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華民國國防科技政策與原子能研究(1942-1949)
Policy of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and Atomic Resea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2-1949)
作者 袁經緯
YUAN, JING-WEI
貢獻者 劉維開
LIU,WEI-KAI
袁經緯
YUAN,JING-WEI
關鍵詞 科技政策
原子能
政治與學術
科學計畫
冷戰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Atomic Research
Politics and Academics
Science Planning
Cold War
日期 2024
上傳時間 4-九月-2024 16:00:36 (UTC+8)
摘要 本論文探討中華民國政府自太平洋戰爭爆發至遷台期間與科技發展相關的計畫,以及政府與學術界的互動。政府強調「科學服務於國防」,學術界欲探索「科學無止境的邊界」,原子能是檢視政府執行力連結學術研究的極佳個案。 中華民國科技政策萌芽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契機,國民政府追求工業化與國防建設,嘗試主導科學發展;學術界自覺戰後重建過程學術研究應與國家建設配合,持續呼籲政府擴大支持科學研究,改善教育環境。本論文歸納影響科技發展的四點因素,分別為政策統籌機構、研究資源分配、人才培育與外國援助,援引具體案例說明。 有別於既有研究探討戰後原子能計畫,直接與研發原子彈綁定,本論文區別研究原子能的條件和意圖。就條件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經費和專業人才,中研院、國防部和各大學的相關計畫只能不斷調整因應,還須面對人事問題,以及國際間逐漸形成的冷戰格局。就意圖而言,政府和學術界投入原子能研究並非一時興起,實際上包含了長年以來追求國家威望、國防安全、學術獨立的理想。本論文所提及的絕大部分學者,面對國內外接踵而來的不利因素,仍試圖在有限的資源和個人能力範圍之內,犧牲自我為中國的學術發展紮根。 科技政策、重點研究與振興國家信念的結合,影響兩岸分治以後各自的科技發展直到今天,基於歷史學「延續與斷裂」的視角,1949年後中華民國科技發展的成功經驗受到國際重視,不應忽視1949年前這一段歷史。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plan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to the relocation of Taiwan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The government emphasizes that science serves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ants to explore the boundless boundaries of science, atomic research is a good case in which to examine how these two concepts can be reconciled.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ursu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and tried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formulated relevant plans accordingl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s aware that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post-war re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ntinues to call on the government to expand suppor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fou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olicy coordination institutions, research resource allo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foreign aid. The post-war atomic research pla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bombs. In terms of condi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lack of funds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relevant plans of Academia Sinica,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various universities can only constantly adjust and respond. They also have to face personnel issues and the gradually emerging international Cold War pattern. In terms of intentions,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s investment in atomic research is not just a fad. It actually embodies the long-term pursuit of national prestige, national defense security, and academic independence. Especially scholars mention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aced with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still try to sacrifice themselves to take root for China's academic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key research and the belief in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ince the separation until toda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inuity and rupture" in histor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1949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before 1949 should not be ignored.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外交部檔案》 1.聯合國安理會原子能委員會,11-11-04-01-043、11-11-04-02-024 《經濟部檔案》 1.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國防科學技術研究會;國防工業委員會,18-22-01-104-01 2.明遠紗罩場釷礦石提煉經過,18-24-05-11-007-05 3.湘西南桂東北獨居石之新產地,18-24-05-16-102-03 4.34年度賀縣、鍾山縣地質礦產調查報告書,18-24-05-24-002-03 5.鈾釷礦,18-31-03-041-01 《朱家驊檔案》 1.國防部36年度國防科學研究與發展工作計畫,301-01-06-499 2.物理研究所,301-01-07-020 3.與薩本棟往來信函,301-01-07-035 4.教育總卷,301-01-09-001 5.教育施政報告,301-01-09-005 6.教育經費,301-01-09-015 7.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301-01-12-027 8.國防科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錄,301-01-23-012 9.汪德昭,301-01-23-167 10.周炳琳,301-01-23-265 11.趙忠堯,301-01-23-431 12.華羅庚,301-01-23-529 13.薩本棟,301-01-23-661 14.錢臨照,301-01-23-705 15.魏道明,301-01-23-713 16.顧毓琇,301-01-23-745 17.傅斯年,301-01-23-784 《吳大猷檔案》 1.朱家驊,304-01-11-03-046 2.陳誠,304-01-11-13-084 3.曾昭掄,304-01-11-16-028 4.鄭華熾,304-01-11-20-066 5.錢昌祚,304-01-11-21-029 6.饒毓泰,304-01-11-22-047 7.Robert F. Bacher,304-01-12-02-001 《中央研究院院史資料》 1.本院與中央大學合作案,309-01-01-033 2.中央研究院1946年度工作計畫」,393-01-01-14-024 3.中央研究院1947、1948年度工作計畫,393-01-01-14-025 4.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2屆第3次年會總幹事及秘書報告,393-12-01-04-021 胡適紀念館 1.孫承諤致胡適函,HS-JDSHSC-0976-007 2.物理研究實驗室擴充計畫書,HS-JDSHSC-2319-005 3.國防科學委員會公函,HS-JDSHSC-2347-006 4.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借給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設備處理辦法,HS-JDSHSC-2352-007。 國史館 《國民政府》 1.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函國民政府文官處為國防工業委員會組織規程一案請轉陳備查,001-012071-00312-005 2.國立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朱家驊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請設立近代物理研究所需美金二百萬元,001-013000-00001-005 3.何應欽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請僱用日籍飛機設計專家及購置磁鐵爐以促進科學研究,001-013000-00001-006 4.朱家驊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有關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長布西氏願協助我國設立原子能研究所,001-013000-00001-007 5.朱家驊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請撥二十萬美元以便籌製原子試驗器並指定中央研究院主持,001-013000-00001-008 6.朱家驊呈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有關轉呈顧毓琇及瑞士總統克培而脫建議中瑞科學教育文化合作意見,001-013000-00001-009 7.國立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呈國民政府請發美金四十萬元進行原子核物理及原子能研究,001-013000-00001-010 8.教育部次長顧毓琇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建議創設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001-042100-00001-001 9.教育部長陳立夫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有關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開會經過及重要決議,001-042100-00002-005 10.經濟部長翁文灝教育部長陳立夫軍政部兵工署長俞大維會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有關十年內可造就之電機機械化學人才估計人數,001-042100-00002-006 11.郭泰祺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報告原子能委員會討論原子秘密問題情形,001-066220-00002-004 12.郭泰祺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謹將原子能管制有關各項問題陳請鑒核:001-066220-00002-006 13.郭泰祺呈駐聯合國外交情報,001-066220-00002-007 14.顧維鈞呈駐美外交情報(一),001-066220-00010-007 15.翁文灝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擬聯絡瑞士公使多倫德面商科學合作,001-110010-00012-002 16.經濟部部長翁文灝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呈擬工業建設計畫會議討論重心五點,001-112000-00003-010 17.翁文灝及陳立夫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呈報工業建設計畫會議經過及討論結果,001-112000-00003-014 18.