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清中葉詩僧巨超清恆研究
The Study on Poet Monk Juchao Qingheng during Mid-Qing Dynasty
作者 何冠儀
Ho, Kuan-Yi
貢獻者 涂艷秋
Tu, Yen-Chiu
何冠儀
Ho, Kuan-Yi
關鍵詞 巨超清恆
焦山
借庵
入世情懷
清中葉佛教
Juchao Qingheng
Jiaoshan
Jie’an
Worldly Sentiments
Buddhism in Mid-Qing Dynasty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1-二月-2024 11:27:09 (UTC+8)
摘要 過去針對清代中葉佛教的研究,大多視之為衰退期。近年來,因種種新史料的發現,加上對地方志、地理志的應用,使得重構清中葉佛教有了新的契機。 巨超清恆身為清中葉江南地區焦山定慧寺的住持,其多元的交友關係、豐富的詩歌主題將有助於勾勒出新的佛教概況。本文首先試圖梳理清代中葉南北方漢傳佛教背景的概況,並以此為出發點,透過詩歌探究他入世僧人的面貌。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展開以下討論: 第一、巨超清恆生平與著作考論:根據已有僧傳資料,並以山志、寺志與清恆詩歌創作為史料,重新標示他的生命軌跡,並探討其著作現今存世版本與存續問題。 第二、梳理巨超清恆的交友情形:巨超清恆相關的研究幾乎付之闕如,其交友情形尚未為人所知。然而他廣闊的交友情形亦揭示當時文人士大夫與佛教僧人的互動方式,以及京口地區僧人以詩歌互動的僧人交際圈,並以此重新認識其所處的時代脈絡。 第三、巨超清恆詩歌探析:文學作品是探究一個人的感受與想法的最佳途徑,加上清恆創作體量豐富、主題多元,透過其多元的詩歌主題,如讀書詩、題畫詩、詠古詩、遊歷詩、山居詩與自述詩等,欲從中探析清恆出世與入世情懷。 巨超清恆和文人士大夫密切的互動是清中葉佛教的另種傳播形式,透過僧人的文學作品,讀者們能看見當時文人與佛教特殊的互動方式。在金石學、考據學興盛的當時,學人們並不只鑽研在自身的研究領域中,還有許多待發掘的宗教內涵,蘊藏在他們的作品與交友過程中。
Previous studies on Buddhism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predominantly perceived it as a period of decline.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y of various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juxtaposed with local records and geographical records, has opened up new prospects for reevaluating Buddhism during this era. Juchao Qingheng was the abbot of Jiaoshan Dinghui Temple焦山定慧寺 in the Jiangnan region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Owing to his extensive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rich thematic breadth of his poetry, it provides a compelling case study which offers insights into a revitalized perspective of Buddhism during the period. This article first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mid-Qing Dynasty. The study begins by painting a broad picture of Chinese Buddhism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covering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Using this as a foundation, it explores the life of Juchao Qingheng who was involved in worldly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lens of his poetry. The article proceed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section undert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Juchao Qingheng's life and works. Drawing on existing biographical records, along with temple records and Qingheng's poetry, it aims to reconstruct his life while touching upon the issue of the existing versions of his works.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a review of Juchao Qingheng's social connections. While research on Juchao Qingheng’s social engagements is relatively sparse, and his networks largely uncharted, his wide-ranging connections shed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erati and Buddhist monks during that time. This part of the study reveals how monks, particularly in the Jingkou region京口地區, engaged in social activities through poetry, offering fresh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Qingheng lived. The third section analyses the poetry of Juchao Qingheng. Literary works are profound mediums for exploring an individual's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 a prolific and diverse collection encompassing themes of reading, painting, historical nostalgia, travel, mountain-dwelling, and self-reflection, this section aims to delve into Qingheng's sentiments about the worldly and the monastic. Juchao Qingheng's close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ti represent another facet of Buddhism's propagation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literary works of monks, the study reveals the uniqu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erati and Buddhism of the era. In a time characterized by a revival of epigraphy and textual criticism, scholars were not only immersed in their specialized fields of study but also engaged in uncovering hidden religious meanings within their work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參考文獻 一、佛教藏經(依作者時代排列) 本文佛典引用主要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集成網路版(CBETA Online),2023年。 〔晉〕僧肇:《肇論》(CBETA 2023.Q3, T45, no. 1858)。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2023.Q4, T10, no. 279)。 〔唐〕實叉難陀譯,清涼澄觀疏義:《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CBETA 2023.Q4, X08, no. 240)。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CBETA 2023.Q3, T53, no. 2122)。 〔宋〕釋普濟著:《五燈會元》(CBETA 2023.Q3, X80, no. 1565)。 〔明〕釋文秀輯:《增集續傳燈錄》(CBETA 2023.Q3, X83, no. 1574)。 〔明〕憨山德清述,高承埏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CBETA 2023.Q1, X86, no. 1608)。 〔明〕釋今釋說,釋今辯重編:《丹霞澹歸禪師語錄》(CBETA 2023.Q1, J38, no. B409)。 〔清〕天然函昰著,釋今辯重編:《廬山天然禪師語錄》(CBETA 2023.Q1, J38, no. B406)。 〔清〕守一空成重編:《宗教律諸宗演派》(CBETA 2023.Q4, X88, no. 1667)。 〔清〕紀蔭編:《宗統編年》(CBETA 2023.Q1, X86, no. 1600)。 〔清〕胡述:《淨土聖賢錄續編》(CBETA 2023.Q3, X78, no. 1550)。 〔清〕釋淨瑩說,釋智祥編:《元潔瑩禪師語錄》(CBETA 2023.Q3, J39, no. B453)。 〔清〕釋超永編輯:《五燈全書》(CBETA 2023.Q1, X82, no. 1571)。 〔清〕釋源諒著、劉霞彩編:《律宗燈譜》(CBETA 2023.Q3, B22, no. 118)。 〔清〕釋際源、釋了真輯:《正源略集》(CBETA 2023.Q1, X85, no. 1587)。 