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白居易詩歌中的音樂書寫
The Music Writing in Bai Ju – Yi’s Poems
作者 王東笙
Wang, Tung-Sheng
貢獻者 許東海
Hsu, Tung-Hai
王東笙
Wang, Tung-Sheng
關鍵詞 白居易
詩歌
樂器
音樂書寫
詩賦交融
Bai Ju – Yi
Poetry
Music Instruments
Music Writing
Between Poetry and Fu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1-二月-2024 11:27:21 (UTC+8)
摘要 本文定名為《白居易詩歌中的音樂書寫》,欲以白居易詩歌中的樂器書寫主題作為研究核心;在中國文學「詩樂同源」的脈絡下,首先回顧中唐音樂文化的發展背景,從而切入對當時音樂擁有大量、全面書寫的代表性詩人白居易(772-846)及其創作。在白氏生活的年段,發軔於帝國內、外的音樂有賴於朝廷的推廣、民間的流布,成為文人詩、文內容的重要描寫對象;迥異於有唐一代主流詩壇的詩人,熟悉樂論、擅長樂器的白居易在平生的創作脈絡建構一套富有個人特色的思想系統,並在他載浮載沉的仕宦歲月中,反映音樂不同的功能、目地。且隨著詩人自初仕到吏隱,以不同職務輾轉生活在長安、江州、忠州、杭州、蘇州與洛陽等地的二十餘載,各類音樂的演奏、欣賞和教育,遂成為白居易平衡自我情、志的關鍵事物。若再聯繫過去「賦」文學對音樂書寫的推進加以考察,本文則期冀透過「詩賦交融」的角度,探討白居易此一主題作品開展出的樂器、樂音、樂情三個面向,汲取歷史上兩大不同文體的特徵,彰顯其承繼、創發精神之音樂書寫。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is The Music Writing in Bai Ju – Yi’s Poems , which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music instruments in Bai Ju - Yi's poems . On the background that poetry and music have a common origin in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thesis first review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Middle Tang Dynasty , then focus on Bai Ju – Yi ( 772 – 846 AD. ) , a representative poet at that time , who wrote exten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bout music in his poems . In the years of Bai's life ,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from Tang Dynasty and abroad became an important descriptive object in literati’s poems and articles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spread among the people .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poets in Tang Dynasty , Bai Ju - Yi , who was familiar with music theory and good at playing music instruments ,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musical thought with own characteristics in his life's poetry creation , and during ups and downs as an official , he reflected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purposes of music . Furthermore , in the twenty years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t's career and his retirement , Bai Ju - Yi lived in Chang An , Jiang Chow , Zhong Chow , Hang Chow , Soo Chow and Lo Yang with different official positions . Playing , appreciating and teaching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have also become the things that balance his emotions and ambitions . Finally , examine the advancement of mus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past “ Fu ” literature , the thesis hopes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 Between Poetry and Fu ”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wo different literary styles in history by writing about music instruments , music sound and the feelings for music in Bai Ju - Yi's poetry works .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先依時代、後依姓名筆畫為序) 〔春秋〕左丘明;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春秋〕列禦寇;〔東晉〕張湛注;葉蓓卿譯注:《列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西漢〕劉向;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東漢〕班固;〔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東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 2016年。 〔東漢〕蔡邕:《琴操》,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三國・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三國・魏〕嵇康;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西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社,2018年。 〔西晉〕郭璞注;〔北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南朝・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梁〕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集》,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南朝・梁〕鍾嶸;曹旭集註:《詩品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玄宗李隆基注;〔北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段安節;亓娟莉校注:《樂府雜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唐〕崔令欽;任中敏箋訂:《教坊記箋訂》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嚴子休:《桂苑叢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五代・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五代・周〕王溥:《唐會要》,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北宋〕朱長文:《琴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北宋〕陳暘:《樂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宋〕王灼:《碧雞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南宋〕袁文:《甕牖閒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明〕成祖朱棣敕撰:《永樂琴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明〕楊掄:《太古遺音》,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 