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產出-學位論文

文章檢視/開啟

書目匯出

Google ScholarTM

政大圖書館

引文資訊

TAIR相關學術產出

題名 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
A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作者 林君頻
Lin,Chun-Pin
貢獻者 吳豐祥
林君頻
Lin,Chun-Pin
關鍵詞 中國大陸
產學合作
科技開發部
校辦企業
科技園
日期 2006
上傳時間 11-九月-2009 17:46:12 (UTC+8)
摘要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日新月異要求企業必須擁有能技術創新的能力,以加快成果轉化,縮短生產週期。而國家科學研究主要來自於大學,正因如此的情況,使的企業與大學之間的互動合作關係越來越重要。
     也是大學不再只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科技的研發與創新也越來越被凸顯,所以。大學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能否把提高技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是衡量一所大學辦的如何的重要指標之一。
     大學除了保持基礎研究的基本水準之外,還需要考量優先及實用的領域研究,以配合國家競爭力發展,及新科技的迅速發展。需要考量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新技術將大學所研究成果,及時的化為實用性的產品與技術。大學若能和產業互惠互利,使得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相互協調發展。提高知識訊息的開創、轉化、傳播和應用,將能帶動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在瞭解:1、中國大陸在產學合作進行過程中,政策的影響為何?政策應如何施行(輔助)何種措施,以提升產學合作互動?2、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主要的功用與功能為何?又該輔助何種措施提高教授與企業的交流互動?3、中國大陸大學在產學合作中,智慧財產權與成果是如何規定與分配?4、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內含校辦企業、科技園)與中國大陸的大學之間關係為何?又是如何互動的?
     本研究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與質性化研究法,實際深度訪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三所大學,透過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執行的人員、學校的研發處,配合相關次級資料蒐集與整理。瞭解實際運作過程中,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 中國大陸政策的頒佈與資金補助,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效果顯著,每年的國家的重大計劃研究方向對於學校研究亦有影響。大學產學合作除了受中央政府政策影響之外,各地區的省市政府補助與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 中國大陸大學在老師績效評量上,以論文創新與論文數量為主要評判標準,目前對於產學合作成效只保持支持態度,但未加入績效考核之中。大學對於校內教師的就成果與技術發展,直接影響產學合作推動力,因為瞭解校內教師的成果與技術,在企業推廣中是很重要的關鍵。
     三、 中國大陸大學制訂各校科技政策,以中央發佈的國家科技政策及省市政府制訂的科技政策為指標與引導,進而達到相同依歸的目的。大學的產學合作的成效,也會受到大學本身的背景影響,因為校內的學院種類會影響與企業相關的程度。
     四、 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主要是幫教師建立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樑,替教授找產業化的出入、替企業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並且參與簽訂合同、申請國家與地方政府基金等項目。
     五、 產學合作中,成果分配的多寡與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直接影響產學合作的效益,老師參與動機受成果分配影響,所以中國大陸大學一般都會給予老師很大的使用權利金空間,提高老師參與產學合作動機。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攸關學校與企業互動的動機,為使學校能有效使用研究技術,凡是屬於學校職務發明,智慧財產權皆歸屬學校。
     六、 校辦企業改制後由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負責管理,而大學不再直接管理校辦企業,也不為企業的直接股東,但大學為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的最大的股東,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為校辦企業的股東,以這樣的管理方式免除大學承擔企業風險,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中的高層大多由大學派人擔任。
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大綱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產學合作的探討 5
     第二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起源與發展 26
     第三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模式與運作機制 33
     第四節 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發展與運作 46
     第五節 中國大陸科技園發展與運作 49
     第六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問題 52
     第七節 本章小結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
     第三節 資料收集 6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8
     第四章 個案研究 70
     第一節 北京大學個案分析 70
     第二節 清華大學個案分析 87
     第三節 上海交通大學個案分析 99
     第四節 個案彙整 11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17
     第一節 大學規範與架構 117
     第二節 大學科技開發部 125
     第三節 大學資產經營管理公司 130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8
     附錄一 148
參考文獻 一、 英文文獻
1. Berman, Evan (1990). “R&D Consortia: impact on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 Blackman, C., & Segal, N. (1992).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Encyclopaedia oh Higher Eduaction. pp. 934-946.
3. Bloedon, R. V. & Stockes, D. R. (1994). “Mak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
4. Bottge, B. and Osterman, L.,(1998), “Bring the workplace to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 55, Issue 8 76-77.