王亨彥:《普陀洛迦新志》(CBETA 2023.Q1, GA010, no. 9)。 喻謙:《新續高僧傳》(CBETA 2023.Q1, B27, no. 151)。 二、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列)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新文豐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晉〕葛洪撰,〔明〕周履靖校:《神仙傳》(上海涵芬樓萬曆刻本影印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南北朝〕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南北朝〕魏收:《魏書》(據武英殿本校勘)。收錄於中華書局編:《四部備要》,第一四六冊,台北: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唐〕杜甫撰:《杜工部集》(上海圖書館藏宋本)。收錄於張元濟等輯:《續古逸叢書》,第四部集部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柳宗元撰,〔宋〕廖瑩中輯注::《河東先生集》(宋刻本),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釋德洪:《石門文字禪》,上海:上海圖書館,1994年。 〔宋〕蘇軾:《東坡七集・東坡續集》(明成化吉州刻本)。收錄於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二十二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乾隆四十三年鈔本影印本)。收錄於〔清〕于敏中等輯:《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五十一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元〕釋宗憩編:《江湖風月集》(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圖書館藏本縮印),東京:臨川書店,2014年。 〔明〕王九思:《難經集注》(清守山閣叢書本)。 〔明〕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增註》(民國道藏精華錄本)。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乾隆四十五年欽定四庫全書刊本)。收錄於杜潔翔主編,高志彬解題:《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八冊,台北:宗青圖書出版,1994年。 〔明〕錢邦編纂,〔清〕范承勳增修:《雞足山志》(康熙三十一年刊本)。收錄於《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三輯,第一冊,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 〔明〕釋正勉、釋性𣻢編:《古今禪藻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年。 〔清〕王士祿:《十笏草堂上浮集》(清康熙六年刻本)。 〔清〕王賡言:《簣山堂詩鈔》(清道光刻本)。收錄於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王豫編:《京口三上人詩選》五卷(嘉慶六年刻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清〕王豫編纂:《焦山志》(道光三年手抄本)。 〔清〕吳嵩梁:《香蘇山館今體詩鈔》(清木犀軒重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錫麒:《有正味齋詩集》(嘉慶有正味齋全集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完顏麟慶:《鴻雪因緣圖記》。收錄於闕名輯:《筆記小說大觀》,第四十二編,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清〕沈濤:《匏廬詩話》(清光緒四年秀水孫氏望雲仙館刻本)。收錄於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三),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阮元:《揅經室四集》(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阮元:《揅經室詩錄》(道光十三年揚州阮氏文選樓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周伯義編,陳任暘訂:《京口三山志・北固山志》(清光緒三十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4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林則徐撰:《林則徐日記》。收錄於林則徐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清〕洪亮吉:《更生齋集》二十八卷(光緒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凌霄:《快園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星衍:《冶城集》。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6冊。 〔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嘉慶刻本)。收錄於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6冊。 〔清〕徐世昌編:《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乾隆刻增修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40冊。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乾隆刻增修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40冊。 〔清〕袁枚:《隨園詩話》十六卷,《隨園詩話補遺》十卷(隨園全集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清〕張廷玉撰,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明史》(乾隆武英殿刻本)。收錄於《四部備要》,第228冊,史部,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張廷玉:《明史》(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張問陶:《船山詩草》(嘉慶刊本)。收錄於台灣學生書局印行:《歷代畫家詩文集》,第四十一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清〕陳文述:《頤道堂詩選》(嘉慶二十三年刻道光增修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陳延韡著,焦山書藏委員會編:《焦山書藏書目》六卷,補遺一卷(1934年焦山書藏委員會鎮江石印本)。收錄於《明清以來公藏書目彙刊》,第四十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清〕曾燠:《賞雨茅屋詩集》(湖北圖書館藏嘉慶二十四年刻本增修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清〕楊鑄:《自春堂集》(道光九年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管庭芬著,虞坤林點校:《管庭芬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趙定邦輯:《長興縣志》(光緒元年刻本)。 〔清〕趙爾巽等編、楊家駱點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第十五冊,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趙爾巽等編:《清史稿》(民國十七年清史館鉛印本影印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翼:《甌北集》(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興宗祖旺、景林心露等著:《賢首傳燈錄》。收錄於廖肇亨校訂,簡凱廷點校:《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頁297-571。 〔清〕釋六舟撰,桑椹點校:《六舟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釋方聚撰,釋真濟等編:《方聚成禪師語錄》(1920年常州天寧寺刻經處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2冊,頁6186。 〔清〕釋卍香:《懶雲樓詩草》(道光七年小雲棲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58冊。 〔清〕釋昌立:《建隆寺志略》(清道光十八年刊本)。收錄於張廣志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4輯,第54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清〕釋悟霈:《擊竹山房吟草》(嘉慶元年王豫《京江三上人詩選》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1冊。 〔清〕釋清恆:《借菴詩文遺稿》(道光十八年刻本)。 〔清〕釋清恆:《借菴詩鈔》(道光六年刊本)。 〔清〕釋達真:《雪齋詩草》(嘉慶十年焦山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1冊。 〔清〕釋達瑛:《栴檀閣詩鈔》(嘉慶六年王豫《京江三上人詩選》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1冊。 〔清〕梅庵鐵保:《惟清齋全集》(道光二年石經堂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76冊。 〔清〕顧沅編:《石公山志》,收錄於《焦山志》(清道光己亥年刊本),卷二十八。 