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論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
On the topic of the Evidentiary Investigation of Recidivist Facts作者 楊俊威
Yang, Chu-Wei貢獻者 楊雲驊
楊俊威
Yang, Chu-Wei關鍵詞 累犯
前案事實
量刑調查程序
量刑前調查報告
超越合理懷疑標準日期 2023 上傳時間 1-二月-2024 12:50:18 (UTC+8) 摘要 我國刑法第47條係對累犯行為人為刑罰加重之規定,此實體法上之規定雖已被釋字第775號解釋肯認屬合憲,然在釋字第775號解釋做成後,關於累犯加重處罰之規定尚存有應如何適用刑法第47條之規定始可認合於大法官解釋之意旨,及累犯事實於程序法上應如何為證據調查等問題,此類問題於我國審判實務上雖已於大法庭中作出統一法律見解之裁定,惟在學說上仍存有不同之意見;本論文於此主要即係就此類有關累犯規定之適用及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等問題,在參酌比較法上之運作方式及我國法上之意見後為綜合之評析。 本論文於主要章節中,第二章之部分重點係說明在美國法上及德國法上對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方式,會著重介紹在美國法上之聯邦層級對於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所採之運作方法,於本章中亦會簡要說明在比較法上關於累犯加重刑罰之實體法上規定。接著於第三章中將介紹我國累犯規定之適用,並於第四章中說明我國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程序,最後在借鏡比較法上對於累犯事實調查程序運作方式之見解後,於本文見解之部分就我國法上關於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程序提出淺見。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著,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第四版,2018年9月。 2.王皇玉,釋字第775號與累犯加重處罰-以德國法與我國法之比較為中心,主體、理性與人權的彼岸:李茂生教授六秩晉五祝壽論文集,新學林,2020年6月,頁125-153。 3.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2011年5月,頁141-163。 4.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2014年9月,第四版,第1刷。 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第八版,2017年9月。 6.林鈺雄,檢察官之「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訴訟之修法方案,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林山田主持,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一),2000年10月,頁1-27。 7.林輝煌,刑事審判之證明負擔及證明程度,元照,初版,2011年11月。 8.廖福特,無罪推定之權利─三角法律論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九輯,2017年4月,頁513-582。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兆鵬,刑事舉證責任理論─由英美法理論出發,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999年7月,頁167-191。 2.何賴傑,失衡的天平-有利於被告始符合公平正義?-評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1日,頁83-88。 3.吳梓榕,關於累犯調查─法院不應反主為客,更不應是局外人(上),法務通訊,第3108期,2022年5月27日,頁3-4。 4.吳梓榕,關於累犯調查─法院不應反主為客,更不應是局外人(下),法務通訊,第3109期,2022年6月3日,頁4-6。 5.吳燦,累犯前案事實之舉證責任與調查─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解析,月旦實務選評,(2:7期),2022年7月,頁137-150。 6.呂尚恩,累犯違誤之實證研究-分析 107 年至 109 年 6 月止之非常上訴案件,司法新聲,第137期,2021年8月,頁66-88。 7.李聖傑,刑事不法內涵的圖像,台灣本土法學雜,第84期,2006年7月,頁116-119。 8.李念祖,給一個說法/職權主義,為誰調查?為何調查?,在野法潮,第14期,2012年7月15日,頁10-11。 9.李茂生,量刑因子的調查與辯論,法官協會雜誌,第15卷,2013年12月,頁100-113。 10.林育賢,累犯加重之考察及其釋義-評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司法新聲,第134期,2020年7月,頁51-73。 11.林東茂,累犯與三振出局,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2003年5月,頁108-115。 12.林彥良,快評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檢協會訊,第128期,2022年5月,頁11-15。 13.林茂弘,累犯加重其刑之憲法上限制─論美國法對我國法之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9期,2021年9月,頁225-305。 14.林鈺雄,檢察官的掘墓人?─綜評四組最高法院爭議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2012年7月,頁52-82。 15.林臻嫺,從我國妥適量刑法草案談德國之無須量刑準則,國會季刊,第50:2期,2022年6月,頁55-79。 16.林麗瑩,法官放棄探求真實,公平法院淪喪,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1日,頁105-108。 17.林麗瑩,前案紀錄表作為累犯事實之證明-評最高法院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法務通訊,第3116期,2022年7月22日,頁3-5。 18.邱忠義,檢察官就被告具「累犯事實」及「加重量刑事項」之舉證或說明責任-以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為中心,交大法學評論,第11期,2022年9月,頁95-134。 19.范耕維,罪刑相當原則之理論初探──以釋字第775號解釋為楔子,月旦法學雜誌,第301期,2020年6月,頁131-148。 20.孫啟強,累犯之判斷標準及其在實務上之運用情形,司法周刊,第1748期,2015年5月22日,頁2-3。 21.