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于卓民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葉冠義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葉冠義 | zh_TW |
dc.date (日期) | 2005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2-九月-2009 12:52:20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2-九月-2009 12:52:20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2-九月-2009 12:52:20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929321101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0786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碩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2932110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4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新產品開發與研究為企業創造企業價值的重要策略之一,在面對電信加值服務產品急遽變化的特性下,唯有以積極的創新精神,不斷研發新的技術、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才能為企業創造出更高價值。然而新產品開發的過程繁瑣,牽涉到的單位眾多,加以各產業特性不同,其影響之因素也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其成功的關鍵因素及導致失敗的因素。 本研究以新產品開發的主要構面,結合新產品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形成一個針對電信加值新產品的開發模式。希望以簡單的模式,指引新產品開發的目標與路徑,並提供產業界成為開發新產品的策略思考工具。 本研究以個案訪談的方式,分享產業專家對電信加值新產品開發的經驗,並分以同公司或不同公司間成功、失敗之案例進行交叉比對,來驗證所歸納之成功、失敗模式中之關鍵因素具周延性,經由三個分屬台灣及中國的個案公司分析探討,本研究可以歸納下述幾個結論與建議 : (1) 適時切入市場,服務一旦熱絡後加入者眾,但領先族群括分了大部分收益,後面80%的廠商追逐僅剩的20%營收。 (2) 建立上下游良好的關係才能取得產品的快速上架、行銷資源,跟下游的內容供應商上保持良好關係,才能有好的內容獨家使用權。 (3) 建立專業的產品品牌與形象可以在數以千計的服務中脫穎而出。 (4) 建立特殊行銷通路讓新產品大量曝光! (5) 不斷以活動促銷來刺激目標客戶,不斷的提醒用戶你的產品特殊有趣之處,用使用者分享心得的方式更容意打動潛在用戶。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目錄..... 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及章節說明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新產品開發的動機 8 一、 新產品扮演的角色 9 二、 新產品定義 12 第二節 新產品的發展過程 15 一、 新產品開發步驟 15 二、 影響新產品成功上市的因素 17 第三節 新產品上市的行銷策略 21 一、 產品導入時機 21 二、 新產品上市策略 22 三、 戰術性上市活動 23 四、 新產品上市的行銷組合 25 第四節 新產品開發績效 33 一、 新產品績效評估方式 33 二、 新產品上市衡量指標 34 第五節 企業核心能力 36 一、 核心能力定義 36 二、 核心能力的內涵 37 三、 核心能力的特色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初步研究架構與訪談綱要 39 一、 初步研究架構 39 二、 訪談綱要 41 第二節 公司訪談與資料來源 44 一、 個案研究流程 44 二、 個案選取 45 三、 個案公司產品選取 4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8 一、 研究特點 48 二、 研究限制 48 第四章 產業概況 50 第一節 電信加值產業 50 一、 全球電信加值產業 50 二、 中國電信加值產業 52 三、 台灣電信加值產業 54 第二節 電信加值服務的產品分類 59 第三節 電信加值產業的競爭分析 62 第四節 電信加值產業的未來發展 66 第五章 個案研究 69 第一節 新產品發展起始及過程 69 一、 A,B,C公司新產品發展起始方式 69 二、 新產品創新策略考量 71 第二節 影響新產品上市成敗因素探討 72 一、 加值服務新產品發展之環境因素 72 二、 A、B、C公司觀點 74 三、 A,B,C公司就環境、公司、產品影響因素進行交叉訪談之整理 78 四、 A.B.C公司共同觀點之探討與分析 84 第三節 核心能力探討 86 一、 有形資產 87 二、 無形資產 87 三、 個人能力 87 四、 組織能力 88 第四節 新產品行銷策略 90 一、 新產品導入時機 90 二、 新產品上市策略 90 三、 新產品上市的行銷組合 91 第五節 新產品績效評估 105 一、 財務績效評估 105 二、 非財務績效指標評估 106 三、 初步研究架構之適用性 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8 第二節 管理實務的建議 116 一、 加值產業新產品未來方向 117 二、 加值業者管理實務上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5 中文部份 125 英文部份 127 表目錄 表 2 1 Kotler價格與促銷兩變數發展下的訂價策略 29 表 2 2 新產品上市之績效衡量指標 34 表 2 3 核心資源之內涵 37 表 3 1 個案A公司受訪者背景資料 46 表 3 2 個案B公司受訪者背景資料 46 表 3 3 個案C公司受訪者背景資料 46 表 3 4 個案公司之產品表 47 表 4 1 全球行動內容於未來一年的使用意願 51 表 4 2 兩岸電信加值服務產品用語對照表 60 表 4 3 兩岸電信系統規格發展對照表 61 表 4 4 和記黃埔全球3G業務概況 66 表 5 1 ABC公司新產品上市成敗影響因素 74 表 5 2 以4P分析影響B1, B2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78 表 5 3 以4P分析影響A1,B1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81 表 5 4 以4P分析影響B1,C1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82 表 5 5 以4P分析影響C1, C2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83 表 5 6 ABC公司核心能力歸納一覽表 86 表 5 7 ABC公司新產品上市促銷方法 91 表 5 8 ABC公司財務績效評量指標 106 圖目錄 圖 1–1 各國行動電話業者ARPU高低比較圖 2 圖 1–2 2001~2004數據通信營收比較分析圖 3 圖 1–3 本研究流程圖 7 圖 2–1 新產品開發的部門階段模式 15 圖 2–2 Crawford的三種不同上市策略 21 圖 2–3 產品的五種層次 26 圖 3–1 初步研究架構 40 圖 3–2 個案研究的流程 45 圖 4–1 各國行動電話業者數據服務佔ARPU比較圖 51 圖 4–2 全球行動數據市場預測及南韓行動業者10大數據服務項目 52 圖 4–3 2003~2004年中國移動用戶數 54 圖 4–4 