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當記憶作為一種新聞文本-以新聞雜誌節目『福爾摩沙事件簿』為例
Transforming memories into media textures-- a case study of news magazine program "Formosa Note"
作者 林欣穎
Lin, Hsin Ying
貢獻者 黃葳威
林欣穎
Lin, Hsin Ying
關鍵詞 集體記憶
電視新聞雜誌
媒體與記憶
文本分析法
深度訪談法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11-九月-2009 16:15:57 (UTC+8)
摘要 本研究透過哈伯瓦克的集體記憶理論作為出發的基礎,觀察三立電視台『福爾摩沙事件簿』節目如何生產與製作記憶,並且分析節目產製的文本內涵。透過產製端與文本端之間的分析與對話,發現電子媒體做為一個歷史的敘事者,生產記憶的作業流程是來自極度有限的經費與時間;更發現影響記憶的形構要素來自於人為偏好的影響力、話題是否具有新聞性、記憶屆滿周年的儀式作用、與影音元素是否充足等外力因素,此外來自媒體外部的政治力量與商業力量也會對於記憶篩選與製作產生影響。透過文本端的探究則發現媒體對於歷史的詮釋過程過於粗暴,簡化了歷史資料的比較與探究繁複的步驟,只以個人片面的價值判斷作為歷史詮釋的憑據,相對造成許多說法失落,此外媒體在有限的工作經費與時間裡,採用粗劣的拼接影像手法完成文本產製,閱聽眾則以媒體重構的記憶版本來理解過去的台灣歷史事件。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王亞維譯(1996),Barsam, M. Richard著(1992)。《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市:遠流。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1月:6-19。
王泰俐(2003)。〈從麥克魯漢觀點檢視本土電視新聞研究與雙重文本概念之演變〉。《中華傳播學刊》4:145- 183。
牛隆光、林靖芬著(2006)。《透視電視新聞 實務與研究工作談》。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毕然,郭金華譯(2002),Halbwachs著(199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Babbie, 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八版)。台北市:時英。
吳珮慈譯(1996),Aumont, J. & Marie, M.著,《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市:遠流。
吳慧卿(1992)。《社會記憶與新聞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2007),Welzer著(2001)。《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大學出版社。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Durkheim著(191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市:桂冠。
周慶祥、方怡文(2003)。《新聞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胡正光(2007)。〈從柏格森到阿伯瓦希:論集體記譯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147-201。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洪蘭譯(2004),Rupp, Rebecca著。《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城邦)。
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17-149。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台北:三民書局。
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
張恩光譯(1991),Seiter, E.著,〈符號學與電視研究〉。《當代》60:20-32。
張培倫,鄭家瑜譯(2002),Matthew Kieran編(1998)。《媒介倫理》。台北:韋伯文化。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
夏春祥(2003)。〈新聞論述與台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75:201-242。
陳玉箴譯(2003),Silverstone, R.著。《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市:韋伯文化。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黃新生(1993)。《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
陳清河(1991)。《電視新聞的視覺文化》。台北:電視文化探索學術研討會。
陳毓麒(2001)。〈電視新聞影音結構與閱聽人理解〉。《廣播與電視》17期:119-143。
黃葳威(1993)。〈電視新聞配樂對閱聽人的影響〉。《廣播與電視》1卷3期:67-90。
景軍(1995)。〈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秋季卷12:41-51。
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編著(2001)。《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董橋(1997)。《英華沉浮錄(六),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明窗出版有限公司。
鄭文琦譯(2005),James L. McGaugh著(2003)。《記憶與情緒-持久的記憶如何形成》。靈鷲山般若基金出版。
鄭郁欣、林佳誼、蔡貝倫譯(2008),Sanders, K.著(2003)。《探究新聞倫理》。台北:韋伯。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247-296。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
戴寧(2005)。《武俠片聲音規則之運用—胡金銓《大醉俠》與李安《臥虎藏龍》之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世宏譯(2000),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Jr.著。《傳播理論 起源、方法與運用》。五南出版社。
姜雪影譯(1994),Roshco著(1975)。《製作新聞》。遠流出版社。
二、英文文獻
Adoni, Hanna & Sherrill Mane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1:323-37.
