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高莉芬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Kao, Li-Fen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何妤柔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Ho, Yu-Rou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何妤柔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Ho, Yu-Rou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2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九月-2023 16:01:23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九月-2023 16:01:23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九月-2023 16:01:23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108151003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7190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中國文學系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108151003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災」是人類難以避免的生命經驗,「禳災」則是相伴而來的課題。災的記述具有虛實交錯的特性:實際發生的災害會被紀實的文體記錄下來、加上評述,亦有可能作為共同集體潛意識的一部分,以象徵的形式講述,甚至以此建構出一個獨特的宇宙秩序,作為指導政治施為、日常活動的準則。先秦兩漢時期,「災」與「禳災」的書寫成為一種母題(motif);透過人們在不同時代、不同層面上的詮釋,這樣的母題亦成為一組多義的象徵。在本論文中以自然災害為範疇,以書寫類型為區分,研究先秦兩漢時期的災與禳災思想及其背後所隱含的宇宙秩序觀。具體書寫類型包含:奠定文化群體思維模式的創世神話、紀錄人文地理的史巫之書《山海經》、載有災異人事的史傳與屬於思想論著的子書。在眾多與「災」與「禳災」相關的書寫中,其發生除了來自多重自然現實的成因外,更被視作一種象徵,隱喻著宇宙秩序的擾亂,但在象徵化的過程,實質上也是為了將其再度納入秩序中,建立解釋世界的法則。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Disasters" are unavoidable human life experiences, and how to " eliminate disasters " is the accompanying issue. Descriptions of disasters posses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tertwining reality and fiction: actual occurring disasters are recorded in a documentary style, coupled with commentary; they might also become a part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 narrated in symbolic forms, and even construct a unique cosmic order, serving as guidelines for political actions and daily activities.During the Pre-Qin and Han periods, the writing about "disasters"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became a motif; through interpretations across different eras and perspectives, this motif also turned into a set of multi-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In this paper, focusing on natural disasters as the category and categorizing by writing types, I investigate the thoughts on disasters and disaster mitigation during the Pre-Qin and Han periods,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cosmic order views. Specific writing types include: creation myths that establish cultural collective thinking patterns, the geographical records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ing accounts of disasters and anomalies, and philosophical treatises in the form of essays.Among the numerous writings related to "disasters" and "disaster elimination," their occurrences are not only due to the causes of multiple natural realities but are also seen as symbols, metaphorically representing the disruption of cosmic order. However, in the process of symbolization, it is essentially an attempt to reintegrate them into the order, establishing laws to interpret the world. | en_US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綜述 3一、 災難史相關研究 3二、 「災」之母題相關研究 6三、 《山海經》中的災異相關研究 9四、 《左傳》中的災異相關研究 10五、 漢代災異說相關研究 12六、 禳災舉措相關研究 14七、 前人研究綜合觀察 16第三節 研究範圍界定 16一、 廣義的神話 16二、 「災」與「禳災」定義 19三、 文本的選取 21四、 文本材料範圍與局限 25第四節 研究方法 27第二章 神話傳說中的「災」與「禳災」 30第一節 前言:神話之於族群宇宙觀塑造的功能 30第二節 洪水滔天:神話中的毀滅性洪水 32一、 渾沌的生死二面性 32二、 災與禳災的相對相生:洪水、補天與布土 37三、 神話與政治:洪水神話的治水和治世 40第三節 十日並出:神話中的宇宙旱災 41一、 羿射日 42二、 夸父逐日 43三、 湯禱桑林 43第四節 楚帛書組合式的宇宙之災 44第五節 小結:宇宙秩序的建立與恢復秩序的渴望 46第三章 《山海經》中的「災」與「禳災」 48第一節 《山海經》的性質 49第二節 《山海經》中的異獸與災 50一、 複合型的動物形象 50二、 神異動物的災與禳災預兆 51三、 文化視野中的動物 58第三節 《山海經》中的禳災 59第四節 小結:對宇宙秩序的掌握與干預 63第四章 史傳中的「災」與「禳災」 66第一節 由巫到史:《左傳》中的災與禳災 66一、 《左傳》的秩序修辭 67二、 《左傳》中「災」的相關紀錄 68第二節 兩漢史傳中的災異紀錄 71一、 水災 72二、 旱災 74三、 蟲災 75四、 疫病之災 76五、 四時失調 79六、 沙塵暴 83七、 其他災異:日食、地震 84第三節 漢代帝王應對災變之法 88一、 下罪己詔 88二、 人事任免:詔舉賢良方正及策免三公 91三、 改元易號 91第四節 小結:宇宙秩序反映政治秩序 92第五章 子書中的「災」與「禳災」 94第一節 先秦時期論天與災的關係 94一、 由「帝」到「天」 94二、 諸子哲學對「天」意涵的改造 94第二節 秦漢王朝宇宙觀的形塑 95一、 秦漢時期對宇宙秩序的構想 96二、 從「災」到「災異」:宇宙秩序與皇權的聯結 97第三節 漢代皇權中心宇宙觀的確立 98一、 作為政治工具的災異和宇宙觀 98二、 陸賈《新語》與董仲舒《春秋繁露》 99三、 災異學的建立 101第四節 小結:宇宙秩序的體系化 103第六章 結論 105一、 宇宙的失序:「災」的象徵思維 105二、 秩序的重整:「禳災」之文化心理 107三、 未來研究展望 108參考書目 110一、 古籍 110二、 中文專著 113三、 外文專著 119四、 單篇論文 121五、 學位論文 126 | zh_TW |
