四輯有《劉兼詩集》一卷、《王周詩集》一卷、《儲嗣宗詩集》一卷、《章碣詩集》一卷、《李遠詩集》一卷;第十五輯有《會昌進士詩集》一卷、《林寬詩集》一卷、《羅鄴詩集》一卷;第十六輯有《秦韜玉詩集》一卷、《殷文珪詩集》一卷、《唐尚顏詩集》一卷、《于武陵詩集》一卷、《無名氏詩集》一卷、《張司業樂府集》一卷。
     《唐五十家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據明銅活字排印本影印,附杭州大學藏明銅活字本唐人詩集目錄。包含《唐太宗皇帝集》一卷、《李嶠集》二卷、《楊烱集》二卷、《王勃集》二卷、《盧照鄰集》二卷、《虞世南集》一卷、《許敬宗集》一卷、《駱賓王集》二卷、《唐玄宗皇帝集》二卷、《張九齡集》六卷、《張說之集》八卷、《杜審言集》二卷、《沈佺期集》四卷、《蘇廷碩集》二卷、《陳子昂集》二卷、《孟浩然集》三卷、《孫逖集》一卷、《李頎集》三卷、《王昌齡集》二卷、《王維集》六卷、《祖詠集》一卷、《儲光羲集》五卷、《嚴維集》二卷、《崔曙集》一卷、《崔顥集》二卷、《常建集》二卷、《李嘉祐集》二卷、《秦隱君集》一卷、《高常侍集》八卷、《包何集》一卷、《包佶集》一卷、《嚴武集》一卷、《岑嘉州集》八卷。
     《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集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常建詩集》二卷、《周賀詩集》一卷、《唐僧弘秀集》十卷、《唐女郎魚玄機詩》一卷、《朱慶餘詩集》一卷、《李丞相詩集》二卷、《王建詩集》十卷、《甲乙集》十卷、《才調集》十卷、《丁卯集》二卷、《唐求詩集》一卷、《姚少監詩集》五卷、《孟東野詩集》十卷、《杜審言詩集》一卷、《韋蘇州集》十卷。
     《唐詩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997年。當代註解本,第一函有王國安注《王績詩注》、徐定祥注《杜審言詩注》、王啟興、張虹注《賀知章、包融、張旭、張若虛詩注》、萬競君注《崔顥、崔國輔詩注》、李雲逸注《王昌齡詩注》、范之麟注《李益詩注》、王旋伯注《李紳詩注》、譚優學注《趙嘏詩注》、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鄴詩注》、《于濆詩注》、楊軍、戈春源注《馬戴詩注》;第二函有陳文華注《劉希夷詩注》、周義敢注《張繼詩注》。
     《常建詩集》二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
     《張司業詩集》殘二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李群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碧雲集》三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唐李推官披沙集》六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
     《唐僧弘秀集》十卷,南宋臨安府陳解元宅書籍鋪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宋]王安石輯:《宋本唐百家詩選》,日本昭和十一年(1936)東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用家藏宋本景印本。
     [元]祝德子訂正:《元刊丁卯詩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清]席啟寓:《唐詩百名家全集》,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洞庭席氏琴川書屋刊本。
     [清]彭定求:《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馮舒、馮班評點:《才調集十卷》,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據私藏清康熙四十三年 (1704) 垂雲堂刻本影印。
     羅時進:《丁卯集箋證》,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傅璇琮:《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1999年。
     
     (二)其他
     [唐]魏徵等:《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宋]王堯臣等撰,[清]錢東垣等輯釋:《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本。
     [宋]晁公武撰,姚應績編,[清]王先謙校:《衢本郡齋讀書志二十卷,附志二卷》,北京:現代出版社,1987年,中國歷代書目叢刊。
     [宋]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宋]王得臣:《塵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宋]陳正敏:《遯齋閑覽》,《全宋筆記》(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第10編,第11冊。
     [宋]范成大:《吳郡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曾季貍撰,[清]胡珽校譌,[清]董金鑑續校:《艇齋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劉瑄:《詩苑眾芳》,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叢書集成》本。
     [宋]許琹:《融春小綴》,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據中央圖書館藏宋槧宋印本影印。
     [宋]王應麟:《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宋]陳起編:《江湖後集》,杭州:杭州出版社,2015年,文瀾閣欽定四庫全書。
     [宋]陳起編:《增廣聖宋高僧詩選》前集一卷,後集三卷,續集一卷,影宋舊鈔本。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元]馬端臨著:《文獻通考・經籍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
     [明]江盈科:《雪濤小說(外四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明]高濂著,趙立勛等校注:《遵生八牋校注》,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1994年。
     [明]陳瑚:《确庵先生文抄》,清同治九年合肥荊氏刻本。
     [明]何良俊撰,李劍雄校點:《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明]曹學佺:《蜀中廣記》,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年。
     [明]毛晉,潘景鄭校訂:《汲古閣書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明]貝瓊:《清江貝先生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文津閣四庫全書。
     [清]毛扆:《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士禮居叢書景明鈔本。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清]阮元撰,鄧經元點校:《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清]黃丕烈:《黃丕烈書目題跋》,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黃丕烈:《百宋一廛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黃丕烈:《蕘圃藏書題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清]黃丕烈、王國維等:《宋版書考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清]黃丕烈撰,余鳴鴻、占旭東點校:《黃丕烈藏書題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清]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