馬躍中,兩岸累犯刑事立法之現狀與未來,展望與探索,第17卷,第1期,2019年1月,頁36-54。 22.張明偉,美國聯邦量刑指南適用之研究及其對臺灣的啟示,興大法學,第28期,2020年11月,頁295-373。 23.張明偉,數罪併罰之累犯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208期,2012年8月5日,頁245-257。 24.張明偉,論累犯之執行完畢,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頁79-85。 25.許金釵,布克案之後美國聯邦量刑準據的調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6期,2007年6月,頁85-104。 26.許恒達,刑法裁判精選─後釋字第775號解釋的累犯議題,月旦法學雜誌,第319期,2021年12月,頁181-193。 27.許恒達,累犯與處斷刑加重之裁量─評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暨後續實務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294期,2019年11月,頁5-32。 28.許福生,累犯加重之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1-36。 29.許澤天,自白作為有利行為人量刑的犯後訴訟表現,中原財經法學,第25期,2010年12月,頁1-62。 30.許澤天,為調查原則再伸冤──值得再三檢討的最高法院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1日,頁1-5。 31.許澤天,論2019年春季的酒駕制裁修法,月旦法學教室,第201期,2019年7月,頁58-71。 32.陳松檀,併執行徒刑之假釋與累犯構成要件─兼評釋字第775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111期,2021年9月,頁86-94。 33.陳松檀,從累犯加重處罰規定評大法官釋字第七七五號解釋,科技法學論叢,第16期,2020年12月,頁29-73。 34.陳俊偉,累犯的主張與證明-評介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及後續實務判決,台灣法律人,第19期,2023年1月,頁71-90。 35.曾淑瑜,量刑基準之比較研究,華岡法粹,第29期,2003年3月,頁151-189。 36.黃惠婷,由刑罰目的探討累犯加重刑罰之正當性,矯正期刊,第9卷第1期,2020年1月,頁3-35。 37.楊雲驊,「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談最高法院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頁98-104。 38.溫祖德,論量刑前調查報告(含量刑鑑定)─從美國量刑前調查報告及相關法制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29期,民國113年3月,頁1-49(已接受刊登)。 39.溫祖德,定罪與量刑程序分離論─從我國最高法院數則判決論之,月旦法學雜誌,第325期,2022年6月,頁115-127。 40.溫祖德,從我國最高法院判決論量刑前調查報告,月旦律評,第12期,2023年3月,頁29-36。 41.潘怡宏,累犯加重刑罰規範之省思與重構,檢察新論,第27期,2020年2月,頁54-128。 42.潘韋丞,試論775號解釋後累犯加重規定之適用(上),司法周刊,第1945期,2019年3月29日,頁2-3。 43.潘韋丞,試論775號解釋後累犯加重規定之適用(下),司法周刊,第1946期,民國2019年4月3日,頁2-3。 44.潘韋丞,論處累犯之程序─簡評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與近來實務觀察,月旦律評,第13期,2023年4月,頁33-41。 45.蔡碧玉,法官的職權調查義務vs.公平法院─評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頁164-176。 46.盧映潔,德國與我國性犯罪之司法措施比較,律師雜誌,第301期,2004年10月,頁55-73。 47.鄭善印,累犯加重其刑之規定是否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警察法學,第六期,2007年10月,頁363-382。 48.薛智仁,刑法解釋與適用之憲法界限-近期刑事判決之綜合評析,興大法學,第32期,2022年11月,頁1-105。 49.謝煜偉,法院能否依職權調查及認定累犯?-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 5660號刑事大法庭裁定及同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26期,2022年12月,頁55-70。 50.謝煜偉,從量刑目的論形構量刑框架及量刑理由之判決架構,法官協會雜誌,第22卷,2020年12月,頁86-104。 51.謝煜偉,量刑事實之調查與量刑情狀鑑定,檢察新論,第23期,2018年2月,頁27-36。 52.謝煜偉,當弦外之音成為主弦律-評釋字第775號解釋兼論解釋公布後之量刑新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294期,2019年10月5日,頁33-55。 53.鍾宏彬,罪責原則的憲法論證,軍法專刊,第59:1期,2013年2月,頁121-159。 54.蘇俊雄,量刑法理與法制之比較研究,法官協會雜誌第1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25-56。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洪婞瑜,我國累犯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甯若蓁,被告於審判上證據調查聲請之探討-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四)大法官意見書 1.吳陳鐶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部分不同意見書。 2.林俊益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3.許志雄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4.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669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5.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670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6.湯德宗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部分不同意見書。 7.黃昭元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8.