〔清〕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方扶南,姚文燮,王琦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陳元龍編:《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黃廷桂等修:《四川通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聖祖康熙敕編;〔清〕彭定求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藝文印書館編:《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二、今人論著(依姓名筆畫為序) (一)中文專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白居易詩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 勾利軍:《唐代東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文俐,李詩原:《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克芬:《萬舞翼翼:中國舞蹈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克儉:《白居易詩詞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 王昆吾:《隋唐音樂文化論集》,臺北:學藝出版社,1991年。 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繫年》,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易安:《唐詩與音樂》:桂林:漓江出版,1996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余江:《漢唐藝術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吳釗:《中國音樂史:圖典版》,重慶:重慶出版社,2020年。 呂偉濤:《坐上琴心:中國歷代古琴文化鑒考》,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2年。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1993年。 於賢德:《民族審美心理學》,廣州:三環出版社,1989年。 林江山:《中國擦弦樂器史》,臺北:仙靖貿易,2006年。 邱燮友:《白居易》,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金千秋:《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金開成:《文藝心理學術語詳解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柏紅秀:《音樂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范之麟、吳庚舜:《全唐詩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 倪高峰:《承繼與變遷:隋唐五代樂舞經濟模式研究》,南京: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 唐圭璋:《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張之為:《唐詩與音樂》,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張影:《歷代教坊與演劇》,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張曉東:《開源・溯流・繁衍:漢唐時期彈撥類樂器的歷史與流變述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年。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麗艷:《民族吹管樂器藝術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 許東海:《京都・掌故・地圖:古典文學的世變構圖與情志出路》,臺北:文津出版社,2019年。 許東海:《賦家與諍臣 : 唐宋賦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20年。 許東海:《諷喻・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才智:《白居易詩品彙》,武漢:崇文書局,2022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芸:《音樂審美的視覺化轉向:從樂音序列到音樂事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品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三聯書局,2015年。 程敏:《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與演變》,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 逯钦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葉明媚:《中國古琴藝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葉明媚:《古琴藝術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劉承華;《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年。 劉維崇:《白居易評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蘭:《白居易與音樂》,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樂維華:《唐詩與音樂軼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歐燕:《唐代城市樂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黎孟德:《中國音樂故事鑑賞》,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献出版社,2019年。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韓格平:《全魏晉賦校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羅傑傳:《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羅聯添:《白居易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關也維:《唐代音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二)外文譯著 〔日〕下定雅弘;蔣寅主編:《中唐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日〕岸邊成雄;梁在平,黃志炯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臺北:中華書局,2017年。 〔日〕花房英樹;王文亮,黃瑋譯:《白居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1年。 〔日〕埋田重夫;王旭東譯:《白居易研究:閑適的詩想》,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 〔日〕靜永健;劉維治譯:《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美〕宇文所安;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美〕宇文所安;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亞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劉燕富譯:《怎麼聆賞音樂》,臺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1993年。 