三、近人專著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王廣西:《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任宜敏:《中國佛教史・清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江慶柏主編:《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揚州:廣陵書社,2017年。 吳天任:《澹歸禪師年譜》,香港:香港佛教志蓮圖書館,1991年。 李舜臣:《歷代釋家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李濬之編輯:《清畫家詩史》,台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周齊著:《清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台北:法鼓文化出版,2013年。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明復法師主編:《禪門逸書・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明復法師主編:《禪門逸書・續編》,台北:漢聲出版社出版,文史哲出版社經銷,1987年。 姜伯勤:《石濂大汕和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9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陳劍鍠主編:《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0年。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修訂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焦桂美:《孫星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菅野博史編輯,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Ⅲ宋元明清》。收錄於《新亞洲佛教史08》,台北:法鼓文化,2015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台北市:允晨文化,2008。 廖肇亨:《倒吹無孔笛: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法鼓文化,2018年。 廖肇亨主編,簡凱廷點校:《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 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2023年)。 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蔣維喬著:《中國佛教史》,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蕭致治、楊衛東編撰:《鴉片戰爭前中西關係紀事(1517-1840)》,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魏道儒著,季羨林、湯一介主編:《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佛教史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年。 四、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 丁志安:〈《江蘇詩徵》編者王豫及其生卒年考〉,《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80-81。 尹志華:〈清代文人與南京隱仙庵〉,《全真道研究》,2017年12月,頁69-82。 王玉媛:〈清代中期詩人王豫及其所選《群雅集》〉,《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第3期,頁71-78。 王建生:〈袁枚趙翼蔣士銓三家同題詩比較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39-193。 王建生:〈蔣心餘與袁枚、趙翼及江西文人之交遊〉,《東海中文學報》,第11期,,1994年12月,頁11-29。 王啟元:〈蒼雪大和尚《南來堂集》輯佚〉,《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2014年11月,頁47-58。 王啟元:〈蒼雪與木增交游因緣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2期,頁59-68。 王琳、郭鑫、崔山:〈山水臥遊——《鴻雪因緣圖記》中的山水經驗與園林疊石〉,《美術學報》,2022年第5期,頁58-64。 王雁秋:〈金堡其人及其《嶺南焚餘》〉,《泰安師專學報》第23卷,2001年第3期,頁32-34。 王榮國:〈福州怡山西禪寺佛教與嶺南天然函昰系〉(一),《福建史志》,2017年第2期,頁33-34。 王榮國:〈福州怡山西禪寺佛教與嶺南天然函昰系〉(二),《福建史志》,2017年第3期,頁38-42。 王樂:〈袁枚詠物詩在日本江戶、明治漢詩壇的受容〉,《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22年第3期,頁180-188。 王標:〈美食中的友情-《隨園食單》人物考〉,《中國飲食文化》第5期,2009年第2期,頁45-86。 田靜:〈試論袁枚與考據學的關系〉,《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2021年第1期,頁47-49、59。 白海雄:〈清初遺民詩僧之興亡詩論略〉,《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9卷,2008年3月,頁53-56。 石玲:〈《子不語》的袁枚氣質〉,《明清小說研究》,2021年第3期,頁203-215。 石玲:〈袁枚詩歌的禪影蹤跡〉,《文史哲》,2002年第1期,頁86-91。 伏濤:〈鄭板橋、袁枚之交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期,2019年第2期,頁37-43。 朱孟庭:〈袁枚論《詩》的文學闡釋〉,《東吳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5月,頁265-292。 朱琪:〈詩痕與印跡——袁枚與清代印人的交游〉,《書法研究》,2022年第2期,165-188。 何湘:〈清末詩僧八指頭陀結社考論〉,《長沙大學學報》,2014年11月,頁6-8。 余崇生:〈袁枚的飲食美學-以《隨園食單》為例〉,《國文天地》第320第,2012年1月,頁15-19。 吳宏一:〈袁枚的性靈說〉,《中外文學》第2期,1973年第3期,頁24-37。 吳晟:〈袁枚性靈詩學視野下的江西詩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期,2020年第2期,頁20-26。 李文興:〈晚清湖湘詩僧寄禪的詩歌交游考〉,《沈陽師範大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2015年第2期,頁113-116。 李莉:〈從袁枚《子不語》看明清小說中的「佛道合一」現象〉,《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第32期,2019年第16期,頁190-192。 李琰:〈《鴻雪因緣圖記》創作型態初探——兼論麟慶的自我塑造〉,《愛尚美術》,2018年第3期,頁62-71。 李舜臣:〈釋澹歸與《遍行堂》詞〉,《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頁95-101。 李舜臣:〈明季清初顛南詩僧蒼雪論略〉,《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5期,2003年1月,頁58-63。 李舜臣:〈石濂大汕和他的詩〉,《創作評譚》,2004年第6期,頁51-55。 李舜臣:〈20世紀以來清初嶺南詩僧群研究綜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09年1月,頁84-88。 李德偉:〈論袁枚《隨園女弟子詩選》呈現之詩學觀及其在清代文學史上之意義〉,《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187-225。 李燕:〈袁枚的東坡觀-以《隨園詩話》為中心〉,《華人文化研究》第7期(1),2019年6月,頁121-138。 車振華:〈袁枚尺牘文略論〉,《人文天下》,2019年第5期,頁28-32。 周正:〈王文治的琉球之行〉,《中國書畫》第十二期,2019年12月,頁10-17。 宗廷鵬、駱錦芳:〈明季清初顛南詩僧蒼雪詩歌主題選擇與藝術探索〉,《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2018年第1期,頁16、56-59。 林心欣:〈袁枚的經學態度-對漢宋學的檢討〉,《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7年6月,頁17-46。 花宏艷:〈《鴻雪因緣圖記》中的旗人意識與滿漢文化融合〉,《民族文學研究》,2022年第5期,頁48-55。 邱林山:〈遺民詩僧函可與清初詩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2016年11月,頁80-85。 金建鋒:〈王培孫對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校輯的文獻價值〉,《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9卷,2018年7月,頁11-14。 姜念思:〈以罪得詩詩愈奇──記清代流人詩僧函可及《千山詩集》〉,《東北史地》,2007年第4期,頁84-89。 施幸汝:〈隨園女弟子之形成背景研究-以袁枚為探討對象〉,《問學集》,第13期,2006年6月,頁91-102。 范白丁:〈《鴻雪因緣圖記》成書考〉,《新美術》,2008年第6期,頁44-48。 孫宇男、張景明:〈明清之際詩僧函可對杜甫的接受與新變〉,《學術交流》第240期,2014年3月,頁167-170。 孫昌武:〈詩僧蒼雪〉(文摘),《普門學報》第20期,2004年3月,頁1-13。 袁鱗:〈論盧見曾與袁枚的交誼與交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第30期,2017年第1期,頁52-56、128。 馬昕:〈袁枚的詠史詩創作與性情人生〉,《文藝研究》,2018年第10期,頁34-43。 馬騰飛:〈清中葉詩壇的「布衣權」現象:以王豫及其詩學活動為中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期,2019年第5期,頁146-155。 張金杰:〈朱筠與袁枚交游簡考〉,《石家莊學院學報》第23期,2021年第2期,頁64-68、101。 張國棟:〈詩僧蒼雪詩作中的「佛儒交匯」思想探析〉,《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3卷,2019年第6期,頁100-103。 