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 | 李英明 | zh_TW |
dc.contributor.advisor | Lee, Ying-Ming | en_US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林奎燮 | zh_TW |
dc.contributor.author (作者) | Lim, Kyoo-Seob | en_US |
dc.creator (作者) | 林奎燮 | zh_TW |
dc.creator (作者) | Lim, Kyoo-Seob | en_US |
dc.date (日期) | 2003 | en_US |
dc.date.accessioned | 14-九月-2009 10:35:15 (UTC+8) | - |
dc.date.available | 14-九月-2009 10:35:15 (UTC+8) | - |
dc.date.issued (上傳時間) | 14-九月-2009 10:35:15 (UTC+8) | - |
dc.identifier (其他 識別碼) | G0086260508 | en_US |
dc.identifier.uri (URI) | https://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1451 | -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博士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國立政治大學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東亞研究所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86260508 | zh_TW |
dc.description (描述) | 92 | zh_TW |
dc.description.abstract (摘要) | 冷戰結束之後,Francis Fukuyama於一九八九年發表一篇文章,名為「歷史會有終結嗎?」。所謂「歷史的終結」,Fukuyama指的是「意識形態的終結」。事實上,在西方,僅僅是意識形態的階級鬥爭正在終結。而西方不同國家中,與經濟發展和一定政治制度之所處水平和存在問題有關的意識形態衝突,仍將繼續存在。就是說,全球出現所謂「意識形態的空場」,而Fukuyama提出了 「意識形態終結論」,但這種「空場」很快的就被多極化的政治勢力所填充,成為多元文化思潮競逐的場域。「族別意識」和「區域意識」的空前覺醒和加速擴散,各民族國家越來越重視和守護「本民族的族別屬性」,捍衛自己的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 這個時候,Samuel P. Huntington也指出「文明衝突論」:在諸文明的政治中,「非西方」文明的各民族和各政府不再是作為西方殖民主義目標的歷史客體,而是與西方一起成為歷史的推動者和形構者。因此,以「民族特色」為口號的「第三世界批評」成為進入資本主義世界的合法化依據與必然策略,一方面張揚民族主義可以成為抵抗資本主義全球化帶來的抹平趨勢的最好藉口;另一方面由文化民族主義帶來的自給自足或尋找自我現代化路徑的口號成為加入現代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富吸引力的一種權力運作方式。就是說,隨著冷戰的突然結束,孤立主義的民族主義在全球範圍內爆發,這直接地、並且不可避免地使國際關係學者們重新思考世界事務中「文化」和「認同」的理論地位。 因此而出現的問題是:在全球化時代,「文化」何去何從?更具體的說,在全球化時代,一個單一同質的「全球文化」不存在,「地方文化」的發展並不因此而完全被侵蝕、或消滅,反倒呈現跨國文化與地方文化互相交流的情況。因此,歷史、文化與政經環境的「差異」便成了在「全球/本土連續」中必須要考量的課題。換言之,在全球化時代裡,「本土」與「全球」的真實風貌如何?真是處於壁壘分明的態勢中嗎?我們不免要問:在可預期的未來,西方世界對其社會理路所進行的內在性轉化,是不是締造整體人類新文明的唯一(或至少最重要)動力?面臨著此一可能來臨的歷史轉捩點,非西方地區的「文化」到底可以扮演著怎麼樣的角色? 在上面所述及的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與「中共意識形態」何去何從?就是說,中國從七○年代末以來的對外開放,其目的之一就是要與國際經濟接軌,納入經濟全球化的行列當中,而七、八○年代全球化的經濟結構之所以快速發展,中共要中國對外開放,就必須進一步進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但是,中共在接受西方資本主義物質的同時,也要面對西方的思想、意識形態與價值觀,這是所謂的西方和平演變。在這個過程當中,中國文化與中共如何面對這樣的趨勢?「中國主體」/「中國特色」,在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還有一個問題意識:中國共產黨於一九四九年建國以來,更不斷地強調其政權的「社會主義」性質。然而,在中共歷經了領導人的更迭、政策的變動乃至於東歐共黨國家與前蘇聯的瓦解衝擊之後,「社會主義」作為中共現今仍然堅持的官方意識形態,其內容究竟是何指?是否已經產生了變化?而我們要如何來瞭解這些變化的意義? 基於上述之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本研究指在透過對文化霸權、全球化下的文化與意識形態之說明,探討文化/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和中共意識形態的關係,以及了解九○年代的中國社會文化思潮和社會意識形態之社會脈絡,和中共意識形態的內涵、歷史演變,用以檢視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在全球化時代落入何種文化霸權的宰制或影響,進而從中分析中共意識形態、文化發展和社會結構間的深層關係,而指出中共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有何關係。其中,「中國特色」在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著何種角色? 如果更進一步的釐清本論文所要論證其問題的目的,則會有下列幾個面向:第一是在全球化時代下,中國的「本土文化」與中共意識形態面臨的困境,也是我想思考問題的目的之一。就是說,「中國」/「中共」如何面對一以西方為中心的「文化全球化」或者「文化霸權」?;第二是在全球化時代,中共意識形態屬性如何轉變?其與文化霸權又有何關係?本研究更進一步的提出些問題:中共已經是否由「文化霸權」為中心來建立其政權合法性的意識形態?他們的政治意識形態已經是一個具有文化霸權屬性的呢?如果說「是」的話,他們理論內涵是甚麼呢?因此,在此探討文化霸權與中共意識形態之關係,而進一步的分析中共意識形態中的文化霸權內涵及其性質為何?;第三是在中共政權的續存過程中,「中國特色」與中共「政權合法性」有何密切的關係?;第四是「中國特色」不僅將是中共對內各項政策作為的辯護基礎,同時也將是以抗拒國際體系外來文明價值對其政權挑戰與威脅的重要精神資源。也就是,中共以「中國特色」作為形塑並延續其政權合法性的重要工具性手段。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之一,即為嘗試解釋在中共政權的續存過程中,「中國特色」與中共「政權合法性」有何密切的關係?「中國主體」在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著何種角色? 壹、九○年代的中國社會如何面對西方中心的全球化? 八○年代與九○年代的中國文化思想,並不是兩個完全斷裂的年代,兩者之間存在著微妙而又複雜的譜系關聯。八○年代的中國思想界則多傾向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轉向擁抱西方文化。到九○年代,中國的社會轉型進一步深化,進入了全面擁抱全球化或與世界「全面接軌」的時代。中國的「現代化」與「全球化」的過程可以說是同步的,但是,在九○年代,知識界、文化界形成一股強大的反西化、反西方主義思潮,或者稱為新保守主義文化思潮。如果說八○年代是「西學」擴張的時代,那麼到了九○年代則是「國學」復興的時代。 九○年代的中國也有後殖民狀態,就是說,九○年代的中國社會帶有後殖民主義語境的「反西方的文化霸權」,也是由官方 / 精英知識份子 / 民眾一起建立「另一種文化霸權」。在九○年代,中國是以一種「既抗拒又接受」的方式來看待西方的文化。更進一步說,九○年代的中國語境,一方面在批評西方現代性話語的「普遍主義」與「西方中心主義」的時候,訴之於西方後學的「反本質主義」;另一方面又悖論式地持有另一種本質主義的族性/身份觀念與華夏中心主義情結,試圖尋回一種本真而絕對的中國身份,即是「中華性」。也就是說,這種在九○年代的後殖民主義批評,悖論式地持有另一種本質主義的身份觀念與族裔觀念,把中國的民族文化與所謂的「本土經驗」實體化、絕對化,試圖尋回一種本真的、絕對的、不變的「中華性」,並把它與「西方現代性」對舉,構成一種新的二元對立。 在九○年的中國社會文化爭論中,後殖民主義帶有一種「反西方的文化霸權」的語境。後殖民主義的重點,是由「反文化霸權」轉變為以之為論述工具去在全球化的論述格局中「為自己重新定位」。也就是說,「中國特色」的殖民現代性被運用為「自我東方主義」的文化邏輯,形塑出一種將「自身」本質化、將「他者」他者化的。八○、九○年代中國的文化轉型的完成並非僅僅是「官方意識形態」策略使然,更重要的是,一次由菁英知識份子所參與的成功的「話語實踐」,一次有民眾由衷參與的「另一種文化霸權」的建立。 貳、中共如何面對西方的文化霸權/全球化? 在當代中國,中共批判西方文化霸權的時候,也就是在批判西方中心主義,容易落入由中國在文化的差異性上去批判的西方中心主義與本質主義,就是說,他們強調由自身「本土性」去批判西方的普世價值與標準。他們在批判時,所用的仍是區隔「你」、「我」或是「我」、「他」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而且是更加「嚴格」的區分出來。在根本上將「中國」與「西方」區隔開來,將「我者」與「他者」的地位做了明確的界定。更具體的說,中共在面對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時,一直強調愛國主義,就是通過以「民族主義」為訴求來抗拒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所帶來的和平演變,強調中國相對於西方的獨立自主性,並由此建構出一套屬於中國人民的集體認同和主體意識。這一直是中共在形塑「自我東方化」、「自我中國化」時的重要工具,藉由強力區隔西方/非西方或東方的分野,更加確立了中國內部的凝聚力量。 參、中共意識形態的結構核心有所轉變。 九○年的中國就形成一種「官方」與「民間」都有所反應/認知的情勢,使得中國在九○年代不管是社會思潮的發展、意識形態的建構以及中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操作上,都呈現出一種「中國主體」的意涵。這與過去的「社會主義主體」是不同的,中共的意識形態在鄧小平時代開始由「社會主義核心」向「中國主體核心」過渡,而這種情形在九○年代更是明顯。換言之,九○年代的中國社會是由「親西方」向「反西方」轉換的歷史過程,與之相對應的意識形態的「純粹」與「實踐」面向結構位置的徹底改變,而會引起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意識到自身的被後殖民化而導致「中國主體意識」的覺醒。也就是說,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一套符合時代潮流的意識形態。而這正是一種意識形態由「西方中心」向「東方/中國中心」過渡的表現。「中國主體」取代馬列主義成為意識形態上的最核心,中共對意識形態的建構不必/不能再以馬列主義來當作政權合法性的工具,它必須回歸到中國主體上來作建構,「三個代表」就是最佳代表。之所以會發展成一種在全球化/本土化的矛盾中重新建構以中國主體為核心的意識形態。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提出,不只是標誌江澤民自身意識形態主體的建構完成,其實更大的意義也正是在全球化時代下中國主體的建構完成。 