〔美〕倫納德・邁爾(Leonard Meyer);何乾三譯:《音樂的情感與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吳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英〕查理斯・威爾弗雷德・瓦倫丁(Charles Wilfred Valentine);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捷克〕愛德華・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陳慧珊譯:《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臺北:世界文物,1997年。 (三)學位論文 王春明:《唐代涉樂詩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仲崇賓:《全唐詩中的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朱思思:《詩人白居易與箏樂藝術》,南昌: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吳小蘭:《論白居易的涉箏詩寫作》,杭州: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吳玉:《白居易新樂府詩教大義與音律表達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吳宗儒:《音樂的時空感與視覺的連結——電視中音樂的完形作用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3年。 杜怡萱:《白居易詩作中的樂史資料研究》,昆明: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沈琪:《唐人觀伎詩研究》,長沙: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肖偉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簡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周虹怜:《唐代古琴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周曉蓮:《中唐樂舞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 林恬慧:《先唐樂器賦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恬慧:《唐代詩歌之樂器音響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8年。 施建隆:《白居易新樂府詩中的夷夏觀》,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孫貴珠:《唐代音樂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高雪雪:《白居易涉妓詩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張鳳玲:《唐代琵琶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曹舟:《漢魏六朝唐代詩賦中的音樂描寫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郭悅琦:《白居易詩文之夷夏音樂考論》,重慶:西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陳映儒:《白居易敘事詩與改編元雜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智敏:《論白居易音樂詩及其中的音樂美學思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學為論文,2013年。 曾愛玲:《唐代音樂賦之思想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黃韻如:《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 聞世宇:《白居易音樂詩創作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月珠:《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歐純純:《唐代琴詩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蔡淑珍:《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性情為考察基點》,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蔡霓真:《白居易詩歌及樂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蔣淨玉:《白居易詩歌中的陶淵明風範》,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鄭慧玲:《唐大曲與大曲音樂詩探討》,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盧秀峰:《白居易江州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蕭雅蓮:《白居易新樂府詩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蕭雯華:《白居易生命際遇對其樂舞詩風之影響》,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賴詠鈴:《白居易蘇杭形勝詩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戴月芳:《明代太常寺官員升遷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韓庭銀:《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84年。 (四)期刊論文 王云:〈詩詞賦呈現音樂美的三重維度〉,《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8卷2期,2020年3月,頁65-72。 王立增:〈唐代樂府詩的正樂功能〉,《蘭州學刊》2018年第9期,2018年9月,頁23-36。 王新荷〈論白居易對儒家樂教思想的復歸〉,《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2016年5月,頁93-99。 仝智倍:〈〈琵琶行〉音樂描寫的悲劇精神與超越意識初探〉,《職大學報》2018年第2期,2018年3月,頁33-35。 任娜:〈唐代柘枝舞舞蹈形態流變探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年第5期,2022年10月,頁102-111。 何澤棠:〈論唐代音樂詩對音樂的表現〉,《文藝評論》2015年第4期,2015年4月,頁61-65。 李時銘:〈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頁33-54。 李書:〈論白居易樂舞詩的樂舞美學內涵〉,《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2018年3月,頁85-88。 李爾康;趙麗萍:〈白居易之琴詩初探〉,《作家天地》2022年第15期,2022年8月,頁53-55。 沈文凡、王春明:〈白居易詩歌音樂美學思想探微〉,《北方論叢》第235期,2012年6月,頁18-20。 林安宏:〈論語中的禮樂思想〉,《德明學報》第27期,2006年5月,頁199-208。 林建勳:〈再解「胡人半解彈琵琶」——一個由歷史到詞義的考證〉,《應華學刊》第16期,2015年12月,頁143-165。 胡艷:〈〈琵琶行〉中入聲韻的妙用〉,《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26-30。 殷祥廷:〈曲為心之聲,弦弦皆有情——〈琵琶行〉音樂描寫賞析〉,《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s3期,2012年4月,頁93-95。 許輔宸:〈由聲情角度——詮釋白居易〈琵琶行〉〉,《國文天地》第29卷第8期,2014年11月,頁16-20。 許潔:〈析白居易音樂美學思想〉,《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10期,2018年11月,頁180-182。 許東海:〈諷諭與綺麗:白居易詩、賦論及其與《文心雕龍》之精神取向〉,《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頁21-44。 陳昭瑛:〈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41-60。 陳家煌:〈由白居易貶江州之史實考察論其詩人意識之形成〉,《中山人文學報》第34期,2013年1月,頁189-216。 陳家煌:〈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國文學報》第54期,2013年12月,頁113-148。 賀威麗:〈論白居易的音樂主張和理論〉,《臨沂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2017年6月,頁43-52。 葉曄:〈竹枝詞的名、實問題與中國風土詩歌演進〉,《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2014年11月,頁144-164。 