Berger, John (1978). Ways of Remembering. Camerawork 10.
Carey, J.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Boston, MA: Unwin Hyman.
Coser, Lewis A.(1992). “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In Lewis A. Coser(Ed).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kstrom, M.(2002). Epistemologies of TV journalis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Vol.3(3), 259-282.
Johnson, T. J. (1995). The Rehabilitation of Richard Nixon: the Media’s Effect on Collective Memory, Garland Publishing Inc.
Lippmann, W. (1922/1956)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McQuail, Denis (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Beverly Hills, CA: sage.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le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tion Theory, 5(4): 301-338
Newson, D. & Wollert, J. A. (1988). Media Writing: Preparing Information for the Mass Media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Schudson, M. (August 1986). What time means in a news story. Gannett Center For Media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No.4.
---------------- (1992). Watergate in American Memory: How We Remember, Forget, and Reconstruct the Past. New York: Basic Books.
Schwartz, Barry(1982). The Social Context of Commemoration: A Study in Collective Memory. Social Forces, 61(2): 374-402.
------------------- (1991). Social Change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6(2):221-236.
Sontag, Susan (199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Farrar.
Tota, Anna Lisa (2003). Collective Memorues at“Work” : The Public Remembering of Contested pasts. In Fredrik Engelstad(E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ulture and pow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Boston, Mass: JAI
Van Dijck, J. (2004). Mediated memories: Personal cultural memory as object of 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 Studies, Vol.18(2), 261-278.
Zelizer, B. (1992). Covering the Body: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he Media, 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Zerubavel, Yael (1995). Recover root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making of Israeli national tra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三、網路資料
吳秉嵩(2005)。〈陳雅琳「福爾摩沙事件簿」做出名氣,觀眾想買DVD收藏。〉,(2005年10月18日),《星報》。取自http://udn.com/。
李順德(2007年5月9日)。〈新聞局:責在三立 違約扣款〉,《聯合報》。取自: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ccu.edu.tw:8090/library/。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1日。
廣電基金會(2006)。「2006年度優良電視節目」名單新聞稿,(2006年12月15日),取自 廣電基金網址:www.bdf.org.tw。
創市際(2005)。「2005. 3台灣地區媒體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2008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503_1.html。
公開資訊觀測站網址http://newmops.tse.com.tw/。
四、報章雜誌
李志德(2007)。〈三立228報導造假—系列特別報導移花接木 將國軍在上海處決共產黨畫面 指為基隆港屠殺紀實〉,(2007年5月8日)。《聯合報》,頭版。
余麗姿(2008)。〈股權之爭落幕,經營不變色,每股65元,林昆海買回三立17%股權〉。(2008年2月6日),《經濟日報》,A3版,今日焦點。
何孟奎,余麗姿(2007)。〈蔡正元:代每買家 洽購三立股權 每股出價65元承購港商持有17%股權 三立避免藍綠爭議 擬以每股45元優先買回〉。(2007年11月22日),《經濟日報》,A10版,綜合新聞。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
94453014
97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453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黃葳威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欣穎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n, Hsin Ying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欣穎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 Hsin Yingen_US
dc.date (日期) 2008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九月-2009 16:15:57 (UTC+8)-
dc.date.available 11-九月-2009 16:15:57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九月-2009 16:15:57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4453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976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廣播電視學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453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7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本研究透過哈伯瓦克的集體記憶理論作為出發的基礎,觀察三立電視台『福爾摩沙事件簿』節目如何生產與製作記憶,並且分析節目產製的文本內涵。透過產製端與文本端之間的分析與對話,發現電子媒體做為一個歷史的敘事者,生產記憶的作業流程是來自極度有限的經費與時間;更發現影響記憶的形構要素來自於人為偏好的影響力、話題是否具有新聞性、記憶屆滿周年的儀式作用、與影音元素是否充足等外力因素,此外來自媒體外部的政治力量與商業力量也會對於記憶篩選與製作產生影響。透過文本端的探究則發現媒體對於歷史的詮釋過程過於粗暴,簡化了歷史資料的比較與探究繁複的步驟,只以個人片面的價值判斷作為歷史詮釋的憑據,相對造成許多說法失落,此外媒體在有限的工作經費與時間裡,採用粗劣的拼接影像手法完成文本產製,閱聽眾則以媒體重構的記憶版本來理解過去的台灣歷史事件。zh_TW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第一章 緒論 9