dc.format.extent | 4735892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application/pdf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03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災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禳災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母題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宇宙秩序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Disaster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Eliminate Disasters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Motif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Cosmic Order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先秦兩漢的災與禳災書寫──以自然災害為主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The Writing of Disasters and Eliminate Disasters from Pre-Qin to Han Dynasty: Focus on Natural Disasters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_US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春秋]左丘明撰,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春秋]老子著,朱謙之校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戰國]呂不韋撰,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戰國]晏嬰撰,張純一撰,梁運華點校:《晏子春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西漢]東方朔著:《神異經》,收錄於[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臺北:大化書局,1983年,第4冊。[西漢]司馬遷撰,(日)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西漢]董仲舒撰,鍾肇鵬主編:《春秋繁露校釋:校補本》,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西漢]劉安等編撰,陳廣忠譯注:《淮南子》,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西漢]劉向撰,向宗鲁校證:《說苑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本,中華書局影印,1980年。[東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附劉盼遂集解)》,北京:中華書店,1990年。[東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刁小龍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東漢]班固撰,[清]王先謙補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整理:《漢書補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王輝整理:《儀禮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頁695。[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魏]王弼撰,樓宇烈校釋:《周易注:附周易略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第八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晉]干寶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晉]張湛注,《列子注》,臺北:世界書局,1955年。[南朝宋]范瞱撰,[唐]李賢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唐]歐陽詢撰:《宋本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唐]杜佑撰,王文錦、王永興、劉俊文、徐庭雲、謝方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唐]楊士勛:《穀梁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宋]朱熹集注:《宋本孟子集注:第二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0年。[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清]孫詒讓著,汪少華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9年。[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清]趙在翰輯,鍾肇鵬、蕭文郁點校:《七緯:附論語讖》,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清]趙翼撰、曹光甫校點:《廿二史劄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聖經》,和合本.新國際版,香港:漢語聖經協會有限公司,2007年。王毅注譯:《新譯新語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95年。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徐樹錚輯:《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纂》,北京:國家圖書館,2012年。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14年。陳致、黎漢傑譯注:《詩經》,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6年。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楊伯峻集釋:《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董治安、鄭傑文、魏代富整理:《荀子匯校匯注附考說》,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年。雒江生校詁:《尚書校詁》,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二、 中文專著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年。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尹榮方:《洪水神話的文化闡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方光華:《中國古代本體思想史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古代神話序說》,臺北:洪葉文化,2006年。