中國移動增值業務市場規模 54 圖 4–5 台灣行動網路現有使用比例及未來比例(娛樂類) 57 圖 4–6 台灣行動網路現有使用比例及未來比例(資訊類) 58 圖 4–7 電信加值產業獲利模式 60 圖 4–8 台灣電信加值服務業架構圖 64 圖 4–9 中國電信加值服務業架構圖 65 圖 5–1 台灣與南韓的電信服務供應商差異分析 85 圖 5–2 產品上市階段之消費者資訊搜尋流程 99 圖 6–1 加值服務新產品開發流程 115 圖 6–2 SP內部審查流程圖 122 | -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目錄..... I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流程及章節說明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新產品開發的動機 8 一、 新產品扮演的角色 9 二、 新產品定義 12 第二節 新產品的發展過程 15 一、 新產品開發步驟 15 二、 影響新產品成功上市的因素 17 第三節 新產品上市的行銷策略 21 一、 產品導入時機 21 二、 新產品上市策略 22 三、 戰術性上市活動 23 四、 新產品上市的行銷組合 25 第四節 新產品開發績效 33 一、 新產品績效評估方式 33 二、 新產品上市衡量指標 34 第五節 企業核心能力 36 一、 核心能力定義 36 二、 核心能力的內涵 37 三、 核心能力的特色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初步研究架構與訪談綱要 39 一、 初步研究架構 39 二、 訪談綱要 41 第二節 公司訪談與資料來源 44 一、 個案研究流程 44 二、 個案選取 45 三、 個案公司產品選取 47 第三節 研究限制 48 一、 研究特點 48 二、 研究限制 48 第四章 產業概況 50 第一節 電信加值產業 50 一、 全球電信加值產業 50 二、 中國電信加值產業 52 三、 台灣電信加值產業 54 第二節 電信加值服務的產品分類 59 第三節 電信加值產業的競爭分析 62 第四節 電信加值產業的未來發展 66 第五章 個案研究 69 第一節 新產品發展起始及過程 69 一、 A,B,C公司新產品發展起始方式 69 二、 新產品創新策略考量 71 第二節 影響新產品上市成敗因素探討 72 一、 加值服務新產品發展之環境因素 72 二、 A、B、C公司觀點 74 三、 A,B,C公司就環境、公司、產品影響因素進行交叉訪談之整理 78 四、 A.B.C公司共同觀點之探討與分析 84 第三節 核心能力探討 86 一、 有形資產 87 二、 無形資產 87 三、 個人能力 87 四、 組織能力 88 第四節 新產品行銷策略 90 一、 新產品導入時機 90 二、 新產品上市策略 90 三、 新產品上市的行銷組合 91 第五節 新產品績效評估 105 一、 財務績效評估 105 二、 非財務績效指標評估 106 三、 初步研究架構之適用性 10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08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8 第二節 管理實務的建議 116 一、 加值產業新產品未來方向 117 二、 加值業者管理實務上建議 119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123 參考文獻 125 中文部份 125 英文部份 127 表目錄 表 2 1 Kotler價格與促銷兩變數發展下的訂價策略 29 表 2 2 新產品上市之績效衡量指標 34 表 2 3 核心資源之內涵 37 表 3 1 個案A公司受訪者背景資料 46 表 3 2 個案B公司受訪者背景資料 46 表 3 3 個案C公司受訪者背景資料 46 表 3 4 個案公司之產品表 47 表 4 1 全球行動內容於未來一年的使用意願 51 表 4 2 兩岸電信加值服務產品用語對照表 60 表 4 3 兩岸電信系統規格發展對照表 61 表 4 4 和記黃埔全球3G業務概況 66 表 5 1 ABC公司新產品上市成敗影響因素 74 表 5 2 以4P分析影響B1, B2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78 表 5 3 以4P分析影響A1,B1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81 表 5 4 以4P分析影響B1,C1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82 表 5 5 以4P分析影響C1, C2產品成敗主要因素 83 表 5 6 ABC公司核心能力歸納一覽表 86 表 5 7 ABC公司新產品上市促銷方法 91 表 5 8 ABC公司財務績效評量指標 106 圖目錄 圖 1–1 各國行動電話業者ARPU高低比較圖 2 圖 1–2 2001~2004數據通信營收比較分析圖 3 圖 1–3 本研究流程圖 7 圖 2–1 新產品開發的部門階段模式 15 圖 2–2 Crawford的三種不同上市策略 21 圖 2–3 產品的五種層次 26 圖 3–1 初步研究架構 40 圖 3–2 個案研究的流程 45 圖 4–1 各國行動電話業者數據服務佔ARPU比較圖 51 圖 4–2 全球行動數據市場預測及南韓行動業者10大數據服務項目 52 圖 4–3 2003~2004年中國移動用戶數 54 圖 4–4 中國移動增值業務市場規模 54 圖 4–5 台灣行動網路現有使用比例及未來比例(娛樂類) 57 圖 4–6 台灣行動網路現有使用比例及未來比例(資訊類) 58 圖 4–7 電信加值產業獲利模式 60 圖 4–8 台灣電信加值服務業架構圖 64 圖 4–9 中國電信加值服務業架構圖 65 圖 5–1 台灣與南韓的電信服務供應商差異分析 85 圖 5–2 產品上市階段之消費者資訊搜尋流程 99 圖 6–1 加值服務新產品開發流程 115 圖 6–2 SP內部審查流程圖 122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929321101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產品發展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新產品行銷策略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核心能力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電信加值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手機加值服務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Value Added Service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Content Provider | en_US |