5. Chen, E. Yegin (1994).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t in Hong Kong”. Technovation.
6. Chen, K. T. (1990). “Harnessing University Research for Competitiveness”, Industry Support. IEEE September. V.27, No.10.
7. Daft, Richard and Lengel, Robert, (1984). “Information Richness : A new Appor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Barry Staw and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pp. 191-233.
8. Deuth, J. M., (1997). “Get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Right”. Technology Review, May/Jun 91. Vol. 94. Issue 4. pp.56.
9. Donald, H., (1992). “Schools and business : a new partnership”. Paris : OECD.
10. Elsevier, (1989).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R&D Cooperation”, Technovation, 9, pp. 161-168.
1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3),國科會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績效評量研究計畫,國科會
18. 行政院經濟部(2003),經濟部計數處93年度業務報告,經濟部
19. 何雅麗(2004),中國大陸產學研就合作體制之研究-以北京大學之校辦產業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20. 吳亞君(2001),航太科技教育產學聯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1. 吳宜興(2000),教育產業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22. 吳榕峰(1986),制訂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之研究,師大碩士論文
23. 吳豐祥(1998),產學合作創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臺北
24. 吳豐祥(2000),「我國企業與大學研發合作之探討研究-產學雙方觀點」,第九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暨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
25. 吳豐祥(2000),「產學合作創新與其相管政策之探討,專題:科技發展政策報導」,國科會科資中心電子期刊,SR8901期,
26. 吳豐祥(2002),「突破性創新點子與創業過程知識場分析初探-以液晶顯示器為例」,2002第六屆科際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東吳大學,台北
68. 陳淑敏(2000),大陸地區大學與企業合作之研究-以南京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大陸研究組碩士論文
27. 李仁芳(1998),「合作研發與國家創新系統,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第13卷,第2期
28. 李仁芳(1998),「產學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臺北:國科會
29. 李仁芳(1998),「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臺北:國科會
30. 李正元(2000),「產學研結合地歷史回顧及發展對策」,教育經濟專輯
31.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証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32. 李晉三(1999),加強產學研合作、迎接知識經濟挑戰,交通高教研究
33. 李桂芬(1996),「歐盟教改白皮書-終身學習」,天下雜誌,第十六期,
34. 杜作潤、廖文武(2003)編,高等教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5. 杜瑞澤(1996),「產學合作於設計教育之重要性研究」,工業設計,第25卷,第2期,臺北:頁2-4,
36. 沈麗容(2003),中國企業生存的第四要素,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69.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37. 谷家恆、張一蕃、楊啟航、彭游、孫思源(1998),「由全面品質管理理念探討技職教育與產業界配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2),1-15
38. 谷照明(2001),走出危機,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
39. 周秉澄(2000),校園經濟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0. 孟繼洛(1990),「工專產學合作的探討」,公職雙月刊,12(3),17-19
41. 孟繼洛(2003),「產學合作教育新思維」,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P.17-20
42. 林明煌(2000),中國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結構功能評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43. 林炎旦(1995),「產官學合作培育人才之策略」,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主辦:1995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193-200
44.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45. 林梅清(1991),影響公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6.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P.32-35,
70. 陳鴻慶(2001),「產學合作的具體作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1,P.57-61
47. 林騰蛟(2005),中國大陸大學產學合作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48. 武書連(2007),挑大學選專業-2007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
49. 邱邦洋(2005),影響產學合作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
50. 姚君和(2002),「走產學研結合道路,促進教育和經濟的緊密結合」,九時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北京示範大學出版社
51. 姚志華(1995),中國高等院校校辦產業研究,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2. 洪偉盛(2004),高等技職校院與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因素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
53. 范德清、金石、榮泳霖、白洪烈(2003),「創辦大學科技園,加速高技術產業化」,高教文摘
54. 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台北市:華泰
55. 馬陵(2001),新太陽:教育經濟化,北京:新華出版社
56. 崔英德、郭建維、蔡立彬(2001),「論產學聯合及新機制」,廣東工業大學學報
71. 陳曦、萬林、拾景炎(2002),「論產學研結合創新模式」,楊州大學學報
57. 康自立(1998),「加強企業與科技院校產學合作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
58. 張錦東(2003),「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加強高等學校的產學研結合」,北京化工大學學報
59. 張鐵明(2002),「教育產業論:教育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新視角」,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60. 莊寧、楊小鵬(2005),大學科技園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社會出版社
61. 郭建如(2001),北京大學校辦科技企業校企關係研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62. 郭楊騫(2000),中國大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關鍵因素之研究-以位於上海、南京、合肥、西安的大學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論文
63. 郭楊騫(2001),中國大陸科技產業與高等院校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位於上海、南京、合肥、西安大學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
64. 陳立昕(1999),知識經濟時代的智慧財產權管理-科技業產學研合作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65. 陳列(1998),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66.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圖書公司,
72. 曾建國、陳光(2003),「淺議大學與科技園的關係」,高教文摘
67. 陳彬(2002),知識經濟與大學辦學模式改革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73. 曾銘深(1999),「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
74. 曾鑫城(1990),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譏笑關鍵因素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
75. 程豔旗、王繩兮、胡建雄(2002),「產學研發展新階段」,研究與發展管理
76. 項維新、吳豐祥(2001),「大處產學合作整體觀」,經濟部頭術處
77. 馮丹白(1996),「產學合作培育工業技術人力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科會
11. Fusfeld, H. and Haklisch, Carmela S.(1987). “Collaboraive Industri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echnovation. 5.