     [清]江標:《宋元本行格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據清光緒刊本影印。
     [清]江標撰,王大隆補:《黃丕列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清]蔣光煦:《東湖叢記》,臺北:新文豐,1989年,叢書集成續編本。
     [清]繆荃孫整理:《士禮居藏書題跋記續》,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據清光緒二十二年元和江標刻本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第6冊。
     [清]葉昌熾、王欣夫、徐鵬:《藏書紀事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葉德輝:《書林清話 附書林餘話》,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清]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清]莫友芝:《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清光緒常熟瞿氏家塾刻本。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杜甫研究資料彙編》,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錢鍾書:《宋詩選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二、目錄與版本
     卞東波:《域外漢籍與宋代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閔蜀浙粵刻書叢考》(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年),頁177-179。
     北京圖書館編:《中國版刻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年。
     李致忠:《宋版書敘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4年。
     李開升:《明嘉靖刻本研究》,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杜信孚纂輯,周光培、蔣孝達參校:《明代版刻綜錄》,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於敏中:《天祿琳琅書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林聖智主編:《群碧樓藏書特展》,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8年。
     姚名達:《中國目錄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孫猛:《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詳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孫琴安:《唐詩選本六百種提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徐憶農:《活字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張麗娟、程有慶:《宋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錄》,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
     陳紅彥:《元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陳堅、馬文大撰集:《宋元版刻圖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傅增湘:《雙鑒樓善本書目》,揚州:廣文書局,1969年。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楊紹和:《楹書隅錄續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
     萬曼:《唐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葛亞杰:《《駱賓王文集》版本研究》,浙江大學人文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趙萬里、冀淑英:《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鄧邦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鄧邦述:《群碧樓書目初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據清宣統3年(1911年)江寧鄧邦述鉛印本影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鄧邦述:《群碧樓善本書目》,臺北:廣文書局,1967年。
     錢曾:《述古堂書目》,收入《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彙編》,上海:古典文獻出版社,1958。
     錢曾著,管庭芬、章玨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京都: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80年。
     繆荃孫:《藝風堂藏書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日]阿部隆一:《中國訪書志》,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日]河田熊:《靜嘉堂祕籍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日]長澤規矩也:《宋本書影》,東京:日本書誌學會,1933年。
     [日]小長谷惠吉編:《日本國見在書目錄解說稿》,東京:くにたち本の会,1936年。
     [日]矢島玄亮:《日本国見在書目錄:集証と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4年)。
     傅珊珊:《國圖藏善本中晚唐文人別集題跋研究》,貴州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16年。
     丁延峰:〈《唐女郎魚玄機詩》版本源流考〉,《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05期(2012年1月),頁331-359。
     吳哲夫:〈宋版常建詩集〉,《圖書季刊》1卷2期(1970年10月),頁79-80。
     呂海龍:〈《丁卯集》傳世軌跡述論〉,《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3期(2013年9月),頁76-79。
     李明霞:〈宋蜀刻〈唐六十家集〉版本考辨〉,《四川圖書館學報》2012年第2期,頁93-96。
     李致忠:〈宋刻唐人文集(一)(二)(三)〉,《文獻》2005年4月第2期、7月第3期、10月第4期,頁4-14、4-13、4-12。