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王孝廉:《花與花神》,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1998年。王政:《歷代禳疫禱疾史料輯箋》,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年。王憲昭:《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王子今:《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王愛和著,[美]金蕾、徐峰譯,徐峰校:《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石磊:《先秦漢代儒教天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向柏松:《中國創世神話型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何星亮:《中國自然崇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何炳棣:《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69年。余英時:《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呂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播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宋正海等著:《中國古代災異動態分析》,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李永平:《禳災與記憶:寶卷的社會功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2016年。李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2 年。李亦園:《宇宙觀、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李惠儀著,文韜、徐明德譯:《〈左傳〉的書寫與解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李零:《中國方術考(修訂本)》,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李零:《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李豐楙:《山海經──神話的故鄉》,臺北:時報文化,2012年。李豐楙:《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汪小洋:《漢墓壁畫宗教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辛德勇:《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孟昭華編著:《中國災荒史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林素娟:《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林素娟:《象徵與體物:先秦兩漢禮儀中的修身與教化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1年。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香出版社,2004年。段偉:《禳災與減災:秦漢社會自然災害應對制度的形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郗文倩:《古代禮俗中的文體與文學》,臺北:萬卷樓,2018年。唐曉峰:《從混沌到秩序:中國上古地理思想史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殷善培:《讖緯中的宇宙秩序》,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高有鵬、孟芳:《神話之源──〈山海經〉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高有鵬:《開天闢地:中國古典神話時代及其類型》,臺北:秀威科技,2014年。高莉芬:《絕唱:漢代詩歌人類學》,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台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2002年。常玉芝:《商代宗教祭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張開焱:《世界祖宗型神話:中國上古創世神話源流與敘事類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張濤、項永琴、檀晶:《中國傳統救災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09年。張鶴泉:《周代祭祀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章義和:《中國蝗災史》,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郭湛波:《中國中古思想史》,香港:龍門書店,1967年。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陳建憲:《神話解讀:母題分析方法探索》,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陳蔚松:《漢代考選制度》,武漢:崇文書局,2003年。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黃肇基:《漢代公羊學災異理論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黃震雲、孫娟:《漢代神話史》,長春:長春出版社,2009年。楊利慧:《中國神話母題索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楊琪:《民國時期的減災研究(1912-1937)》,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楊儒賓:《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8年。楊儒賓:《道家與古之道術》,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年。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探索》,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8年。葉舒憲:《文學人類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葉舒憲:《文學與治療(增訂本)》,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年。葉舒憲主編,公維軍副主編:《重述神話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文化文本論與證據間性視角》,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8年。葉舒憲編選:《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蒲慕州:《古代宗教與信仰》,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趙昌平:《開天闢地:中華創世神話考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年。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趙誠編著:《甲骨文簡明詞典:卜辭分類讀本》,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劉希慶:《順天而行──先秦秦漢人與自然關係專題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09年。