78. 黃敏如(1999),台灣研發體系之探討-產學合作知識擴展現況之研究,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79. 催保璐、徐文海(1996),發展大學校辦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
80. 楊益昇(2002),「加拿大合作研發機制初探與我國相關政策措施(上)」,科技法律透析,pp.16-27
81. 溫肇東(1997),「台灣創業育成中心發展與問題」,第三屆服務業管理研討會,台北市:政大
82.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83.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84. 廖盈琪(2003),「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科技發展標竿,3(4),1-10,
85. 熊志翔(2002),高等教育制度創新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86. 劉智運(2001),淺論大學產學研結合新發展,江蘇高教
87. 劉須群、陳星(2002),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綜述,江西社會科學
12. Geisler, E&A Rubenstein,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 link &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New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nes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p. 43-62.
88. 劉錦龍(1983),「企業如何與學術研究機構結合從事研究發展」,臺北: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
89. 劉錦龍(1983),「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如何結合從事研究發展」,全國工業總會報告
90. 蔣景華(1991),中國大學校辦產業手冊,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
91. 蔡明義(2000),企業技術能力發展與產學合作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92. 蔡國彥(2004),我國產學合作創新之個案研究-以大學實驗室的觀點,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3. 鄭仲興、吳豐祥(2001),大陸校辦企業研究初探,經濟部技術處(ITIS)
94. 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之探討」,技職雙月刊,第31期,
95. 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六十期,pp.12-14
96. 賴致行(2002),影響不同人格特質教授參與產學合作意願之因素的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7. 戴晚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35-59
13. Geisler, E., and Rubenstein, A.,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lbert Link & Gregory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Kluwa Academic Publishers.
98. 謝開勇(2003),大學產學相互關係及其模式選擇,四川工業學院學院
99. 謝開勇、趙邦友、張禮達、王曉章(2002),論大學產學研及其運行機制,科學學研究所
100. 魏哲和(1999),「企業與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
101. 嚴以振(2002),關於推進產學合作若干認識,中共福建省委黨學報
102. 鐘杏雲(2003),中國高等教育的產業化發展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
103. 顧志芳(2001),「淺析產學研結合模式探析」,四川大學學報
三、 參考網頁
1. 上海交通大學(2007),http://www.sjtu.edu.cn/
2. 中國大學科技園信息網(2005),「眼光、奉獻與收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園總經理錢陣英」http://www.cuspa.org.cn/cuspa2005/article/20050511/20050511001249_1.xml
3. 中國民辦教育網(2003),「教育產業化:路在何方」,http://www.edu.cn/20010823/207342.shtml
14. Geisler, E., Furino, A. and Kiresuk, T. J., (1991). “Toward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 38. No. 2. pp.136-14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7),http://www.most.gov.cn/
5. 北大科技園(2007),http://www.pkusp.com.cn/index.jsp
6. 北京大學(2007),http://www.pku.edu.cn/
7.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2007),http://kjcy.pku.edu.cn/
8. 吳潯(2001),國際大學城概覽,http://www.edu.cn/20011015/3005045.shtml
9. 周濟(2003),「2003-2004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回顧及展望」,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jiaoyu/1053/2282483.html
10.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207.htm
11. 清大科技園(2007),http://www.thsp.com.cn/gywm.asp?nodeid=54
12. 清華大學(2007),http://www.tsinghua.edu.cn/qhdwzy/index.jsp
13.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2007),http://www.thholding.com.cn/
15. Hans, C. (1987).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SMS enterprises”. Technovation, June,78-85.
14. 戴肇洋(2000),「協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體質強化競爭力」,全國經濟發展會議,http://news.cepd.gov.tw/EcoDev/Default.htm
16. Inghan, M. & Mothe, C., (1998). “Japa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17. Lin, W. and Davis, M., (1997). “Partnerships with industry-critical for academic business departments”, Business Education Forum, 21-23.