中央設計局秘書長熊式輝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呈擬科學技術指導方案草案,001-112000-00008-004 19.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呈擬發展應用科學十年計畫草案,001-112000-00008-006 20.翁文灝呈蔣中正為呈送中美合作探勘鈾釷等礦協定草案,001-113100-00005-002 《蔣中正總統文物》 1.蔣中正電示張羣陳立夫翁文灝速製定技術人才統制分配具體辦法,002-010300-00030-002 2.朱家驊呈蔣中正對李濟東呈鈾礦礦石具高成分放射性元素之建議,002-020400-00026-128 3.白崇禧呈蔣中正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及籌設中央大學原子物理研究所,002-020400-00027-015 4.朱家驊呈蔣中正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商討各案,002-020400-00036-009 5.朱家驊呈蔣中正國立專科以上學校設置地點表,002-020400-00036-014 6.白崇禧呈蔣中正為擬具對原子能國際共管事中國應持之主張,002-020400-00051-041 7.蔣介石電朱家驊應注重專科以上各校理工醫農方面之師資及儀器之利用,002-060100-00195-014 8.李宗仁電蔣中正據日人西田稱可召集日在中國研究製造原子彈之技術人員,002-080200-00304-069 9.李宗仁電蔣中正抄呈研究原子能計畫及蔣中正函陳誠有關原子能研究計畫,002-080200-00305-010 10.呂文貞呈蔣中正已飭密查日人所採集鈾原料下落並擬請指定地點秘密試驗酸化鐵原子彈,002-080200-00307-064 11.陳誠呈蔣中正密核日人西田及日僑石暢茂光暨日俘平尾三人等研究製造原子彈及放射能情形,002-080200-00308-022 12.宋子文電蔣中正擬暫緩議美國原子研究所所長勞倫斯願為我國設計監製原子試驗器案文電日報表,002-080200-00533-292 13.陳誠呈蔣中正據顧毓琇函請聘勞倫斯為高等顧問並撥款訂購原子試驗器材料儀器以推進國防科學,002-080200-00534-137 14.吳敬恆函蔣中正推薦顧毓琇任國防部次長,002-080200-00617-011 15.顧維鈞電蔣中正聯合國第一次大會原子彈問題請早準備人選等,002-090103-00001-017 16.阻擾接收東北(二),002-090400-00003-364 《資源委員會》 1.資源委員會請軍警機關派隊剿匪及予保護案(二),003-010105-0105 2.礦產測勘處廣西鍾山黃羌坪鈾礦地質報告及圖件,003-010201-0143 3.礦品出口數量總值,003-010303-0055 4.第三區特種礦產管理處廣東分處各收砂場站調查轄內產錫情形,003-010303-1152 5.華洋公司函件Letters of Wah Young Company,003-020700-0815 6.資源委員會國外貿易事務所一般函件─字首L General Letters (L),003-020700-1509 《行政院》 1.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四一至四四次),014-000205-00017-004 2.設立原子能委員會案,014-020300-0097 3.國防工業委員會,014-070400-0110 《外交部》 1.中日戰爭損失統計(一),020-010116-0002 2.留用日籍技術員法規及中美交涉留用日僑人數,020-010118-0018 3.亞東司每週工作報告,020-019903-0045 4.國際關係與各國情報,020-029901-0018 5.原子能與原子能委員會剪報,020-080105-0009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1.趙忠堯,129-040000-2068 2.吳有訓,129-040000-2071 3.張文裕,129-040000-2080 4.馬仕俊,129-070000-3361 5.王淦昌,129-170000-4768 6.汪德昭,129-190000-2761 7.薩本棟,129-200000-3444 8.方光圻,129-200000-4046 9.顧毓琇,129-210000-2352 10.魏學仁,129-210000-4250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教育部》 1.總統手令高教教育類案,A309000000E/0035/008.01/0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國防部各廳工作報告(三十五年),B5018230601/0035/109.3/6015.11 2.太平洋原子彈試驗參觀報告書,B5018230601/0035/411.2/4003 3.國防部各單位會議記錄(三十六年),B5018230601/0036/003.9/6015.7 4.第六廳工作日記(三十六年),B5018230601/0036/159/6015.10 5.國防部國防科學研究發展工作計畫(三十七年),B5018230601/0037/101.1/6015 (二)史料彙編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2,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教育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教育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軍事1,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政府立法院會議錄》第28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二)》革命文獻第80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記錄》第八冊,台北:近代中國,1995。 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記錄》第九冊,台北:近代中國,1995。 10.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1946-1948)》第4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1.北京大學等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第4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民國時期文獻保護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民國文獻類編》教育卷658,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13.任育德主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編,《遙制坤輿:蔣介石手令與批示》,香港:開源書局出版有限公司;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0。 14.孫武選輯,〈國民政府教育部經辦1943年度蔣介石手令與訓話情形報告〉,《民國檔案》2013年第3期。 15.陳勇開,吉雷,鄒偉選編,〈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二屆歷次年會紀錄〉,《民國檔案》2018年第3期。 16.陳佑慎主編,《軍政部部務會報紀錄(1945-1946)》,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 17.陳佑慎主編,《國防部參謀會報紀錄(1947)》,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2。 18.陳佑慎主編,《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1946-1948)》上冊,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2。 19.陳佑慎主編,《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1946-1948)》下冊,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2。 20.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四卷:解放戰爭時期的清華大學(1946-1948)》,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21.楊斌選輯,〈蔣介石為設立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與國民政府教育部等來往電文選〉,《民國檔案》2015年第1期。 (三) 個人史料(日記、年譜、全集、文集、書信集)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 2.王聿均,孫斌主編,《朱家驊言論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7。 3.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主編,《傅斯年遺札》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 4.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5.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七冊,台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2015。 6.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八冊,台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7.李學通編,《翁文灝往來函電集1909-1949:從地學家到民國行政院院長》,北京:團結出版社,2020。 8.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9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9.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0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10.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1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11.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24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12.周琇環,蔡盛琦,陳世局編,《沈昌煥日記:戰後第一年1946》,台北:國史館,2013。 13.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8:1940-1952》,台北:聯經,2004。 14.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時論集》第6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發行,2018。 15.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時論集》第8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發行,2018。 16.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第3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發行,2018。 17.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40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18.徐永昌撰;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徐永昌日記》第八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 19.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8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 20.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2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 21.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22.梅貽琦著;楊儒賓,陳華主編,《梅貽琦文集第二冊:日記1958-196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6。 23.陳誠著,《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台北:國史館,2006。 24.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下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25.陳布雷原著;陳新林,呂芳上總編輯,《陳布雷從政日記(1945)》,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26.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傅斯年全集》第七冊,台北:聯經,1980。 27.葛能全編,《錢三強年譜長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8.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29.