葛恩專;趙金:〈「驃國獻樂」所用樂器考〉,《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2018年4月,頁112-122。 葛蓁蓁:〈白居易音樂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織特性探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137期,2014年4月,頁81-91。 趙嘉璐;趙少英:〈白居易涉樂詩文中的音樂視野〉,《藝術評鑒》2021年第19期,2021年10月,頁13-15。 齊柏平:〈白居易宏觀與微觀音樂美學思想研究〉,《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2014年12月,頁134-141。 劉剛:〈關於《陽關三疊》的「三疊」演唱形式〉,《樂府學》2010年期,2010年12月,頁26-35。 蔡仲德:〈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1994年3月,頁22-27。 蕭占鵬、鄧婷:〈白居易古琴詩研究〉,《天津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4期,2011年12月,頁46-50。 [日]下定雅弘:〈試論白居易〈琵琶引〉——其作年與使之成立的四個文學系統〉,《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頁99-125。 (五)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報告 侯迺慧:〈身體意識、存在焦慮與轉為道用——白居易詩的疾病書寫與治療意義〉,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305-067-。 侯迺慧:〈苦中作樂與幽默療法——白居易幽默詩的心理意涵〉,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計畫編號MOST 109-2410-H-305-062-。 侯迺慧:〈從兩京書寫探討白居易的人文主義地理觀〉,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305-066-。 許東海:〈放逐與追逐:唐代辭賦的謫遷書寫及其困境問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004-186-。 許東海:〈賦家與諍臣——唐代辭賦諷諭與諍臣意識之合流及其演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004-200-MY2。 陳家煌:〈大和至會昌東都詩人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計畫編號MSC 100-2410-H-008-048-。 三、網路資源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07月21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善本古籍資料庫,網址:https://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87cb00E7C00000000000000001E00000^0000000A41000000003603e42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09月25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 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09月29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漢學研究資料庫・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10月19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民國95年)・全唐詩檢索系統,網址:http://cls.lib.nt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108151014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許東海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Hsu, Tung-H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王東笙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Wang, Tung-She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王東笙zh_TW
dc.creator (作者) Wang, Tung-Sheng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二月-2024 11:27:21 (UTC+8)-
dc.date.available 1-二月-2024 11:27:21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二月-2024 11:27:21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8151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600-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中國文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151014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文定名為《白居易詩歌中的音樂書寫》,欲以白居易詩歌中的樂器書寫主題作為研究核心;在中國文學「詩樂同源」的脈絡下,首先回顧中唐音樂文化的發展背景,從而切入對當時音樂擁有大量、全面書寫的代表性詩人白居易(772-846)及其創作。在白氏生活的年段,發軔於帝國內、外的音樂有賴於朝廷的推廣、民間的流布,成為文人詩、文內容的重要描寫對象;迥異於有唐一代主流詩壇的詩人,熟悉樂論、擅長樂器的白居易在平生的創作脈絡建構一套富有個人特色的思想系統,並在他載浮載沉的仕宦歲月中,反映音樂不同的功能、目地。且隨著詩人自初仕到吏隱,以不同職務輾轉生活在長安、江州、忠州、杭州、蘇州與洛陽等地的二十餘載,各類音樂的演奏、欣賞和教育,遂成為白居易平衡自我情、志的關鍵事物。若再聯繫過去「賦」文學對音樂書寫的推進加以考察,本文則期冀透過「詩賦交融」的角度,探討白居易此一主題作品開展出的樂器、樂音、樂情三個面向,汲取歷史上兩大不同文體的特徵,彰顯其承繼、創發精神之音樂書寫。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e title of this thesis is The Music Writing in Bai Ju – Yi’s Poems , which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music instruments in Bai Ju - Yi's poems . On the background that poetry and music have a common origin in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thesis first review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music in Middle Tang Dynasty , then focus on Bai Ju – Yi ( 772 – 846 AD. ) , a representative poet at that time , who wrote extens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bout music in his poems . In the years of Bai's life ,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from Tang Dynasty and abroad became an important descriptive object in literati’s poems and articles because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imperial court and the spread among the people .