黃瑞明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9.黃璽君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部分不同意見書。 (五) 政府文書 1.立法院公報,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第110卷第64期,民國110年5月12日。 2.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及第4 條條文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編號:1601,民國110年4月。 3.最高檢察署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刑事大法庭言詞辯論意旨書。 4.黃惠婷,累犯成立與加重其刑之舉證責任釋疑,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之專家鑑定書。 5.謝煜偉,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殺人未遂等罪提案大法庭案件法律意見書。 6.林勤純,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不同意見書。 7.司法院,會台字12352號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等聲請案說明會發言速紀錄, 2019年1月15日。 8.林鈺雄,刑法累犯加重處罰是否違憲案,說明會發言題綱,2019年1月15日。 9.鄭善印,我國現行刑法之累犯規定並不違憲之書面意見,釋字第775號解釋專家學者書面意見。 10.王皇玉,累犯加重處罰之正當性,釋字第775號解釋專家學者書面報告。 11.吳燦,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594號不同意見書。 (六)網路資料 1.司法院,常見問答,大法庭裁定僅對提交案件有拘束力,如何達成統一法律見解的目的?。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654-2823-14748-1.html 2.周佳宥,從德國保安制度看我國刑事發展─以性侵犯為討論重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網址:https://www.npf.org.tw/1/8966 二、 外文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序) 1.Anthony J. Dennis, Due Process Rights at Sentencing--Fifth Amendment: McMillan v. Pennsylvania, 106 S. Ct. 2411 (1986), 77 J. CRIM. L. & CRIMINOLOGY 646 (1986). 2.Barrow, Jennifer Lee,THE RETURN OF THE JURY: CONDUCT-BASED SENTENCING FOR RECIDIVISM,Wisconsin Law Review , Vol. 2022 Issue 3, 785(2022). 3.Benjamin C. McMurray, Challenging Untested Facts at Sentenc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Crawford at Sentencing after Booker, 37 MCGEORGE L. REV. 589 (2006). 4.Benjamin E. Adams, Recidivist Sentencing and the Sixth Amendment, 8 IND. J.L. & Soc. EQUAL. 327 (2020). 5.Brian P. Thill,Prior"Convictions" Under Apprendi: Why Juvenile Adjudications May Not Be Used to Increase an Offender's Sentence Exposure if They Have Not First Been Proven to a Jury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87 Marq. L. Rev.573 (2004). 6.Colleen P. Murphy, The Use of Prior Convictions after Apprendi, 37 U.C. Davis L. Rev.973 (2004). 7.David S. Sidikman, The Pleading and Proof of Prior Convictions in Habitual Criminal Prosecutions, 33 N.Y.U. L. REV. 210 (1958). 8.Douglas A. Berman, Beyond Blakely and Booker: Pondering Modern Sentencing Process, 95 J. CRIM. L. & CRIMINOLOGY 653 (2005). 9.Elizabeth A. Olson, Rethinking Mandatory Minimums after Apprendi, 96 NW. U. L. REV. 811 (2002). 10.Kathryn M. Reinhard, The Requirement of Proof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for Increasing Sentences beyond the Statutory Maximum: Why Apprendi v. New Jersey Should Be Upheld, 27 HAMLINE L. REV. 571 (2004). 11.Kyron Huigens and Danielle Chinea 'Three Strikes' Laws and Apprendi's Irrational, Inequitable Exception for Recidivism, 37 Crim. L. Bull. 575 (2001), Cardozo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August 30, 2018). 12.Meg E. Sawyer, The Prior Convictions Exception: Examining the Continuing Viability of Almendarez-Torres Under Alleyne, 72 Wash. & Lee L. Rev. 409 (2015). 13.Morris B. Hoffman, The Case for Jury Sentencing, 52 DUKE L.J. 951 (2003). 14.Margareth Etienne, Parity Disparity, and Adversariality: First Principles of Sentencing, 58 Stan. L. REV. 309 (2005). 