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新下崗——互聯網寒冬中的知識勞工》 報導文學創作論述
Writer's Note of "The Life Courses of Internet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Unemployment."
作者 朱汐
ZhuXi
貢獻者 盧非易
朱汐
ZhuXi
關鍵詞 互聯網
知識勞工
新下崗
生命歷程
Internet
Knowledge Workers
Unemployment
Life Course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5-八月-2024 14:08:50 (UTC+8)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後期,全球互聯網行業進入寒冬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不論中國還是美國的互聯網,都出現了裁員潮。從2023年開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傳統行業。上世紀末,中國經歷了市場化改革以來最大的下崗潮,為緩解就業壓力,因應未來產業需求,於1999年宣佈大學擴招,產出了大量具備高學歷的知識勞動者。 他們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20年,也或多或少從中受益,不論是經濟或是機會、眼界。隨著中國的經濟結構迎來了又一次大調整,政府在房地產、在線教育、互聯網等領域擠泡沫,企業大量裁員,他們也不免受到衝擊。有人選擇繼續尋找新的機會創業,有人選擇躺平或半躺平,尋找生活新的可能性,也有人繼續打工。每個人的選擇背後,都有他們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與追尋。 報導文學《新下崗——互聯網寒冬中的知識勞工》因此而起。作者以下崗潮親歷者的視角,行走超過10個城市,採訪9位同樣親歷本輪互聯網寒冬和下崗潮的前互聯網人,試圖記錄和展示這個時代背景下,不同人在不同處境、不同生命脈絡中的選擇。通過第一視角或第三視角,與讀者一起進入到一個人的生命之河,看到更多具體的細節,如何勾連纏繞,互為影響。看見生命,我們才有可能理解這個生命,才有可能產生共鳴和聯結。
During the mid to late stag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signs of a global internet industry winter beca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with layoffs occurring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internet companies. Starting from 2023,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gradually becam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hina experienced its largest wave of layoffs since market reforms began. To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respond to future industry demands, China announced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ment in 1999, p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educated knowledge workers. These workers caught up with China's fastest 20 yea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nefit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economically and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and perspective. As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underwent another major adjust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squeezing bubbles in real estate, online education, and internet sectors, leading to massive corporate layoffs, they were inevitably impacted. Some chose to continue seeking new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some opted for "lying flat" or partial "lying flat," explor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life, while others continued to work for others. Behind each person's choice lie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their own life. The literary reportage "The Life Courses of Internet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Unemployment" arose from this context. The aut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meone who experienced the layoff wave firsthand, traveled to more than 10 cities and interviewed 9 former internet professionals who also experienced this round of internet winter and layoffs. The aim was to record and showcase the choices made by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various situations and life contexts against this era's backdrop. Through first-person or third-person perspectives, readers are invited to enter the river of one's life, seeing more specific details and how they intertwin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By seeing life, we can possibly understand it and generate resonance and connection.