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he mainstream poets in Tang Dynasty , Bai Ju - Yi , who was familiar with music theory and good at playing music instruments ,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musical thought with own characteristics in his life's poetry creation , and during ups and downs as an official , he reflected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purposes of music . Furthermore , in the twenty years between the beginning of the poet's career and his retirement , Bai Ju - Yi lived in Chang An , Jiang Chow , Zhong Chow , Hang Chow , Soo Chow and Lo Yang with different official positions . Playing , appreciating and teaching different types of music have also become the things that balance his emotions and ambitions . Finally , examine the advancement of music writing in the context of past “ Fu ” literature , the thesis hopes to use the perspective of “ Between Poetry and Fu ” t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wo different literary styles in history by writing about music instruments , music sound and the feelings for music in Bai Ju - Yi's poetry works .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一、研究動機 1 二、研究目的 4 第二節、文獻回顧 5 一、專書 5 二、學位論文 9 三、期刊論文 12 第三節、研究材料、範圍與方法 16 一、研究材料 16 二、研究範圍與方法 19 第四節、章節安排 21 第二章、白居易詩歌中音樂書寫之文化背景 25 第一節、樂舞昇平的帝國王朝 29 一、妝點異色的城市 31 二、鼓吹喧闐的宮廷 33 第二節、迢遞而至的域外音樂 36 一、統治階層的接納與結果 36 二、文學集團的批判與省思 39 第三節、權責分明的音樂機構 42 一、承傳禮樂的太常寺 43 二、孕育新聲的教坊、梨園 46 第四節、唐代詩歌音樂書寫的主要脈絡 51 一、崇尚雅正的文化視角 52 二、書寫情志的文學路徑 54 小結 59 第三章、白居易的音樂思想及其前後變動 61 第一節、前期:承襲傳統脈絡 66 一、禮樂共濟的主張 68 二、詩時相輔的作用 71 三、音政互通的體現 74 第二節、中期:兼濟、獨善之轉換 76 一、聲情兼備的契機 78 二、多重音樂的融匯 81 三、藝術場域的療癒 83 第三節、後期:形塑自我格調 86 一、生活節奏的涵泳 88 二、生命旋律的悠遊 90 小結 93 第四章、白居易詩歌中的音樂書寫與仕宦心靈 95 第一節、顯志與自擬:長安時期的音樂書寫 100 一、守文持正的儒者風範 100 二、貶俗斥胡的華夏苗裔 102 第二節、喪志與自傷:江州、忠州時期的音樂書寫 106 一、三彈三聞:江州〈琵琶行〉 107 二、懷古述今 111 三、革故鼎新:忠州〈竹枝詞〉 112 第三節、怡情與自娛:杭州、蘇州時期的音樂書寫 115 一、愜意舒心的杭州刺史 116 二、憑音會友,以樂語情 117 三、怡情養性的蘇州刺史 118 四、聰耳辨聲,慧眼識人 121 第四節、含情與自適:洛陽時期的音樂書寫 124 一、好琴之「雅」 125 二、愛箏之「俗」 127 三、深刻音樂 130 四、緬懷故人 132 五、凝視自我 133 小結 137 第五章、白居易音樂書寫的詩賦交融 139 第一節、樂器描摹 143 一、「琴」的繼承 143 二、「琵琶」的變革 146 第二節、樂音鋪陳 149 一、絲絃樂器之屬:琴、箏、五絃 149 二、竹管樂器之屬:簫、笛、觱篥 153 第三節、樂情流露 155 一、先秦兩漢辭賦尚悲之風格 155 二、曹魏六朝詩賦緣情之轉向 157 三、尚悲兼緣情的唐代「笛」詩 158 小結 161 第六章、結論 163 第一節、研究總結 163 第二節、研究展望 169 一、文學譜系中的樂曲、樂人 169 二、文類跨越間的樂器書寫 170 參考資料 173 一、古代典籍 173 二、今人論著 175 三、網路資源 186 附錄 189 白居易音樂書寫詩歌列表 189zh_TW
dc.format.extent 10427330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151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白居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樂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音樂書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詩賦交融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Bai Ju – Yi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etr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usic Instrument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Music Writ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Between Poetry and Fuen_US
dc.title (題名) 白居易詩歌中的音樂書寫zh_TW
dc.title (題名) The Music Writing in Bai Ju – Yi’s Poems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古代典籍(先依時代、後依姓名筆畫為序) 〔春秋〕左丘明;楊伯峻注:《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0年。 〔春秋〕列禦寇;〔東晉〕張湛注;葉蓓卿譯注:《列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西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西漢〕劉向;王叔岷校箋:《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東漢〕班固;〔清〕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東漢〕劉熙:《釋名》,北京:中華書局 2016年。 〔東漢〕蔡邕:《琴操》,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毛詩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禮記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三國・魏〕王弼註:《老子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三國・魏〕嵇康;戴明揚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西晉〕郭象注;〔唐〕成玄英疏;〔唐〕陸德明釋文;〔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商周出版社,2018年。 〔西晉〕郭璞注;〔北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爾雅註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南朝・宋〕劉義慶;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南朝・梁〕劉勰;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南朝・梁〕蕭統:《昭明太子集》,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南朝・梁〕鍾嶸;曹旭集註:《詩品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唐〕玄宗李隆基注;〔北宋〕刑昺疏;〔清〕阮元校勘:《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6 年。 