15.Nancy J. King, Juries and Prior Convictions: Managing the Demise of the Prior Conviction Exception to Apprendi, 67 S.M.U. L. REV. 577 (2014). 16.Nancy J. King, Sentencing and Prior Convictions: The Past, the Future, and the End of the Prior-Conviction Exception to Apprendi, 97 MARQ. L. REV. 523 (2014). 17.Scott E. Sundby, The Reasonable Doubt Rule and the Meaning of Innocence, THE HASTINGS LAW JOURNAL Vol 40,457(1989). 18.Thomas M. Morrow, Apprendi v. New Jersey: In the Sleeper Decision of 2000, the Supreme Court Restores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s to (Some) Criminal Defendants, 38 Hous. L. REV. 1065 (2001). 19.Thomas Weigend, Sentencing in West Germany , 42 Md. L. Rev. 37 (1983). (二)美國法院判決(依開頭字母排序) 1.Almendarez-Torres v. United States, 523 U.S. 224 (1998). 2.Apprendi v. New Jersey, 530 U.S. 466 (2000). 3.Alleyne v. United States, 570 U.S. 99 (2013). 4.Blakely v. Washington, 542 U.S. 296 (2004). 5.Dozier v. State 318 S.W.2d 80 (1958). 6.Ewing v. California, 538 U.S. 11 (2003). 7.In re Winship, 397 U.S. 358 (1970). 8.Jones v. United States, 526 U.S. 227 (1999). 9.McMillan v. Pennsylvania, 477 U.S. 79 (1986). 10.Mullaney v. Wilbur, 421 U.S. 684 (1975). 11.Nichols v. United States, 511 U.S. 738 (1994). 12.People v. Reese, 258 N.Y. 89, 179 N.E. 305 (1932). 13.Patterson v. New York, 432 U.S. 197 (1977). 14.Spencer v. Texas,385 U.S. 554 (1967). 15.Solem v. Helm, 463 U.S. 277 (1983). 16.Sessions v. Dimaya, 138 S. Ct. 1204, (2018). 17.Southern Union Co. v. United States, 567 U.S. 343 (2012). 18.U.S. v. BRYANT 571 F.3d 147 (1st Cir. 2009). 19.U.S. v. Smalley, 294 F.3d 1030, (8th Cir. 2002). 20.U.S. v. Tighe, 266 F.3d 1187 (9th Cir. 2001). 21.United States v. Booker, 543 U.S. 220 (2005). 22.United States v. Fields, 435 F. Supp. 3d 761(E.D. Ky. 2020). 23.United States v. Fields, No. 20-5521 (6th Cir. 2022). 24.United States v. Kendrick, 825 F. App'x 77, (3d Cir. 2020). 25.United States v. Fitch, No. 1:19-CR-30-HAB, (2022). 26.United States v. Lee, No. 7:18-CR-153-FL-1, (E.D.N.C. Feb. 18, 2021). 27.United States v. McReynolds, No. 22-CR-91-CJW-MAR, (2023) . 28.United States v. Delpriore, No. 318CR00136SLGMMS,(2023). 29.United States v. haymond 139 s. ct. 2369 (2019). 30.United States v. McKenzie, 539 F.3d 15 (1st Cir. 2008). 31.Williams v. New York, 337 U.S. 241 (1949). (三)網路資料 1.Ashley Nellis, Ph.D. and Liz Komar,The First Step Act: Ending Mass Incarceration in Federal Prisons,August22,2023,網址:https://www.sentencingproject.org/policy-brief/the-first-step-act-ending-mass-incarceration-in-federal-prisons/#footnote-ref-1 2.BOP: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s Web Site,An Overview of the First Step Act,網址:https://www.bop.gov/inmates/fsa/overview.jsp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法律學系
109651054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65105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楊雲驊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楊俊威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Yang, Chu-Wei en_US dc.creator (作者) 楊俊威 zh_TW dc.creator (作者) Yang, Chu-Wei en_US dc.date (日期) 2023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二月-2024 12:50:18 (UTC+8) - dc.date.available 1-二月-2024 12:50:18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二月-2024 12:50:18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9651054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49679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法律學系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9651054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我國刑法第47條係對累犯行為人為刑罰加重之規定,此實體法上之規定雖已被釋字第775號解釋肯認屬合憲,然在釋字第775號解釋做成後,關於累犯加重處罰之規定尚存有應如何適用刑法第47條之規定始可認合於大法官解釋之意旨,及累犯事實於程序法上應如何為證據調查等問題,此類問題於我國審判實務上雖已於大法庭中作出統一法律見解之裁定,惟在學說上仍存有不同之意見;本論文於此主要即係就此類有關累犯規定之適用及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等問題,在參酌比較法上之運作方式及我國法上之意見後為綜合之評析。 