肆、中共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有何關係? 對中國的政治來說,中共意識形態上轉變的重要性不僅僅在內容上,而是在其轉化方式上。目前中共對於「三個代表」中所述及的「先進的文化代表」是否已建構起支撐其進行統治的「文化霸權」之實質內容,「三個代表」所具備的「與時俱進」的創意,是用了比「意識形態」更有力的「文化霸權」,它不是單單依靠「階級權力」強加於人,而是在社會中,從社會關係交織成的動態的權力中「有機地」生長出來的。也就是說,江澤民的「三個代表」理論及接受私營企業主等新興階層的入黨等主張,證明了中共的意識形態結構逐漸向社會的既得利益者靠攏。因此,「三個代表」重新定義了中國共產黨,使中共由一個階級政黨,轉變為「代表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打破了中共的階級屬性。此後,中共「代表工人階級」的「無產階級先鋒隊」的屬性將大為降低,而成為一個包容所有菁英群體的「全民政黨」或「執政黨」。簡言之,「三個代表」的本質就是「文化霸權」的實踐。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是製造「文化霸權」的核心社會過程之一。 伍、辯證統一性的中共意識形態 中國官方的意識形態向來具有其「兩面性」(dualities)的特質,就是指向來存在於中共意識形態裡所具有的爭論性特點,如理論/實際、純粹/實踐、「左」/「右」、市場/計畫、保守/改革等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解釋空間。而此種「兩面性」的特點即根源於其官方意識形態信仰體系內涵的矛盾。尤其是在「經濟反左、政治反右」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上呈現出來了。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的意識形態是一種「辯證統一性」的發展,生產力現實與社會主義理想的辯證、社會多元思想與共產黨領導的意識形態之辯證、中國特色的本土意識與世界體系的全球意識的辯證。同時要面對的是政治範疇/經濟範疇、黨的思想/社會思想的辯證、東方思想主體/西方思想主體的辯證發展,換言之,是一種我者/他者、中國的/西方的、本土化/全球化的兼顧現實/理念間的辯證發展。簡言之,中國現在面臨的既有眾多發展中國家共同面對的「普遍性」問題,也有自身「獨特性」的問題。 在中共意識形態重建中,中共藉由「有中國特色」一詞重新強調中國主體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而這背後所代表的是一種對西方中心價值/東方主義建構的抗拒,同時強調中國自身在國內社會、國際舞台上相對於西方的主體能動性。中共將「傳統文化」與「西方價值」一起中國化,一方面在堅持中國特性展現出自我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能積極參與全球化的發展,並由此解構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全球化。中共藉由這個中國化與參與全球化的過程告訴中國人民,全球化不是西方人的專利,中國人也有權參與;全球化不該再是西方的全球化,而應該是中國的全球化。 當前中共官方意識形態所凸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其實是處於一個尚待發展而仍未完善的階段。然而,正是因為這樣,它同時具有兩項特質:一個是主體性的思維特質;另一個則是開放性的體系特質。而這兩者則是共同建構了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在未來朝向「文化霸權」發展的可能路向,使其得以一方面運用「中國特色」來詮釋其「社會主義」的發展;另一方面則透過其對「社會主義」的堅持來鞏固「中國特色」所需要的主體價值。如此一來,中共的合法性與權威,就可以在「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所具有的雙重論證與文化霸權路向的發展過程中,開始尋找鞏固政權的生機。更進一步的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維框架的確具有相當的現實針對性。它不僅要能解決改革開放後中國官方意識形態所面臨的衰退危機,更要建構出主導未來發展的思維準據。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能維護中共政權的意識形態根基,更要回應當今世界體系資本主義化的優勢挑戰。也就是說,中共嘗試透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維形式與中共政權統治的權威力量來建構一個具有特定規範指涉意涵的「新的文化霸權」論述體系。 最後,本論文認為,在整個世界朝向全球化的脈絡發展之時,中共追求經濟上的成長,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做的努力,也必須跟上世界潮流。隨著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的體系化之建構完成,伴隨著一個現代化中國的出現,一個兼具有「主體」特質與開放意義的價值體系和實踐經驗,將從抵禦外來文化的消極應對方式轉向,而進一步積極地與世界其他不同的文明展開互動,並在一個相互滲透與相互規範的權力場域,進行跨國域的文化霸權競逐。 | zh_TW |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 | 第一章 導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6 第三節 文化研究……………………………………………….9 第二章 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18 第一節 權力與合法性………………………………………..19 第二節 意識形態……………………………………………..27 第三節 文化霸權……………………………………………..33 第三章 全球化下的文化與意識形態…………………..57 第一節 全球化………………………………………………..57 第二節 全球化下的「本土化」……………………………..68 第三節 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霸權…………………………..83 第四章 九○年代的中國社會文化轉型………………108 第一節 九○年代的中國社會文化思潮……………………108 第二節 九○年代的中國語境………………………………121 第三節 九○年代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特徵………………136 第五章 九○年代的中共意識形態……………………144 第一節 中共意識形態的回顧………………………………144 第二節 九○年代中共意識形態的衰退……………………155 第三節 九○年代中共意識形態的重建……………………164 第六章 中共意識形態中的文化霸權…………………190 第一節 後殖民意涵的中共意識形態………………………190 第二節 中共意識形態的文化霸權意涵……………………204 第三節 辯證統一的意識形態………………………………218 第七章 結論…………………………………………………….227 第一節 研究發現……………………………………………227 第二節 未來發展……………………………………………237 參考書目………………………………………………………….240 壹、中文部份 貳、英文部份 | zh_TW |
dc.language.iso | en_US | - |
dc.source.uri (資料來源) |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G0086260508 | en_US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化霸權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中國政治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意識形態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權力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合法性 | zh_TW |
dc.subject (關鍵詞) | 文化 | zh_TW |
dc.title (題名) | 文化霸權與有中國特色的中共意識形態 | zh_TW |
dc.type (資料類型) | thesis | en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壹、中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中文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丁學良,共產主義後與中國(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小島朋之 著;杜秀卿 譯,失去鄧小平的中國(台北:大展出版社,1996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于幼軍,論中國現階段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毛澤東,毛澤東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石番、王旭,全球化媒介下的本土化觀眾(台北: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進會,2001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良能,中共的世界觀(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孟平,通訊革命(台北:中華徵信所,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弘、郭繼豐,知識經濟呼喚中國(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建民,威權政治(台北:時英出版社,1994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永年,政治漸進主義:中國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前景(台北:吉虹資訊,2000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永年,江澤民的遺產:在守成和改革之間(NJ,USA:八方文化企業公司,2002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竹園,大陸政經巨變與中國前途(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杭生、王萬俊,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學本土化(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00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文輝,社會變遷(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台北:雅典出版社,1996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岳川,中國鏡像:90年代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談世中、王耀媛、江時學 