張雅雯:〈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法鼓佛學學報》,2022年第30期,頁55-90。 張赫:〈賴山陽和袁枚的女性題材組詩比較研究——兼論賴山陽對袁枚詩學的接受〉,《品位・經典》,2022年第13期,頁1-4。 張蕾蕾:〈天然函昰禪師弘化嶺南的啟示〉,《深圳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14年第4期,頁122-127。 郭天驕:〈袁枚「梅村體」詩歌的仿體與新變〉,《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頁117-124。 陳力:〈詩僧蒼雪〉,《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頁61-68。 陳占揚:〈人間何處可安禪——論八指頭陀的末世體驗與生命安頓〉,《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年2月,頁219-256。 陳旻志:〈至情祇可酬知己-袁枚與隨園女詩人開啓的性靈詩觀〉,《鵝湖月刊》第325期,2002年7月,頁26-38。 陳東輝:〈清代杭州靈隱書藏及藏經考略〉,《書目季刊》第34期,2000年第2期,頁46。 陳盈妃:〈袁枚在女性墓志銘中所反映的思想〉,《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255-280。 陳美慧:〈袁枚與《隨園食單》〉,《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期,2004年第1期,頁16-19。等研究。 陳聖爭:〈一場被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雙重誤讀的「詩學論爭」——袁枚、沈德潛詩學之爭新探〉,《中國韻文學刊》第34期,2020年第2期,頁69-79。 喬立智、鄭少會:〈明末清初顛南高僧蒼雪詩歌整理與研究論略〉,《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2017年第2期,頁74-79。 曾霆:〈林則徐學佛的淵源探微〉,《法音》,2013年第4期,頁40-43。 程章燦:〈書元、藝緣與地緣——《鴻雪因緣圖記》文化生成考〉,《文獻》,2023年第6期,頁188-203 覃召文:〈光鷲的詩文理論〉,《嶺南文史》,1997年第1期,頁35-36。 馮煥珍:〈天然函昰禪師的悟道因緣及其禪教並重的宗趣觀〉,《現代哲學》,2003年第2期,頁66-74。 黃一農:〈袁枚《隨園詩話》中涉紅記事新考〉,《清華學報》第43期(3),2013年9月,頁525-553。 黃一農:〈袁枚《隨園詩話》編刻與版本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9期,2013年11月,頁35-82。 黃文翰:〈袁枚詩歌的佛學好尚〉,《運城學院學報》第35期,2017年第1期,頁65-68。 黃淑汝:〈從書寫治療論袁枚傷親詩〉,《輔仁國文學報》第38期,2014年4月,頁149-175。 黃淑汝:〈由袁枚詩探其飲食習性〉,《遠東通識學報》第9期,2015年第1期,頁107-126。 黃敬家:〈八指頭陀詩中的入世情懷與禪悟意境〉,《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頁83-85、87。 黃敬家:〈空際無影,香中有情——八指頭陀詠梅詩中的禪境〉,《法鼓佛學學報》第7期,2010年12月,頁107-147。 葉倬瑋:〈論袁枚及性靈派的考訂詩創作—兼談考訂詩對比興傳統的反撥〉,《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0期,2021年9月,頁635-688。 廖肇亨:〈金堡之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通訊》第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95-116。 廖肇亨:〈第一等偷懶沙門——雪嶠圓信與明末清初的禪宗〉,《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229-259。 廖肇亨:〈晚明僧人〈山居詩〉論析——以漢月法藏為中心〉,《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頁49-74。 廖肇亨:〈匯業通來不礙塵——從蒼雪讀徹《南來堂集》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2015年3月,頁1-29。 廖肇亨:〈錢謙益僧詩史觀的再省思——從《列朝詩集》選評詩僧談起〉,《漢學研究》第37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239-273。 熊嘯:〈袁枚性靈詩學與江戶后期漢詩的本土化轉向〉,《文學評論》,2022年第6期,頁211-220。 劉振琪:〈論隨園女弟子的創作取向與袁枚之關係-以《隨園女弟子詩選》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98期,2009年11月,頁33-55。 歐麗娟:〈《紅樓夢》之詩歌美學與「性靈說」-以袁枚爲主要參照系〉,《臺大中文學報》第38期,2012年9月,頁257-307。 潘承玉,吳承學:〈和光同塵中的骯髒氣骨——澹歸《遍行堂集》的民族思想平議〉,《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120-125。 蔣寅:〈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嶺南學報》,2015年3月,頁193-211。 蔣寅:〈袁枚之出世——乾隆朝詩學思潮消長的一個浮標〉,《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頁5-24、189。 蔣寅:〈嘉道間詩學對袁枚性靈說的反思〉,《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1期,2022年第1期,頁74-82。 鄭宇丹:〈從「言志」到「言己」:袁枚「性靈說」與乾隆后期自利性話語的傳播〉,《國際儒學》(中英文)第二期,2022年第1期,頁100-115、170。 盧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王文治《行書夢樓詩翰卷》考述〉,《書法研究》第三期,2021年9月,頁119-136、2-3、201-211。 賴玉樹:〈袁枚詠史詩中女性書寫淺析〉,《萬能學報》第37期,2015年7月,頁145-160。 謝海林:〈乾嘉考據家的文學觀念與文集編纂——從孫星衍、袁枚考據詞章之爭談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期,2023年第2期,頁139-149。 韓東:〈論朝鮮文人李鈺對袁枚《隨這詩話》的接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8年第1期,頁229-246。 闞文文:〈清初泰山詩僧元玉及其詩歌〉,《泰山學院學報》第41卷,2019年第2期,頁31-39。 〔日〕川合康三:〈杜甫詩中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表述〉,收錄於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81-94。 五、學位論文 王哲生:《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的景園研究》,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何年豐:《清初兩浙詩僧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 李文興:《晚清詩僧寄禪研究》,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周小春:《清代詩僧元璟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 孫宇男:《明清之際詩僧研究》,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2014年。 張盈袖《王文治書法及書學思想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雯:《清初三峰派仁山寂震研究——活用印心與印法以重構臨濟宗》,台北: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2月,頁38-39。 張鐵華:《王文治書法觀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祖恩:《忠孝與法命——繼起弘儲生平與著作考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7月。 楊忠霞:《王文治書法研究》,山東: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賈博川:《清王文治書法藝術探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劉崎岷:《王豫《江蘇詩徵》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顧明義:《明遺民詩僧蒼雪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13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13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涂艷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Tu, Yen-Chiu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何冠儀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Ho, Kuan-Yien_US
dc.creator (作者) 何冠儀zh_TW
dc.creator (作者) Ho, Kuan-Yi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二月-2024 11:27:09 (UTC+8)-