本論文於主要章節中,第二章之部分重點係說明在美國法上及德國法上對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方式,會著重介紹在美國法上之聯邦層級對於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所採之運作方法,於本章中亦會簡要說明在比較法上關於累犯加重刑罰之實體法上規定。接著於第三章中將介紹我國累犯規定之適用,並於第四章中說明我國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程序,最後在借鏡比較法上對於累犯事實調查程序運作方式之見解後,於本文見解之部分就我國法上關於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程序提出淺見。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一項 研究動機 1 第二項 問題意識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3 第一項 研究方法 3 第二項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比較法上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 6 第一節 美國累犯之規定 6 第一項 三振法案 6 第二項 三振法案之爭議 7 第二節 美國對前案事實之證據調查 10 第一項 控方負擔超越合理懷疑證明標準之適用 11 第二項 聯邦最高法院─前案事實於量刑程序中調查 28 第三項 認為應由陪審團認定前案事實之見解 44 第四項 美國法典之相關規定與適用爭議 48 第五項 小結 54 第三節 德國累犯之規定 57 第一項 一般累犯 57 第二項 特別累犯─對抗性犯罪及其他危險犯罪法 64 第四節 德國對前案事實之證據調查 65 第一項 法院職權調查證據 65 第二項 前案事實之證據調查 67 第五節 小結 68 第三章 我國累犯於實體法上之適用 72 第一節 累犯之立法沿革 73 第二節 合憲性爭議 75 第一項 雙重處罰禁止 75 第二項 罪責原則 76 第三節 累犯之構成要件 81 第四節 構成累犯後之法律效果 86 第一項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 86 第二項 累犯「得」加重或「例外」始不加重 88 第三項 本文見解 94 第四項 小結 98 第五節 小結 100 第四章 我國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 103 第一節 累犯認定之證據調查 103 第一項 累犯事實與控訴原則 103 第二項 前案事實之證據調查 107 第三項 加重其刑事項之證據調查 115 第四項 審判實務上之轉變 118 第五項 小結 121 第二節 本文見解─累犯事實應於量刑程序中由法院職權調查 123 第一項 論罪與量刑程序之不同 124 第二項 累犯事實為量刑事實 125 第三項 無控訴原則之問題 129 第四項 累犯事實應由法院職權調查 130 第五項 小結 136 第三節 小結 13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3 zh_TW dc.format.extent 1226476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9651054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累犯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前案事實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量刑調查程序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量刑前調查報告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超越合理懷疑標準 zh_TW dc.title (題名) 論累犯事實之證據調查 zh_TW dc.title (題名) On the topic of the Evidentiary Investigation of Recidivist Facts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中文參考文獻 (一)書籍(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兆鵬、李榮耕、張明偉著,刑事訴訟法(下冊),新學林,第四版,2018年9月。 2.王皇玉,釋字第775號與累犯加重處罰-以德國法與我國法之比較為中心,主體、理性與人權的彼岸:李茂生教授六秩晉五祝壽論文集,新學林,2020年6月,頁125-153。 3.李聖傑,「家族相似性」探尋刑法典範之應用—以法益為核心,刑事法學的新視野,元照,2011年5月,頁141-163。 4.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元照,2014年9月,第四版,第1刷。 5.林鈺雄,刑事訴訟法(上冊),新學林,第八版,2017年9月。 6.林鈺雄,檢察官之「舉證責任」─兼論刑事訴訟之修法方案,刑事訴訟法改革對案/林山田主持,刑事程序法研討會系列(一),2000年10月,頁1-27。 7.林輝煌,刑事審判之證明負擔及證明程度,元照,初版,2011年11月。 8.廖福特,無罪推定之權利─三角法律論證,《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九輯,2017年4月,頁513-582。 (二)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王兆鵬,刑事舉證責任理論─由英美法理論出發,台大法學論叢,第二十八卷第四期,1999年7月,頁167-191。 2.何賴傑,失衡的天平-有利於被告始符合公平正義?-評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1日,頁83-88。 3.吳梓榕,關於累犯調查─法院不應反主為客,更不應是局外人(上),法務通訊,第3108期,2022年5月27日,頁3-4。 4.吳梓榕,關於累犯調查─法院不應反主為客,更不應是局外人(下),法務通訊,第3109期,2022年6月3日,頁4-6。 5.