參考文獻 丁奇芳 、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賴誠斌(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台北市:五南。(原書Ivor F.G.,&Scherto R.G.,[2011]. Narrative Pedagogy: Life History and Learning. New York, USA: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邱惟真、陳祥美、王勇智……張健夫(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台北市:遠流。(原書Runyan,W.M.,[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方興東、潘可武、李志敏、張靜(2014)。〈中國互聯網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創新〉,《新聞記者》,2014(4):3-14。 王春春、王洪祥(2004)。〈報告文學探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4):76-79。 王蔚(2013)。〈公共性的迷思:微博事件中的知識份子及其社會行動——以錢雲會案中知識份子觀察團為例〉。《新聞大學》,2013(5),30-37。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20612484958777344.pdf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第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第5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尹晨(2000)。〈擊鼓傳花——談風險投資,網絡公司與二板市場〉,《管理與財富》。2000(5):45-46。 立言(1998)。《大道朝天 : 中國下崗職工生存報告》。中國:中國城市。 白金(2013年4月17日)。〈讀城記:備受爭議的「打工女孩」〉,《文匯報》。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17/OT1304170003.htm 白墨(2016年5月3日)。〈觀察:魏則西之死 怪誰?〉,《BBC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5/160503_ana_weizexi_responsibility 包蕾萍(2005)。〈生命歷程理論的時間觀探析〉。《社會學研究》,2005(4):120-133。 朱汐(2011)。〈阿娣回流〉,《中國企業家》,2011(7):116-118。 向陽(2004年12月26日)。〈失真的台灣:媒體應謹守「四不」原則〉,《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725 杜傳忠、郭美晨(2017)。〈20世紀末美國互聯網泡沫及其對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啟示〉,《河北學刊》,2017(6):147-153。 李克強(2021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公報》。取自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3438.htm 李振梁(2019年2月19日)。〈小米管理補課,學著做一家大公司〉,《36氪》。取自https://36kr.com/p/1723235074049 李曉天(2022)。〈當“流動”成為“常態”:互聯網行業青年勞動者的職業選擇〉,《中國青年研究》,2022(6):5-13。 邱莉燕(2015年11月20日)。〈3分鐘搞懂互聯網+〉,《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21162 何香奕、潘小樂(2021年7月19日)。〈名校生擠進卷煙廠流水線〉,《極晝工作室》。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_DYnpWDvp0zVvOfd-Hn1Tg 汪宜青(2019年4月5日)。〈中國程序員抗議“996”加班走紅網路〉,《BBC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7824716 林俊鵬(2018年3月26日)。〈談及隱私惹眾怒 李彥宏哪里說錯了〉,《中國青年報。》取自https://zqb.cyol.com/html/2018-03/28/nw.D110000zgqnb_20180328_5-02.htm 周麗端(2007)。《以生命歷程觀點分析不同世代女性婚姻抉擇之研究》。(科技部政府委託研究報告,RG9606-001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所)。 侯慧、何雪峰(2020)。〈“不加班不成活”:互聯網知識勞工的勞動體制〉,《探索與爭鳴》,2020(5):115-123。 姚國章、趙剛(2015)。〈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8-21。 郭兆昆(1994)。〈報告文學的起源及流變〉,《滄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4):25-29。 陳果靜(2017年12月2日)。〈規範整頓“現金貸”納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經濟日報》。取自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12/02/node_9.htm# 陳建功、李曉東(2014)。〈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階段劃分〉,《互聯網天地》,2014 (3),6-14。 陳琇玲譯(2004)。《注意力經濟 : 捉準企業新焦距》。台北市:天下遠見。(原書Davenport, T. H., & Beck, J. C.[2002]. The Attention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New Currency of Business. Brigh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常江、田浩(2020)。〈建設性新聞的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中國出版》,2020(8):8-14。 閆亞如(2022)。〈杜魯門·卡波特《冷血》中的非虛構特徵〉,《文學教育》,2022(5): 82-84。 許曉薇(2017)。〈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銷售與管理》,2017 (1),3-3。 梁萌(2014)。〈互聯網領域中的知識工人〉,《學術探索》,2014(3):111–115。 婁季芳(2008)。〈透視外企撤離現象〉,《經濟論壇》,2008(16):1。 張世勇(2013)。《返鄉農民工研究:一個生命曆程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文獻。 張雨忻(2018年11月22日)。〈2018,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36氪》。取自https://36kr.com/p/1722997456897 張明琪(2010)。《新新聞主義文學與真實議題之敘述理論與實踐之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張欣、王鳳(2007)。〈新新聞主義:另一種"真實"〉,《青年記者》,2007(10):25-26。 張麗虹(2010)。〈論受眾角色的變化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以“躲貓貓”事件為例〉。《東南傳播》,2010(4),42-44。 彭新、李競擇(2018年07月11日)。〈App Store 10歲了,它與移動互聯網是如何互相成就的?〉,《界面新聞》。取自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00284.html 黃勝忠、餘鳳(2014)。〈弱勢後入者的破壞性創新策略分析——以小米手機為例〉,《商業研究》,2014(7):50-54。 