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李東陽詩賦與仕隱心路研究
The mental journey from being an official to living in seclusion: a research of Li Dong-yang`s poetry and fu
作者 李燕欣
Li, Yin-Yan
貢獻者 許東海
Hsu, Dong-Hai
李燕欣
Li, Yin-Yan
關鍵詞 李東陽




心路
Li Dong-yang
Poetry
Fu
Being an official
Living in seclusion
Mental journey
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九月-2023 16:00:57 (UTC+8)
摘要 本文以明代李東陽(1447-1516)在仕宦和歸隱時期創作的詩賦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由積極入仕轉變為渴望歸隱此一心路歷程。李東陽生於京城,歷仕四朝,官至內閣首輔,是明代中葉的代表人物,也是研究北人仕隱思想時不可忽略的探討對象。李東陽的仕隱經歷和心態是現今學者關注的議題,但是綜觀現有的研究,學者未有藉由深入研究李東陽的詩賦以完整地探討其仕隱書寫,並由此構築出其仕隱歷程的整體面貌,從而窺見其仕隱心路。而且,本文會關注於詩賦此二文體本身,把李東陽的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本文在探討李東陽的仕隱心路時,將其仕隱經歷分為三個時期,包括翰林時期(1464-1494)、內閣時期(1495-1512)和歸隱時期(1513-1516),得出李東陽在翰林時期一方面積極用世,以實行儒道為職志,一方面因其楚人的身份和兩次南遊的經歷而嚮往南方的隱逸生活。而且,他因為對「儒官」和「閒官」的身分認同而在這時期已產生歸隱的念頭。在內閣時期,李東陽雖然用心輔國,但他早在孝宗朝就渴望歸隱,並提出「習隱」的仕宦方式。後來他因疾而多次乞休,同時積極地為退藏計劃。在歸隱時期,李東陽在京城享受閒適的退隱生活,不過,他因為足疾而無法隨意外出遊玩,內心十分後悔太晚歸隱。他亦因無法歸隱常州而感到遺憾。

另外,由不同時期的詩歌和辭賦的對讀,可知李東陽因仕宦情況的轉變造成了三個時期的詩賦的寫作差異。而在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的對讀中,由李東陽對詩文之體的差異的認知,他在寫作仕隱經歷和感受時對體裁的選擇,其詩賦和其他文體在內容、寫作動機、形式和情感表達上的差異,都可窺見他以詩賦抒情的創作自覺。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mental journey of Li Dong-yang(1447-1516)from being an official to living in seclusion by studying his poetry and fu. Li Dong-yang was born in Beijing in Ming dynasty, he worked for four emperors and finally became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y. As one of the famous officials in the middle Ming period,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his thoughts about being an official and living in seclusion. Also,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usage of poetry and fu of Li Dong-yang.

This thesis discusses Li Dong-yang’s thoughts in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the Hanlin academy period(1464-1494), the grand secretariat period(1495-1512)and the seclusion period(1513-1516). In the Hanlin academy period(1464-1494), Li Dong-yang showed his passion at work and practiced Confucianism. At the same time, he longed for the life in the south because of his identity as a Chu person and the experiences in two trips going to the south. Also, he wanted to live in seclusion as a result of being a scholar and a xián guān. In the grand secretariat period(1495-1512), Li Dong-yang desired to live in seclusion and decided to work in the way of xí yǐn. He applied for retirement many times because of his illnesses and planned his life after retirement actively. In the seclusion period(1464-1494), Li Dong-yang enjoyed his retired life in the city. However, he could not go out freely because of the foot disease. He expressed regrets for his late retirement and not being able to live in Changzhou.