吳燦,累犯前案事實之舉證責任與調查─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解析,月旦實務選評,(2:7期),2022年7月,頁137-150。 6.呂尚恩,累犯違誤之實證研究-分析 107 年至 109 年 6 月止之非常上訴案件,司法新聲,第137期,2021年8月,頁66-88。 7.李聖傑,刑事不法內涵的圖像,台灣本土法學雜,第84期,2006年7月,頁116-119。 8.李念祖,給一個說法/職權主義,為誰調查?為何調查?,在野法潮,第14期,2012年7月15日,頁10-11。 9.李茂生,量刑因子的調查與辯論,法官協會雜誌,第15卷,2013年12月,頁100-113。 10.林育賢,累犯加重之考察及其釋義-評司法院釋字第775號解釋,司法新聲,第134期,2020年7月,頁51-73。 11.林東茂,累犯與三振出局,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6期,2003年5月,頁108-115。 12.林彥良,快評最高法院110年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檢協會訊,第128期,2022年5月,頁11-15。 13.林茂弘,累犯加重其刑之憲法上限制─論美國法對我國法之啟示,中研院法學期刊,第29期,2021年9月,頁225-305。 14.林鈺雄,檢察官的掘墓人?─綜評四組最高法院爭議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207期,2012年7月,頁52-82。 15.林臻嫺,從我國妥適量刑法草案談德國之無須量刑準則,國會季刊,第50:2期,2022年6月,頁55-79。 16.林麗瑩,法官放棄探求真實,公平法院淪喪,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1日,頁105-108。 17.林麗瑩,前案紀錄表作為累犯事實之證明-評最高法院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法務通訊,第3116期,2022年7月22日,頁3-5。 18.邱忠義,檢察官就被告具「累犯事實」及「加重量刑事項」之舉證或說明責任-以最高法院刑事大法庭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為中心,交大法學評論,第11期,2022年9月,頁95-134。 19.范耕維,罪刑相當原則之理論初探──以釋字第775號解釋為楔子,月旦法學雜誌,第301期,2020年6月,頁131-148。 20.孫啟強,累犯之判斷標準及其在實務上之運用情形,司法周刊,第1748期,2015年5月22日,頁2-3。 21.馬躍中,兩岸累犯刑事立法之現狀與未來,展望與探索,第17卷,第1期,2019年1月,頁36-54。 22.張明偉,美國聯邦量刑指南適用之研究及其對臺灣的啟示,興大法學,第28期,2020年11月,頁295-373。 23.張明偉,數罪併罰之累犯判斷,月旦法學雜誌,第208期,2012年8月5日,頁245-257。 24.張明偉,論累犯之執行完畢,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頁79-85。 25.許金釵,布克案之後美國聯邦量刑準據的調適,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26期,2007年6月,頁85-104。 26.許恒達,刑法裁判精選─後釋字第775號解釋的累犯議題,月旦法學雜誌,第319期,2021年12月,頁181-193。 27.許恒達,累犯與處斷刑加重之裁量─評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暨後續實務裁判,月旦法學雜誌,第294期,2019年11月,頁5-32。 28.許福生,累犯加重之比較研究,刑事法雜誌第47卷,第4期,2003年10月,頁1-36。 29.許澤天,自白作為有利行為人量刑的犯後訴訟表現,中原財經法學,第25期,2010年12月,頁1-62。 30.許澤天,為調查原則再伸冤──值得再三檢討的最高法院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3期,2012年2月1日,頁1-5。 31.許澤天,論2019年春季的酒駕制裁修法,月旦法學教室,第201期,2019年7月,頁58-71。 32.陳松檀,併執行徒刑之假釋與累犯構成要件─兼評釋字第775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111期,2021年9月,頁86-94。 33.陳松檀,從累犯加重處罰規定評大法官釋字第七七五號解釋,科技法學論叢,第16期,2020年12月,頁29-73。 34.陳俊偉,累犯的主張與證明-評介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及後續實務判決,台灣法律人,第19期,2023年1月,頁71-90。 35.曾淑瑜,量刑基準之比較研究,華岡法粹,第29期,2003年3月,頁151-189。 36.黃惠婷,由刑罰目的探討累犯加重刑罰之正當性,矯正期刊,第9卷第1期,2020年1月,頁3-35。 37.楊雲驊,「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談最高法院101年第2次刑庭決議,台灣法學雜誌,第197期,2012年4月,頁98-104。 38.溫祖德,論量刑前調查報告(含量刑鑑定)─從美國量刑前調查報告及相關法制之考察,臺北大學法學論叢,第129期,民國113年3月,頁1-49(已接受刊登)。 39.溫祖德,定罪與量刑程序分離論─從我國最高法院數則判決論之,月旦法學雜誌,第325期,2022年6月,頁115-127。 40.溫祖德,從我國最高法院判決論量刑前調查報告,月旦律評,第12期,2023年3月,頁29-36。 41.潘怡宏,累犯加重刑罰規範之省思與重構,檢察新論,第27期,2020年2月,頁54-128。 42.潘韋丞,試論775號解釋後累犯加重規定之適用(上),司法周刊,第1945期,2019年3月29日,頁2-3。 43.潘韋丞,試論775號解釋後累犯加重規定之適用(下),司法周刊,第1946期,民國2019年4月3日,頁2-3。 44.潘韋丞,論處累犯之程序─簡評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與近來實務觀察,月旦律評,第13期,2023年4月,頁33-41。 45.蔡碧玉,法官的職權調查義務vs.公平法院─評最高法院101年度第2次刑事庭會議決議,檢察新論,第12期,2012年7月,頁164-176。 46.盧映潔,德國與我國性犯罪之司法措施比較,律師雜誌,第301期,2004年10月,頁55-73。 47.鄭善印,累犯加重其刑之規定是否違反一事不二罰原則?,警察法學,第六期,2007年10月,頁363-382。 48.薛智仁,刑法解釋與適用之憲法界限-近期刑事判決之綜合評析,興大法學,第32期,2022年11月,頁1-105。 49.謝煜偉,法院能否依職權調查及認定累犯?-評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 5660號刑事大法庭裁定及同號刑事判決,月旦裁判時報,第126期,2022年12月,頁55-70。 50.謝煜偉,從量刑目的論形構量刑框架及量刑理由之判決架構,法官協會雜誌,第22卷,2020年12月,頁86-104。 51.