     一、 研究背景與相關節目整理 10
     二、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12
     三、 三立電視台簡介 15
     (一)三立頻道家族組成 15
     (二)三立電視台資本組成與變動 1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8
     第一節 記憶概念彙整 18
     第二節 社會框架下的集體記憶 20
     一、 集體記憶理論 21
     二、 與集體記憶理論的對話 24
     第三節 媒體與集體記憶研究 26
     一、 當媒介作為集體記憶的基礎 26
     二、 媒體的集體記憶研究 27
     第四節 電視新聞的影音元素 33
     第五節 文獻小結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文本分析 39
     第二節 深度訪談法 4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49
     第一節、媒體如何將記憶作為新聞節目的文本 49
     一、 節目製播動機與目的 49
     二、 福爾摩沙事件簿的製作 51
     (一)節目製作成員之組成 51
     (二)每周主題之選擇 53
     (三)當記憶作為新聞題材之作業流程 57
     三、「媒介的」影像真實:A “Mediated” reality 69
     (一)新聞室中的操作 71
     (二)新聞室中的權力關係 74
     四、其他對於記憶產製的影響力 76
     第二節、記憶如何透過影像體現 79
     一、文本內容結構與分析 79
     二、影像風格與配樂使用 90
     第五章 結論 95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結論 95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99
     一、 研究建議 99
     二、 研究限制 100
     參考文獻 101
     附錄 「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謄表 106
     
     
     
     
     
     
     
     
     圖表目錄
     
     圖1-1:研究範疇………………………………………………………………………………………………….12
     表2-1:電視新聞報導形式特徵…………………………………………………………………………..34
     圖3-1:視覺元素圖………………………………………………………………………………………………41
     圖3-2:聲音結構圖……………………………………………………………………………………………42
     圖3-3:電視新聞聲音結構圖…………………………………………………………………………….43
     表3-1:影音文本轉騰表………………………………………………………………………………………44
     表3-2:深度訪談者資料………………………………………………………………………………………46
     圖4-1:節目製作與分工流程圖………………………………………………………………………….52
     圖4-2:影響記憶形構元素………………………………………………………………………………..55
     圖4-3:影像帶製作流程圖………………………………………………………………………………..56
     圖4-4:【福爾摩沙事件簿】節目片段--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61
     圖4-5:陳進棋命案影像轉騰表………………………………………………………………………..64
     圖4-6:龍井女保險員分屍命案影像轉騰表…………………………………………………….65
     圖4-7:客觀真實與主觀真實的光譜………………………………………………………………..69
     圖4-8:【福爾摩沙事件簿】片頭……………………………………………….……………………..80
     圖4-9:【福爾摩沙事件簿】主持畫面……………………………………………………………….80
     圖4-10:福爾摩沙事件簿片尾陳雅琳簽名字跡………………………………………………..81
     表4-1:「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3……………………………………….81
     表4-2:「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6-7………………………………….82
     表4-3:「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9……………………………………….82
     表4-4:「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23…………………………………..83
     表4-5:「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21……………………………………….83
     表4-6:「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1…..………………………………..84
     表4-7:「二二八」事件對應表………………………………………..………………………………….85
     表4-8:「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18…………………………………..86
     表4-9:「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35……………………………………….86
     表4-10:「林義雄滅門血案26年」文本轉騰表--段落40………………………………...87
     圖4-11:福爾摩沙事件簿報導呈現…………………………………………………………………..89
     圖4-12:節目名稱標誌與側標…………………………………………………………………………..90
     圖4-13:雙胞胎黑白合照……………………..…………………………………………………………..91
     圖4-14:雙胞胎彩色合照……………………………………………….………………………………...91
     圖4-15:田秋璟特寫鏡頭一………………………………………………………………………………92
     圖4-16:田秋璟特寫鏡頭二………………………………………………………………………………92
     圖4-17:田秋璟特寫鏡頭三………………………………………………………………………………92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453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集體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電視新聞雜誌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媒體與記憶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文本分析法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深度訪談法zh_TW