     李致忠:〈魚玄機及其詩集〉,《北京圖書館館刊》第2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頁68-70。
     李致忠:〈影印宋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跋〉,《文獻》1999年10月,頁。
     李萬健:〈從《群書四部錄》到《古今書錄》——毋煚目錄學生涯的豐碑〉,《新世紀圖書館》第5期(1989年),頁51-53
     沈津:〈傅斯年圖書館的鎮庫之寶:群玉集、碧雲集〉,《收藏家》2008年8期,頁65-68。
     周勛初:〈敘《全唐詩》成書經過〉,《文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3月),頁249-271。
     張秀玉:〈南宋書棚本《唐女郎魚玄機詩》流傳考述〉,《圖書館界》2012年第3期,頁26-29。
     張佳、楊依、李寅生:〈宋敏求編校整理唐人別集考論〉,《唐都學刊》27卷1期(2011 年1月),頁5-9。
     張錦郎:〈抗戰時期搶救陷區古籍諸說述評〉,《佛教圖書館館刊》第57期(2013年12月)。
     曹之:〈宋代整理唐集考略〉,《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7年1期,頁12-17。
     陳尚君:〈所謂江標影宋《唐五十家小集》質疑〉,《東方日報》2015年2月8日,後收入《行走大唐》(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年),頁205-207。
     陳斐:〈《王荊公唐百家詩選》版本源流考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1期(2012年11月),頁68-76。
     陳植鍔:〈古籍整理與宋代文學研究〉,《古籍整理與研究》第1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傅璇琮、龔祖培:〈《才調集》考〉,《唐代文學研究》1994年(1994年10月),頁681-699。
     程蘇東:〈楊炯《盈川集》版本源流考〉,《文獻季刊》2010年第2期(2010年4月),頁108-119。
     葛兆光:〈唐集瑣記〉,《文獻》1984年4期,頁9-21。
     劉瀏:〈《才調集》版本源流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4期(2010年7月),頁78-81。
     潘美月:〈宋代四川刊印唐人文集〉,《故宮文物月刊》2卷7期(總第19輯,1984年10月),頁108-114。
     羅鷺〈書棚本唐人小集綜考〉,《國學研究》第3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頁311-336。
     [日]富嘉吟:〈嘉靖本《唐百家詩集》考略──兼論所謂靈兼鶼閣影宋本《唐人五十家小集》之底本問題〉,《書目季刊》第52卷第3期(2018年12月),頁73-85。
     [日]田中京:〈大東急記念文庫藏『高常侍集』殘本および高適集の諸版本について〉,《學林》第68期(京都:中國藝文研究會,2019年5月),頁27-57。
     
     三、印刷史與出版文化
     田建平:《元代出版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林桂如:《勸善垂戒,孝行可風:從中日出版文化論漢籍之東傳與承衍》,臺北: 政大出版社,2018年3月。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兼論圖書傳播與詩分唐宋》,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蔡惠如,《宋代杭州地區圖書出版事業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錢存訓:《紙與印刷》,收入李約瑟編:《中國科學技術史》(上海: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五卷第一分冊。另有單行本,《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繆詠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Thomas Francis Carter,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in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5. 中譯本有劉麟生譯:《中國印刷術源流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38年。
     Lucille Chia(賈晉珠) & Hilde De Weerdt(魏希德) ed., Knowledge and Text Production in an age of print: China 900-1400, Leiden; Boston: Brill, 2011.
     [日]尾崎康:《正史宋元版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9年。中譯本有兩種,陳捷譯:《以正史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喬秀岩、王鏗編譯:《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
     [日]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学出版会,2002年。中譯本有李俄憲譯:《中國出版文化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年。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中譯本有周保雄譯:《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吳啟壽:〈南宋臨安陳氏書籍鋪考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頁183-187。
     吳璧雍:〈從宋本《常建詩集》談臨安御河畔的書商陳起〉,《故宮文物月刊》第277期(2006年4月),頁50-56。
     李仁淵:〈元、明刊《居家必用》與家庭百科的誕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2卷第3分(2021年9月),頁509-560。
     李仁淵:〈個體與結構之間:黃金時期晚清出版史的述說方式〉,《中國出版史研究》第2期(2021年),頁185-191。
     李孟晉:〈宋代書禁與槧本之外流〉,《宋史研究集》第13輯(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頁319-328。
     李致忠:〈善本仿真再造說〉,《版本目錄學研究》2009年10月。
     李傳軍、金霞:〈陳思與陳續芸關系補說〉,《文獻季刊》2007年第3期,頁41-44。
     李傳軍:〈南宋出版業的經營策略与文化傳播──以南宋臨安棚北大街睦親坊陳宅書籍鋪為中心〉,《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4期(總第225期,2009年),頁47-51。
     李傳軍:〈南宋臨安睦親坊陳宅書籍鋪考略〉,《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78-84。
     周彥文:〈宋代坊肆刻書與詩文集傳播的關係〉,《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8卷第1期(1995年6月),頁67-77。
     袁逸:〈明末私人出版業的偽盜之風〉,《出版史研究》第1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
     宿白:〈南宋的雕版印刷〉,《文物》1期(1962年1月),頁15-28、53。