謝煜偉,量刑事實之調查與量刑情狀鑑定,檢察新論,第23期,2018年2月,頁27-36。 52.謝煜偉,當弦外之音成為主弦律-評釋字第775號解釋兼論解釋公布後之量刑新趨勢,月旦法學雜誌,第294期,2019年10月5日,頁33-55。 53.鍾宏彬,罪責原則的憲法論證,軍法專刊,第59:1期,2013年2月,頁121-159。 54.蘇俊雄,量刑法理與法制之比較研究,法官協會雜誌第1卷,第2期,1999年12月,頁25-56。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洪婞瑜,我國累犯刑事立法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甯若蓁,被告於審判上證據調查聲請之探討-以德國刑事訴訟法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7月。 (四)大法官意見書 1.吳陳鐶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部分不同意見書。 2.林俊益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3.許志雄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4.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669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5.許宗力大法官,釋字第670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6.湯德宗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部分不同意見書。 7.黃昭元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8.黃瑞明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協同意見書。 9.黃璽君大法官,釋字第775號解釋部分不同意見書。 (五) 政府文書 1.立法院公報,立法院第10屆第3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7次全體委員會議紀錄,第110卷第64期,民國110年5月12日。 2.立法院法制局法案評估報告,中華民國刑法第47條及第4 條條文修正草案評估報告,編號:1601,民國110年4月。 3.最高檢察署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刑事大法庭言詞辯論意旨書。 4.黃惠婷,累犯成立與加重其刑之舉證責任釋疑,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之專家鑑定書。 5.謝煜偉,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殺人未遂等罪提案大法庭案件法律意見書。 6.林勤純,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大字第5660號裁定不同意見書。 7.司法院,會台字12352號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等聲請案說明會發言速紀錄, 2019年1月15日。 8.林鈺雄,刑法累犯加重處罰是否違憲案,說明會發言題綱,2019年1月15日。 9.鄭善印,我國現行刑法之累犯規定並不違憲之書面意見,釋字第775號解釋專家學者書面意見。 10.王皇玉,累犯加重處罰之正當性,釋字第775號解釋專家學者書面報告。 11.吳燦,108年度台上大字第3594號不同意見書。 (六)網路資料 1.司法院,常見問答,大法庭裁定僅對提交案件有拘束力,如何達成統一法律見解的目的?。網址:https://www.judicial.gov.tw/tw/cp-1654-2823-14748-1.html 2.周佳宥,從德國保安制度看我國刑事發展─以性侵犯為討論重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網址:https://www.npf.org.tw/1/8966 二、 外文參考文獻 (一)期刊論文(依作者姓名字母排序) 1.Anthony J. Dennis, Due Process Rights at Sentencing--Fifth Amendment: McMillan v. Pennsylvania, 106 S. Ct. 2411 (1986), 77 J. CRIM. L. & CRIMINOLOGY 646 (1986). 2.Barrow, Jennifer Lee,THE RETURN OF THE JURY: CONDUCT-BASED SENTENCING FOR RECIDIVISM,Wisconsin Law Review , Vol. 2022 Issue 3, 785(2022). 3.Benjamin C. McMurray, Challenging Untested Facts at Sentenc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Crawford at Sentencing after Booker, 37 MCGEORGE L. REV. 589 (2006). 4.Benjamin E. Adams, Recidivist Sentencing and the Sixth Amendment, 8 IND. J.L. & Soc. EQUAL. 327 (2020). 5.Brian P. Thill,Prior"Convictions" Under Apprendi: Why Juvenile Adjudications May Not Be Used to Increase an Offender's Sentence Exposure if They Have Not First Been Proven to a Jury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87 Marq. L. Rev.573 (2004). 6.Colleen P. Murphy, The Use of Prior Convictions after Apprendi, 37 U.C. Davis L. Rev.973 (2004). 7.David S. Sidikman, The Pleading and Proof of Prior Convictions in Habitual Criminal Prosecutions, 33 N.Y.U. L. REV. 210 (1958). 8.Douglas A. Berman, Beyond Blakely and Booker: Pondering Modern Sentencing Process, 95 J. CRIM. L. & CRIMINOLOGY 653 (2005). 9.Elizabeth A. Olson, Rethinking Mandatory Minimums after Apprendi, 96 NW. U. L. REV. 811 (2002). 10.Kathryn M. Reinhard, The Requirement of Proof beyond a Reasonable Doubt for Increasing Sentences beyond the Statutory Maximum: Why Apprendi v. New Jersey Should Be Upheld, 27 HAMLINE L. REV. 571 (2004). 