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
題名 以生態旅遊策略實踐地方創生政策之研究-以屏東縣牡丹鄉為例
A Study on Implementing Ecotourism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A Case Study of Mudan Township in Pingtung作者 陳宇歆
Chen, Yu-Shin貢獻者 賴宗裕
Lai, Tsung-Yu
陳宇歆
Chen, Yu-Shin關鍵詞 地方創生
原鄉
牡丹鄉
生態旅遊
永續觀光
觀光圈
DMO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1-三月-2024 13:57:49 (UTC+8) 摘要 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城鄉發展落差,是台灣長期積累但直到近年方才積極面對的重大問題,其中又以農漁村、鄉村、原鄉、偏鄉等地區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台灣自1960年代工商業飛速發展後,第一級產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額(GDP)比例快速下降,且農林漁牧業收入亦難以支持當地家庭經濟主要來源,都會區的就業機會與薪酬進一步使上述地區面臨勞動力流失與人口老化的困境,形成先產業衰弱後帶動人口流失的結構性負面循環,甚至最終走向增田寬也提出的「地方消滅」之結果。所以政府於2019年提出「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期解決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發展停滯及城鄉區域發展失衡三大困境。 由於上述地區普遍具備發展觀光旅遊的條件,加以近年來生態旅遊蔚為風潮,許多農山漁村及原鄉以其作為發展觀光產業與實踐地方創生的關鍵解方,本研究選擇被劃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之一,且積極推動生態旅遊多年的屏東縣牡丹鄉作為研究標的,鄉內九成以上面積為山林,長期面臨了土地條件限制、產業發展困難、人口外流與老化、就業機會稀少及公共設施缺乏的挑戰;且當地農特產業多屬微型產業,競爭條件薄弱,行銷策略不足、缺乏人才與異業結合機制,造成部落產業空洞化,所以本研究針對牡丹鄉以生態旅遊實踐地方創生策略之脈絡與現狀,以及如何進一步整合並達成地方創生與永續經營的目標進行思考,再針對農山漁村及原鄉產業衰疲、勞動人口流失而造成地區凋零之現象,探討地方創生政策下的生態旅遊發展策略,透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生態旅遊關於旅客認知與產銷策略之建議。此外,亦藉由訪談地方政府、產業行動者及學者獲取許多看法與建議,本研究歸納後提出有關牡丹鄉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的現狀及研擬策略架構之建議,期望能以此架構主導異業結合發展生態旅遊與相關產業,以利創造就業及吸引人口回流並促進地方發展。 本研究參照日本與我國的地方創生政策,以及相關文獻與問卷及訪談結果,針對相關課題提出以建立牡丹鄉DMO(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整合地方團體與產業組織,進而實現異業結合的策略架構。藉由此架構強化牡丹鄉以生態旅遊實踐地方創生策略的成效,並有效應對產銷策略、異業結合、人力資源等三大面向課題。為了多元化市場推廣,建議利用網路社群平台行銷至全球。就生態旅遊產品而言,建議加強旅客參與深度體驗活動,以增加情感聯繫。此外,推出整合食宿遊購行的旅行計畫滿足遊客多元需求,並強化當地農特產品品質及獨特餐飲體驗。這些策略的實施將有助於促進牡丹鄉的生態旅遊發展,跨域連結周邊行政區的遊程可增加遊客量及停留時間,且不增加環境負擔以合乎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目標,並促進經濟成長,再輔以縣市地方政府整體性之配套措施,提升跨域之地方創生成果與綜效,最終實現地方創生解決人口結構高齡化、少子化及區域發展不均的目標。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木下齊,2018,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 28 則生存智慧,新北市:不二家。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臺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2020,Taiwan 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暨第一期(101至104年度)實施計畫,臺北市。 李長晏、廖洲棚、鄭錫鍇、林淑馨等,2023,地方創生—理論概念與個案運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南,2005,社會資本,臺北市:不二家。 屏東縣政府,2021,恆春半島走讀—尋訪瑯嶠故事重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屏東縣政府申請重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 洪震宇,2019,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臺北市:遠流出版。 洪震宇,2021,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臺北市:遠流出版。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市:九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23,「恆春半島走讀—尋訪瑯嶠故事」觀光服務提升輔導計畫工作執行計畫書(屏東縣政府「重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地方創生國戰略計畫(核定本) ,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110年至114年)【核定本】」,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地方創生計畫目前執行情況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對地方創生計畫之衝擊報告,臺北市。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臺北市:遠足文化。 農業部,2023,主力農家所得調查結果(111年),臺北市。 增田寬也,賴庭筠、李欣怡、雷鎮興、曾鈺珮譯,2019,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臺北市:行人文化。 歐陽忻憶,2019,公務出國報告:從地方創生到 DMO(旅遊地管理暨行銷組織):日本地方觀光品牌營造之研究,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總統府,2021,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16次委員會議資料,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國民所得統計摘要(民國40年至111年),臺北市。 二、期刊 王育群,1996,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19-30。 王俊豪,2003,台灣農村振興與鄉村發展之研究,農政與農情,144:237-249。 左顯能,1993,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 :25-34。 吳忠宏,2005,生態旅遊的內涵與定義,國教輔導,45(2):14-27。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雅君、林姿吟,2016,臺灣地區城鄉人口遷徙狀況之探討,主計月刊,726:80-86。 李永展,2005,永續鄉村營造之初探,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4):339-354。 李謀監、蔡進發、呂致和,2005,「消費者網路購買農產品行為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1):19-42。 杜鵬、李慶芳、方世杰、周信輝,2017,「(創)串新」的服務模式:以價值共創觀點探索尚品宅配的服務流程與本質,管理學報,34(3):401-430。 汪文豪,2020,五力全開!屏東牡丹地方創森,臺灣林業雙月刊,46(6):84-86。 林益仁,2001,後疫情時代之臺灣觀光發展與創新,部落地圖研習營(花蓮)。 林淑馨,2013,臺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林喻東、羅紹麟,2004,簡介「小規模林業」,臺灣林業,30(4):18-23。 邱立文、黃群修、吳俊奇、謝小恬 ,2015,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成果概要,臺灣林業,41(4):3-13。 柯于璋,202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爭議與課責──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委外經營為例,公共行政學報,58:55-87。 曹勝雄、張德儀,2021,後疫情時代之臺灣觀光發展與創新,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2 (2):90-96。 梁大慶,2017,「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農村社區組織能力與發展面向之模式:以雲林縣農村再生發展進程為例」,鄉村旅遊研究,10(1):41-62。 莊正民、方世杰,2013,「組織內與組織間治理」的本質與策略意涵,臺大管理論叢,第23(1): 1-24。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 17-71。 