     張高評:〈北宋讀詩詩與宋代詩學──從傳播與接受之視角切入〉,《漢學研究》第24卷第1期(2006年12月),頁191-223。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之新變自得──兼論唐人別集之雕印與宋詩之典範追尋〉,《文與哲》第10期(2007年6月),頁227-270。
     張高評:〈宋人詩集之刊行與詩分唐宋──兼論印刷傳媒對宋詩體派之推助〉,《東華漢學》第7期(2008年6月),頁67-128。
     張高評:〈宋代印刷傳媒與讀者之接受反應〉,收入朱剛、侯體健編:《第十一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1年),頁。
     黃寬重:〈南宋活字印刷史料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第1分(1984年3月),頁133-138。後收入《南宋史研究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頁233-243。
     楊玉成:〈雕版印刷的傳播迴路〉,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書籍史研究群」演講,2020年7月28日(未刊稿)。
     劉瓊云:〈天道、治術、商品:《忠經》之出版與明代忠文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4卷第2期(2014年6月),頁73-120。
     劉瓊云:〈我們可以從明代道德故事類書中讀出什麼?──知識編輯、文化網絡與通俗忠觀〉,《新史學》第30卷第3期(2019年9月),頁1-73。
     潘美月:〈宋刻唐人文集的流傳及其價值〉,收入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6年)。
     潘美月:〈南宋最著名的出版家──談陳起刻書〉,《故宮文物月刊》第2卷第5期(1984年),頁113-177。
     潘銘燊:〈書業惡風始於南宋考〉,《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2期(1981年),頁271-281。
     錢存訓:〈論明代銅活字版問題〉,《中央圖書館館刊》特刊(1968年11月),頁129-144。
     [日]一ノ瀬雄一:〈南宋臨安の書鋪に関する一考察〉,《史原》第63號(1986年),頁1-22。
     〔日〕大木康:〈明清における書籍の流通の問題〉,《中国古籍文化研究》第5號(2007年3月),頁31-37。
     〔日〕大木康:〈明末江南における出版文化の研究〉,《広島大学文学部紀要》第50號(1991年1月),頁1-176。
     [日]大木康:〈中国書肆史考─近世を中心に─〉,收入藤本幸夫編:《書物・印刷・本屋: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21年),頁700-717。
     [日]住吉朋彦:〈宋元版研究の道程〉,收入藤本幸夫編:《書物・印刷・本屋: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21年)。
     [日]深澤一幸:〈陳起「芸居乙稿」を読む〉,收入梅原郁編:《中國近世の都市と文化》(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4年),頁153-198。
     [日]尾琦康著,吳璧雍譯:〈宋代雕版印刷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第20卷第4期(2003年),頁167-190。
     [美]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撰,卞東坡、許曉穎譯:〈唐代的手抄本遺產:以文學為例〉,《古典文獻研究》第15輯(2012年7月),頁236-266。
     [美]賈晉珠(Lucile Chia):〈留住記憶:印刷術對於宋代文人記憶和記憶力的重大影響〉,《中國學術與中國思想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 486-498。
     [日]清水茂著,蔡毅譯:〈印刷術的普及與宋代的學問〉,收入《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頁 88-99。
     
     四、書籍史
     Cynthia J. Brokaw(包筠雅), Commerce in culture: The Sibao book trade in the Qing and Republican perio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譯本有劉永華、饒佳榮等譯:《文化貿易:清代至民國時期四堡的書籍交易》,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Cynthia J. Brokaw(包筠雅), On the History of the Book in China, 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dited by Cynthia J. Brokaw and Kai-wing Chow,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Joseph P. McDermott(周紹明),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中譯本有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中華帝國晚期的書籍與士人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Lucille Chia(賈晉珠), Printing for profit :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 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 Cambridge, Mass. ; London : Publish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中譯本有邱葵等譯,李國慶校:《謀利而印:11至17世紀福建建陽的商業出版者》,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
     Leslie Howsam, Old Books and New Histories: An Orientation to Studies in Book and Print Cluture, Toronto; Buffal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06. 中譯本有王興亮譯:《舊書新史:書籍與印刷文化研究定向》,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年。
     凱斯‧休斯頓(Keith Houston)著,吳煒聲譯:《書的大歷史:橫跨歐亞大陸,歷經六千年,認識推動人類歷史的最強知識載具》,臺北:麥田,2019年。
     侯瑞・夏提葉(Roger Chartier)著,謝柏暉譯:《書籍的秩序:歐洲的讀者、作者與圖書館(14-18世紀),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
     費夫賀(Febvre, Lucien Paul Victor)著,李鴻志譯:《印刷書的誕生》,臺北:貓頭鷹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2005年。
     [法]弗雷德里克‧巴比耶(Jean Frédéric Bazille)著,劉陽等譯:《書籍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日]大庭脩撰,戚印平、王勇、王寶平譯:《江戶時代中國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水照:〈作品、產品與商品——古代文學作品商品化的一點考察〉,《文學遺產》第2期(2007年5月),頁4-12。