等編,經濟全球化與發展中國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樊勇明,西方國際政治經濟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樂黛雲,我就是我:這歷史屬於我自己(台北:正中書局,1995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曉鵬,文化、鏡像、詩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鮑宗豪,全球化與當代社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總政治部宣傳部、解放軍報編輯部 編,「領導幹部一定要講政治(1995年9月27日)」--劃清在重大原則問題上的基本界線(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功秦,歷史拒絕浪漫:新保守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榮渠 主編,從「西化」到現代化:五四以來有關中國的文化趨向和發展道路論爭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社,199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嚴強、張鳳陽、溫晉鋒,宏觀政治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紹智,十年風雨:文革後的大陸理論界(台北:時報文化,199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寧、薜曉源 主編,全球化與後殖民批評(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蘇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中文翻譯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lan S. Engel等 著,Ideologies and Modern Politics;張明貴 譯,意識型態與現代政治(台北:桂冠圖書出版社,1985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nderson, Benedict Richard O`Gorman著,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吳叡人 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ndrew J. Nathan著,China"s Transition;柯洛漪 譯,兌變中的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nthony Giddens著;李惠斌、揚雪冬 譯,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本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rif Dirlik箸;王寧 譯,後革命氛圍(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ris Jenks著,Culture;王淑燕、陳光達、俞智敏 譯,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Jonathan Perraton著,GLOBAL TRANSFORMATIONS:Poltics,Economic and Culture;沈宗瑞、高少凡、許湘濤、陳淑鈴 譯,全球化大轉變(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avid Miller Basil Blackwell編,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Science;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英國:牛津布萊克維爾出版公司,1987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寧,全球化與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3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iane Macdonell著,Theories of discourse : an introduction;陳墇津 譯,言說的理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0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Ernesto Laclau和Chantal Mouffe著,Hegemony & Socialist Strategy;陳墇津 譯,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oran Therborn著,The Ideology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Ideology;陳墇津 譯,政權的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政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ames Joll著,A. GRAMSCI;石智青 譯,葛蘭西(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effrey C. Alexander和Steven Seidman編,Culture and Society : Contemporary Debates;吳潛誠 總編,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ohn Tomlinson著,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鄭棨元、陳慧慈 譯,全球化與文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ohn Tomlinson著,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鄭棨元、陳慧慈 譯,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Kenneth Lieberthai著,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楊淑娟 譯,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台北:國立編譯館,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lcolm箸,Globalization;徐偉傑 譯,全球化(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ttelart, A.著,La Communication-monde;陳衛星 譯,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思想與戰略的歷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逢振,文化研究(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urice Meisner,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杜蒲、李玉玲 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後毛澤東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chael Gurevitch等編,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唐維敏 等譯,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台北:遠流出版社,199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Philip Smith著,Cultural Theory:An Introduction;林宗德 譯,文化理論的面貌(台北:韋伯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bert A. Dahl著,Modern Political Analysis;易君博 譯,現代政治分析(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bert Bocock著, Hegemony;田心喻 譯,文化霸權(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land Robertson著,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梁光嚴 譯,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amuel P. Huntington著,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Remaking of World Order;黃裕美 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eymour Marin Lipset著,POLITICAL MAN;張明貴 譯,政治人(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eymour Marin Lipset著,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張紹宗 譯,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lavoj Zizek等著;方杰 譯,圖繪意識形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崑義,全球化與台灣:陳水扁時代的主權、人權與安全(台北:創世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tephen D. Krasner著,Structural Conflict;李小華 譯,結構衝突:第三世界對抗全球自由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teven W. Mosher著,Hegemon : China’s Plan to Dominate Asia and the World;李威儀 譯,中國、新霸權(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homas R. Dye著,Power & Society: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Science;柯勝文 譯,權力與社會:社會科學導論(台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Ulrich Beck著;孫治本譯,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形成、風險與機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Valerie Kennedy著,Edward Said:A Critical Introduction;邱彥彬 譯,認識薩伊德:一個批判的導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Vincent