18. Lois, Peters and Fusfed H., (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lat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
19. OECD (1999). “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
20. Okubo, Y. and C. Sjoberg.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Indust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Swedn”, Resaerch Policy, Vol. 29, 2000, pp. 81-98.
21. Peters,L, & Fusfeld,H.(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US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22. Rahm, D, Bozeman Barry, and Crow, Michael (1998).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Roles of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al R&D Laborator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p. 969-978.
23. Ruth, S. K., (1996). “Classroom Strategies: The Methodology of Business Eduaction”. Successful business alliance. 34. 10-23.
24. Santoro, M. D., (2000). “Success Breeds Suc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2). pp. 255
25. Sen, Falguni Rubenstein, A, (1989). “External Technology and In-House R&D’s Facilitative Rol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6.
26. Surmney, L. W. (1989). “Role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U.S Competi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Bitennial University-Government-Industry Microelectronics Symposium”, Westborough, MA, USA.
27. Timpaue, M.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 Nassp,29-32.
28. Valentin, E.M.M. (2000),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 benefits and obstacl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4(3), 165-172.
29. Van de Ven Andrew and Rogers, Everett, (1988). “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5, No5, pp. 532-651.
30. Vedovello, C., (1998). “Firm’s R&D Activity and Intensity and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Partnership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8(3), pp. 215-226.
31. Wainwright, M. S. (1988). “Industr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Cooperative Program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Australia, V.13. No.2.
二、 中文文獻
1. 中國大學校辦產業協會(編)(1998),「校辦產業政策法規選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七版
3. 王玉昆(1995),發展校辦產也方針不動搖,中小學管理
4. 王玉昆(1998),教育經濟學,北京:華文出版社
5. 王愉淵(1998),「產學合作資源更豐沛-理論實務聯手打天下」,卓越雜誌,1998年3月號,P.78-82
6. 史秋衡(2002),高等教與產業的特殊性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7. 左健民(2003),產學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高等教育
8. 左健民、張麗娟(2002),產學合作的教育比較研究,江蘇高教
9. 由長延、陳熐犀(1999),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背景、回顧、特色,黑龍江高教研究
10. 石火學(2000),產學研結合典型模式述評,高等教育研究
11. 任彰雄(2004),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
12. 任彰雄(2004),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3. 江秀聰(1984),在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施現況分析」,技術學刊,15(1),139-148
1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科學技術年鑑,國科會
1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科計畫國家宏圖,國科會
描述 碩士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
94359014
95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359014
資料類型 thesis
dc.contributor.advisor 吳豐祥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林君頻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Lin,Chun-Pinen_US
dc.creator (作者) 林君頻zh_TW
dc.creator (作者) Lin,Chun-Pinen_US
dc.date (日期) 2006en_US
dc.date.accessioned 11-九月-2009 17:46:12 (UTC+8)-
dc.date.available 11-九月-2009 17:46:12 (UTC+8)-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11-九月-2009 17:46:12 (UTC+8)-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G0094359014en_US
dc.identifier.uri (URI)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376-
dc.description (描述) 碩士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科技管理研究所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4359014zh_TW
dc.description (描述) 95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日新月異要求企業必須擁有能技術創新的能力,以加快成果轉化,縮短生產週期。而國家科學研究主要來自於大學,正因如此的情況,使的企業與大學之間的互動合作關係越來越重要。
     也是大學不再只是培養人才的地方,科技的研發與創新也越來越被凸顯,所以。大學能否把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結合起來,能否把提高技術水平與創造經濟效益結合起來,是衡量一所大學辦的如何的重要指標之一。
     大學除了保持基礎研究的基本水準之外,還需要考量優先及實用的領域研究,以配合國家競爭力發展,及新科技的迅速發展。需要考量如何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新技術將大學所研究成果,及時的化為實用性的產品與技術。大學若能和產業互惠互利,使得教學、科研、生產三者相互協調發展。提高知識訊息的開創、轉化、傳播和應用,將能帶動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主要在瞭解:1、中國大陸在產學合作進行過程中,政策的影響為何?政策應如何施行(輔助)何種措施,以提升產學合作互動?2、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主要的功用與功能為何?又該輔助何種措施提高教授與企業的交流互動?3、中國大陸大學在產學合作中,智慧財產權與成果是如何規定與分配?4、資產經營管理公司(內含校辦企業、科技園)與中國大陸的大學之間關係為何?又是如何互動的?