葛紅兵、郜元寶(2006)。〈呈現微觀經驗 回歸日常詩性——關於當下及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性”觀念的討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1-6。 董可馨(2024年1月2日)。〈一個歷史學家火了,因為他說人話〉,《南風窗》。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Dsw9Ub_-jar0AfJ5U3PHRw 鄔宇琛(2021年6月21日)。〈在大廠,我六點下班〉,《每日人物》。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KJXbRUsi7-gpzRW_lnisAA 須文蔚(1995)。〈報導文學在臺灣, 1949-1994〉,《新聞學研究》,1995(7):121-142。 馮兆音(2019年9月23日)。〈BBC專訪「美國工廠」導演:這是高於極化政治的交流〉,《BBC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763460 雷謔謔(2023年3月16日)。〈正視“孔乙己文學”背後的焦慮〉,《央視網微博》。取自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79841777287417 趙東山(2021年7月26日)。〈K12教培已死!70萬教培機構、1000萬從業人員出路何在?〉,《中國企業家》。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R99QlqZCRri3DecFhadaaw 臧國仁、蔡琰(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新聞學研究》, 2011(10):43–76. 取自https://doi.org/10.30386/MCR.201110_(109).0002 臧國仁、蔡琰(2012)。《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台北市:五南。 鄭明娳(1987)。《現代散文型》。台北市:大安。 黎萬強(2014)。《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中國:中信。 範俏佳、湯涵鈺、譚晨(2023年11月7日)。〈殘保金調查:殘障者最低工資層層被克扣,真實就業退潮〉,《財新週刊》。取自https://search.laborinfocn.com/articles/32730 範海濤(2020)。《一往無前》。中國:中信。 劉少傑(2018)。〈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與時空擴展〉,《江蘇社會科學》,2018(6):19-26。 劉瑞生(2013)。〈聚焦中國政務微博〉。《秘書工作》,2013(4),50-52。 盧曦(2008年11月6日)。〈馬士基:“豐厚”補償700被裁員工〉,《每日經濟新聞》。取自https://business.sohu.com/20081106/n260465675.shtml 韓秀雲(2023)。《經濟寒冬怎麼過》。中國:中信。 魏志敏(2008)。《有意義的行為》。長春市:吉林人民。(原書Bruner J.S.[1991]. Act of Meaning. Cambridge,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鍾朋榮(1998)。《跨世紀難題 :誰為中囯人造飯碗》。中國:中國經濟。 蘇克、周曉琪(2019)。《生活的科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原書Adler A.,[1929].The Science of Living. New York,USA: Garden City Publishing Company.) 嚴霞(2020)。〈以自我為企業——過度市場化與研發員工的自我經營〉,《社會學研究》,2020(6):136-159。 蘭小歡(2021)。《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中國:上海人民。 Booth, W. C. (1983).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lder, G. H. Jr. (1992). Models of the life cours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1, 632-635 Gyldensted, C.(2015). From mirrors to movers: Five elemen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s://issuu.com/cathrinegyldensted1/docs/from_mirrors_to_movers_pdf._full__ McIntyre, K. (2019). Solutions Journalism: The effects of including solution information in news stories about social problems. Journalism Practice, 13(1), 16-3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80/17512786.2017.1409647 Postill, J & Pink, S(2012). Social media ethnography: the digital researcher in a messy web.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 145, 123-134. Rothberg, M.(2014). Multidirectional Memory. Témoigner. Entre histoire et mémoire, 2014(119), 176.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4000/temoigner.1494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105464072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72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盧非易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朱汐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ZhuXien_US
dc.creator (作者) 朱汐zh_TW
dc.creator (作者) ZhuXi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5-八月-2024 14:08:50 (UTC+8)-