Mosco著,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Rethinking and Renewal;馮建三、程宗明 譯,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再更新(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Yosef Lapid和Friedrich Kratochwil主編,The Return Of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IR Theory;金燁 譯,文化和認同:國際關係回歸理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Ziauddin Sardar著,Cultural Studies;陳貽寶 譯,文化研究(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三)學術論文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雅慧,中共管制網際網路之研究:以政治向度探討(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鵬令 主編,民族主義與中國前途(台北:時英出版社,1997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麗雲,艾波(Apple)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慶瑜,從危機理論看中共意識型態與市場經濟互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奎燮,「六、四」後,中共意識形態變遷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琳文,馬克思主義發展理論與中共發展道路:關於國家與社會的辯證關係(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1995年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家偉,九○年代中共愛國主義之研究:從對美及對台策略運用之評析(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佩儀,季胡(Giroux)課程理論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芝瑩,英國文化研究與意識形態批判:霍爾(Hall)論點之批判(台北: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安安,從人文精神剖析大陸八十年代文化爭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泓達,中共意識形態的後殖民意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批判性詮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俊榮,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之瑜,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台北:五南出版社,1994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誼璟,從文化霸權的觀點評析我國國小社會課程(台北: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唐振軒,中共對台統一論述之建構:文化霸權、後殖民主義與知識領導權(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千雯,特殊與普遍:代表理論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國聖,改革開放後之中共官方意識形態:衰退與重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嘉娟,當代中國文化變遷與轉型:兼論「八九民運」文化意義及其啟蒙意涵(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如婷,全球霸權秩序的再現:美國/日本/台灣影像文化依附的論述(台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明兆,葛蘭西文化霸權與政黨概念在實踐上可能性之條件(台北: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能揚,全球化時代裡的本土文化工業—以電視布袋戲為例(台北: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健群,解讀九十年代晚期中國城市流行文化:由文化研究向度看網際網路發展現象(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溫洽溢,論西方當代中國研究典範的嬗變,(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之瑜,後現代的政治知識(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鄭文俊,意識形態與文化霸權對工業設計教育核心課程及教學影響之研究(台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蔡佩君,九十年代中國知識份子與文化公共領域之發展(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賴皆興,中共意識型態發展中的後殖民意涵: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到「三個代表」(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鍾秋慧,國家安全的文化面:台灣安全主體性之建構(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四)中文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子錫,「中共『三個代表』與文化霸權」,中共研究(台北),第37卷第3期,200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光正,「意識形態競爭的理論性初探:『歷史會有終結嗎?』」,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6卷第7期,1997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研究(筆談)」,求是學刊(黑龍江),總第28卷第3期,2001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信賢,「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大陸國家角色分析」,東亞季刊(台北),第30卷4期,1999年秋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晴佳,「後殖民主義與中國歷史學」,中國學術(北京),2000年秋季、第3集。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文化意識形態的危機:蘇聯、東歐、中共的轉變(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2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晴佳,「『後學』思潮與當代史學:以啟蒙運動為中心的討論」,當代(台北),第166期,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嘉州,「論『三個代表』與政治繼承」,中國事務(台北),第10期,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慶瑜,「中國大陸建立市場經濟與意識形態變遷的互動探討」,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2期,2002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耀宗,「書評」,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14期,1999年夏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王寧,「後殖民主義理論批判,文藝研究(北京),總第109期,1997年第三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尹保雲,「中國的意識形態重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香港),總第31期,2000年秋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石之瑜,「回應中國:『反國家』論述對『東方主義』的欲迎還拒—以周恩來為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12期,2000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申明民,「論『思想政治』」,當代中國研究(美國),總第77期,2002年第2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田麗虹,「中共『三個代表』理論的提出背景與其影響」,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2期,2002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史華慈(Benjamin J. Schwartz),「全球主義意識形態和比較文化研究」,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1期,1999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晚期馬克思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論中共意識型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1987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意識型態與中共思想政治工作」,中國大陸(台北),198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鄧後大陸情勢與兩岸關係研析」,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1995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資訊時代下的兩岸關係:認同和主權問題的討論」,中國事務(台北),第5期,200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秀娟,「『再現』全球化:全球文化的偶然與流動」,當代(台北),第187期,200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惠斌、李英明,「中國社會主義意涵之流變與爭辯」,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台北),第5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歐梵,「全球華人與世界主義」,亞洲周刊(香港),2001年6月4日。