     李仁淵:〈閱讀史的課題與觀點:實踐、過程、效應〉,收入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編,《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國研究集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4輯,頁213-254。
     周啟榮(Chow, Kai-wing):〈明清印刷書籍成本、價格及其商品價值的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卷1期(2010年1月),頁5-17。
     秦曼儀:〈書籍史方法論的反省與實踐──馬爾坦和夏提埃對於書籍、閱讀及書寫文化史的研究〉,《臺大歷史學報》第41期(2008年6月),頁257-314。
     翁同文:〈印刷術對於書籍成本的影響〉,《清華學報》新6卷1‧2期(1967年12月),頁35-43。
     張仲民:〈從書籍史到閱讀史——關於晚清書籍史閱讀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史林》2007年5期,頁151-180。
     劉瓊云:〈紙上開國——書籍媒介、知識製作與《皇明英烈傳》中的國朝意識〉,《依大中文與教育學刊》創刊號(2020年6月),頁44-74。
     Susan Cherniack, Book Culture and Textual Transmission in Sung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54.1 (Jun., 1994), pp. 5-125.
     Tobie Meyer-Fong(梅爾清), The Printed World: Books, Publishing Cultur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66.3 (2007), pp787-817. 中譯本有劉宗靈、鞠北平譯,馬釗校:〈印刷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史林》2008年第4期,頁1-19。
     
     五、藏書家、出版家與收藏文化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丁申:《武林藏書錄》,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丁延峰:《海源閣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王逸明、李璞編著:《葉德輝年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年。
     江慶柏著:《近代江蘇藏書研究》,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
     林申清編:《中國藏書家印鑒》,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
     范鳳書著:《中國私家藏書史》,北京:大象出版社,2001年。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編:《善本藏書印章選粹》,臺北:中央圖書館,1988年。
     張碧惠:《晚清藏書家謬荃孫研究》,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傅璇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寧波:寧波出版社,2001年。
     傅璿琮、謝灼華主編:《中國藏書通史》,浙江:寧波出版社,2001年。
     湯絢:《清初藏書家錢曾研究》,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1年。
     黃琬淇:《方功惠及其碧琳瑯館藏書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葉瑞寶:《蘇州藏書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潘祖蔭:《滂喜齋藏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蔡芳定:《葉德輝《書林清話》研究》,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1年。
     錢婉約:《內藤湖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譚卓垣:《清代藏書樓發展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
     顧志興:《浙江藏書史》,杭州:杭州出版社,2006年。
     顧志興:《浙江藏書家藏書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日]小野則秋:《日本藏書印考》,大阪:文友堂書店,1943年。
     [日]青江舜二郎:《竜の星座:內藤湖南のアジア生涯》,東京:朝日新聞社,1966年。
     [日]千葉三郎:《內藤湖南とその時代》,東京:国書刊行会,1986年。
     王桂蘭:《葉昌熾著述及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吳欣潔:《鄧邦述藏書書目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沈穎宗:《潘祖蔭及其藏書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金英:《聊城楊氏海源閣藏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馮敏:《陳起研究──以其詩歌創作和編輯出版為中心》,蘇州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3年4月。
     黃政:《江標生平與著述刻書考》,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6月。
     黃庭霈:《張乃熊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黃韻靜:《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
     趙飛鵬:《黃丕烈〈百宋一廛賦注〉箋證及相關問題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趙飛鵬:《楊守敬之藏書及其學術》,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觀海堂藏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趙博雅:《黃丕烈年譜新編》,河北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10年。
     趙惠芬:《傅增湘藏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劉玉:《孫星衍藏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蔡芳定:《葉德輝觀古堂藏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
     簡秀娟:《錢謙益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藍文欽:《鐵琴銅劍樓藏書研究》,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闕曉雲:《吳騫及其拜經樓藏書研究》,台北大學古典文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王國良:〈明末清初的典籍庋藏與傳承——以錢謙益為主軸的探討〉,《書目季刊》54卷4期(2021年3月),頁1-35。