dc.date.available 5-八月-2024 14:08:50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5-八月-2024 14:08:50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5464072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2805-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5464072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中後期,全球互聯網行業進入寒冬的跡象越來越明顯,不論中國還是美國的互聯網,都出現了裁員潮。從2023年開始,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逐漸成為傳統行業。上世紀末,中國經歷了市場化改革以來最大的下崗潮,為緩解就業壓力,因應未來產業需求,於1999年宣佈大學擴招,產出了大量具備高學歷的知識勞動者。 他們趕上了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20年,也或多或少從中受益,不論是經濟或是機會、眼界。隨著中國的經濟結構迎來了又一次大調整,政府在房地產、在線教育、互聯網等領域擠泡沫,企業大量裁員,他們也不免受到衝擊。有人選擇繼續尋找新的機會創業,有人選擇躺平或半躺平,尋找生活新的可能性,也有人繼續打工。每個人的選擇背後,都有他們對自己生命意義的理解與追尋。 報導文學《新下崗——互聯網寒冬中的知識勞工》因此而起。作者以下崗潮親歷者的視角,行走超過10個城市,採訪9位同樣親歷本輪互聯網寒冬和下崗潮的前互聯網人,試圖記錄和展示這個時代背景下,不同人在不同處境、不同生命脈絡中的選擇。通過第一視角或第三視角,與讀者一起進入到一個人的生命之河,看到更多具體的細節,如何勾連纏繞,互為影響。看見生命,我們才有可能理解這個生命,才有可能產生共鳴和聯結。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During the mid to late stages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signs of a global internet industry winter beca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with layoffs occurring in both Chinese and American internet companies. Starting from 2023,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internet gradually becam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China experienced its largest wave of layoffs since market reforms began. To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and respond to future industry demands, China announced a significant expansion of university enrollment in 1999, p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highly educated knowledge workers. These workers caught up with China's fastest 20 yea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benefit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economically and in terms of opportunities and perspective. As China's economic structure underwent another major adjustment, with the government squeezing bubbles in real estate, online education, and internet sectors, leading to massive corporate layoffs, they were inevitably impacted. Some chose to continue seeking new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some opted for "lying flat" or partial "lying flat," exploring new possibilities in life, while others continued to work for others. Behind each person's choice lies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pursuit of the meaning of their own life. The literary reportage "The Life Courses of Internet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Unemployment" arose from this context. The auth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meone who experienced the layoff wave firsthand, traveled to more than 10 cities and interviewed 9 former internet professionals who also experienced this round of internet winter and layoffs. The aim was to record and showcase the choices made by different individuals in various situations and life contexts against this era's backdrop. Through first-person or third-person perspectives, readers are invited to enter the river of one's life, seeing more specific details and how they intertwine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By seeing life, we can possibly understand it and generate resonance and connection.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壹、 緒論及創作理念 1 第一節 寫作動機 1 第二節 寫作目的 12 第三節 問題意識 20 貳、 主題說明、前期田野和人物選擇 23 第一節 主題說明 23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前期田野 26 第三節 人物選擇 36 叄、敘事語境、典範分析及創作計劃 39 第一節 敘事語境 39 一、 中國的互聯網的發展階段與商業模式 39 二、 中國移動互聯網的放和收 43 三、 M公司的發展史與企業文化 45 第二節 典範分析 48 一、 典範一:書籍《打工女孩:從鄉村到城市的變動中國》 48 二、 典範二:書籍《工廠女孩》 50 三、 典範三:書籍《鄉下人的悲歌》 52 四、 典範四:書籍《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54 五、 典範五:紀錄片《美國工廠》 55 六、 典範六:紀錄片《出路》 58 七、 典範七:紀錄片《我只認識你》 60 第三節 創作計劃與理論探討 62 一、 文體探討:報導文學、非虛構寫作與建設性敘事 62 二、 敘事嘗試:旅行敘事和生命敘事的結合 65 三、 敘事結構:時間為序,展開人物及其背後的社會圖景 67 肆、寫作內容 70 第一節 採訪日程及素材 70 第二節 創作文本 80 一、 前言 80 二、 創業篇 87 三、 FIRE/斜杠篇 131 四、 打工篇 174 五、 尾聲 205 伍、反饋與修訂 218 第一節 反饋與評量 218 一、 閱讀反饋與評量 218 二、 反饋評量小結 219 第二節 修訂 225 陸、參考文獻 226zh_TW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5464072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互聯網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知識勞工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新下崗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生命歷程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Interne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Knowledge Worker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Unemployment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Life Courseen_US