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鋒,「90年代以來中國人『國際觀』的變遷與發展」,中國大陸研究教學通訊(台北),第5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健剛、張來治,「文化主權:一種新的主權觀」,亞洲評論(香港),總第7期,1998年春夏卷。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耀偉,「誰的『中國性』?九十年代兩岸三地的後殖民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19期,2001年春/夏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現階段大陸政經社會發展與兩岸關係(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4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衣俊卿,「全球化的文化邏輯與中國的文化境遇」,文化研究(北京),2002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澤民,「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週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雜誌(北京),199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國誠,「後殖民理論在中國:理論旅行及其中國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10期,2000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學文、黎寶文,「全球化與中共的民族主義:『一國兩制』的機會與限制」,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7期,200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宏倫,「全球化與跨/越國想像」,當代(台北),第187期,200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暉、張天蔚,「文化批判理論與當代中國民族主義問題」,戰略與管理(北京),1994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暉,「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與現代性問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第37期,2000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佐伯啟思 著;季衛東譯,「虛構的全球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1期,1999年2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仁傑,「江澤民提出『三個代表』意涵和未來發展」,中共研究(台北),第35券第11期,2001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仁傑,「中共全面籌開『十六大』」,中共研究(台北),第36券第10期,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中國大陸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5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恆宇,「江澤民對共產理論的實踐」,復興崗學報(台北),第75期,2002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國光,「改革的終結與歷史的接續」,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71期,2002年6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沈明室,「共軍對『三個代表』思想的實踐與影響」,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8期,2003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邵建,「談後殖民理論與後殖民批評」,文藝研究(北京),總第109期,1997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亨廷頓,「文明的衝突?」,二十一世紀(香港),1993年10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阿里夫•德利克(Arif Dirlik),「後殖民還是後革命?:後殖民批評中的歷史問題」,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9期,1997年春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周曉虹,「本土化和全球化:社會心理學的現代雙翼」,社會學研究,1994年第6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琳文,「評中共十六大的思想理論準備」,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0期,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姜新立,「中共意識形態之演變與發展(下)」,中共研究(台北),第34卷第5期,2000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朝輝,「全球化:跨世紀的顯學」,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9卷第8期,2000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鎌德,「馬克思主義與傳播理論」,傳播文化(台北),第7期,1999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雨霖,「意識型態與中共政治:論當前中共路線分歧之根源與實質」,中國大陸研究(台北),1986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郝建,「有中國特色的反全球化」,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71期,2002年6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偉,「合法性問題研究:政治學研究的新視角」,政治學研究(北京),1996年第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晶,「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及其質疑」,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1年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韋思諦(Stephen Averill)著,「中國與『非西方』世界的歷史研究之若干新趨勢」,新史學(台北),第11卷第3期,2000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友漁,「社會轉型和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71期,2002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斯儉,「全球化: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4期,200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斯儉,「中國大陸90年代之政治改革與制度變遷」,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4卷第2期,2001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賁,「晚近社會主義、絲絨牢籠和知識份子政治」,二十一世紀(香港),1999年12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鄧小平與後文革的中國大陸(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淑敏,「從中共所謂『第一次飛躍』論『中國特色』之創造過程」,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11期,2002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亦信,「西方第三條路的新理論」,二十一世紀(香港),1999年8月號,總第5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伯璋、薛曉華,「全球在地化的理念與教育發展的趨勢分析」,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5卷第4期,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墇津,「文化霸權:觀念與反省」,中國論壇(台北),總第333期,第28卷第9期,1989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墇津,「中共內部的意識型態分歧」,中國論壇(台北),1992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墇津,「九○年代中共意識型態的變與不變」,中國大陸研究(台北),1993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淑卿,「全球化與在地性」,當代(台北),第187期,2003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淳斌,「民主化?正當化?