Besides, after comparing Li Dong-yang’s poetry and fu from different periods, it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working and living situations of Li Dong-yang caused the writing difference of his poetry and fu between the three periods. And after comparing his poetry, fu and other writing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showed that Li Dong-yang preferred to write poetry and fu for expressing his emotions.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唐]賈島撰,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正德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東陽等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李東陽撰,周寅賓、錢振民點校:《李東陽集》四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明]宋訥:《西隱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宋濂:《鑾坡前集》,收入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何喬遠輯:《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7冊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何良俊撰,李劍雄校點:《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收入楊家駱編:《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第10冊,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明]柯潛:《竹巖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徐溥:《謙齋文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陸深:《儼山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倪岳:《青谿漫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梁儲:《鬱洲遺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費宏等撰:《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黃佐:《翰林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伍崇曜校刊嶺南遺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雷禮輯:《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徐鑒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劉吉等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劉大夏:《劉忠宣公遺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29冊影印清光緒元年劉乙燃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劉世節編:《劉忠宣公年譜》,收入于浩輯:《明代名人年譜》第三冊影印清光緒元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潘仕成輯刊海山仙館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謝鐸:《桃溪凈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北平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六年台州知府顧璘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

王昌偉著,譚曉君譯:《李夢陽:南北分野與明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吳志達:《明代文學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柯惠馨:《李東陽詩歌理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雲駸:《李東陽詩學新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連文萍:《詩學正蒙——明代詩歌啟蒙教習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錢振民:《李東陽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薛泉:《李東陽研究:以政治心態、文學思想為核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尹選波:〈李東陽評價〉,《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1期,2013年1月。
王欣慧:〈明中葉吳中文人隱逸樣態及其辭賦書寫現象〉,《輔仁國文學報》第36期,2013年4月。
王曉輝:〈從仕隱觀念看明中葉吳中文人的主體自覺〉,《文藝評論》,2020年第4期。
王志偉:〈李東陽佚作補考〉,《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20年9月。
司馬周:〈若無新變,不能代雄——論李東陽《擬古樂府》詩的藝術創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3月。
司馬周:〈因人命題,緣事立義——論李東陽《擬古樂府》詩的主題取向〉,《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8年2月。
司馬周:〈李東陽《聯句錄》藝術特色初探〉,《藝術百家》,2009年第8期。
司馬周、陳書祿:〈茶陵派與「前七子」關係考論〉,《文藝研究》,2012年第9期。
左東嶺:〈「臺閣」與「山林」文壇地位的升降浮沉——元明之際文學思潮的流變〉,《文學評論》,2019年第6期。
刑雲龍:〈詩貴情思:論李東陽詩學體系中的「真情」意識〉,《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18年10月。
阮國華:〈李東陽融合臺閣與山林的文學思想〉,《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
李劍波:〈試論李東陽的格調思想〉,《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1年11月。
李秋新:〈論李東陽辭賦創作〉,《名作欣賞》,2012年第29期。
周寅賓:〈論李東陽的《南行稿》〉,《求索》,1985年第1期。
周寅賓:〈李東陽的散文與明代前期的文化思潮〉,《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4期。
周寅賓:〈論李東陽的《擬古樂府》〉,《船山學報》,1988年第1期。
周寅賓:〈李東陽詩話對嚴羽詩話的繼承發揚〉,《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
周憶:〈林俊與李東陽及前七子關係研究〉,《藝術科技》,2015年第7期。
都軼倫:〈矛盾、空間與解脫:論明中期吳中文人的仕隱困境〉,《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2021年1月。
連文萍:〈明代翰林院的詩歌館課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
高明祥:〈李東陽歷史形象塑造的考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郭瑞林:〈堅辭而難退忍辱而負重——兼論李東陽的人品〉,《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6年3月。
郭瑞林:〈「習隱漸成癖,誰當戀冠纓」——李東陽的思鄉歸隱情懷〉,《龍岩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6年4月。
陳昌雲:〈明代「辭賦屬詩」說辨析——兼論明賦的理論嬗變及創作傾向〉,《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陳文新:〈從臺閣體到茶陵派——論山林詩的特徵及其在明詩發展史上的意義〉,《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
陳怡蓉:〈李東陽《麓堂詩話》的宋詩觀〉,《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1期,2009年4月。
張煜:〈李東陽《擬古樂府》新變——兼論對明清詠史樂府的開啟〉,《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16期,2021年第3期。
陽達、陽海華:〈論李東陽〈竹枝歌〉的藝術特色〉,《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5卷第4期,2005年12月。
梁雅英:〈試析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古歌辭貴簡遠」條〉,《國文天地》第316期,2011年9月。
許東海:〈詩賦擬恨與情志寫真——從〈恨賦〉看辭賦擬古與詩歌賦化的書寫譜系〉,《中國詩學研究》,2017年第2期。
楊曉昕:〈李東陽序體文研究〉,《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6期。
鄭毓瑜:〈李東陽的詩論〉,《中外文學》第12卷3期, 1983年8月。
趙鵬程:〈試論李東陽、莊昶交遊及其詩學意義〉,《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2020年5月。
錢振民:〈新發現的《懷麓堂詩文續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錢振民:〈李東陽著述考〉,《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錢振民:〈《懷麓堂稿》探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1 期。
薛泉:〈論李東陽的仕宦意識〉,《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2005年8月。
薛泉:〈論李東陽的「吏隱」〉,《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5年11月。
薛泉:〈前七子與李東陽交惡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5卷第2期,2012年3月。
薛泉:〈李東陽與臺閣體〉,《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15年第4期。
藍青:〈李東陽集外詩文考釋〉,《圖書館雜誌》,2019年第5期。
顏秋樺:〈明朝李東陽暗鬥閹黨〉,《炎黃春秋》,2004年第3期。
魏登雲:〈正德閣臣李東陽「雙重人格」剖析〉,《銅仁學院學報》第1卷第3期,2007年5月。
魏青:〈江湖與廟廊:李東陽行紀的空間書寫〉,《中國韻文學刊》第34卷第4期,2020年10月。
魏宏遠、謝一丹:〈新見《麓堂詩話》明抄本、評點本考索〉,《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嚴瑤、刑雲龍:〈試論李東陽對明代杜詩學的貢獻〉,《湘南學院學報》第41卷第1期,2020年2月。
顧易生、孫克強:〈試談李東陽的辭賦〉,《文史哲》,1990年第5期。