dc.title (題名) 《新下崗——互聯網寒冬中的知識勞工》 報導文學創作論述zh_TW
dc.title (題名) Writer's Note of "The Life Courses of Internet Knowledge Workers and Their Experiences With Unemployment."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丁奇芳 、王勇智、洪慧真、張慈宜、陳永祥、蔡仲庭……賴誠斌(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台北市:五南。(原書Ivor F.G.,&Scherto R.G.,[2011]. Narrative Pedagogy: Life History and Learning. New York, USA: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邱惟真、陳祥美、王勇智……張健夫(2002)。《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台北市:遠流。(原書Runyan,W.M.,[1982]. Life Histories and Psychobiography.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方興東、潘可武、李志敏、張靜(2014)。〈中國互聯網20年:三次浪潮和三大創新〉,《新聞記者》,2014(4):3-14。 王春春、王洪祥(2004)。〈報告文學探源〉,《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4):76-79。 王蔚(2013)。〈公共性的迷思:微博事件中的知識份子及其社會行動——以錢雲會案中知識份子觀察團為例〉。《新聞大學》,2013(5),30-37。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2)。《第2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20612484958777344.pdf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9)。《第43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old_attach/P020190318523029756345.pdf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3)。《第5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s://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3/0908/MAIN1694151810549M3LV0UWOAV.pdf 尹晨(2000)。〈擊鼓傳花——談風險投資,網絡公司與二板市場〉,《管理與財富》。2000(5):45-46。 立言(1998)。《大道朝天 : 中國下崗職工生存報告》。中國:中國城市。 白金(2013年4月17日)。〈讀城記:備受爭議的「打工女孩」〉,《文匯報》。取自http://paper.wenweipo.com/2013/04/17/OT1304170003.htm 白墨(2016年5月3日)。〈觀察:魏則西之死 怪誰?〉,《BBC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6/05/160503_ana_weizexi_responsibility 包蕾萍(2005)。〈生命歷程理論的時間觀探析〉。《社會學研究》,2005(4):120-133。 朱汐(2011)。〈阿娣回流〉,《中國企業家》,2011(7):116-118。 向陽(2004年12月26日)。〈失真的台灣:媒體應謹守「四不」原則〉,《自由評論網》,取自https://talk.ltn.com.tw/article/paper/725 杜傳忠、郭美晨(2017)。〈20世紀末美國互聯網泡沫及其對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啟示〉,《河北學刊》,2017(6):147-153。 李克強(2021年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公報》。取自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3438.htm 李振梁(2019年2月19日)。〈小米管理補課,學著做一家大公司〉,《36氪》。取自https://36kr.com/p/1723235074049 李曉天(2022)。〈當“流動”成為“常態”:互聯網行業青年勞動者的職業選擇〉,《中國青年研究》,2022(6):5-13。 邱莉燕(2015年11月20日)。〈3分鐘搞懂互聯網+〉,《遠見雜誌》。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21162 何香奕、潘小樂(2021年7月19日)。〈名校生擠進卷煙廠流水線〉,《極晝工作室》。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_DYnpWDvp0zVvOfd-Hn1Tg 汪宜青(2019年4月5日)。〈中國程序員抗議“996”加班走紅網路〉,《BBC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47824716 林俊鵬(2018年3月26日)。〈談及隱私惹眾怒 李彥宏哪里說錯了〉,《中國青年報。》取自https://zqb.cyol.com/html/2018-03/28/nw.D110000zgqnb_20180328_5-02.htm 周麗端(2007)。《以生命歷程觀點分析不同世代女性婚姻抉擇之研究》。(科技部政府委託研究報告,RG9606-001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所)。 侯慧、何雪峰(2020)。〈“不加班不成活”:互聯網知識勞工的勞動體制〉,《探索與爭鳴》,2020(5):115-123。 姚國章、趙剛(2015)。〈互聯網金融及其風險研究〉,《南京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2):8-21。 郭兆昆(1994)。〈報告文學的起源及流變〉,《滄州師範學院學報》,1994(4):25-29。 陳果靜(2017年12月2日)。〈規範整頓“現金貸”納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經濟日報》。取自http://paper.ce.cn/jjrb/html/2017-12/02/node_9.htm# 陳建功、李曉東(2014)。〈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階段劃分〉,《互聯網天地》,2014 (3),6-14。 陳琇玲譯(2004)。《注意力經濟 : 捉準企業新焦距》。台北市:天下遠見。(原書Davenport, T. H., & Beck, J. C.