dc.title (題名) 當記憶作為一種新聞文本-以新聞雜誌節目『福爾摩沙事件簿』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Transforming memories into media textures-- a case study of news magazine program "Formosa Note"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亞維譯(1996),Barsam, M. Richard著(1992)。《紀錄與真實—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市:允晨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明珂(1993)。〈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1月:6-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王泰俐(2003)。〈從麥克魯漢觀點檢視本土電視新聞研究與雙重文本概念之演變〉。《中華傳播學刊》4:145- 18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牛隆光、林靖芬著(2006)。《透視電視新聞 實務與研究工作談》。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毕然,郭金華譯(2002),Halbwachs著(1992)。《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Babbie, 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八版)。台北市:時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珮慈譯(1996),Aumont, J. & Marie, M.著,《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市:遠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慧卿(1992)。《社會記憶與新聞詮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2007),Welzer著(2001)。《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Durkheim著(1915)。《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市:桂冠。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周慶祥、方怡文(2003)。《新聞採訪寫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正光(2007)。〈從柏格森到阿伯瓦希:論集體記譯本質〉。《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1:147-20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洪蘭譯(2004),Rupp, Rebecca著。《記憶的秘密》。台北:貓頭鷹出版社(城邦)。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翁秀琪(2001)。〈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68:117-1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梁欣如(1993)。《電視新聞神話的解讀》。台北:三民書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依雯(1999)。「三立頻道家族」之經營策略初探:一個收視率意義解讀取向的分析。新聞學研究61:179-22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恩光譯(1991),Seiter, E.著,〈符號學與電視研究〉。《當代》60:20-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張培倫,鄭家瑜譯(2002),Matthew Kieran編(1998)。《媒介倫理》。台北: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春祥(2000)。《媒介記憶與新聞儀式—二二八事件新聞的文本分析(1947-2000)》。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夏春祥(2003)。〈新聞論述與台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75:201-24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玉箴譯(2003),Silverstone, R.著。《媒介概念十六講》。台北市:韋伯文化。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黃新生(1993)。《電視新聞》。台北:遠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清河(1991)。《電視新聞的視覺文化》。台北:電視文化探索學術研討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陳毓麒(2001)。〈電視新聞影音結構與閱聽人理解〉。《廣播與電視》17期:119-14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黃葳威(1993)。〈電視新聞配樂對閱聽人的影響〉。《廣播與電視》1卷3期:67-9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景軍(1995)。〈社會記憶理論與中國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秋季卷12:41-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楊治良、郭力平、王沛、陳寧編著(2001)。《記憶心理學》。台北:五南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董橋(1997)。《英華沉浮錄(六),新聞是歷史的初稿》。明窗出版有限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文琦譯(2005),James L. McGaugh著(2003)。《記憶與情緒-持久的記憶如何形成》。靈鷲山般若基金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鄭郁欣、林佳誼、蔡貝倫譯(2008),Sanders, K.著(2003)。《探究新聞倫理》。台北:韋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蕭阿勤(1997)。〈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35卷1期:247-29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蔡美瑛(1995)。〈議題設定理論之發展:從領域遷徙、理論延展到理論整合〉。《新聞學研究》50:97-1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戴寧(2005)。《武俠片聲音規則之運用—胡金銓《大醉俠》與李安《臥虎藏龍》之比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羅世宏譯(2000),Werner J. Severin, James W. Tankard Jr.著。《傳播理論 起源、方法與運用》。五南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姜雪影譯(1994),Roshco著(1975)。《製作新聞》。遠流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英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Adoni, Hanna & Sherrill Mane (1984). Media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oward an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search.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1:323-3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Berger, John (1978). Ways of Remembering. Camerawork 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arey, J. W. (1989) .Communication as Culture, Boston, MA: Unwin Hyma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Coser, Lewis A.