(三)會議論文

許東海:〈辭賦‧史書‧言路:李東陽〈擬恨賦〉的歷史論述與諷諫意圖〉,「明代文學思想與文學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中國明代文學學會、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等,2015年8月。

(四)學位論文

王雅琪:《明茶陵派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文圓圓:《李東陽影響下的明中期湘籍文人專題研究》,湘潭:湘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方穎:《明代茶陵派文人著述考證》,無錫: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8月。
司馬周:《茶陵派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吳青蓮:《李東陽詩歌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周馳靖:《李東陽詩歌及詩學理論研究》,湘潭: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周海燕:《李東陽及其《懷麓堂稿》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胡蝶:《明代茶陵派吳地文人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徐姜匯:《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格調詩學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馬麗:《李東陽擬古樂府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馬亞芳:《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馬思思:《李東陽論杜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月。
陳繼麗:《李東陽政治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陳雪揚:《李東陽傳記資料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5月。
陶福維:《論李東陽詩學理論對《滄浪詩話》的接受》,安慶:安慶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6月。
張誼如:《李東陽的文學成就及政治生涯——兼論明朝中葉的內閣與翰林院》,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7月。
張曉利:《李東陽散文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張英:《李東陽詩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張智炳:《明初韓愈詩歌接受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張龍:《明代茶陵派閩人作家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張強:《李祁與李東陽詩歌及詩論比較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連文萍:《明代茶陵派詩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程平芳:《論李東陽「以聲論詩」的理論與實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2013年5月。
黃湘琴:《明代中期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楊若柳:《格高調逸——歷史維度中李東陽的格調詩論及其理論價值》,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6月。
熊小月:《李東陽詩歌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鄭禮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的翰林院與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劉婧:《論李東陽的政治活動》,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7月。
劉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與詩派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劉方:《明代湖廣作家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韓爽:《李東陽後期心態及文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615102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東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Dong-H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李燕欣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 Yin-Ya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李燕欣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 Yin-Yanen_US
dc.date (日期) 2023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九月-2023 16:00:57 (UTC+8)-
dc.date.available 1-九月-2023 16:00: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九月-2023 16:00:5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615102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88-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102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以明代李東陽(1447-1516)在仕宦和歸隱時期創作的詩賦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由積極入仕轉變為渴望歸隱此一心路歷程。李東陽生於京城,歷仕四朝,官至內閣首輔,是明代中葉的代表人物,也是研究北人仕隱思想時不可忽略的探討對象。李東陽的仕隱經歷和心態是現今學者關注的議題,但是綜觀現有的研究,學者未有藉由深入研究李東陽的詩賦以完整地探討其仕隱書寫,並由此構築出其仕隱歷程的整體面貌,從而窺見其仕隱心路。而且,本文會關注於詩賦此二文體本身,把李東陽的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本文在探討李東陽的仕隱心路時,將其仕隱經歷分為三個時期,包括翰林時期(1464-1494)、內閣時期(1495-1512)和歸隱時期(1513-1516),得出李東陽在翰林時期一方面積極用世,以實行儒道為職志,一方面因其楚人的身份和兩次南遊的經歷而嚮往南方的隱逸生活。而且,他因為對「儒官」和「閒官」的身分認同而在這時期已產生歸隱的念頭。在內閣時期,李東陽雖然用心輔國,但他早在孝宗朝就渴望歸隱,並提出「習隱」的仕宦方式。後來他因疾而多次乞休,同時積極地為退藏計劃。在歸隱時期,李東陽在京城享受閒適的退隱生活,不過,他因為足疾而無法隨意外出遊玩,內心十分後悔太晚歸隱。他亦因無法歸隱常州而感到遺憾。