     王德毅:〈宋敏求的家世與史學〉,《臺大歷史學報》31期(2003年6月),頁123-140。
     江慶柏:〈鄧邦述與群碧樓藏書〉,《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1期,頁50-55。
     吳啟壽:〈南宋臨安陳氏書籍鋪考略〉,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編:《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頁183-187。
     李傳軍、金霞:〈陳思與陳續芸關系補說〉,《文獻季刊》2007年第3期,頁41-44。
     李傳軍:〈南宋出版業的經營策略与文化傳播──以南宋臨安棚北大街睦親坊陳宅書籍鋪為中心〉,《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4卷第4期(總第225期,2009年),頁47-51。
     李傳軍:〈南宋臨安睦親坊陳宅書籍鋪考略〉,《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7年6月),頁78-84。
     侯印國:〈南宋臨安府尹家書籍鋪所刻書及其流傳考〉,《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年第1期(2014年6月),頁127-146。
     俞崇音:〈群碧樓憶舊〉,《蘇州雜志》2004年第2期,頁72-73。
     胡益民、周月亮:〈江湖集編者陳起交遊續考〉,《文獻》1991年1期,頁16。
     修斌、陳琳琳:〈王国維と狩野直喜・內藤湖南〉,《東アジア:歷史と文化》第19號(2010年),頁1-15。
     張宏生:〈《江湖集》編者陳起交遊考〉,《文獻》1989年12月,頁37-54。
     張佳、楊依、李寅生:〈宋敏求編校整理唐人別集考論〉,《唐都學刊》第27卷第1期(2011年1月),頁5-9。
     張家榮:〈藏書印之類型與學術價值探論──以傅斯年圖書館館藏為例〉,《國家圖書館館刊》103卷2期(2014年12月),頁105-130。
     黃強祺:〈私人藏書的社會利用〉,《圖書雜誌》3期(1984年9月),頁61-62。
     黃嶺:〈江標與藏書史上的「蘇州派」〉,《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4期(2021年7月),頁44-52。
     趙飛鵬:〈《蕘圃藏書題識》與清代學術〉,《成大中文學報》第8期(2000年6月),頁127-138。
     劉苑如:〈從品鑑到借鑑──葉德輝輯刻《山公啟事》與閱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8期(2011年3月),頁171-213。
     劉苑如:《地獄版權──葉德輝印經因緣考》,《清華中文學報》第11期(2014年6月),頁299-343。
     潘美月:〈南宋最著名的出版家──談陳起刻書〉,《故宮文物月刊》2卷5期(1984年),頁113-117。
     蔣復璁:〈兩浙藏書家印章考〉,《文瀾學報》第3卷第1期(1937年),頁1721-1745。
     鞏本棟:〈論宋敏求在文獻文化史上的地位〉,《新宋學》第7輯(2018年)。
     [日]高橋智:〈中国の蔵書家について〉,收入藤本幸夫編:《書物・印刷・本屋:日中韓をめぐる本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21年),頁786-806。
     〔日〕大木康:〈山人陳繼儒とその出版活動〉,《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1990年),頁1233-1252。
     
     六、文學與文化研究
     卞東坡:《南宋詩選與宋代詩學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申東城:《《唐詩品匯》研究》,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朱易安:《唐詩學史論稿》,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侯體健:《士人身份與南宋詩文研究》,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8年。
     孫春青:《明代唐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2017年。
     張伯偉:《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方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張宏生:《江湖詩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陳國球:《唐詩的傳成──明代復古詩論研究》,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陳斐:《南宋唐詩選本與詩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13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蔡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1990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日]內山精也:《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淺見洋二著,金程宇、岡田千穗譯:《距離與想象: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日]道坂昭廣:《『王勃集』と王勃文学研究》,東京:研文出版,2016年。
     [日]淺見洋二著,李貴、趙蕊蕊等譯:《文本的密碼:社會語境中的宋代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內山精也著,朱剛、張淘、劉靜、益西拉姆譯:《廟堂與江湖──宋代詩學的空間》,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
     [日]內山精也:《宋詩惑問:宋詩は「近世」を表象するか?》,京都:研文出版,2018年。
     Christopher M. B. Nugent(倪健), 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 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中譯本有馮乃希譯:《有詩自唐來:唐代詩歌及其有形世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 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s`: 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中譯本有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2007 年。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 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 (827-86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中譯本有賈晉華、錢彥譯:《晚唐:九世紀中葉的中國詩歌(827-860)》,北京:三聯書店,2011 年。
     Tian, Xiaofei(田曉菲), 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 th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Cambridge, Mass.: published by th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譯本有《烽火與流星:蕭梁王朝的文學與文化》,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年。