陳琪婷,2008,「餐廳消費者購買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0:1-29。 陳勵勤,2013,產銷團體行銷通路推廣之研究,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62:61-73。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77-121。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67-79。 游宗憲,2005,從治理的觀點淺談當代公民社會的建構,研習論壇,60:22-34。 游森期、余民寧,2006,網路問卷與傳統問卷之比較:多樣本均等性方法學之應用,測驗學刊,53(1):105-120。 黃肇新,2005,「從『ACT 協力商場』看網絡年代的社區產業機會」,環境與藝術季刊,3:37-52。 黃璋如,2000,「有機蔬菜直接銷售之利弊與展望」,農業經營管理年刊,6:52-68。 廖俊松,2014,農村社區治理與社會資本:澀水社區的案例觀察,環境與藝術學刊,15:40-59。 廖淑容、古宜靈、陳怡萍,2006,「鄉村觀光之社會影響與社會資本的關連性分析-以白河居民對白河蓮花觀光季的心理認知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9(4):31-63。 劉健哲,2002,休閒農業結合農村發展之探討,鄉村發展,3:19-34。 賴兩陽,2015,以社區為基礎推動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產業的過程與成效:部落推動者的觀點,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1):45-90。 顏綺蓮、陳美惠,2016,鄉村生態旅遊永續發展關鍵評估指標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8(4):271-281。 三、碩博士論文 于佩洲,2018,「原鄉居民對在地文化、地方觀光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整體意象認知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拉芙蘭里為例」,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論文:高雄。 王秀蘭,2015,「原鄉部落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春日鄉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王維綱,2014,「地方開放創新系統下的鄉村發展新活路:竹山小鎮文創公司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包清惠,2022,「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共管與挑戰—對霧臺鄉大武部落哈尤溪觀光發展的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高雄。 周曉鳳,2022,「高雄市那瑪夏原鄉的龍鬚菜產銷關係初探」,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高雄。 林子靖,2011,「消費者虛實通路選擇決定因素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農產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臺中。 林以撒,2020,「原住民部落發展有機新農業的侷限性與可行性:以三個泰雅族社區農業組織為例」,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論文:臺中。 林家成,2018,「原住民部落生態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以仁愛鄉布農族社區組織為例」,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論文:臺中。 林躍龍,2008,「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生態旅遊的困境與解決之道-以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崙埤部落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宜蘭。 邱文光,2019,「原住民社區農業產業化面臨困境的因應之道-以南橫公路東段三個布農族社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柳軍亞,2018,「臺灣社會企業的美麗與哀愁-以地方創生發展地方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洪郁捷,2015,「桃米社區生態旅遊發展過程與困境」,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碩士論文:臺南。 孫仲江,2021,「從日本地方創生政策探討原鄉彈性土地利用機制 -以三地門鄉為例」,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屏東。 馬嘉珉,2021,「原住民族產業聯盟推動之研究-以花蓮縣瑞穗鄉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高健生,2020,「泰雅原鄉生態旅遊產業的規劃策略之研究以宜蘭縣大同鄉聚落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宜蘭。 章睿桓,2021,「原鄉部落推動地方創生與生態旅遊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巴卡山部落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郭信宏,2021,「地方創生在部落─以都蘭部落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陳芃伶,2010,「尋回消失的Ryohen(流興)部落─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亞倫,2021,「原住民青年返鄉就業的漫漫長路:以社區產業為例」,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論文:臺中。 葉珉涵,2021,「以價值共創觀點探討公私夥伴關係下的地方創生 以漁光島發展為研究個案」,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南。 蔡佳君,2019,「社會企業與社區發展互動模式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桃米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蔡宜錚,2020,「以地方創生觀點探討鄉村地區產業振興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郁芬,2022,「應用慢城永續旅遊發展指標檢核難忘旅遊體驗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逢甲大學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論文:臺中。 蔡重仁,2017,「原住民部落觀光發展之研究-以牡丹鄉東源社區為例」,國立屏東東大學休閒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戴美珍,2020,「地方創生初探--以Grieves園市復興區 嘎色鬧(蜻蜓)部落為例」,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謝淑芳,2020,「原住民部落休閒產業經營與地方文化結合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 顏綺蓮,2019,「鄉村生態旅遊永續發展關鍵評估指標暨實證研究-以屏東縣鄉村生態旅遊社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 貳、英文部分 Adongo, C. A., Anuga, S. W., and Dayour, F., 2015, “Will they tell others to taste? International tourists‘ experience of ghanaian cuisines,”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5: 57-64. Arnstein, S, 1969, “The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Planners,” 35(4):216-224 Assaker, Guy, Vinzi, Vincenzo Esposito, and O‘Connor, Peter., 2011,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Novelty Seeking,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Image on Tourists‘ Return Pattern: A Two Factor, Non-Linear Latent Growth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32 (4): 890-901. Bill McKibben,2008, “Deep Economy: The Wealth of Communities and the Durable Future,” United States, HENRY HOLT AND COMPANY。 