〔唐〕白居易:《白居易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唐〕房玄齡等:《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段安節;亓娟莉校注:《樂府雜錄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唐〕崔令欽;任中敏箋訂:《教坊記箋訂》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唐〕嚴子休:《桂苑叢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五代・晉〕劉昫等:《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五代・周〕王溥:《唐會要》,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北宋〕朱長文:《琴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宋敏求:《長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北宋〕陳暘:《樂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北宋〕歐陽修等:《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南宋〕王灼:《碧雞漫志》,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南宋〕袁文:《甕牖閒評》,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明〕成祖朱棣敕撰:《永樂琴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3年。 〔明〕楊掄:《太古遺音》,臺北:世界書局,2002年。 〔清〕丁福保編:《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方扶南,姚文燮,王琦評注:《三家評注李長吉詩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清〕陳元龍編:《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黃廷桂等修:《四川通志》,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聖祖康熙敕編;〔清〕彭定求輯:《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清〕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藝文印書館編:《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年。 二、今人論著(依姓名筆畫為序) (一)中文專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白居易詩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 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史圖鑑》,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 勾利軍:《唐代東都分司官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文俐,李詩原:《中國民族器樂的歷史與型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王克芬:《萬舞翼翼:中國舞蹈圖史》,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王克儉:《白居易詩詞選》,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7年。 王昆吾:《隋唐音樂文化論集》,臺北:學藝出版社,1991年。 王拾遺:《白居易生活繫年》,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朱易安:《唐詩與音樂》:桂林:漓江出版,1996年。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朱謙之:《中國音樂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余江:《漢唐藝術賦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吳釗:《中國音樂史:圖典版》,重慶:重慶出版社,2020年。 呂偉濤:《坐上琴心:中國歷代古琴文化鑒考》,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22年。 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時銘:《詩歌與音樂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1993年。 於賢德:《民族審美心理學》,廣州:三環出版社,1989年。 林江山:《中國擦弦樂器史》,臺北:仙靖貿易,2006年。 邱燮友:《白居易》,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金千秋:《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年。 金文達:《中國古代音樂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年。 金開成:《文藝心理學術語詳解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柏紅秀:《音樂文化與唐代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范之麟、吳庚舜:《全唐詩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年。 倪高峰:《承繼與變遷:隋唐五代樂舞經濟模式研究》,南京: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年。 唐圭璋:《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孫曉輝:《兩唐書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 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孫繼南:《中外名曲欣賞》,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馬以鑫:《接受美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張之為:《唐詩與音樂》,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7年。 張影:《歷代教坊與演劇》,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張曉東:《開源・溯流・繁衍:漢唐時期彈撥類樂器的歷史與流變述論》,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年。 張蕙慧:《嵇康音樂美學思想探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張麗艷:《民族吹管樂器藝術研究》,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年。 許東海:《京都・掌故・地圖:古典文學的世變構圖與情志出路》,臺北:文津出版社,2019年。 許東海:《賦家與諍臣 : 唐宋賦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20年。 許東海:《諷喻・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陳才智:《白居易詩品彙》,武漢:崇文書局,2022年。 陳友琴:《白居易》,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陳友琴:《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芸:《音樂審美的視覺化轉向:從樂音序列到音樂事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品味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陳新雄:《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北京:三聯書局,2015年。 程敏:《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與演變》,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年。 逯钦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臺北:丹青圖書,1987年。 葉明媚:《中國古琴藝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葉明媚:《古琴藝術與中國文化》,香港:中華書局,1994年。 劉承華;《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論》,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8年。 劉維崇:《白居易評傳》,臺北:商務印書館,1996年。 