中國大陸鄉鎮長直選實驗的模式及其意涵」,中國事務季刊(台北),第10期,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從呼喚現代化到反思現代性」,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3期,1999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在甚麼意義上談多元文化主義」,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5期,1999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中共研究方法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玉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研究的方法諸問題」,社會科學(北京),1988年,第四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洪紀,「文化民族主義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影響」,文化中國(台北),1998年6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郭錫嘏,「『江核心』權力結構面臨挑戰」,共黨問題研究(台北),1997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坤良,「迎/拒全球化」,中外文學(台北),200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亞中,「中國大陸內部安全與穩定:全球化的衝擊與因應」,遠景季刊(台北),第3卷第4期,2002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旭東,「東方主義與知識政治:全球化時代的自我、表徵與批判」,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13期,1998年冬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健,「合法性與中國政治」,戰略與管理(北京),總第42期,2000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梅駒,「中共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向與危機」,復興崗學報(台北),第77期,200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閎,「中國結:新世紀的國家圖騰」,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76期,2003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頤武、張法、王一川,「從『現代性』到『中華性』:新知識型的探討」,文藝爭鳴(長春),1994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香港學(台北:揚智文化,1997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興成,「跨文化實踐中的東方主義話語」,二十一世紀(香港),2002年6月號,總第71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驥、李輝,「冷戰後國際政治中的文化衝突」,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2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梅瓊林、桂世河,「『一種聲音』與中國文化傳播策略」,當代(台北),第191期,2003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許紀霖,「啟蒙的命運:二十年來的中國思想界」,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50期,199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曉光,「中國:改革時代的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當代中國研究(美國普林斯敦 ),總第78期,2002年第3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康曉光,「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穩定性研究」,二十一世紀(香港),總第72期,2002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一介,「傳統文化研究面臨三個問題」,新華文摘(北京),1988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一介,「文化熱與國學熱」,二十一世紀(香港),第31期,1995年10月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天然,「沒有終結的歷史: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評述」,香港社會科學學報(香港),第9期,1997年春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開煌,「中共『十六大』之接班與人事安排:內在邏輯之探討」,遠景季刊(台北),第3卷第3期,200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順富,「國家認同多重面向之分析」,中山學報(高雄),總第22期,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陽著,「淺析文化在國際關係中的作用」,現代國際關係(北京),2002年第4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建民、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黨政關係與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前景」,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43卷第2期,2000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趙庭輝,「英國媒體與文化研究回顧:伯明罕大學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傳統」,傳播研究(台北),第7期,1999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德里克,「世界體系分析和全球資本主義」,戰略與管理(北京),1997年第一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競,「中共意識型態發展狀況分析」,中共研究(台北),1995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魯繼人,「中共意識型態的結構與功能」,明報月刊(香港),1986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龍飛,「江澤民能否穩妥順利接班?」,中共研究(台北),1996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薩公強,「鄧小平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理論基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1989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戴錦華,「文化轉型與九十年代中國知識份子」,中國研究(香港),1999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蕭功秦,「中國社會各階層的政治態勢與前景展望」,中國之春(香港),總第182期,1998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曉南,「流行文化與中國式社會主義」,東亞季刊(台北),第27卷第3期,1996年秋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曉南,「中國文化何處去:改革開放中的民族主義思潮」,東亞季刊(台北),第28卷第3期,1997年秋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羅曉南,「九十年代『反西化思潮』理路探源:從『後學』論爭談起」,東亞季刊(台北),第31卷第4期,2000年秋季。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龔剛,「民族認同與文化抵抗:對張承志的文化社會學評註」,中國研究(香港),1999年第5期。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五)網頁資料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蓓蕾、朱新民、陳梓龍,「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大陸的政治發展趨勢」座談會,(台北:遠景基金會,2002年6月13日)。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activity/mt910613a.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蓓蕾 等,「江澤民時代中共意識形態的建構」座談會,(台北:遠景基金會論壇,2002年8月6日),頁7。http://www.future-china.org/csipf/activity/mt910806.htm。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貳、英文部份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一)英文書籍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網路社會學(台北:揚智出版社,2000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hmad, Aijaz,In Theory:Classes, Nations, Literatures(London,New York:Verso,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rif Dirlik and Maurice Meisner (eds),Marxism and the Chinese Experience(N.Y.:M.E. Sharpe,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Arif Dirlik,The Postcolonial Aura:Third World Criticism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Boulder:Westview Press,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aradat,L.P.,Political Ideology:Their Origins and Impact,(New Jersey:Printice-Hall,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enjamin I. Schwartz,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habha,Homi K.,The Location of Culture(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loom, William,Personal Identity, National Identit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ocock,Robert,Hegemony(London & Chichester:Tavistock & Ellis Horwood,198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Butler, Judith,Contingency, Hegemony, and Universality: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London:Verso,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arnoy, Martin,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台灣書店,2001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Chambers