另外,由不同時期的詩歌和辭賦的對讀,可知李東陽因仕宦情況的轉變造成了三個時期的詩賦的寫作差異。而在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的對讀中,由李東陽對詩文之體的差異的認知,他在寫作仕隱經歷和感受時對體裁的選擇,其詩賦和其他文體在內容、寫作動機、形式和情感表達上的差異,都可窺見他以詩賦抒情的創作自覺。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thesis researches the mental journey of Li Dong-yang(1447-1516)from being an official to living in seclusion by studying his poetry and fu. Li Dong-yang was born in Beijing in Ming dynasty, he worked for four emperors and finally became the senior grand secretary. As one of the famous officials in the middle Ming period, it is important to investigate his thoughts about being an official and living in seclusion. Also,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usage of poetry and fu of Li Dong-yang.

This thesis discusses Li Dong-yang’s thoughts in three periods, including the Hanlin academy period(1464-1494), the grand secretariat period(1495-1512)and the seclusion period(1513-1516). In the Hanlin academy period(1464-1494), Li Dong-yang showed his passion at work and practiced Confucianism. At the same time, he longed for the life in the south because of his identity as a Chu person and the experiences in two trips going to the south. Also, he wanted to live in seclusion as a result of being a scholar and a xián guān. In the grand secretariat period(1495-1512), Li Dong-yang desired to live in seclusion and decided to work in the way of xí yǐn. He applied for retirement many times because of his illnesses and planned his life after retirement actively. In the seclusion period(1464-1494), Li Dong-yang enjoyed his retired life in the city. However, he could not go out freely because of the foot disease. He expressed regrets for his late retirement and not being able to live in Changzhou.

Besides, after comparing Li Dong-yang’s poetry and fu from different periods, it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working and living situations of Li Dong-yang caused the writing difference of his poetry and fu between the three periods. And after comparing his poetry, fu and other writings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showed that Li Dong-yang preferred to write poetry and fu for expressing his emotion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5
第五節 章節說明 19
第六節 李東陽生平經歷和文學地位概述 21

第二章 翰林時期的詩歌和心路 22
第一節 仕宦經歷與政治熱誠 22
一、入仕心態和政治理想 22
二、職事參與和民生關注 28
三、體物言志和自我認知 38
第二節 壯遊經歷與隱逸之思 43
一、家鄉情結和江南遊歷 43
二、南都遊歷和歸京心境 50
三、山水嚮往和歸隱心態 58
(一)送別詩 58
(二)題畫詩 63
第三節 城居經歷與生活感受 69
一、疾痛經歷和心理狀態 69
二、退公活動和情感表現 74
(一)宴飲集會 74
(二)城市遊觀 77
(三)家園事務 82
第四節 小結 84