劉蘭:《白居易與音樂》,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樂維華:《唐詩與音樂軼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歐燕:《唐代城市樂人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黎孟德:《中國音樂故事鑑賞》,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献出版社,2019年。 蕭興華:《中國音樂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錢志熙:《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 錢鍾書:《管錐篇》,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 謝思煒:《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謝思煒:《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韓格平:《全魏晉賦校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簡宗梧:《賦與駢文》,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 鄺健行:《科舉考試文體論稿:律賦與八股文》,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羅小平、黃虹:《音樂心理學》: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羅傑傳:《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羅聯添:《白居易年譜》,臺北:國立編譯館,1989年。 關也維:《唐代音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二)外文譯著 〔日〕下定雅弘;蔣寅主編:《中唐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日〕岸邊成雄;梁在平,黃志炯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臺北:中華書局,2017年。 〔日〕花房英樹;王文亮,黃瑋譯:《白居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1991年。 〔日〕埋田重夫;王旭東譯:《白居易研究:閑適的詩想》,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9年。 〔日〕靜永健;劉維治譯:《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美〕宇文所安;陳引馳、陳磊譯:《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 〔美〕宇文所安;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美〕亞倫・柯普蘭(Aaron Copland);劉燕富譯:《怎麼聆賞音樂》,臺北:音樂與音響雜誌社,1993年。 〔美〕倫納德・邁爾(Leonard Meyer);何乾三譯:《音樂的情感與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美〕孫康宜、宇文所安主編;吳倩等譯:《劍橋中國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 〔英〕查理斯・威爾弗雷德・瓦倫丁(Charles Wilfred Valentine);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音樂詩歌篇》,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年。 〔捷克〕愛德華・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陳慧珊譯:《音樂美學的修改芻議》,臺北:世界文物,1997年。 (三)學位論文 王春明:《唐代涉樂詩研究》,長春: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仲崇賓:《全唐詩中的音樂美學思想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朱思思:《詩人白居易與箏樂藝術》,南昌:江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吳小蘭:《論白居易的涉箏詩寫作》,杭州:浙江大學國際教育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吳玉:《白居易新樂府詩教大義與音律表達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吳宗儒:《音樂的時空感與視覺的連結——電視中音樂的完形作用初探》,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呂正惠:《元和詩人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3年。 杜怡萱:《白居易詩作中的樂史資料研究》,昆明: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沈琪:《唐人觀伎詩研究》,長沙: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年。 肖偉韜:《白居易生存哲學簡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周虹怜:《唐代古琴詩研究》,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0年。 周曉蓮:《中唐樂舞詩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3年。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97年。 林恬慧:《先唐樂器賦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 林恬慧:《唐代詩歌之樂器音響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俞炳禮:《白居易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1988年。 施建隆:《白居易新樂府詩中的夷夏觀》,彰化:明道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 孫貴珠:《唐代音樂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高雪雪:《白居易涉妓詩研究》,大連:遼寧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年。 張鳳玲:《唐代琵琶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曹舟:《漢魏六朝唐代詩賦中的音樂描寫研究》,香港:嶺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 郭悅琦:《白居易詩文之夷夏音樂考論》,重慶:西南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與舞蹈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陳映儒:《白居易敘事詩與改編元雜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陳家煌:《白居易生命歷程對詩風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 陳家煌:《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智敏:《論白居易音樂詩及其中的音樂美學思想》,長沙: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文藝學碩士學為論文,2013年。 曾愛玲:《唐代音樂賦之思想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黃韻如:《漢魏六朝音樂賦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2年。 聞世宇:《白居易音樂詩創作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劉月珠:《唐人音樂詩研究——以箜篌、琵琶、笛、笳為中心》,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歐純純:《唐代琴詩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99年。 