Blackstock, K. , 2005, “A critical look at community based tourism,” Community Dev J, 40(1) :39-49. Brinkerhoff,D.W., and Brinkerhoff,J.M.,2011,“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erspectives on publicness, and good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31(1): 2-14 Buller, H., and Wright, S., 1990,“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 and Practice,” Brookfield: Avebury. Butler, R., 2021. "Research on Tourism,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Missing Component," Land 10(12):1329. Cucaria, N., Wankowiczb, E. and Falcob, S. E., 2019, “Rural tourism and Albergo Diffuso: A case study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 Land Use Policy, 82: 105-119. DesJardins J. R. , 1993 .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adsworth, Inc . Belmont, California Godfrey, K., and Clarke, J., 2000,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ndbook: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planning and marketing,” London: Burns & Oates. Gómez, E. G., Aznar, J. A. and Mesa, J. C. P., 2011, “The Complexity of Theories on Rur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An Analysis of the Paradigmatic Case of Almería (South‐east Spain) ,” 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 51(1): 54-77. Grieves, M., Adler, M. A., and King, R., 2014, “To Preserve the Mountains and the Community: Indigenous Eco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ocial Thought and Research, Volume 33 : 83-111 Hoggart, K., and Bulier, H., 1987, “Rural Developmen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ondon: Croomhelm. Kim, J. H., and Ritchie, J.R.B., 2014,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a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 scale (MT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3 (3): 323–335. Kim, J.H., Ritchie, J.R.B., and McCormick, B. , 2012,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1(1) : 12-25. Kramer, Mark R., and Pfitzer, Marc W.,2016, “The Ecosystem of Shared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4, No. 10 (October 2016): 80–89 Krugman, H. E., 1967, “The Measuring of Advertising Involvement,”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0(4):583-596. Marschall, S., 2012, “Personal memory tourism‘ and a wider exploration of the tourism–memory nexus,”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10(4): 321-335. Nakkiran, S., and Ramesh, G., “Research Methods in Rural Development,” New Delhi: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Nepal, S. K., 2004, “Indigenous ecotourism in 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The potential for building capacity in the Tl'azt'en Nations territories,” Journal of Ecotourism, 3(3) :173-194 Pine, B. J., and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loeg, J. D., Renting, H., Brunori, G., Knickel, K., Mannion, J., Marsden, J., Roest, K., Guzmán, E. S. and Ventura, F., 2000,“Rural Development: From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owards Theory,“ Sociologia Ruralis, 40(4):391 - 408. Porter, M. E., and Kramer, M. R.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9, nos. 1-2 (January–February 2011): 62–77 Prahalad,C.K., and Ramaswamy,V., 2003, “The New Frontier of Experience Innovation,”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4(4): 12-18 Prahalad,C.K., and Ramaswamy,V., 2004, “Co-Creation Experiences:The Next Pratice in Value Creatio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8(3) :5-14. Prayag, G., Hosany, S., Muskat, B., and Chiappa, G. Del., 2017,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Perceived Overall Image,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6 (1): 41-54. Richards, G., 2002,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 exploring cultural behavi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48-1064. Rivera, M., Knickel, K., Rios, I., Ashkenazy, A., Pears, D. Q., Chebach, T. and Sumane, S., 2018, “Rethink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Ruralprosperity: A Discussion of Insights Derived from Case Studies in Seven Countr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59: 242-251. Rocharungsat, P., 2005, “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PhD thesis, James Cook University Santouridis, I., and Trivellas, P., 2010,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ustomer loyalty in mobile telephony in Greece,” The TQM Journal, 22(3): 330-343.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s: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Singh, K., 1986, “R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olicies& Management,” New Delhi: Sage. Suhartanto, D., 2016,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Souvenir Shopping: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Domestic Tourists,”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1(6) :663-679. Syssner, J., and Meijer, M., 2017, “Getting ahead in depopulating areas - How linking social capital is used for informal planning practices in Sweden and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55:59-70. Tsai, C.T.,2016, “Memorable tourist experiences and place attachment when consuming local f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8(6): 536-548. Tung, V.W.S., and Ritchie, J.R.B., 2011, “Exploring the essence of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s,” Annals Tourism Research, 38(4) : 1367-1386.