     本研究研究方法採用個案研究法與質性化研究法,實際深度訪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三所大學,透過訪談大學在產學合作執行的人員、學校的研發處,配合相關次級資料蒐集與整理。瞭解實際運作過程中,並獲得以下結論:
     一、 中國大陸政策的頒佈與資金補助,對於產學合作的影響效果顯著,每年的國家的重大計劃研究方向對於學校研究亦有影響。大學產學合作除了受中央政府政策影響之外,各地區的省市政府補助與政策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二、 中國大陸大學在老師績效評量上,以論文創新與論文數量為主要評判標準,目前對於產學合作成效只保持支持態度,但未加入績效考核之中。大學對於校內教師的就成果與技術發展,直接影響產學合作推動力,因為瞭解校內教師的成果與技術,在企業推廣中是很重要的關鍵。
     三、 中國大陸大學制訂各校科技政策,以中央發佈的國家科技政策及省市政府制訂的科技政策為指標與引導,進而達到相同依歸的目的。大學的產學合作的成效,也會受到大學本身的背景影響,因為校內的學院種類會影響與企業相關的程度。
     四、 中國大陸大學的科技開發部,主要是幫教師建立與企業間的溝通橋樑,替教授找產業化的出入、替企業解決技術上的問題。並且參與簽訂合同、申請國家與地方政府基金等項目。
     五、 產學合作中,成果分配的多寡與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直接影響產學合作的效益,老師參與動機受成果分配影響,所以中國大陸大學一般都會給予老師很大的使用權利金空間,提高老師參與產學合作動機。智慧財產權的分配,會攸關學校與企業互動的動機,為使學校能有效使用研究技術,凡是屬於學校職務發明,智慧財產權皆歸屬學校。
     六、 校辦企業改制後由資產經營管理公司負責管理,而大學不再直接管理校辦企業,也不為企業的直接股東,但大學為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的最大的股東,而資產經營管理公司為校辦企業的股東,以這樣的管理方式免除大學承擔企業風險,且資產經營管理公司中的高層大多由大學派人擔任。
zh_TW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大綱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產學合作的探討 5
     第二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起源與發展 26
     第三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模式與運作機制 33
     第四節 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發展與運作 46
     第五節 中國大陸科技園發展與運作 49
     第六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問題 52
     第七節 本章小結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
     第三節 資料收集 6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8
     第四章 個案研究 70
     第一節 北京大學個案分析 70
     第二節 清華大學個案分析 87
     第三節 上海交通大學個案分析 99
     第四節 個案彙整 11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17
     第一節 大學規範與架構 117
     第二節 大學科技開發部 125
     第三節 大學資產經營管理公司 130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8
     附錄一 148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3
     第四節 研究大綱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產學合作的探討 5
     第二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起源與發展 26
     第三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模式與運作機制 33
     第四節 中國大陸校辦企業發展與運作 46
     第五節 中國大陸科技園發展與運作 49
     第六節 中國大陸產學合作問題 52
     第七節 本章小結 5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62
     第三節 資料收集 6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68
     第四章 個案研究 70
     第一節 北京大學個案分析 70
     第二節 清華大學個案分析 87
     第三節 上海交通大學個案分析 99
     第四節 個案彙整 111
     第五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117
     第一節 大學規範與架構 117
     第二節 大學科技開發部 125
     第三節 大學資產經營管理公司 130
     第六章 結論和建議 13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35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36
     參考文獻 138
     附錄一 148
zh_TW
dc.language.iso en_US-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94359014en_US
dc.subject (關鍵詞) 中國大陸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產學合作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技開發部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校辦企業zh_TW
dc.subject (關鍵詞) 科技園zh_TW
dc.title (題名) 中國大陸的產學合作之研究-以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為例zh_TW
dc.title (題名) A Study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en_US
dc.type (資料類型) thesisen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一、 英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Berman, Evan (1990). “R&D Consortia: impact on Competitiveness”,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Blackman, C., & Segal, N. (1992). “Industry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Encyclopaedia oh Higher Eduaction. pp. 934-94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Bloedon, R. V. & Stockes, D. R. (1994). “Making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ve research succeed”.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7(2), 44-4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Bottge, B. and Osterman, L.,(1998), “Bring the workplace to classroo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Vol. 55, Issue 8 76-7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Chen, E. Yegin (1994). “The Evaluation of University-Industry Technologt in Hong Kong”. Technov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Chen, K. T. (1990). “Harnessing University Research for Competitiveness”, Industry Support. IEEE September. V.27, No.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Daft, Richard and Lengel, Robert, (1984). “Information Richness : A new Apporach to Managerial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Barry Staw and L. Cummings (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6. pp. 191-23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Deuth, J. M., (1997). “Get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Right”. Technology Review, May/Jun 91. Vol. 94. Issue 4. pp.5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Donald, H., (1992). “Schools and business : a new partnership”. Paris : OECD.