蔣中正著,;呂芳上,源流成主編,《蔣中正日記(1948)》,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國史館,2023。 30.蔣中正著;呂芳上,源流成主編,《蔣中正日記(1949)》,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出版:源流成文化總發行,2023。 31.蔣中正著;呂芳上,源流成主編,《蔣中正日記(1950)》,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出版:源流成文化總發行,2023。 32.霍有光編著,《錢學森年譜(初稿)》,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33.顧頡剛,《顧頡剛日記第五卷(1943-1946)》,台北:聯經,2007。 (四)回憶錄、訪問紀錄 1.吳大猷,《回憶》,台北:聯經,1977。 2.吳大猷口述;黃偉彥,葉銘漢,戴念祖整理;吳大猷學術基金會編輯,《早期中國物理發展的回憶》,台北:聯經,2001。 3.夏晉麟撰;蕭廉任譯,《我五度參加外交工作的回憶》,台北:傳記文學,1978。 4.陳立夫,《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 5.劉素芬訪問;陳怡如,袁經緯,林志菁記錄,《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台灣科技政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0。 6.錢昌祚,《浮生百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五)年鑑、大事記 1.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原子能年鑑》,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984。 2.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1938-194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9。 (六)專書 1.牛軍,《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史邁斯(Henry Smyth)著;方光圻譯,《原子能之軍事用途:美國政府主持下原子彈發展之官方報告1940-1945》,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發行,1946。 3.布希(Vannevar Bush)等著;范岱年,解道華等譯,《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關於戰後科學研究計畫提交給總統的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付邦紅,《民國時期的科學計畫與計畫科學:以中央研究院為中心的考察(1927-1949)》,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5.朱慶葆,陳進金,孫若怡,牛力等著,《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卷: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6.江勇振,《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新北,聯經,2022。 7.米勒(Chris Miller)著,洪慧芳譯,《晶片戰爭》,台北:天下雜誌,2023。 8.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 9.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4。 10.呂迅,《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1.吳宇凡,《從存史到資政:民國以來檔案管理政策與制度變革(1912-1987)》,台北:國史館,2019。 12.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台北:東大圖書,1997。 13.林蘭芳,《資源委員會的特種礦產統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 14.胡適,《丁文江的傳記》,北京:三聯書店,2014。 15.柯偉林(William Kirby)著,許芳菊譯,《頂尖大學的條件》,新北:聯經,2024。 16.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1。 17.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 18.張劍,《從格致到科學:中國近代科學和科學體制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1。 19.陳佑慎,《國防部:籌建與早期運作1946-1950》,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20.陳波,《威懾與禁忌: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在東亞的核部署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3。 21.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著,林俊宏譯,《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新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2021。 22.賀金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教育復員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3.黃克武,《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24.黃自進,《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2。 25.楊翠華,《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 26.鄭友揆,程麟蓀,張傳洪,《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27.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1。 28.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台北:聯經,2017。 29.蔣中正,《中國之命運》,重慶:正中書局,1943。 30.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國史館,1995。 31.劉大禹,《戰時國民政府行政機構改革(1937-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32.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7。 33.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七)期刊論文 1.朴敬石,〈「足足十年」或「僅僅十年」—1950年代中國科學社的存續與解散〉,《新史學》第34卷4期,2023。 2.李艷平、王士平、戴念祖,〈20世紀4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流產的原子科學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5卷第3期,2006。 3.李艷平、王士平、戴念祖,〈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原子彈之夢〉,《中國科技史雜誌》,第27卷第3期,2006。 4.李約瑟著,付邦紅譯,〈中國科學與技術的現狀和前景〉,《科學文化評論》第5卷第5期,2008。 5.李學通,〈陳立夫與戰時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0卷第4期,2021。 6.周雷鳴,〈李約瑟與中央研究院〉,《民國檔案》2008年第3期。 7.林文凱,〈一位經濟學家給台灣經濟的歷史備忘錄:《評台灣經濟四百年》〉,《台灣社會學》第46期,2023。 8.胡升華,〈1945-1948年中國的一場核子物理熱〉,《中國科技史料》第19卷第4期,1998。 9.桑兵,〈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歷史研究》總第259期,1999。 10.徐凡,〈抗戰時期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中國科技史雜誌》第38卷第1期,2017。 11.袁經緯,〈朱家驊、傅斯年與北京大學的復員(1944-1946)〉,《國史館館刊》第74期,2022。 12.張劍,〈學術獨立之夢—饒毓泰致函胡適欲在北京大學籌建學術中心及其影響〉,《中國科技史雜誌》第35卷第4期,2014。 13.張劍,〈饒毓泰與北京大學物理系〉,《科學文化評論》第12卷第6期,2015。 14.張立生,〈中國鈾礦地質與勘查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紀念謝家榮教授誕辰120周年〉,《科學文化評論》第14卷第6期,2017。 15.陳時偉,〈中美外交插曲:1948年積石山探險案揭密〉,《二十一世紀》總第62期,2000。 16.陳佑慎,〈「原子時代」之夢:戰後中華民國的國防科學計畫及困境(1946-1949)〉,《國史館館刊》第73期,2022。 17.許小青,〈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與南高派〉,《近代史學刊》第16輯,2016。 18.馮澤君,〈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中國科學家趙忠堯〉,《傳記文學》第82卷第3期,2003。 19.程麟蓀,〈中國計畫經濟的起源與資源委員會〉,《二十一世紀》總第八十二期,2004。 20.彭明輝,〈現代中國南方學術網絡的初始(1911-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8。 21.賀金林、袁宏亮,〈1947年北洋大學北平部的歸屬風波〉,《現代大學教育》,2010年第5期。 22.楊翠華,〈王世杰與中美科學學術交流,1963-1978:援助或合作?〉,《歐美研究》第29卷第2期,1999。 23.楊翠華,〈胡適對台灣科學發展的推動:「學術獨立」夢想的延續〉,《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 24.楊翠華,〈台灣科技政策的先導:吳大猷與科導會〉,《台灣史研究》第10卷第2期,2003。 25.葛能全,〈錢三強和早期中國原子能科學〉,《中國科技史料》第25卷第3期,2004。 26.鄭會欣,〈從統制經濟到開放市場: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轉變及其原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 27.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 28.劉廣定,〈初探民國34-37年的中國核子科學〉,《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0期,2006。 29.關鑫宇,〈限用與防範: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原子能合作的起源與發展(1949-1964)〉,《台灣歷史研究》2023年第3期。 (八)專書論文 1.沈志華,〈1956年初中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收入於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6。 2.黃麗安,〈1950年代蔣中正發展科學之政策研究〉,收於黃克武主編,《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台灣》,台北:中正紀念堂,2013。 (九)學位論文 1.余以澄,〈抗戰時期國家總動員體制的建立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 2.楊鈞量,〈太平洋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宣部對美宣傳網絡與活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2。 (十)報刊雜誌 1.《三民主義半月刊》第10卷第6期,1947。 2.《大公報》(上海版),1946、1948。 3.《大公報》(天津版),1946、1947。 4.《大公報》(重慶版),1943、1944。 5.《大陸雜誌》第8卷第8期,1954。 6.《大陸雜誌》第10卷第7期,1955。 7.《大陸雜誌》第13卷第12期,1956。 8.《申報》,1945、1946、1947。 9.《科學》,第29卷第10期,1947。 10.《科學》第30卷第11期,1948。 11.《科學世界》第16卷第8、9期,1947。 12.《科學世界》,第17卷第7期,1948。 13.《科學時代》第3卷第3期,1948。 14.《科學通報》第1卷第1期,1950。 15.《國防週報》第4卷第8期,1942。 16.《傳記文學》第2卷第6期,1963。 17.《獨立時論集》,北平:獨立時論社,1948。 18.《觀察》第1卷第12期,1946。 19.《觀察》第2卷第11期,1947。 (十一) 網路資源 1.〈蔣廷黻日記〉,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 二、英文資料 (一)檔案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rnest O. Lawrence Papers, ca. 1920-1968. 1.China; Cyclotrons, Series 1: General Files, reel 5, frame 009879, carton 3, folder 41. 