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2019, “UNWTO Guidelines for Institutional Strengthening of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DMOs), ” UNWTO. Weaver, D. B. , 2006, “Sustainable Tourism: Theory and Practice,”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Wight, P. ,1933, “Ecotourism: Ethics or eco-sell?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3) :3-9.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 參、網頁參考文獻 上下游編輯部,2018,「鄉村與地方創生07 /《地方創生政策》應法制化,導引國家資源到弱勢的地區與人民」,上下游,12月27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5491/ 大同鄉公所,2022,隱山旅人。https://datong-travel.tw/ 內政部營建署, 2019 ,「 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架構及後續執行方式 」。https://www.cpami.gov.tw/%E6%9C%80%E6%96%B0%E6%B6%88%E6%81%AF/%E6%A5%AD%E5%8B%99%E6%96%B0%E8%A8%8A/36-%E7%B6%9C%E5%90%88%E8%A8%88%E7%95%AB%E7%B5%84/34063-%E9%84%89%E6%9D%91%E5%9C%B0%E5%8D%80%E6%95%B4%E9%AB%94%E8%A6%8F%E5%8A%83%E5%B0%88%E5%8D%80.html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8,「鄉村之美,何時風華再現?」,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全國國土計畫意見交流高峰會。https://nlpp2018.weebly.com/uploads/1/1/8/5/118541497/主題三-鄉村何時風華再現.pdf 地方創生入口網,2021,「推動中計畫」。 https://www.twrr.ndc.gov.tw/case/case-overview 李育琴,2021,「如何留住在地青年?屏東牡丹深化生態旅遊,發展林下經濟養蜂種菇」,社企流。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8396 沈聰榮,2017,「1933.3.6 羅斯福啟動「新政」走出大蕭條 美國成為世界霸主」,民報。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d173b09b-75ed-4293-9a17-90901324f821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3,「從在地走向國際 臺灣首例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原住民族合作社 里山賽夏品牌發表會」。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72167 屏東縣政府,2020,屏東縣霧臺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https://www.pthg.gov.tw/traffic/cp.aspx?n=FEC08546FACA2BE1 屏東縣政府民政處,2021,「民政處統計專區」, https://www.pthg.gov.tw/plancab/Content_List.aspx?n=F892BBDC0C38D641 屏東縣政府城鄉處,2017,「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結果揭曉 牡丹鄉高士社區獲優等獎」https://www.pthg.gov.tw/plantou/News_Content.aspx?n=B666B8BE5F183769&s=A73BEB4207CA9014 春日鄉公所,2020,春日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https://www.pthg.gov.tw/towncrt/News_Content.aspx?state=F5D336F102ACBC68&s=0B39C9E7D41E469D&sms=50B9C124498A93C6&n=C9525EFE28F66FB5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我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初步構想」。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A000EF83D724A25 許萬龍、曾薏如,2013,「突破舊式思維窠臼:探討社會企業的創新價值與經營策略」,社企流,10月12日。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1352 郭怡棻,2018-1,「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Ⅰ:地方創生教育篇」,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第55卷。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65/articles/237 郭怡棻,2018-2,「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Ⅱ:地方創生實踐篇」,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第57卷。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67/articles/246 陳柏翰,2020,「將『DMO』發展得淋漓盡致的日本,如何制定地方創生『觀光戰略』?」,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623 陳柏翰,2020,「學習DMO從參考日本政府所制定的DMO準則開始」,關鍵評論網,。https://www.island-square.com/dmo-guideline/ 微笑台灣,2017,「屏東「佳德谷」,在山谷裡種下希望」。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93 劉怡馨,2018,「日本地方創生推手木下齊:讓地方過得富足,有特色產業不怕人口少」,上下游,6月12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0295/ 賴祉維, 2020 ,「深入鄉村、原民地區 盤點規劃」,中國時報,10月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06001968-260115?chdtv 簡嘉潁,2018-1,「01何謂地方創生?日本移居地方熱潮興起」,上下游,5月20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part1-01/ 簡嘉潁,2018-2,「03讓人搬到鄉下去!總務省力推『地域振興協力隊』」,上下游,5月20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part1-03/ 霧台鄉公所,2019,魯凱族民族議會章程。https://www.pthg.gov.tw/wutai/cp.aspx?n=5DC98E833629CC07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108923024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92302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賴宗裕 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ai, Tsung-Yu 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陳宇歆 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Chen, Yu-Shin en_US dc.creator (作者) 陳宇歆 zh_TW dc.creator (作者) Chen, Yu-Shin en_US dc.date (日期) 2024 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三月-2024 13:57:49 (UTC+8) - dc.date.available 1-三月-2024 13:57:49 (UTC+8)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三月-2024 13:57:49 (UTC+8)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8923024 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0218 -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8923024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城鄉發展落差,是台灣長期積累但直到近年方才積極面對的重大問題,其中又以農漁村、鄉村、原鄉、偏鄉等地區受到的衝擊最為明顯,台灣自1960年代工商業飛速發展後,第一級產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額(GDP)比例快速下降,且農林漁牧業收入亦難以支持當地家庭經濟主要來源,都會區的就業機會與薪酬進一步使上述地區面臨勞動力流失與人口老化的困境,形成先產業衰弱後帶動人口流失的結構性負面循環,甚至最終走向增田寬也提出的「地方消滅」之結果。