第三章 翰林時期的辭賦和心路 86
第一節 辭賦創作 86
一、據史賦事和承續節義:〈篁墩賦〉、〈忠愛祠賦〉、〈大雅堂辭〉和〈弔岳武穆辭〉分析 86
二、寫景狀物和感應自然:〈見南軒賦〉、〈蒙岩賦〉、〈對鷗閣賦〉、〈思石鐘山辭〉和〈後登舟賦〉分析 91
三、擬作抒情和抱守心志:〈擬恨賦〉、〈冷庵辭〉和〈寫騷亭辭〉分析 97
四、比物引類和因物自適:〈燒丹灶賦〉、〈鵲賦〉和〈夢鶴辭〉分析 101
五、宣達風教和馳道息遊:〈奉詔育材賦〉和〈翰林同年會賦〉分析 104
第二節 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108
一、詩歌和辭賦對讀 108
二、詩賦和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111
第三節 小結 124

第四章 內閣時期的詩賦和心路 126
第一節 詩歌創作 126
一、臺閣經歷和習隱狀態 126
二、退藏計劃和思歸情緒 132
第二節 辭賦創作 142
一、今吾故吾和仕隱初心:〈東山草堂賦〉和〈後東山草堂賦〉分析 142
二、景物遊觀和聖道復興:〈石淙賦〉、〈奎文閣賦〉和〈南溪賦〉分析 146
第三節 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152
一、詩歌和辭賦對讀 152
二、詩賦和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157
第四節 小結 167

第五章 歸隱時期的詩賦和心路 169
第一節 詩歌創作 169
一、求退過程和得請之樂 169
二、歸隱生活和自我審視 176
第二節 仕隱回顧和身心安頓:〈待隱園賦〉和〈荊溪賦〉分析 191
第三節 詩歌、辭賦與其他文體創作對讀 196
一、詩歌和辭賦的對讀 196
二、詩賦和其他文體創作的對讀 198
第四節 小結 206

第六章 詩賦進路與仕隱心路 208
第一節 李東陽仕隱經歷、思想與文學主張 208
一、兼重臺閣和山林的詩文 208
二、兼重經義與詩歌的學習 210
第二節 仕隱與詩歌的前後對讀 214
一、詩歌的體裁選用和書寫習慣 214
二、各時期詩歌的寫作差異 217
第三節 仕隱與辭賦的前後對讀 218
一、辭賦的體裁選用和書寫習慣 218
二、各時期辭賦的寫作差異 224
第四節 小結 226

第七章 結論 230
一、從積極用世到習隱求退:李東陽的仕隱心路 230
二、仕隱轉變與詩賦差異:李東陽詩歌和辭賦的對讀 230
三、以詩賦抒情的創作自覺:李東陽詩歌、辭賦和其他文體的對讀 232

參考文獻 234
zh_TW
dc.format.extent 549582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102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李東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心路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Li Dong-ya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e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Fu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eing an official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ving in seclusio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ental journeyen_US
dc.title (題名) 李東陽詩賦與仕隱心路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mental journey from being an official to living in seclusion: a research of Li Dong-yang`s poetry and fu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唐]賈島撰,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明]王世貞:《讀書後》,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吳寬:《匏翁家藏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影印上海商務印書館縮印明正德刊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李東陽等撰:《明孝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李東陽撰,周寅賓、錢振民點校:《李東陽集》四冊,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明]宋訥:《西隱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明]宋濂:《鑾坡前集》,收入羅月霞主編:《宋濂全集》第一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明]何喬遠輯:《名山藏》,收入《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第47冊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崇禎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何良俊撰,李劍雄校點:《四友齋叢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郎瑛:《七修類稿》,收入楊家駱編:《讀書劄記叢刊第二集》第10冊,臺北:世界書局,1984年。
[明]柯潛:《竹巖集》,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徐溥:《謙齋文錄》,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陸深:《儼山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陸深:《儼山外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倪岳:《青谿漫稿》,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梁儲:《鬱洲遺稿》,收入《四庫全書珍本四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明]費宏等撰:《明武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黃佐:《翰林記》,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伍崇曜校刊嶺南遺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程敏政:《篁墩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焦竑輯:《國朝獻徵錄》,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十四年徐象橒曼山館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雷禮輯:《國朝列卿紀》,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山東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徐鑒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明]劉吉等撰:《明憲宗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明]劉大夏:《劉忠宣公遺集》,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六輯第29冊影印清光緒元年劉乙燃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明]劉世節編:《劉忠宣公年譜》,收入于浩輯:《明代名人年譜》第三冊影印清光緒元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
[明]謝榛:《四溟詩話》,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清道光潘仕成輯刊海山仙館叢書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謝鐸:《桃溪凈稿》,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原北平圖書館藏明正德十六年台州知府顧璘刻本,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