2.Japan; Cyclotrons, Series 1: General Files, reel 14, frame 029679, carton 9, folder 33. 3.Japan; Nishina, Yoshio, Series 1: General Files, reel 14, frame 029901, carton 9, folder 38. 4.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Atomic Age (Second All-University Faculty Conference) February 10, 1947, reel 61, frame 135501, carton 40, folder 31. (二)史料彙編 1.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2.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6,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3.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7,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4.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7,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5.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7,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6.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8,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7.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8,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Part 1,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 8.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8,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Part 2,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9.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9,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10.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50,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11.Kenneth Rea and John Brewer ed., 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1946-1949,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1. (三)回憶錄 1.Andrei Gromyko; translated by Harold Shukman, Memoirs,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四)專書 1.A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trol of Atomic Energy, New York: Doubleday, 1946. 2.Creager, Angela N. H., Life atomic: a history of radioisotopes in science and medicine,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3.Evans, Peter, Rueschemeyer, Dietrich and Skocpol, Theda,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Gowing, Margaret; Arnold, Lorna, Independence and Deterrence: Britain and Atomic Energy, 1945–1952, Volume 1, Policy Ma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4. 5.Gaddis, John,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6.Greene, Megan,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science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z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7.Hecht, Gabrielle, The radiance of France: nuclear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World War II.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9. 8.Holloway, David, Stalin and the bomb: the Soviet Union and atomic energy, 1939-1956.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9.Hughes, Jeff, The Manhattan Project: Big Science, and the Atom Bomb.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10.Kirby, William,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Lewis, John Wilson and Xue Litai, China builds the bomb,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Leffler, Melvyn P., A preponderance of power: national security,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ld Wa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Leslie, Stuart, 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 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IT and Stanfo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Leffler, Melvyn P. and Westad, Odd Arn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5.Leffler, Melvyn P. and Westad, Odd Arn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6.Miller, Chris,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 New York: Scribner, 2022. 17.Schaller, Michael,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8.Tsuchiya, Yuk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in Asia: from atoms for peace to space flight. Abingdon, Ox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22. 19.Westad, Odd Arne, Cold war and revolution: 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4-194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Wang, Zuoyue, In Sputnik's Shadow: The 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Cold War America. Piscatawa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 (五)期刊論文 1.Kirby, William,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odern China: Chinese Economic Planning o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1943-1958,”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4, 1990. 2.Weinberg, Alvin, Impact of Large-Scale Sci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New Series, Vol.134, No.3473, 1961. 3.Wang, Zuoyue, the Chinese developmental state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making of the 1956 twelve-y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History and Technology, vol.31, no.3, 2015. (六)網路資源 1.“Report of Observations at Bikini, Test Able; 29 June-6 July 1946,” with routing slip from Col. Gee noting “final draft,” 23 July 1946, Secret. Record Group 59,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cords of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for Atomic Energy and Outer Space, General Records Relating to Atomic Energy Matters, 1948-1962, box 77, 18.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網址:https://nsarchive.gwu.edu/document/21893-document-18-unattributed-memorandum-impressions.
描述 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10615350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505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劉維開zh_TW
dc.contributor.advisor LIU,WEI-KAIen_US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袁經緯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YUAN,JING-WEIen_US
dc.creator (作者) 袁經緯zh_TW
dc.creator (作者) YUAN, JING-WEIen_US
dc.date (日期) 2024en_US
dc.date.accessioned 4-九月-2024 16:00:36 (UTC+8)-
dc.date.available 4-九月-2024 16:00:36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4-九月-2024 16:00:36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106153505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540-