所以政府於2019年提出「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期解決人口結構老化、產業發展停滯及城鄉區域發展失衡三大困境。 由於上述地區普遍具備發展觀光旅遊的條件,加以近年來生態旅遊蔚為風潮,許多農山漁村及原鄉以其作為發展觀光產業與實踐地方創生的關鍵解方,本研究選擇被劃為地方創生優先推動地區之一,且積極推動生態旅遊多年的屏東縣牡丹鄉作為研究標的,鄉內九成以上面積為山林,長期面臨了土地條件限制、產業發展困難、人口外流與老化、就業機會稀少及公共設施缺乏的挑戰;且當地農特產業多屬微型產業,競爭條件薄弱,行銷策略不足、缺乏人才與異業結合機制,造成部落產業空洞化,所以本研究針對牡丹鄉以生態旅遊實踐地方創生策略之脈絡與現狀,以及如何進一步整合並達成地方創生與永續經營的目標進行思考,再針對農山漁村及原鄉產業衰疲、勞動人口流失而造成地區凋零之現象,探討地方創生政策下的生態旅遊發展策略,透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提供生態旅遊關於旅客認知與產銷策略之建議。此外,亦藉由訪談地方政府、產業行動者及學者獲取許多看法與建議,本研究歸納後提出有關牡丹鄉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的現狀及研擬策略架構之建議,期望能以此架構主導異業結合發展生態旅遊與相關產業,以利創造就業及吸引人口回流並促進地方發展。 本研究參照日本與我國的地方創生政策,以及相關文獻與問卷及訪談結果,針對相關課題提出以建立牡丹鄉DMO(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整合地方團體與產業組織,進而實現異業結合的策略架構。藉由此架構強化牡丹鄉以生態旅遊實踐地方創生策略的成效,並有效應對產銷策略、異業結合、人力資源等三大面向課題。為了多元化市場推廣,建議利用網路社群平台行銷至全球。就生態旅遊產品而言,建議加強旅客參與深度體驗活動,以增加情感聯繫。此外,推出整合食宿遊購行的旅行計畫滿足遊客多元需求,並強化當地農特產品品質及獨特餐飲體驗。這些策略的實施將有助於促進牡丹鄉的生態旅遊發展,跨域連結周邊行政區的遊程可增加遊客量及停留時間,且不增加環境負擔以合乎生態旅遊與永續觀光目標,並促進經濟成長,再輔以縣市地方政府整體性之配套措施,提升跨域之地方創生成果與綜效,最終實現地方創生解決人口結構高齡化、少子化及區域發展不均的目標。 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1-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1-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1-7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 2-1 第一節 文獻回顧 2-1 第二節 理論基礎 2-17 第三章 生態旅遊個案分析 3-1 第一節 生態旅遊及部落觀光案例分析 3-1 第二節 牡丹鄉生態旅遊與部落觀光 3-15 第三節 執行困境與課題探討 3-25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問卷調查分析 4-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1 第二節 問卷調查及結果分析 4-9 第三節 訪談結果綜合分析 4-49 第五章 地方創生觀點下生態旅遊發展策略 5-1 第一節 生態旅遊觀點下產業發展策略架構 5-2 第二節 生態旅遊觀點下之產業發展策略 5-7 第三節 配套措施及建議 5-1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6-1 第一節 結論 6-2 第二節 建議 6-6 參考文獻 參-1 附錄一 附-1 附錄二 附-6 zh_TW dc.format.extent 6998708 bytes -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8923024 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地方創生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鄉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牡丹鄉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態旅遊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永續觀光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觀光圈 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DMO zh_TW dc.title (題名) 以生態旅遊策略實踐地方創生政策之研究-以屏東縣牡丹鄉為例 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n Implementing Ecotourism Strategies to Facilitate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Policies:A Case Study of Mudan Township in Pingtung 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 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專書 木下齊,2018,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 28 則生存智慧,新北市:不二家。 交通部觀光局,2002,生態旅遊白皮書,臺北市。 交通部觀光局,2020,Taiwan Tourism 2030台灣觀光政策白皮書,臺北市。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2,農村再生整體發展計畫暨第一期(101至104年度)實施計畫,臺北市。 李長晏、廖洲棚、鄭錫鍇、林淑馨等,2023,地方創生—理論概念與個案運用,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南,2005,社會資本,臺北市:不二家。 屏東縣政府,2021,恆春半島走讀—尋訪瑯嶠故事重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屏東縣政府申請重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 洪震宇,2019,風土經濟學:地方創生的21堂風土設計課,臺北市:遠流出版。 洪震宇,2021,風土創業學:地方創生的25堂商業模式課,臺北市:遠流出版。 孫武彥,1994,文化觀光:文化與觀光之研究,臺北市:九章。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2023,「恆春半島走讀—尋訪瑯嶠故事」觀光服務提升輔導計畫工作執行計畫書(屏東縣政府「重點景區遊憩廊帶計畫」),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地方創生國戰略計畫(核定本) ,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加速推動地方創生計畫(110年至114年)【核定本】」,臺北市。 國家發展委員會,2020,地方創生計畫目前執行情況及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對地方創生計畫之衝擊報告,臺北市。 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臺北市:遠足文化。 農業部,2023,主力農家所得調查結果(111年),臺北市。 增田寬也,賴庭筠、李欣怡、雷鎮興、曾鈺珮譯,2019,地方消滅:地方創生的理論起源,臺北市:行人文化。 歐陽忻憶,2019,公務出國報告:從地方創生到 DMO(旅遊地管理暨行銷組織):日本地方觀光品牌營造之研究,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總統府,2021,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第16次委員會議資料,臺北市。 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國民所得統計摘要(民國40年至111年),臺北市。 二、期刊 王育群,1996,生態觀光-國際發展現況,戶外遊憩研究,9(4):19-30。 王俊豪,2003,台灣農村振興與鄉村發展之研究,農政與農情,144:237-249。 左顯能,1993,生態觀光之發展策略,戶外遊憩研究,6(4) :25-34。 吳忠宏,2005,生態旅遊的內涵與定義,國教輔導,45(2):14-27。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14。 吳雅君、林姿吟,2016,臺灣地區城鄉人口遷徙狀況之探討,主計月刊,726:80-86。 李永展,2005,永續鄉村營造之初探,中華水土保持學報,36(4):339-354。 李謀監、蔡進發、呂致和,2005,「消費者網路購買農產品行為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3(1):19-42。 