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 | 創新國際學院 | |
dc.creator (作者) | 陳柏良 | |
dc.date (日期) | 2020-07 | |
dc.date.accessioned | 4-十月-2024 15:35:08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4-十月-2024 15:35:08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4-十月-2024 15:35:08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153940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自1920年代起所形塑之之表意自由權,建立於三個法社會基礎:一、資訊稀缺性;二、閱聽者具備充分的資訊審議時間;三、政府是意見自由競爭市場的主要威脅。然自1990年代起,隨著AI與網路科技發展及資訊產業結構變遷,言論與閱聽者關注的相對稀缺關係,出現結構性地逆轉。廉價言論的大量出現,造成資訊氾濫(information flood)的現象。閱聽者關注產業(attention industry)崛起,雖能協助使用者快速過濾資訊,但其詳細搜集並處理使用者習慣後,呈現閱聽人所偏好之資訊,也產生過濾氣泡現象(同溫層效應)。依此,個體在虛擬空間中的各小群體內,習於接受特定來源含特定價值觀之訊息,進而造成社會共識分歧與政治社群碎片化,使人民對民主產生系統性信任危機。本文認為:若從保障閱聽人的角度出發,得在特定脈絡下,肯認AI的演算輸出,屬於機器表意,受到憲法表意自由權保障。然為避免公民之政治偏好與世界觀形成過程,遭到大量且真偽難辨之資訊所扭曲,應立法強制揭露AI為機器表意之發言者身分與來源,提供閱聽者辨識資訊之初步線索,以保障閱聽者的資訊辨識利益,確保民主憲政秩序中的核心元素:公民政治偏好的形成與審議程序,不致在動態的資訊流動結構中遭到系統性扭曲,以促進社會多元發展,鞏固民主價值! | |
dc.format.extent | 109 bytes | - |
dc.format.mimetype | text/html | - |
dc.relation (關聯) | 月旦法學雜誌, No.302, pp.109-126 | |
dc.subject (關鍵詞) | 社會變遷與法律; 人工智慧; 資訊社會; 廉價言論; 表意自由權; 觀念市場自由競爭理論; 審議式民主; 共和主義圖像; AI | |
dc.title (題名) | AI時代之分裂社會與民主──以美國法之表意自由與觀念市場自由競爭理論為中心 | |
dc.type (資料類型) | article | |
dc.identifier.doi (DOI) | 10.3966/102559312020070302006 | |
dc.doi.uri (DOI) | https://doi.org/10.3966/1025593120200703020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