王昌偉著,譚曉君譯:《李夢陽:南北分野與明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吳志達:《明代文學與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柯惠馨:《李東陽詩歌理論研究》,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雲駸:《李東陽詩學新探》,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3年。
連文萍:《詩學正蒙——明代詩歌啟蒙教習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15年。
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錢振民:《李東陽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薛泉:《李東陽研究:以政治心態、文學思想為核心》,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

(二)期刊論文

尹選波:〈李東陽評價〉,《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5卷第1期,2013年1月。
王欣慧:〈明中葉吳中文人隱逸樣態及其辭賦書寫現象〉,《輔仁國文學報》第36期,2013年4月。
王曉輝:〈從仕隱觀念看明中葉吳中文人的主體自覺〉,《文藝評論》,2020年第4期。
王志偉:〈李東陽佚作補考〉,《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3卷第3期,2020年9月。
司馬周:〈若無新變,不能代雄——論李東陽《擬古樂府》詩的藝術創新〉,《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4年3月。
司馬周:〈因人命題,緣事立義——論李東陽《擬古樂府》詩的主題取向〉,《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1期,2008年2月。
司馬周:〈李東陽《聯句錄》藝術特色初探〉,《藝術百家》,2009年第8期。
司馬周、陳書祿:〈茶陵派與「前七子」關係考論〉,《文藝研究》,2012年第9期。
左東嶺:〈「臺閣」與「山林」文壇地位的升降浮沉——元明之際文學思潮的流變〉,《文學評論》,2019年第6期。
刑雲龍:〈詩貴情思:論李東陽詩學體系中的「真情」意識〉,《湖南第一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5期,2018年10月。
阮國華:〈李東陽融合臺閣與山林的文學思想〉,《文學遺產》,1993年第4期 。
李劍波:〈試論李東陽的格調思想〉,《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4期,2001年11月。
李秋新:〈論李東陽辭賦創作〉,《名作欣賞》,2012年第29期。
周寅賓:〈論李東陽的《南行稿》〉,《求索》,1985年第1期。
周寅賓:〈李東陽的散文與明代前期的文化思潮〉,《中國文學研究》,1987年第4期。
周寅賓:〈論李東陽的《擬古樂府》〉,《船山學報》,1988年第1期。
周寅賓:〈李東陽詩話對嚴羽詩話的繼承發揚〉,《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
周憶:〈林俊與李東陽及前七子關係研究〉,《藝術科技》,2015年第7期。
都軼倫:〈矛盾、空間與解脫:論明中期吳中文人的仕隱困境〉,《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2021年1月。
連文萍:〈明代翰林院的詩歌館課研究〉,《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
高明祥:〈李東陽歷史形象塑造的考察〉,《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郭瑞林:〈堅辭而難退忍辱而負重——兼論李東陽的人品〉,《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9卷第2期,2006年3月。
郭瑞林:〈「習隱漸成癖,誰當戀冠纓」——李東陽的思鄉歸隱情懷〉,《龍岩學院學報》第24卷第2期,2006年4月。
陳昌雲:〈明代「辭賦屬詩」說辨析——兼論明賦的理論嬗變及創作傾向〉,《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陳文新:〈從臺閣體到茶陵派——論山林詩的特徵及其在明詩發展史上的意義〉,《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
陳怡蓉:〈李東陽《麓堂詩話》的宋詩觀〉,《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1期,2009年4月。
張煜:〈李東陽《擬古樂府》新變——兼論對明清詠史樂府的開啟〉,《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總第116期,2021年第3期。
陽達、陽海華:〈論李東陽〈竹枝歌〉的藝術特色〉,《湖南第一師範學報》第5卷第4期,2005年12月。
梁雅英:〈試析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古歌辭貴簡遠」條〉,《國文天地》第316期,2011年9月。
許東海:〈詩賦擬恨與情志寫真——從〈恨賦〉看辭賦擬古與詩歌賦化的書寫譜系〉,《中國詩學研究》,2017年第2期。
楊曉昕:〈李東陽序體文研究〉,《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第6期。
鄭毓瑜:〈李東陽的詩論〉,《中外文學》第12卷3期, 1983年8月。
趙鵬程:〈試論李東陽、莊昶交遊及其詩學意義〉,《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8卷第3期,2020年5月。
錢振民:〈新發現的《懷麓堂詩文續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2期。
錢振民:〈李東陽著述考〉,《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4期。
錢振民:〈《懷麓堂稿》探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 年第1 期。
薛泉:〈論李東陽的仕宦意識〉,《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2005年8月。
薛泉:〈論李東陽的「吏隱」〉,《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5年11月。
薛泉:〈前七子與李東陽交惡論〉,《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65卷第2期,2012年3月。
薛泉:〈李東陽與臺閣體〉,《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15年第4期。
藍青:〈李東陽集外詩文考釋〉,《圖書館雜誌》,2019年第5期。
顏秋樺:〈明朝李東陽暗鬥閹黨〉,《炎黃春秋》,2004年第3期。
魏登雲:〈正德閣臣李東陽「雙重人格」剖析〉,《銅仁學院學報》第1卷第3期,2007年5月。
魏青:〈江湖與廟廊:李東陽行紀的空間書寫〉,《中國韻文學刊》第34卷第4期,2020年10月。
魏宏遠、謝一丹:〈新見《麓堂詩話》明抄本、評點本考索〉,《玉林師範學院學報》,2020年第2期。
嚴迪昌:〈「市隱」心態與吳中明清文化世族〉,《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嚴瑤、刑雲龍:〈試論李東陽對明代杜詩學的貢獻〉,《湘南學院學報》第41卷第1期,2020年2月。
顧易生、孫克強:〈試談李東陽的辭賦〉,《文史哲》,1990年第5期。