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劉宗迪:《眾神的山川:〈山海經〉與上古地理、歷史及神話的重建(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22年。劉湘蘭:《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劉瑛:《〈左傳〉、〈國語〉方術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蔡怡佳:《宗教心理學之人文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2019年。鄧拓:《中國救荒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92年。鄭志明:《中國社會的神話思維》,臺北:古風出版社,1993年。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巫術儀式》,臺北:大元書局,2006年。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五南,2009年。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龍亞珍:《《山海經》山經祭儀初探》,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6年。鍾宗憲:《先秦兩漢文化的側面研究》,臺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年。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簡瀅灧:《命與德:論《左傳》中的吉凶禍福》,臺北:花木蘭文化,2010年。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三、 外文專著(日)淺野裕一著,吳昊陽譯:《古代中國的宇宙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日)松田稔:《『山海經』の基礎的研究》,東京:笠間書院,2006年。(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譯:《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日)鶴間和幸著,李彥樺譯:《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新北:臺灣商務,2018年。(法)李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李幼蒸譯:《野性的思維》,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法)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臺北:商務印書館,2001年。(法)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董學文、王葵譯:《符號學美學》,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美)本杰明.史華茲(Benjamin I. Schwartz)著,程鋼譯,劉東校:《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著,朝戈金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美)張光直著,劉靜、烏魯木加甫譯:《藝術、神話與祭祀》,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美)莎拉‧艾蘭(Sarsh Allan)著,汪濤譯:《龜之謎:商代神話、祭祀、藝術和宇宙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美)莎拉‧艾蘭(Sarsh Allan)著,張海晏譯:《水之道與德之端──中國早期哲學思想的本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美)普鳴(Michael Puett),張常煊、李健芸譯:《成神:早期中國的宇宙論、祭祀與自我神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20年。(美)普瑞(Louis Dupre),傅佩榮譯:《人的宗教向度》,臺北:立緒文化,2006年。(英)弗雷澤(J. G. Frazer):《金枝》,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0年。(英)胡司德(Roel Sterckx)著,藍旭譯:《古代中國的動物與靈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英)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李安宅編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英)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金澤、何其敏譯,《宗教人類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著,王浩譯:《漢代的信仰、神話和理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著,范進、楊君游、柯錦華譯:《國家的神話》(The Myth of the State),臺北:桂冠,1992年。(德)恩斯特‧卡西爾著,黃龍保、周振選譯:《神話思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2000年。(羅馬尼亞)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2000年。余英時著,侯旭東等譯:《東漢生死觀》,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四、 單篇論文(一) 期刊論文(日)伊藤清司:〈古代中国の民間医療--「山海経」の研究-1-〉,《史學》第42卷第4期(1970年3月),頁41-62。(日)伊藤清司:〈古代中国の民間医療--「山海経」の研究-2-〉,《史學》第43卷第3期(1970年12月),頁17-33。(日)伊藤清司:〈古代中国の民間医療--「山海経」の研究-3-〉,《史學》第43卷第4期(1971年5月),頁39-87。(日)伊藤清司:〈『山海經』の民俗社會的背景〉,《國學院雜誌》第86卷11號(1985年11月),頁140-155。(美)亨德森(John. B. Henderson):〈古代中國的自然觀念與宇宙論〉,《二十一世紀》2004年雙月刊8月號總84期,頁103-112。(美)科瑞普(Jeffrey J. Kripal),戴勁譯:〈神話和儀式的創造性功能——造就世界〉《宗教哲學》2019年6月季刊第88期,頁131-164。(俄)李福清:〈射日神話比較研究〉,《東亞文化》1993年31輯,頁53-78。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混沌年代重要的神話母題:以台灣原住民族為例〉,《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007年第1期,頁159-207。王建勇:〈疾疫與禳災:《左傳》「殺犬於門中」考〉,《中國俗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頁15-25。王憲昭:〈論母題編碼在神話研究中的實現與應用——以中國神話母題W編目為例〉,《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頁66-72。任宇欣:〈論先秦災害書寫主題——以母題揭示、書寫手法及哲學意識為例〉,《文史雜誌》,2021年第3期,頁77-79。安子昂,〈從「罪己詔」看漢代皇帝的政治自省意識〉,《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1期,頁6-8。李濤:〈《左傳》的災異書寫〉,《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年第5期,頁8-9。李豐楙:〈山經靈異動物研究〉,《中華學苑》,第24、25期,1981年,頁1-25。林小雲:〈《左傳》「巫史交融」的敘事特徵探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頁121-126。侯文華:〈《左傳》災異現象芻議〉,《〈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2009年,頁93-104。南冰:〈論洪水神話的再造母題〉,《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頁25-27。