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Elsevier, (1989). “Motivations and Obstacles To R&D Cooperation”, Technovation, 9, pp. 161-16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3),國科會產學合作與技術移轉績效評量研究計畫,國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行政院經濟部(2003),經濟部計數處93年度業務報告,經濟部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何雅麗(2004),中國大陸產學研就合作體制之研究-以北京大學之校辦產業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吳亞君(2001),航太科技教育產學聯盟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吳宜興(2000),教育產業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吳榕峰(1986),制訂我國技術及職業教育法之研究,師大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吳豐祥(1998),產學合作創新的機會與挑戰,第七屆產業管理研討會,臺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吳豐祥(2000),「我國企業與大學研發合作之探討研究-產學雙方觀點」,第九屆中華民國管理教育研討會暨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吳豐祥(2000),「產學合作創新與其相管政策之探討,專題:科技發展政策報導」,國科會科資中心電子期刊,SR890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吳豐祥(2002),「突破性創新點子與創業過程知識場分析初探-以液晶顯示器為例」,2002第六屆科際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東吳大學,台北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8. 陳淑敏(2000),大陸地區大學與企業合作之研究-以南京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大陸研究組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李仁芳(1998),「合作研發與國家創新系統,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第13卷,第2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李仁芳(1998),「產學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臺北:國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李仁芳(1998),「產學研合作創新與國家競爭力」,臺北:國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李正元(2000),「產學研結合地歷史回顧及發展對策」,教育經濟專輯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李秋緯(2003),我國產學合作的影響因素之實証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2. 李晉三(1999),加強產學研合作、迎接知識經濟挑戰,交通高教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3. 李桂芬(1996),「歐盟教改白皮書-終身學習」,天下雜誌,第十六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4. 杜作潤、廖文武(2003)編,高等教育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5. 杜瑞澤(1996),「產學合作於設計教育之重要性研究」,工業設計,第25卷,第2期,臺北:頁2-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6. 沈麗容(2003),中國企業生存的第四要素,北京圖書館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9. 陳雪玉(1987),「個案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7. 谷家恆、張一蕃、楊啟航、彭游、孫思源(1998),「由全面品質管理理念探討技職教育與產業界配合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6(2),1-1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8. 谷照明(2001),走出危機,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9. 周秉澄(2000),校園經濟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0. 孟繼洛(1990),「工專產學合作的探討」,公職雙月刊,12(3),17-1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1. 孟繼洛(2003),「產學合作教育新思維」,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6,P.17-2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2. 林明煌(2000),中國北京大學行政組織結構功能評析,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3. 林炎旦(1995),「產官學合作培育人才之策略」,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主辦:1995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P.193-20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4. 林炎旦(1997),專科學校建教合作策略內含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5. 林梅清(1991),影響公職教師支援企業界研究發展關鍵因素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6. 林清和(1994),「產學合作之特色」,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3,P.32-3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0. 陳鴻慶(2001),「產學合作的具體作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1,P.57-6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7. 林騰蛟(2005),中國大陸大學產學合作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8. 武書連(2007),挑大學選專業-2007高考志願填報指南,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9. 邱邦洋(2005),影響產學合作績效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0. 姚君和(2002),「走產學研結合道路,促進教育和經濟的緊密結合」,九時年代中國教育改革大潮叢書,北京示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1. 姚志華(1995),中國高等院校校辦產業研究,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2. 洪偉盛(2004),高等技職校院與企業參與產學合作因素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3. 范德清、金石、榮泳霖、白洪烈(2003),「創辦大學科技園,加速高技術產業化」,高教文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4. 徐作聖(1999),全球化科技政策與企業經營,台北市:華泰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5. 馬陵(2001),新太陽:教育經濟化,北京:新華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6. 崔英德、郭建維、蔡立彬(2001),「論產學聯合及新機制」,廣東工業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1. 陳曦、萬林、拾景炎(2002),「論產學研結合創新模式」,楊州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7. 康自立(1998),「加強企業與科技院校產學合作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8. 張錦東(2003),「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加強高等學校的產學研結合」,北京化工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9. 張鐵明(2002),「教育產業論:教育與經濟增長關係的新視角」,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0. 莊寧、楊小鵬(2005),大學科技園的建設與發展,中國社會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1. 郭建如(2001),北京大學校辦科技企業校企關係研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2. 郭楊騫(2000),中國大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績效關鍵因素之研究-以位於上海、南京、合肥、西安的大學為例,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3. 郭楊騫(2001),中國大陸科技產業與高等院校互動關係之研究-以位於上海、南京、合肥、西安大學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經濟貿易組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4. 陳立昕(1999),知識經濟時代的智慧財產權管理-科技業產學研合作之研究,政治大學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5. 陳列(1998),市場經濟與高等教育: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6. 陳伯璋(1989),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圖書公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2. 曾建國、陳光(2003),「淺議大學與科技園的關係」,高教文摘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7. 陳彬(2002),知識經濟與大學辦學模式改革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3. 