Johnson(ed.),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avid Held, Anthony McGrew, David Goldblatt, Jonathan Perraton,GLOBAL TRANSFORMATION:Politics, Economics and Culture(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Eagleton, David,Ideology:An Introduction(London:Verso,199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itzgerald, T.K.,Metaphors of Identity. Albany(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New York:Penguin Books,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ranz Schur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reeden, Michael,Ideologies and Political Theory:A Conceptual Approach(Oxford:Claredon,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eremie R. Barme,In the Red:On Contemporary Chinese Cultur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Gramsci, A.,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ed. and translated)by Q. Hoare and G.Smitg,(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7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e Baogang,The Democratization of China(London:Routledge,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ames Chieh Hsiung,Ideology and Practice: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ommunism(New York:Praegen Publisher,197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ohn Baylis and Steve Smith(eds.),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Jon, Bird ed.,Mapping the Futures:local cultures、global change(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aitin, David D.,Hegemony and Cultur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Change among the Yoruba(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mert, Charles,Postmodernism is Not What You Think(Oxford. Blackwell,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eslie,Holmes,Post-Communism:An Introduction(Cambridge:Polity Press,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alcolm Waters,GLOBALIZATION(New York:Routledge,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elucci, Alberto,Nomads of the present : social movements and individual needs in contemporary society(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nxin Pei,From Reform to Revolution:The Demise of Communism i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ohammadi, Ali(ed),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ization:A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社會衝突論(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oore-Gilbert, Bart,Postcolonial Theory:Contexts, Practice, Politics(London;New York:Verso,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Hall, Stuart(ed),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London:Sage,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Michi Ebata & Beverly Neufeld(eds.),Confronting the Politic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2000)。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Nandy, Ashis,The Intimate Enemy:Loss and Recovery of Self under Colonialism(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bert G.Wesson,Communism and Communist Syste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Robertson, Roland,Globalization: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London:Sage,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aid, Edward W.,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aid, Edward W.,Culture and Imperialism(New York:Alfred A. Knopf,1993),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huker,Roy,Understanding Popular Music(London:Routledge,1994)。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klair, Leslie,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London:Prentice Hall,1995)。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像(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Susan Strange,The Retreat of the State:The Diffusion of Power in the World Econom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Wilson, Rob & Dissanayake,Wimal(eds.),Global local: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transnational imaginary(Durham [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二)英文期刊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Dickson, Bruce J. “What Explains Chinese Political Behavior? The Debate over Structure and Culture”,Comparative Politics,October,1992。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 Chen,“Neo-conservative Political Thought in Post-1989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No.39,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engzhen, Wang,“Third-World Writers in the Era of Postmodernism”,New Literary History,No.28,Winter,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Francis Fukuyama,“The End of History?”,The National Interest,Summer,198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Liu, Kang,“Hegemony and Cultural Revolution”,New Literary History,No.28,1997。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Neumann, Iver B.,“Self and Oth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Vol.2,No. 2,1996。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Thomas A. Metzger,“Sources of Resistance”,Journal of Democracy,Vol.9,No.1,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全球化下的後殖民省思(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3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Yahuda, Michael,“China’s Search for a Global Role”,Current History,Sep.,1999。