dc.date.available 1-二月-2024 11:27:09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二月-2024 11:27:09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8151013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599-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1013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過去針對清代中葉佛教的研究,大多視之為衰退期。近年來,因種種新史料的發現,加上對地方志、地理志的應用,使得重構清中葉佛教有了新的契機。 巨超清恆身為清中葉江南地區焦山定慧寺的住持,其多元的交友關係、豐富的詩歌主題將有助於勾勒出新的佛教概況。本文首先試圖梳理清代中葉南北方漢傳佛教背景的概況,並以此為出發點,透過詩歌探究他入世僧人的面貌。在此基礎上,本文將展開以下討論: 第一、巨超清恆生平與著作考論:根據已有僧傳資料,並以山志、寺志與清恆詩歌創作為史料,重新標示他的生命軌跡,並探討其著作現今存世版本與存續問題。 第二、梳理巨超清恆的交友情形:巨超清恆相關的研究幾乎付之闕如,其交友情形尚未為人所知。然而他廣闊的交友情形亦揭示當時文人士大夫與佛教僧人的互動方式,以及京口地區僧人以詩歌互動的僧人交際圈,並以此重新認識其所處的時代脈絡。 第三、巨超清恆詩歌探析:文學作品是探究一個人的感受與想法的最佳途徑,加上清恆創作體量豐富、主題多元,透過其多元的詩歌主題,如讀書詩、題畫詩、詠古詩、遊歷詩、山居詩與自述詩等,欲從中探析清恆出世與入世情懷。 巨超清恆和文人士大夫密切的互動是清中葉佛教的另種傳播形式,透過僧人的文學作品,讀者們能看見當時文人與佛教特殊的互動方式。在金石學、考據學興盛的當時,學人們並不只鑽研在自身的研究領域中,還有許多待發掘的宗教內涵,蘊藏在他們的作品與交友過程中。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Previous studies on Buddhism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predominantly perceived it as a period of decline. In recent years, the discovery of various new historical materials, juxtaposed with local records and geographical records, has opened up new prospects for reevaluating Buddhism during this era. Juchao Qingheng was the abbot of Jiaoshan Dinghui Temple焦山定慧寺 in the Jiangnan region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Owing to his extensive social networks and the rich thematic breadth of his poetry, it provides a compelling case study which offers insights into a revitalized perspective of Buddhism during the period. This article first outlines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Buddhism in the mid-Qing Dynasty. The study begins by painting a broad picture of Chinese Buddhism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covering bot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regions. Using this as a foundation, it explores the life of Juchao Qingheng who was involved in worldly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lens of his poetry. The article proceed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The first section undert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Juchao Qingheng's life and works. Drawing on existing biographical records, along with temple records and Qingheng's poetry, it aims to reconstruct his life while touching upon the issue of the existing versions of his works. The second section presents a review of Juchao Qingheng's social connections. While research on Juchao Qingheng’s social engagements is relatively sparse, and his networks largely uncharted, his wide-ranging connections shed light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erati and Buddhist monks during that time. This part of the study reveals how monks, particularly in the Jingkou region京口地區, engaged in social activities through poetry, offering fresh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Qingheng lived. The third section analyses the poetry of Juchao Qingheng. Literary works are profound mediums for exploring an individual's thoughts and emotions. With a prolific and diverse collection encompassing themes of reading, painting, historical nostalgia, travel, mountain-dwelling, and self-reflection, this section aims to delve into Qingheng's sentiments about the worldly and the monastic. Juchao Qingheng's close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ti represent another facet of Buddhism's propagation during the mid-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literary works of monks, the study reveals the unique interactions between literati and Buddhism of the era. In a time characterized by a revival of epigraphy and textual criticism, scholars were not only immersed in their specialized fields of study but also engaged in uncovering hidden religious meanings within their work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先行研究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 14 第四節 章節安排 15 第二章 巨超清恆生平及著作考論 17 第一節 平生傳略 17 第二節 著作考論 24 第三節 小結 27 第三章 巨超清恆的法門師友 28 第一節 求道尊宿 28 第二節 同道法友 31 第三節 法門昆仲及後輩弟子 41 第四節 小結 46 第四章 巨超清恆的俗世交遊 48 第一節 詩人墨客 48 第二節 儒者與將領 61 第三節 八旗子弟與其他 69 第四節 小結 73 第五章 巨超清恆詩歌主題探析 74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讀書心得 74 第二節 自我書寫與生命經歷 87 第三節 法門樣態 104 第四節 現實關懷 107 第五節 小結 111 第六章 結論 113 徵引書目 117 附錄 130 附錄一:巨超清恆年譜 130 附錄二:焦山法系譜 131 附錄三:巨超清恆的交遊往復圖 132zh_TW
dc.format.extent 6613037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13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巨超清恆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焦山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借庵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入世情懷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清中葉佛教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Juchao Qinghe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iaosh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Jie’an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Worldly Sentimen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uddhism in Mid-Qing Dynastyen_US