dc.description (描述) 博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歷史學系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10615350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論文探討中華民國政府自太平洋戰爭爆發至遷台期間與科技發展相關的計畫,以及政府與學術界的互動。政府強調「科學服務於國防」,學術界欲探索「科學無止境的邊界」,原子能是檢視政府執行力連結學術研究的極佳個案。 中華民國科技政策萌芽以太平洋戰爭爆發為契機,國民政府追求工業化與國防建設,嘗試主導科學發展;學術界自覺戰後重建過程學術研究應與國家建設配合,持續呼籲政府擴大支持科學研究,改善教育環境。本論文歸納影響科技發展的四點因素,分別為政策統籌機構、研究資源分配、人才培育與外國援助,援引具體案例說明。 有別於既有研究探討戰後原子能計畫,直接與研發原子彈綁定,本論文區別研究原子能的條件和意圖。就條件而言,最重要的問題是缺乏經費和專業人才,中研院、國防部和各大學的相關計畫只能不斷調整因應,還須面對人事問題,以及國際間逐漸形成的冷戰格局。就意圖而言,政府和學術界投入原子能研究並非一時興起,實際上包含了長年以來追求國家威望、國防安全、學術獨立的理想。本論文所提及的絕大部分學者,面對國內外接踵而來的不利因素,仍試圖在有限的資源和個人能力範圍之內,犧牲自我為中國的學術發展紮根。 科技政策、重點研究與振興國家信念的結合,影響兩岸分治以後各自的科技發展直到今天,基於歷史學「延續與斷裂」的視角,1949年後中華民國科技發展的成功經驗受到國際重視,不應忽視1949年前這一段歷史。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the plan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to the relocation of Taiwan in rela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 The government emphasizes that science serves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ants to explore the boundless boundaries of science, atomic research is a good case in which to examine how these two concepts can be reconciled. During World War II,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pursu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national defense construction, and tried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formulated relevant plans accordingl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s aware that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post-war re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be coordinated with national construction and continues to call on the government to expand support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The four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olicy coordination institutions, research resource allo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foreign aid. The post-war atomic research plan is not the same as the development of atomic bombs. In terms of condi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is the lack of funds and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relevant plans of Academia Sinica,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various universities can only constantly adjust and respond. They also have to face personnel issues and the gradually emerging international Cold War pattern. In terms of intentions,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a's investment in atomic research is not just a fad. It actually embodies the long-term pursuit of national prestige, national defense security, and academic independence. Especially scholars mentioned in this dissertation, faced with the unfavorable factors at home and abroad, still try to sacrifice themselves to take root for China's academic development.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key research and the belief in revitalizing the country ha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 since the separation until toda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ontinuity and rupture" in histor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fter 1949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before 1949 should not be ignored.en_US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緒論:永無止境的科技競爭 1 研究動機 1 研究回顧 6 史料運用及章節安排 9 第一章、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影響科技發展的因素 13 第一節、政策統籌機構 15 第二節、研究資源分配 26 第三節、人才培育 30 第四節、外國援助 35 小結 41 第二章、科學發展計畫與大學競爭 44 第一節、教育復員的影響 46 第二節、發展應用科學十年計畫與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畫 51 第三節、北大與清華的競爭 61 小結 76 第三章、中研院、國防部與各大學的原子能計畫 78 第一節、嘗試接收日本的迴旋加速器與留用日籍技術人員 80 第二節、中研院原子能計畫與學術界內部的分歧 84 第三節、國防部與中研院原子能計畫整合的嘗試 100 小結 110 第四章、二戰後中國發展原子能的國際背景 112 第一節、中國參與聯合國原子能管制談判 114 第二節、中美協商合作探勘中國境內放射性礦產 126 第三節、中國購置原子能研究設備的外部限制 136 小結 142 結論、科學發展未竟之志 145 徵引書目 149zh_TW
dc.format.extent 4385825 bytes-
dc.format.mimetype application/pdf-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106153505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科技政策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原子能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政治與學術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學計畫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冷戰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Atomic Research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Politics and Academics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Science Planning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Cold Waren_US
dc.title (題名) 中華民國國防科技政策與原子能研究(1942-1949)zh_TW
dc.title (題名) Policy of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and Atomic Resea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42-1949)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_US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檔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外交部檔案》 1.聯合國安理會原子能委員會,11-11-04-01-043、11-11-04-02-024 《經濟部檔案》 1.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國防科學技術研究會;國防工業委員會,18-22-01-104-01 2.明遠紗罩場釷礦石提煉經過,18-24-05-11-007-05 3.湘西南桂東北獨居石之新產地,18-24-05-16-102-03 4.34年度賀縣、鍾山縣地質礦產調查報告書,18-24-05-24-002-03 5.鈾釷礦,18-31-03-041-01 《朱家驊檔案》 1.國防部36年度國防科學研究與發展工作計畫,301-01-06-499 2.物理研究所,301-01-07-020 3.與薩本棟往來信函,301-01-07-035 4.教育總卷,301-01-09-001 5.教育施政報告,301-01-09-005 6.教育經費,301-01-09-015 7.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301-01-12-027 8.國防科學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紀錄,301-01-23-012 9.汪德昭,301-01-23-167 10.周炳琳,301-01-23-265 11.趙忠堯,301-01-23-431 12.華羅庚,301-01-23-529 13.薩本棟,301-01-23-661 14.錢臨照,301-01-23-705 15.魏道明,301-01-23-713 16.顧毓琇,301-01-23-745 17.傅斯年,301-01-23-784 《吳大猷檔案》 1.朱家驊,304-01-11-03-046 2.陳誠,304-01-11-13-084 3.曾昭掄,304-01-11-16-028 4.鄭華熾,304-01-11-20-066 5.錢昌祚,304-01-11-21-029 6.饒毓泰,304-01-11-22-047 7.Robert F. Bacher,304-01-12-02-001 《中央研究院院史資料》 1.本院與中央大學合作案,309-01-01-033 2.中央研究院1946年度工作計畫」,393-01-01-14-024 3.中央研究院1947、1948年度工作計畫,393-01-01-14-025 4.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2屆第3次年會總幹事及秘書報告,393-12-01-04-021 胡適紀念館 1.孫承諤致胡適函,HS-JDSHSC-0976-007 2.物理研究實驗室擴充計畫書,HS-JDSHSC-2319-005 3.國防科學委員會公函,HS-JDSHSC-2347-006 4.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借給北京大學物理系研究設備處理辦法,HS-JDSHSC-2352-007。 國史館 《國民政府》 1.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廳函國民政府文官處為國防工業委員會組織規程一案請轉陳備查,001-012071-00312-005 2.國立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長朱家驊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請設立近代物理研究所需美金二百萬元,001-013000-00001-005 3.何應欽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請僱用日籍飛機設計專家及購置磁鐵爐以促進科學研究,001-013000-00001-006 4.朱家驊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有關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長布西氏願協助我國設立原子能研究所,001-013000-00001-007 5.朱家驊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請撥二十萬美元以便籌製原子試驗器並指定中央研究院主持,001-013000-00001-008 6.朱家驊呈國民政府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有關轉呈顧毓琇及瑞士總統克培而脫建議中瑞科學教育文化合作意見,001-013000-00001-009 7.國立北平研究院副院長李書華呈國民政府請發美金四十萬元進行原子核物理及原子能研究,001-013000-00001-010 8.教育部次長顧毓琇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建議創設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001-042100-00001-001 9.教育部長陳立夫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有關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開會經過及重要決議,001-042100-00002-005 10.