杜鵬、李慶芳、方世杰、周信輝,2017,「(創)串新」的服務模式:以價值共創觀點探索尚品宅配的服務流程與本質,管理學報,34(3):401-430。 汪文豪,2020,五力全開!屏東牡丹地方創森,臺灣林業雙月刊,46(6):84-86。 林益仁,2001,後疫情時代之臺灣觀光發展與創新,部落地圖研習營(花蓮)。 林淑馨,2013,臺灣社會企業的現況與困境:以公益創投型社會企業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43:68-77。 林喻東、羅紹麟,2004,簡介「小規模林業」,臺灣林業,30(4):18-23。 邱立文、黃群修、吳俊奇、謝小恬 ,2015,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成果概要,臺灣林業,41(4):3-13。 柯于璋,202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之爭議與課責──以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委外經營為例,公共行政學報,58:55-87。 曹勝雄、張德儀,2021,後疫情時代之臺灣觀光發展與創新,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2 (2):90-96。 梁大慶,2017,「以結構方程式探討農村社區組織能力與發展面向之模式:以雲林縣農村再生發展進程為例」,鄉村旅遊研究,10(1):41-62。 莊正民、方世杰,2013,「組織內與組織間治理」的本質與策略意涵,臺大管理論叢,第23(1): 1-24。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2(3): 17-71。 陳琪婷,2008,「餐廳消費者購買涉入程度與購買決策關係之研究」,『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0:1-29。 陳勵勤,2013,產銷團體行銷通路推廣之研究,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62:61-73。 曾冠球,2010,「問題廠商」還是「問題政府」?電子化政府公私合夥協力困境之個案分析,公共行政學報,39:77-121。 曾冠球,2017,良善協力治理下的公共服務民間夥伴關係,國土及公共治理季刊,5(1):67-79。 游宗憲,2005,從治理的觀點淺談當代公民社會的建構,研習論壇,60:22-34。 游森期、余民寧,2006,網路問卷與傳統問卷之比較:多樣本均等性方法學之應用,測驗學刊,53(1):105-120。 黃肇新,2005,「從『ACT 協力商場』看網絡年代的社區產業機會」,環境與藝術季刊,3:37-52。 黃璋如,2000,「有機蔬菜直接銷售之利弊與展望」,農業經營管理年刊,6:52-68。 廖俊松,2014,農村社區治理與社會資本:澀水社區的案例觀察,環境與藝術學刊,15:40-59。 廖淑容、古宜靈、陳怡萍,2006,「鄉村觀光之社會影響與社會資本的關連性分析-以白河居民對白河蓮花觀光季的心理認知爲例」,戶外遊憩研究,19(4):31-63。 劉健哲,2002,休閒農業結合農村發展之探討,鄉村發展,3:19-34。 賴兩陽,2015,以社區為基礎推動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產業的過程與成效:部落推動者的觀點,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9(1):45-90。 顏綺蓮、陳美惠,2016,鄉村生態旅遊永續發展關鍵評估指標之研究,林業研究季刊,38(4):271-281。 三、碩博士論文 于佩洲,2018,「原鄉居民對在地文化、地方觀光發展與社區總體營造之整體意象認知研究-以高雄市桃源區拉芙蘭里為例」,正修科技大學休閒與運動管理碩士論文:高雄。 王秀蘭,2015,「原鄉部落生態旅遊產業發展之研究-以屏東縣春日鄉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王維綱,2014,「地方開放創新系統下的鄉村發展新活路:竹山小鎮文創公司與地方社會經濟的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包清惠,2022,「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共管與挑戰—對霧臺鄉大武部落哈尤溪觀光發展的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高雄。 周曉鳳,2022,「高雄市那瑪夏原鄉的龍鬚菜產銷關係初探」,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高雄。 林子靖,2011,「消費者虛實通路選擇決定因素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以農產品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臺中。 林以撒,2020,「原住民部落發展有機新農業的侷限性與可行性:以三個泰雅族社區農業組織為例」,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論文:臺中。 林家成,2018,「原住民部落生態產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 以仁愛鄉布農族社區組織為例」,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論文:臺中。 林躍龍,2008,「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探討原住民社區生態旅遊的困境與解決之道-以宜蘭縣大同鄉泰雅族崙埤部落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宜蘭。 邱文光,2019,「原住民社區農業產業化面臨困境的因應之道-以南橫公路東段三個布農族社區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碩士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柳軍亞,2018,「臺灣社會企業的美麗與哀愁-以地方創生發展地方產業為例」,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洪郁捷,2015,「桃米社區生態旅遊發展過程與困境」,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生態旅遊碩士論文:臺南。 孫仲江,2021,「從日本地方創生政策探討原鄉彈性土地利用機制 -以三地門鄉為例」,國立屏東大學不動產經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屏東。 馬嘉珉,2021,「原住民族產業聯盟推動之研究-以花蓮縣瑞穗鄉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花蓮。 高健生,2020,「泰雅原鄉生態旅遊產業的規劃策略之研究以宜蘭縣大同鄉聚落為例」,佛光大學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宜蘭。 章睿桓,2021,「原鄉部落推動地方創生與生態旅遊之研究-以苗栗縣南庄鄉賽夏族巴卡山部落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郭信宏,2021,「地方創生在部落─以都蘭部落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東。 陳芃伶,2010,「尋回消失的Ryohen(流興)部落─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陳亞倫,2021,「原住民青年返鄉就業的漫漫長路:以社區產業為例」,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論文:臺中。 葉珉涵,2021,「以價值共創觀點探討公私夥伴關係下的地方創生 以漁光島發展為研究個案」,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臺南。 蔡佳君,2019,「社會企業與社區發展互動模式之研究-以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與桃米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會計學系碩士論文:臺中。 蔡宜錚,2020,「以地方創生觀點探討鄉村地區產業振興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 蔡郁芬,2022,「應用慢城永續旅遊發展指標檢核難忘旅遊體驗與重遊意願之關聯性研究」,逢甲大學土木水利工程與建設規劃博士學位論文:臺中。 蔡重仁,2017,「原住民部落觀光發展之研究-以牡丹鄉東源社區為例」,國立屏東東大學休閒事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屏東。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 戴美珍,2020,「地方創生初探--以Grieves園市復興區 嘎色鬧(蜻蜓)部落為例」,開南大學觀光運輸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桃園。 謝淑芳,2020,「原住民部落休閒產業經營與地方文化結合之研究-以南投縣仁愛鄉萬豐村為例」,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 顏綺蓮,2019,「鄉村生態旅遊永續發展關鍵評估指標暨實證研究-以屏東縣鄉村生態旅遊社區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論文:屏東。 