dc.title (題名) 清中葉詩僧巨超清恆研究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Study on Poet Monk Juchao Qingheng during Mid-Qing Dynasty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佛教藏經(依作者時代排列) 本文佛典引用主要是採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集成網路版(CBETA Online),2023年。 〔晉〕僧肇:《肇論》(CBETA 2023.Q3, T45, no. 1858)。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 2023.Q4, T10, no. 279)。 〔唐〕實叉難陀譯,清涼澄觀疏義:《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CBETA 2023.Q4, X08, no. 240)。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CBETA 2023.Q3, T53, no. 2122)。 〔宋〕釋普濟著:《五燈會元》(CBETA 2023.Q3, X80, no. 1565)。 〔明〕釋文秀輯:《增集續傳燈錄》(CBETA 2023.Q3, X83, no. 1574)。 〔明〕憨山德清述,高承埏補:《八十八祖道影傳贊》(CBETA 2023.Q1, X86, no. 1608)。 〔明〕釋今釋說,釋今辯重編:《丹霞澹歸禪師語錄》(CBETA 2023.Q1, J38, no. B409)。 〔清〕天然函昰著,釋今辯重編:《廬山天然禪師語錄》(CBETA 2023.Q1, J38, no. B406)。 〔清〕守一空成重編:《宗教律諸宗演派》(CBETA 2023.Q4, X88, no. 1667)。 〔清〕紀蔭編:《宗統編年》(CBETA 2023.Q1, X86, no. 1600)。 〔清〕胡述:《淨土聖賢錄續編》(CBETA 2023.Q3, X78, no. 1550)。 〔清〕釋淨瑩說,釋智祥編:《元潔瑩禪師語錄》(CBETA 2023.Q3, J39, no. B453)。 〔清〕釋超永編輯:《五燈全書》(CBETA 2023.Q1, X82, no. 1571)。 〔清〕釋源諒著、劉霞彩編:《律宗燈譜》(CBETA 2023.Q3, B22, no. 118)。 〔清〕釋際源、釋了真輯:《正源略集》(CBETA 2023.Q1, X85, no. 1587)。 王亨彥:《普陀洛迦新志》(CBETA 2023.Q1, GA010, no. 9)。 喻謙:《新續高僧傳》(CBETA 2023.Q1, B27, no. 151)。 二、古籍(依作者時代排列) 〔晉〕陶淵明:《搜神後記》,新文豐編輯部編:《叢書集成新編》,第八十一冊,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 〔晉〕葛洪撰,〔明〕周履靖校:《神仙傳》(上海涵芬樓萬曆刻本影印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南北朝〕劉義慶撰,劉孝標注:《世說新語》,台北:藝文印書館,2011年。 〔南北朝〕魏收:《魏書》(據武英殿本校勘)。收錄於中華書局編:《四部備要》,第一四六冊,台北: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唐〕杜甫撰:《杜工部集》(上海圖書館藏宋本)。收錄於張元濟等輯:《續古逸叢書》,第四部集部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出版社,1994年。 〔唐〕柳宗元撰,〔宋〕廖瑩中輯注::《河東先生集》(宋刻本),台北:廣文書局,1968年。 〔宋〕釋德洪:《石門文字禪》,上海:上海圖書館,1994年。 〔宋〕蘇軾:《東坡七集・東坡續集》(明成化吉州刻本)。收錄於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第二十二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金〕元好問:《遺山集》(乾隆四十三年鈔本影印本)。收錄於〔清〕于敏中等輯:《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集部第五十一冊,台北:世界書局,1987年。 〔元〕釋宗憩編:《江湖風月集》(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圖書館藏本縮印),東京:臨川書店,2014年。 〔明〕王九思:《難經集注》(清守山閣叢書本)。 〔明〕伍守陽:《天仙正理直論增註》(民國道藏精華錄本)。 〔明〕吳之鯨:《武林梵志》(乾隆四十五年欽定四庫全書刊本)。收錄於杜潔翔主編,高志彬解題:《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一輯,第八冊,台北:宗青圖書出版,1994年。 〔明〕錢邦編纂,〔清〕范承勳增修:《雞足山志》(康熙三十一年刊本)。收錄於《中國佛寺史志彙刊》,第三輯,第一冊,台北:丹青圖書公司,1985年。 〔明〕釋正勉、釋性𣻢編:《古今禪藻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3年。 〔清〕王士祿:《十笏草堂上浮集》(清康熙六年刻本)。 〔清〕王賡言:《簣山堂詩鈔》(清道光刻本)。收錄於山東文獻集成編纂委員會編:《山東文獻集成》第三輯,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王豫編:《京口三上人詩選》五卷(嘉慶六年刻本)。藏於上海圖書館。 〔清〕王豫編纂:《焦山志》(道光三年手抄本)。 〔清〕吳嵩梁:《香蘇山館今體詩鈔》(清木犀軒重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8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吳錫麒:《有正味齋詩集》(嘉慶有正味齋全集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完顏麟慶:《鴻雪因緣圖記》。收錄於闕名輯:《筆記小說大觀》,第四十二編,台北:新興書局,1977年。 〔清〕沈濤:《匏廬詩話》(清光緒四年秀水孫氏望雲仙館刻本)。收錄於杜松柏主編:《清詩話訪佚初編》(三),台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7年。 〔清〕阮元:《揅經室四集》(道光阮氏文選樓刻)。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7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阮元:《揅經室詩錄》(道光十三年揚州阮氏文選樓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7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周伯義編,陳任暘訂:《京口三山志・北固山志》(清光緒三十年刊本)。收錄於《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49號,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年。 〔清〕林則徐撰:《林則徐日記》。收錄於林則徐編輯委員會編:《林則徐全集》,第九冊,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2年。 〔清〕洪亮吉:《更生齋集》二十八卷(光緒授經堂刻洪北江全集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1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凌霄:《快園詩話》。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0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孫星衍:《冶城集》。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6冊。 〔清〕孫星衍:《問字堂集》(嘉慶刻本)。收錄於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436冊。 〔清〕徐世昌編:《晚晴簃詩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乾隆刻增修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40冊。 〔清〕袁枚:《小倉山房詩集》(乾隆刻增修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340冊。 〔清〕袁枚:《隨園詩話》十六卷,《隨園詩話補遺》十卷(隨園全集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7年。 〔清〕張廷玉撰,陸費逵總勘,高時顯、吳汝霖輯校:《明史》(乾隆武英殿刻本)。收錄於《四部備要》,第228冊,史部,台北:中華書局,1981年。 〔清〕張廷玉:《明史》(乾隆武英殿刻本)。 〔清〕張問陶:《船山詩草》(嘉慶刊本)。收錄於台灣學生書局印行:《歷代畫家詩文集》,第四十一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5年。 〔清〕陳文述:《頤道堂詩選》(嘉慶二十三年刻道光增修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0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陳延韡著,焦山書藏委員會編:《焦山書藏書目》六卷,補遺一卷(1934年焦山書藏委員會鎮江石印本)。收錄於《明清以來公藏書目彙刊》,第四十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清〕曾燠:《賞雨茅屋詩集》(湖北圖書館藏嘉慶二十四年刻本增修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8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湯貽汾:《琴隱園詩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 〔清〕楊鑄:《自春堂集》(道光九年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52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管庭芬著,虞坤林點校:《管庭芬詩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趙定邦輯:《長興縣志》(光緒元年刻本)。 〔清〕趙爾巽等編、楊家駱點校:《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第十五冊,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清〕趙爾巽等編:《清史稿》(民國十七年清史館鉛印本影印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29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趙翼:《甌北集》(嘉慶十七年湛貽堂刻本)。