dc.title (題名) | 電信加值服務新產品發展之研究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Developing New Value-Added Services—The Cas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 en_US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中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于卓民,國際企業環境與管理,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司徒達賢,策略管理,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吳思華,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出版社,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季惠生,「企業競爭力衡量指標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波特,周旭華譯,競爭策略-產業環境與競爭者分析,台北:天下出版社,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邱志聖,策略行銷分析理論與架構,台北:智勝出版社,200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許士軍,現代行銷管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陳立人,「行動多媒體服務市場觀察」,遠傳電信行動拍檔研討會,2006年6月13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童儀展,「手機的下一步:行動電視」,數位時代,2006年4月10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黃逸平,「國際產業資訊應用資訊高峰論壇-台灣能有不一樣的行動加值服務嗎?」,DigiTimes Research, 2004年12月13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鄒孝威,「策略型態、核心能耐與經營績效之關聯研究-以新竹科學園區資訊電子產業為例」,私立輔仁大學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潘正隆,「新產品開發策略配適核心能力對新產品績效之研究-以電腦周邊產品業為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專班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蔣維理,「成功的新產品開發模式研究」,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碩士學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賴士葆,研究發展/行銷/製造三部門互動與新產品開發績效相關之研究,台北: 華泰書局,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嚴偉誠,「行動電話新產品上市策略之研究-以日系品牌Panasonic為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論文,2000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英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 Ali A., Krapfel, R.J. and Douglas, L.(1995),“Product innovativeness and entry strategy: Impact on cycle time and break-even tim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2(1), pp. 54-6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 Baker, M.J., Black, C.D. and Hart, S.J, (1988), “The competitiveness of british industry: What really makes the differ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2(2), pp.70-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 Barczak,G, (1994),“G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of new products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 industry.”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 9(4), pp.19-3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4. Betz, Frederick,(1998),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change, NY:John Wiley & Son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5. Booz, Allen and Hamilton. (1982), 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NY: Booz, Allen and Hamilton Inc.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6. Chandler, A.D. (1990), Scale and scope: 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7. Cooper, R.G., (1996), “Overhauling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5(6), pp. 465-48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8. Cooper, R. G., & Kleinschmidt, E. J. (1986),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Steps, deficiencies and impact.”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3(2), pp.71-8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9. Cooper, R. G., & Kleinschmidt, E. J. (1988), “Resource allocation in the new product proc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17(3), pp.249-26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0. Cooper, R. G., & Kleinschmidt, E. J. (1995), “Benchmarking the firm’s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12(5) , pp.374-3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1. Cooper, R. G. (1983),”A process model for industri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EM-30 (1), pp. 2-1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2. Coyne, K. P. (1986),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 What it is and what isn’t ? “Business Horizons, 29(1), pp.54-6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3. Crawford, C.M. (1994), New products Management, 4th Editions, Irwin.