     Tian, Xiaofei(田曉菲),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 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中譯本有《塵几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Wang, Yugen(王宇根), Ten Thousand Scrolls: Reading and Writing in the Poetics of Huang Tingjian and the Late Northern So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1. 中譯本有《萬卷:黃庭堅和北宋晚期詩學中的閱讀與寫作》,北京:三聯書店,2015年。
     李嘉瑜:《元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張虹:《元代唐詩學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蔡瑜:《宋代唐詩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
     任雅芳、查屏球:〈紙抄時代文集編纂、流傳方式與文學的傳播──以李白諸小集到正集衍變過程考察為中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6期(2016年12月),頁20-27。
     查屏球:〈名家選本的初始化效應——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在宋代的流傳與接受〉,《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頁62-73。
     唐梓彬:〈論王安石《唐百家詩選》對“唐詩”的建構與詩學詮釋〉,《人文中國學報》第26期(2018年6月),頁63-95。
     耿春紅、呂文兵:〈論江湖詩派詩歌的商品化〉,《衡水學院學報》第10卷第3期(2008年6月),頁28-30。
     張宏生:〈關於江湖詩派學晚唐的若干問題〉,《唐代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643-661。
     張佳:〈《唐百家詩選》著作權爭議的祛蔽與坐實──《唐百家詩選》的編選者“非為王安石而是宋敏求”考辨〉,《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0卷2期(2011年4月),頁99-109。
     張健:〈江湖與廟堂之間:晚宋詩歌的邊緣化與詩人的游士化〉,《中國文學學報》第4期(2013年12月),頁237-261。
     陳國球:〈復古餘波──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初探〉,《政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8年6月),頁51-79。
     陳婧:〈明代“古詩”總集的編纂、出版、接受──從宏觀角度的考察〉,《嶺南學報》復刊第6輯(2016年7月),頁105-133。
     楊玉成:〈後設詩歌:唐代論詩詩與文學閱讀〉,《淡江中文學報》第14期(2006年6月),頁63-132。
     齊治平:〈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唐宋詩之爭(一)(二)(三)(四)(五)〉,《北京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2、3、4期、1982年第1期(1981年3月、5月、6月、8月、1982年3月),頁52-62、
     鞏本棟:〈“欲知唐詩者,觀此足矣”——王安石《唐百家詩選》新論〉,《中華文史論叢》總第134期(2019年2月),頁54-90。
     賴霈澄:〈居士與遺民:論毛晉《明僧弘秀集》的編選意義〉,《政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21年6月),頁267-296。
     錢志熙:〈永嘉四靈詩學的再探討——兼論其與江西詩派的關係〉,《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2期,頁50-58。
     錢志熙:〈試論四靈詩風與宋代溫州地域文化的關係〉,《文學遺產》2007年第2期,頁39-50。
     
     七、物質與文人文化
     王文榮:《明清江南文人結社研究》,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9年。
     何湘:《清代湖湘文人社群研究》,蘇州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5年。
     吳梅:《霜厓三劇》,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李開升:《古籍之為文物》,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
     趙強:《「物」的崛起:前現代晚期中國審美風尚的變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羅時進:《地域‧家族‧文學:清代江南詩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美]伊維德(Wilt L. Idema)著,丁涵譯:〈關於中國文學史中物質性的思考〉,《中正漢學研究》2013年第1期(總第21期,2013年6月),頁1-14。
     [美]李惠儀:〈世變與玩物──略論清初文人的審美風尚〉,《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3期(2008 年9月),頁 35-76。
     Timothy James Brook(卜正民),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Berker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中譯本有方駿等譯:《縱樂的困惑——明代的商業與文化》,臺北:聯經,2004年。
     Meyer-Fong, Tobie Sarah(梅爾清), 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中譯本有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衛民:〈曲律文采俱工 案頭場上兩擅──論吳梅的《霜厓三劇》〉上、下,《戲曲藝術》1990年4期、1991年1期,頁69-73、63-66。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收入胡曉真、王鴻泰主編:《日常生活的論述與實踐》(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頁587-631。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錯雜〉,《新史學》7卷4期(2006年12月),頁73-143。
     王鴻泰:〈感官、品味與文化身分──晚明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國文天地》第21期(2010年),頁15-22。
     伍伯常:〈南唐文化與宋代士大夫的生活品味:以文房四寶為中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63期(2016年7月),頁33-68。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卷4期(2006年12月),頁217-254。
     巫仁恕:〈明清飲食文化中的感官演化與品味塑造──以飲膳書籍與食譜為中心的探討〉,《中國飲食文化》第2卷第2期(2006年7月),頁45-95。