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44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興宗祖旺、景林心露等著:《賢首傳燈錄》。收錄於廖肇亨校訂,簡凱廷點校:《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頁297-571。 〔清〕釋六舟撰,桑椹點校:《六舟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 〔清〕釋方聚撰,釋真濟等編:《方聚成禪師語錄》(1920年常州天寧寺刻經處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2冊,頁6186。 〔清〕釋卍香:《懶雲樓詩草》(道光七年小雲棲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58冊。 〔清〕釋昌立:《建隆寺志略》(清道光十八年刊本)。收錄於張廣志主編:《中國佛寺志叢刊》,第4輯,第54冊,揚州:廣陵書社,2006年。 〔清〕釋悟霈:《擊竹山房吟草》(嘉慶元年王豫《京江三上人詩選》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1冊。 〔清〕釋清恆:《借菴詩文遺稿》(道光十八年刻本)。 〔清〕釋清恆:《借菴詩鈔》(道光六年刊本)。 〔清〕釋達真:《雪齋詩草》(嘉慶十年焦山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1冊。 〔清〕釋達瑛:《栴檀閣詩鈔》(嘉慶六年王豫《京江三上人詩選》刻本)。收錄於《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第161冊。 〔清〕梅庵鐵保:《惟清齋全集》(道光二年石經堂刻本)。收錄於《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476冊。 〔清〕顧沅編:《石公山志》,收錄於《焦山志》(清道光己亥年刊本),卷二十八。 三、近人專著 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王廣西:《佛學與中國近代詩壇》,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任宜敏:《中國佛教史・清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江慶柏主編:《中國歷代僧詩總集・清代僧詩》,揚州:廣陵書社,2017年。 吳天任:《澹歸禪師年譜》,香港:香港佛教志蓮圖書館,1991年。 李舜臣:《歷代釋家別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 李濬之編輯:《清畫家詩史》,台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周齊著:《清代佛教與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岡部和雄、田中良昭編,辛如意譯:《中國佛教研究入門》,台北:法鼓文化出版,2013年。 忽滑谷快天,郭敏俊譯:《禪學思想史》,新北:大千出版社,2003年。 明復法師主編:《禪門逸書・初編》,台北:明文書局,1981年。 明復法師主編:《禪門逸書・續編》,台北:漢聲出版社出版,文史哲出版社經銷,1987年。 姜伯勤:《石濂大汕和澳門禪史:清初嶺南禪學史研究初編》,上海市:學林出版社,1999年。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年。 陳銘珪:《長春道教源流》,台北:廣文書局,1989年。 陳劍鍠主編:《深入緣起.集眾法寶:人間佛教在東亞與東南亞的實踐》(下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20年。 麻天祥:《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修訂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焦桂美:《孫星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菅野博史編輯,辛如意譯:《中國文化中的佛教:中國Ⅲ宋元明清》。收錄於《新亞洲佛教史08》,台北:法鼓文化,2015年。 廖肇亨:《中邊・詩禪・夢戲: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台北市:允晨文化,2008。 廖肇亨:《倒吹無孔笛:明清佛教文化研究論集》,台北:法鼓文化,2018年。 廖肇亨主編,簡凱廷點校:《明清華嚴傳承史料兩種——《賢首宗乘》與《賢首傳燈錄》》,台北:中央研究院,2017年。 廖肇亨主編:《中國佛教文學史・下冊》,高雄市:佛光文化事業,2023年)。 樂黛雲、陳玨編選:《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蔣維喬著:《中國佛教史》,揚州:廣陵書社,2008年。 蕭致治、楊衛東編撰:《鴉片戰爭前中西關係紀事(1517-1840)》,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 錢仲聯主編:《清詩紀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 魏道儒著,季羨林、湯一介主編:《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佛教史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年。 釋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台北:中華佛教文化館,1974年。 四、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 丁志安:〈《江蘇詩徵》編者王豫及其生卒年考〉,《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頁80-81。 尹志華:〈清代文人與南京隱仙庵〉,《全真道研究》,2017年12月,頁69-82。 王玉媛:〈清代中期詩人王豫及其所選《群雅集》〉,《古典文學知識》,2018年第3期,頁71-78。 王建生:〈袁枚趙翼蔣士銓三家同題詩比較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7月,頁139-193。 王建生:〈蔣心餘與袁枚、趙翼及江西文人之交遊〉,《東海中文學報》,第11期,,1994年12月,頁11-29。 王啟元:〈蒼雪大和尚《南來堂集》輯佚〉,《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2014年11月,頁47-58。 王啟元:〈蒼雪與木增交游因緣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2期,頁59-68。 王琳、郭鑫、崔山:〈山水臥遊——《鴻雪因緣圖記》中的山水經驗與園林疊石〉,《美術學報》,2022年第5期,頁58-64。 王雁秋:〈金堡其人及其《嶺南焚餘》〉,《泰安師專學報》第23卷,2001年第3期,頁32-34。 王榮國:〈福州怡山西禪寺佛教與嶺南天然函昰系〉(一),《福建史志》,2017年第2期,頁33-34。 王榮國:〈福州怡山西禪寺佛教與嶺南天然函昰系〉(二),《福建史志》,2017年第3期,頁38-42。 王樂:〈袁枚詠物詩在日本江戶、明治漢詩壇的受容〉,《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22年第3期,頁180-188。 王標:〈美食中的友情-《隨園食單》人物考〉,《中國飲食文化》第5期,2009年第2期,頁45-86。 田靜:〈試論袁枚與考據學的關系〉,《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9期,2021年第1期,頁47-49、59。 白海雄:〈清初遺民詩僧之興亡詩論略〉,《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29卷,2008年3月,頁53-56。 石玲:〈《子不語》的袁枚氣質〉,《明清小說研究》,2021年第3期,頁203-215。 石玲:〈袁枚詩歌的禪影蹤跡〉,《文史哲》,2002年第1期,頁86-91。 伏濤:〈鄭板橋、袁枚之交的再思考〉,《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期,2019年第2期,頁37-43。 朱孟庭:〈袁枚論《詩》的文學闡釋〉,《東吳中文學報》第12期,2006年5月,頁265-292。 朱琪:〈詩痕與印跡——袁枚與清代印人的交游〉,《書法研究》,2022年第2期,165-188。 何湘:〈清末詩僧八指頭陀結社考論〉,《長沙大學學報》,2014年11月,頁6-8。 余崇生:〈袁枚的飲食美學-以《隨園食單》為例〉,《國文天地》第320第,2012年1月,頁15-19。 吳宏一:〈袁枚的性靈說〉,《中外文學》第2期,1973年第3期,頁24-37。 吳晟:〈袁枚性靈詩學視野下的江西詩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期,2020年第2期,頁20-26。 李文興:〈晚清湖湘詩僧寄禪的詩歌交游考〉,《沈陽師範大學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2015年第2期,頁113-116。 李莉:〈從袁枚《子不語》看明清小說中的「佛道合一」現象〉,《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第32期,2019年第16期,頁190-192。 李琰:〈《鴻雪因緣圖記》創作型態初探——兼論麟慶的自我塑造〉,《愛尚美術》,2018年第3期,頁62-71。 李舜臣:〈釋澹歸與《遍行堂》詞〉,《中國韻文學刊》,2002年第2期,頁95-101。 李舜臣:〈明季清初顛南詩僧蒼雪論略〉,《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5期,2003年1月,頁58-63。 李舜臣:〈石濂大汕和他的詩〉,《創作評譚》,2004年第6期,頁51-55。 李舜臣:〈20世紀以來清初嶺南詩僧群研究綜述〉,《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09年1月,頁84-88。 李德偉:〈論袁枚《隨園女弟子詩選》呈現之詩學觀及其在清代文學史上之意義〉,《東華漢學》第10期,2009年12月,頁187-225。 李燕:〈袁枚的東坡觀-以《隨園詩話》為中心〉,《華人文化研究》第7期(1),2019年6月,頁121-138。 車振華:〈袁枚尺牘文略論〉,《人文天下》,2019年第5期,頁28-32。 周正:〈王文治的琉球之行〉,《中國書畫》第十二期,2019年12月,頁10-17。 宗廷鵬、駱錦芳:〈明季清初顛南詩僧蒼雪詩歌主題選擇與藝術探索〉,《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7卷,2018年第1期,頁16、56-59。 林心欣:〈袁枚的經學態度-對漢宋學的檢討〉,《漢學研究集刊》第4期,2007年6月,頁17-46。 花宏艷:〈《鴻雪因緣圖記》中的旗人意識與滿漢文化融合〉,《民族文學研究》,2022年第5期,頁48-55。 