貳、英文部分 Adongo, C. A., Anuga, S. W., and Dayour, F., 2015, “Will they tell others to taste? International tourists‘ experience of ghanaian cuisines,”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15: 57-64. Arnstein, S, 1969, “The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American Planners,” 35(4):216-224 Assaker, Guy, Vinzi, Vincenzo Esposito, and O‘Connor, Peter., 2011,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Novelty Seeking,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Image on Tourists‘ Return Pattern: A Two Factor, Non-Linear Latent Growth Model,” Tourism Management, 32 (4): 890-901. Bill McKibben,2008, “Deep Economy: The Wealth of Communities and the Durable Future,” United States, HENRY HOLT AND COMPANY。 Blackstock, K. , 2005, “A critical look at community based tourism,” Community Dev J, 40(1) :39-49. Brinkerhoff,D.W., and Brinkerhoff,J.M.,2011,“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erspectives on publicness, and good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 31(1): 2-14 Buller, H., and Wright, S., 1990,“Rural Development: Problem and Practice,” Brookfield: Avebury. Butler, R., 2021. "Research on Tourism, Indigenous Peopl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Missing Component," Land 10(12):1329. Cucaria, N., Wankowiczb, E. and Falcob, S. E., 2019, “Rural tourism and Albergo Diffuso: A case study for sustainable land-use planning,” Land Use Policy, 82: 105-119. DesJardins J. R. , 1993 .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Wadsworth, Inc . Belmont, California Godfrey, K., and Clarke, J., 2000,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handbook: a practical approach to planning and marketing,” London: Burns & Oates. Gómez, E. G., Aznar, J. A. and Mesa, J. C. P., 2011, “The Complexity of Theories on Rural Development in Europe: An Analysis of the Paradigmatic Case of Almería (South‐east Spain) ,” European Society for Rural Sociology, 51(1): 54-77. Grieves, M., Adler, M. A., and King, R., 2014, “To Preserve the Mountains and the Community: Indigenous Ecotourism as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ocial Thought and Research, Volume 33 : 83-111 Hoggart, K., and Bulier, H., 1987, “Rural Development: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London: Croomhelm. Kim, J. H., and Ritchie, J.R.B., 2014,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 of a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 scale (MT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3 (3): 323–335. Kim, J.H., Ritchie, J.R.B., and McCormick, B. , 2012, “Development of a Scale to Measure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s,”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1(1) : 12-25. Kramer, Mark R., and Pfitzer, Marc W.,2016, “The Ecosystem of Shared Valu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94, No. 10 (October 2016): 80–89 Krugman, H. E., 1967, “The Measuring of Advertising Involvement,”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0(4):583-596. Marschall, S., 2012, “Personal memory tourism‘ and a wider exploration of the tourism–memory nexus,”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10(4): 321-335. Nakkiran, S., and Ramesh, G., “Research Methods in Rural Development,” New Delhi: Deep & Deep Publications. Nepal, S. K., 2004, “Indigenous ecotourism in central British Columbia: The potential for building capacity in the Tl'azt'en Nations territories,” Journal of Ecotourism, 3(3) :173-194 Pine, B. J., and Gilmore, J. H., 1999, ”The Experience Economy,”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loeg, J. D., Renting, H., Brunori, G., Knickel, K., Mannion, J., Marsden, J., Roest, K., Guzmán, E. S. and Ventura, F., 2000,“Rural Development: From Practices and Policies towards Theory,“ Sociologia Ruralis, 40(4):391 - 408. Porter, M. E., and Kramer, M. R. ,2011, “Creating Shared Valu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9, nos. 1-2 (January–February 2011): 62–77 Prahalad,C.K., and Ramaswamy,V., 2003, “The New Frontier of Experience Innovation,”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4(4): 12-18 Prahalad,C.K., and Ramaswamy,V., 2004, “Co-Creation Experiences:The Next Pratice in Value Creation,” 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18(3) :5-14. Prayag, G., Hosany, S., Muskat, B., and Chiappa, G. Del., 2017,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s‘ Emotional Experiences, Perceived Overall Image, Satisfaction, and Intention to Recommend,”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56 (1): 41-54. Richards, G., 2002,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s: exploring cultural behavi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9(4): 1048-1064. Rivera, M., Knickel, K., Rios, I., Ashkenazy, A., Pears, D. Q., Chebach, T. and Sumane, S., 2018, “Rethink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Ruralprosperity: A Discussion of Insights Derived from Case Studies in Seven Countrie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59: 242-251. Rocharungsat, P., 2005, “ Community-based