經濟部長翁文灝教育部長陳立夫軍政部兵工署長俞大維會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有關十年內可造就之電機機械化學人才估計人數,001-042100-00002-006 11.郭泰祺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報告原子能委員會討論原子秘密問題情形,001-066220-00002-004 12.郭泰祺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謹將原子能管制有關各項問題陳請鑒核:001-066220-00002-006 13.郭泰祺呈駐聯合國外交情報,001-066220-00002-007 14.顧維鈞呈駐美外交情報(一),001-066220-00010-007 15.翁文灝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擬聯絡瑞士公使多倫德面商科學合作,001-110010-00012-002 16.經濟部部長翁文灝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呈擬工業建設計畫會議討論重心五點,001-112000-00003-010 17.翁文灝及陳立夫呈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呈報工業建設計畫會議經過及討論結果,001-112000-00003-014 18.中央設計局秘書長熊式輝呈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為呈擬科學技術指導方案草案,001-112000-00008-004 19.教育部部長朱家驊呈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為呈擬發展應用科學十年計畫草案,001-112000-00008-006 20.翁文灝呈蔣中正為呈送中美合作探勘鈾釷等礦協定草案,001-113100-00005-002 《蔣中正總統文物》 1.蔣中正電示張羣陳立夫翁文灝速製定技術人才統制分配具體辦法,002-010300-00030-002 2.朱家驊呈蔣中正對李濟東呈鈾礦礦石具高成分放射性元素之建議,002-020400-00026-128 3.白崇禧呈蔣中正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員會及籌設中央大學原子物理研究所,002-020400-00027-015 4.朱家驊呈蔣中正全國教育善後復員會議商討各案,002-020400-00036-009 5.朱家驊呈蔣中正國立專科以上學校設置地點表,002-020400-00036-014 6.白崇禧呈蔣中正為擬具對原子能國際共管事中國應持之主張,002-020400-00051-041 7.蔣介石電朱家驊應注重專科以上各校理工醫農方面之師資及儀器之利用,002-060100-00195-014 8.李宗仁電蔣中正據日人西田稱可召集日在中國研究製造原子彈之技術人員,002-080200-00304-069 9.李宗仁電蔣中正抄呈研究原子能計畫及蔣中正函陳誠有關原子能研究計畫,002-080200-00305-010 10.呂文貞呈蔣中正已飭密查日人所採集鈾原料下落並擬請指定地點秘密試驗酸化鐵原子彈,002-080200-00307-064 11.陳誠呈蔣中正密核日人西田及日僑石暢茂光暨日俘平尾三人等研究製造原子彈及放射能情形,002-080200-00308-022 12.宋子文電蔣中正擬暫緩議美國原子研究所所長勞倫斯願為我國設計監製原子試驗器案文電日報表,002-080200-00533-292 13.陳誠呈蔣中正據顧毓琇函請聘勞倫斯為高等顧問並撥款訂購原子試驗器材料儀器以推進國防科學,002-080200-00534-137 14.吳敬恆函蔣中正推薦顧毓琇任國防部次長,002-080200-00617-011 15.顧維鈞電蔣中正聯合國第一次大會原子彈問題請早準備人選等,002-090103-00001-017 16.阻擾接收東北(二),002-090400-00003-364 《資源委員會》 1.資源委員會請軍警機關派隊剿匪及予保護案(二),003-010105-0105 2.礦產測勘處廣西鍾山黃羌坪鈾礦地質報告及圖件,003-010201-0143 3.礦品出口數量總值,003-010303-0055 4.第三區特種礦產管理處廣東分處各收砂場站調查轄內產錫情形,003-010303-1152 5.華洋公司函件Letters of Wah Young Company,003-020700-0815 6.資源委員會國外貿易事務所一般函件─字首L General Letters (L),003-020700-1509 《行政院》 1.行政院會議議事日程(第四一至四四次),014-000205-00017-004 2.設立原子能委員會案,014-020300-0097 3.國防工業委員會,014-070400-0110 《外交部》 1.中日戰爭損失統計(一),020-010116-0002 2.留用日籍技術員法規及中美交涉留用日僑人數,020-010118-0018 3.亞東司每週工作報告,020-019903-0045 4.國際關係與各國情報,020-029901-0018 5.原子能與原子能委員會剪報,020-080105-0009 《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1.趙忠堯,129-040000-2068 2.吳有訓,129-040000-2071 3.張文裕,129-040000-2080 4.馬仕俊,129-070000-3361 5.王淦昌,129-170000-4768 6.汪德昭,129-190000-2761 7.薩本棟,129-200000-3444 8.方光圻,129-200000-4046 9.顧毓琇,129-210000-2352 10.魏學仁,129-210000-4250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教育部》 1.總統手令高教教育類案,A309000000E/0035/008.01/0001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國防部各廳工作報告(三十五年),B5018230601/0035/109.3/6015.11 2.太平洋原子彈試驗參觀報告書,B5018230601/0035/411.2/4003 3.國防部各單位會議記錄(三十六年),B5018230601/0036/003.9/6015.7 4.第六廳工作日記(三十六年),B5018230601/0036/159/6015.10 5.國防部國防科學研究發展工作計畫(三十七年),B5018230601/0037/101.1/6015 (二)史料彙編 1.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二編教育2,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3.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教育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教育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5.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三編軍事1,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6.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國民政府立法院會議錄》第28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輯,《中國國民黨歷屆歷次中全會重要決議案彙編(二)》革命文獻第80輯,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79。 8.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記錄》第八冊,台北:近代中國,1995。 9.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影印,《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會議記錄》第九冊,台北:近代中國,1995。 10.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編,《北京大學史料(1946-1948)》第4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1.北京大學等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第4冊,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8。 12.民國時期文獻保護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民國文獻類編》教育卷658,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5。 13.任育德主編,民國歷史文化學社編輯部編,《遙制坤輿:蔣介石手令與批示》,香港:開源書局出版有限公司;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0。 14.孫武選輯,〈國民政府教育部經辦1943年度蔣介石手令與訓話情形報告〉,《民國檔案》2013年第3期。 15.陳勇開,吉雷,鄒偉選編,〈國立中央研究院評議會第二屆歷次年會紀錄〉,《民國檔案》2018年第3期。 16.陳佑慎主編,《軍政部部務會報紀錄(1945-1946)》,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20。 17.陳佑慎主編,《國防部參謀會報紀錄(1947)》,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2。 18.陳佑慎主編,《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1946-1948)》上冊,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2。 19.陳佑慎主編,《國防部部務會報紀錄(1946-1948)》下冊,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2022。 20.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編,《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四卷:解放戰爭時期的清華大學(1946-1948)》,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 21.楊斌選輯,〈蔣介石為設立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與國民政府教育部等來往電文選〉,《民國檔案》2015年第1期。 (三) 個人史料(日記、年譜、全集、文集、書信集)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胡適來往書信選》下冊,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3。 2.王聿均,孫斌主編,《朱家驊言論集》,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7。 3.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主編,《傅斯年遺札》第三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1。 4.王世杰著;林美莉編輯校訂,《王世杰日記》上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5.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七冊,台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2015。 6.呂芳上主編,《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八冊,台北: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15。 7.李學通編,《翁文灝往來函電集1909-1949:從地學家到民國行政院院長》,北京:團結出版社,2020。 8.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9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9.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0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10.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11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11.竺可楨著,《竺可楨全集》第24卷,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4。 12.周琇環,蔡盛琦,陳世局編,《沈昌煥日記:戰後第一年1946》,台北:國史館,2013。 13.胡適著;曹伯言整理,《胡適日記全集8:1940-1952》,台北:聯經,2004。 14.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時論集》第6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發行,2018。 15.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時論集》第8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發行,2018。 16.胡適著;潘光哲主編,《胡適全集:胡適中文書信集》第3冊,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發行,2018。 17.秦孝儀主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第40卷,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 18.