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Zbigniew Brzezinski,“Disruption without Disintegration”,Journal of Democracy,vol.9,No.1,1998。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英明,閱讀中國:政策、權力與意識形態的辯證(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李鑫煒,體系、變革與全球化進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新民,中共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1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剛,薩伊德(Edward W. Said)(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1999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朱耀偉,本土神話:全球化年代的論述生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宜華,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振昌 主編,後鄧小平的中國大陸(台北:政大國研中心,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江澤民,論「三個代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8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任慧文,鄧後權力交班內幕(台北:書華出版社,1997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邢賁思 主編,中國改革全書(一九七八∼一九九一):鄧小平改革思想卷(大連:大連出版社,1992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一九九九年全國研究生「兩岸關係與大陸問題研究」論文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玉山,共產世界的變遷:四個共黨政權的比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安家,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吳國光,自由化、制度化、民主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7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暉、余國良 主編,九○年代的「後學」論爭(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汪澍白,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史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出版社,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何言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宋強、張藏藏、喬邊,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6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振江、梁雲祥 主編,全球化與中國、日本(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林嘉誠、宋浤源 編,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0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權等 主編,反和平演變的策略與方法(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觀濤、劉清峰,開放中的變遷(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金鑫,中國問題報告:新世紀中國面臨的嚴峻挑戰(香港:利文出版社,2001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76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可平 主編,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可平、黃衛平 主編,全球化的悖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可平 主編,全球化:西方化還是中國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俞吾金,意識形態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孫治本,全球化與民族國家:挑戰與回應(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1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洪鎌德,21世紀社會學(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199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大平,後革命芬圍與全球資本主義:德里克(Arif Dirlik)「彈性生產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胡元梓、薜曉源 主編,全球化與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高輝,轉型中的中共社會主義(台北:永業出版社,2002年4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迅,民族主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徐賁,走向後現代與後殖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子明、王軍濤 主編,解除中國危機(香港:明鏡出版社,1996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伯璋,意識型態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99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陳秉璋,政治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3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社會轉型與當代知識份子(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9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陶東風、金元浦、高丙中 主編,文化研究:第一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祖治國,90年代中國大陸的新保守主義:觀察未來中國大陸民主主義發展的重點(台北:致良出版社,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翁杰明、張西明等 主編,與總書記談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亞中,兩岸主權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1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隆義 主編,中共的命運:歷史的回顧與現況的分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張隆義 主編,和平演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2年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曹玉文,西方馬克思主義探源(台北:森大圖書公司出版社,1994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曹錫仁,中國問題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莊祖鯤,契合與轉化:基督教與中國文化更新之路(台北:雅歌出版社,1998年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程亞文,一個平民的政治主張(北京:海南出版社,2002年5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齊墨 主編,新權威主義(台北:唐山出版社,1991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葉啟政,社會學和本土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黃嘉雄,轉化社會結構的課程理論:課程社會學的觀點(台北:師大書苑出版社,1996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鄒讜,二十世紀中國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曾志隆,拉克勞與穆芙(Laclau & Mouffe)(台北:生智文化出版社,2002年7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彭芸,國際傳播新焦點:媒介全球化、區域化與本土化(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8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湯一介,「世紀之交看中國哲學中的和諧觀念」,大國方略(北京:紅旗出版社,1995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雪冬,全球化(Globalization)(台北:楊智文化,2003年6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楊颺,90年代文學理論轉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軍、李林 主偏,新權威主義(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9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登閣、周雲芳,西學東漸與東學西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康,全球化、民族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 zh_TW |
dc.relation.reference (參考文獻) | 劉曉,意識形態與文化大革命(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8月)。 | zh_TW |