(1992). “Introduction:Maurice Halbwachs 1877-1945”. In Lewis A. Coser(Ed). On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Ekstrom, M.(2002). Epistemologies of TV journalis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ism, Vol.3(3), 259-2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Johnson, T. J. (1995). The Rehabilitation of Richard Nixon: the Media’s Effect on Collective Memory, Garland Publishing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Lippmann, W. (1922/1956)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Harcourt Brac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Quail, Denis (1987).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Beverly Hills, CA: sage.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McManus, J. H. (1995). A market-based modle of news production. Communiction Theory, 5(4): 301-33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Newson, D. & Wollert, J. A. (1988). Media Writing: Preparing Information for the Mass Media (2nd Ed). Belmont, CA: Wadsworth.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udson, M. (August 1986). What time means in a news story. Gannett Center For Media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No.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92). Watergate in American Memory: How We Remember, Forget, and Reconstruct the Past. New York: Basic Book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chwartz, Barry(1982). The Social Context of Commemoration: A Study in Collective Memory. Social Forces, 61(2): 374-40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91). Social Change and Collective Memory: The Democratization of George Washingt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56(2):221-23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Sontag, Susan (1997). On Photography. New York: Farra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Tota, Anna Lisa (2003). Collective Memorues at“Work” : The Public Remembering of Contested pasts. In Fredrik Engelstad(Ed). Comparative studies of culture and power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Boston, Mass: JAI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Van Dijck, J. (2004). Mediated memories: Personal cultural memory as object of cultural analysis. Journal of Media and Culture Studies, Vol.18(2), 261-2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elizer, B. (1992). Covering the Body: The Kennedy assassination, the Media, and the Shaping of Collective Mem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Zerubavel, Yael (1995). Recover root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making of Israeli national tradi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網路資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吳秉嵩(2005)。〈陳雅琳「福爾摩沙事件簿」做出名氣,觀眾想買DVD收藏。〉,(2005年10月18日),《星報》。取自http://udn.co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順德(2007年5月9日)。〈新聞局:責在三立 違約扣款〉,《聯合報》。取自: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ccu.edu.tw:8090/library/。上網日期:2008年11月11日。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廣電基金會(2006)。「2006年度優良電視節目」名單新聞稿,(2006年12月15日),取自 廣電基金網址:www.bdf.org.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創市際(2005)。「2005. 3台灣地區媒體及媒體使用基礎調查」,(2008年6月14日),取自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crossmedia_200503_1.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公開資訊觀測站網址http://newmops.tse.com.tw/。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四、報章雜誌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李志德(2007)。〈三立228報導造假—系列特別報導移花接木 將國軍在上海處決共產黨畫面 指為基隆港屠殺紀實〉,(2007年5月8日)。《聯合報》,頭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余麗姿(2008)。〈股權之爭落幕,經營不變色,每股65元,林昆海買回三立17%股權〉。(2008年2月6日),《經濟日報》,A3版,今日焦點。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何孟奎,余麗姿(2007)。〈蔡正元:代每買家 洽購三立股權 每股出價65元承購港商持有17%股權 三立避免藍綠爭議 擬以每股45元優先買回〉。(2007年11月22日),《經濟日報》,A10版,綜合新聞。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