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4. Guiltinan, J.P. (1999), “Launch strategy, launch tactics and demand outcomes.” Journal of Products Innovation Management ,16(6), pp.509-52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5. Hise, R. T., O’Neal, L. A. Parasuranman, & McNeal, J. U. (1989), “The effect of product design activities on commercial success levels of new industrial design activitie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6(1), pp. 43-5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6. Hultink EJ, Robben H. (2002), “The impact of new product launch strategies on competitive reaction in industrial market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 (2), 159 - 1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7. Hultink, E.J., Hart, S., Robben, H.S.J and Griffin, A. (2000), “Launch decision and new product success: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consumer and industry products.” Journal of Products Innovation Management ,17(1), pp. 5-2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8. Kotler, P. (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7th edition,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19. Kotler, P.(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0. Kuczmarski, T. (1992), Management New Product: the Power of Innovation, Prentice-Hall.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1. McGrath M. E & Romeri M. N. (1994), “From experience the R&D effectiveness index: A metric for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1(3), pp. 213-22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2. Page,A. L. (1993), “Assess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Establishing crucial norm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0(4), pp.273-2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3. Rochford, L. (1991), “Generating and screening new product idea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4), pp.287-2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4. Rosenthal, S.R. & Tatikonda, M.V.(1992), “Time manage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se study finding.”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ystem, 11(5), pp. 359-36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5. Sampson, P. (1970), “Can consumer create new product?” Journal of the Market Research Society ,12(1), pp.40-5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6. Saren, M.A. (1984), “A classification and review of models of intra-firm innovation process. “R & D Management, 14(1), pp.11-2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7. Sbragia, R. (1984), “Clarity of manager roles and performance of R&D multidisciplinary projects in matrix structures.” R&D Management, 14(4), pp.113-12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8. Song, X.M. and Parry, M.E. (1997), “The determinants of Japanese new product succes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6(1): pp.64-7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29. Souder, W. E. (1988), Managing relations between R&D and market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5(1), pp.6-1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0. Souder, W.E. (1987), 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 Toronto, Massachusetts: D.C. Heath and Company/Lexington, pp.1-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1. Thomas, Robert J. (1995), 新產品研發,台北:智勝。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32. Urban, Glen L. & Hauser, John R. (1993), Design and marketing of New Products? 2nd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 zh_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