蔡淑珍:《白居易閒適詩研究——以性情為考察基點》,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蔡霓真:《白居易詩歌及樂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蔣淨玉:《白居易詩歌中的陶淵明風範》,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鄭慧玲:《唐大曲與大曲音樂詩探討》,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盧秀峰:《白居易江州詩歌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文學院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蕭雅蓮:《白居易新樂府詩語言藝術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蕭雯華:《白居易生命際遇對其樂舞詩風之影響》,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 賴詠鈴:《白居易蘇杭形勝詩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戴月芳:《明代太常寺官員升遷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韓庭銀:《白居易詩與釋道之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1984年。 (四)期刊論文 王云:〈詩詞賦呈現音樂美的三重維度〉,《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8卷2期,2020年3月,頁65-72。 王立增:〈唐代樂府詩的正樂功能〉,《蘭州學刊》2018年第9期,2018年9月,頁23-36。 王新荷〈論白居易對儒家樂教思想的復歸〉,《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6年第2期,2016年5月,頁93-99。 仝智倍:〈〈琵琶行〉音樂描寫的悲劇精神與超越意識初探〉,《職大學報》2018年第2期,2018年3月,頁33-35。 任娜:〈唐代柘枝舞舞蹈形態流變探究〉,《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2年第5期,2022年10月,頁102-111。 何澤棠:〈論唐代音樂詩對音樂的表現〉,《文藝評論》2015年第4期,2015年4月,頁61-65。 李時銘:〈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演奏技法與音樂表現〉,《中華學苑》第53期,1999年8月,頁33-54。 李書:〈論白居易樂舞詩的樂舞美學內涵〉,《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2期,2018年3月,頁85-88。 李爾康;趙麗萍:〈白居易之琴詩初探〉,《作家天地》2022年第15期,2022年8月,頁53-55。 沈文凡、王春明:〈白居易詩歌音樂美學思想探微〉,《北方論叢》第235期,2012年6月,頁18-20。 林安宏:〈論語中的禮樂思想〉,《德明學報》第27期,2006年5月,頁199-208。 林建勳:〈再解「胡人半解彈琵琶」——一個由歷史到詞義的考證〉,《應華學刊》第16期,2015年12月,頁143-165。 胡艷:〈〈琵琶行〉中入聲韻的妙用〉,《中華文化論壇》2012年第2期,2012年2月,頁26-30。 殷祥廷:〈曲為心之聲,弦弦皆有情——〈琵琶行〉音樂描寫賞析〉,《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s3期,2012年4月,頁93-95。 許輔宸:〈由聲情角度——詮釋白居易〈琵琶行〉〉,《國文天地》第29卷第8期,2014年11月,頁16-20。 許潔:〈析白居易音樂美學思想〉,《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8年10期,2018年11月,頁180-182。 許東海:〈諷諭與綺麗:白居易詩、賦論及其與《文心雕龍》之精神取向〉,《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5期,2003年12月,頁21-44。 陳昭瑛:〈知音、知樂與知政:儒家音樂美學中的「體知」概念〉,《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3卷第2期,2006年12月,頁41-60。 陳家煌:〈由白居易貶江州之史實考察論其詩人意識之形成〉,《中山人文學報》第34期,2013年1月,頁189-216。 陳家煌:〈論白居易詩的晚期風格〉,《國文學報》第54期,2013年12月,頁113-148。 賀威麗:〈論白居易的音樂主張和理論〉,《臨沂大學學報》2017年第5期,2017年6月,頁43-52。 葉曄:〈竹枝詞的名、實問題與中國風土詩歌演進〉,《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11期,2014年11月,頁144-164。 葛恩專;趙金:〈「驃國獻樂」所用樂器考〉,《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8年第3期,2018年4月,頁112-122。 葛蓁蓁:〈白居易音樂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織特性探析〉,《星海音樂學院學報》第137期,2014年4月,頁81-91。 趙嘉璐;趙少英:〈白居易涉樂詩文中的音樂視野〉,《藝術評鑒》2021年第19期,2021年10月,頁13-15。 齊柏平:〈白居易宏觀與微觀音樂美學思想研究〉,《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2014年12月,頁134-141。 劉剛:〈關於《陽關三疊》的「三疊」演唱形式〉,《樂府學》2010年期,2010年12月,頁26-35。 蔡仲德:〈白居易的音樂美學思想〉,《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1994年3月,頁22-27。 蕭占鵬、鄧婷:〈白居易古琴詩研究〉,《天津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24期,2011年12月,頁46-50。 [日]下定雅弘:〈試論白居易〈琵琶引〉——其作年與使之成立的四個文學系統〉,《東華漢學》第20期,2014年12月,頁99-125。 (五)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研究報告 侯迺慧:〈身體意識、存在焦慮與轉為道用——白居易詩的疾病書寫與治療意義〉,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305-067-。 侯迺慧:〈苦中作樂與幽默療法——白居易幽默詩的心理意涵〉,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20年8月至2021年7月,計畫編號MOST 109-2410-H-305-062-。 侯迺慧:〈從兩京書寫探討白居易的人文主義地理觀〉,臺北:國立臺北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計畫編號MOST 103-2410-H-305-066-。 許東海:〈放逐與追逐:唐代辭賦的謫遷書寫及其困境問對〉,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計畫編號MOST 104-2410-H-004-186-。 許東海:〈賦家與諍臣——唐代辭賦諷諭與諍臣意識之合流及其演變〉,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計畫編號MOST 102-2410-H-004-200-MY2。 陳家煌:〈大和至會昌東都詩人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執行期限自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計畫編號MSC 100-2410-H-008-048-。 三、網路資源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07月21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善本古籍資料庫,網址:https://ihparchive.ihp.sinica.edu.tw/ihpkmc/ihpkm?.87cb00E7C00000000000000001E00000^0000000A41000000003603e42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09月25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網址: https://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09月29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漢學研究資料庫・漢字古今音資料庫,網址: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ccr/# 【最後查詢及使用時間:2023年10月19日】行政院・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民國95年)・全唐詩檢索系統,網址:http://cls.lib.ntu.edu.tw/tang/Database/index.html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