徐永昌撰;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編,《徐永昌日記》第八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 19.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8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 20.耿雲志主編,《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42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 21.翁文灝著;李學通,劉萍,翁心鈞整理,《翁文灝日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 22.梅貽琦著;楊儒賓,陳華主編,《梅貽琦文集第二冊:日記1958-1960》,新竹:國立清華大學,2006。 23.陳誠著,《陳誠先生書信集:家書》,台北:國史館,2006。 24.陳克文著;陳方正編輯、校訂,《陳克文日記1937-1952》下冊,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12。 25.陳布雷原著;陳新林,呂芳上總編輯,《陳布雷從政日記(1945)》,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26.傅孟真先生遺著編輯委員會編,《傅斯年全集》第七冊,台北:聯經,1980。 27.葛能全編,《錢三強年譜長編》,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8.蔣介石日記,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檔案館藏。 29.蔣中正著,;呂芳上,源流成主編,《蔣中正日記(1948)》,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有限公司,國史館,2023。 30.蔣中正著;呂芳上,源流成主編,《蔣中正日記(1949)》,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出版:源流成文化總發行,2023。 31.蔣中正著;呂芳上,源流成主編,《蔣中正日記(1950)》,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國史館出版:源流成文化總發行,2023。 32.霍有光編著,《錢學森年譜(初稿)》,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33.顧頡剛,《顧頡剛日記第五卷(1943-1946)》,台北:聯經,2007。 (四)回憶錄、訪問紀錄 1.吳大猷,《回憶》,台北:聯經,1977。 2.吳大猷口述;黃偉彥,葉銘漢,戴念祖整理;吳大猷學術基金會編輯,《早期中國物理發展的回憶》,台北:聯經,2001。 3.夏晉麟撰;蕭廉任譯,《我五度參加外交工作的回憶》,台北:傳記文學,1978。 4.陳立夫,《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台北:正中書局,1994。 5.劉素芬訪問;陳怡如,袁經緯,林志菁記錄,《李國鼎先生訪問紀錄:台灣科技政策發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0。 6.錢昌祚,《浮生百記》,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5。 (五)年鑑、大事記 1.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編,《中華民國原子能年鑑》,台北: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1984。 2.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1938-1949)》,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79。 (六)專書 1.牛軍,《冷戰與新中國外交的緣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2.史邁斯(Henry Smyth)著;方光圻譯,《原子能之軍事用途:美國政府主持下原子彈發展之官方報告1940-1945》,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發行,1946。 3.布希(Vannevar Bush)等著;范岱年,解道華等譯,《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關於戰後科學研究計畫提交給總統的報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付邦紅,《民國時期的科學計畫與計畫科學:以中央研究院為中心的考察(1927-1949)》,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5.朱慶葆,陳進金,孫若怡,牛力等著,《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卷: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6.江勇振,《楚材晉育:中國留美學生1872-1931》,新北,聯經,2022。 7.米勒(Chris Miller)著,洪慧芳譯,《晶片戰爭》,台北:天下雜誌,2023。 8.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1956-1957)》,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2008。 9.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胡適生平與思想再認識(增訂本)》,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4。 10.呂迅,《大棋局中的國共關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1.吳宇凡,《從存史到資政:民國以來檔案管理政策與制度變革(1912-1987)》,台北:國史館,2019。 12.林桶法,《從接收到淪陷:戰後平津地區接收工作之檢討》,台北:東大圖書,1997。 13.林蘭芳,《資源委員會的特種礦產統制》,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1998。 14.胡適,《丁文江的傳記》,北京:三聯書店,2014。 15.柯偉林(William Kirby)著,許芳菊譯,《頂尖大學的條件》,新北:聯經,2024。 16.張淑雅,《韓戰救台灣?解讀美國對台政策》,新北:衛城出版:遠足文化發行,2011。 17.張瑞德,《無聲的要角:蔣介石的侍從室與戰時中國》,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7。 18.張劍,《從格致到科學:中國近代科學和科學體制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21。 19.陳佑慎,《國防部:籌建與早期運作1946-1950》,香港:開源書局;台北:民國歷史文化學社,2019。 20.陳波,《威懾與禁忌:艾森豪威爾時期美國在東亞的核部署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23。 21.麥可‧西爾吉克(Michael Hiltzik)著,林俊宏譯,《大科學:從經濟大蕭條到冷戰,軍工複合體的誕生》,新北:左岸文化;遠足文化,2021。 22.賀金林,《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教育復員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3.黃克武,《顧孟餘的清高:中國近代史的另一種可能》,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20。 24.黃自進,《冷戰格局下亞太安全體系的建立與「中日和平條約」之締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22。 25.楊翠華,《中基會對科學的贊助》,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1。 26.鄭友揆,程麟蓀,張傳洪,《舊中國的資源委員會(1932-1949):史實與評價》,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27.齊錫生,《劍拔弩張的盟友:太平洋戰爭期間的中美軍事合作關係(1941-1945)》,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1。 28.齊錫生,《從舞臺邊緣走向中央:美國在中國抗戰初期外交視野中的轉變1937-1941》,台北:聯經,2017。 29.蔣中正,《中國之命運》,重慶:正中書局,1943。 30.劉維開,《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台北:國史館,1995。 31.劉大禹,《戰時國民政府行政機構改革(1937-1945)》,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 32.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台北:中央研究院;聯經,2017。 33.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 (七)期刊論文 1.朴敬石,〈「足足十年」或「僅僅十年」—1950年代中國科學社的存續與解散〉,《新史學》第34卷4期,2023。 2.李艷平、王士平、戴念祖,〈20世紀40年代在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流產的原子科學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25卷第3期,2006。 3.李艷平、王士平、戴念祖,〈20世紀40年代蔣介石和國民政府的原子彈之夢〉,《中國科技史雜誌》,第27卷第3期,2006。 4.李約瑟著,付邦紅譯,〈中國科學與技術的現狀和前景〉,《科學文化評論》第5卷第5期,2008。 5.李學通,〈陳立夫與戰時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研究〉,《自然科學史研究》,第40卷第4期,2021。 6.周雷鳴,〈李約瑟與中央研究院〉,《民國檔案》2008年第3期。 7.林文凱,〈一位經濟學家給台灣經濟的歷史備忘錄:《評台灣經濟四百年》〉,《台灣社會學》第46期,2023。 8.胡升華,〈1945-1948年中國的一場核子物理熱〉,《中國科技史料》第19卷第4期,1998。 9.桑兵,〈近代中國學術的地緣與流派〉,《歷史研究》總第259期,1999。 10.徐凡,〈抗戰時期的國防科學技術策進會〉,《中國科技史雜誌》第38卷第1期,2017。 11.袁經緯,〈朱家驊、傅斯年與北京大學的復員(1944-1946)〉,《國史館館刊》第74期,2022。 12.張劍,〈學術獨立之夢—饒毓泰致函胡適欲在北京大學籌建學術中心及其影響〉,《中國科技史雜誌》第35卷第4期,2014。 13.張劍,〈饒毓泰與北京大學物理系〉,《科學文化評論》第12卷第6期,2015。 14.張立生,〈中國鈾礦地質與勘查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紀念謝家榮教授誕辰120周年〉,《科學文化評論》第14卷第6期,2017。 15.陳時偉,〈中美外交插曲:1948年積石山探險案揭密〉,《二十一世紀》總第62期,2000。 16.陳佑慎,〈「原子時代」之夢:戰後中華民國的國防科學計畫及困境(1946-1949)〉,《國史館館刊》第73期,2022。 17.許小青,〈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北大派與南高派〉,《近代史學刊》第16輯,2016。 18.馮澤君,〈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中國科學家趙忠堯〉,《傳記文學》第82卷第3期,2003。 19.程麟蓀,〈中國計畫經濟的起源與資源委員會〉,《二十一世紀》總第八十二期,2004。 20.彭明輝,〈現代中國南方學術網絡的初始(1911-1945)〉,《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8。 21.賀金林、袁宏亮,〈1947年北洋大學北平部的歸屬風波〉,《現代大學教育》,2010年第5期。 22.楊翠華,〈王世杰與中美科學學術交流,1963-1978:援助或合作?〉,《歐美研究》第29卷第2期,1999。 23.楊翠華,〈胡適對台灣科學發展的推動:「學術獨立」夢想的延續〉,《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 24.楊翠華,〈台灣科技政策的先導:吳大猷與科導會〉,《台灣史研究》第10卷第2期,2003。 25.葛能全,〈錢三強和早期中國原子能科學〉,《中國科技史料》第25卷第3期,2004。 26.鄭會欣,〈從統制經濟到開放市場:論戰後初期國民政府對外貿易政策的轉變及其原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3期,2006。 27.劉維開,〈國防最高委員會的組織與運作〉,《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21期,2004。 28.劉廣定,〈初探民國34-37年的中國核子科學〉,《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第10期,2006。 29.關鑫宇,〈限用與防範:美國與中國台灣地區原子能合作的起源與發展(1949-1964)〉,《台灣歷史研究》2023年第3期。 (八)專書論文 1.沈志華,〈1956年初中共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收入於陳永發主編,《兩岸分途:冷戰初期的政經發展》,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6。 2.黃麗安,〈1950年代蔣中正發展科學之政策研究〉,收於黃克武主編,《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台灣》,台北:中正紀念堂,2013。 (九)學位論文 1.余以澄,〈抗戰時期國家總動員體制的建立與實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0。 2.