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reator (作者) | 臧國仁;鍾蔚文 | zh_TW |
dc.date (日期) | 1997-07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9-一月-2009 14:25:54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9-一月-2009 14:25:54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9-一月-2009 14:25:54 (UTC+8) | -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7963 | -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本文旨在框架概念為理論基礎,討論公共關係工作如何制訂策略。公共關係理論的三個主要學派均輕視媒體運作的概念化過程,忽略一領域理論建構的重要性。本研究以近日來在媒體長篇累牘報導的台北市「十四、十五號公園預定地拆遷事件」進行個案分析,討論如何尋找事件框架以及如何呈現媒介框架。「框架」在本研究中定義為「個人或組織對社會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而新聞媒體則是社會議題「競爭場域」,是各種社會框架競相爭取進入的公共領域。由於社會乃開放空間,不同組織可透過社會事件、符號活動、或甚至人物劇本,爭取在新聞媒體取得主導解釋社會意義的為一力量。本研究在個案分析中發現,框架除了具有核心意旨外,並有相對與層次關係:及框架必然延伸出反面上下的對應框架。由此觀之,任何社會運動或公關人員的首要工作,在於社會議題之眾多論述中,發現相關面向,並選取最適合組織進行運作之框架。這項選取過程不但牽涉到組織本身的立場,也與議題的相對立場、目標對象的,也與議題的相對立場、框架、以及新聞媒體框架有所牽連。一個「好的」框架應具有較佳結盟潛力,動員效果也應較佳。本研究隨即討論使用框架的注意事項,包括確定主要命題、鋪陳命題、結合歷史情境、善用對比等。本研究認為,框架概念對公關工作具有啟發作用,不但顯示了實物工作的理論架構,亦呈現理論的應用層面,未來應持續受到學術研究與實務界的重視,深究其與語言的互動關係。 | - |
dc.format | application/ | en_US |
dc.language | zh-TW | en_US |
dc.language | en-US | en_US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relation (關聯) | 廣告學研究, 9, 99-130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框架概念與公共關係策略--有關運用媒介框架的探析 | zh_TW |
dc.title.alternative (其他題名) | Media Framing as Public Relations Straregies | - |
dc.type (資料類型) | article | 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