曾銘深(1999),「OECD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作法」,經濟情勢暨評論,第五卷第三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4. 曾鑫城(1990),影響大學與民間企業技術合作譏笑關鍵因素之研究,政大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5. 程豔旗、王繩兮、胡建雄(2002),「產學研發展新階段」,研究與發展管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6. 項維新、吳豐祥(2001),「大處產學合作整體觀」,經濟部頭術處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7. 馮丹白(1996),「產學合作培育工業技術人力策略之研究」,臺北:國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Fusfeld, H. and Haklisch, Carmela S.(1987). “Collaboraive Industrial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Technovation. 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8. 黃敏如(1999),台灣研發體系之探討-產學合作知識擴展現況之研究,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9. 催保璐、徐文海(1996),發展大學校辦產業的理論與實踐,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0. 楊益昇(2002),「加拿大合作研發機制初探與我國相關政策措施(上)」,科技法律透析,pp.16-27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1. 溫肇東(1997),「台灣創業育成中心發展與問題」,第三屆服務業管理研討會,台北市:政大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2.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3.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心理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4. 廖盈琪(2003),「產學合作之創新分析」,科技發展標竿,3(4),1-10,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5. 熊志翔(2002),高等教育制度創新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6. 劉智運(2001),淺論大學產學研結合新發展,江蘇高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7. 劉須群、陳星(2002),產學研合作問題研究綜述,江西社會科學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Geisler, E&A Rubenstein,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 link &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New Strategies for Competitiveness, New York: ST. Martin Press, pp. 43-6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8. 劉錦龍(1983),「企業如何與學術研究機構結合從事研究發展」,臺北:崇德工業發展基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9. 劉錦龍(1983),「企業與學術研究機構如何結合從事研究發展」,全國工業總會報告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0. 蔣景華(1991),中國大學校辦產業手冊,四川: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1. 蔡明義(2000),企業技術能力發展與產學合作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2. 蔡國彥(2004),我國產學合作創新之個案研究-以大學實驗室的觀點,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3. 鄭仲興、吳豐祥(2001),大陸校辦企業研究初探,經濟部技術處(ITI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4. 蕭錫錡(1994),「我國工業教育建教合作之探討」,技職雙月刊,第31期,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5. 蕭龍生(2000),「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的角色及定位」,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第六十期,pp.12-1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6. 賴致行(2002),影響不同人格特質教授參與產學合作意願之因素的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7. 戴晚霞(2000),「新世紀高等教育的展望:回顧與前瞻」,教育研究集刊,44,35-59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Geisler, E., and Rubenstein, A., (1989). “University-Industry Relations: A Review of Major Issues”. In Albert Link & Gregory Tassey (eds). Cooperative Research & Development. Kluwa Academic Publisher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8. 謝開勇(2003),大學產學相互關係及其模式選擇,四川工業學院學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9. 謝開勇、趙邦友、張禮達、王曉章(2002),論大學產學研及其運行機制,科學學研究所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0. 魏哲和(1999),「企業與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改革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1. 嚴以振(2002),關於推進產學合作若干認識,中共福建省委黨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2. 鐘杏雲(2003),中國高等教育的產業化發展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3. 顧志芳(2001),「淺析產學研結合模式探析」,四川大學學報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三、 參考網頁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上海交通大學(2007),http://www.sjtu.edu.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中國大學科技園信息網(2005),「眼光、奉獻與收益:訪問上海交通大學科技園總經理錢陣英」http://www.cuspa.org.cn/cuspa2005/article/20050511/20050511001249_1.x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中國民辦教育網(2003),「教育產業化:路在何方」,http://www.edu.cn/20010823/207342.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Geisler, E., Furino, A. and Kiresuk, T. J., (1991). “Toward a Conceptual Model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Success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V. 38. No. 2. pp.136-14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2007),http://www.most.gov.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北大科技園(2007),http://www.pkusp.com.cn/index.j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北京大學(2007),http://www.pku.edu.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2007),http://kjcy.pku.edu.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吳潯(2001),國際大學城概覽,http://www.edu.cn/20011015/3005045.s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周濟(2003),「2003-2004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回顧及展望」,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BIG5/jiaoyu/1053/2282483.html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教育部(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ECRETARY/EDU8354001/2003/discuss/207.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清大科技園(2007),http://www.thsp.com.cn/gywm.asp?nodeid=54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清華大學(2007),http://www.tsinghua.edu.cn/qhdwzy/index.jsp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2007),http://www.thholding.com.c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Hans, C. (1987).