11.Kyron Huigens and Danielle Chinea 'Three Strikes' Laws and Apprendi's Irrational, Inequitable Exception for Recidivism, 37 Crim. L. Bull. 575 (2001), Cardozo Legal Studies Research Paper, (August 30, 2018). 12.Meg E. Sawyer, The Prior Convictions Exception: Examining the Continuing Viability of Almendarez-Torres Under Alleyne, 72 Wash. & Lee L. Rev. 409 (2015). 13.Morris B. Hoffman, The Case for Jury Sentencing, 52 DUKE L.J. 951 (2003). 14.Margareth Etienne, Parity Disparity, and Adversariality: First Principles of Sentencing, 58 Stan. L. REV. 309 (2005). 15.Nancy J. King, Juries and Prior Convictions: Managing the Demise of the Prior Conviction Exception to Apprendi, 67 S.M.U. L. REV. 577 (2014). 16.Nancy J. King, Sentencing and Prior Convictions: The Past, the Future, and the End of the Prior-Conviction Exception to Apprendi, 97 MARQ. L. REV. 523 (2014). 17.Scott E. Sundby, The Reasonable Doubt Rule and the Meaning of Innocence, THE HASTINGS LAW JOURNAL Vol 40,457(1989). 18.Thomas M. Morrow, Apprendi v. New Jersey: In the Sleeper Decision of 2000, the Supreme Court Restores Constitutional Protections to (Some) Criminal Defendants, 38 Hous. L. REV. 1065 (2001). 19.Thomas Weigend, Sentencing in West Germany , 42 Md. L. Rev. 37 (1983). (二)美國法院判決(依開頭字母排序) 1.Almendarez-Torres v. United States, 523 U.S. 224 (1998). 2.Apprendi v. New Jersey, 530 U.S. 466 (2000). 3.Alleyne v. United States, 570 U.S. 99 (2013). 4.Blakely v. Washington, 542 U.S. 296 (2004). 5.Dozier v. State 318 S.W.2d 80 (1958). 6.Ewing v. California, 538 U.S. 11 (2003). 7.In re Winship, 397 U.S. 358 (1970). 8.Jones v. United States, 526 U.S. 227 (1999). 9.McMillan v. Pennsylvania, 477 U.S. 79 (1986). 10.Mullaney v. Wilbur, 421 U.S. 684 (1975). 11.Nichols v. United States, 511 U.S. 738 (1994). 12.People v. Reese, 258 N.Y. 89, 179 N.E. 305 (1932). 13.Patterson v. New York, 432 U.S. 197 (1977). 14.Spencer v. Texas,385 U.S. 554 (1967). 15.Solem v. Helm, 463 U.S. 277 (1983). 16.Sessions v. Dimaya, 138 S. Ct. 1204, (2018). 17.Southern Union Co. v. United States, 567 U.S. 343 (2012). 18.U.S. v. BRYANT 571 F.3d 147 (1st Cir. 2009). 19.U.S. v. Smalley, 294 F.3d 1030, (8th Cir. 2002). 20.U.S. v. Tighe, 266 F.3d 1187 (9th Cir. 2001). 21.United States v. Booker, 543 U.S. 220 (2005). 22.United States v. Fields, 435 F. Supp. 3d 761(E.D. Ky. 2020). 23.United States v. Fields, No. 20-5521 (6th Cir. 2022). 24.United States v. Kendrick, 825 F. App'x 77, (3d Cir. 2020). 25.United States v. Fitch, No. 1:19-CR-30-HAB, (2022). 26.United States v. Lee, No. 7:18-CR-153-FL-1, (E.D.N.C. Feb. 18, 2021). 27.United States v. McReynolds, No. 22-CR-91-CJW-MAR, (2023) . 28.United States v. Delpriore, No. 318CR00136SLGMMS,(2023). 29.United States v. haymond 139 s. ct. 2369 (2019). 30.United States v. McKenzie, 539 F.3d 15 (1st Cir. 2008). 31.Williams v. New York, 337 U.S. 241 (1949). (三)網路資料 1.Ashley Nellis, Ph.D. and Liz Komar,The First Step Act: Ending Mass Incarceration in Federal Prisons,August22,2023,網址:https://www.sentencingproject.org/policy-brief/the-first-step-act-ending-mass-incarceration-in-federal-prisons/#footnote-ref-1 2.BOP: Federal Bureau of Prisons Web Site,An Overview of the First Step Act,網址:https://www.bop.gov/inmates/fsa/overview.jsp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