邱林山:〈遺民詩僧函可與清初詩壇〉,《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3卷,2016年11月,頁80-85。 金建鋒:〈王培孫對蒼雪大師《南來堂詩集》校輯的文獻價值〉,《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39卷,2018年7月,頁11-14。 姜念思:〈以罪得詩詩愈奇──記清代流人詩僧函可及《千山詩集》〉,《東北史地》,2007年第4期,頁84-89。 施幸汝:〈隨園女弟子之形成背景研究-以袁枚為探討對象〉,《問學集》,第13期,2006年6月,頁91-102。 范白丁:〈《鴻雪因緣圖記》成書考〉,《新美術》,2008年第6期,頁44-48。 孫宇男、張景明:〈明清之際詩僧函可對杜甫的接受與新變〉,《學術交流》第240期,2014年3月,頁167-170。 孫昌武:〈詩僧蒼雪〉(文摘),《普門學報》第20期,2004年3月,頁1-13。 袁鱗:〈論盧見曾與袁枚的交誼與交惡〉,《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第30期,2017年第1期,頁52-56、128。 馬昕:〈袁枚的詠史詩創作與性情人生〉,《文藝研究》,2018年第10期,頁34-43。 馬騰飛:〈清中葉詩壇的「布衣權」現象:以王豫及其詩學活動為中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0期,2019年第5期,頁146-155。 張金杰:〈朱筠與袁枚交游簡考〉,《石家莊學院學報》第23期,2021年第2期,頁64-68、101。 張國棟:〈詩僧蒼雪詩作中的「佛儒交匯」思想探析〉,《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3卷,2019年第6期,頁100-103。 張雅雯:〈仁山寂震〈廣寒山詩〉揭顯之三峰宗風〉,《法鼓佛學學報》,2022年第30期,頁55-90。 張赫:〈賴山陽和袁枚的女性題材組詩比較研究——兼論賴山陽對袁枚詩學的接受〉,《品位・經典》,2022年第13期,頁1-4。 張蕾蕾:〈天然函昰禪師弘化嶺南的啟示〉,《深圳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14年第4期,頁122-127。 郭天驕:〈袁枚「梅村體」詩歌的仿體與新變〉,《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5期,頁117-124。 陳力:〈詩僧蒼雪〉,《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頁61-68。 陳占揚:〈人間何處可安禪——論八指頭陀的末世體驗與生命安頓〉,《中國文學研究》第51期,2021年2月,頁219-256。 陳旻志:〈至情祇可酬知己-袁枚與隨園女詩人開啓的性靈詩觀〉,《鵝湖月刊》第325期,2002年7月,頁26-38。 陳東輝:〈清代杭州靈隱書藏及藏經考略〉,《書目季刊》第34期,2000年第2期,頁46。 陳盈妃:〈袁枚在女性墓志銘中所反映的思想〉,《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12月,頁255-280。 陳美慧:〈袁枚與《隨園食單》〉,《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第10期,2004年第1期,頁16-19。等研究。 陳聖爭:〈一場被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雙重誤讀的「詩學論爭」——袁枚、沈德潛詩學之爭新探〉,《中國韻文學刊》第34期,2020年第2期,頁69-79。 喬立智、鄭少會:〈明末清初顛南高僧蒼雪詩歌整理與研究論略〉,《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2017年第2期,頁74-79。 曾霆:〈林則徐學佛的淵源探微〉,《法音》,2013年第4期,頁40-43。 程章燦:〈書元、藝緣與地緣——《鴻雪因緣圖記》文化生成考〉,《文獻》,2023年第6期,頁188-203 覃召文:〈光鷲的詩文理論〉,《嶺南文史》,1997年第1期,頁35-36。 馮煥珍:〈天然函昰禪師的悟道因緣及其禪教並重的宗趣觀〉,《現代哲學》,2003年第2期,頁66-74。 黃一農:〈袁枚《隨園詩話》中涉紅記事新考〉,《清華學報》第43期(3),2013年9月,頁525-553。 黃一農:〈袁枚《隨園詩話》編刻與版本考〉,《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9期,2013年11月,頁35-82。 黃文翰:〈袁枚詩歌的佛學好尚〉,《運城學院學報》第35期,2017年第1期,頁65-68。 黃淑汝:〈從書寫治療論袁枚傷親詩〉,《輔仁國文學報》第38期,2014年4月,頁149-175。 黃淑汝:〈由袁枚詩探其飲食習性〉,《遠東通識學報》第9期,2015年第1期,頁107-126。 黃敬家:〈八指頭陀詩中的入世情懷與禪悟意境〉,《成大中文學報》第29期,2010年7月,頁83-85、87。 黃敬家:〈空際無影,香中有情——八指頭陀詠梅詩中的禪境〉,《法鼓佛學學報》第7期,2010年12月,頁107-147。 葉倬瑋:〈論袁枚及性靈派的考訂詩創作—兼談考訂詩對比興傳統的反撥〉,《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30期,2021年9月,頁635-688。 廖肇亨:〈金堡之節義觀與歷史評價探析〉,《中央研究院文哲所通訊》第9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95-116。 廖肇亨:〈第一等偷懶沙門——雪嶠圓信與明末清初的禪宗〉,《東華漢學》創刊號,2003年2月,頁229-259。 廖肇亨:〈晚明僧人〈山居詩〉論析——以漢月法藏為中心〉,《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3年12月,頁49-74。 廖肇亨:〈匯業通來不礙塵——從蒼雪讀徹《南來堂集》看晚明清初賢首宗南方系的發展歷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46期,2015年3月,頁1-29。 廖肇亨:〈錢謙益僧詩史觀的再省思——從《列朝詩集》選評詩僧談起〉,《漢學研究》第37卷,第4期,2019年12月,頁239-273。 熊嘯:〈袁枚性靈詩學與江戶后期漢詩的本土化轉向〉,《文學評論》,2022年第6期,頁211-220。 劉振琪:〈論隨園女弟子的創作取向與袁枚之關係-以《隨園女弟子詩選》為分析對象〉,《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第98期,2009年11月,頁33-55。 歐麗娟:〈《紅樓夢》之詩歌美學與「性靈說」-以袁枚爲主要參照系〉,《臺大中文學報》第38期,2012年9月,頁257-307。 潘承玉,吳承學:〈和光同塵中的骯髒氣骨——澹歸《遍行堂集》的民族思想平議〉,《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頁120-125。 蔣寅:〈袁枚《隨園詩話》與清詩話寫作之轉型〉,《嶺南學報》,2015年3月,頁193-211。 蔣寅:〈袁枚之出世——乾隆朝詩學思潮消長的一個浮標〉,《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頁5-24、189。 蔣寅:〈嘉道間詩學對袁枚性靈說的反思〉,《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1期,2022年第1期,頁74-82。 鄭宇丹:〈從「言志」到「言己」:袁枚「性靈說」與乾隆后期自利性話語的傳播〉,《國際儒學》(中英文)第二期,2022年第1期,頁100-115、170。 盧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王文治《行書夢樓詩翰卷》考述〉,《書法研究》第三期,2021年9月,頁119-136、2-3、201-211。 賴玉樹:〈袁枚詠史詩中女性書寫淺析〉,《萬能學報》第37期,2015年7月,頁145-160。 謝海林:〈乾嘉考據家的文學觀念與文集編纂——從孫星衍、袁枚考據詞章之爭談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4期,2023年第2期,頁139-149。 韓東:〈論朝鮮文人李鈺對袁枚《隨這詩話》的接受〉,《域外漢籍研究集刊》,2018年第1期,頁229-246。 闞文文:〈清初泰山詩僧元玉及其詩歌〉,《泰山學院學報》第41卷,2019年第2期,頁31-39。 〔日〕川合康三:〈杜甫詩中的自我認識與自我表述〉,收錄於陳文華主編:《杜甫與唐宋詩學:杜甫誕生一千二百九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頁81-94。 五、學位論文 王哲生:《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的景園研究》,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何年豐:《清初兩浙詩僧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3年。 李文興:《晚清詩僧寄禪研究》,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 周小春:《清代詩僧元璟研究》,杭州:浙江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2年。 孫宇男:《明清之際詩僧研究》,吉林:吉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2014年。 張盈袖《王文治書法及書學思想研究》,吉林: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雅雯:《清初三峰派仁山寂震研究——活用印心與印法以重構臨濟宗》,台北: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論文,2021年2月,頁38-39。 張鐵華:《王文治書法觀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祖恩:《忠孝與法命——繼起弘儲生平與著作考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2年7月。 楊忠霞:《王文治書法研究》,山東: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賈博川:《清王文治書法藝術探究》,西安: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劉崎岷:《王豫《江蘇詩徵》研究》,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顧明義:《明遺民詩僧蒼雪研究》,蘇州: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15年。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