     胡媚媚:〈論清代詩社的基本內涵〉,《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6年1月),頁74-83。
     袁志成:〈嘉道文人結社考錄〉,《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33卷第4期(2012年7月),頁71-74。
     眭駿:〈問梅詩社述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期,頁117-122。
     
     八、其他
     湯志鈞:《戊戌變法史(修訂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年。
     程章燦:《劉克莊年譜》,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賀娜:《論戊戌前後(1894-1899)湖南學政與學風之關係:以江標與徐仁鑄為研究對象》,復旦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趙冠群:《兩宋文禍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年。
     [日]上田信:《海と帝国:明清時代》(東京:講談社,2005年),中譯本有葉韋利譯:《海與帝國:明清時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李慶:〈關於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學術月刊》第38卷第10號(2006年10月),頁116-125。
     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第81期(2006年),頁125-171。
     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收入鄧小南、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1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頁5-71。
     羅皓星:〈江標與清季的湖南維新運動(1895-1897)〉,《政大史粹》第12期(2007年6月),頁111-135。
     [日]內藤湖南著,黃約瑟譯:〈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入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冊,頁10-18。
     
     九、電子資源
     (一)台灣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檢索系統http://www.ihp.sinica.edu.tw/ttsweb/fsn/opac.htm
     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印記資料庫http://ndweb.iis.sinica.edu.tw/sealdb/System/Assort.jsp
     國立故宮博物院善本古籍資料庫http://npmhost.npm.gov.tw/tts/npmmeta/RB/RB.html
     國家圖書館古籍影像檢索系統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cgi/store/frameset.htm
     臺灣大學圖書館中文善本與線裝書http://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Chi/chi_micro.htm
     
     (二)中國
     上海圖書館古籍善本http://www.digilib.sh.cn/dl/gjsb/gjwb.htm
     中國古代典籍http://wenjin.nlc.gov.cn/zjtj/zjtj/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古籍善本http://www.las.ac.cn/subpage/subframe_detail.jsp?SubFrameID=1008
     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http://www.nlc.gov.cn/service/guancang/gujishanben.htm
     北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http://rbdl.calis.edu.cn/index.jsp
     北京故宮藏書http://www.dpm.org.cn/China/default.asp
     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珍品http://www.lib.bnu.edu.cn/resTS/resTS_gjzp.htm
     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館古籍http://www.lib.tsinghua.edu.cn/find/find_ancient.html
     古籍題記索引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gjtj.htm
     近五十年古籍整理書目http://www.library.fudan.edu.cn:8080/guji/gjzl50.htm
     南京圖書館古籍文獻http://www.jslib.org.cn/njlib_gczy/njlib_gjwx/#
     湖南圖書館古舊文獻資料庫http://220.168.54.219/gujiinfo_DB2.html
     數字方舟古籍圖書庫http://www.digiark.com/tushu/index.html
     中國各地古方志集http://difangzhi.dachengdata.com/tuijian/showTuijianList.action
     愛如生中國方志庫(初、二集)http://aslib.sinica.edu.tw/erclient/setup.htm
     中國歷史人物傳記資源資料庫http://p.nlcpress.com/index.html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中國古籍庫http://chrb.lib.cuhk.edu.hk/Index.aspx
     
     (三)東亞
     日本全國漢籍http://www.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
     東方學圖書館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toho/html/top.html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漢籍善本全文影像資料庫http://shanben.ioc.u-tokyo.ac.jp/list.php
     國立國會圖書館古籍影像資料庫http://dl.ndl.go.jp/#top
     靜嘉堂文庫https://j-dac.jp/infolib/meta/CsvSearch.cgi?null
     國文學研究資料館https://www.nijl.ac.jp/search-find/#database
     奎章閣The Kyujanggak Archives http://kyujanggak.snu.ac.kr/
     (四)美國
     哈佛燕京圖書館中文善本特藏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yenchinglib/galleries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https://ctext.org/zh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