(三)會議論文

許東海:〈辭賦‧史書‧言路:李東陽〈擬恨賦〉的歷史論述與諷諫意圖〉,「明代文學思想與文學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中國明代文學學會、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等,2015年8月。

(四)學位論文

王雅琪:《明茶陵派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文圓圓:《李東陽影響下的明中期湘籍文人專題研究》,湘潭:湘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方穎:《明代茶陵派文人著述考證》,無錫: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8月。
司馬周:《茶陵派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5月。
吳青蓮:《李東陽詩歌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6月。
周馳靖:《李東陽詩歌及詩學理論研究》,湘潭:湖南科技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周海燕:《李東陽及其《懷麓堂稿》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中國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6月。
胡蝶:《明代茶陵派吳地文人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6月。
徐姜匯:《李東陽《懷麓堂詩話》格調詩學研究》,南寧: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馬麗:《李東陽擬古樂府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馬亞芳:《李東陽文學理論研究》,廈門:廈門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馬思思:《李東陽論杜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4月。
陳繼麗:《李東陽政治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6月。
陳雪揚:《李東陽傳記資料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5月。
陶福維:《論李東陽詩學理論對《滄浪詩話》的接受》,安慶:安慶師範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6月。
張誼如:《李東陽的文學成就及政治生涯——兼論明朝中葉的內閣與翰林院》,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7年7月。
張曉利:《李東陽散文研究》,蘭州: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
張英:《李東陽詩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大學文藝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4月。
張智炳:《明初韓愈詩歌接受研究》,開封: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5月。
張龍:《明代茶陵派閩人作家研究》,漳州:閩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張強:《李祁與李東陽詩歌及詩論比較研究》,保定:河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5月。
連文萍:《明代茶陵派詩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6月。
程平芳:《論李東陽「以聲論詩」的理論與實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 2013年5月。
黃湘琴:《明代中期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4月。
楊若柳:《格高調逸——歷史維度中李東陽的格調詩論及其理論價值》,太原:山西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6月。
熊小月:《李東陽詩歌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鄭禮炬:《明代洪武至正德年間的翰林院與文學》,南京: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月。
劉婧:《論李東陽的政治活動》,哈爾濱: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7月。
劉化兵:《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與詩派研究》,濟南: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4月。
劉方:《明代湖廣作家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4月。
韓爽:《李東陽後期心態及文學研究》,重慶:西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4月。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