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university to SMS enterprises”. Technovation, June,78-8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戴肇洋(2000),「協助中小企業改善經營體質強化競爭力」,全國經濟發展會議,http://news.cepd.gov.tw/EcoDev/Default.htm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Inghan, M. & Mothe, C., (1998). “Japanes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7. Lin, W. and Davis, M., (1997). “Partnerships with industry-critical for academic business departments”, Business Education Forum, 21-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8. Lois, Peters and Fusfed H., (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lattionships”.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S.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9. OECD (1999). “Managing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Paris.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0. Okubo, Y. and C. Sjoberg.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Industrial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 in Swedn”, Resaerch Policy, Vol. 29, 2000, pp. 81-9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1. Peters,L, & Fusfeld,H.(1982). “University-industry research relationships”. US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2. Rahm, D, Bozeman Barry, and Crow, Michael (1998). “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Competitiveness: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Roles of University and Governmental R&D Laboratori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pp. 969-97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3. Ruth, S. K., (1996). “Classroom Strategies: The Methodology of Business Eduaction”. Successful business alliance. 34. 10-23.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4. Santoro, M. D., (2000). “Success Breeds Success: The Linkage between Relationship Intensity and Tangible Outcomes in 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Venture”. 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11(2). pp. 255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5. Sen, Falguni Rubenstein, A, (1989). “External Technology and In-House R&D’s Facilitative Rol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6. Surmney, L. W. (1989). “Role of University,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Co-operation in Research U.S Competitiveness,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Bitennial University-Government-Industry Microelectronics Symposium”, Westborough, MA, USA.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7. Timpaue, M. (1983). “Private sector. Initiatives in Education”, Nassp,29-3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8. Valentin, E.M.M. (2000),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A framework of benefits and obstacles”. Industry & Higher Education, 14(3), 165-17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9. Van de Ven Andrew and Rogers, Everett, (1988). “Innovations and Organiz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vol.15, No5, pp. 532-651.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0. Vedovello, C., (1998). “Firm’s R&D Activity and Intensity and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Partnership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58(3), pp. 215-226.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1. Wainwright, M. S. (1988). “Industry-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Cooperative Program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Australia, V.13. No.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二、 中文文獻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學校辦產業協會(編)(1998),「校辦產業政策法規選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2.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第七版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3. 王玉昆(1995),發展校辦產也方針不動搖,中小學管理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4. 王玉昆(1998),教育經濟學,北京:華文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5. 王愉淵(1998),「產學合作資源更豐沛-理論實務聯手打天下」,卓越雜誌,1998年3月號,P.78-82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6. 史秋衡(2002),高等教與產業的特殊性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7. 左健民(2003),產學合作的動力機制研究,高等教育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8. 左健民、張麗娟(2002),產學合作的教育比較研究,江蘇高教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9. 由長延、陳熐犀(1999),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的背景、回顧、特色,黑龍江高教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0. 石火學(2000),產學研結合典型模式述評,高等教育研究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1. 任彰雄(2004),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2. 任彰雄(2004),產學合作管理機制之探索性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3. 江秀聰(1984),在我國行政機關研究發展單位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4. 江義平(2000),「以產學合作模式發展技術人力資源之研究-台灣省職業學校產學合作實施現況分析」,技術學刊,15(1),139-148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5.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1997),中華民國八十六年科學技術年鑑,國科會zh_TW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16.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3),中華民國科技白皮書-科計畫國家宏圖,國科會zh_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