[2002]. The Attention Economy: Understanding the New Currency of Business. Brighton; Massachuset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Press.) 常江、田浩(2020)。〈建設性新聞的生產實踐體系:以介入性取代客觀性〉,《中國出版》,2020(8):8-14。 閆亞如(2022)。〈杜魯門·卡波特《冷血》中的非虛構特徵〉,《文學教育》,2022(5): 82-84。 許曉薇(2017)。〈小步快跑,快速迭代〉,《銷售與管理》,2017 (1),3-3。 梁萌(2014)。〈互聯網領域中的知識工人〉,《學術探索》,2014(3):111–115。 婁季芳(2008)。〈透視外企撤離現象〉,《經濟論壇》,2008(16):1。 張世勇(2013)。《返鄉農民工研究:一個生命曆程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文獻。 張雨忻(2018年11月22日)。〈2018,創業黃金時代結束的一年〉,《36氪》。取自https://36kr.com/p/1722997456897 張明琪(2010)。《新新聞主義文學與真實議題之敘述理論與實踐之探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 張欣、王鳳(2007)。〈新新聞主義:另一種"真實"〉,《青年記者》,2007(10):25-26。 張麗虹(2010)。〈論受眾角色的變化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以“躲貓貓”事件為例〉。《東南傳播》,2010(4),42-44。 彭新、李競擇(2018年07月11日)。〈App Store 10歲了,它與移動互聯網是如何互相成就的?〉,《界面新聞》。取自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2300284.html 黃勝忠、餘鳳(2014)。〈弱勢後入者的破壞性創新策略分析——以小米手機為例〉,《商業研究》,2014(7):50-54。 葛紅兵、郜元寶(2006)。〈呈現微觀經驗 回歸日常詩性——關於當下及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性”觀念的討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3,1-6。 董可馨(2024年1月2日)。〈一個歷史學家火了,因為他說人話〉,《南風窗》。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Dsw9Ub_-jar0AfJ5U3PHRw 鄔宇琛(2021年6月21日)。〈在大廠,我六點下班〉,《每日人物》。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KJXbRUsi7-gpzRW_lnisAA 須文蔚(1995)。〈報導文學在臺灣, 1949-1994〉,《新聞學研究》,1995(7):121-142。 馮兆音(2019年9月23日)。〈BBC專訪「美國工廠」導演:這是高於極化政治的交流〉,《BBC中文》。取自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49763460 雷謔謔(2023年3月16日)。〈正視“孔乙己文學”背後的焦慮〉,《央視網微博》。取自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879841777287417 趙東山(2021年7月26日)。〈K12教培已死!70萬教培機構、1000萬從業人員出路何在?〉,《中國企業家》。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R99QlqZCRri3DecFhadaaw 臧國仁、蔡琰(2011)。〈旅行敘事與生命故事:傳播研究取徑之芻議〉,《新聞學研究》, 2011(10):43–76. 取自https://doi.org/10.30386/MCR.201110_(109).0002 臧國仁、蔡琰(2012)。《敘事傳播:故事/人文觀點》。台北市:五南。 鄭明娳(1987)。《現代散文型》。台北市:大安。 黎萬強(2014)。《參與感:小米口碑營銷內部手冊》。中國:中信。 範俏佳、湯涵鈺、譚晨(2023年11月7日)。〈殘保金調查:殘障者最低工資層層被克扣,真實就業退潮〉,《財新週刊》。取自https://search.laborinfocn.com/articles/32730 範海濤(2020)。《一往無前》。中國:中信。 劉少傑(2018)。〈中國網絡社會的發展歷程與時空擴展〉,《江蘇社會科學》,2018(6):19-26。 劉瑞生(2013)。〈聚焦中國政務微博〉。《秘書工作》,2013(4),50-52。 盧曦(2008年11月6日)。〈馬士基:“豐厚”補償700被裁員工〉,《每日經濟新聞》。取自https://business.sohu.com/20081106/n260465675.shtml 韓秀雲(2023)。《經濟寒冬怎麼過》。中國:中信。 魏志敏(2008)。《有意義的行為》。長春市:吉林人民。(原書Bruner J.S.[1991]. Act of Meaning. Cambridge,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鍾朋榮(1998)。《跨世紀難題 :誰為中囯人造飯碗》。中國:中國經濟。 蘇克、周曉琪(2019)。《生活的科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原書Adler A.,[1929].The Science of Living. New York,USA: Garden City Publishing Company.) 嚴霞(2020)。〈以自我為企業——過度市場化與研發員工的自我經營〉,《社會學研究》,2020(6):136-159。 蘭小歡(2021)。《置身事內:中國政府與經濟發展》。中國:上海人民。 Booth, W. C. (1983). The rhetoric of fiction. Chicago,US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lder, G. H. Jr. (1992). Models of the life cours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21, 632-635 Gyldensted, C.(2015). From mirrors to movers: Five element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Retrieved from https://issuu.com/cathrinegyldensted1/docs/from_mirrors_to_movers_pdf._full__ McIntyre, K. (2019). Solutions Journalism: The effects of including solution information in news stories about social problems. Journalism Practice, 13(1), 16-34.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80/17512786.2017.1409647 Postill, J & Pink, S(2012). Social media ethnography: the digital researcher in a messy web.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incorporating Culture & policy, 145, 123-134. Rothberg, M.(2014). Multidirectional Memory. Témoigner. Entre histoire et mémoire, 2014(119), 176.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4000/temoigner.1494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