段麗:〈《山海經》獸形形象變形敘事類型探幽〉,《大理學院學報》2015年第3期,頁48-52。胡正之:〈漢儒災異說商榷〉,《先秦兩漢學術》第17期(2012年3月),頁1-38。范長風、劉捷:〈《山經》神異動物研究――中國古代鄉村社會的生態壓力與禳解儀式〉,《文藝理論研究》2010年第4期,頁32-36。高莉芬:〈神聖的秩序──〈楚帛書.甲篇〉中的創世神話及其宇宙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0期(2007年3月),頁1-44。高莉芬:〈導言:通過神話思考──神話研究的新視野〉,《政大中文學報》2011年6月第15期,頁21-24。崔華、牛耕:〈從漢畫中的水旱神畫像看我國漢代的祈雨風俗〉,《中原文物》1966年第3期,頁75-83。章義和,〈關於中國古代蝗災的巫禳〉,《歷史教學問題》1996年第3期,頁7-11。陳贇:〈「渾沌之死」與「軸心時代」中國思想的基本問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頁125-137。陳永香、曹曉宏:〈彝族史詩《梅葛》、《查姆》中人類起源與災難神話研究〉,《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第1期(2011年2月),頁45-58。陳忠信:〈解釋與安頓-試論台灣原住民地震神話之治療義蘊〉,《興大中文學報》,2008年第23期增刊,頁393-428。陳忠信:〈試論《黃帝四經》之混沌神話思維―兼論對陳鼓應先生「先天一氣」及金春峰先生「混沌之氣」的商榷〉,《鵝湖月刊》第28卷第5期總號第329,頁50-58。陳建憲:〈故事類型的不變母題與可變母題——以中國洪水再殖型故事為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頁2-6。陳彥良:〈兩漢災害高峰期──天災、人或與治亂盛衰的關聯性分析〉,《臺大歷史學報》第57期(2016年6月),頁47-116。陳彥輝:〈《左傳》「其失也巫」辨析〉,《學術交流》,2004年第11期,頁170-173。楊瑩瑩:〈漢畫像女魃形象分析〉,《美術教育研究》,2022年第13期,頁33-35。楊博:〈論史料解讀的差異性——由楚竹書災異文獻中的旱災母題入手〉,《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15年1月),頁80-87。楊華東:〈《左傳》多載鬼神卜筮災異預言的原因〉,《遵義師範學院學報》,2010第6期,頁49-53。葉舒憲:〈創世、宇宙秩序與顯聖物:四重證據法探索史前神話〉,《百色學院學報》2019年第32卷第3期,頁1-7。蒲吉妹:〈論《左傳》中的災異徵兆思想〉,《青年文學家》2009年第13期,頁44-45。趙沛霖:〈物占神話:原始物占與神話的實用化〉,《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3期,頁72-79。趙慧玲:〈《左傳》與《聊齋志異》中的災異預兆比較〉,《藝術科技》,2014年第5期,頁172、187。劉宗迪:〈《山海經》:並非怪物譜,而是博物志〉,《綠色經緯》2018年12期,頁60-61。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06年9月第29期,頁1-45。劉家和:〈《春秋》三傳的災異觀〉,《史學史研究》,1990年第2期,頁2-11。鄭志明:〈左傳災異說探論〉,《鵝湖月刊》,114期,1984年12月,頁13-22。賴錫三:〈《老子》的渾沌思維與倫理關懷〉,《臺大中文學報》2015年第49期,頁1-42。薛亞軍:〈《左傳》災異預言略論(上)〉,《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頁19-24。薛亞軍:〈《左傳》災異預言略論(下)〉,《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頁15-21。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2004年第2期,頁1-45。魏昕:〈「罪己」並非悔過──由漢代詔令看「罪己詔」的界定〉,《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頁121-127。(二) 專書論文(日)田中聡、林春男:〈災害人類学の構築に向けての試み:災害民族誌の試作とその体系化〉,收入《地域安全學會論文報告集》,1998年,頁14-19。黃啟書:〈試探漢朝災變之禮──以日食為例〉,收入《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中文系,2009年),頁395-432。鍾敬文:〈中國的水災傳說〉,收入《鍾敬文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頁441-471。五、 學位論文吳清杉:《漢代的地方官與祭祀活動》,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碩士論文,1994年。呂悅慈:《先秦兩漢雨神及祈雨儀式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李長輝:《儒學與漢代禳災關係研究》,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李雅雯:《無「雨」問蒼天──上古秦漢之祈雨儀式及其思想底蘊》,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一般史組碩士論文,2004年。周生寶:《試論漢代農事禳災中的民間信仰,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周倩平:《〈左傳〉異象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洪千惠:《東漢郊祀與宗廟祭祀制度之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郁高強:《秦漢水旱災害及救助措施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袁心瀾:《先秦詩歌中的自然災害母題與意象研究》,湖南:湖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陳熾彬:《〈左傳〉中巫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9年。陳世昀:《〈搜神記〉中的祥瑞災異之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陳妤諳:《山海經中的人物形象與蛇關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陳忠信:《先秦兩漢水思維研究──神話、思想與宗教三種視野之綜合分析》,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陳炫瑋:《先秦至漢初災異禳除禮俗及救治措施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陳景黼:《中國古代求雨巫術及民俗底蘊研究》,宜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6月。陳鑑:《芻論〈左傳〉之儀式與宗教現象》,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碩士論文,2014年。黃啟書:《春秋公羊災異學說流變研究──以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為中心之考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黃智暘:《秦漢時期水旱災變的神話與儀式》,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17年。楊古月:《〈左傳〉中的災異研究》,江蘇: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路美玲:《漢代自然災異文學書寫研究》,陝西:陜西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蔡妙真:《〈左傳〉中有關神異記事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2年。蔡佩陵:《「水」與大禹神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7年。衛崇文:《先秦時期應對災異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蘇德昌:《先秦兩漢天地崩壞思想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