楊鈞量,〈太平洋戰爭時期國民黨中宣部對美宣傳網絡與活動〉,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22。 (十)報刊雜誌 1.《三民主義半月刊》第10卷第6期,1947。 2.《大公報》(上海版),1946、1948。 3.《大公報》(天津版),1946、1947。 4.《大公報》(重慶版),1943、1944。 5.《大陸雜誌》第8卷第8期,1954。 6.《大陸雜誌》第10卷第7期,1955。 7.《大陸雜誌》第13卷第12期,1956。 8.《申報》,1945、1946、1947。 9.《科學》,第29卷第10期,1947。 10.《科學》第30卷第11期,1948。 11.《科學世界》第16卷第8、9期,1947。 12.《科學世界》,第17卷第7期,1948。 13.《科學時代》第3卷第3期,1948。 14.《科學通報》第1卷第1期,1950。 15.《國防週報》第4卷第8期,1942。 16.《傳記文學》第2卷第6期,1963。 17.《獨立時論集》,北平:獨立時論社,1948。 18.《觀察》第1卷第12期,1946。 19.《觀察》第2卷第11期,1947。 (十一) 網路資源 1.〈蔣廷黻日記〉,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台灣日記知識庫:https://taco.ith.sinica.edu.tw/tdk/ 二、英文資料 (一)檔案 Bancroft Libra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Ernest O. Lawrence Papers, ca. 1920-1968. 1.China; Cyclotrons, Series 1: General Files, reel 5, frame 009879, carton 3, folder 41. 2.Japan; Cyclotrons, Series 1: General Files, reel 14, frame 029679, carton 9, folder 33. 3.Japan; Nishina, Yoshio, Series 1: General Files, reel 14, frame 029901, carton 9, folder 38. 4.The Future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Atomic Age (Second All-University Faculty Conference) February 10, 1947, reel 61, frame 135501, carton 40, folder 31. (二)史料彙編 1.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6,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1. 2.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6,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3.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7,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4.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7,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2. 5.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7,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6.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8, The Far East: China, Volume VII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3. 7.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8,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Part 1,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5. 8.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8, General; the United Nations, Volume I, Part 2,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9.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49,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6. 10.Department of State, FRUS, 1950, 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Volume I,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7. 11.Kenneth Rea and John Brewer ed., 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1946-1949,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81. (三)回憶錄 1.Andrei Gromyko; translated by Harold Shukman, Memoirs,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四)專書 1.A Repor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ntrol of Atomic Energy, New York: Doubleday, 1946. 2.Creager, Angela N. H., Life atomic: a history of radioisotopes in science and medicine, Chicago;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3. 3.Evans, Peter, Rueschemeyer, Dietrich and Skocpol, Theda,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4.Gowing, Margaret; Arnold, Lorna, Independence and Deterrence: Britain and Atomic Energy, 1945–1952, Volume 1, Policy Making.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74. 5.Gaddis, John, 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during the Cold Wa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6.Greene, Megan, The origins of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in Taiwan: science policy and the quest for moderniz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7.Hecht, Gabrielle, The radiance of France: nuclear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 after World War II.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9. 8.Holloway, David, Stalin and the bomb: the Soviet Union and atomic energy, 1939-1956. New Haven;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4. 9.Hughes, Jeff, The Manhattan Project: Big Science, and the Atom Bomb.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6. 10.Kirby, William, Germany and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11.Lewis, John Wilson and Xue Litai, China builds the bomb,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Leffler, Melvyn P., A preponderance of power: national security, the Trum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Cold War,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3.Leslie, Stuart, The Cold War and American science: the military-industrial-academic complex at MIT and Stanfor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14.Leffler, Melvyn P. and Westad, Odd Arn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1,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5.Leffler, Melvyn P. and Westad, Odd Arne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Volume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16.Miller, Chris, Chip War: The Fight for the World's Most Critical Technology, New York: Scribner, 2022. 17.Schaller, Michael, The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in Asi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18.Tsuchiya, Yuk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in Asia: from atoms for peace to space flight. Abingdon, Oxon; New York, NY: Routledge, 2022. 19.Westad, Odd Arne, Cold war and revolution: Soviet-American rivalr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4-1946,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20.Wang, Zuoyue, In Sputnik's Shadow: The President's Science Advisory Committee and Cold War America. Piscatawa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8. (五)期刊論文 1.Kirby, William,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Modern China: Chinese Economic Planning on the Mainland and Taiwan, 1943-1958,”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 24, 1990. 2.Weinberg, Alvin, Impact of Large-Scale Science on the United States, Science, New Series, Vol.134, No.3473, 1961. 3.Wang, Zuoyue, the Chinese developmental state during the cold war the making of the 1956 twelve-y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 History and Technology, vol.31, no.3, 2015. (六)網路資源 1.“Report of Observations at Bikini, Test Able; 29 June-6 July 1946,” with routing slip from Col. Gee noting “final draft,” 23 July 1946, Secret. Record Group 59,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cords of the Special Assistant to the Secretary for Atomic Energy and Outer Space, General Records Relating to Atomic Energy Matters, 1948-1962, box 77, 18. The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s,網址:https://nsarchive.gwu.edu/document/21893-document-18-unattributed-memorandum-impressions.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