tourism: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possibilities,” PhD thesis, James Cook University Santouridis, I., and Trivellas, P., 2010,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service quali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on customer loyalty in mobile telephony in Greece,” The TQM Journal, 22(3): 330-343. Sherif, M., & Cantril, H., 1947, “ The psychology of ego-involvements: Social attitudes and identifications,”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nc. Singh, K., 1986, “Rur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Policies& Management,” New Delhi: Sage. Suhartanto, D., 2016, “Tourist Satisfaction with Souvenir Shopping: Evidence from Indonesian Domestic Tourists,”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1(6) :663-679. Syssner, J., and Meijer, M., 2017, “Getting ahead in depopulating areas - How linking social capital is used for informal planning practices in Sweden and The Netherland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55:59-70. Tsai, C.T.,2016, “Memorable tourist experiences and place attachment when consuming local f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18(6): 536-548. Tung, V.W.S., and Ritchie, J.R.B., 2011, “Exploring the essence of memorable tourism experiences,” Annals Tourism Research, 38(4) : 1367-1386. United Nations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UNWTO), 2019, “UNWTO Guidelines for Institutional Strengthening of 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DMOs), ” UNWTO. Weaver, D. B. , 2006, “Sustainable Tourism: Theory and Practice,” 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 Wight, P. ,1933, “Ecotourism: Ethics or eco-sell?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3) :3-9.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3): 341-352 參、網頁參考文獻 上下游編輯部,2018,「鄉村與地方創生07 /《地方創生政策》應法制化,導引國家資源到弱勢的地區與人民」,上下游,12月27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5491/ 大同鄉公所,2022,隱山旅人。https://datong-travel.tw/ 內政部營建署, 2019 ,「 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架構及後續執行方式 」。https://www.cpami.gov.tw/%E6%9C%80%E6%96%B0%E6%B6%88%E6%81%AF/%E6%A5%AD%E5%8B%99%E6%96%B0%E8%A8%8A/36-%E7%B6%9C%E5%90%88%E8%A8%88%E7%95%AB%E7%B5%84/34063-%E9%84%89%E6%9D%91%E5%9C%B0%E5%8D%80%E6%95%B4%E9%AB%94%E8%A6%8F%E5%8A%83%E5%B0%88%E5%8D%80.html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8,「鄉村之美,何時風華再現?」,鄉村地區整體規劃全國國土計畫意見交流高峰會。https://nlpp2018.weebly.com/uploads/1/1/8/5/118541497/主題三-鄉村何時風華再現.pdf 地方創生入口網,2021,「推動中計畫」。 https://www.twrr.ndc.gov.tw/case/case-overview 李育琴,2021,「如何留住在地青年?屏東牡丹深化生態旅遊,發展林下經濟養蜂種菇」,社企流。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8396 沈聰榮,2017,「1933.3.6 羅斯福啟動「新政」走出大蕭條 美國成為世界霸主」,民報。https://www.peoplemedia.tw/news/d173b09b-75ed-4293-9a17-90901324f821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2023,「從在地走向國際 臺灣首例加入國際里山倡議夥伴關係網絡(IPSI)原住民族合作社 里山賽夏品牌發表會」。https://www.forest.gov.tw/ForestNews/0072167 屏東縣政府,2020,屏東縣霧臺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https://www.pthg.gov.tw/traffic/cp.aspx?n=FEC08546FACA2BE1 屏東縣政府民政處,2021,「民政處統計專區」, https://www.pthg.gov.tw/plancab/Content_List.aspx?n=F892BBDC0C38D641 屏東縣政府城鄉處,2017,「第一屆金牌農村競賽結果揭曉 牡丹鄉高士社區獲優等獎」https://www.pthg.gov.tw/plantou/News_Content.aspx?n=B666B8BE5F183769&s=A73BEB4207CA9014 春日鄉公所,2020,春日鄉自然景觀、人文景觀。https://www.pthg.gov.tw/towncrt/News_Content.aspx?state=F5D336F102ACBC68&s=0B39C9E7D41E469D&sms=50B9C124498A93C6&n=C9525EFE28F66FB5 國家發展委員會,2018,「我國地方創生國家戰略初步構想」。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4A000EF83D724A25 許萬龍、曾薏如,2013,「突破舊式思維窠臼:探討社會企業的創新價值與經營策略」,社企流,10月12日。https://www.seinsights.asia/article/1352 郭怡棻,2018-1,「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Ⅰ:地方創生教育篇」,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第55卷。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65/articles/237 郭怡棻,2018-2,「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Ⅱ:地方創生實踐篇」,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第57卷。https://www.hisp.ntu.edu.tw/news/epapers/67/articles/246 陳柏翰,2020,「將『DMO』發展得淋漓盡致的日本,如何制定地方創生『觀光戰略』?」,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36623 陳柏翰,2020,「學習DMO從參考日本政府所制定的DMO準則開始」,關鍵評論網,。https://www.island-square.com/dmo-guideline/ 微笑台灣,2017,「屏東「佳德谷」,在山谷裡種下希望」。https://smiletaiwan.cw.com.tw/article/93 劉怡馨,2018,「日本地方創生推手木下齊:讓地方過得富足,有特色產業不怕人口少」,上下游,6月12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10295/ 賴祉維, 2020 ,「深入鄉村、原民地區 盤點規劃」,中國時報,10月6日。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006001968-260115?chdtv 簡嘉潁,2018-1,「01何謂地方創生?日本移居地方熱潮興起」,上下游,5月20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part1-01/ 簡嘉潁,2018-2,「03讓人搬到鄉下去!總務省力推『地域振興協力隊』」,上下游,5月20日。https://www.newsmarket.com.tw/jp-regional/part1-03/ 霧台鄉公所,2019,魯凱族民族議會章程。https://www.pthg.gov.tw/wutai/cp.aspx?n=5DC98E833629CC07 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